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作者:侯仁之等 页数:220 字数:156000
前言
前 言 民国时的文人雅士互相调侃,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这话的重点其实在前半句,后半句大抵只是玩笑,不过因说法传神俏皮,因此演绎出了许多的精彩版本。比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感慨做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不容易,“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而画家黄苗子在与自己的夫人郁风合著的散文集《陌上花》的最后也曾经幽默地自剖,“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除了吵架的时候”。说到底,不管老婆如何,文章只要是自己写的,敝帚自珍,在作者心里总还是看重甚至是有些小得意的。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初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自己的园地》,文中说:“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是范围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在他认定的不论大小的地面上,用了力量去耕种,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他后来将自己五四时期写的文章编为一集,名字就用了这个“自己的园地”,也有借此总结自己一段时期努力耕种的成果之意,并隐含着不管是果蔬还是药材,终究是自己的心血的自我肯定。 本册所收录的都是民国时期正在求学的中学生在当时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个人习作。 取名为《自己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入选的篇目对于当年的中学生来说,就是“自己的文章”;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那些在20世纪前半叶为我们留下了鲜活的历史痕迹和记录的作者们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怀念。这些当年意气风发的中学生们现在大多已经年迈甚至不在了,可他们当年写下这些文章的时候,却和你们——我们的读者——的年纪差不多。虽然世易时移,沧海桑田,但是细读这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学生记录的所思所感,却并不让人觉得陌生和隔膜,这也是我们觉得编辑本书向现在的中学生介绍这些“老古董”的必要性所在,看看上世纪的同龄人的生活和思考,会发现这些老旧的文字里依然保有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意义与价值。 本册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有些名字看着就像笔名,有的干脆没有署名,但也有些是我们眼熟的大人物。本册头一篇的作者是日后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大家的侯仁之先生,看看他当年提出的对付不良教师的招数,可能会对他一年后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以及日后著作等身的经历有所理解。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定一在发表了本书收录的《先普子》一文一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专业的汉语言研究的学者,翻翻他在中学时代写下的文学作品,也能见出学者本人的文字功底。至于当代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在北京孔德学校上学时在校刊上发表的《天国》等作品,则不仅向我们显示了一个作家写作生涯的最初状态,而且具有某种文学史价值,不容小觑。民国时期北大国文系主任马裕藻的女儿马珏当年在求学期间一直有“校花”之称,但现在还常常被人提起,则缘于那篇用中学生口吻写下的《初次见鲁迅先生》,以及《鲁迅日记》中记下的来往经历。此外,和吴祖光、马珏同学的还有周建人的女儿周鞠子,本册也收录了她在中学时期创作的诗作。当然,更多的作者没有什么知名度,也多没有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们不过就像千千万万的中学生一样用文字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思考。他们追忆童年和故乡,观察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记录学校生活的点滴瞬间,在出行时体会山川或城市的风光不同。他们也有青春期的苦闷与愁肠,纠结着艺术与科学、娱乐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尝试着找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从读书中获得启示与营养。本书从文体上大致将这些中学生的写作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戏剧五组,但其实分不开的是,这些文章共同具有的中学生的独特气质和真实思考。 如果同为中学生的你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体会到了时空无法阻隔的共鸣,并由此获得了乐趣和力量,甚至有了写作“自己的文章”的动力,那也就不枉编者从故纸堆中把这些发黄的文字淘出来的辛苦和努力了。谢谢你们,和我分享。
内容概要
《自己的文章》为“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丛书中的一种。
编者于民国期刊中精心选出50几篇民国中学生作的范文。这些作品侧重体现了民国中学生的读书方法,民国中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相信不仅能唤起当代中学生对学业的热情和兴趣,更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平易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王风,福州人。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包括近现代文学、学术、教育史,古琴史及古琴鉴定,各有成果。编有《废名集》,参编《故宫古琴》。本册编者田露,沈阳人,文学博士。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主要从事民国报刊与近现代文学、文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议论文
怎样对付不良教师 侯仁之
理想的中学 郑宏述
关于毕业会考 起行
中学生的生活方式 李致贵
中学生必要作文言文么 楚振元
青年苦闷的分析及其补救 王承绪
写作与生活 李生玉
娱乐与工作 沈琢琳
聪明与愚笨 王绍基
五月 令吾
谈自由 祝雨人
醉生梦死的人生观 沐绍良
科学的读书法 唐锦
文学鉴赏上的同情的重要 莫芷痕
冰心论 潘裕然
学诗随笔 祝鸿逵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芷痕
读莫泊三《项链》 大颐
读《黑假面人》杂感 叶宗武
读韩文 戴宏复
记叙文
初次见鲁迅先生 马珏
保姆 文树新
F厨子 吴皋
天国…… 吴祖光
幼年 马节
故居生活的回想 罗翠玉
我的幼年 凡平
寂寞的逃避 王益智
先普子 周定一
不良学生的“自剖” 雷轰
一堂课 张达孚
学校生活的日记一则 佚名
集中军训期间生活素描 晓耕
猫 孙德志
刺猬 冯午
我是燕子 佚名
搬家 刘育厚
游泳 王一矛
送寒衣 彭雪珍
春节 佟天真
香港 方殷
北平 负重
重游峥嵘山 王国良
西子湖畔之秋 祝雨人
小说
现代青年 海帆
收获 佚名
识字运动宣传杂记 应占先
京沪车中的Sketch 敏健
诗歌
小诗五首 周鞠子
秋江月 陈师颖
暴风雨 梁稚心
北国 张稚心
戏剧
冬之晨 一回
章节摘录
关于毕业会考 起行 毕业会考这怪名词已在一般人心中留下了一个不良的 印象,会考制度也被一致的认为一口牢笼青年戕贼青年的 罪恶的网。对于这刻刻占领着我们的意识而不久就将加到 我们身上来的事,我想同学们早已是胸有成竹的准备着表 示一些意见和态度了。会考制度初经提出之后,国内教育家、办学者、学生 们及其他社会人士即不少批判,中以反对论调最为强有力。反对理由不一,或谓会考有碍青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如 摧残青年健康抹煞青年个性等;或谓会考使学生平时成绩 变为无足轻重(但就我所知,江苏省教厅以后曾表示让步,学生平时成绩,亦得为其毕业标准之一);或谓会考在达到 其目的——“整齐毕业程度”“增进教学效率”——上是一 种不澈底的办法;……我想教育当局总不至糊涂得连这种 种理由都不能理解其是否合理,而竟有某当局会硬着头皮 说:“会考是国家的法令,无论合理与否,必须举行。”那 么在他们没有想到更好的“国家法令"出来代替之前,毕 业会考是不会因人们的反对而蒙教育当局撤消的了。在会考此举势在必行的当儿,我们应付会考该有的态 度,实属至要,而值得在此地提出。毕业会考对我们所施的毒质和障碍,不在我们毕业的 困难这等问题上面,而主要的是在对我们体格的健全及 “思想生活”的自由发展的危害这一点上面。假使我们不设 法避免或打破,那在我们整个人格的发展上自然是一重险 恶的阻碍。固然,中学生们的体力足以勉强胜任会考的预备功夫 和临考时暂时的烦心,在短期内强记死书而想获得临考时 侥俸的成功,这和平时的学期考试及毕业考试有什么两样 呢?(关于使年龄小体力弱的小学生带着恐惧的心理去参加 会考,其身心上所受的蹂躏,我们实不胜其同情与怜惜之 心。)但是最足以危害青年体格的健全的是会考各种科目中 并没有把体育一科列入。这无异使学生忽视健全体格的重 要。青年因没有旁人的唤醒和鼓励,常容易忽略了体格的 锻炼。诸位应都能明白体力和我们一生事业的关系,而知 道自动不断的锻炼成一副钢铁似的体格,以从事于生命之 斗争呵!假使有一位青年学生,他为了毕业会考而整天甚至整 学期埋头于几本教科书或会考指南,因为他想这样他便足 够使自己在毕业会考时获得毕业,他可以靠了一纸文凭去 取得饭碗,升官发财,他忘却了社会,忘却了斗争,忘却 了他肩上所负的艰巨的责任。他不再想求得自己充分的表 现与发展,而度着那种最卑下最没出息的生活——屈志降 身,匐匍钻营。本来他所有的热烈而豁达的情绪,自由而 高超的思想现在是被“狭窄"“卑怯”所束缚。这些都表示 他的思想已被会考所收买所封锁了。推进时代的原动力 ——人们的高超的理想,刚毅的努力,创造的精神,这样 消灭没落,对于社会的前途将是个多么重大的损失呵!会 考在这一点上毒质放得最利害!对于这样危害青年身心的毕业会考,我们当然只有努 力灭杀其毒害。用什么方法呢?我相信一种制度固然能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但是我 们精神态度的改变也足以改造一种制度,消杀一种不良制 度的作恶。毕业会考对我们体格上思想上所放的毒质是可 以设法避免的。我们可以不受会考的愚弄,自动不断的去 锻炼体格;我们也可以不受会考的束缚,常常怀着崇高而 自由的思想与期望,对环境须有认识,责任亦应了解,然 后有计划地向上奋勇跑进。一切“卑微怯弱”“习故蹈常”等的束缚都应竭力挣脱,使我们的生命日趋美满。毕业会 考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上是多么渺小不足挂齿呵!这样,毕业会考的内涵还有些什么呢?它已变成空洞无物,除了具有原有的毕业考试的效用之外。翱翔的鸿鹄毋需顾虑到微弱而低下的鸟网会对它有什 么危害的。同学们!最近的将来,在毕业会考没有被撤消之前,我们都得参加,应付会考的态度,应各自缜密思定。过去 有许多同学曾团结起来请愿,发通告,作积极的反对会考 行动,但是我们在教育当局的严密监视和顽强对付之下窘 困的抗争,一时势难望会考的撤除。我上面所提出的消极 态度或足于无形中消灭会考的毒害,我们若能于消极积极 两方兼进,可免在抗争期间“志未申,身先死”,那么我的 意见虽蒙“不澈底”或“唯心论的成见”之讥,也是在所 不惜的。末后,谨竭诚以一言奉赠:“愿你们刻刻向上,当心那口网啊!”(《中学生》,1933年第37期) P6-9
编辑推荐
数十篇民国时期中学生习作,零距离感触同龄人心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