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

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柏燕谊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年以来,我一直记得那个走进我咨询室的女人。    她已经四十五岁,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她的母亲刚刚去世。去世前,母亲对她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是妈妈让你如此孤独。妈妈错了。妈妈爱你。”    第一次咨询中,她表现出强烈的自杀倾向。她向我讲述了她和母亲全部的故事,从小时候的相依为命,到长大后的对立、互相折磨,直到母亲去世时她的痛不欲生。她的人生,牢牢地与母亲捆绑在一起,而她,也将这一切定义为“爱”。    她说:“这份爱,毁掉了我的一生。”    我试图向她解释,现在说“一生”还为时过早,她还可以重新开始。    可她不停地重复说:“太晚了。”    万念俱灰,不过如此。    这个案例,发生在我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初期。我对它印象深刻,是因为我清楚地记得,自己面对那深深的绝望时的无助感。    这种无助,逼得我不得不正视,一份“爱”可能会给它的承受者带来何等毁灭性的伤害。    我还曾接待过一位男性来访者。    他是一名钢琴老师。因为钢琴,成绩平平的他考上了一所一类大学。从他小时候起,父母就节衣缩食为他攒钱,让他好好学琴。每次他想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父母就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当他不肯练琴时,父母便会打他。有一次把竹编的扫帚都给打散了。    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他,在我面前反复强调:父母是深爱着他的,他们把大部分收入都拿给他学钢琴、参加各种比赛,他们把好吃的都留给他,自己却从来不舍得吃。    然而,他终于没能如父母所愿,成为著名的钢琴家。现在的他,只是一所重点学校的钢琴老师。他觉得非常内疚,于是他把所有的工资都上交给父母。虽然已三十多岁,但他依然不会搬出去住,因为他怕父母孤独伤心。没有女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生活。即便有女孩接受他的生活状态,表示喜欢他,他也无法和女孩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如果我爱上别人,就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我会因此无法原谅自己。    还曾有一位中年“成功人士”,带着自己自杀过两次的儿子来接受咨询。当着我的面,他痛斥儿子软弱、没出息。他说,他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父母的严格要求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于是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儿子,想让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儿子却令他失望透顶。    我承认,我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才不会当面驳斥这位父亲,请他离开我的工作室。我始终忘不了,当那位父亲对我数落儿子的种种不是时,坐在角落里的男孩那绝望的沉默。    心理咨询或许是一项奇怪的工作,它总是让人去看事物的“背后”。    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的东西,心理工作者却必须直面,然后,尽己所能,提出解决之道。    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陷于同样的困境,为同样的问题痛不欲生。    如果他们知道,有人承受着跟自己一样的痛苦,并且已经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解开这痛苦的密钥,对他们来说,这会不会是一种帮助?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是承受着父母深重的爱而成长起来的。父母总是将他们认为最好的提供给我们,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我们,在我们身上寄予无限的期望。    可是,父母这样爱你,真的正确吗?    父母保护你,不让你受到任何伤害,你能称之为暴虐吗?    父母鞭策你,让你不断做到最好,你能称之为专制吗?    父母帮助你,为你安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你能称之为愚昧吗?    父母将一切都给了你,你能称之为自私吗?    可是,你感到快乐吗?    父母是真的爱你,还是通过爱你达到爱他们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残酷事实——你并没有被父母真正爱过,你该怎么办?    你不敢想,因为你不愿意相信你自己没有被真正爱过。但遗憾的是,你的灵魂一定知道,它很清醒。    所以,你痛苦。    所以,你放弃了快乐。    这,就是爱的暴力。    每一个孩子都会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从来都不是一种罪过。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从来无须怀疑。    所以,你无法洞察自己身上的伤口,甚至拒绝承认伤害的存在。    你和父母不断发生冲突,却又极度依赖父母,无法独立生活,一直痛苦不堪。    于是你否定自己的人生,认定自己的不幸福、父母的痛苦,都是源于自己的无能,却不明白真正的问题在何处。    你想好好去爱你的伴侣、你的孩子,却愕然发现,你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们。你竭尽全力,希望以这份无私付出的爱去弥补自己曾经缺少的爱,可这份爱却被视为侵犯、视为控制,给你爱的人带去了伤害。    爱暴力,让人无法控诉,因为它以爱为名。    爱暴力,让人无法拒绝,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失去爱的恐惧。    可我必须大声说出我的观点,哪怕这样会招来责难。    因为这么多年来,那个四十五岁女人“太晚了”的感叹,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想,如果她能知道得早一点,反抗得早一点,也许,人生真的会重新开始。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我想将它送给身上带有爱暴力隐形伤口的人们。    每个人遭受的爱暴力千差万别,要想寻求解脱,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读它的人,握住一把钥匙,或者,努力去寻找那把钥匙。    更重要的是,即将或已经成为父母的我们,绝对不能将这种爱的暴力,再施加于我们的子女。    让爱暴力的循环在我们的身上中断,让我们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治愈我们的下一代。

内容概要

●最无私的父母,最有可能自私地吞噬子女的一生。
●情感心理专家柏燕谊揭开最隐秘心灵伤口,深刻检讨父母之爱
“这都是为你好。” “不要骄傲!你离最好还很远!” “只要你成绩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
我们大多数人都承受着父母最深重的爱成长起来, 父母保护我们,不让我们受到任何伤害; 不断鞭策我们,让我们做到最好; 全心全意帮助 我们,为我们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 将一切都无私奉献给我们。
但是,我们没有感到幸福、快乐, 反而会在这份爱中苦苦挣扎,迷失自我。
这,就是爱的暴力。
在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我见过许多被父母的爱毁掉一生的孩子,他们痛苦、绝望,却不敢承认这痛苦来自何处。
要治愈伤痛,首先要面对伤痛。 因此,认识爱暴力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疗愈的过程。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专业的心理分析辅以真实沉痛的案例,全面揭开爱暴力背后的真相,引导读者直面家庭带来的伤痛,疗愈内心,挽救亲情!

作者简介

柏燕谊,百诚释心咨询公司创办人,首席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现任中启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最受媒体推崇的情感分析师,被同行誉为“情感X光机”。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数十家电视台及时尚杂志特约心理专家和专栏作者。  曾出版两性畅销书《女人挖坑男人跳》《爱情很残酷,你要学点擒拿术》,职场关系畅销书《不要自己坑自己》。幸福生活的执行者,快乐生活的传播者。  电视媒体工作:  CCTV-12《心理访谈》《热线》《夜线》栏目特约心理专家  中国教育频道《职场中国》《成长不烦恼》栏目特约心理专家  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非常看法》《生活广角》《经济法眼》《帮帮忙》《名人堂》《生活面对面》《七日七频道》《情感部落格》《谁在说》《财经五连发》《天天理财》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  江西卫视《深度观察》栏目特约嘉宾  湖南卫视《听我非常道》栏目特约心理专家

书籍目录

自序:爱是一种残酷的暴力…………………………1□推开第一扇门为什么父母给予我全部的关爱,我却得不到快乐?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我也不能让自己惶恐的心释然?父母爱我吗,还是仅仅在利用我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当我感觉不到爱,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还是那份爱真的并不存在?爱,怎么会如此伤害…………………………4爱,是感受不到,还是根本不存在…………………………10面对“非爱”,报复不会带来解脱…………………………14怨恨的消逝,才是自由的开始…………………………18□推开第二扇门妈妈爱我,需要我,她是一个那么柔弱的女人。我想,没有她的日子会怎样?不!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爱,是最残忍的捆绑…………………………26捆绑,有时是我们捆绑了自己…………………………32确定靶目标,不在痛苦中纠结…………………………37换个角色,将爱松绑…………………………40□推开第三扇门“这都是为你好”,这是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你从不曾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你竭尽全力,希望自己能“好”,你忘记了自己原本想过什么生活,只为了令他们满意……直到你忽然发现,你再也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终于忍不住质问:是为我好,还是为你自己好?把控制说成爱,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50控制,并不是强者的作为…………………………55你是否赋予了他人控制你的权力…………………………59摆脱控制,需要智慧和技巧…………………………62□推开第四扇门父母总是严格地要求你。当你取得任何的成绩,他们都说:不要骄傲!这不算什么!你离最好还很远!可你发现,无论如何你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你开始觉得自己无能,自己的不快乐,父母的不幸福,都是你的错。你厌倦自己的生命,可为了父母,你必须坚持活着……不是你的脸脏,是镜子上的污迹…………………………72做一个美丽、快乐的人,是有罪的吗…………………………76父母改变了,我们才能幸福吗…………………………81摆脱父母的评价,做自己情感的主宰…………………………87□推开第五扇门你对别人说得最多的话是:不好意思,对不起,谢谢。你最害怕给别人添麻烦。你是一个好同事、好伙伴,但无法无法融入笑闹的人群,总是觉得寂寞。你无法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就算你再爱,也说不出一声“请你别走”。有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在你的一生中,从未被人温暖地爱过?礼貌,有时候是最温柔的暴力…………………………98承认伤痛,是治疗伤痛的开始…………………………102重新学习爱的能力,才是疗愈之途…………………………109□推开第六扇门父母对你说:只要你成绩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可是“成绩好”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你说?你成绩好,可你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这时候,你又能去指责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120强行提纯的人生…………………………124优等生,需要人生的补课…………………………128□推开第七扇门你曾经把婚姻当成离开父母的最好理由。你发誓,有了自己的家以后,绝对不会重蹈父母的覆辙。可你却渐渐发现,父母的触角无孔不入,伴侣开始抱怨,阴影日渐深重。最可怕的,是你渐渐意识到,你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像你最讨厌的那个人……你的婚姻谁做主…………………………138干涉你的婚姻,真的是“为你好”吗…………………………143世界上有一种自由,是脱离父母…………………………146□推开第八扇门父母无条件地爱着你,满足你的一切需求。当你遇到任何挫折,他们都第一个出现,为你化解所有困难。你幸福地长大,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这种过度的爱让你成为一个残缺的人。可你始终没有勇气发问:你们到底是爱我,还是以这种方式爱着自己?爱孩子,还是爱自己…………………………158溺爱,滋生于父母的焦虑…………………………163为了爱,节制爱…………………………167□推开第九扇门你的成长中,一直有一份难以启齿的隐痛。你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对异性产生自然而然的感情。你知道这不是病,可你仍然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你的内心在追问: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被制造的单性人生…………………………178父母爱得不当,干扰孩子的性别选择…………………………184不是改变,而要接纳…………………………189后记:剔除暴力,只留爱…………………………193

章节摘录

在云博被送来我的咨询室之前,我曾接待过一位女性,未辰。她的母亲在前年二月自杀身亡。未辰对我述说她与母亲的关系,话语中充满了内疚和痛悔。她说:“我对不起妈妈,如果我没有那样伤害她,她就不会死。我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的罪过。”    应该说,未辰的人生是从未降生就开始的。她的母亲曾经是一位不错的小提琴独奏演员,后来因为排练时踏空,从舞台上摔下来,导致终生瘫痪。未辰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生下来的,一出生就肩负着母亲的全部梦想。在未辰的记忆中,她不是在练琴,就是在奔赴练琴的路上。上学对她来说,是母亲对她的奖励。多少次,学校的老师找上门来。未辰躲在门后,盼望着老师能够带她离开家。但是每一次,老师都无功而返。母亲坚称未辰是天才,不应该像其他平凡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地长大,也不需要学习那些无用的文化课程,而应该将全部时间用在音乐上。    一开始,未辰并未令母亲失望,她顺利地考上了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小提琴家。学校将为她举行毕业音乐会,这对她是个极大的荣誉。但是,前途光明的未辰,却在毕业前夕忽然结婚,结婚的对象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而且比未辰大十几岁。未辰的选择没有被母亲认可,两人大吵一架以后,未辰冲动地选择了离家出走。    未辰发誓永远不会向母亲低头,可她万没想到母亲会自杀。母亲的死改变了一切,未辰开始回忆起母亲培育自己的点点滴滴,回忆起与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她痛不欲生。    我问未辰:“你是否觉得,母亲的去世与你有关?”    她承认自己是这样想。    我再问:“如果你预见到母亲会因此而死,会不会改变自己当初的选择?”    她说:“至少我会求她原谅我,而不是采取离家出走这种极端的方式。”    “但你其实是无法预见到这个后果的,所以,你做了自己当时认为正确的事。”    未辰犹豫了。最后,她回答我说,其实她心里很清楚,母亲会因为这件事而绝望,但她当时的感受是,如果按照母亲给她的人生规划一直生活下去,迟早有一天,她会自杀或者发疯。    “为什么你当时会有这样极端的感受呢?”    “因为我感觉,母亲并不爱我,只是利用我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而已。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我已经很努力地练琴,但只要稍微做得不好,就会被她痛斥。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尊严,而且永远也达不到她的要求,我感到绝望。”    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感到恐惧的未辰,选择了当时看来最简便的一种逃脱方式:结婚。她向我坦承,自己并不是深深地爱上了那个男人,而仅仅是决定嫁给他而已。嫁给他,意味着自己可以从母亲严酷的要求中逃出,进入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不会为生活担忧,也不会再面对无止境的苛求,最主要的是自己可以从此获得自由。    但是,母亲的死让未辰意识到,不管母亲爱不爱自己,如何对待自己,自己都深深地爱着母亲。身处强烈痛苦中的她,无从弥补自己对母亲的愧疚,甚至迁怒于自己的丈夫。在来进行心理治疗之前,她正式与丈夫分居。虽然她对我说,两人分居的原因是因为性格不合,但在随后的探讨中,她承认,她潜意识里认定,丈夫和自己一样,都是杀害母亲的刽子手。    我对未辰的遭遇深感同情。但我认为,她一味强调对母亲之死的愧疚,其实并不真实。    我并不是指责未辰说谎。我相信她对母亲的爱,相信她的内疚之情,但是,如果听任这种内疚掩盖了其他的情绪,这并不利于她面对、处理失去母亲这一巨大的伤痛。    我首先跟她强调,她毕业时结婚的决定,虽然未免鲁莽,却完全正当。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她已经成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亦有能力去承担自己任何错误决定的后果。    未辰反驳道:“可我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生下我。我当时的决定是自私的,伤透了她的心。”    未辰对自我的攻击,看似是自责与检讨,其实是在逃避:一方面她需要为母亲的死伤痛欲绝,以降低外界对她以及她对自己的指责,缓解内心的罪恶感;另外一方面,这种伤痛欲绝也是对自己无辜地成为“凶手”的一种哀悼。    更进一步说,在这种内疚与自我攻击的氛围中,她下意识地美化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P4-7

后记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度停笔,又几度鼓起勇气继续。    这是我写得最辛苦,也最痛苦的一本书。    作为心理工作者,不应该被来访者的情绪所干扰,否则就会受到“不专业”的质疑。可是,当我在写作过程中梳理这些年接触到的案例,心情却始终不能平静,甚至会因为太过激动而潸然泪下。    我记得写到最后一章时,大概因为天气炎热,我感到烦闷不堪。坐在电脑前,面对打开的Word文档,忽然恨不得将自己所写的全部文字都删去。我对着客厅高声喊:“电视声别开那么大,烦死了!”但话音刚落,我便猛然警醒,我问自己:“为什么,你会如此不安?”    其实在我心里,一直都知道那个答案。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错,更不是什么耻辱!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携带着爱的伤痕。在一生中,我们渴望爱,寻求爱,被爱祝福,也被爱伤害。爱,携带着强大的生命能量,也带来毁灭的气息。    如果,我们是与原本素昧平生的人坠人情网,那么,这份爱,我们会考虑、会选择、会懂得趋利避害、会运用理性去控制,就算受伤,也能竭力地从中获得正面的体验和个人成长。    但如果那份爱是来自父母,我们就不得不接受、不得不感激,而缺少了一份选择权,多了几分宿命的味道。    如果那份爱与我们自我成长的力量相悖,便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份痛苦无法与人分担,甚至无法倾诉,因为我们的生命从父母的生命中来,否定父母便像杀死了自己。    于是,便有了无法拒绝、无法控诉的“爱暴力”。    十七岁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只心爱的小鸟,它在我最孤独的时候陪伴我,给我带来了仅有的欢乐。但最后,我亲手摔死了它,因为我觉得,它被关在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实在太过痛苦,而我唯一能帮助它的就是结束它的生命。    在写完这本书时,我才真正敢于承认、面对:其实,我当时想结束的是我自己的生命。    我心痛如绞,但又如释重负。    我知道,所有的“爱暴力”的经历者,若想获得痊愈,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承认它,面对它。    我面对了我自己。这是我一个人的疗愈。    作为心理工作者,最痛心也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就是:曾经的被害者,却在漫长的岁月中将自己受过的伤害合理化,与伤害纠缠不清,最终成为有心或无心的施暴者。    就像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的男孩,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曾经受过家庭暴力的女孩,却有更大可能找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男友或丈夫,进而让自己的孩子,也陷入痛苦的家庭暴力循环中。    明显的暴力受害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面对更为强大、更为隐蔽的“爱暴力”。    有人将这样的现象称为“魔咒”,而心理工作者的义务就是将这“魔咒”打破。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也曾经彻夜地泡在论坛上,看着网友痛诉父母的帖子。每个人的痛苦,都那样触目惊心。但最后,一位网友的话真正打动了我,她说: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谴责父母,不是为了表达愤怒,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曾经受到伤害、现在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有勇气面对我们内心的伤痕,化解对上一代的怨念,尽力自我修复,快乐生活。也希望更多成为父母的人们,反省成长中受到的伤害,不要让它再伤害到我们的下一代。  她说得太好了!  我甚至觉得,我已经无须再写这篇后记,因为她已经代我说出了我的心声。    爱,从来不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对方,从来不能强迫对方必须接受,更不是控制、利用、束缚,不是单方面的依赖。    爱,是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让他更有力量获得正面的成长。    不论是在两性关系中,还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爱的要求始终未变。    父母就算再爱子女,也要记住,子女不是你,而是他们自己。    子女再爱父母,也要记住,你首先要做好自己,才有能力去审视、承担、回应父母的爱。    因为我们相爱,所以,请远离暴力,留下爱。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通过专业的心理分析辅以真实沉痛的案例,全面揭开爱暴力背后的真相,引导读者直面家庭带来的伤痛,疗愈内心,挽救亲情!    ——柏燕谊

编辑推荐

“这都是为你好。” “不要骄傲!你离最好还很远!” “只要你成绩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自身成长的困惑,如果得不到治愈,将会在下一代的成长中延续,这是一本揭开独生子女心灵之痛的书,让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看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当孩子遇到任何挫折,父母第一个出现,为孩子化解所有困难。最终会让孩子忽然发现,这种曾经让孩子感到幸福的过度的爱让你成为了一个残缺的人……最无私的父母,最有可能自私地吞噬子女的一生。————————————————————————————————————情感心理专家柏燕谊揭开最隐秘心灵伤口,深刻检讨父母之爱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越 著名评论人石述思                  共    同    推    荐 著名媒体人曹景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成长后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原生家庭的问题,恨不得连你喜欢吃橘子讨厌吃苹果都能分析出一堆从小你妈对你的误操作,于是摆出一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所有的问题只要摊手说,我也不想的,这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根源或许是很不幸,但作为成年人,以后如何,取决于是要自己沿着这条不幸的路继续匍匐地走着呢,还是把自己当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来看待。
  •   看社会与法制频道推荐的此书。买它的初衷是想对照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也存在爱暴力的问题,看过之后受益匪浅。本人很喜欢这本书,它通过很多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当今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以爱为借口在对子女进行着精神上的摧残,导致无辜的子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一辈又一辈的被复制,被捆绑,既可怜又可悲。通过这林林总总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本来的信念,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最正确的,帮助她心智尽早独立、成熟,有个良好的心态是家长们应该尽的义务。爱是要让所爱的人有幸福感,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感恩作者柏老师,感恩一切。
  •   更适合每个人回顾自己的童年生长历程
  •   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心理,我是听了糖蒜夜话四期节目才来买了这本书的,听完那四期节目后我觉得我什么心里疾病都有了,这本书我个人觉得能作为参考但是不能直接根据这本书下判断,看完觉得写的太浅了,想找些心理方面的书籍看了。
  •   对商品的品质十分满意,对在亚马逊购物体验十分满意,希望能再次来到这里购物。
  •   值得一看的好书,还没有全看完,准备再仔细阅读一下,觉得自己的做法有很多都是错的。
  •   对初为人母的我起到了警示作用
  •   老妈看后觉得没什么新鲜内容
  •   收到就给别人拿走了,自己还没看,先给好评吧
  •   帮朋友买的,他说很实用,很有共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