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88年底,1990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当时只印了二千册,此后这个单行本一直没有重印,如果不算收了该论文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周国平文集》,读到它的人真是少而又少了。 但是,我本人对它的重视远超过那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因为我在其上花费的心血要多得多,它是我对尼采哲学作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写《转折点》时,我只是尼采作品的一个爱好者,而在这本书中,我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趋向是否弃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尼采最早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这是他在哲学上做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他完全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批判的。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着重读一读本书的第二、三章,其中分别阐述了尼采的两个用当代哲学的眼光看十分前卫的观点。其一是“语言形而上学”,揭示了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中起的关键作用,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其二是“透视主义”,论证了认识即解释,不存在摆脱透视关系的所谓本体世界,世界只能作为现象存在。这两个观点显示了尼采的卓越的哲学悟性和创见。 当然,尼采毕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于抽象概念王国的学院哲学家,他是痛感时代的虚无主义疾患,为了探究其根源和疗救之途径,才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的。在本书的第一章,我归纳了他觉察到的虚无主义征兆,包括对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左右逢源而毫无罪恶感;生活方式的匆忙,不复有宁静的内心生活,勤劳——也就是拼命挣钱和花钱——成了唯一的美德;文化的平庸,内涵贫乏而外表花哨,商业成为文化的灵魂,记者取代天才,报刊支配社会。读到这些,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是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似的。我想说的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也可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有助于我们反思时代的弊病。我相信读者还会发现,虽然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 本书初版时,我在“后记”中宣布,从此要和尼采阔别好一阵。这一别竟十八年过去了,真正是阔别啊。我心中一直觉得,我对尼采是欠了债的。关于尼采,我写了两本书,如果说本书写的是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转折点》写的是他的人生哲学,那么,还有一本书始终阙如,那应该是写他的文化哲学的。现在,两本旧作重新出版,对于我是一个督促,我要尽快把第三本书写出来,给我的尼采研究画完一个圆圈。 周国平 2007年5月15日
内容概要
本书集中论述了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证实了尼采不仅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澈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书籍目录
概论
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危机
什么是虚无主义
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
不速之客的到来
上帝死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科学与虚无主义
现代的双重阴影
从形而上学到虚无主义
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
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
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
德国哲学:形而上学走向瓦解和虚无主义走向成熟
彻底的虚无主义
真诚意识和彻底的虚无主义
积极虚无主义和消极虚无主义
“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
切价值的重估
逻辑和语言批判:形而上学的心理分析
内心世界的现象论
驳“意识事实”
“不存在所谓意志”
析“我思”
“主体”派生出“实体”
知性发生学
知性不能自我批判
逻辑的非逻辑起源
同一律的来历
因果律的来历
逻辑与形而上学
语言形而上学批判
语言的发生——隐喻论
语法与逻辑
语言与形而上学
破除语言的遮蔽
尼采与哲学中的“语言转向”
“语言转向”与反形而上学主流
追问语言的存在论基础
走向语言本体论
回到语言的日常用法
恢复语言的无限产能性
透视主义: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
认识的生物学含义
强力意志和对世界的图解
透视主义
认识的人类中心论含义
情绪冲动的透视学
认识即解释
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
透视的产物——外观
关于“自在之物”
关于认识的界限
真理问题
真理的诸定义
真理的悖论
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
重建形而上学的途径
价值的翻转
从自我到世界
强力意志
从生命意志到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与价值
世界是强力意志
尼采的世界观念
永恒轮回
瞬时体验和“新的世界观”
世界没有常新的能力
给生成打上存在性质的印记
永恒轮回、虚无主义和命运之爱
章节摘录
版权页:尼采还指出:从现代自然科学的活动中“终于产生一种自我解体,一种反对自己的转向,一种反科学性”。无论宗教借信仰所建立的绝对价值,还是传统形而上学借概念所把握的绝对本体,都遭到了科学的否定。然而,科学自身在认识绝对的问题上却无能为力,绝对仍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在尼采的时代,许多大科学家同时又是神秘主义的信徒,我们只要想一想恩格斯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中举的例子就足够了。恩格斯认为,这是经验主义蔑视理论思维所遭到的惩罚。他显然怀抱着科学乐观主义的信心。在尼采看来,问题恰好在于理论思维(逻辑)也有其界限,不能达于存在的深渊。人类追问绝对的冲动并非单纯的求知欲,而是出于确立价值目标的需要。可是,在确立价值目标方面,科学同样无能为力。尼采在谈到科学时写道:“它不能……指明道路;只有当一个人知道向何处去之时,它才可能有用。”“科学——为支配自然而将自然转化为概念——属于‘手段’之列。但是人的目的和意志必须同样生长,为了整体。”尼采要求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手段作用,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迷失了方向。
后记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如果说,《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对尼采思想风貌的描述多少带有主观抒情的色彩,那么,在构思本书时,鉴于学位论文的性质,我是有意要把它写成一本合格的学术著作的。我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从尼采作为一位严格的哲学家的角度,理清他在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即形而上学问题上的思想线索。原计划写六章,实际完成的是计划中的第一、二、四、五章,而计划中的第三章“宗教和道德批判:形而上学的心理分析之二”,第六章“审美的辩护:艺术对形而上学的补偿”,则恐怕要永远地付诸阙如了。从前年年底动笔,中间因病搁笔半年,到去年年底才拿出这么一个仍嫌粗糙的未完成稿,以应付不该再拖延的答辩,好在已完成的四章集中论述了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体。和某个历史人物打交道久了,难免会厌倦,哪怕他是尼采。单凭这种脾气,我也成不了尼采专家,我知道自己至少将和尼采阔别好一阵,不如现在就把这部不尽满意之作发表,何必徒劳地等待未来莫须有的满意之作。它毕竟只是一部研究他人思想的书,倘若在学术界尚缺乏有关专著之时具备暂时的生存价值,我对这部不尽满意之作就足可表示满意了。 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我谨对以真正的学者风度和开明精神指导我写作博士论文的导师汝信同志,对给予我以宽厚评价和宝贵指点的论文评阅人以及答辩委员会成员贺麟、冯至、杨一之、熊伟、王玖兴、叶秀山、王树人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周国平 1989年6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置身于生存整个奇特的不可靠性和多义性之中而不发问,我觉得这是令人鄙视的。——尼采
编辑推荐
《尼采与形而上学》是周国平研究尼采的经典力作。周国平当年的博士论文。严谨的学术专著。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很有帮助。对于一般的读者也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反思时代的弊病。
名人推荐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趋向是否弃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尼采最早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这是他在哲学上做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他完全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批判的。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着重读一读本书的第二、 三章,其中分别阐述了尼采的两个用当代哲学的眼光看十分前卫的观点。其一是“语言形而上学”,揭示了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中起的关键作用,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其二是“透视主义”,论证了认识即解释,不存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