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法]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页数:285 字数:223000 译者:曹冬雪
Tag标签:无
前言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系政治学和社会学经典著作,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原书分上下两卷,篇幅较大,为方便中文读者阅读,我们特编选出版这个精粹本。 所选内容囊括了美国的地理环境、英裔移民的影响、美国的分权制度、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治社团的作用、美国联邦制的优点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以及民主的弊端与可能导致的问题等等,集中呈现了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观察与剖析,也体现了他本人对于国家制度和民主之路的探索与思考。 略去未选的则主要是偏重史实陈述、较为细碎繁琐、可读性稍欠的内容。如原书上卷第一部分第五章“在叙述联邦政府之前必须先研究各州的过去”和第八章“联邦宪法”等,就未全部收录,下卷的第一和第三部分涉及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亦未选入。此类内容今天或者已较为熟知,或者有众多的替代读物可供选择,故对于读者领会本书的主旨当不会有太大影响。 本书目录保留了原书章节次序,未做重新编排,以便读者明了所选和未选的内容。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的编译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当全世界对“民主”这一新奇的观念或制度仍然存在幻想、误解及恐惧时,托克维尔却以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阐述了民主的是非利弊,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进行对比,探讨了如何以美国为参照,从本国现状出发,建成民主制度。书中所言影响深远,极具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
书籍目录
上卷
绪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北美的地貌
第二章 英裔美国人的起源以及该起源对他们未来的影响
英裔美国人某些特殊法令和习俗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英裔美国人的社会状况
英裔美国人社会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本质上是民主的
英裔美国人社会状况的政治后果
第四章 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第五章 在叙述联邦政府之前必须先研究各州的过去
美国的乡镇组织
乡镇的行政区划
新英格兰的乡镇政权
乡镇的生活
新英格兰的乡镇精神
美国行政分权的政治效果
第六章 美国的司法权及其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 美国的政治审判
第八章 联邦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与其他联邦国家的宪法有什么不同
联邦制的一般优点及其在美国产生的特殊作用
联邦制为什么不能推及到所有国家以及为什么英裔美国人能够采用它
第二部分
第六章 美国从民主政府获得的真正好处
美国民主政体下法制的总趋势以及执法者的本能
美国的公共精神
美国的权利观念
美国对法律的尊重
美国无处不在的政治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 多数在美国的无限权力及其后果
多数的无限权力在美国是怎样增加民主所固有的立法与行政的不稳定性的
多数的暴政
多数的无限权力对美国公务员专断行为的影响
多数在美国对思想的影响
多数的暴政对美国国民性格的影响以及谄媚精神在美国的表现
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危险来自多数的无限权力
第八章 美国怎样削弱多数的暴政
不存在行政??br /> 美国的法学家精神及其如何成为平衡民主的力量
美国视陪审团为政治机构
下卷
第二部分 民主对美国人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为什么民主国家爱平等比爱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
第二章 论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
第三章 为什么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时比在其他时期更强烈
第四章 美国人怎样通过自由制度对抗个人主义
第五章 论美国人在市民生活中对结社的运用
第六章 论结社与报刊的关系
第七章 一般结社与政治结社的关系
第八章 美国人如何利用“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来与个人主义作斗争
第九章 美国人怎样在宗教上应用“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
第十章 论美国人对物质享受的热爱
第十一章 对物质享受的热爱在民主时代产生的特殊效果
第十二章 为什么有些美国人会表现出狂热的唯灵主义
第十三章 为什么美国人生活富足却忧虑重重
第十四章 美国人是怎样把对物质享受的爱好、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结合起来的
第十五章 宗教信仰是怎样不时使美国人的心灵转向非物质享乐的
第十六章 过分热爱物质财富为什么会损害物质财富
第十七章 为什么在平等和怀疑的时代人们的行动目标要放长远些
第十八章 为什么美国人认为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高尚的
第十九章 为什么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喜欢从事实业
第二十章 为什么实业可能产生贵族
第四部分 民主的思想和情感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第一章 平等自然使人爱好自由制度
第二章 民主国家人民关于政府的观点自然有利于集权
第三章 民主国家人民的感情和思想一致引导他们走向中央集权
第四章 导致民主国家走上中央集权或避免中央集权的若干特殊和偶然的原因
第五章 尽管当今欧洲国家统治者的地位不如从前稳固,但最高权力却日益加强
第六章 民主国家害怕哪种专制
第七章 以上各章的延续
第八章 主题概览
章节摘录
一个中央政权,不管它多么开明,多么睿智,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一个伟大民族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它不可能做到,是因为这样的工作超出人力所及的范围。当它想要独自创造那么多发条并使其运转时,要么满足于不完美的结果,要么消耗大量精力而一无所得。不错,中央集权确实轻易就能使人们的外在行为获得某种一致性,人们最终爱上了这种一致性,却忘了为何要有这种一致性,就像那些虔诚的教徒,只顾膜拜神像而忘了神像所代表的神是谁。中央集权可以毫不费力地让日常事务呈现秩序井然的外貌,可以合理整治社会治安的方方面面,镇压小规模骚乱,惩治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让社会维持一种既非衰退又非进步的现状,在行政上陷入一种习惯被官僚们称为良好秩序和集体安宁的昏睡当中。总而言之,中央集权长于保守,短于创新。一旦社会需要深入改革或快速发展,中央集权就显得力所不逮了。只要它的各项措施需要个体协助才能完成,这架庞大机器便会突然暴露出自身的弱点,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有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央集权也会向公民求助,但说的却是:“照我说的去做,我说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定要按我指定的方向去做。你们弄好细节就可以了,不要去想怎么指挥全局。你们要能经受黑暗,不要计较过程,要根据结果来评价我的事业。”这些条件显然不能使人的意志发挥作用。人需要行动自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发挥他的意志。他宁愿站在原地,也不愿被动走向一个他未知的目标。一个权威,时刻伴随着我,尽力满足我的需求,它在我的前方飞翔,为我排除一切潜在的危险,那些危险,我甚至想都不用去想,可是,如果这个权威在扫除我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之时,也成为我生命的绝对主人,剥夺我的个体自由,那么,要这个权威作什么?如果这个权威控制了众人的行动,决定了众人的生存,以至于在它颓丧之时举世颓丧,在它沉睡之时举世昏睡,在它灭亡之时举世衰亡,那么,要这个权威有什么意义?欧洲很多国家的居民像殖民地的居民一样,对自己居住地的命运毫不关心。国家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他并未参与其中。他甚至不太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事件,他只是偶然听别人讲起。而且,就连自己村庄的财产、家门口那条路的治安、定期去做礼拜的教堂和神甫住房的命运,他都从不加以关注。他认为这些事跟他没有任何关系,认为它们应该由我们称为政府的那个陌生权力来处理。对他来说,享有用益权就可以了,他的脑子里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也不考虑改良现状。这种漠然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如下可能:如果某天他的个人安全或者他后代的安全受到威胁,他也不会努力化险为夷,而是双手抱在胸前,等全世界的人来救他。不过,这个人尽管完完全全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却不比其他人更喜欢服从。确实,他服从一名小职员的颐指气使,但是一旦没有强力的压迫,法律在他眼中就如同一个战败的敌人,他就敢于触犯法律。因此,我们看见他总是在奴性和任性之间摇摆。当一个国家到达如此境地,它就必须修改法律,改良民风,否则只能走向灭亡,因为公共道德之源已经枯竭,国有庶民而无公民。在我看来,这样的国家正等着被征服。如果它还没有从世界舞台上消失,那是因为它周边的国家与它相似,或者还不如它,因为人们还怀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国本能,不假思索地为祖国感到骄傲,对祖国历史上的辉煌有着模糊的记忆,这些情感,尽管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却在必要的时候使他们产生保卫国家的冲动。有一些民族为了保卫祖国做出了英勇的努力和牺牲,而在这个祖国,他们却活得像外国人,如果以此来证明爱国本能之强烈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注意,他们保卫国家最主要的动机几乎总是宗教。维持国家的寿命、荣耀与繁华成为了他们神圣的信仰,在保卫祖国的同时,他们也保卫了自己的圣城,他们是这座圣城的公民。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一位外国观察家关于美国国家制度以及文化的著作,能超越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甚至连能与之媲美的都没有。——《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译林人文精选:论美国的民主》入选《中国书评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作者托克维尔“驰想于未来”,其影响已然从19世纪持续到21世纪,估计还会延伸至21世纪的未来。
名人推荐
与马克思不同,托克维尔是一个或然论者,他为人类的未来指出了两条道路:自由民主或专制民主。——雷蒙•阿隆《论美国的民主》是所有探讨民主本质的著作中最优秀的一本。——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