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许钧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是国内最早面世的文学翻译批评著作。在书中,作者利用国内外文学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新成果,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书中许多论点系作者在丰富的文学翻译实践和教学基础上所作思考的结晶,具有原创性和独特的学术个性。本书以包括国际译坛公认具有较高翻译难度的《追忆似水年华》在内的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家名译为批评对象,结合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状,从翻译层次、蕴涵义、译者的个人风格、译本整体效果、风格传达、隐喻再现、长句处理、再创造的度、译本比较、翻译价值、自我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译文多层次、多角度的批评,在研究文学翻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同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此次增订还收录了反映近年来作者在文学翻译批评方面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三篇长文。 全书倡导一种客观、公允、合理、科学的文学翻译批评之风。
作者简介
许钧教授,著名译者,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兼职教授,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比较文学会翻译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等。
书籍目录
翻译层次论(1)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12)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24)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31)诗歌与翻译——《春望》法译的层次评析(40)蕴涵义与翻译(47)译者风格评析——傅雷译文风格得失谈(55)名著汉译不同版本比较——《红与黑》汉译漫评(63)文学翻译的自我评价——《追忆似水年华》卷四汉译札记(73)译本整体效果评价——评《追忆似水年华》卷一汉译(87)句子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长句的处理(97)形象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隐喻的再现(111)风格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风格的传达(124)《追忆似水年华》汉译历程与批评反思(137)翻译价值与翻译批评论(177)翻译批评论(217)后记(247)重版补记(251)主要参考书目与资料(253)
章节摘录
文学翻译的自我评价——《追忆似水年华》卷四汉译札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过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这两者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许多译家撰写的译序或译后记中,往往包含着对翻译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自己译文的基本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时两者甚至融为一体,在对译文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探索翻译的得与失以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和技巧方法。在一九九一年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推出的《西游记》法译本La Pérégrination vers Ouest de Wu Cheng en, Texte traduit, présenté et annoté par André Lévy, Gallimard, 1991.中,法国著名翻译家安德烈•雷威安写了一篇长达79页的译序,其中除了对《西游记》的思想、语言与艺术特色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对《西游记》西传的历史作了具体的介绍之外,大部分篇幅都用于自己的译文与原文的比较与分析。在罗新璋编的《翻译论集》中,真正纯理论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而翻译的自我评价和经验性的总结与探讨倒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本质上看,这种译文的自我评价当然属于文学翻译评价的范畴。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价与对他人的翻译进行批评,既有共同的一面(这是本质性的),也有不同的一面。所谓不同,批评的主体也是翻译的主体,这种身兼两种使命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具有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摆功没有必要,饰过更不允许。这里,我想以尽量客观的态度,以自己参加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卷四的实践为依据,结合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对自己的翻译作一剖析和探讨,有所侧重地谈谈世界名著翻译中的“变通”与“再创造”的有关问题,并对译文所依据的处理尺度是否合适作一自我评估。一从理论上讲,一部成功的译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尽可能贴近原作,反映原作的面貌与神韵。只是当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无法一一对应(这是必然的,因为原语与异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差异),在表达上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才允许有所“变通”(adaptation),此实为不可为而为之。而若“变通”得体,恰到好处,便是一种成功的“再创造”。经验告诉我们,原作个性愈强,价值愈高,翻译的难度就愈大,就愈要借助于“变通”式的再创造手段。英国的艾利森•芬齐博士在评价《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特征时指出:“普鲁斯特是运用格言式短句的大师,也长于运用故意不协调的重复句子。但是,他更有名的方面还是他那些可以再度唤起肉体知觉和内心联想的多层次的曲折复杂的长句,那些似乎是精辟评论又是欢快遐想的明喻暗比的妙笔,以及几乎每一页上都有的那些对人类本性的概括手法——这种概括是通过具体文字和华丽的修饰来表达的,和其他许多伟大的作品相比,更能与故事融为一体。”这段评价甚为精辟,其中指出的“多层次的曲折复杂的长句”和“明喻暗比的妙笔”,无疑会给翻译造成巨大的障碍。请读下面这段话:...Perdue pour toujours: je ne pouvais comprendre, et je mexerais subir la souffrance de cette contradiction: dune part,une existence, une tendresse, survivantes en moi telles que je les avais connues, cestdire faites pour moi, un amour où tout trouvait tellement en moi son complément: son but, sa constante direction, que le génie de grands hommes, tous les génies qui avaient pu exister depuis le commencement du monde neussent pas valu pour ma grandmère un seul de mes défauts; et dautre part, aussitt que javais revécu, comme présente, cette félicité, la sentir traversée par la certitude, sélanant comme une douleur physique répétition, dun néant qui avait éffacé mon image de cette tendresse qui avait détruit cette existence, aboli rétrospectivement notre mutuelle prédestination, fait de ma grandmère, au moment où je la retrouvais comme dans un miroir, une simple étrangère quun hasard a fait passer quelques années auprès de moi, comme cela aurait pu être auprès de tout autre, mais pour qui, avant et après, je nétais rien, je ne serais rien. (p.758)这是一个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的长句,见于卷四中一个精彩的片段,该片段写的是主人公在第二次抵达避暑胜地巴尔贝克的当天晚上,当他忍着心脏病痛苦的折磨,小心翼翼地弯腰脱鞋的时候,心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老人的形象,原来是几年前去世的外祖母那张不安、失望、慈祥的面孔,对他的疲累倾尽疼爱。然而,正当他渐渐地回想起外祖母的过去,自她去世后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外祖母活生生的形象,与她重逢的时刻,他清楚地明白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她。上面的这个长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极短,只有三个词,如芬齐博士所说,是个“格言式”的短句:“永远失去了”;第二个分句则很长且复杂,首先是结构复杂,若细加分析,足有六个层次,可谓从句套从句,有原因状语从句、时间从句、结果从句、比较从句、名词性从句,其次是语式时态复杂,其中语式有直陈式、条件式、虚拟式,用的时态有直陈式复合过去时、未完成过去时、愈过去时、条件式现在时、虚拟式愈过去时,还有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等。如此曲折复杂的句子,理解不易,传达更难。难就难在汉语和法语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和传情达义的手段,无法进行完满的转换,况且普氏笔下的长句有其创造性的成分,非一般文化水准的法国人所能驾驭,而现代汉语恰恰又很难接受法语中那种从句套从句的多层次长句。怎么处理这一矛盾、这种障碍呢?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言语,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言语外形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1页。茅盾的这番话是把钥匙,它告诉我们首先要透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捕捉、把握“原作的精神”,再使用“适应于原作风格”的语言,着力于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在翻译的实际过程中,这确是不可缺少的几个环节,上面那段原文,我是这样翻译的:“永远失去了;我简直无法理解,于是我试着承受这一矛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这是一个存在,一份慈爱,正如我过去感受过的那样幸存于我的心中,也就是说这是生就为我准备的,这是一份爱,在这份爱中,一切都在我心间获得完善,达到目的,认准其始终不渝的方向,此情之烈,以致在我外祖母看来,伟人们的天才,自创世纪以来一切可能存在过的聪明才智,简直不如我的一个小小的缺点;而另一方面,我一旦重温了仿佛现时出现的这份至福,便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来临,感到它像一种旧病复发的痛苦,从子虚乌有中飞跃而出,虚无曾抹杀了我保留的这一慈爱的形象,摧毁了这一存在,回首往事之时,消除了我们相互注定的命运,在我仿佛在镜中重新见到我外祖母的时刻,将她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外人,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得以在我身边生活了若干年,就像这一切也可以在任何他人身边发生一样,但这在另一人看来,我过去不过是子虚,将来也只能是乌有。”以茅盾提出的“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这一标准加以衡量,译文距理想的佳境很远。第一,形式不如原文精炼、紧凑(原文虽复杂,但不失精炼),增添了原文省略的词语,如译文中两次使用的“这是”,原文中名词性从句的先行词,在译文中也多有重复,如“这份爱”、“虚无”等;第二,语气似乎不如原文那样贯通,有的地方读起来显得不怎么通畅,译文中的“失”固然与译者水平有关,但有时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不“变通”,重复先行词,就无法翻译法语中的解释性名词从句。总的自我感觉是,译文比较尊重原文的行文形式与结构,如原文中的分句形式、从句结构等都尽可能有所反映,原文中的气势和神韵,如条件和虚拟语气,也基本传达了出来。还是茅盾说得对,想要反映原作的面貌与风采,好的翻译应该“一方面反对机械地硬译的办法,另一方面也反对完全破坏原文文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绝对自由式的翻译”。确实,要传达原文之神韵,不能不尊重原文的形式,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译者,理应尽可能地用译语所允许的表达形式与手段,再现原文的形式价值及与形式紧密相依的意境和精神。普鲁斯特笔下的长句,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插入句多,二是比较从句多,三是时态多,这三多与普氏所意欲表达的思想及着力传达的意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追忆似水年华》是“以追忆为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见《追忆似水年华》汉译本“编者的话”,译林出版社,1989年。,普鲁斯特所采用的独特的句法手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意识流动过程之描述的需要。人的潜在意识的流动往往不定向,常常会在对一件事的回忆中,突然浮现出与之相关联或根本无联系的往事,插入句的表现功能正满足了描述这种潜意识流动的需要;而为了“揭示某一陌生事物或某一难以描写的感情与一些熟悉事物的相似之处”,让读者能够想象作者那种深奥而又难以捕捉的意识流中所出现的陌生形象或事物,比较从句之形式便有了其用武之地,显示出其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功用;至于时态丰富,这也与表现意识流动的连绵及交叉特征有关,是普鲁斯特“摆脱线型时序的束缚”的有力手段。因此,在译文中能否调遣对应或相似的句法手段,传达原文形式所蕴涵的独有的色彩与神韵,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之一。下面,我们再看一段原文:Mais je ne pus supporter davoir sous les yeux ces flots de la mer que ma grand mère pouvait autrefois contempler pendant des heures; limage nouvelle de leur beauté indifférente se complétait aussitt par l idée quelle ne les voyait pas; jaurais voulu boucher mes oreilles leur bruit, car maintenant la plénitude lumineuse de la plage creusait un vide dans mon cur; tout semblait me dire comme ces allées et ces pelouses dun jardin public où je lavais autrefois perdue, quand jétais enfant:“nous ne lavons pas vue”, et sous la rotondité du ciel ple et divin, je me sentais oppressé comme sous une immense cloche bleutre fermant un horizon où ma grandmère nétait pas. (p.762)就理解而言,只要细细琢磨,抓住作者的思绪,意义是明了的;但要恰如其分地加以传达,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句子复杂,容量大,现时的经历交叉着对往事的回忆,当前的感觉(“波浪这泰然自若的美妙而新颖的形象”)与重新涌现的记忆(小时候在公园与外祖母走散了,四处寻找外祖母,公园里的小径与草坪仿佛都对他说“我们没有见到她”)组合在一起,富有立体感。我是这样翻译的:但是,我无法忍受眼前这滚滚的海浪,然而在昔日,外祖母却可静静地观潮,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波浪这泰然自若的美妙而新颖的形象遂使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这波浪,外祖母是看不到了;我恨不得堵上耳朵,不听这滚滚涛声,因为此时此刻,海滩上金光普照,在我心间拓展了一片空虚;昔日,我还是个孩子时,曾在一个公园里与外祖母走散了,此时,这儿的一切犹如那座公园的小径与草坪,仿佛都在对我说:“我们没有见到她”,在这苍茫、神妙的穹隆下,我像笼罩在一只浩大的灰蓝色的巨钟里,感到透不过气来,巨钟遮住了一角视野,我的外祖母已经不在了。由于法语和汉语的时态表达手段不一,原文立体交叉式的句法结构特征,译文难以再现,但借助汉语中类似“曾经”、“昔日”、“过去”、“此时此刻”这些时间状语,通过“变通”手段,原文的时间层次在译文中是有所表现的,而蕴涵其中的立体感,读者恐怕也会有所感受。二上面谈了普鲁斯特笔下那些“多层次的曲折复杂的长句”的翻译,这里再来采摘几束在普氏的文学花园中盛开的“新鲜的形象花束”,看看翻译中该如何传达他“那些似乎是精辟评论又是欢快遐想的明喻暗比的妙笔”:Tout en marchant cté de moi, la duchesse de Guermantes laissait la lumière azurée de ses yeux flotter devant elle, mais dans le vague, afin déviter les gens avec qui elle ne tenait pas entrer en relations, et dont elle devinait parfois, de loin, lécueil menaant. (p. 668)读了这段文字,谁都会对盖尔芒特夫人那“蓝色的目光”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文中“azurée”,“flotter”,“écueil”等词令人想到“蓝天”、“波浪”与“大海”,此外,文中“le vague”一词,虽然其意义与大海的一切均无关联,但其形态与“la vague”(海浪,波浪)一词相同,只是词性有别,就我的理解,作者在此用“vague”一词,也许用意正是让读者通过“le vague”的词形,联想到“la vague”的形象。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将译文处理为: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在我身旁走着,一任她那天蓝色的目光在前方波动,但波光茫茫,以避开她不愿结交的人们,远远望去,她不时猜测,他们兴许是充满危险的暗礁。从严格意义上讲,“dans le vague”译成“波光茫茫”有些牵强,但考虑到“le vague”与“la vague”形似,可以让人产生联想,由“茫然的目光”让人想到“茫茫的波浪”,如此处理,兴许能传达一点原文形式所蕴涵的意境。就文学的形象语言而言,法语和汉语在形象的选择和比喻的提炼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构成了翻译的可行性。比如在翻译中,我就常常遇到类似下面这样的暗喻式形象说法:(1) Elles (les soirées de la princesse de Guermantes) explosaient au moment où on les attendait le moins, et laissaient appel des gens que Mme de Guermantes avait oublies pendant des années. (p. 648)(2) Puis aussitt le (linvité) rejetant la rivière, elle ajoutait:“Vous trouverez M. de Guermantes lentrée des jardins”...(p. 636)原文中的“explosaient”和“le rejetant la rivière”在汉语中有着相似的形象说法,所以译起来比较顺手:(1)(盖尔芒特亲王夫人的)晚会往往出人意外,爆出冷门,邀请一些被德•盖尔芒特夫人冷落了数年的客人。(2)(谢罢),她遂又把来宾打发到客流中去,补充说道:“德•盖尔芒特先生就在花园门口,去吧”……但是,出发语语言形象与目的语语言形象及该形象所蕴涵的意义往往存在着差异,这就给传达原文文学形象造成了一定困难。比如有这么一段文字:Chaque port a bien la sienne (la maison publique), mais bonne seulement pour les marins et les amateurs du pittoresque que cela amuse de voir, tout près de léglise immémoriale, la patronne presque aussi vieille, vénérable et moussue, se tenir devant sa porte mal famée en attendant le retour des bteaux de pêche. (p.785)这是一段极为精彩的文字,寓讽刺于形象之中。一位年迈的鸨母,站在声名狼藉的院门前,旁边是座古教堂,古教堂的门面布满青苔,令人肃然起敬,而令我们中国读者费解的是,作者竟把鸨母与教堂相比,说她“几乎与教堂一样古老、可敬、布满青苔”,读后难以弄清这一形象比较到底蕴涵着何种意义。全文可直译为:当然,每座港口都有其妓院,但光顾的仅仅是海员和性喜猎奇之徒,看去煞是有趣,就在古教堂附近,几乎与古教堂一样古老、可敬、长满青苔的鸨母站在声名狼藉的院门前,等待着渔船归来。这段译文至少有两处欠妥,一是可以说教堂“古老、可敬、长满青苔”,但用以形容鸨母,就不妥当了;二是形象模糊,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直译行不通,无法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形象寓意,只能来一番“变通”。首先,原文能否这样理解:以教堂的古老比鸨母的人老,以古教堂门面长满青苔喻鸨母脸皮厚,而“令人肃然起敬”,则是一种反讽。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将上面的译文修订为:当然,每座港口都有其妓院,但光顾的仅仅是海员和性喜猎奇之徒,看去煞是有趣,就在古教堂附近,鸨母老脸皮厚,却又令人肃然起敬,可与古教堂长满青苔的门面相比,只见她站在声名狼藉的院门前,等待着渔船归来。上面说的是通过“比喻浅化”的变通方式,再现原文文学形象,传达其寓意的,可有时遇到与神话传说或典故有关的形象比喻,变通的“意译”反而行不通,只有硬着头皮直译,仰仗历史知识渊博的读者自己去捕捉原文形象,体味其含义。不过,遇到这种情况,最好还是采取一点补救措施,加个注释,这样,多少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点方便:...Le comte Arnulphe, avec une voix zézayante qui semblait indiquer que son développement, au moins mental, nétait pas complet, répondait M. de Charlus avec une précision complaisante et nave:“Oh! moi, cest plutt le golf, le tennis, le ballon, la course pied, surtout le polo.” Telle Minerve, sétant subdivisée, avait cessé,dans certaine cité, dêtre la déesse de la Sagesse et avait incarné une part dellemême en une divinité purement sportive, hippique, “Athène Hippie”. (p.704)这段文字的前面一部分不难理解,说的是“阿尼勒夫伯爵语音不准,SZ不分,似乎表明至少他的智力还没有彻底发育成熟,他讨好而幼稚地准确回答德•夏吕斯先生的提问:‘噢,我呀,我倒更喜欢高尔夫球,网球,爱打球,爱跑步,尤其爱马球。’”问题在后一部分,又是“米涅瓦”,“智慧女神”,又是“保护神”,“马术雅典娜”,对普通读者来说,要弄清来龙去脉,理解连结阿尼勒夫与这些神话的比喻纽带,还是比较吃力的。为了方便读者,我们不妨先直译原文:……恰似米涅瓦,分身之后,在某城不再是智慧女神,而把自己身子的一部分化为纯体育,纯马术运动的保护神,成为“马术雅典娜”。然后,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一注,说明上文所说的“米涅瓦”、“智慧女神”、“保护神”、“马术雅典娜”实指同一个神。米涅瓦为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亦即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她与海神波塞冬相争,因出示第一根橄榄枝而获胜,遂成为雅典城的保护神。弄清了神话传说的来龙去脉,再结合上下文,便不难理解作者用喻的意义所在:阿尼勒夫说话SZ不分,似乎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自然不是“智慧”之神了,而他谈起体育来滔滔不绝,兴趣浓厚,对马球尤为喜爱,岂不像是个“纯体育,纯马术运动的保护神”了?!看来,作者如此用典,不无讽刺意味,细心的读者自可体味。在普氏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作为任何艺术的首要成分的动植物形象”,如安德烈•莫罗亚在该书的序中指出的那样,将夏吕斯变成大黄蜂,絮比安化成兰花,等等。处理这样的形象,如形象之于译语是全新的,最好直接移植,以再现形象的新鲜或奇妙,但如原文形象的蕴涵意义在译语中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甚或相悖,那根据译语读者的欣赏习惯,来一番改造,也是允许的。但一般来说,有上下文的限制或提示,即使出发语文学形象的蕴涵意义与目的语同一形象的蕴涵意义有差异甚或相悖,读者借助上下文和语境,也可捕捉到原形象的寓意或意味。基于这些考虑,遇到这一类的明喻暗比,我基本上都是直接移植。请比较:原文:Je ne vis plus de quelque temps Albertine, mais continua,défaut de Mme de Guermantes qui ne parlait plus mon imagination,voir dautres fées et leurs demeures, aussi inséparables delles que, du mollusque qui la fabriqua et sen abrite, la valve de nacre ou démail ou la tourelle créneaux de son coquillage. (p.741)译文:在一小段时间里,我再也没有见阿尔贝蒂娜,但是,由于德•盖尔芒特夫人再也激不起我的半点兴趣,我便继续去看望其他一些天仙美女,看看她们的洞府,仙人与仙居不分,犹如软体动物长出了珠贝或珐琅壳,或螺形贝壳塔,却又躲在里面,深居简出。文学形象的再现问题是文学翻译“审美层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十分微妙、复杂,我们将在下文《形象与翻译》一节中作一定的探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对翻译来说,“审美”与“表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译者首先应该识别原形象的表美手段,把握其美学特征,领悟其艺术魅力,然后再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传达效果,调遣译语相似或不同的表现手段,予以再现。
后记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是一部很不成熟的小书,也算不上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实际上是我就文学翻译展开的一些思考的记录,里面涉及我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对翻译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以及对文学翻译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分析。这部小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与翻译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基本上都以翻译文本为基础,尤其是我参加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翻译、评价翻译和探讨翻译批评活动的空间。这部小书发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原以为它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早应该被扔到废纸篓里去了,可承蒙翻译学人的厚爱,这些年来,这部小书一直在发挥作用,有学者甚至把该书当作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山之作”,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学术贵在探索,也贵在传承。我对文学翻译批评事业一直非常关心,我培养的学生中有人接过了学术接力棒,近十余年来潜心于翻译批评研究,就翻译批评的原则、标准、途径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感到非常欣慰。对翻译学界近年来在翻译批评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我觉得也很高兴,但也感到有一些遗憾的地方,觉得理论探讨很多,但真正针对翻译广西或翻译现象展开的批评却很少见。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批评因此而失去了一些它本该具有的鲜活的力量,没有担负起它本该担负的责任。于是,我在想,《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这部小书之所以不死,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书所体现出的一种翻译批评的精神和翻译批评的力量。在我的学术道路上,译林出版社的朋友一直给我支持、鼓励和力量。这次又承蒙译林出版社不弃,重新出版《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借此机会,我选入了几篇思考翻译批评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我与我的弟子刘云虹教授合作撰写的,权当作我在翻译批评领域不断耕耘所留下的历史记录。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为了保持历史的原貌,不同时期撰写的文字的体例没有强求统一,敬请读者朋友谅解。许钧2012年7月1日补记于南京大学树华楼
编辑推荐
《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编辑推荐:翻译是一项复杂活动,涉及哲学、语言学、逻辑、美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等领域,种种问题体现在翻译理论的探讨中,就难以形成一个合理的探讨基点。怎样的译作才算忠实?译作要在哪些方面忠实于原作?如何看待翻译中的再创造以及译者的个人风格?在书中,许钧教授全面探讨了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借助《追忆似水年华》等文学名著的汉译本为批评对象,结合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状,借助文学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批评,在研究文学翻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同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国内最早面世的文学翻译批评著作,阐释文学、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原则、方法与规律,全新增补问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