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付新华
Tag标签:无
前言
萤火虫是一类美丽而神秘的昆虫。唐代诗人虞世南有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人不识,独自暗中明。”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萤火虫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南宋诗人陆游脍炙人口的诗句“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更是体现了无论男女老少对萤火虫的喜爱和痴迷。然而从古到今,人们对萤火虫还缺乏在科学意义上的认识。甚至以讹传讹,导致“化腐为萤”这样的错误流传千年。萤火虫也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记得儿时每当夜幕降临,看着漫天飞舞的流荧和眨巴眼睛的繁星,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着实让人流连忘返。四十年过去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都市化的高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破坏,使得原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底层位置且数量较大的萤火虫逐渐消失甚至灭绝。让人心痛不已。现在90%以上的城市孩子都没有见过萤火虫,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博士,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萤火虫的研究和保护之中。作为他的导师,我是看着他一步步地成长发展起来的。刚开始研究萤火虫时,国内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借鉴,他积极主动联系国外的专家,虚心请教,终于完成了国内第一篇关于萤火虫的博士论文。毕业留校工作的初始,研究经费很少,他却无怨无悔,一直坚持他痴迷的萤火虫研究,常年跋山涉水,在黑暗中前行,寻找着美丽的精灵,可谓不辞辛劳,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发现更多的萤火虫种类,一方面展现它们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将自然的美还原于人类。本书图片精美,文字活泼生动,真挚感人。相信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被萤火虫深深吸引,好好爱护萤火虫,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这对大家都好。2011年6月25日武汉狮子山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博士付新华所写的科普图文书,以一只萤火虫的口吻讲述了它们美丽而短暂的一生,介绍了萤火虫的种类、习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外文化,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作者简介
付新华,副教授。1978年3月出生于山东青岛。1000年至今从事萤火虫的分类、两性闪光信息交流及进化、化学防卫及生态保护研究。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萤火虫研究的博士,最早在中国大陆开展萤火虫闪光通讯交流的研究。现供职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曾发现并定名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泰山萤、中国萤等多种萤火虫。摄影发烧友、科普作家。
书籍目录
序
PART1 人文篇 一只萤火虫的旅行
写在前面
第一章 从狮子山出发
第二章 与新华谈论车胤并相约一起旅行
第三章 安帕瓦——萤火虫们召开相亲大会
第四章 我那些在海南越冬的兄弟
第五章 西双版纳流淌的银河
第六章 荧火文化
第七章 黄龙湖 水萤之乡
PART2 自然篇 水陆空三栖明星揭秘
PART3 图册 我和我兄弟姐妹的写真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的路边草丛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人相遇的地方。虽然这种邂逅一点也不浪漫温柔。2000年夏天某夜雨后,在一栋实验室旁边茂密的草丛中,我还是一只觉得自己很丑陋、非常不自信的萤火虫幼虫。当时我正寻找着美味的蜗牛,偶尔点点灯来赶跑那些对我图谋不轨的家伙。突然,一个男孩子的手从空中落下来,将我一把捞住。我吓了一大跳,忙拨亮尾灯发出警告。我被扔下了,瞬间的失重让我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好像我能飞了。我重重地摔下来了,现实提醒我得抓紧时间逃跑,人类太可怕。但这个愚笨的家伙显然被我吓着了,他没想到我会发光。过了一会,我以为没事了,没想这个执着的大男孩又来了,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镊子又将我夹了起来,并装在一只早已准备好的透明的玻璃盒子里。透过夜色,我忐忑地紧张地望着这个身影模糊的大家伙,他似乎有点兴奋,时不时地打开盖子用镊子轻轻碰碰我。我有点生气,毫不客气地继续使用超强光警告他。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个家伙最后还是放弃我了,他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回到当初夹起我的地方。我自由了。人类有时候真是奇怪的动物.我嘀咕着继续找吃的。目前吃是我的第一任务。我家就在美丽的武昌南湖之滨、狮子山麓。狮子山以前是日军占领区下的靶场(哦,那是发生在人类之间的一场战争),曾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漫天黄土。几十年后,这片占地495公顷的土地已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狮子山上如今植被林密,物种繁多,光种子植物就有151科,约1000余种。除开一般的绿化树种外,狮子山上还挺立着许多珍贵的树种,如铁剑油杉、金钱松、红豆树、墨西哥落羽杉、海南五针松、榉树等。晴目,鸟儿们在蓊郁氤氲的凝翠中欢畅。到了夜晚,特别是夏夜,这里就是我的前辈们飘来荡去的天堂了。它们一边打着尾灯,一边与天上的星星媲美谈心。林子里面有一条小石块砌就的步道,有些年纪大的人类朋友会在石凳上休憩,我的前辈的前辈告诉我的父母说这些老人喜欢盯着他们看,但是最喜欢看他们的还是那些小孩。鸟儿朋友们唧唧喳喳地告诉我他们白天看到的一切,虽然我白天一般不大出门,但是知道这儿发生的一切。这所学校,也就是那天用镊子夹起我、后来又放我走的那个男孩工作的校园三面环湖,近9000米湖岸线蜿蜒曲折地包围着这所美丽的学校。清晨,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来湖边散步,呼吸着城市中难得的清新空气。钓客们一杯清茗、一根钓竿,也喜欢惬意地在这里打发时间。湖边有茶学专业的试验田,一大片绿油油的茶园,外面没有栅栏,也没有人看管,可以大胆进去摘一片嫩绿的叶芽,轻轻地拂去泥土,放在嘴里嚼。不过我对茶不感冒。只对新鲜而慢吞吞的“小牛仔”——蜗牛感兴趣。沿茶园绕南湖南行数十步,就是水产学院的试验田——水塘。水产养殖基地里面养了不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鱼,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戴眼镜的老师指导戴眼镜的学生捉鱼进行实验的场面。那天,我就在鱼塘边看到老师和学生奋力地将一条几十斤重的大草鱼抱出水面。我是旱鸭子,没怎么见过鱼这种玩意儿,我有时候很羡慕我的一些远亲水萤,他们可以自由地在水中游来游去,爬来爬去,见多识广。不过他们却说我在岸上才见多识广呢。唉,不去计较这个了。现在让我带着你走向那条被梧桐树影遮蔽的林荫大道吧,我还得让你看一些风景,什么张之洞的雕像啦,有着历史悠久的三层教学楼啦,以及“湖北农务学堂”等等。据鸟儿的曾曾曾……曾祖父讲,嗯?你不想听?好吧,可是这是我生活的家园,我很想让你知道我的居所和我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那么今天就看到这里吧。我有点累了。我得休息一会儿。下午,我吃了一点东西,又打了一个盹。之后我便在土里钻了一个洞把自己封起来。我觉得好像身体有点儿不对劲。有点难受。我有点明白我身上要发生什么了。以前听我的长辈说起过。在痛苦中我抽搐着,隔了一会儿,我发现自己居然脱掉了外面那层曾让我憎恨厌恶、也是我不自信来源之一的丑陋的黑色外衣。哈哈,我变白了!可是我动不了了,还好,我的光武器还在。过了好久,我挣扎着。又脱了一层皮。脱皮这活儿我得做得仔细点,否则就完蛋了。我没想到变化来得这样快。在惊喜中,我发现自己长翅膀了,虽然它还是白色的,软软的。但是我感觉到它在变硬、变黑。我感觉到浑身充满了力量,我试探着用手推了推头顶上的泥土,“轰——”泥土崩落下来了。我爬了出来。哈,已经晚上了。迷人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还真美!我还从未见过夜晚的华农。那么我又回来了?!我爬上一棵小草,试图打开翅膀。可这玩意我还不会用,我能飞起来吗?我着急地爬上爬下,身上的光也随之急促地一闪一闪。有时候我们需要赌一把,在学会走之前,要先去跑。我这样告诫自己。我张开翅膀,用力地扇动了几下,然后一跃,呵,我成功了。虽然还有点跌跌撞撞,但是我会飞了。身后的一切都在快速地倒退,变得模糊。我贪婪地呼吸着迎面而来的新鲜空气,闻着从未闻过的夜间开放的花香,恨不得一股脑儿将这一切全塞到眼睛里、鼻子里。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今年夏天出现的第一只萤火虫,那么我的伙伴呢?我感到非常孤独,有点害怕。
后记
第一次接触萤火虫,是初中时父亲给我买的一套老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讲萤火虫的幼虫可以麻醉蜗牛,并将它们消化成肉汁喝进肚子,而且通常会邀请同伴一起享用。童年中除此之外,再无萤火虫的其他缘分与故事了,直到来武汉读研究生时才第一次碰到萤火虫。第一次与萤火虫相见的确把我吓了一大跳,但很快我就迷上了萤火虫。许多人有时候会问为什么一个山东大汉会去研究这么凄美柔弱的精灵?没有任何理由!就像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一样。读书期间只专注于探索萤火虫的奥妙,毕业留校后我才走出湖北省去寻访其他地区的萤火虫。在屡次的野外调查中,我发现越来越多地方的萤火虫消失了,而且很多萤火虫是瞬间就灭绝的,这个现实深深地刺痛了我。就像自己的孩子走丢了一样,我有种整个人被抽空了的感觉。我无奈于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保护这美丽的精灵,应该让公众认识到萤火虫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人们保护它们的意识。于是有一年我自费购买了相机,开始拍摄那选人的美,也学着写起科普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宣传保护萤火虫的重要性。于是慢慢地结集成了这本书。在我寻找萤火虫的过程中,许多朋友给了我鼓励和支持,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虽然这本书内容有很多欠缺,但作为一个起点,是一个让我们可以重新找回过去、唤起大家对美的关注、保护美、爱美的起点。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起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