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风欧韵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彭印■|摄影:张晓峰  页数:133  

前言

  文化没有围墙,没有国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从汉代到明代,在长达14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中,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发明与发现,绝大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贡献。汉代以来形成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紧紧连接,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在漫长的岁月中,开放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先进文化沿着这条道路向世界传播,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也沿着这条道路传入我国。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中西文化,目光更多地投向东亚中国大地,关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原生文化。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实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决心,把祖国传统文化放进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之中观察、思考,找出规律,为我们的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为此,我们策划了“丝绸之路”系列展览,让观众更好地感悟那一幕幕风云激荡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景德镇清代外销瓷精品展》是其首个展览。  中国瓷器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对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瓷器名扬海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早在汉代,中国瓷器就通过陆路和海路运销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西亚地区。此时,瓷器的外销以陆路为主。唐宋以降,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事业快速发展,瓷器则更多以海运方式外销,销售范围随之扩大,数量也随之增加。明代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将中国瓷器的销售范围延伸至欧美,形成了一条世界性的海上陶瓷之路。清朝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景德镇御窑厂在皇室大力扶持下,在瓷器制作技术方面屡有创新,将传统制瓷业推向巅峰,从而也带动了景德镇民窑的全面发展,景德镇从此成为世界瓷都。当时景德镇瓷器是欧洲各国室内装饰的时尚艺术品,是人们生活的必备日用品,至18世纪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内容概要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清康、雍、乾时期,瓷器外销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仅18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最保守的估计也当在6000万件以上。清代外销瓷是在中西贸易中,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好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彩绘瓷,既保留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西方艺术的精华,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介绍了景德镇清代外销瓷130余件,展现了这一曾经征服世界的文化载体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中鲜为人知的轶事。

书籍目录

中国纹样伊万里纹样克拉克纹样欧式花卉纹欧式人物风景纹欧洲纹章欧洲彩饰跋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概述景德镇瓷器运销世界示意图

章节摘录

  明朝建立后,经过太祖30多年的苦心经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了推动和发展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万国来朝”的政治抱负,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29年间,明政府派遣郑和率领由200艘宝船、27000多人组成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远洋船队Ⅲ,船员众多,建制完备,船舶种类齐全,编队严密,通讯便捷,掌握了以“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的天文观测定位技术和过洋牵星导航技术,凭借对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季风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熟练运用,在十月至次年二月的冬季,从国内启航,乘东北季风扬帆沿海岸南航;五至八月的夏季,乘西南季风举帆沿海岸北航回国。郑和七下西洋,取得了巨大成功。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外交活动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不仅使所到各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得到了加强,也使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南端和非洲东海岸地区的一些国家增进了对明朝的了解和认识,与明朝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明朝海外的威望和影响,从而迎来了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最为辉煌的时代。正如前后四次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所言:“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乎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礼乐明备,祯祥毕集”,“际天所覆,极地所载,莫不咸归于德化之中;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罔不悉归于涵养之内。”太宗文皇帝继圣守成,代天理物,声教扬溢乎四海,仁化溥洽于万方,制作谋谟,腾今迈古。永乐之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成臻,未有至于此也。”郑和下西洋,为明朝中国商人到这些地区进行商业活动打下了很好基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风欧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华风欧韵(景德镇清代外销将瓷精品展)的印刷很精美
  •   对收藏外销瓷很有帮助
  •   印刷不错,还好
  •   没买的时候很希望看,买到了后感到后悔,内容很少。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此书性价比很差,价格超贵,
  •   以书的质量看,价格贵了一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