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林路 编 页数:1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眼·光——摄影文化论丛))第一辑出版以后,反响强烈。毕竟在这以前,还没有一本“能够以比较纯粹的态度来讨论摄影”(顾铮语)的丛书,所以一旦成为现实,自然就会反响不俗。然而这样一来,顾铮所编选的第一辑也给我留下了压力。好在得到各位编委和摄影理论工作者的支持,第二辑也将成为现实。而且,希望以后的每一辑都能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本书的主题是“上海-影像·都市”,收入这个小辑的五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围绕上海摄影历史发展的线索,从《上海早期商业摄影发展新证》所带来的上海最早照相馆的蛛丝马迹,到《1936:沙飞在上海》所描述的鲜为人知的影像历史,转而跳人《缺失的记忆——请柬与入场券中的1980年代上海摄影》中以小见大的上海摄影脉络,直至《陆元敏的老上海影像簿》中尽管岁月不长但是已经泛黄的影像,巧妙地串起了100年来上海摄影的影像与文本,值得对上海历史以及影像关注的朋友留作案头的佐证。至于《城市摄影中的爱与痛》,是从更高的角度,对都市摄影进行了哲学的概括。 至于“卷首摄影家”中介绍的缪佳欣,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上海摄影人,只不过他如今远在美国深造,这里所采录的访谈,从另一个角度展开.了上海摄影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流的可能。此外,在“序与跋”的栏目中,也是围绕了上海摄影的当代影像展开的,不过角色是一位法国人高福瑞,他的((上海映像》一直在解读上被许多人所拒绝或者说难以进入习惯的审美视野。其中的两篇文字,也许会对理解高福瑞的上海映像,带来些许帮助。 美国西北大学美术史系教授胡素馨(SarahE.Fraser)的文字是这一辑的重点所在,丰厚的资料和扎实的研究成果,在人种摄影领域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当然,各位可以对照“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Struth)的影像世界”,看看西方摄影的当今流向和中国摄影的异同。 上海有太多的历史钩沉,也留下了太多值得玩味的影像故事。徐大刚先生的访谈,从领袖摄影的这一个角度,为上海影像添加了浓重的一笔……再次谢谢各位的支持和帮助。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摄影可以走得多远——缪佳欣访谈好好地看“ShanghaiinJPG”上海映像上海早期商业摄影发展新证1936:沙飞在上海缺失的记忆——请柬与入场券中的1980年代上海摄影陆元敏的老上海影像簿城市摄影中的爱与痛人种摄影:十九世纪殖民地影像再生对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志”自我”的遗赠从纪实摄影个案看纽约与上海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Struth)的影像世界世界摄影名家语录”我抓拍很在行,不仅抓得快而且抓得准”——徐大刚访谈美国艺术家曼·雷的两个重要展览反转的影像‘上海的再现以及它的物质文化——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的展览小记
章节摘录
所以从大的历史进程看,无论东方或西方,整部艺术史基本上是一部农业意象的艺术史。都市意象较密集地表现于艺术,在西方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事。加上摄影生来也晚,摄影家抒写城市自然困难重重,观众欣赏城市影像又倍加困难。几千年的传统难以摆脱,就连西方最具现代性的诗人惠特曼和波德莱尔也分别以叶和花来命名他们的里程碑诗集,更何堪中国摄影家的举步维艰。此外,更有专家认为,农业意象不是相对稳定或稳定,而是超稳定,至今还未过时,中国更是如此。基于这样的原因,观众便容易把农业意象与诗意画上等号,唯美主义的风光摄影盛行,其坚实的基础无可动摇。而一般人认为,都市的意象恰恰相反,是没有诗意的,或根本不是诗。观众习惯于通过农业意象来确认他们的感受,更加强化了摄影师对风光摄影的青睐。许多人即便生长于城市,一旦远离大自然,就会向往大自然,把大自然当做摆脱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农业意象的风光摄影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意象,和都市摄影格格不入。 但这些都还不是都市摄影面临的真正问题。都市摄影面临的更大问题,是摄影师甚至大多数的都市摄影家喜欢把城市当做非人性的、窒息性的地狱_人们对都市赞美的历史转入诅咒的历史,正好是摄影诞生不久的历史。于是,从布拉塞纵欲的夜巴黎到克莱因疯狂的纽约,加上弗兰克肆无忌惮书写的美国人和帕尔冷嘲热讽的英国人,都市摄影几乎成为一种人类的“灾难”。即便有一些如杜瓦诺的都市柔情和卡蒂尔一布列松的都市幽默,也在当代被视作是一种矫情,不足挂齿。当然还有的摄影师,既不是出于对城市的崇拜,也不是出于恐惧,而仅仅是为了采用工业意象、技术意象而把城市纳入他们的文本,城市意象成为填充影像的材料,转化为他们创新的手段。结果,都市往往被简化成某种符号,成为简单阅读的象征,自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