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作者:棉棉  页数:23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的青春,都浪费在青春上了  看着《糖》的第一章节,竟然立刻就有了眼泪。写《糖》之前的岁月,我仿佛用尽了方法使自己从身体到精神统统崩溃。其实我真实的青春远比小说沉重和黑暗。在《糖》这本书中,那些甜蜜的片断都是虚构的,那些黑色的时刻都是真实的。  如果说《糖》有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这个女孩曾是那么地需要写作,她是那么地希望得到拯救,她是那么地想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是让我骄傲的地方。但那些故事,太痛苦!我的青春,都浪费在青春上了。  我曾经是个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当时没有人愿意为一个像我这样的新作家出短篇小说集,所以我就把我十几篇短篇小说合在了一起成为了《糖》。这本书的第一次出版是在八年以前。  过去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打开“那扇感知的大门”。我相信漫长而多变的无法总结的混乱。酒精对我来说就是友谊。我总是尽量抓住每一个可以快乐的瞬间并且不断试图突破界限。我成为了那种我一直想成为的女孩。相对主流来说,这个女孩在以一种更酷的方式享受名声和各种特权。  但是有一天我开始进入一种崩溃。我发现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没什么好的主意,关于生活的,关于艺术的,关于爱情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烟和酒精及其他麻醉品都阻碍我们去获得智慧。而我非常强烈地想拥有智慧。  现在我想打开“那扇真理的大门”,在清新、清醒、清静的生活及身体中寻找真理。  我所有的特殊时刻都出现在雨天。那个叫赛宁的“孩子般无助、诚实而又不幸的年轻人”始终没有出现,我曾经以为我拼命地写拼命地想他就一定会出现。我知道很多人爱着我写的赛宁,我曾经因此而无法停止虚构,我曾经因此而活在虚构里,虚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曾经因此而相信自己是幸运的。  八年以后的现在,我依然生活在上海,爱情依然在别处而我依然爱着那些赤诚的才华横溢的朋友,我有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女儿,并且成为了一个佛教徒。  写作在治疗我的同时,也曾经严重毁坏了我的生活,跟突如其来的名声一起。而我终于有机会可以学习爱与知识,终于可以对光明与完美保持期待。写作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写作可以尽可能不虚荣。  曾经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我们一直都在看着你,一次次读你的《糖》到可以背出来那些充满柔情和斗争的段落,我们寻找着你和我们自己,我们在茂名路上找,在复兴公园找,在我们没钱的时候我们去最高级的club找,我们曾只是想看看你是否是幸福的。仿佛如果看到了你的幸福,就能看到我们自己明天的幸福一样。你明白吗?  这段话曾让我多次并且依然泪流满面。就像我想起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读者给我的爱一样,你们个个爱我爱得像一个Rock Star!  我想,如果我的字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爱与希望,那么最好全世界都忘记我。  我希望,看我字的人可以不再为爱而那般痛苦,不再恐惧。  最后,谢谢你看我的书,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在干什么,希望你有美好的一天,我献给你们夏天的爱与祈祷!  棉棉

内容概要

我是如此的一个喜剧女王!在所有心碎的游戏里留下了我的档案。我冻死了,这就像我们的关系,这就像所有的爱情。     棉棉的拟自传体长篇小说《糖》正是围绕着“自由和选择”这一既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叙述了一个“问题女孩”红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几个同样有“问题”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作者简介

棉棉,“70后写作”重要作家之一。 
代表作《糖》曾在世界范围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棉棉的言行及作品影响了大量70、80后出生的中国青年。
其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十四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被选入一些国外大学敦科书。
《声名狼藉》舞台剧将于2009年全国上演,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执导。
棉棉的文字大多关于个人解放,自我毁灭及自我拯救,她自己的生活在最近也经历了“戒烟、戒酒、食索”的巨大改变。
现在24小时网络电台www.udancecn.com设有电台节目:不在夜店跳舞。

章节摘录

  1  下雨的时候常会想起玲子。玲子对我说过有一首诗里写着:春天总是要下雨,那是大地和天空在做爱。对此我们都曾迷惑。那时我们常常会被一些小问题纠缠,例如病菌,例如恐高症,例如“爱情是抽第三根烟时的想象”。玲子是我高中时的同桌,她长得像一张白纸,她的苍白是一种状态,一种出神的状态。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是个爱吃糖的女孩,郁郁寡欢,成绩不好,我喜欢收集糖果纸,用糖果纸和放针药的盒子做太阳眼镜。  高二第一学期开学不久,玲子的头发开始变得这里短一截那里多一段的,她的脸上经常出现被指甲抓伤的痕迹。她本来是个极安静的女孩,那时她的安静变成了古怪。后来,玲子告诉我她确定班上有个男生在注意她,并且目光“炽热”。我记得她当时对我用了“炽热”这个词。她说他炽热的目光没完没了地围绕着她,这让她满脑子私心杂念。她说她是决不可以为读书以外的事分心的。玲子认为他看她是因为她漂亮。玲子认为自己很漂亮,玲子认为自己的漂亮是一种问题,她为此感到羞耻。所以玲子开始把自己搞得很难看。她以为这样事情就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她认定她丑了就不会有人再看她了,没有人看她了,她就可以好好念书了。玲子说她是必须要好好念书的,所有人都认为惟有考上最好的大学才能有最好的未来。  在那整整一个学期里,玲子千奇百怪地变换着她的样子。很多同学为此费解,并且不再接近她。  我并不觉得玲子有多漂亮,我理解她,我想她只是太紧张。学校把我们抽空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帮玲子。她是那种平面、静止、刀枪不入的人。  有一天,玲子没来上学。那个位子从此就一直空在那里。听说玲子有暴力倾向,被她父母用绳子绑去了精神病医院。  我曾偷偷跑去精神病院看她,我穿着红色防雨面料运动衣在星期六的下午钻进医院的铁丝网。其实我是可以从大门进去的。我在冬天给玲子带去她最爱吃的娃娃雪糕、香草橄榄和杏话梅。我不停地吃着巧克力,她吃着娃娃雪糕和香草橄榄。病房是浅绿色的,病房的其他病人都是大人。基本上都是我在说话,不管我说什么,只要一个话题结束玲子就会笑,那是真正的银铃般的笑声,我觉得她的笑太他妈的奇怪了。  玲子是说过些什么的,玲子不断重复“在医院里吃药人吃得这么胖人吃得这么胖”这句话。  玲子出院了,她的家长让老师通知大家:谁也不准去看望她。  ……

编辑推荐

  我是如此的一个喜剧女王!在所有心碎的游戏里留下了我的档案。我冻死了,这就像我们的关系,这就像所有的爱情。棉棉的拟自传体长篇小说《糖》正是围绕着“自由和选择”这一既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叙述了一个“问题女孩”红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几个同样有“问题”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3条)

 
 

  •   不得不承认·棉棉影响了两代人··或者不止·她也许将继续的影响九零后···
    我要说的是·不要只看到她作品中黑暗的东西·我想她要表达的是如何在黑暗中挣扎并试图走出去·
  •   是跟朋友一起看完这本书的,看完之后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曾讨论过看了《糖》,发现我们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   绵绵的生活是我没有体会过的生活,可能这一生我都没有勇气去体验一把他的生活。那种跳入悬崖再飞上天,浴火重生一般的蜕变是她经历了多少磨难才达到的境界。
    在她的文字里,我似乎了解了我不曾接触过的人群的真实生活,也惊讶霓虹灯的背后,还有那么多中生存方式。
    祝福绵绵未来更好
  •   超喜欢这种黑色文字
  •   这本书,关注的了很久才买到手里,还没来得及读呢
  •   一本绝望的书,但其中也并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
  •   光看封面就知道,这书肯定很虐- -
  •   书封面脏,有磨损
  •   书的内容肯定是不错的,就是送来的书封面有点脏。
  •   书籍很棒,很喜欢
  •   一天就读完了
  •   超级熬好
  •   很深刻,那种痛深入骨髓,困扰无法摆脱,
  •   送舍友的,包装纸质都很好,封面也很美,她很满意
  •   从《挑战主持人》开始认识他,后来听老妈说他也主持《今日说法》,然后也开始看今日说法,前两天校内的分享视频《非常静距离》知道他出书了,当然得买啊!必须的!
    但是,总有但是,我觉得看他的文字不如听他讲话,这是站在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讲的,其实也写的也还行的,也许是因为他中文口语的太好了吧,所以把自己中文写作比下去了。
    对于喜欢他的朋友还是值得一读的。希望我表达的够清楚,完毕,走。
  •   青春的疼痛 无以复加
  •   很多年前看过这本书,记忆很深刻,所以现在买了,很触动。
  •   还不错,就是书面有点脏脏的
  •   棉棉的拟自传体长篇小说《糖》正是围绕着“自由和选择”这一既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叙述了一个“问题女孩”红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几个同样有“问题”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   记忆中初中侥幸看了这本当时所谓的禁书,看的惊讶万分,现在重温一下,却是见多不怪了。
  •   说实话,实在是没怎么看懂
  •     很多人看不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记得是在03吧,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就在网上购买回去看,里面的故事乍一看都是分散的故事,说的不过是一些成人话题。其实这本书的女主从性的角度和从态的方面写了这些人和事情,如果真正经历过,如果真正去了解过,其实可读性还是挺高的。
  •     70后的作家,青春期正赶上80年代刚刚解放思想,一个个跟终于还了俗的僧人一样,撒了欢的解放思想,什么都敢写,什么都能写。棉棉早期的这部作品,是初恋不经事的少女,看得唯美看得心疼看得恶心……文笔还是不错的,价值观的引导异于普遍社会道德
  •       本书讲述主人公“我”与赛宁(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俄罗斯诗人叶赛宁)长达10年的故事,书中所提及的人物多为问题青年,主人公更是吸烟、酗酒、捅刀子、自杀、吸毒、戒毒后复吸、性乱,遭人入室抢劫,给人的感觉十分颓废。小说结尾提到,这些故事并非作者的自传,但作者在序言中说,她真实的青春远比小说沉重和黑暗,那些甜蜜的片断是虚构的,那些黑色的时刻都是真实的。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方面并不出彩,没有太多环境描写,情节也比较平淡,通篇对话没有一处使用引号,甚至还有错别字。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并不清晰,颓废之后呢?作者只在序言中说到,其积极意义就是这个女孩曾是那么地需要写作,那么地希望得到拯救,那么地想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邓晓芒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身体写作的作家,提到了这部作品,但珠海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似乎有删节,颓废的地方保留了,删去的好像是一些足以体现思想性的内心思考,删节也使得作品的内容与标题的联系十分疏远。
      
  •     〝性感的、疯狂的、诗意的、自私的音乐家,为这种男人发疯的我已经天死了。 〞
      棉棉是完全女性化的作家,对的,俺的范围内,没几个女作家如此肆意地将荷尔蒙如此泛滥泼墨。纵使自称自己走过疯狂的青涩,依旧还是个沉溺于爱的女人。
      这本小说是私人化的感官体验,镜头的切换,文字的跳跃很摇滚,MV式的节奏,对于逻辑和因果的把握都MV化,耀眼的终究是棉棉的一波又一波汹涌的〞爱〞。
      背景设在八九十年代的帝都,旧都和魔都,一众青年角色都如同60年代垮掉派小说的人物,只是更尖锐一一不是lsd而是海洛因,性的捆绑往往不是爱而是财,不是露天而是开房,不是双宿双飞墨西哥而是抛弃和港澳台东南亚。。。。
      
  •     
      《赛宁》
      
      
      1个受尽恐慌的孩子
      从遥远的英格兰小镇逃回中国
      你把你的第1次献给了1个老妓女
      而18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爸爸
      
      
      那场遥远的红色革命
      让你自出生开始,便蒙上了阴影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艺术沦为了罪犯
      你的母亲执着地热爱着那个俄国诗人:叶赛宁
      她给了你这个美好的名字:赛宁
      
      
      你的父亲是个柔和的疯子
      他用竹竿为你做了第1把小提琴,
      他希望你成为1个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家
      而你无法抗拒地将手中的小提琴换成了吉他
      
      
      你说你向往那种有舞台的酒吧,
      在那里你可以尽情地演奏,哪怕被哄下台也1样快活
      自童年起你就受尽了恫吓,你唯1能做的就是拼命上瘾
      你预感到英年早逝留下漂亮的尸体将是你的1种命运
      
      
      你回到了中国你说你一生都在等1个女孩:
      1个来自破碎家庭,拼命吃巧克力,迷恋雨天的女孩。
      我说天哪,来自破碎家庭,拼命吃巧克力,迷恋雨天的女孩,那就是我啊!
  •     我在绵绵的《糖》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是她比我走得更远,也比我付出了更多成长的代价。我在想如果我早一点看这本书,会怎样?可是没有如果,因为过去的一切让我变成了现在的我。
      
      总觉得她也是个缺爱的孩子。她想找到属于她的爱、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从而摆脱孤独和自卑。可是初来乍到,她奉献了全部的自己却又被爱伤了又伤。“三毛说我的问题是爱赛宁爱得忘记了自己,他说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爱的,他说爱是需要去学习的。”爱是需要学习的,可却是靠眼泪换来的。懵懂的时候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爱,如何爱了不会受伤。可是后来懂得的时候才明白只要爱了总会有受伤的机会。
      
      张小娴说“爱情使人忘记了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了爱情。”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个人的生日、模样、习惯、气味,可是他留给我们血的教训是我们怎么都不会忘记的,反倒还要感谢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去好好爱下一个。经历赛宁,我相信绵绵懂了太多,只是她付出的代价是我不能给的也不愿给的。看着她的故事,我发现做乖小孩原来还是一件幸福的事。
      
      绵绵酗酒、抽烟、吸毒,算是当了回“坏孩子”吧。曾几何时我也想当坏孩子。我抱怨没有在年轻的时候,那个人人都会原谅我的时候多做一点坏事。我希望在小学的时候砸坏别人的玻璃窗,跟男生打架。我希望在初中的时候抽烟,跟老师吵架。
      
      我怀念高中里第一次抽烟的感觉,想念和室友一起蹲在阳台上吹着冷风,食指和中指之间夹着那根和我性情和年纪不相符的薄荷女烟,刚洗好的头发里飘着烟味,发烫的脸颊和晕乎乎的感觉,即使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这算不算会抽烟。
      
      我曾将这些视为自由,又或是“偷情”那样的刺激 。绵绵问“我们到底是为了自由而失控的,还是我们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失控?”自由是失控的苗头,而太多的自由将令人失控。可是理智将我变成俘虏,而我又觉得因为没做到而太没种。有几个夜晚,我觉得我想烟想疯,像吸毒那样,其实我只是想念 自由的味道。
      
      绵绵“会在刷牙时突然想立刻死去”,而我总在散步的时候突然想立刻死去。 我也“精心策划着如何死去,可最后总是对自己说“想死”只是一种欲求,就像感冒一样简单,它会来也会走。”
      
      前几天散步的时候,我想在如果我要死的话,我就希望我再也不要醒来。我不会尝试安眠药,以防被活埋;不会尝试割腕,以防被救活。要跳楼的话只跳金茂大厦。如果我拿手枪射心脏的话,即使心脏停止了跳动,我的脑子剩下一点点时间,我会感到痛嘛?因为毕竟脑子给我感知,告诉我痛还是不痛。那我是不是要射太阳穴呢?
      
      死亡好像是条自由之路,好像这样我就可以从鸟笼中飞走,可是我还是没种。那句“若为自由故,两者接可抛”的诗句明显不适用于我。当我失去自由的时候,你觉得我得到了什么?
      
      我糊糊涂涂地过着一天,两天。我尝试认识自己,却发现这是如此残酷却无法改变的事情。我糊里糊涂地已经走过了十字路口却仍不知道该进该退。我孤独着,迷糊着,有时想念那些莫名其妙迷路了的友谊却发现,那又怎样?
      
      写到这里,我又糊涂了,我到底在写什么我也忘记了。我的记忆力不好,很多事情都忘记了,记着的那些“回忆”也不知道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我幻想它们发生过的。
      
      “我开始后悔和害怕。也许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单纯和糊涂,失去了那就失去了一切,这些年我们都干什么了?”
      
  •     这是一本粉红色的书,当我在书店里把她找寻。抽出纵排中熠熠发亮的她翻读几页后决意把她带回家,小心翼翼的捧读于手心,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晚上。在回程的路上,车上,饭桌上,厕所里,枕边,一昼夜的读她,读到一半她开始唱歌,于是我闭上眼睛,聆听到以下内容。
      
      关于青春,如这颗糖的同桌般“古怪”。剪坏头发,划伤自己的脸只是为了让同班级里的男生看她的眼神不再炽热。一切不确定的因素构成了青春期特有的质地,有点迷茫有点焦躁有点期待又有点不安。而糖又是如何穿着红色雨披穿过精神病医院的铁丝网,出现在她同桌玲的面前,为其带来最爱的娃娃雪糕,香草橄榄和杏话梅。接着在玲出院的一段时间内,于某个雨天的夜晚割腕自杀。据说是因为一个男生在某个雨天乘他父母不在家拿一束鲜花去看她。这样的骇人听闻致使糖掉入了泥潭里,退学后开始了小歌星走穴生涯。直到许多年后的一天,当糖与一个名叫奇异果的男人做爱(我喜欢绵绵给笔下人物取的水果名字),她们做爱的方式是对着镜子依靠彼此手淫来达到高潮。我猜想这个男人的症状正是因为玲的自杀对他造成了阴影,他便是那位在一个雨天的下午送玲花的人。
      
      关于爱情,赛宁的出现像一个天使扇动着翅膀。搭建出舞台灯光模糊而诗意的相遇相爱。仿佛命中注定,一切都有迹可循。赛宁是个吉他手搞摇滚玩音乐在酒吧演出。他也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他妈不定期经常性的从日本汇过来的钱。这里的糖对于爱的理解十分女孩子。比如她说,我要知道你的秘密,让你的秘密变成我的秘密,我要知道你的全部,我要看着你和别的女人做爱,我要知道你所有的样子,我要成为那种什么都知道的女人。而赛宁似乎对她毫不领。随时脱她衣服,他让她用身体感受节奏,教她随着音乐用嘴令他快乐。他器官的气味是他们共同的秘密,糖没有选择,糖必须学习,糖得想办法让他需要她。他说爱有很多种,如果你只想要一种,你永远都会失望。也许这样的赛宁很混蛋,可糖就是这样无可救药的爱着他。即使他背着她与别的女人勾搭上床,当他说,我特别想你,这是你的力量时一切便缴械投降。至少赛宁是诚实的,对爱的理解赤裸而无辜。而糖总是轻易的原谅他,闹的最凶的是有预谋的自杀。“可自杀应该是没有观众的。你不是在自杀,你也不是在证明你有多爱我,你就是想成为那种最傻的精神病婊子,你没意思。”这是赛宁在医院里病房里对醒来的糖说的第一句话。
      
      关于毒品,赛宁从北京回来后变成了瘾君子。他说海洛因是最爽的,是他忘记这个世界的样子,给他安静,让他独处,令他安详。而接下来的一系列症状,让糖觉得陌生和慌乱,并决定得把自己的爱人搞回来。不知道听谁说过戒毒所其实是一个可以更安全吸毒的地方,宣告失败后糖决定跟着她的爱人赛宁一起飞。“1994年的春节,我突然预感我的赛宁再也回不来了。我变得固执起来。我几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海洛因,我通过他和赛宁约会,我对自己说你去死吧你完完了。”这是糖吸食毒品的时间和理由。我并不能理解她描述的那个世界:“没完没了的进入令人眩晕的虚无,我从里到外空空荡荡的,时间开始变得飞快起来,生和死同事成为高悬在我头顶的两座宫殿,我所能做的只是在这其中尴尬地徘徊。”“我见不得光,不能听见声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多疑,懒惰,闭经,颠三倒四,厌食。海洛因使我获得了一种力量。盲目,始终带领着我们的血液。失控,就是一场接一场的火灾。最终,我已经完全法克特阿婆了。”
      
      关于友情,小说最后提到的苹果十分具有震撼力。他是第一个带糖去咖啡馆的人,那时上海的咖啡五块钱一杯,那个路边的咖啡馆叫小锦江。上海就像他的情人。他带她走过那么多那么多条街道,他说上海的四季是那么分明。他说喜欢浴缸于是就让自己死在浴缸里。他的身体里都是水,他的表情如此平静。糖突然觉得自己并不了解他。空气里总有灵魂的味道。我们至少现在无法了解死亡,也不明白自己。哪怕是多年的朋友或恋人,无论曾经多么靠近,也不会了解彼此的真相。苹果说过生命是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所有的一切会随着时间显得越来越清晰珍贵与明了。苹果说过,只要存在混乱,就一定可以期待真理和完美,我们没有抵达,只因为我们的身体。没关系,有些人永远都不会分开,所以让我们一起烂掉。
      
      烂在一个叫玲的青春里。烂在一个名叫赛宁的清澈眼眸里。烂在毒品和酒精里。烂在越做越哀伤的情欲里。烂在法克特阿婆了的年月里。
      这是一本可以唱出来的书,赤裸苍白而有力的文字直抵人心。而那些甜蜜的片段都是虚构的,那些黑暗的时刻比想象中跟黑暗。
      
      我睡在粉碎里
      死去就是你的美丽
      这扇灵魂的窗户
      变化的如此认真
      再也回不来了
      再也回不来了
      这是谁说的
      
  •     棉棉的确是个另类的作家,她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手法。喜欢赛宁。喜欢《糖》。想要重读,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遗失了。
  •     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人会觉得特别无助.而这种时候,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安慰的问候都格外的珍贵.其实谁也不是谁的谁,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去体贴你的感觉。无所谓在乎不在乎你的心情或是处境。生活在日益恶劣的竞争环境之下,每个人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诚心的,尽力的去帮助别人。但如果帮不了,也不能过多的责怪自己。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会感觉很无助,但没有人伸出手的时候,那种心情叫伤心。
      
       谁也不是谁的谁,大家都是在辛苦的努力生存。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喝着同样的水,享受着同一个炙热的太阳,奔跑在同一个地平线上。
      
       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你什么都不是。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地球上你住的一个小城市,连小区的街道都看不到。
      
       谁也不是谁的谁.
      
       反复强调,刻意的这样认为。生活本是如此,为什么总在发生之后,才愿意承认。
      
      
      由于棉棉的原因,看了一点点 正见:佛陀的证悟。但未能领悟。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超越概念(涅寂静)
  •      日复一日,纠结于开着小差、拉长战线的复习战役中,几近崩溃。
      
       神奇的是,跟考试本身无关。
      
       高温,还有对长远未知的恐慌。
      
       这两者一起,构成了我最近睡眠质量很很很欠佳的主要原因。
      
       要不就是热得看不下书,好不容易不那么热了,又开始想让人心慌的事情,越想越慌。
      
       连自己都开始害怕不看着课本的时候。
      
       索性看闲书吧。
      
       好吧,然后开始看《糖》。
      
       曾子墨说,决定放弃投行的工作,是因为棉棉的《糖》。
      
       这是当初对这本书萌生极大兴趣的缘由。
      
      
       “天呐,原来生活可以这般天翻地覆,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这是我看书时的第一反应。
      
      
      
       一个关于疼痛成长的故事,
      
       关于一群活在阴暗、腐烂、混乱、脆弱中的人,
      
       与酒精、毒品、妓女、摇滚、还有炽热的爱相伴。
      
       他们的逃避,他们的撕心裂肺,他们的惊天动地的生活。
      
       他们舔着伤口,他们用糖来麻痹疼痛,然后继续制造疼痛。
      
       他们仿佛来自另一个遥远的星球,向我们述说着素未谋面的人生模样。
      
      
      
       读毕,我突然间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
      
       ——《猜火车》。
      
       相同的是黑色调调,不同的是糖没有幽默,只有黑色。
      
       我能看到猜火车里极富戏剧意味的,平淡、归于正常的结局,
      
       但却看不到糖的结局。
      
       或许这就是想象跟现实的差别。
      
      
      
       遇到自己爱的人,会慌;
      
       没办法确信对方的爱,会慌;
      
       遇到各种那种第一次,会慌;
      
       看不到确定的未来和前途,会慌;
      
       怕现实的残酷、怕自己的无能为力,会慌;
      
       甚至,怕时间的力量,带走一切。
      
       每天都在恐慌中度过,
      
       谁不想用{糖}来麻痹自我?
      
       用酒精、可卡因、毒品、性。
      
       可是那种代价毕竟不是我们负担的起的。
      
      
      
       安安静静当个乖孩子,过平淡的生活,
      
       跟那帮人比起来,是幸福的,
      
       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
      
      
      
       但是无论选择怎样一种的年少轻狂,
      
       都得承受最后颠沛流离的可能,
      
       不是谁都能在摇滚和文字中,
      
       以一种超乎意识流的方式存活。
      
       糖也不是上帝撒下来的,
      
       是需要自己挣的。
      
      
      
       逃避过后,要面对的是更深层的绝望;
      
       麻痹过后,要忍受的疼,越发酸楚。
      
       我宁愿戒掉糖,
      
       戒掉逃避,
      
       却暂时,
      
       戒不掉恐慌。
      
      
      
       先爱吧 之后感伤
      
       是要一点胆量
      
       还是真的要对生活感到烦
      
  •     吃完那块糖
      我们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了
      
      很多时候,我们
      互相交换着糖纸
      那些糖的滋味
      总是藏在石头下
      或是和着弹弓射向
      电线上某根鸟的羽毛
      
      那年很快地过去了
      我天天看医生
      小心清理着蛀牙
  •      她说 把青春都浪费在了青春上了
      
       那么用力的青春,那么不顾一切的青春,那么不可复制的青春
      
       却又 那么自省的青春
      
       你是有怎么样的勇气一路走来,罪恶又清醒的,怎样的回首,这般直白且细腻。
      
       记得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曾子墨说,在飞机上看完后,毅然的辞去了凤凰台的工作,是被你鼓舞了,感动了,还是有了勇气直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现在的你幸福吗。
       那段青春,还想回首吗?、
      
      
  •     棉棉的文笔不错。她的书不适合我看,找不到很多共鸣:太暴力,看不下去,所以也没看完。除此以外,她的想象力很丰富,很有诗人的气质。爱读诗,爱看梦游症的朋友适合看这本书。追求情节的读者不推荐看。
  •     我的青春,都浪费在青春上了!
      
      I Wasted My Youth on Being Young!
      
      给亲爱的波兰
      
      To My Dear Poland,
      
      夏天的上海,我刚刚从藏区回来。此时听着FM3的音乐,看着《糖》的第一章节,竟然立刻就感动得有了眼泪。写《糖》之前的岁月,我曾用尽所有的方法让自己从身体到精神统统崩溃。其实我真实的青春远比小说要沉重和黑暗很多,我是有九条命的人。
      
      It's summer in Shanghai, and I've just returned from Tibet. I was listening to FM3 and reading the first chapter of Candy, and suddenly felt so moved that tears came to my eyes. In the years before I wrote Candy, I did my best to drive myself to collapse,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My youth was actually far bleaker and darker than what is written in the book; I've got nine lives.
      
      在《糖》这本书中,那些甜蜜的片断都是虚构的,那些黑色的时刻都是真实的。
      
      The sweet passages of Candy are all fabricated; its dark moments are all real.
      
      如果说《糖》有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这个女孩是那么得需要写作,她是那么得希望得到拯救,她是那么得想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是让我骄傲的地方。但是那些故事,太痛苦!我的青春,都浪费在青春上了。
      
      If there's anything positive in Candy, it's this girl's need to write, her hope for salvation, her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I'm proud of this. But the stories are so harrowing! I wasted all my youth on being young.
      
      我曾经是个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当时没有人愿意为一个像我这样的新作家出短篇小说集,所以我就把我十几个短篇小说合在了一起成为了《糖》。
      
      I was once a writer who only wrote short stories. Back then, no one wanted to publish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from a new writer like me, so I put ten or so short stories together and called them Candy.
      
      这本书的第一次出版是在七年以前。现在,我那些爱过的男人们,都剪去了长发,但目光依然羞涩。他们依然无法告诉我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
      
       This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seven years ago. The men I once loved have all cut their hair short now, but their eyes are still shy. They're still powerless to tell me how it feels to go from heaven to hell.
      
      非常感谢大苹果经纪公司和我的波兰出版社,我非常感动《糖》可以在我所热爱的波兰出版。虽然隔了那么多年,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很多,但它在波兰的出版依然可以成为一种方法,来感觉我们的爱像天空中的神。
      
      I'm extremely grateful to the Big Apple agency and to my Polish publishers, and very moved that Candy will be published in my much-loved Poland. Though many years have passed and my life has changed so much, the book's publication in Poland still allows us to feel that our love is like a spirit in the sky.
      
      我所有的特殊时刻都是雨天。那个叫赛宁的“孩子般无助、诚实而又不幸的年轻人”依然没有出现,我曾经以为我拼命地写拼命地想他就一定会出现。我知道很多人爱我并不是爱我,而是爱着我写的男人们,我因此而曾经无法停止虚构,我因此而曾经活在虚构里,虚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曾经因此而相信自己是幸运的。
      
       All my special moments have happened on rainy days. The young Sai Ning, "helpless as a child, honest and unfortunate", has yet to come to me, though I once believed that if I wrote and thought as hard as I could, he'd be sure to appear. Many people who love me don't actually love me, they love the men I've written about. This once drove me to writing endless fiction, to live within fiction. Fiction can turn degradation into something fabulous – this once made me believe I was lucky.
      
      他曾经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我们拥抱。从他的第一次出现到他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想和他拥抱。我们随时都会拥抱。仿佛全世界的人都躲了起来,所有的娱乐都不新鲜,我们两个坐在黑暗里没有声音。仿佛他可以看见我的所有,仿佛我可以看到他美丽而致命的飞翔。好像只要我们抱在一起,就算失去了全世界,我们起码还彼此拥有对方。
      
      He used to live within my heart. We were clasped together. The first time he appeared and every time after that, I have wanted to embrace him. We embrace often. It's as if all the world's people had vanished, all entertainment had gone stale, and we were sitting alone and silent in the darkness. As if he could see me in my entirety, and I could see him hovering there, beautiful and fatal. If only we could stay clasped together, we would still have each other, even if the whole world were lost.
      
      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是完美的,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所有的不完美的地方。我所有的痛苦就是要跟自己的不完美较劲,一旦开始,我将无法停止。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命中注定无法得到爱情,但我却一直相信爱情。命运赐与了我虚构的权利和才华,而写作给我带来了爱,并毁坏了我的生活:因为我不是完美的。
      
      I always thought that I could be perfect, and I've always been aware of each and every one of my imperfections. All my pain comes from struggling with my imperfection – once I start, I can't stop. I've always known that I was fated to never find love, but I've always believed in love. Fate also gave me the right and the talent to write fiction, and writing has brought me love, as well as ruining my life: because I am not perfect.
      
      七年以后的现在,我依然生活在上海,我依然单身,但我有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女儿,并且非常幸运地成为一名佛教徒。我因此终于有机会可以学习爱与智慧,并且可以对光明与完美保持期待。而青春的舞步,如梦幻,如露水,如电!
      
      Now, seven years later, I'm still living in Shanghai, still single, but I have an incomparable daughter, and the extraordinary good fortune to have become a buddhist. This has finally given me the chance to learn about love and wisdom, and to preserve my hopes for illumination and perfection. The dance-steps of youth are like dreams, like dew, like electricity!
      
      最后,我亲爱的波兰读者,谢谢你看我的书,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在干什么,希望你有美好的一天!
      
      Lastly, my dear Polish readers, thank you for reading my book. Wherever you are, whatever you're doing, I hope you have a beautiful day!
      
      我献给你们夏天的爱与祈祷!
      
      I send you summer love and prayers!
      
      棉棉 1,8,2007,上海
      
  •     我曾经把《糖》当做我的写作范本,那时我初二,爱极了了棉棉颠三倒四的叙事手法和干燥的语言。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这部小说中女主角的名字,我曾经拆分出某个毫不相干的段落来推测出她的名字叫吴红巾,后来证明那是左小祖咒。实际上这部小说是棉棉所有短篇中篇的一个大集合,结构混乱,ABCDEFG之间的联系很牵强。
       至于性,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棉棉从来没有自称过“美女作家”或者“身体写作”,性也从来不是她小说中的主题,这些帽子是一些文学专家或者评论家给她扣上的。性只是天性,做爱,吃饭,睡觉。但是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可以成为正在发育的男孩子的性唤起读物。
       “我”和赛宁十年的纠缠是一代人在缺失中寻找弥补,并且成长的写照。十四岁的我把她书中的行为方式当做一种非常酷的东西,并且执着的热爱着。我开始搜索Radiohead,苏珊娜维格,the doors等一系列和我的课本毫不搭界的东西。
       受棉棉的影响我曾经在初三创作过一篇拙劣的模仿之作。这个作品中我描写了一个同性恋的夜店女DJ的双面生活,在小说中我毫无技巧的穿插着大段大段的自说自话,以为我可以人为制造混沌中的秩序。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个写在软面抄上的文本,当做一个笑话来看。
      
      
  •     
      
      - “酒的作用是上下的,化学的作用是左右的,音乐是上下左右的,男人是上下左右从里到外的,而我迷失在此。”
      
      
      棉棉写的是自己么?还是女主角?或者,她就是女主角。
      
      书的内容并不像她的名字——糖,那么甜。
      
      是糖精的味道,甜的,然后苦。忍不住又尝了一口,再一口。
      
      
      
      -“我们是烟火,烟花只会散,不会谢。”
      
      
      像个白痴一样,里面的所有人。
      
      抽烟,酗酒,做爱,吸海洛因,进戒毒所,出来再吸,嗑药
      
      我不敢想象,甚至我觉得这里的男人没一个像男人包括赛宁,除了 苹果。可惜,他是个同性恋。
      
      可笑吧。
      
      
      
      
      
  •     这本书是我五年级的时候看的 那时候还不到十岁
      我妈当年在读硕士的课程 然后这本书是必修 说来可笑 批判文学的必修 也就是 读完之后写批判书评
      这本书真是好多批判点啊 在当年
      搁现在应该连出版都成问题 可是那个年代 这就是重磅炸弹 挑战人的极限
      我妈读这书的时候 遮遮掩掩 非常不想让我看到 可是她越是遮掩 我越是想看 后来偷偷看这本书被她发现 把我臭熊一顿 说我现在还不具备批判这书的定力 容易被带坏
      其实我妈多虑了 我看完了这书 还看了好几遍 但是几乎没看懂 我现在还记得那些片段 让曾经纯洁的我困惑不已的片段 比如为什么要把下体撞向桌角以图快慰 粗暴的进入了我的身体 五年级的纯洁小姑娘 看不明白
      但是这书给了我一个很大很大的作用 它告诉了我 一个女人最堕落 能是什么鬼样子 以至于我后来一直心理健康 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 在跟老师顶嘴的时候 在早恋的时候 在翘课的时候 在各种违法乱纪的时候 我都会想起这个女人 恩 我理她还远
      但是这个寒假 我突然觉得我跟她的距离其实没那么远
      棉棉代表了彻底的兽欲 怎么high怎么来 不管明天是什么日子 我想要的我就一定要得到 不管那种快感有多邪恶 她不管
      我做不到那么彻底 但是我不能否认 我心里也有个棉棉
  •     赛宁唱着自己改编的金斯伯格妈妈的遗言的歌曲的时候
      是他全书最动人的时刻
      “艾伦,不要吸毒 不要吸毒 我带着钥匙
       艾伦 不要吸毒 钥匙在窗栅里 在窗前的阳光下
      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 我带着钥匙
      结婚吧 艾伦 不要吸毒不要吸毒
      结婚吧结婚吧 不要吸毒不要吸毒”
      
      这一时刻如此动人,以至于我看完很久不能忘怀。印象中穿着破牛仔裤的赛宁 拿着他紫红色的箱琴 坐在台上 带着“海洛因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几乎是在阅读的开始就爱上了他。如你所知 我对男人的品味总是偏执 疯狂 又歇斯底里的。我老是爱上那些疯狂 自我 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小伙子们。有什么办法好想?我老是走入同一条河流并一再跌倒。
      糖在大多数方面满足了我偏执抑郁的想象,棉棉惊人的创造出了我心底最隐秘并且不为人知的情人。
      
      他这样自私。但这样迷人。他的身体在书中的每一页都闪耀着银色的光线。即使我到了面目可怖的五十岁 我也依然是那个迷恋赛宁的女人,不过更老了一点而已。也许我会裹紧我的廉价黑色大衣,从他身边匆匆走过。但那将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直到永远。
      
      糖是一部乏善可陈的作品。但它充满了美丽的幻象和好看的赛宁。
      当然 也许木马,就是赛宁。
      
  •     很多年以前就看过这本书...
      
      今年又重新看了一遍,基本上对所有的情节都没有任何印象了,偏偏记得"有些人永远不会分开..."这句话.
      
      
      
  •     有许多读者都给棉棉写信,告诉她自己有多么喜欢《糖》中的赛宁,一个“孩子般无助、诚实而又不幸的年轻人”,无论是棉棉自己还是书中的“我”都深深为赛宁身上天真而毫不做作的特质所着迷。
      赛宁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为正面的一个角色,即使他吸毒,却也仿佛不曾为毒品俘虏。他一直深爱着“我”,尽管有过出轨的错误,而他事后近乎卑微的姿态让人看到他对爱情的认真与坚持。有些东西建立了以后可以轻易破坏,诸如大猫与“我们”的友情;有些东西必须得破坏了以后再建立,诸如苹果最终走向变异的性向;有些东西很易打碎,诸如小猫与苹果的情感维系;而有些东西是你存心去破坏也无法碎裂的,这就是赛宁的品性。
      而最终的赛宁变成了努力向上的好好青年,在蜕变的过程中,他有过逃离与躲避,却不曾放弃。《糖》中当“我”堕入毒瘾无力自拔的段落里,赛宁是缺席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理由让赛宁成为了不朽。
      他的天真,他的诚实,他的软弱他的善良,都不曾真正面临人性的抉择。
      于是他仍旧继续保持着最初的自己,似乎永远不会腐坏,不会堕落。
      可惜棉棉却说,我知道许多人爱着我写的赛宁,因为如此,我曾因此而无法停止虚构,我也曾经因此而活在虚构里,虚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曾经因此而相信自己是幸运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梦境的碎裂,现实中的丑恶不曾玷污赛宁,仅仅只是因为赛宁不曾存在。
      他本是一个虚像而已。
      女性总是热爱幻想,幻想金玉良缘,期待幸福未来。浪漫的天性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而也是因为如此,女性文学中总会出现这样一个男性形象:他仿佛完美无缺、无可指摘,他可以拯救在深渊中挣扎的女主人公,行文最终,无论经历多少悲苦他仍旧能保有最初的纯粹。
      这就是女人吗?
      赛宁是一个纯真如孩童的男人,他是棉棉心中甜美的幻象。他的存在带给女性读者安慰,促使她们相信这个世上真的有完美无缺的恋人。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一个缺失另一半的圆,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赛宁”。
      
      
      
  •     第一次听说棉棉,是在王朔随笔里一篇《糖》的读后感,读后知道棉棉是一上海女作家,写了一本《糖》,畅销十几国,引人热议,声名鹊起。这篇读后感里面有段是这样:年轻人的堕落生活大致相似,无非就是吃喝嫖赌抽,加上时不时认真一下的感情,活的再狠也狠不过动物,重要的是态度,怨天尤人就没劲了,忏悔则更加可怕,我比较认同棉棉的态度:发生过的,就好好享受,包括疼痛。
      
      发生过的,就好好享受,包括疼痛。这话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安慰了我。夸张点说,它简直赋予了我看待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角度。
      
      前些天把《糖》找来看,断断续续看完了以后,基本认同大多数人对棉棉的称呼,他们叫她“身体作家”,既用身体写作,拿身体当故事,拿身体推动故事,拿身体演绎故事。我认为这不算一贬低,很多作家死去活来忙活半天,也没对文学有什么贡献,最后还得老老实实回家过日子,棉棉不但开创了自己的文风,并且广受好评,说明可能当下思想性的东西太多了,都在玩思想,有点饱和,在如此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更关心自己的身体。
      
      我相信棉棉是真诚的,她在这篇小说里是把自己完全豁出去的,用残酷的不加修饰的言语为大家展示了一把自由落体式的堕落,然后指着自己的尸体告诉大家:看,这样是不对的。
      
      比如她说:什么叫飞?就是飞到最飞的时候继续飞(飞指吸海洛因),但这通通不能令我获得自由。这就用经验告诉大家,极致的堕落与放纵并不能给人带来所渴望的自由,这种信息对于我这种对自由时常抱有天真幻想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但说到底,《糖》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看不下去了,后一半是强迫自己跳着看完的,因为我仿佛在看一场没有缘由又没完没了的屠杀,我们都知道生活有多残酷,不用这么打包成捆的向我们展示吧。《糖》里面的温情片段太少了,我只有拿我最落魄的几个瞬间的感受才能在里面的几个点上找到共鸣,对于我这种长在春风里胆又小从小没干过什么坏事的人来说《糖》里面的故事太陌生,也不连贯,对于棉棉来说瞬间代表一切,生活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是一个个独立的无比重要的点。
      
      后来听她主持的一个电台音乐节目《青少年无码与灰姑娘》,节目内容大多关于青春与想象,放的也都是她自己挑选的摇滚和电子音乐,棉棉的声音低沉但活泼,笑声也很爽朗。对她的印象又有改观,我心想这不是一80后吧,然后上网查,一惊,70年生人,一算今年要40了。所以发现是不是有这么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人的青春过的越激烈,那么青春在他身上产生的惯性也会越大,延长的时间也越久。就好像我发现很多按部就班娶妻生子过日子的人苍老的都很快一样。不论如何,棉棉感动过许多人,如今也在不断感动,可能也令许多边缘少男少女悬崖勒马,获得慰藉,睁开眼看看生命的可贵,那么棉棉便是成功的。
      
      最后祝棉棉身体好。
      
      
  •     《糖》写一个叛逆的女孩因受好友死亡的打击辍学。在一个舞厅认识里认识了她的最爱的男子--一个叫赛宁的华侨男孩子。于是她爱他所爱,她爱摇滚。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沦,不断地分离又一起。她接触毒品,性,同性恋,与各种不同但心里同样空洞的人一起。这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一边痛苦迷惘,不问明天,一边又无法拒绝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声色犬马,纵情欢娱,把青春当成蜡烛,一段一段地疯狂燃烧。
  •     不太能理解
      海洛因,酒精,同性恋,精神病医院,死亡
      爱情,就算还有些爱情,都被这些耗尽完了
      
      不得不说,小说很真实
      真实得就像亲眼看见和感受一样
      
      这种成长的经历实在很恐怖,太黑暗了
  •     这不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小说,也不是最差的一本。但它对我如此重要,它伴我渡过了我的整个青春期,所有的忧郁,焦躁,失落,不安,痛苦,一切你可以用来形容那个青春期的词。当所有的人都在叫嚣着“这残酷的青春!”的时候,我无处发泄的情绪,随着那些文字,变得安宁。我和他们一样,听着摇滚乐,看着《在路上》,念着《祈祷》。不同的是,我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感谢上帝,我没有滥交,没有染上毒瘾。
      除此之外,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要以为你的生活特别不幸,不要以为你的爱情独一无二,不要以为她会是你此生唯一的爱……
      青春期的“我”辍学了,怎么也想不明白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会同意我这么做,从此“我”的生活就迅速滑入了一条无法控制的轨道里。在青春期里发了疯的同学,在自己的生活里显得“莫名其妙”的“白面”,直到那个无限性感的情人赛宁出现和再次出现。里面的人物繁多复杂,小贩,保安,妓女,同性恋……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无疑给作品带来了阴暗的色调,恰如灰色的青春期。这些人物,有的也许我一辈子也接触不到,也许我还轻信她所描述的那样的“世界”,但是,无可否认,我们在看着那些比自己悲惨万分的人的人生时,我们可耻的得到了心理安慰。
      当文学评论家在讨论着“身体写作”,“文学应该具有崇高感”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是崇高感?
      如果说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这本书大概是做到了。这样的生活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经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样的生活疯狂又堕落,乐队,摇滚“明星”,酒精,毒品,同性恋……我们没有经历不代表生活中不存在,我们没有描述也不代表生活中不存在,如果说这是棉棉对生活的戏剧化处理或者放大夸张是一种对她的美化,这是她对生活的真实描述,至少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所有真实的情感。而作为女性,她对自我精神的、身体的探索,并不可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认识自己?!为什么我们要掩饰我们所有真实的感觉呢?!
      不管是什么,自己的糖,自己吞下吧!
  •     重版《糖》:那些虚构比沧桑残忍,那些噩梦不过沧桑
      
      
      
      小说是最秘密的绞刑架,但那个作者可能会在多年以后才返身回来审判自己。多年以后,我也才会重新阅读这部被称为“残酷青春”的中国前“文坛坏女孩”的书:《糖》;并且晚了这么多年后才读到美国《远东经济评论》上对棉棉的评价:“《糖》,比《猜火车》更生猛的作品。”《糖》的重要性是一直被文学界所低估的,这就像多年以后,在网路电台的直播间里,棉棉60分钟内连续“抱怨”不下十次“我的心脏受不了了”一样,棉棉的《糖》是一部让中国文学犯心脏病的小说。也许,棉棉的小说就是中国文学的非正常“心脏病”(而现实生活中棉棉也确实心脏出了问题),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出了问题。棉棉在《糖》里的绝望抒情表达的是这个时代的“禁忌”。
      
      
      
      如果把棉棉的《糖》和《猜火车》相比,那么我认为棉棉的《糖》与其说是她所说的“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倒不如说她的“糖”是这个世纪的“苦糖”,这是一个每个孩子都没有糖吃的世界。在十年后的今天读再版的《糖》,这一点就更清楚了。那是海洛因的天空,那是比糖更黑的天空和绝望的青春。棉棉的“反糖”恰是这个世纪的死穴。在文学史上,普拉斯当年那部《钟罩》和多年后棉棉的小说有着同样绝望指数的“猜火车”,不同的是,普姐用钟罩走向死亡,而棉棉则在十年后走向重生(但重生真的来到了吗?一代人最精华的大脑已经死亡,无可救药地死亡)。《糖》是一列无目的的青春火车,终于为迟来的信仰脱轨。我不建议把棉棉的小说放在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之外,而应该置于张爱玲、萧红、残雪等这样的作家链条上来思考。或者,那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也许是最贴近棉棉的另一个绝望点。
      
      
      
      在2009年这样的时刻,重版《糖》的意义和机缘在于,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解读棉棉的东方式“猜火车”。棉棉自己多年后告诉她的读者,那个女孩是多么地需要写作。对于无望的、黑色的青春之“糖”,或者,这个把所谓小说定义为“小说就是戒烟糖”以及“小说就是戒毒所”的上海边缘教母,也许是第一次在她那对青春时代的残酷思考中提出这样的主题——她们那一代人所处的,是“糖”的天空还是“海洛因”的天空呢?棉棉试图用写作这样最不靠谱又徒劳无功的方式来戒一个时代的不安宁之心。信仰是缓慢而困难的,在信仰前面是残酷的青春,《糖》不涉及信仰,《糖》只是为我们这个古怪的时代提供一个另类青春的样本。古怪的是,在中国,我们还真就找不到一部能代表上海海派现实的小说作品,这样进入文学史的海派小说是一个空白。
      
      
      
      上海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不少先锋性的作家,比如孙甘露,比如更主流一点的王安忆,比如陈村或者陈丹燕,或者后来在北京发展的赵波……但是,上海尚无一个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用如此震撼又漏洞百出的行文,用死亡青春的肖邦舞曲为一代人的青春唱悼歌。棉棉的小说如同那个一直在听“偷来的收音机头的29岁的女主人公”,点中了那个时代文学的死穴。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一直认为上海缺少像张爱玲那样的海派作家,棉棉《糖》的出现是如此的上海,却又代表了整个中国边缘文化无望的现实,提供了黑暗的20世纪90年代的残酷青春病毒样本。《糖》是一代人精神性的反自传。在十年前,《糖》的出现是一个预言,是一个人的小小的启示录,她预言了作为作者的棉棉在后来十年内的道路和喜欢的音乐,比如她那颓废的木马地下丝绒般的唱片,比如消逝了精神实质的《疯狂的果实》,比如她的电台节目《不在夜店跳舞》,比如她找到的信仰和安静。《糖》是对这一切的提前修正。“直到我的转机来临”。在绝望而叛逆的吸毒女主人公身上,天使不是迟到的而是一直都在,信仰一直在此处。
      
  •   故事看起来跌宕,但结局看起来应该会圆满的样子,还好。
  •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我把故事打乱了顺序。
  •   。。。。。。
    这好让人忧伤。
    那似乎这就只能是一个悲剧故事了
  •   囧。。。
    它不杯具啊。
    它特朋克。特死磕。特嗨。有点像席德与南希。
    但是比它稍微再抒情一丁点,然后再文艺一丁点。
    不过总的来说,它只适合少不更事的年轻摇滚女孩看。
    比如从前的我,这是我18岁的时候看的。
  •   我对它正常的顺序有点好奇了
  •   关于这本书,我记得网络版本的比纸质版本的要精彩得多!
    不知道网络版本的还在不在。。。
    纸质版本都被删改得,没原汁原味了。
    糟蹋了多么“飞”的一本小说啊。。。
  •   比《恐惧拉斯维加斯》还飞么?
    哈哈哈哈
  •   嗯。它不是迷幻那种飞。
    我也说不清。
    也许它并不是那么出色。
    它的意义只对一部分人起作用并且显得格外重要。
  •   说了那么多
    你该找个完整版的给我看看
    我会感谢你的。
  •   你们都飞起来了
  •   可能因为我已经不再对性、毒品和摇滚乐充满那么强烈的好奇和向往。。
    不知道你再看会不会有不同的感觉?
  •   嗯。。。淡了。。。
    但还在。
  •   还在的感觉应该就是那些不会褪色的东西了
    就像我听到一些温暖的吉他音色,仿佛整个身体都被融化的感觉。
  •   囧。。。处女座都这么多愁善感吗难道。
  •   绝大部分人都会一些特定的事物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与星座关系不大吧
  •   好吧。很文艺。
  •   赛宁,你离开我的那一刻,天就塌在了我的身上。我不知该如何更正这个错误,我昨天还在为此痛不欲生。赛宁,当所有的柔情成为一种恨,你会知道什么叫做痛?赛宁,我曾经问过天问过地说什么才能让你回到我的身边呢?现在你终于出现了,我问你你要干什么 我是真的一刻都没忘记过你,我是真的,我一直想打电话给三毛,我一直想打电话给你,我很害怕,我找不到重聚的步骤 ?赛宁,我很可怕吗?我们不是最爱最爱的吗
  •   你的文章很美,只有自己真正有过那种刻骨铭心痛楚的人,才会体会。
  •   谢谢。故事讲给懂的人听。
  •   小女孩,写得很好
  •   看来我是比较晚熟的一类人,到大学才能接受这种文字,不过挺喜欢,这种随性和率真,看完《糖》的时候,觉得有点天昏地暗的感觉。。
  •   和左小诅咒有什么关系?
  •   如此直白的坦诚自己的内心,应该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只是在寻求自己的本心罢了。
  •   不要吸毒
  •   这本书确实也就值13.8这个价格咯
  •   即便分开了也会相逢。
  •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