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姜节泓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关系”的概念与广泛的运用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当中。本书编著者以书信的形式与十二位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作为与视觉实践并行的全新策展研究方法,批评性地探讨“关系”、及其在视觉媒介中的多元演绎。
“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展”(http://www.gdmoa.org:8088/zhanlan/zhanlandangan/15/05/19160.jsp)
主 办:广东美术馆
学术主持:罗一平
展览统筹:邵 珊
策 展 人:姜节泓
策展助理:吕子华
展期:2011年4月15日—6月19日
展厅:1、2、3、4、5、6、7、8、9号厅及一、二楼廊道
开幕式:2011年4月15日下午15:00
研讨会:2011年4月16日上午9:00-12:00及下午14:00-17:00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蒋志、邱志杰、邵译农、史金淞、石青、向京、萧昱、杨心广、杨振中、张恩利、张大力、庄辉和旦儿
(供稿:吕子华)
“关系”一词本意味着个体与个体、集体、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语境底下,“关系”可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语义。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古往今来,“关系”所蕴含的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衍生,从儒家意识形态中 “伦” 的概念到新中国时代“大集体”的生活网络,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指向的“关系”代表着一定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形态的变革。
随着中国社会急速发展,网络之普及,信息之发达,“关系”在新时代中被人们不断地修正和重新定义,这一词似乎被赋予了更多微妙的含义,而并非英文中的“relationship”或“connection”可以直接转译的。正如策展人姜节泓所言:“在中国,这个词汇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个体对于他者的一种相互制约,一种长期在社会和政治交流中建立起来的互为报答的义务和愿望,以及在中国历史中所逐渐叠加起来的文化内涵。”因此,这种中国社会发展中特有的“关系(Guanxi)”渐被世人所认识与接纳,成为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形态的新词汇。
本次展览共邀请12位艺术家,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展示全新的作品,以视觉实践对“关系”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从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经历过的关系为题材,透过装置、影像、雕塑、绘画以及“对话”的形式,实现文本交流与展览的视觉实践并行,在开放的主题框架里,承载着策展人与艺术家的积极互动,探讨“关系”在个体或群体中的独特意义。
书籍目录
006/给艺术家的第一封信(代序)
012/The First Letter to the Artists
018/石青书信
034/向京书信
058/史金淞书信
070/杨振中书信
078/张大力书信
094/张恩利书信
104/邱志杰书信
118/杨心广书信
134/萧昱书信
146/邵译农书信
160/庄辉书信
178/蒋志书信
198/简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