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约翰·H.阿诺德 译者:李里峰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葛剑雄大概知道我曾写过一本名为《历史学是什么》的小册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给我送来了即将出版的《历史之源》。翻阅一过,我就产生了兴趣,并且乐意将它介绍给读者。看到书名,读者或许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的确,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本书的观点也符合学术研究的结果,称得上学术性,但作者却更着眼于学术普及,所以不仅轻松可读,而且容易为非专业的读者所理解。本书共七章,每一章都以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开始,引出相应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尽管对不熟悉西方历史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显得陌生,但作者生动的讲述仍能引人入胜。如第一章就是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的——“1301年,吉扬•德•罗兹从比利牛斯山的塔拉斯孔村匆忙赶往法国南部的帕米耶镇。他是去拜访他的哥哥雷蒙,当地多明我会修道院的一位修道士。……不过他此行的原因很紧急:他的兄弟送来一封信,警告说他们两人都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随之展开的是多明我会为捉拿两名纯洁派异教徒,而一位居士反而被异教徒所杀的扑朔迷离的故事。但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却引出了一个历史学的重大问题:本书将要表明,书写历史的过程(“历史编纂”)疑问丛生。……在许多方面,历史始于问题也终于问题;也就是说,历史永远不会真正地结束,历史是一个过程。在进一步分析了这个故事涉及的史料来源、这些史料的形成过程,解释了这些史料的不确定性后,作者重申了他的观点:“历史是一个过程、一种论辩,是由关于过去的真实故事所构成的。”并进而引导读者思考:“想想历史(像我们正在做的那样)带给我们的机会和危险。它使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与过去之间的关系,审视我们挑出来讲述的过去故事的种类、我们回想起那些故事的方式以及讲述那些故事的效果。当过去重新进入现在,它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所在。思考‘历史’,部分是要思考历史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要开始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回顾过去、尝试理解在过去‘历史’是什么将会有所帮助。”在以后的各章中,作者也都是从具体的史实出发,来阐述历史学某方面的原理。如第二章《从海豚之尾到政治之塔》就是通过巴比伦国王那波尼德斯寻找太阳神庙、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探究希腊与波斯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基督教历史学家的历史著作的编纂模式和修辞,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历史服务于一个目的:给人们以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它就像记忆一样。但它是谁的记忆?有哪些事情要记忆?”又如第四章《声音与沉默》是这样开始的:1994年8月1日,在诺福克和诺里奇档案馆工作的一位管理人员打开一盏灯,建筑物随之爆炸了。开关里微小的电火星点燃了泄漏的煤气。工人被炸倒,但是活了下来。档案馆却没有。消防队员努力控制火势,工作人员设法挽救保存在那里的文献。当火最终扑灭的时候,三十五万册图书和一些历史记录已被烧毁,建筑物内部也已毁损。为什么从这里开始呢?这一章和接下来的两章,旨在阐明历史学家怎样展开研究历史的工作。我们将利用原始证据,从历史中探索出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从未被讲述的故事。读者一定会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花费本书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历史研究中的“原始证据”。稍有历史学常识的人也会与作者有同样的关注:“历史学家常常提到,被研究的事件发生之时或稍后形成的历史文献是‘原始’证据(就像犯罪行为的‘第一证人’)。‘二手’资料指的是其他晚一些的作家的著作。不过,这只是一种有用的简单说法,并非严格哲学意义上的区分,因为二者之间的界限可能很难划分,而且‘二手’资料也是它们自己时代的‘原始’证据。”本书的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说出真相》是从美国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索杰纳•特鲁斯于1851年5月28日的一次演讲的两种不同记载开始讨论的,作者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历史学家能否理解和接近过去的生活?他们写下的故事是否是‘真实的故事’?历史的意义会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也是读到这里的读者所渴望了解的。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最后对“为何要研究历史,历史何以重要”提出的三个理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它们是:第一,首先仅仅是“乐趣”。研究过去时有一种愉悦,就像研究音乐、艺术、电影、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第二,将历史作为某种思考的工具。研究历史必定意味着将自己带出当前的环境,探寻一个不同的世界。第三,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我,推断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是如何“产生”的,也是为了认识到以不同方式行事的可能性。此书是200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在2001年与周筱赟合作撰写《历史学是什么》时尚未见到。使我感到宽慰的是,我们之间的大多数看法是相同的。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从我的阅读习惯出发,总觉得条理还不够清晰,这或许是我阅读西方著作不多的缘故。
内容概要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内容简介:历史学家是在重建真相,还是在讲述故事?从古希腊历史学家的奇闻逸事到现代历史学家的各种研究方法,《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向我们阐述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演变的。通过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诺德为我们揭示了研究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法。我们读完后定会无比兴奋,因为我们不仅能从中发掘过去,还能发掘自己。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约翰•H.阿诺德 译者:李里峰约翰•H.阿诺德,东安格利亚大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世纪史和历史哲学。
书籍目录
前言和致谢 1关于谋杀和历史的问题 2从海豚之尾到政治之塔 3“0事实是怎样的”:真相、档案和对旧事物的热爱 4声音与沉默 5千里之行 6杀猫;或,过去是异邦吗? 7说出真相 索引 英文原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不仅把兰克当作我们的起点,而且把他当作我们的目标。有充分的理由(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对兰克“现代历史编纂之父”的资格提出质疑。也有充分的理由(如我即将论述的那样)想要逃避他仍然具有的某些父亲般的影响。可是,兰克——一位回忆和重新想象着自己显赫一生的老人,始终追求有证据支持的真相——成了一个有用的界标。他对“客观”历史的信仰,使他与我们在上一章遇到的作者们相比,无疑显得更加“现代”。为了实现这篇简短叙述的目标,我们将把兰克作为现代历史编纂的开端,并在以下的主题章节中阐明兰克之后的历史思想。 接下来,本章将要叙述16世纪到20世纪之间历史编纂的某些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我们将遇到许多也许不会把自己看作“历史学家”的学者,但他们仍为我们今天所称的“历史”贡献了特定的要素。所以,为了简化任务,让我们采用某些特定主题作为堆石界标来指引我们的路线:真相的问题,如何利用历史文献的问题,以及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区别”问题。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其中的每一个主题。至于现在,它们将为我们的路线做上标记。 上一章的结尾处提到,“历史”在16世纪遭到了怀疑主义者(“皮浪主义者”)的围攻,他们认为历史是不准确的和无用的。他们所谴责的“历史”大部分是运用了修辞技巧的历史,这种历史由文学创作的古典准则所引导,由既要提供精练的叙述,又要从过去的政治事件中提出惩戒性“教训”的双重期望所驱动。让·博丹为历史所做的辩护是哲学性的和理论性的。但还有另一些历史的捍卫者采用了很不相同的路线,他们的方法和目标在很多方面预示了兰克对文献准确性的渴望。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作序推荐。《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以英汉双语形式呈现,方便对照阅读。《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中附有英汉对照索引,方便随时查阅。
名人推荐
本书由一些关于过去的闪光碎片连缀而成——中世纪的一场凶杀案,17世纪的弃妇获得的一笔赡养费,黑人妇女的一番反奴宣言——向读者展示了历史是什么,同时也展示了历史不是什么。作者文笔清晰、知识广博、情感真挚、兴致高涨,他对于历史的细致分析几乎让人怀疑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新闻工作者尼尔•阿舍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