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作者:顾野生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朝圣西藏  【壹】  我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独自面对,素颜修行”,用来形容我这几年在路上的生活,恰如其分。从16岁开始,我就将自己的生命放逐在无垠的空间里。为了去西藏,我不顾家里的反对,放弃读大学的机会,结束电视台的实习工作,以出走的决绝姿态,坐上火车去拉萨,从广州出发,经历四千里路云和月,为自己的灵魂吸氧。  在西藏,我努力地摆脱游客的身份,摒弃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般的游览景点;一意孤行,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不落于人云亦云的圈套,不以参观名胜古迹为目的;我更宁愿接近西藏看不到的内在本质。我始终站在暗处,以一个窥探者的身份,进入西藏。  我无意介绍大昭寺、小昭寺的景点,但我对八角街里的朝圣者特别感兴趣,试着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修、同行。零距离的接触朝圣者吃喝拉撒等形而下的生活内容,我发现藏民的生活,是那么的严肃,痛苦或幸福是那么的真实,每个事件都愈发具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在真正了解拉萨后,我发现外来人对拉萨、对西藏存在太多误解。  西藏更应作为参照系,以此来窥看缺失信仰的庸俗之人。生命是如此的卑微、渺小、不足为道。我无数次思考生命的有限性和宗教的无垠。思索着西藏的现代化与传统,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变与不变间的关系。在西藏经济的进步和与发展,得与失之间,我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不断进行一轮轮的反思。  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并不是在写旅游,或是攻略。而是写一个外来女子进入西藏的真实感受。我试图逃离城市的牢狱,背上行囊,用脚思想。我对现代文明保持一定距离,对现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产物有所抗拒,并时刻处于警觉之中。  于是,这本书不是在写千篇一律的能看到的西藏,而是在呈现一个外来者无法进入的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子内在对世界的反映。不仅仅在说西藏,也是对照所处的生活。  【贰】  这本书分成几部分。第一部分,出走前的暴风雨,是临行前所面对的一切。第二部分以八角街为主,客观地记录朝圣者的生活和内心状态。第三部分是行走于西藏其他城市的所感。第四部分则是在墨脱支教的经历。  萨迪说:“人应该活90岁,前30年用来读书,中间30年用来游历世界,最后30年用来著书立说。”若人真能活到90岁,这样的安排真不枉“桐花万里路”。可我等不到中间那30年才游历世界,我的双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时刻想生活在别处。人不能久固于一室之中,须臾不离半步。我们的内心总是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与世间一切诱惑进行抵抗,褪去内心的虚浮杂乱。  每个人的生命,可以用不同的空间来展示。我此趟西藏之行,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路。拉萨—日喀则—珠穆朗玛峰—樟木—山南—青朴—林芝—墨脱—拉萨。拉萨是起点,也是终点。时间埋伏在道路的内部,并通过结合、组接、产生进入内部的诸多可能性。我看见双脚的沉默内敛,但每行一步都是一次对命运的修改。  我在墨脱当支教老师,实现了3年前的愿望。这段路途,没有转经筒,没有朝圣者,但却是一次属于自己内心的朝圣。守着世间最美的雅鲁藏布江,在莲花盛开的地方,带着一群孩子,每日弹琴歌唱,读书写作。我从现代化工业文明走进了荒蛮的原始农耕社会。我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环境和文化差异。在背崩乡的日子,恍如回到自己的前世。我比别人多活了一辈子,在这里,我完成了一次与前世的对话。  在西藏,我不断地修正自己原本的价值观。朝圣者身上所具有的强烈宗教意识,与我的唯物主义产生化学反应。我不断地想,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要怎样地活着?我开始想到自己的未来,想到来世,想到某一天尘归尘,土归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不再汲汲于当下所兑现的价值,而是多了一份淡然,看清了事物本质后,一笑而过。  【叁】  从16岁开始,我所做的事情一直不被允许。或许,我常做一些不被认可的事情,比如说行走。在当时无法得到价值印证。如同当初他们一再反对我去汶川支教。而现在回首,他们亦改变了当初的观念。有时事物的价值,不能马上呈现,需要静静等待时间作出判决。  从小到大,和亲人的关系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在军营里长大的孩子,内心有种比别人更偏执的倔犟。父亲是军人,对我的成长,灌输了严格的军人要求。恨铁不成钢,尽管他那么精心栽培,我最终还是没能成为他想要的样子,甚至更糟糕。年少的时候,我不懂得如何宽悯地对待人事,包括父母,经常气得父母火冒三丈,暴跳如雷。  今年父母离异,毫不意外,我归属于母亲。父亲是继父,16岁以前,我恨他,而16岁以后,我爱他,是那种一发不可收拾的爱。尽管不是亲生,他却待我如己出。父亲看了我的书稿,泣不成声。在西藏的某天读到父亲的短信,我不由得泪流满面。中秋佳节降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家庭破碎,而我又远在西藏墨脱,离异的第一个中秋,他选择回老家,安放一身无法排解的悲伤。他对我的爱,更甚于妹妹。我对父亲的感情,比母亲来得更浓烈。越走越远,我离他那张苍老的脸越来越近。  这本书是寓意着生命的一个起点,亦是我写的第一本书,在我刚满20岁的时候。我一直希望能写一本书,超越图书市场同龄人所写的书。我不知道这本书能否如愿,但这本书完结,就代表着一种生活的完结,另一种生活的开始。看着它由零碎到成篇成章。这个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安静地进行内心对万物的整合过程。  这是一本写给在路上的人看的书,可以随身携带,亦可以随时抛弃。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山水有相逢。在初见的刹那,便可得知是否同道。在旅途中,离生命的起点越远,人就越能听见内心的真实声音。所以这本书更多时候是一个人的呓语,或者你可以视为一场陌生的清谈。  将此书送与父亲  作为他42岁的生日礼物。  绮念在笔端,深情在心底  2009年9月24日深夜 墨脱背崩乡

内容概要

一个80后的女子,为了去西藏,不顾家里的反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结束电视台的实习工作。以出走的决绝姿态,坐上火车去拉萨。从广州出发,经历四千里路云和月,为自己的灵魂吸氧。在西藏,她并不像一般观光者一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般游览景点。而更宁愿接近西藏看不到的内在本质。她始终站在暗处里,以一个窥看者的身份,进入西藏的心脏——拉萨。   她无意介绍大昭寺,小昭寺的景点,但她对八角街里的朝圣者特别感兴趣。试着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修,同行。零距离的接触朝圣者吃喝拉撒等形而下的生活内容。她发现藏民的生活,是那么的严肃,痛苦或幸福是那么的真实, 每个事件都愈发具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在真正了解拉萨后,她发现外人对拉萨,对西藏存在太多误解。外来人将西藏形容成天堂的圣洁之地。他们对西藏的诗意想象,来自于布达拉宫,纳木错,八廓街的表面……

作者简介

顾野生,南方女子。内心汹涌,行事淡凉。喜独自行走,摄影,散乱的文字,吉他。

书籍目录

自序 朝圣西藏壹 出走前的暴风雨贰 感子故意长叁 四千里路云和月肆 孤独的布谷鸟伍 看不见的拉萨陆 无路可逃的纳木错柒 看不见的修行捌 看不见的城市——日喀则玖 看不见的墨脱拾 门巴族与黄酒拾壹 看不见的游吟诗人——仓央嘉措拾贰 隐秘的桃花源拾叁 关于一个梦想和荒蛮岁月拾肆 和官兵、孩子一起割谷子拾伍 卖菜的小女孩拾陆 背崩通路拾柒 教门巴族的孩子唱粤语民歌拾捌 看不见的老茶馆拾玖 看不见的藏漂贰拾 看不见的八廓街贰拾壹 看不见的玛吉阿米贰拾贰 山南朝佛——看不见的神灵跋 出走西藏

章节摘录

  壹  出走前的暴风雨    2009年6月28日,一夜辗转反侧,早早起来,我想把一箱给墨脱孩子的物资先寄去拉萨,因为肩上的行李实在是让我不堪重负。邮局的工作人员,一脸苍白,似乎一夜未眠。接过我的纸箱,她将物资重新打包、称重,然后事不关己地说:“这一箱东西,快递300元,5天后到。若普通邮寄,105元,但要15天。”我惊异,即使快递也要5天才到?而且邮费还要300?不菲的价格,不得不让我望而却步。我没有考虑普通邮寄,实在无法忍受15天的长相思,于是,我付给工作人员10元的纸箱  打包费,双手托着重重的物资,离开邮局。  这时,已是早上9点,意味着12点55分的火车离我越来越近。我必须马上回家整装待发,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去广州火车站,不然,我将无法赶上这趟前往拉萨的火车。我能感受到时间每一秒都在不停地催促我的脚步,除了疾步快走,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在路口,碰见父亲的吉普车。我喊了一声父亲,他忽地踩下脚刹,朝窗口一看,还没来得及说话。“爸爸,我马上就要去拉萨”。他一脸愕然,似乎来得太忽然。  “是的,我12点多的火车,现在马上回家拿行李,就立马去广州坐火车”。他欲破口大骂,可我急冲冲的步伐,他只能将一肚子的情绪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一踩油门,汽车呼啸着远去。  我的内心百感交集,可时间的紧迫,将满腹情绪收之脑后。回家急忙背上55升的背包,母亲见我要走,又用尽喉舌相逼,希望我能在最后一刻“回头是岸”。无奈她的女儿,义无反顾,势必要走。  她歇斯底里地喊道:“难道你不想读大学了?”  我回头,见她一脸哀求,似乎在等候我回头时最后一丝希望。“难道我留下,就能如愿以偿地上大学吗?”我夺门而出,出电梯的那刻,坚决身影后两行咸咸的泪水,只有自己得知。  走出小区,见父亲正好迎面而来,见我身后背着重重的背囊,前面又挎着一个小包,双手还托着重重的物资。他不再说什么,一把搬过我手里的纸箱,朝吉普车走去。他送我去汽车站,车里凝固着彼此无法说出的话,谁也没有说话。终于,他发话了:“你知道吗?你这样一去,意味着你不读大学了,你想过你要自己去闯,走向打工的路吗?”他的话戳中我的死穴,眼泪又涌起。“我知道,但我不想再等。这是一个骗局,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圈套,一个阴谋。××大学的通知书早就已经发放了,我们一次次听信谗言,5万元石沉大海。事实上,我们比谁都清楚,我已经没有资格进入这所大学,可你们还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一次次地扔钱。最后呢?我不仅仅没有拿到××大学的通知书,更可恨的是,听信他的谗言,让宝贵的第一志愿这样白白牺牲。意味着,我无法在第一志愿填上海洋大学,失去了录取的资格。你要知道,艺术类的高考,填报志愿是关键,往往是一次性的抉择,填报失误了,就全盘皆输。可当初谁告诉我,据××大学的内部消息,我的专业和高考成绩已过,入学肯定没问题。那最后呢?当我无比自信地将××大学填为第一志愿,最后竟被告之,专业排名不够前。这样也算了,我们出钱,托人打通关系,前后两次花了将近5万元。一天天的等待,一天天的询问,最后呢?录取通知书没有等到,5万元也石沉大海,那人消失踪影。”  我呐喊,我哭泣,我怨愤!若我当初没有相信所谓的官方可靠消息,我就不会失去进入海洋大学的机会。棋错一步,全盘皆输!那么,这个时候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要继续做着不切实际的黄粱美梦吗?还没读大学,我已经花费了家里5万元,若我走后门,四年大学我要比别人用多几倍的钱,那么,除了继续我的计划,出行西藏,我还能如何?  父亲听我一口气说完压抑在内心许久的话,一时之间,空气中只有厚重的呼吸。“好吧,那你走吧。既然你坚决要走,那以后的路你就自己走吧。”这一句话,重重撞击我所有的自控防线。我决堤的泪水,有一种狠狠的坠入大荒流的逼迫。是的,为了出行西藏,我付出的代价是,未来的路要自己走。大学,原来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本来以为已经到达终点,但最后却被告之,终点还在前方,我还在路上。  我买票上车。窗外,父亲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我朦胧的视线里。汽车缓缓前行,带着一个女子所有的悲欢、梦想上路。我带上墨镜,旁人无法得知,从清远到广州一个多小时的路上,一个女子用尽所有生命的力气,把成年后的眼泪全部交还给父母。  收到父亲的短信“文婕,路途遥远,条件艰难,事事注意。你不听他人意见一根筋地要走这样的路……爸爸我是多么无奈啊!只有一个心愿,你能早日平安回家……”  眼泪又一次决堤,夺眶而出,窗外,暴风雨狠狠地打在玻璃窗上,刺痛的却是我的心。  终于赶上前行拉萨的火车,卸下厚重的行李。窗外,暴雨暂歇。与其说是一场旅行,不如说是一场生命的流放,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一直觉得,人很容易习惯于一种生活,固定一种限定的经验模式,屈服于现实社会的生存法则。我想远行,为了阅读这本无边无际的空间大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拉萨不是我的目的,徒步墨脱才是我的最终归宿。父母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傻,不好好留在电视台实习,而去受苦。他们说,难道一定要现在去吗?明年去不行吗?上大学的事情怎么办?  我无法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一直以来,我所做的事情,在当时无法得到价值印证。如同当初他们一再反对我去汶川支教。而现在回首,他们亦改变了当初的观念。有时事物的价值,不能马上呈现,需要静静等待时间作出判决。  我坚决出行,在这个时候,是因为墨脱这个被誉为莲花的圣地,将要通车了。这意味着封闭了千年的美丽,终于要向世人展开。通车自然喜悦,但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原始农耕文明的窥知欲望。传统门巴族、洛巴族的精神文化,将要面临多种文化入侵,如何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避免被同化的命运而担忧。特别对于一个拥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门巴族,它的传承性很容易在进来与出去中失去原来的生命力。对于一个生活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人来说,那里呈现的是农耕时代。趁还没通车,还没发展成一个旅游景点,我想用最原始的方式,徒步翻越过去。我想生活在别处,看看经验之外的生活。我想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生活里丰富的美学内容。或许我的生命需要写作,而路上的经历,为了完成纸上的一场宿醉。能走进去一趟,生命不仅仅获得今世的体验,还窥知了经验之外的前世。这无疑,是一份精神的饕餮盛宴。即使,这里埋伏着无可预料的生命危险。  但人不能为了安全考虑而固于一室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场精神历练,更是身体遭遇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一直以来,我对陌生之地存在向望之心。所有冒险的本质,都是为了逃离原本的生活。为了身在现场,突破所有认知的经验范围,验证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在无限的空间中,我的双脚重新与大地衔接。我的身体,时刻处于敏感的状态,感知周遭的一切细微变化。对于一个经常在路上的人来说,必是相信空间与时间,漂泊与生命的确凿关系。用身体感受世界,接纳生命的一切可能性。因此,一张火车票所带来的终极意义,激发生命潜在的一切可能性,使生命宽度得到无限延伸,内心因此充盈,丰盛。  这趟开往拉萨的火车,载满了一个19岁的女子的遗憾、希冀、梦想与新的生活。

编辑推荐

  西藏活佛格杰仁波切  西藏《拉萨河》杂志主编朗顿.罗布次仁、  西藏著名学者阿沛.任铎(阿沛.阿旺晋美之孙)  藏地作家二毛等虔诚推荐。    八零后女子独自行走西藏的心灵洗礼  深入圣地墨脱充满未知的神秘之旅    《朝圣》一本比起《转山》《西藏一年》文字更干净,情节更震撼,内容更励志的身、心、灵洗礼书!    她以西藏作为参照系,以此来窥看缺失信仰的庸俗之人。生命是如此的卑微,渺小,不足为道。她带着哲学性思维,思考生命的有限性,而宗教的无垠。同时她又带着人文主义的眼光,思索着西藏的现代化与传统,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变与不变间的关系。一方面,她为她所看见的西藏,现代化进程,思想的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她又为她所看不见的西藏,年轻一代藏族人对本族文化的厌倦,对信仰的怀疑,对宗教精神需索的缺失,而担忧。在西藏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得与失之间,她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不断进行一轮轮的反思。  这边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并不是在写旅游书,或是攻略。而是写一个外来女子进入西藏的真实反应。她与八十后不一样,当八十后享受着后现代社会带来的物质满足时,她已逃离城市的牢狱,背上行囊,用脚思想。她对现代文明保持怀疑精神,对现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产物有所抗拒,并时刻处于警觉之中。  这本书不是在写千篇一律的能看到西藏,而是在呈现一个外来者无法进入的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八十年代女子内在对世界的反应。不仅仅在说西藏,也是对照所处的生活。  作者与活佛在一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朝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1条)

 
 

  •   “顾野生。南方女子。现独居西藏拉萨,与西藏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内心汹涌,外表淡凉。喜独自行走,摄影,文字,吉他。”
    “一个80后女子,为了去西藏,不顾家里反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结束电视台的实习工作。以出走的姿态,坐上火车去拉萨。从广州出发,经过四千里路,为自己的灵魂吸氧。”
    她以一个窥探者的身份进入西藏,不是旅游,而是着重于一个外来女子进入西藏的真实感受。试图逃离城市的牢狱,背上行囊,用脚思考。跟现代文明保持一段距离。
    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可能跟他以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我从这本书里了解到,从16岁开始,作者作为一个小女孩,常做一些不被认可的事情。大家对这种偏执应该不陌生。从小到大和亲人的关系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父母离异,对继父经历了恨到爱的转变。
    一切的一切,都归结到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但什么是结束,什么又是开始?
    身往异乡,想听见内心的真实声音,想找到一种感悟,也许这就是“朝圣”。
  •   内心汹涌,外表淡凉。
    独自行走西藏,将自己流放在无路可逃的纳木错,流连在墨脱,青灯古佛。
    不知道这样一个孤独的女子究竟有一宗怎样的心性,去完成一场灵魂的洗礼,淡去世俗峥嵘,明眸中尽是氤氲的佛光。找寻信仰的道路中,经历了太多苦楚挣扎,最终终于选择了放弃——流浪,是一场决然又命中注定的结局。
    选择的瞬间是生命的重生,穿越了层层叠叠的时间与空间,在面前跌跌撞撞的奔波,幻影与真实,宗教与信仰,欣喜与苍凉,都在蹉跎中褪去了色彩,只剩下昏黄的胶片,记录似曾相识的瞬间。“遥远的,不是空间的距离,也不是时间的跨度,而是一种内心的状态”。
    以朝圣者的心态,不错过每一次邂逅,本本真真的生活背后,有太多的错乱,而寂静大山的那头,又是无尽的苍凉。有的人以一种最原始最虔诚的姿态,一直匍匐向前,无视时间与空间,无视死亡与艰险——淡凉,平静——一切结局,似乎命中注定,又一列列刻在心中,坚硬到无可摧毁。生命的来路与去路,我们无法窥视,只是从那些黎明中分不出面孔的淡然的表情中,默默体味生与亡的真谛。
    有些人的来去,本身就没有什么目的,心中念想各异,无非是红尘种种——证明自己存在有很多方式,却总是有人将此定格为影像的痕迹。瞬息万变的世界,来不及等你的停留,“闪光灯定格的瞬间,又意味着时间的过去”,江月年年只相似罢了。天葬中,物理意义消失的越彻底,转世之路才会越平坦,我们的形神俱灭的时候,永远也来不及想像自己来世的模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现世,而朝拜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来生,而来生,却永远只是未知。
    用信仰坚固心灵的底线,就足够。
    精神与现实的冲突,与人类的存亡史同龄。拒绝不了现实,就想放逐自己到远方——而放逐,本身就是一种全然不顾的逃避——于是选择一直行走下去,没有尽头,随性而为,没有理由,这只是一条通往灵魂深处的道路,只有心才是唯一的方向标。
    一切怀疑过时间特性的言论都被无情的现实推翻,冷漠的看过那些幼稚的论断,失语的旁观"将圣湖的冷漠当作圣典,拒绝当作热情"的游人,只不过是过客,又何必多言。“时间的远离,切断了故事的延续性”,我们臆造着自己的世界,踽踽独行。留下的是光影,精神世界多多少少留下的一点点斑驳,也都在碎碎的混着金属气息的记忆中粉身碎骨。“时间不断耻笑经历丰富的旅行家,让他们感觉空间在时间的操控中,更像是在空中行走,生存的空虚感,随之而来”。期待重生的瞬间,是最薄弱的时候。
    看不见的东西太多太多,看得见的又匆匆被我们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究竟是谁的错过,途途然让心底漏了一个深深的洞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模样。我们的忽视与误会,在时间中积累,在空间中庞大,抽象的立体的,夹杂着我们无法预知的恐惧,一并袭上心头——如果闭上眼看不清尘世真假难辨了吧。
    当所有的拼搏都精疲力尽时候,颓然回视,发现自己坚持到现在的理由还在,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真实离我们太远,抓不到的太美,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细沙。过于唯心。
    漂泊,是生存最本真的状态。 所有冒险的本质,都是为了逃离原本的生活。
    于是选择一直在路上。
    最后的时候,藏漂问独行的女子想听什么歌,女子说“蓝莲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自由的的向往。
    缘起缘灭,最终回归到本心,这,也算一场灵魂的救赎了罢。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偶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仓吉嘉措
  •   在行走中,生命中的另一部分正逐渐在路上呈现出来。她把沿途的所见所闻聚集在一起,然后用笔去创造了一个窗口,只要我们打开《朝圣》,就如同推开一扇朦胧的玻璃窗门。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站在文字面前,就仿佛面对着西藏最为真实的生活,它可以把我们领到西藏的另一面。形而下的一面,包括西藏的肮脏,丑陋,伪善,圣洁……它凌驾于我们对西藏的想象。
    思想者走在路上。行走时一个动词,它不停地触摸着城市与乡村的体温,不停地与别人的生活擦肩而过,不停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生活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她在进入和出去的状态中来回穿梭,结束的时候就是新的开始。
    游走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是我难圆的梦想。而野生的生活,总是不断给我的梦想之灯挑芯添油,给我再坚持下去的动力。当我日复一日的在城市里喘息时,她从西藏向我输送过来新鲜的空气。
    生活在别处。异乡人的以另一个身份潜入到生活底层。西藏广阔而隐秘的大地,就是暗黄色的牛皮纸,而行走的脚就如同一支随身携带的钢笔。内心深处的莲,驱赶着不停地去用笔描写,用脚思想。生活的所有指向于旁观者的一种方式存在,这一切让思想者走在路上。
    思想者走在路上,面向大地思考,就像在书写一本书。书名可以叫作:生活内部神秘虔诚的朝圣。
  •   《朝圣》157页:“他们由于常年久居西藏,被称为‘藏漂一族‘。追溯’藏漂‘的历史,中国西进路上比美国’叛逆的一代‘整整晚了40多年。1923年,55岁的亚历山大.大卫.妮儿,凭着流利的藏语,梵文和佛教知识,在养子雍殿喇嘛的陪伴下,乔装为朝圣者,徒步4个月进入神秘的西藏.她是藏漂的第一人.此趟生死之旅,所写下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至今仍是西方人了解西藏的重要著作.中国人的藏漂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画家陈丹青的<西藏组图>引起一轮西藏文化热,一大批的画家及文学青年来到拉萨.女摄影师巴荒几进阿里,同期作家马丽华驻扎西藏20年.于小东的油画<干杯,西藏>,记录了当时23个藏漂人物.直到20世纪90年代,藏漂从文艺精英广泛蔓延至平凡大众,他们有着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无限热情,'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在西藏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画家,流浪歌手,自由撰稿人,摄影师,甚至在西藏开始自己的事业,开旅馆,开酒吧.这些藏漂不顾一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在西藏生存,长期生活和工作.”
  •   买了这本书,就一直看。今天买了份《北京晨报》,发现上面有一篇书评,写得精彩之极,就把这篇书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好了。
    “青春的笑容是忧伤:很少给当代文学打这样的高分,因为它们充满了谎言、伪装、做作与虚荣,这本书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语言也不够干净,作者的人文功底也比较弱,但她的真诚却令人感动。一个没考上大学的女孩,最终选择了西藏,她不是一个旅行者,而是一个正在敏感而忧郁的青春期中煎熬的人,她想追寻生命的意义,她想寻找值得托付生命的那份重量。然而,现实一次次撕破了她的梦想。她曾经激动过,伪虔诚过,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她批判的眼光,当她看到圣湖边越来越多的垃圾以及人们的麻木时,她仍有明亮的感伤。
    朝圣文学大体是不虔诚者的自白,偏偏许多人要装出已经收获了大智慧的样子,没有什么,会比这更亵渎更无耻的了,它不仅玷污了信仰,而且玷污了文学。倘若生命有了彻悟,又何必诉诸文字呢?文字是如此遮蔽的东西,它与心更远,与嘴更近。彻悟是超越语言的,语言是一面浑浊的镜子,它只为有缺陷的世界而准备。
    顾野生的痛快,在于她不冒充彻悟,她不掩盖于她的迷茫与无知,这就契合了“不平则鸣”的传统,顾野生没有指责,没有矫饰,只有向着自我深深地反省与苦痛。
    青春如此犀利,必然有太多的惶惑与苦闷,必然有太多的批判与冲动,与其回避,不如面对,生命也许是无从拯救的,只要仍像个生命,有那份鲜活气,就总能令人感动。当孤独时,他人可感受,当苦闷时,他人可流泪,当凋谢时,他人可哀伤……这,其实也是足够的。
    所有的路,都在内心,然而当下的作者,基本没有去走。没有什么,比丧失感受力更令人痛心的了,然而,这就是现代化的代价。顾野生走不出一个解决方案,但她是一个标志,可以告诉后人:这里,已经有人来过。
    真诚的书,读读至少是没害处的。 读家:陈辉 ”

    精彩的书评,呵呵。
  •   一直想了解西藏,但又不想亲自去。所以一有关于西藏方面的书就想看一下。书中引用作家阿来的一段话很经典,竟然说出了我心中一直搞不明白的东西。
    “现在西藏这个词已经被严重的形容词化,城市中的人们把西藏看作纯净的天堂,是心灵的投射,这并不是真实的西藏。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是一种神秘,对于去过西藏的人来说,为什么西藏还是一种神秘的似是而非的存在呢?你去过了一些神山圣湖,去过了一些有名无名的寺院,旅程结束,回到自己栖身的城市,翻检影集,除了回忆起一些艰险,一些自然给予的难以言明的内心震荡,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走进西藏,首先要走进的是西藏的人群,走进西藏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你带着一种颇有优越感的好奇的目光四处打量时,是绝对无法走进西藏的。强势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想要突破弱势文化的时候,它便对你实行鸵鸟政策,用一种蚌壳闭合的方式对你说不。”
    “西藏所以这样形容词化,根本原因还在于,许许多多的进入者并不打算扮演一个文化人类学者角色。他刻意要进入的就是一个形容词,因为日常状态下,他太多的时候就生活在太多的名词中间,接上诗意的氧气袋贪婪地呼吸。”
    看看吧,看看人家是怎么看待西藏的,人家真的是想真正的了解西藏。
  •   作者顾野生是不可理喻的。
    十来岁的女孩子,大多憧憬着大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踌躇满志地做着前途不可限量的美梦。有谁,会反其道而行之,从大城市,回归乡野呢?
    在大城市里,我们把《逍遥游》做成口袋书,或者苦心孤诣地钻研《易经》,缘木求鱼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刹那感应。可是谁能体会陶渊明的“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的洒脱快乐呢?我们一次次从湘西、周庄和乌镇失望而返,大作家灵魂的栖息地也不能给我们些许慰藉。那么在哪里,安放我们躁动不安的灵魂呢?
    奥尼尔的毛猿站立不得,爬行不得,走投无路,堕入孤独绝望的深渊。《变形记》中,为养家糊口尽心竭力的推销员,变成了一个甲壳虫,全家人冷漠以对,直到他悄然死去才大松一口气。然而,死亡毕竟不是积极的拯救之途。劳伦斯在深刻反省被大机器工业侵袭了的野蛮的“文明”社会之后,认为,能挽救身心分裂的人类的办法是:性爱、自然……
    顾野生怎么认为呢?小小年纪,她便敏感地感觉到了“灵魂的缺氧”。小小年纪,她便叹息“生命是如此的卑微、渺小、不足为道”。大约隐隐约约地勘破了生命的秘密,然而又无法言说。于是,她背上行囊,告别父母,放弃了大学,踏上去西藏的征途,一路行走,一路思考。
  •   曾经读过刘瑜评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文《另一个高度》,其中有一句话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很喜欢。。。
    有些出行就是这样,不为名利,不为生计奔波,纯粹只为寻求人生的意义,追求心的安宁,如股野生之《朝圣》!作者笔下的西藏和藏民令人感觉非常真实,作者所言的西藏的现代化令我心惊、心痛,她笔下的青朴寺引我遐想,她的背崩乡支教之旅令我向往。。。
    余亦极欲赴西藏一游,呼吸一下高原稀薄的氧气,也让自己的灵魂吸收养分!是的,朝圣西藏,寻找信仰,感受纯洁、安宁、厚重和轻松,遇见内在的自己,追求不一样的追求!
    虽然觉得该书有点陷于表面和浮华,不过更多的是叙事平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女孩子,想必她跟我一样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吧!她大胆出走的姿态当使我羞于苛责!向她致敬!
  •   “当太阳收起了温暖的光华
    疲惫的我想要休息一下
    含着泪水闭上沉重的眼帘
    一个人默默走向梦的天涯

    梦中的世界像一幅画
    梦中的自己是那么高大
    梦里梦到了你梦到个笑话
    梦到所有的美好和我的家

    你说梦中的我有一点傻
    你说梦中的你不会害怕
    千万别把我唤醒让我去吧
    梦里不再有忧伤没有牵挂”
    “在西藏,想苗荣这样的藏漂数不胜数。城市发展的速度越快,城市的欲望越加无限膨胀。现代城市生活是基于严格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科学化生活。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际关系较之在其他任何环境中都更不重人情,而重理性。物质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形态。而’城市边缘人‘——’‘不归属任何一个团体,没有固定工作,居住地和城市,靠某种专业能力谋生,长期处于孤独和不安定之中。’‘他们有着强大而封闭的精神世界,性格分裂并且矛盾,他们始终在思考,但和现实对抗的力量并不强大。’他们注定要走上被放逐的漂泊之路。”
  •   西藏是个神秘的地方,有神!顾野生是位普通的人,有胆!
    每个人心中基本都会有一片圣地,那个地方让人向往,让人心醉神迷。
    勇气,一个很平凡的字眼,但能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需要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重。
    家庭、工作、生活、感情、人际等等,社会中各类相互交织的关系,束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放的越多,能拿起的也越多。
    生活原来很复杂,生活原来也可以很简单。
    旅行,是种对异境气息的短暂呼吸,让此地的文化挠去心中那多年积存的痒。
    世间万般美好,所以陌生地成了人们向往的风景。
    于是,我们常爱在读万卷书时,行万里路。
    以求证想象,故事与现实百态中的吻合点。
    梦想,渐儿然就成了珍藏的美好记忆!
    这个时候,过去的决择,对与错不再是困扰。当梦想,故事与现实所呈现出的百态是种完美的结合体时。意境接着就能抵达心灵深处,慰藉那颗曾在风中泣血的灵魂。
    释然与彩虹一样,总是在风雨之后……
    过后,把梦想揉入现实,变成故事打包存档,并永不挡机……
  •   神真的存在吗?

    神应该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

    心里有神,世间便有神。

    只是随着科学与自然大步进军西藏,给宗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

    人们自己心中的神也开始恍惚,开始流浪,开始无家可归,开始死亡。于是,不死只是一个传说,连神也不例外。
    这种疑惑很多人都有,但都一时确定不了答案,所以,有时我们会在心里与自我交流。有时坚信,有时落失。如同人生,在反反复复中煎熬……

    那作者在煎熬吗?

    是的,她在窥知了西藏的过往,体知了现在的西藏,然后在为西藏的未来煎熬着。

    这是《朝圣》,意相如此,物相亦如此……
  •   以前只听过北漂儿。为了梦想,忍辱负重,远离家乡,艰苦奋斗,为了最终有一天能够实现梦想,出人头地。
    漂儿,是为了寻找某种东西,且这种东西只能在漂泊的状态中获得。所以我顿时明白了藏漂儿这个词的含义。
    藏漂儿跟北漂儿不同。因为西藏跟北京不同。藏漂追求的绝不是荣华富贵,他只能追求一种心灵上的答案。
    很多人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在喧嚣的大都市里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们在孤独中决定远行,远行到一个自己觉得亲切的地方。
    世界是无法改变的,那改变自己吧。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面说,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而在别人看来却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是不会顾及别人的看法的,只活给自己看。
    马云说过,一个人有时候不会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后悔,但是却会因为自己没做什么而后悔。
    藏漂儿,不经过内心痛苦的抉择,是不会成为藏漂儿的。
    每个人都一样,在用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填充着自己的人生。
  •   生活在繁花似锦的都市,厌倦了华丽炫耀的一切,便开始怀旧,怀念那些淳朴的乡村,感受一草一木生命的气息。或许,这样强烈的追求,对于生长在80年代的人,都怀有一样的憧憬。

    佩服作者那样对梦想执着的追求,很多时候,我们总顾虑太多了,以致常常说梦与现实的距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看到墨脱在不顾家里的劝说,固执的要踏上梦想之路,生命的色彩因为梦想而更加亮丽。想当年,面对学习的重重压力,父母的不屑,烦闷而无法抑制的悲伤让我选择离开,悄然无声的踏上云南之路。对于父母,不想有过多的言语,因为他们只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制灌输到你的脑子去,却不曾过你是否愿意。

    当作者要离开的那一天,养父的默默送她离开,不语却能感受养父的那份挚爱。只是,再多的不舍也难以挽留那颗固执离开的心。广州到拉萨50多个小时的硬座,惊愕于该怎么煎熬过去,可是,灵魂的追求,可以跨越一切。那不再是青春的叛逆,而是对梦想强烈的渴望。

    或许,因为性情使然,心与心的坦然,敏感的心思总是感动于他人对一个独在异乡女子的照顾。她知道,自己不是要去旅游,而是要融入这个神秘之地的生活。她要把自己的梦想种子散播在这片土地上。她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实现梦想的起源。很羡慕作者这股勇气,感动于她那颗对灵魂本质的不懈追求。

    众千万人都有这样梦想,可是却很少人有这股勇气。读者这本书,我的心也随着作者的那股洒脱漂流。那颗平静的心,再次掀起涟漪。追求那片净土,灵魂安宁的窝居。
  •   读,不如去;去了,还得再去;否则不想写,沉浸在平静中。西藏,再见!
  •   一直就想买一本关于西藏的书,我想大部分的人几乎都有这一生至少去一次西藏的想法吧!!就是这样···仅仅只是那致命的吸引
  •   一直对西藏情有独钟,作者对西藏有着独到的视觉感触
  •   看了这本书,原来朝圣是真有的啊,看看吧
    “朝圣者,是这座城市最早苏醒的灵魂。无论什么时候,白天或是黑夜,午夜还是凌晨,只要我的身体进入八廊街,就会看到一幅幅起伏不断的身体。他们绕着大昭寺,不断重复动作,三步一身,一直三步一个等身长头。口念经文,双手合十。全身匍匐在地,然后站起来,走三步,再五体投地。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藏传佛教认为,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行动)语(咒语)意(意念)三种方式缺一不可。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着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磕长头首先取立正姿势,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伸,掌心朝下俯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每俯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需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起程。短途磕长头,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小时,多则十天半月。坚持就地磕头也是一种方式,或于自家佛龛前,或于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地板,盘石被磨得光可照人。”
    虔诚不是吹出来的啊。。。。
  •   读后的感想如同春天迷蒙的细雨和雾,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还是把书中喜欢的语句摘录下来,希望每一个有缘人读懂它:
       智慧,很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偏见的感知。它是对于实相的真实本性具有清明,绝对,完整景象的心。具足智慧的人,不会被他们的觉受所欺瞒,不论在他们身上发生什么,都不会对究竟实相有任何扭曲、改变或是转换。我们借由听闻真正的心灵教法、思维这些教法并且修持禅定来开展智慧。而开展智慧是绝对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无法从迷惑中解脱。
       佛教的终极目标也是自由,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人权、民主等。从灵性角度来说,只有我们从自己的执着、“主义”、见地解放出来时,才能经验到自由。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都渴望自由远胜于一切,我们却完全不知如何增长实现自由的因子。反而,我们却培养了那些确定会让我们的解脱可能性越来越渺茫的因子。如同一条饥饿的鱼,为了满足对食物的渴求而冒险吞下渔夫的钩;或被烛光完全迷惑的飞蛾,令自己扑火而亡;或被猎人甜美笛声所惑的麋鹿,因而掉入陷阱;为了尝到短暂的喜悦,我们不计一切后果,持续不断的掉入几乎立即会变成恐怖故事的爱情故事;而我们最欲求的东西,最后都正好摧毁我们
       民主制度、人权等这类概念加诸于我们的限制,以及让我们如壁纸般铺贴在生活中的无数精巧道具,终究只会让我们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性。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非常明白的。我们活在这样的状态下:习气与烦恼决定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强化了它们。世界上所有的产品,从iphone到蕾丝内衣,都是设计来强化与刺激我们的期待、恐惧与情绪反应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依赖性。偶尔,我们某些人可能会瞥见自己所落入的奴役深渊,渴望能够把这些习气与烦恼的枷锁卸除;我们努力面对真谛,设法去除禁锢我们的世俗幻相,但是由于缺乏福德,我们染污的巨流加上习气的威力,又把我们拖回掉入放逸散乱的恶臭深渊当中。
  •   顾野生写道,有一个流浪歌手,在拉萨的北京中路,喑哑地唱着《蓝莲花》。一把吉他,一只燃着的烟,一个自由的灵魂,几个同行者,一起唱起这首流淌在心底的歌。
    2010年,许巍在成都体育场,演唱了这首经典老歌。舞台上,许巍低低一弹吉他,笃定而自信地起头,台下便自发响起了大合唱。
    《蓝莲花》,是最简单最质朴却最能打动人心的歌。在《蓝莲花》里,我们听得到灵魂自由不羁的吟唱。这是从庄子到诸葛亮,再到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乃至陶渊明的等人的潇洒精神。
    顾野生的《朝圣》,是一个久居城市的年轻人对自由自然乃至生命的呼喊。其功德不在文本,而在于那绵绵不绝的精神……
  •   我不清楚这本书大家看后会有何收获与体会。平时,我们很少去正视自己,及思考活着的意义。

    也许生下来,是为了活下去;活下去,是为了死亡。所以,如果有机会,为何不让真正黑暗来临之前,“死亡”它多几次,以寻找心中的那一片不可触摸,却可感悟的精神圣地……

    生与死之间,有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朝圣》,有着梦想的轻与重与现实的重与轻……
  •   有些句子非常好:人与人的感情,人与一个地方的感情深浅并不一定与相处的时间成正比。但一定如佛经所说:一切随缘。缘。注定成为芸芸众生逃不过的一张网,或善或恶,或厚或薄,或重或轻,或爱或恨,或情或仇。只是大多数人,都是等到缘尽了才懂得珍惜。《朝圣》
  •   朝圣不一定是体现在行动上的。作者只身前往圣地,其勇气,着实令人佩服,书中很多观点都是借用前人成果,自己只做了前人的批注工作,有些遗憾。
  •   让人心受到洗礼,文字清新干净
  •   心灵盛宴,值得静下心来品的书!!
    但是到货慢,半个月才到!!
  •   摆脱疲惫心灵,放空心性
  •   有一章是专门讲仓央嘉措的,其中有他一首诗: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原来这首诗是仓央做的。原来仓央的一生也是很不幸的。
    眼泪哗哗的。
  •   作者的亲身经历部分写的还是很不错的。那些资料性的内容,则显得似乎显得有些凑合。
  •   朝圣的文字境界很高。很喜欢!!
  •   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女孩,不是我模仿的对象,但是我赞赏的对象。
  •   对这种信仰有种神秘感才买的,还没开封,一定好好阅读。
  •   好看,洗涤人的心灵
  •   一心朝圣....
  •   很美丽的文字,同时很喜欢作者。支持
  •   不错,很干净,很好看。
  •   书不错 包装很好
  •   给人感动没让人自由
  •   非常好看,内容很精彩
  •   质量很好,内容还没看.
  •   平铺直叙,不做作,清新的一本书
  •   帮同学买的,她蛮喜欢的
  •   看完整个人都静了下来
  •   买了好几本了,送亲戚朋友
  •   心里的旅行
  •   对人生态度的再次审视,对烦劳世人世事的宽容
  •   书本灰常的好!!
  •   很不错,听她娓娓道来
  •   抱着很大的期望读完这本书,佩服作者的勇气,放弃了一份看起来很美的工作,到条件艰苦的边区支教,这样的精神境界也很让我敬仰,看得出野生也是那种为了理想可以不顾一切,有着坚定信仰的大女人,我喜欢。
    但同样,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似乎也感觉到了一种她对普通游人的一种蔑视,或许这个词用得不太准确,但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了。没错,野生为更深入地了解和溶入西藏付出了很多,但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你一样吧?我们大美的西藏不仅以她的大和美吸引着众多游人前往,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和气度。当你嘲笑那些游人拿着拍来的照片向朋友“炫耀”的同时,我以为你也正是在向我们炫耀。
    呵呵,大女人嘛,又是美女,往往让人有种距离感,为这小小的不尽人情之处减点分。毕竟有闲又不必为生活而疲于奔命的人还是少数,我也想放下这让人恶心的工作,跑到藏北的无人区去流浪,到广袤的羌塘草原上做一个牧羊女,和能歌善舞的藏民们把酒言欢不醉不归,学着那些虔诚的朝圣者的样子三步一叩首地一路朝圣到拉萨......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多东西是我们不能放下的。所以只能尽量地争取更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亲近她,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到过西藏的人都会真心地爱上西藏,爱她的一切一切。
  •   头一次如饥似渴的阅读。因为自己喜欢西藏~~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喜欢。

    可是 我远远没有作者的勇气。。勇敢地踏出原有的地界。走向一个完全不知道前途会是如何的地方。 因此 才看自序的时候。。我就没有忍住 哭了。 哭我自己的懦弱 感动于作者的自信与勇气。

    我猜想。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关系。 所以让她可以无所顾忌地义无反顾地迈出那一步。 再加上那时的年轻气盛。 。呵呵~

    看书的时候 还是增长了一定的知识的。 最起码 对西藏 对藏民有了更多的认识。

    其实 每个地方 每个民族 都有属于他们独立的信仰~ 风俗。 社会生活一定都是不一样的。

    这本书 不是旅游攻略 一开始就说了。 很直白地描写出作者的经历 同时还有感想与看法。 平易近人。

    朝圣 确实是一本好书。 但是 对于文字语言上来说 还是稍稍稚嫩了些。 也会引用一些作家的话 但不影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西藏。 一个我们平常接触不到。 离我们很远的天堂。

    喜欢这本书。 ~!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世俗 被金钱 被欲望驱使 。 心找不到真正的休息之所。 也许我们都是漂流的人。~ 所以。。找一个安静些的环境。 喝杯茶 再寻一个舒适的座椅 。。将我们放逐的心 渐渐收回。。慢慢回归~~

    也许会得到更新一层的收获。
  •   没事买来一本顾野生的《朝圣》,80后的小女孩独自踏寻西藏看不见的角落,所见所闻所感,还没看完,读着读着就很纳闷,甚至有几分抗拒,为什么人的心能够像那样超凡出世,对青灯古佛的信仰简直无以复加,心似静潭,静得让人可怕... ...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西藏因为人的介入,而不再纯净,不再圣洁,感觉很心痛,虽然人可以进入到大山深处,让外界的我们更多的了解西藏,但是人为的破坏,不是我想看到的。希望到过那里的人们,要想在自己家里一样,爱护那里的环境。
  •   书的内容很不错,很有思想。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
    假如内页是彩色的就好了
  •   作者到西藏旅游,写下在当地的亲身感受,让没去过藏游的人也能体会一下。
  •   西藏,一个很神秘的地方,一直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
  •   了解西藏,可以看看。以一个行者的角度和心理来剖析。
  •   让人看见不一样的西藏···
  •   希望我可以去朝圣,喜欢西藏,渴望再次去!
  •   清新,安静的讲述西藏。
  •   两次买书 第一次等了一个月。 第二次送到了宿舍楼 书在宿管那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 没人给我打电话通知我。就算书是我想要的我也耗不起时间去等。以后买书宁去**。
  •   缺少自己的观点,用大量的篇幅转载其他作者的文字。作者本人书写的部分太过平淡。观点如何并不能评价一本书的好坏,可是那一大段一大段的转载就有点敷衍了。
  •   书的内容不错,书收到的时候有些页角被折了,感觉是旧的一样,但是不影响看书就是了..
  •   整本书中作者过多地方用着同一词汇,感觉不太好
  •   配送速度很快,人員服務親切
  •   一位年青的作家,在认真做一件事
  •   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
  •   向心力
  •   从西藏回来后买了这本书来看,有点失望,没法吸引我耐心地看下去,基本是翻完的。
  •   佩服作者出走的勇气,绝对是个气质上家,超凡脱俗的女子。第一时间买了她的书,读了,感觉有些遗憾,这样有勇气的心灵怎么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开始评价一个地方。野生的脚步应该再慢些,不要轻易下笔,酝酿到已经再也没有了引用和评价而是内心丰富心灵的娓娓道来的时候,再写感动人心的文字一定会引起很大轰动。
  •   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好,功底也罢,都是有相当大空间去提高的。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看法。全书上下,基本都是一种单纯的“我认为,我认为,我认为。”作者过多的将她的思想表象化,太露骨,无故事性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想到了高中时期的议论文,每每说完一个故事后,单纯的,而且最好要露骨的去阐述你的想法,不然阅卷老师不会给高分。本书作者就是如此,而且这种亟待表达的思想是有相当的自我矛盾和阐述不清以及过分幼稚的。我读书的最大毛病就是一开头必要结束,所以,这本书坑爹了。
  •   作者写得实在是太肤浅了点。不忍率读!无任何收获!
  •   不好说,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
  •   随便看看还可以,期望不要太高啊。
  •   还行,理论性东西太多
  •   让心静下来的一本书。
  •   内容很一般,作者全程都是很批判的眼光对待去西藏的游客,她自己本身不就是游客吗?仿佛自己是更高境界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事,不了解就去批判人。
    作者的照片也让人对书的印象大打折扣
  •   出版社也不好好校对一下,错别字太多,真对不起读者!书也没有什么深度,有点失望!可能是个孩子写的吧!
  •   书中很多段落重复出现,读起来拖沓无趣,没有耐心看下去……像冗长的流水账……
  •   读过不少书写西藏的书,但这本令人太失望。基本上是堆砌的文字和生硬的引述,看不出作者真实的思想。指责别人是匆匆掠过的游客,其实作者又有多少彻悟呢?
  •   说白了,就一个孩子的作品。文笔还好,但没有思想,东拼西凑,勉强堆砌,我无法继续读完这本书。
  •   不好..感觉一点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感觉.
  •   想法与梦想
  •   书不错,有意义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