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陈祖恩  页数:163  
Tag标签:无  

前言

近代上海之所以号称“东方巴黎”,之所以被称为“十里洋场”,都是因为这里受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浓重,城市建筑有浓郁的西洋风格,特别是居住着数量可观的外国人。外国人来沪,最早始于明代,总量以当代为最多外国人来到上海,可以追溯到明代。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受徐光启邀谎来过上海,建立教堂,发展信徒,拓展传教事业。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在上海居住过28年,建立教堂,收徒传教,影响相当广远。1832年(道光三十二年),英国商人林德赛和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受东印度公司派遣,到中国沿海考察,也到过上海,但没有长留。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英租界(1845年)、美租界(1848年)、法租界(1849年)相继辟设,随后英美租界合并(1863年),外国人来沪渐多,居留的时间也较前为长。1843年上海登记在案的外国人为26人,1846年超过100人,1850年超过2001人。1853年以前,上海比较严格实行华洋分居,租界发展不快,外侨增长缓慢。1853年,小刀会起义爆发以后,县城被小刀会占领,大量华人涌入租界,华洋分居变成华洋混处,租界城市化速度加快,外国人数也逐渐增多。1860年,上海外侨超过600人,1865年超过2000人,1895年超过5000人,1905年超过1万,1915年超过2万,1925年超过3万,1931年超过6万人,后几年保持在六七万之间。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大批日本人涌来,上海外侨总数迅速膨胀,1942年达到高峰,为150931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侨、西方侨民大批回国,上海外侨数量锐减,到1949年底还有不到3万人。

内容概要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作者简介

陈祖恩,祖籍浙江宁波,1949年5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日本茨城大学、法政大学、神奈川大学等校访学。现为上海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刘海粟年谱》(合著)、《海上十闻人》(主编)、《上海通史》(第11卷,合著)、《日本侨民在上海》(合著)、《寻访东洋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留民》、《白龙山人——王一亭》、《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等。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一套联系上海和世界的书  何承伟总序中国文化在交融和激荡中升华  熊月之序言  横井裕壹  上海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历史回顾  1、“千岁丸”首航上海  2、日本人最初的上海观感  3、《中日修好条规》  4、海上新航路  5、日本人街的形成  6、上海日本居留民团  7、基层组织町内会  8、土著派与会社派  9、“一·二八事变”  10、战时体制  11、“以德报怨”的遣返政策  12、没收财产与战争赔偿  13、10万日本人平安回国贰  跨越国境的文化传播与碰撞  1、最早的日本商店田代屋  2、“唐行妇”与东洋茶楼  3、安田老山与《苏州河木桥》  4、岸田吟香与“玉兰吟社”  5、三井洋行支店长:山本条太郎  6、“发明王”丰田佐吉  7、内山书店:中日文化交流之窗  8、石井柏亭与上海关专  9、芥川龙之介的上海之游  10、鲁迅家的主治医生  11、横光利一与上海  12、李香兰与《夜来香》  13、“真正喜欢中国的人”:冈崎嘉平太叁  国际都市的日本文化之窗  1、日本人社区岁时风俗  2、六三花园:最大的日本私人花园  3、新公园(今鲁迅公园)  4、日本人俱乐部  5、最早的日本旅馆:东和洋行  6、最早的日本报纸:《上海新报》  7、日本商业街的艺术情趣  8、料亭与艺伎  9、三角地菜场(虹口市场)  10、虹口娱乐街  11、日商的广告文化  12、海外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13、纺织工厂的企业文化  14、日本人墓地与火葬场肆  东瀛文化的历史遗产  1、遗存的上海主要日本建玩  2、“大自呜钟”:至今未消失的上海地名  3、福民医院:四川北路历史最悠久的大医院  4、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法租界中的科学“梦园”  5、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伍  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交流  1、从民间到官方:中日关系的新发展  2、虹桥与浦东:新日侨住宅区  3、东瀛文化的新亮点  4、世博会日本馆  5、爱心长存的慈善活动  6、无偿资金援助的利民工程  7、全球最大的海外日本人学校  8、国际都市中的日文新媒体  9、上海历史散步会  10、白玉兰奖获得者  11、企业精英的学术论著  12、一位创业者的上海体验  13、喜欢上海的日本人  14、在上海安度晚年陆  附录  1、大事年表  2、主要参考书目  3、旅游地标指南  4、旅游资讯

章节摘录

插图:1870年代,在英国领事馆后面,宁静的南苏州路、圆明园路交界处,有一家经营“有田烧”的日本陶瓷店,吸引了不少西洋人。当时,作为日本陶瓷名牌的“有田烧”还不为中国人熟知,但在欧洲却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家知道,日本最初的陶瓷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被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1616年,来自朝鲜的李参平在长崎一个名叫“有田町”的地方成功地烧制了陶瓷,才开始日本陶瓷制作的时代。17世纪80年代,计有60万件以上的“有田烧”陶瓷被运出日本,风靡欧洲各国的宫殿,常作为王侯贵族的随身装饰品。这家经营“有田烧”的商店名叫“田代屋”,是上海最早的日本商店,由来自长崎的田代源平创办。“田代屋”是长崎经营“有田烧”的名铺,店主即田代源平的养父曾来上海考察,他看到开埠后的上海居住着不少西洋人,城市中弥漫着西洋生活方式的气息,相信随着上海作为国际都市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西洋生活方式,在欧洲受欢迎的“有田烧”在上海也一定会有市场。

编辑推荐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是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很好
  •   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的了解近代以来日本人在上海的生活和活动,以及他们对近代以来上海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
  •   geat
  •   此书足可作为可以采信的第一手资料
  •   我不知道本书为什么会得到有的读者的较低评价,本书有很多缺点,包括定价太高;但优点也同样明显,请参见我对整套《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的评论。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存在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痕迹,但还是体现了历史的积淀与厚重。限于篇幅及图片较多,本书在内容上有浮光掠影、点到为止的感觉,有点令人遗憾。我认为,从选题看,对带有一定历史人文情结的读者,本书还是有吸引力的。
  •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当时日本人在上海生活时的影子.尤其是里面介绍了一些当时日本人修建的建筑物.但内容有些松散宽泛,不够深入.对于当时日本人在上海为侵略做过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活动,有的只是一带而过,有的跟本提都没提.不过作为一般性的了解可以看看,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
  •   由于是为世博会出的一套书,买的时候我有点担心有“赶工期”之嫌,但其他的书断货了,就买了。读完了,彩色的,编排紧凑,但太紧凑了,以至于看不清一些关键的主题。但另一方面本书的作者应该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之一,具有长期的积累,而不是应景之作。书中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事实,因此想买作者的另一本书来看,故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