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集

出版时间:2012-8-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施咸荣  页数:310  
Tag标签:无  

前言

编后记去年圣诞夜,我在母亲处整理先父的遗物,意外地在书架角落处找到一个卷宗,写着“第二本论文集”的红铅笔字。翻开一看,大都是先父发表在各个刊物文章的复印件,约有10余万字。我得之甚为欣喜。先父病逝已经有18年了。当时,他走得很匆忙,仅在住院前几日,利用五一节后两个下午,向我简略叙述其一生的坎坷,两星期后就遽然而逝了。他逝世后,我一直在搜集他的遗作,打算为他再出版一本论文集。但这些年仅找到他的旧作5万多字,正苦恼之时,竟无意间找到他自己保存的全部文章,此事岂非天意?从今年三月始,我摒弃一切杂事,认真整理先父的第二本论文集。在那批文章的基础上还相应地增添了一部分文章,即他为一些翻译作品写的“译者前言”与“序言”,例如本书第一部分的两文就是。因此,此两文所冠题目也都是编者在收入本书后自行拟定的。《“属于所有世纪”的莎士比亚》一文即是先父为《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所写的前言,可称为其精心之作。1978年4月,为了使他在文革前即已经主持编辑完毕的《莎士比亚全集》能够早日出版,先父亲自耗费很大精力写成此序,还以打印稿形式向多位国内莎学专家征求意见,又多次修改后方始定稿,署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先父病逝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修订再版这一套书,遂在“前言”的文后,署上作者名字。我还记得,他因为写作此文,系统阅读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评论文字,发现苏联日丹诺夫之流的文艺理论其实是膺品马克思主义,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作家的政治观点在作品中越隐蔽越好,而且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原则,与那些要求“政治第一”的说法恰恰相反。后来,他还想写一篇论“莎士比亚化”的长文,打算驳斥国内文艺界极左时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动笔。不过,他的思想在以后文章中多有流露。在《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与其名作》一文,也就是《艾凡赫》中译本序言里,他特别强调文学艺术规律的内在复杂性,比如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虽然是思想保守的保王党,但他在作品中通过描绘人物性格的冲突,则忠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重大矛盾冲突与纷繁绚丽的生活图景,仍然写出了极具有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先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8年,曾经主持编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哈代全集》、《司各特全集》、《萨克雷全集》等,使他在极左政治空气浓厚的社会环境中也仍然保持了人文主义的思考,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是极有裨益的。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上世纪80年代美国文学新趋势进行学术研究的7篇论文。先父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很快,在文学艺术领域几乎每隔10年就有一股新趋势代替旧潮流,各种流派纷繁出现,令人眼花缭乱。所以,应当敏锐地研究美国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变化,借鉴其探索与创新精神,扬弃糟粕,吸取精华。他在《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几个新趋势》一文中,介绍了当时的两个重要文学流派,即“实验现实主义” 以及“新现实主义”,前者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新形式;后者则是从女权运动中产生的新流派。在《剖析的艺术特征》一文中,他又进一步结合美国小说《流浪汉》,对“实验现实主义”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而在《新的艺术形式:“新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小说”》一文中,他还饶有兴趣地介绍了美国文学界所出现的“非虚构小说”,这种新艺术形式,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换言之,也可以说是用小说的形式写成的长篇新闻报道。”这篇文章就是为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蒂的作品《残杀》中译本写的序言。后来,在中国文学界也曾经出现“纪实小说”、“新闻小说”等类似艺术形式。但是,也同样因为“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这个根本问题而颇受社会非议。而父亲则认为,对于这种新艺术形式,应该允许作家去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此外,他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黄皮书”形式将《麦田里的守望者》翻译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后,此书也影响了中国的几代青年人。先父一直对塞林格的作品极感兴趣,《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一文是他收辑了美国学术界对塞林格作品的各种评论,也包括当时苏联学者的评论,拟进一步对塞林格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而《塞林格短篇小说集浅析》一文也算是其中成果之一吧。可惜,他走得太早了,对塞林格作品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呢。此书第三部分则是对美国黑人文化的学术研究论文。这也是他做为美国文学专家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先父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主动地开始进行美国黑人文学的研究,曾经在1963年的第20期《红旗》杂志发表了论文《一股革命的火焰在燃烧》,1965年又在《文学评论》12期发表了《战斗的美国黑人文学》,以后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岁月里,他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工作,而是利用编辑内部刊物《外国文学情况》的便利条件,借此搜集材料撰写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文章。例如收入《西风杂草》论文集中的《美国七十年代黑人戏剧》,就是在当时艰难社会环境下写出的。以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父亲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学术研究开始了一个蓬勃新阶段,特别是调入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后,他写出了一大批研究美国黑人文化的文章,发表在各个刊物。《美国黑人奴隶纪实文学》与《美国黑人奴隶歌曲》以及《美国奴隶制与黑人文学》等文章就发表于这一时期。他还一直想写一部《美国黑人文学史》,1989年赴美考察就是为此而搜集学术研究资料。他多次对我说,没有黑人文化的浸染与影响,可以说就没有美国当代文化的繁荣!在这一点上,中国学术界是认识不足的。由于对美国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那时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一些领导者就将美国爵士乐与迪斯科舞都当成“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来批判,殊不知,爵士乐是从黑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迪斯科也源自黑人舞蹈,他们将其归为“资产阶级文化”,简直是贻笑大方,也使得很多黑人艺术家大惑不解。《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一文,父亲简述了美国黑人的三次规模宏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对于黑人民族追求社会平等,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解放是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他认为,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也称“爵士乐时代”,是美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文化运动,从中涌现了一大批歌颂新黑人精神、树立新黑人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黑人文学艺术家。比如,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既是作家诗人,又是政治思想家,就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杜波依斯以后还怀着深厚友谊访问了新中国,他如今在美国社会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专家学者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因此,父亲专门撰文介绍了他的一生。此外,还有被称为“美国黑人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士等,也都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所产生的优秀人物,其作品对美国文化所做出重要贡献终于被历史所承认。近些年来,我们看到相当一批黑人政治家在美国政坛中越来越有影响,并且获取了各种很高的政治地位,其实这也是与黑人文化运动在美国社会中取得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本书第四部分则是先父对美国通俗文化所作学术研究而写的四篇文章。1984年,他做为美国富布赖特基金的访问学者,现在哈佛大学讲学与研究3个月,又转至伯克利的加州大学讲学和研究,为时一年。这期间,他对美国通俗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加州特地撰写了《英美畅销小说一瞥》,特别对美国电视文化与通俗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他那时就敏锐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会有很大发展,生活方式也将起变化,电视会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学者们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尤其要注意对通俗文化的理论研究。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写一系列文章,介绍了美国通俗文学对影视文化的影响,并且很自信地预估影视文化也将对国内文化格局的改变起到重要影响。所以,他主张对外国通俗文学要进行研究和进一步介绍,特别应当加强理论研究,要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相比较,将中国的传统通俗文学与外国通俗文学相比较,将通俗文学各类范式的作品相比较,只有如此纵横比较,才能深化通俗文学的理论研究。本书所收入研究美国通俗文学的五篇文章,是先父对通俗文学进行研究的庞大计划的一个开端,他甚至想写一部美国通俗文化史,已经开始大量搜集资料。可惜最终未能完成,也是他临终前的憾事之一。《文学翻译杂感》一文,则是收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一书。此文一处有误,文中说有一句英文为“give  me  a  light”,他怎么挖空心思也翻译不好,“译成‘灯’、‘手电’、‘蜡烛’等都不贴切。查字典,只有‘光’、‘光线’、‘光亮’等解释,不解决问题。但我阅读老舍作品后,却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记不起是在老舍哪一个剧里了,剧里写的是‘给我一个亮儿!’这简直是天衣无缝的最贴切翻译!”其实,这是误记。父亲得到这个词,并非是读老舍作品看到的,而是有一回与作家陈建功聊天时无意得之。那时,我读到此文后向父亲提出,他立即回忆起此事,连说:“啊,我是误记!以后要改过来。”这一细节,编者特意代先父更正。《致外国文学鉴赏者的五封信》一文,原是先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修养通讯”丛书中的《文艺鉴赏指导(一)》所写,即五篇以通信形式的短文。编者将他们汇合在一起,合成一篇文章。他在百废待兴之际,为了给长期处于文化封闭状态的国内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进行外国文学的知识普及,不遗余力地做了很多工作。这正是先父对外国文学事业之热忱,对社会责任心的体现。顺便也要说明的是,这部论文集的多数文章写于改革开放的前期,最早则上溯至1978年。先父处于当时的语境,还受到很多掣肘,有些意思尚不能尽数表达,故有此种情况。要是放在当今,许多话说得自然又会不一样了。此外,他的一些相同说法还经常在几篇文章中接连出现,有些文字也颇有雷同处。这些文章都是当年零散发表在不同书籍与杂志上,时间也有先后,就不明显,但现在辑为一集,便凸显出来了。在这里,我遵从编辑的意见,并未对文章作更多修改。如今将这些比较原汁原味的文章重新结集出版,或许正能验证他对外国文学知识普及工作的热忱,以及当年工作之繁重,一切从零开始之艰辛,这也算是对过去历史的真实记录吧。由于本书的多数论文都是学术性较强的文字,我在编选此书时深感学识浅陋,力不从心。其中仅有较少数文章略作删节,也有些在文中注明了日期,以方便读者阅读。还有一部分文章题目为编者所拟。编选中若有不妥之处,恳请方家与读者们指教。施亮  2011年6月12日于北京白云路寓所

内容概要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第一代备受关注的大家,施咸荣先生的有关论述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反映特定时期学术研究状况的文献价值,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收入《西窗集: 施咸荣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的二十多篇文章,可分为五类:作者为自己主持编辑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等所写的序言,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文学新趋势的论文,研究美国黑人文化的论文,研究美国通俗文化的论文,通信形式的短文《致外国文学鉴赏者的五封信》。

作者简介

施咸荣(1927-1993),成就卓著的美国文学翻译家、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历任该所美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译作与著述有数百万字,其中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等论著,有关英美文化的文章六十余篇,《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屠场》、《战争风云》、《富人,穷人》、《土生子》、《斯巴达克思》等译著;主持编辑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哈代全集》、《司各特全集》、《萨克雷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等丛书、套书。

书籍目录

“属于所有世纪”的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与其名作《艾凡赫》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几个新趋势立新意、创新风——评心出版的《哥伦比亚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对塞林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论塞林格及其作品新的艺术形式:“新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小说”剖析《流浪汉》的艺术特征现代美国文学经典《寂寞芳心小姐》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美国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杜波依斯——美国黑人的杰出领袖美国黑人奴隶纪实文学美国黑人奴隶歌曲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与黑人文学近十年来美国通俗文化在中国美国的电视文化与通俗文学近十年美国文学在中国谈谈当代英美通俗小说当代英美通俗文学的发展致外国文学鉴赏者的五封信文学翻译杂感附:翻译家轶事——记施咸荣编后记

编辑推荐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大家,施咸荣先生的《西窗集: 施咸荣论英美文学与文化》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反映特定时期学术风貌的文献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窗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