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华夏出版社 页数:199 字数:10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知识链接 一、本书概述全书以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和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为背景,为读者展示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历史的宏伟画卷,塑造了让?瓦让、雅韦尔、芳蒂娜、珂赛特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再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景貌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全书共分五部。讲述了穷苦的工人让?瓦让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又因越狱而加重处罚,被关十九年。出狱后他意外闯入了主教米里埃家。他受主教的感化,立志为善。他改名换姓,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伊市,因改良生产工艺而致富,又因做了许多善事而被选为市长。他认识了身患重病的女工芳蒂娜。她曾经在被骗遭弃后生下私生女珂赛特。为了谋生,她进了让?瓦让的工厂做工,却遭了解她身世的泰纳迪埃敲诈,被迫沦为妓女。让?瓦让决定帮助芳蒂娜跟女儿团圆。为了不连累被误认为是逃犯让?瓦让的工人,他毅然承认了自己原先的真实身份而被警察雅韦尔逮捕。圣诞之夜,越狱逃跑的让?瓦让路过蒙费梅,认出了在泰纳迪埃家备受虐待的珂赛特,便把她赎买,当做自己的女儿抚养,并在巴黎效外一所古老修道院内隐居,但很快又遭雅韦尔追捕。在一名修道院工人帮助下,他们总算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再后来,雅韦尔混进了起义军的街垒,被抓住,让?瓦让却以宽大的胸怀放走了他。起义遭政府镇压而失败。让?瓦让背着身负重伤的马里尤斯逃命时,遇到了雅韦尔。雅韦尔内心极度矛盾,他最终放走了让?瓦让,自己投河自杀。马里尤斯伤愈后,和珂赛特结婚,但在得知让?瓦让的真实身份后却疏远了让?瓦让,甚至准备与他断绝关系。后来马里尤斯间接了解到让?瓦让的可贵品质,痛悔自己原先态度的粗暴,就和珂赛特一道去探望他。临终前能得到一对年轻人的谅解,让?瓦让感到莫大欣慰。他看着那对保存已久的银烛台,看着墙上的十字架,安详地离开了人间。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将同情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将自己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思考凝于其中,提出了拯救世界的法宝——人道主义。小说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气势磅礴,在浪漫主义风格中加入了现实主义的某些因素,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二、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出身于法国东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效忠拿破仑,长期远离家人,征战南北,母亲则一直是保皇派。受母亲的影响,年轻时的雨果政治立场保守。查理十世上台后,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转变。二十四岁时,他与维尼、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二十五岁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二十八岁创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划时代作品,体现了他艺术自由的思想。雨果曾一度拥护君主立宪制,但1848年的革命使他转向了共和主义。他因反对拿破仑三世而被迫流亡十九年,《悲惨世界》即在此间完成。1885年5月的一天,雨果在巴黎逝世,从此长眠于专门安葬伟人的巴黎先贤祠。噩耗传来,举国悲恸,甚至连正在争权夺利的法国各政派也因此停止争斗。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送葬人数达数十万人之多,场面之宏大、悲壮,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雨果勤奋创作,留下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生》、《九三年》等长篇名著和二十二本诗集、十二部戏剧以及散文、文论等珍贵作品,这使他成了法国19世纪与巴尔扎克、左拉并驾齐驱的文学巨匠。 三、作品评价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盛赞《悲惨世界》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柳鸣九称《悲惨世界》是“劳苦大众在黑暗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这是一种博爱精神的结晶,人道主义精神的结晶”。学者李玉民认为:“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态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四、精彩语段思想是智慧的活动,梦想是妄念的活动。以梦想代思想,便是把毒物和食物混为一谈。人类有一个暴君,那就是蒙昧。在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黑暗的也是人心。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好乳汁。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 作者:喻旭初南京市金陵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
内容概要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让·瓦尔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所做的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创作了几十卷作品,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大量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包括《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章节摘录
一八一五年的时候,迪涅城的主教是比安维尼?米里埃先生。主教大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大概已有七十五岁。自一八六年以来,他一直在该教区任主教。米里埃先生初到该区上任时,陪伴而来的还有一位比他小十岁的妹妹。他妹妹名叫巴蒂斯蒂娜,是一位老姑娘,终身未嫁。他们共用的仆人就只有一个与巴蒂斯蒂娜小姐同年的女佣——马格卢瓦太太。马格卢瓦太太以前是米里埃先生任本堂神甫时的女佣,现在则是小姐的贴身侍女,又是主教的管家,双重头衔集于一身。米里埃先生来该城上任时,人们根据帝国法令的规定,以仅次于元帅地位的礼仪规格隆重地接待了他,把他安顿在主教府里。安顿就绪,全城静候主教履行职责。主教府与小城医院正好毗邻。 主教府建于上个世纪初叶。大厦用石料建成,雄伟而壮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富丽堂皇的爵爷贵人府第。隔壁的医院则相形见绌,是一幢狭小而低矮的普通宅院,只有上下两层,另带一个小小的花园。主教到任三天后,视察了医院。视察完毕,他特意邀请院长到他府上观光。“院长先生,”主教说,您的医院里现在有多少病人?”“二十六个,主教大人。”“这与我数的一样。”主教说。“那些病床,”院长接着说,“一张挨一张,实在显得太拥挤了。”“这正是我所关注的。”“而且,对于正在康复的病人来说,那花园也似乎小了点。”“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这次谈话是在楼下的餐厅里进行的。主教沉思片刻,突然转向院长:“院长先生,您认为,光在我们坐的这个厅里,能容纳多少床位?”“在主教大人的餐厅里?”院长愕然地大声问道。主教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厅,像是在用眼睛测算似的,然后又抬高嗓门说:“听我说,院长先生,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您那窄小的五六间屋子里,挤着二十六个病人。我们这儿才三个人,却占据了可容纳六十个人的位置。其实,现在您住的是我的房子,而我住的应是您的。您把我的房子还给我,物归原主。这儿才是您的医院呢。” 第二天,那二十六个可怜的病人被安顿到了主教府,而主教大人却在原来的医院里安了家。巴蒂斯蒂娜小姐心悦诚服,无所怨言,毫无保留地服从了这种安排。这位虔诚的圣女从来都认为,米里埃先生既是她的兄长,又是她的主教。她衷心地爱戴他,并且极为淳朴地敬服他。他说话的时候,她俯首帖耳;他行动的时候,她亦步亦趋。只有女佣马格卢瓦轻轻抱怨了几声。按照惯例,主教们总要在他们的训谕告示上署上自己的教名全称。当地的穷人,则在主教一长串的姓名中挑选了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一个,单称他为比安维尼主教。看来,这个称呼也很合主教的意。他说:“我喜欢这个名儿,‘比安维尼’比‘主教大人’来得好。”他祖籍是普罗旺斯,所以轻而易举就掌握了南方各种方言。这既使得他博得了广大群众的欢心,又大大有助于他去了解和接近各阶层的人士。因此,他也使自己深入进了各种各样的人的心灵深处。在处理繁杂的公务和作日课之余,他首先想到的是贫苦人、病人和受痛苦折磨的人。在考虑痛苦者和贫困者之余,他首先从事的是劳动。有时,他手持铁铲在园子里翻地耕耘,有时他又伏案诵读,撰写文章。主教所到之处,人们笑逐颜开,犹如过节一般。仿佛他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和光明带到哪里。三岁的幼童和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争先恐后地拥到窗前门口,迎接主教的光临,有如笑迎希望的朝阳。主教为大家祷告,大家也为主教祝福。谁要是遇到困难,有所需求,小城的人总是把他指引到主教的住所。 他住的房子只有底楼和二楼。房后有一处约四分之一亩大小的园子。两个女人住在楼上,主教住在楼下。楼下三间房,第一间充当餐室,第二间用作卧室,第三间是祈祷室。在祈祷室的尽头,有一间总是关着门的凹室,那里面放着一张床,是专门为偶尔来此寄宿的客人预备的。此外,小花园里还有一间牲口棚,那里关着主教亲手饲养的两头奶牛。整座房子都用石灰粉刷一新,一眼望去,既像军营又像医院。再加上两个女人的精心照料,使这所房子里里外外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这是主教所允许的唯一奢华。他说:“这丝毫不损害穷人的利益。”然而,有一点必须交代清楚,在主教从前拥有的什物里,还留存着六套银质餐具和一个银铸的大汤勺。每当马格卢瓦太太望着这些银器在粗糙的白色台布上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总不免感到乐滋滋的。在主教卧室的床头边,有一个小小的壁橱。马格卢瓦太太每天晚上都要把那六套银餐具和大银勺收进小壁橱里。餐厅的正门朝向主教堂前的广场。从前门上总挂着大锁,装着铁闩,犹如一扇壁垒森严的牢门。主教住进后,便叫人把这些东西统统撤去。现在那扇门无论昼夜,都只带一个活销。任何过路行人,即使在更深人静之时,只要轻轻一推,门就自然敞开。 刚开始,两个女人为这扇从来不上锁的饭厅门,不知悬了多少心,发了多少愁,最后米里埃先生对她们说:“如果你们乐意的话,在你们卧室的门上安一个铁闩好了。”她们终于可以和他一样把心放下来了,至少从外表上她们显出了无忧无虑的表情,虽然马格卢瓦太太总还不免有点儿提心吊胆。 一八一五年十月上旬的一天,太阳落山前的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徒步旅行的陌生人进入了迪涅城。这会儿,几个市民站立在街头巷尾,惊疑不定地瞅着这个陌生人。恐怕再没有一个过客在外表上比他看起来更寒酸、衣衫更褴褛的了。这是一个中等身材的汉子,体格粗壮强悍,大约四十七八岁。一顶鸭舌帽压至眉头,把那张晒得黑红、淌着汗水的面部遮去了半边。从敞开的黄粗布衬衫的衣襟处,露出了毛茸茸的胸脯。胸前飘荡着一根扭得像麻绳似的领带;下身穿一条蓝粗布斜纹裤;一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扎得严严实实,在背上晃荡;手里拿了根粗棍子。他的短发凌乱,留着长须。没有人认识他。这显然是个不速之客了。若不是经过了长途跋涉,能显得这样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吗? 走到普瓦施韦街拐角的地方,他向左拐,朝市政厅方向走去。他进了市政厅,一刻钟后又出来了。市政厅的大门口坐着一个警察。那人脱下便帽,向警察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警察并没有回礼,只是仔细地审视着他,眼睛盯着他走出好远才又返回市政厅里去了。 当时在小小的迪涅城里,有一家叫“科尔巴十字架”的豪华旅馆。老板名叫雅甘?拉巴尔。这是当地最高级的旅馆了。这会儿,那人正朝这家旅馆走去。他径直进了厨房。厨房门朝向大街,正好和街道一般齐。所有的炉灶都生了火,壁炉里大火正在欢快地跳跃。旅店老板一会儿看看炉火,一会儿看看锅里,忙得团团转。他在为车夫们准备着一顿丰盛的晚餐。隔壁房里,好几个车夫正在谈笑风生。店老板听得门响,见又来了一位新客人,他眼睛盯着炉灶,头也不抬,问道:先生要点什么?”“吃和睡。”那人说。“再容易不过了。”店老板回答说。这时他转过头来,把旅客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马上又说:要付钱的呀。”那人从他的衣袋里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皮夹子,回答说:我有钱。”“那好,我就来伺候您。”店老板说。那人把皮夹子放回衣袋,卸下行囊,搁在门旁的地上,手里依然拎着那根木棍,走过去,在火旁的一条矮凳上坐下。这时候,来回奔忙的店主人,还在一直打量着这位来客。“马上就开饭吗?”“请稍等会儿。”店老板说。在新来的客人背过身去烤火的时候,这位派头十足的店老板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接着又在一张旧报纸上撕下一角。他在那张纸的空边上写了两行字,然后交给一个看来是厨房小徒工兼仆人的孩子。店老板在小徒工的耳边说了句什么,小徒工便朝市政厅的方向跑去。这一切,那旅客一点也没看到。他又问了一次:“马上就开饭了吗?”请稍等一会儿。”店老板说。小徒工回来了。他带回了一张纸条儿。主人像一个等候命令的前线指挥官,急忙打开纸条。他像是精读课文似的看完纸条,然后点点头,又沉思了片刻,最后向新来的客人走近一步,说:先生,我不能够接待您。”那人从凳子上欠起身子,问道:怎么?您怕我不付钱吗?要不要我先付?我有钱呢,我跟您说。”“不是这个意思。”“那为什么?”“您有钱……可是我没有房间。”那人心平气和地说:把我安顿在马厩里好了。”“我不能呀!”“那又为什么?”“马厩里也满了。”“那也没什么,”那人又说,“随便在顶楼上找个角落,放上一捆草就够了。这事,我们吃了饭再谈吧。”“我也不能给您开饭呀。”“真是笑话!我快饿死啦!我从太阳升起的时候走起,走了足足十二法里,我付钱,我要吃饭!”“我什么吃的也没有啊。”店老板说。那人哈哈大笑一阵,然后转过身,指着炉灶说:“什么吃的也没有?那是什么?”“那全是马车夫先生们预定的。”“他们多少人?”“十二个。”“那里有足够二十个人吃的东西。”“可是,他们全定好了,而且已经付了钱。”那人还是心平气和地说:“我这会儿已进了贵店,我饿了,我得住下!”到这步田地,店老板只好俯过身子,凑到他耳边,用一种使他心惊肉跳的声调说:快走!”那旅客蓦地一转身,准备开口争辩,店主用逼人的目光盯住他,催促道:“瞧,废话也说够了。您还要我说您叫什么名字吗?您叫让?瓦让。现在,您要我说出您是什么人吗?一见您进来,我心里就犯嘀咕,我已经派人到市政厅去问过了。您瞧,这就是那边给我的答复。您认识字吗?”说着,他把那张从旅店送到市政厅,又从市政厅带回旅店的小纸条递给那位旅客。旅客在纸片上扫了一眼。店老板沉思片刻,又说道:无论对哪位客人,我向来都客气相待。您还是赶紧离开吧。” 那人耷拉着脑袋,拾起搁在地上的行囊,走了。他像一个受了奇耻大辱的人,伤心委屈,沿着大街,贴着墙根,失魂落魄地向前走去。他一次也不曾回头。倘若偶尔他回头看一下,便会看见店里的旅客和街上的行人们,正簇拥着站在旅店门口的店老板,在那里起劲地指手画脚,说长道短;而且,他从人们轻蔑和惶恐的目光中定会猜测出,他的到来会成为全城的一件大事。不过,这些事他全都没看到。 他就这样朝前走着。忽然,他感到饥肠辘辘,饿得难受。夜幕就要降临了。他向四周望去,试图寻觅食宿的地方。恰好在街的尽头,射出来一束亮光,隐隐约约可以看见T形铁架上伸出一根松枝,刺向灰色的夜空。他向那地方走去。那儿果真是一家酒店。这酒店同时也是个下等客栈,店房有两扇门,一个临街,一个朝向堆满畜粪的小院。他不敢从临街的大门步入,便先溜到院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拔开门闩,推开店门。“谁?”店老板问。“一个想住下并想吃饭的人。”“好的。这儿既有东西吃,也有地方住。”他进去了。那些正在喝酒的人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来,打量了他好长时间,瞧着他取下行囊。店老板对他说:“这儿有火。饭还在锅里煮着,先过来暖暖身子吧,伙计。”他走过去,在火炉旁坐下,把那双累坏了的脚伸到火旁。从锅里散发出的饭菜香味,令他想流口水。围桌饮酒的人中有一个鱼贩子,在来这里之前,先去拉巴尔的马厩里寄存过马。碰巧,就在当天上午,他在路上碰到过这位貌似凶神的陌生人。陌生人还要求鱼贩子让他坐在身后,鱼贩子没答应,反而快马加鞭地跑了。半个小时以前,围在拉巴尔身边的那堆人里面,也有这个鱼贩子。鱼贩子在他座位上向酒店老板使了个几乎不易让人察觉的眼色,酒店老板走到他身边,他们彼此窃窃私语着什么。只见酒店老板又回到壁炉旁,突然把手按在那新客人的肩膀上,对他说:“你得离开这里。”新客人转过头来,语调和缓地说道:啊!您知道?……”“是的。”“另外一家旅店刚把我打发走。”“而现在,我也要把你从这儿撵走。”“您打算让我上哪儿去?”“别的地方。”他只得捡起棍子,拎起行囊,走了。他从监狱前面走过。门上垂着一根拉铃的铁链。他拉响了门铃,门上的小窗口开了。“看守先生,”他说,说话时还恭恭敬敬地脱下了帽子,“您能行行好,打开门,让我进来住一宿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悲惨世界》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这个人的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的人间,这个“俗世”就是用“悲惨世界”来命名的。—王安忆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金庸
编辑推荐
《译林世界名著:悲惨世界(学生版)》作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