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帕萨·达斯古普塔 译者:叶硕 谭静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林毅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了解掌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学习理解当代经济学一时蔚然成风,我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的经济学本科双学位,每年招收的新生达到800名,占北大校本部本科每年招收学生数的近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学界的新一代人正不断茁壮成长。自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现代经济学从哲学中独立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名家辈出,研究者众,现在每年发表在顶级的《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多达2000页,各种一流学刊上发表的论文合计超过千篇;而且,流派繁多,学说纷呈,不同理论观点不断涌现。尤其,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大量的数学、统计和计量方法被引进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和验证中,一般缺少扎实数学训练的读者已经不可能直接跟踪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写一本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那样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不用艰涩的语言、复杂的数学,而是以生动的笔调、浅显的例子,来介绍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个基本命题,让读者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而得到启发。待到下笔才觉得对现代经济学的庞大体系的介绍难以做到简而不繁、疏而不漏,就是对自己熟知领域的介绍,也很难做到通俗易懂,加上这些年来庶务缠身,每次拿起笔来都以放下而告终,至今仍留遗憾。因此,当我看到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这本小书时,雀跃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是我多年的学界朋友,第一次和他见面是1991年10月,我应邀到英国温莎堡,参加国际经济学会组织的一个会议,讨论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1989年的新著《阿嘎索托比亚:合伙经济学》(Agathotopia:TheEconomicsofPartnership)。米德试图于此书中寻找一条有异于传统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种道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评论这本书是“理想主义、悲天悯人和坚实分析的结合”。在那次会议上我评论了达斯古普塔教授发表的论文《贫困、资源和生育率:家庭作为一个繁殖的合伙体》。后来,他的论文和我的评论一起被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会议论文集《资本主义的替代:合伙经济学》(AlternativestoCapitalism:TheEconomicsofPartnership)当中。从那以后我们经常在一些国际学术活动中见面,交情也越来越深。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出生于达卡(现为孟加拉首都,二战前属于英国印度殖民地),在印度德里大学受完大学本科教育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于196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弗兰克•拉姆齐讲座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达斯古普塔教授是誉满国际的顶级经济学家,以在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变迁、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英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和科学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梵蒂冈社会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和欧洲经济学会的会长。2002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同年获颁瑞典的沃尔沃环境奖,2004年获颁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肯尼斯•E.鲍丁纪念奖,2007年获颁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最难得的是他于2004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该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科学史上的巨人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均为其会员。该学会每年由现任会员推荐选举产生44位新会员,现共有会员一千三百多位,过去入选会员均来自科学和数学领域,达斯古普塔教授是在该学会350年的历史中第一位破例入选的经济学家。他未来很有可能以其在环境和资源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1942年出生于印度经济学世家,其父阿弥亚•达斯古普塔为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从1926年起一直在印度教授经济学,被尊为印度现代经济学之父、印度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其入门弟子包括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的岳父则为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然而,帕萨•达斯古普塔在印度德里大学读的是理论物理,初到英国剑桥大学读的是数学,直到1965年才转为攻读经济学。当时,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莫里斯刚在剑桥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留系担任讲师,由于莫里斯也是数学背景出身,于是达斯古普塔就请他担任导师,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三篇论文,于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达斯古普塔教授和其他许多在国际上扬名的印度经济学家一样,以深厚的数学功底而成为杰出的理论经济学家,但是,他的经济学研究不是为了数学而数学,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本身,1989到1992年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时,同时担任了经济系和哲学系的教授,并且,兼任斯坦福大学社会伦理项目的主任。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简短介绍每个学科领域的丛书,作者都是学界公认的大师。1999年达斯古普塔教授接到出版社邀请后,碰到了和我想写一本《大众经济学》时一样的困境,结果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才完稿。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从描述一位生活于非洲的小女孩和一位生活于美国的同龄小女孩所处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准则、家庭、社区、生产组织、市场、政府等各种制度安排的差异着手,来介绍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不断探索一个主要问题——一个国家是贫是富的决定因素——所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从书中的介绍可以知道,一般人关注的资本、自然资源等仅仅是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的表层原因,根本的决定因素则在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积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这本小书是在他1993年出版的一本巨著《贫富论》(AnInquiryintoWell-BeingandDestitution)的基础上,加上十多年来经济学界新的理论进展和他自己对斯密问题新的理解、新的体会而写成。和这本小书不同,《贫富论》厚达661页,单单参考书目就有80页。达斯古普塔教授将《贫富论》献给其父,在前言中他写到该书是对其父早年所提问题的回复,他想以该书所讨论的内容告诉他父亲,“看,这是我认为我知道是重要的,这是我现在相信的,这些是我的价值,这是我思考问题的方法”。他的父亲阅读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他一些正面的反馈,令他深感遗憾的是在1992年其父离世时,《贫富论》尚未能完稿。2005年9月达斯古普塔教授应邀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来做严复纪念讲座,我那时得知他正在写作这本书,2006年我收到了他寄来的英文稿,一口气读下来,喜爱至极。他以文学家般的雅致和数学家般的准确语言,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界对斯密问题研究的成果,这正是我多年来想写而未能写的一本书!我当即建议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出版,并答应为之作序。现在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即将出版,祝愿这本书的读者阅读之后能够对经济学家如何以理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的主要因素在于制度,资本、自然资源的多寡仅仅是贫富的表象。
内容概要
《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内容简介:剑桥出身的大经济学家达斯古普塔教授历时七年打磨出这本经济学通俗小读物《大众经济学》,笔调生动,例证浅显,读来妙趣横生。《大众经济学》书中虚拟了两位小女孩,一位生活在美国,一位生活在非洲。全书即围绕这两位的日常生活而展开,不仅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从人本角度论述了许多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帕萨•达斯古普塔 译者:叶硕^谭静帕萨•达斯古普塔,不列颠学会会员,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经济学资深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生于1942年,求学于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爵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书籍目录
前言 引言 1 宏观经济史 2 信任 3 社区 4 市场 5 作为制度的Science和Technology 6 家庭和企业 7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8 社会福祉和民主政府 后记 索引 英文原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著名的关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著作中,将一个社区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信仰看作这个社区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性格倾向。像韦伯那样涵盖广泛的研究是难以进行归纳总结的,但貌似韦伯自己在其关于清教徒道德规范及资本主义精神的著作中,所偏好的因果关系是:由宗教信仰开始,通过个人的实践和政治文化来影响制度,由此对经济上的结果产生影响。 近几十年来,用文化来对经济表现的好坏做出解释,在社会科学家中并不算流行,但是它的确有复苏的迹象。例如,经济学家们从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中构建了一种社会信任度的测量方法。该调查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在40个国家各随机挑选出1000个人做调查,问他们一般是否会认为大多数人是值得信赖的,或他们是否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小心谨慎。如果回答“大多数人值得信赖”,那么作答人就会被计数。信任就是通过这个人数的百分比来度量的(这两个调查中做出这样回答的百分比基本相同)。调查者们通过对比,剔除了被调查国家中人均GDP的差异。这些数据揭示了,信任和司法效率、税收遵从、官僚机构质量、公民参与、婴儿成活率、教育方面的成就、大公司业绩以及人均GDP的增长,是呈同方向变化的。用统计学的行话来说,它们是正(而且显著)相关的。意料之中的是,数据同样揭示了信任和政府腐败共同变化,但方向相反。这两个变量是负(而且显著)相关的。 我们可以从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得出结论:信任,除了对经济增长有益以外,还对其他几个良性现象有益。但以上调查却并没有指明每个被调查国家中的信任程度为何如此的原因。它也不可能指出这些原因。这就摆出了一个问题。因为信任并非凭空产生,所以它的存在迫切需要解释。这意味着,并不应该用信任的存在来解释其他事物的存在。这些统计学发现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显在特征,比如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除此之外,它们再也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别的了。统计学家们曾经反复提醒我们中的某一部分人,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并不相同。这句提醒,是社会评论家们经常忘记的。 观察到信任和经济进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在这里一直讲述的理论已经对这种正相关关系做出了预言。如果这种相关性是负的,那我们恐怕要目瞪口呆了。那样我们将会对这些发现提出质疑,回到我们的绘图板上,要么将调查重新来过,要么就得试图找出数据中所隐含的、能够对它做出解释的变量。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编辑推荐:两个女孩子居住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她们的生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又怎么会仍然如此不同?为什么某些人的生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是那么富有,而有些人又是那么贫困?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读完《大众经济学》后感慨:“这正是我多年来想写而未能写的一本书!”
名人推荐
每位读者都期盼能拥有一本可读性极强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这本书不必那么专业,但必须细致严肃,分析透彻。这本《大众经济学》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它解释了经济学中贯穿的逻辑,却没有忽视经济生活的纹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