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倾听思考的回声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郝铭鉴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书里的文章,选之于《咬文嚼字》。根据读者的提议,名之为“典藏书系”。不过,说句实话,《咬文嚼字》不是用来藏的。它自创刊以来,便一路冲冲杀杀,一会儿向名家“开炮”,一会儿为城市“洗脸”,一会儿叫板“春晚”,一会儿检查商标,“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哪里有差错就“咬”到哪里。翻开《咬文嚼字》合订本,出现在你面前的,大都是短兵相接的镜头。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干预生活,有的放矢,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点系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拉拉杂杂的小刊物,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创刊十几年来,读者热情不减,宠爱有加,好评“涛声依旧”。它不但出版单行本,还出版合订本,产品线在逐渐延伸。当今图书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咬文嚼字》合订本却成了“热点”“亮点”,成了书市的常青树,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了阅读的便利,读者又提出了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于是,我们有了“典藏”的编选计划。  是的,是读者发现《咬文嚼字》不仅能“立竿见影”,解决眼前的问题,还有重新阅读的价值。记得德国历史学家维特克说过,时间犹如筛子,它能筛尽一切渣滓。《咬文嚼字》是经得起筛的。在读者的提示下,编辑《咬文嚼字》的人,也在重新审视《咬文嚼字》。

内容概要

做人要见贤思齐,做学问要见贤思不齐。碰撞,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哪一部真正的学问史,听不到碰撞的声音?不同眼光的短兵相接,不同思路的坦诚亮剑,碰撞出的是智慧的火花,是思想的雷声。人们正是在碰掩中走向真理的。某些碰撞的过程,也许已经成为历史,但重温碰撞的过程,依然会给我们启迪。来吧,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碰撞的回声。

书籍目录

序词语碰撞  “猫腻”应当作“猫匿”  “猫腻”也可写  “差强人意”并不“差”  “差”字辨正  “散步”源于古人食药风气  此“散”非彼“散”  “皮草”是草席  “皮草”指毛皮  《天方夜谭》为何不用“谈”  《天方夜谭》为何用“谭”  “左券”本应作“右券”  也说“左券”和“右券”  不宜自谦“敝人”  可以自谦“敝人”  “谷树皮”应是“毂树皮”  “谷树皮”未必是“毂树皮”  请别“驿动”  “驿动”也无妨  “籁”在古代不指声音  “籁”在古代可以指声音  “大排档”不作“大牌档”  “大牌档”是正式写法  “大牌档”并非“大排档”  “排档”源于宫廷宴会  “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迹  望文生义的“上下其手”  给“上下其手”留些空间  “按揭”的“揭”字是音译  “按揭”的“揭”字不是音译  “揭”字补说  “剑及屦及”不可写作“剑及履及”  “剑及履及”不能用吗  “掼榔头”应作“掼浪头”  “掼浪头”是病态词  “遗孀”一词不宜再用  “遗孀”并无封建意识  “淘浆糊”是首选  我投“捣浆糊”一票  “大闸蟹”的“闸”是烹饪方法  “大闸蟹”的“闸”指水闸  “大闸蟹”得名补议  “噬脐莫及”与麝有关  与“麝”何干  “霎时”不能说成“一霎时”  “霎时”不能说成“一霎时”吗  希拉里不能戴“绿帽子”  希拉里也可戴“绿帽子”  “扬名立万”或是“扬名立望”  “扬名立万”应是“扬名立身”  “扬名立万”是江湖隐语  “金镶玉”或是“荆山玉”之讹变  “金镶玉”正是“荆山玉”  “略地”勿作“掠地”  “略地”也可作“掠地”  “伐”并非只用于攻敌  “咸鱼翻生”是“咸鱼翻身”之误  “成鱼翻生”并没错  “活色生香”是吴方言词  “活色生香”是老资格的成语  应是“功亏一篑”  “功亏一匮”是源头  毛泽东改“九疑山”为“九嶷山”  毛泽东只是选择了“九嶷山”  “老板”本指最老的版本  “老板”原来是大钱  “老板”源于“拍板”表达碰撞  谢冕先生误说“沙扬娜拉”  为“沙扬娜拉”送行  叶利钦“淡出江湖”?  “淡出江湖”形象贴切  累赘的“你”  “你”是多余的吗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  “莫须有”应为“应当有”  “关怀”怎用“罄竹难书”  “罄竹难书”间或作褒义  “哀家”限于太后自称  皇后、公主亦可称“哀家”  时间基点的错位  不是“错位”,是“转移”  “嫌犯”不能“判死刑”  “嫌犯”也能“判死刑”  “救火”和“救人”  “救生”与“救死”  “楚楚可怜”不可怜  “楚楚可怜”也可怜  30多岁去世不称“享年”  “享年”不必七老八十者  不宜自称“老师”  “老师”可以用作自称百科碰撞  “七寸棺”是“七尺棺”之误  “七寸棺”并没错  赵忠祥生造“鸽乳”  “鸽乳”有来头  倪萍的“一把水银”  选择“水银”是倪萍的权利  “殷红”的鲜血?  鲜血可以是“殷红”的  “法人”不是人  “法人”补说  道路的名称变异  “马路”乃中国造  马年说“马路”  “马踏飞燕”损韵味  传神的“踏燕”  “大公鸡”和“老母鸡”  “老公鸡”补正  “法国梧桐”不是法国的梧桐  “法国梧桐”补说  “筛酒”是滤酒  “筛酒”是斟酒  说“土”道“洋”  此“土”非彼“土”  大写数字源于武则天  大写数字的起源早于武则天  山南水北说阴阳  “汉阳”并非讹传  又闻“奉天承运”  “奉天承运”最早出现于唐代  “奉天承运”始于明太祖  “星期”是中西合璧  “星期”源自古巴比伦  口馋时,双颊不会“津津然”  口馋时,双颊可以“津津然”  徐孺子最早“下榻”  “下榻”更有先行者  “大漠孤烟”是旋风  “大漠孤烟”是炊烟  并非都是“孤烟”  “孤烟”当指烽烟读音碰撞  鲁迅乳母长妈妈的“长”读zhang  “长妈妈”的“长”  “阿长”的求证  “阿长”的“长”真的读zhang吗  “朝鲜”正读是Zhaoxian  “朝鲜”应读Chaoxian  大牌歌星:请别“混淆”  为港台歌星一辩

章节摘录

  词语碰撞  “猫腻”也可写  元丁  孙焕英先生认为一些京味文学作品中的“猫腻”一词,应该写作“猫匿”,是值得重视的。但这不过是就其含义(阴谋、内幕、攻守同盟等)而言,而不是就其来历(捉迷藏的游戏)而言。  从目前可见到的资料来看,这个词在《北平风俗类征》(1937年)一书中写作“吗儿逆”,原文为“浑身上有这些个吗儿逆(按指名牌衣着),才算是阔胡子”,在齐如山《北京土话》(1945年)一书中写作“猫儿尿”,注音为“尿音腻”,释义为“暗藏情节”;在陈刚《北京方言词典》(1985年)一书中写作“猫儿匿”,释义为“内情,多指私弊”和“搞鬼,使假招子”,特别指出此词来源于波斯语ma’ni(含义);在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一文中写作“码儿妮”,释义为“隐情、阴谋”,也指出此词来源于波斯语ma’nee(意义、意思);在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1990年)一书中写作“猫儿腻”,释义为“琐细的事故”,附注“据说是阿拉伯语一回语‘玛儿腻’或译音‘马儿密’的变音,原义是‘意义、内容、事故’,也可写作‘猫儿溺’”。所有这些,跟《现代汉语词典》的条目“猫儿腻”是同一个词。  从记写形式多达八种的情况来看,这个词具备了外来词(借词)的特点;从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较早使用的情况来看,这个词确实可能来自阿拉伯语——波斯语。上述的各种记写形式(包括“猫儿匿”在内)都是纯粹的音译,这些汉字所起的都是表音的作用,跟字面的意思不相干。所谓“匿”字的“隐藏”义,以及由“猫”字牵引出“藏猫猫”之类,全都是附会,不必过分强调。至于建议以“猫儿匿”作为主要记写形式,则是因势利导,使之成为音译意译词,倒是可以采纳的,但不能因此硬说这是唯一正确的写法。(1999-02)  “差强人意”并不“差”  倪林生  《文汇报》1996年6月4日《崇高品德与高超技能》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服务技能的差强人意,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对此不少群众早已啧有烦言。”  这里的“差强人意”显然是误用。成语“差强人意”源于(《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吴)汉意气自若,方整历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日:‘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谓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的“差”念cha,释为尚、略;“强”念qiang,释为振奋。但“差强人意”后来演变成尚能使人满意的意思。如: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而上面引文的作者却把“差强人意”理解为水平、能力差,不能使人满意。类似的误用也时有所见,如:这些村办企业虽几经努力,终因成绩差强人意,而受到有关领导的批评。  “差强人意”还有一种误用,是把它曲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如1993年全国语文高考题中一道辨析成语使用的题目: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1996-08)  “差”字辨正  肖旭  倪林生先生《“差强人意”并不“差”》一文,订正一些今人误用成语“差强人意”的用例,所辨固是。但倪先生对“差”字的解释却不确。  倪先生的解释是有依据的。常州市教育局编《成语词典》(江苏人民版1981年)云“差,尚,略”。《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缩印本)释为“比较使人满意”。这些工具书也解错了。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为省篇幅,兹不复录)。按文意,光武帝是赞叹吴汉治军有方,如把“差”释为“尚”“略”,哪还有赞叹语气?(顺便说一句,“差”有“略”“较”义,见杨树达先生《词诠》;无“尚”义,且“尚”与“略”两义不同,不能并列。)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王幼学解云“谓(吴)汉甚起发人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79年)在援引王幼学说后,加按语说:“然则差强人意云者,乃甚强人意之谓,非稍强人意之谓也,玩隐若敌国语意可知。,’王、张的解释是对的,我找到了以下的旁证:朱熹《与李诚父书》“甚强人意”,《朱子语类》卷114《训门人二》“二公独径还,乡试殊强人意”。朱公用“甚”“殊”改写“差”,可知“差”不是“略”“稍”之义。“差”的“甚”义,张先生举了很多诗词方面的例子,可参看。我补充几个散文用例。《世说新语·方正篇》“东宫顷似更进”刘孝标注引干宝《晋纪》作“太子近人朝,吾谓差进”。差进:很有进步,与正文“更进’’同义。葛洪《西京杂记》画工“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差稀:很稀少。《历代名画记》卷一:“画人最难,次山水狗马,其台阁、一定器具,差易为也。”差易:很容易画,与上“最难”对举。  有人不解“差”的“甚”义而习于“略”义,因此往往误作“略强人意”。也有用对了的,方岳《水调歌头》词:“眼中犹有公在,吾意亦差强。胸中甲兵百万,笔底天人三策,堪补舜衣裳。”张相先生解云“差强,甚强也,玩‘胸中’‘笔底’二语可知”。(1998-08)  “散步”源于古人食药风气  李秉鉴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源自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之类的药材。其中某些成分有较大的毒陛,会损害人体健康。服食后,必须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才能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当时人称药性的显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否则,药性不显,便有生命危险。为了使药性能顺利地散发,食药后,人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的发作。这种行走叫做“行散”。  迨至唐代,人们服五石散的风气渐寝,而行散这种漫步的爱好未减,行散遂衍变为散步。如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离了关系。(1996-10)  此“散”非彼“散”  少华  李秉鉴先生认为散步是由行散衍变而来,我以为有些牵强附会。  “行散”之“散”,即李文所说“散发”之“散”(《正字通·支部》:“药石屑日散。”),特指李文所论“五石散”,读作san。五石散药性生酷烈,服食后要用冷水浇身、吃冷食,因而又称寒食散。服散后药性发作,称为“散发”,例如《医心方》卷二十:“散发,热气冲目,漠漠无所见。”五石散又名寒食药,或直称为“药”,例如《晋书·姚兴载记》:“(姚)兴药动,姚弼称疾不朝。”五石散有毒,服食不当则往往患病甚至致死,所以有不少禁忌。余嘉锡先生《寒食散考》一文指出:“服散之后,忌安坐不动,当强起行以调其关节,不能行者扶起行之,谓之行散,又谓之行药。”(《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例如((世说新语·文学》:“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北史·邢峦传》:“孝文因行药至司空府南。”“散发”即是“药动”,“行散”无异“行药”,可见此二“散”为名词(五石散)是必定无疑的。顺便说一句,《汉语大词典》释“行散”为“……服后须行走以散发药性”,将“散”标作san,李文也说“为了使药性能顺利地散发”,似乎都无意区别“散san发”与“散san发”,这是不恰当的。  至于“散步”,与服散并无关系。在服食五石散成风的时代,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云:“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石累元卿径,枝挂许由瓢。伊臣本寂寞,由来畏市朝。为贪止山水,所竞惟逍遥。”就诗意来看,“散步”与行散不同。元伊世珍《娜娘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逍摇。”这就更谈不上五石散了。其实,“散步”与信步、漫步可谓同义,《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何休注:“散,放也。”“散”即放,即随意,读作san。就结构而言,“散san发”是主谓式,“散步”是动宾式,“行散”是动宾式,词性、词义和读音判然有别,又怎么能说同出一源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碰撞-倾听思考的回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