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荷马 页数:692 译者:陈中梅
Tag标签:无
前言
他站立在西方文学长河的源头上。他是诗人、哲学家、神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农林学家、工艺家、战争学家、杂家——用当代西方古典学者E.A.Havelock教授的话来说,是古代的百科全书。至迟在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他已是希腊民族的老师;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的希腊化时期,只要提及诗人,人们就知道指的是他。此人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弥尔顿酷爱他的作品,拉辛曾熟读他的史诗。歌德承认,此人的作品使他每天受到教益;雪莱认为,在表现真理、和谐、持续的宏伟形象和令人满意的完整性方面,此人的功力胜过莎士比亚。他的作品,让我们援引当代文论家H.J.Rose教授的评价,“在一切方面为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学”的发展定设了“一个合宜的”方向。这位古人是两部传世名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他的名字叫荷马。 荷马·荷马史诗 古希腊人相信,他们的祖先中有一位名叫荷马的歌手(或诗人),他创编过宏伟、壮丽和含带浓烈悲剧色彩然而却是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民族精神的塑造者,民族文化的奠基人。一般认为,荷马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人移民区(因而是一个伊俄尼亚人)。据后世的《荷马生平》和其他古代文献的通常使用者“沙里淘金”式的记载,荷马的出生地至少多达七个以上。至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希腊人一般将他的“祖城”限定在下列地名中的一个,即基俄斯、斯慕耳那和科洛丰,其中尤以基俄斯的“呼声”最高。在一篇可能成文于公元前七世纪末或六世纪初的颂神诗《阿波罗颂》里,作者以一位顶尖诗人的口吻称自己是一个“来自山石嶙峋的基俄斯的盲(诗)人”,是一名最出色的歌手(参考aristeusousin aoidai,《荷马诗颂‘阿波罗颂》172—173)。马其顿学问家斯托巴欧斯,即斯多比的约翰)编过一套诗文集,其中引用了从荷马到塞弥斯提俄斯的众多古代诗人和作家的行段语句。根据他的记载,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曾引用荷马的诗行(即《伊利亚特》6.146),并说引用者认为这是一位“基俄斯(诗)人”的话。值得一提的是,西蒙尼德斯没有直呼荷马其名,似乎以为只要提及“基俄斯人”,听众和读者就会知晓它的所指。上述引文或许还不能一锤定音地证明荷马(或一位创编过史诗的盲诗人)的家乡就是小亚细亚的基俄斯岛,但至少可以就诗人的故乡问题给我们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或参考项,为我们了解荷马其人提供一些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粗线条”的线索。 …… 由此可见,在两部荷马史诗的深层都有背靠古代神话(或传说)的“抢夺新娘”的交织。《伊利亚特》将其作为特洛伊战争和导致两军残酷拼杀的始因,《奥德赛》则将其作为象征正义战胜邪恶的终篇。不能说荷马有意设计了这么一个过程,即让“决斗”贯穿两部史诗的始终,但这一“巧合”(我们姑且承认这只是一种巧合)至少在作品的表层内容以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深层次问题的理由。此类古老的命题不像定型的语言程式那样一眼即可辨识,而是如同一张潜网般地铺展在故事和程式化语言的深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它们的存在才是促进古代史诗扩展和最终定型的最原始的推动,因为它们不仅以隐蔽的方式牵动着故事表层结构的展开,而且还在一个结合驰骋想象、合理叙述及有效展示的错综复杂的运作“系统”里,和在一定程度上受它们促动而形成的程式化语言模式一起构成了史诗的可解析的纵深。 带着忧喜参半的心情,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千年。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们当然必须展望。但是,展望不能代替回顾,而需要我们回顾的显然也不只是满载着辉煌和惨痛教训的二十世纪。了解西方有大篇幅文字记载的人文史应该从哪里开始?是从“诗歌之王”(或“诗王”,poeta SOverano)荷马用结合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方法所精彩描述的古希腊社会,还是从在此之后的希腊化时期、中世纪或是文艺复兴以后——我想,答案是现成的。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对近当代西方比较充分的了解感到自豪,但却不想,也不应该了无终期地为自己对西方源头文化的所知不多惊讶不已。如果把目光眺出西方以外,我们同样需要知道荷马及其史诗里的人物对一些带有永恒属性的“命题”的理解:对人与神(和环境)、对爱与恨、对荣誉和耻辱、对和平与战争、对公正与邪恶、对道德原则的终端、对伦理观念的知识背景、对人生的局限、对生活中出于必然和偶然以及有时会显得捉摸不定的变幻。毕竟,我们今天仍在苦苦思索当年荷马思考过的某些问题,尽管我们有时能够侥幸和不致过分荒唐地提出新的见解。不能精到地了解过去,就难以不失偏颇地展望未来。.在人们热衷于谈论新世纪挑战的今天,谁会想到回顾过去有时也是一种挑战?和我们一样,荷马远非总是对的。然而,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是西方文学乃至人文史上第一位有完整和大篇幅作品传世的史诗诗人。所以,即便是他的过失也带有令人羡慕的历史积淀,是点亮我们批判精神的火花。让我们了解荷马的成功,受益于他的失败。在觉得回顾或许比展望更有或同样有意义的时候,让我们走近荷马,贴近他的诗篇。
内容概要
《伊利亚特》以特洛亚战争为题材。战争由“金苹果传说”中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裁判最美的女神,造成美女海伦被劫引起,历时十年,史诗主要叙述发生在第十年的五十天左右里的故事。希腊军队统帅阿伽门农的傲慢和贪婪激起军队主将阿基琉斯的愤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战斗和杀戮。
作者简介
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相传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他所作,统称“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早的传世文学作品。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专名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即故事(或者说,诗歌、文学)的重要,说明了荷马的行当,亦即讲故事的方式,是人类在逻各斯以外的另一条走向并试图逐步和渐次昭示真理的途径。成熟的哲学不会(事实上也很难)抛弃秘索思。在西方文学和文明发展的早年,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智慧的结晶。当哲学(或逻各斯)磕磕绊绊地走过了两干多年理性思辨的路程但却最终面临“山穷水尽”之际,秘索思是逻各斯唯一可以寻索的古代的智慧源泉——充满离奇想象却包含粗朴和颠扑不破真理的“她”,是帮助逻各斯走出困境的法宝①。秘索思也是人类的居所。当海涅宣布“只有理性是人类唯一的明灯”时,我们不能说他的话错了,只是表述了人的自豪。然而,这位德国诗人或许没有想到,每一道光束都有自己的阴影(威廉·巴雷特语),因而势必会在消除黑暗的同时造成新的盲点,带来新的困惑。人需要借助理性的光束照亮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古代秘索思中垢藏愚昧的黑暗,也需要在驰骋想象的故事里寻找精神的寄托。这或许便是我们今天仍有兴趣阅读和理解荷马史诗的动力(之一),也是这两部不朽的传世佳作得以长存的“理由”。我们肯定需要逻各斯,但我们可能也需要秘索思。文学的放荡不羁曾经催生并一直在激励着科学;我们很难设想科学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文学,摧毁养育过它的摇篮。可以相信,秘索思和逻各斯会长期伴随人的生存,使人们在由它们界定并参与塑造的人文氛围里享受和细细品味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与本质上的和谐。研究荷马史诗很难避免某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感到有必要并直接参与了解答荷马史诗中的“问题”(但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没有怀疑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归属)。
后记
广州花城出版社于1994年8月出版了我的贴近于散文(即非韵律文)风格的诗体译著《伊利亚特》。这次本人在于一些方面显得不甚成熟的原译的基础上重译了这部文学名著,试用了韵文体形式,有意识和更多地借用了分句和“填词”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节奏感,浓添它的诗味。本译著纠正了原译中的一些错失(包括印刷上的讹误),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繁复,在行文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凝炼,在提高译作的精度方面亦进行了新的尝试。翻译过程中除参照了该套书Murray教授的英语译文外,还(有比较地)参考了其他几种原文本以及一些成熟的英、法文译本。在个别行次和词句的释译上,译者还参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4年11月出版的中文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并参照原文进行了细致的甄别。为了便于查索,本译著按原文程序标行,译文后附专名索引。译序约五万四千字,介绍了荷马的诗艺观,着重讨论了荷马史诗及其构合问题,适当突出了学术性,供感兴趣的读者一阅。要想真正读懂《伊利亚特》或许离不开注解。基于这一考虑,本人针对诗文中的一些难点和某些应该向读者交待的内容进行了详简不一的注释。鉴于篇幅上的考虑,同时也出于对“回顾”式的解析或许会更加有利于读者释读并欣赏荷马史诗这一接受(学)观点的趋同认识,我们对规模上明显小于(但在人文和学识信息的含量上却同样深邃的)《伊利亚特》的《奥德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注释。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结合《奥德赛》译文及相关注释阅读《伊利亚特》,如此许能在鉴别、融会和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为宽阔的文学和审美视野,增添阅读的趣味性,加深对某些难点和“问题”的洞悉与理解。专名索引的编制主要参考了Lattimore教授上述英译本所提供的名称索引。除了将“俄底修斯”改译作“奥德修斯”并作了其他一些必要的调整外,本译著基本沿用了原译对专名的处理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本次译事及注释的完成提供了时间和其他方面的便利,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人文学院图书馆为译者提供过宝贵的资料支持,译林出版社施梓云先生热情约稿并在译事进行和编辑过程中多方合作,提出过中肯的建议。本人愿借此机会,对上述各方表示由衷的谢意。我要特别感谢贤妻王雪梅女士,感谢她在百忙中抽时间帮我整理、归类并核对资料,以其特有的认真负责精神一丝不苟地阅读译稿并予全文抄正。 翻译荷马史诗的难度自不待言,而以笔者的功力、阅历和文学修养翻译一部合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长达一万五千多行的西方史诗巨篇,自然也会有捉襟见肘和勉为其难的一面。译文中可能会有种种谬误错讹,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不讥肤浅,坦诚相见,予以指正、批评。但愿日积月累的诚惶诚恐和如履薄冰式的感受能促使我更加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以期弥补学识上的不足,在实践中得到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治学能力。 思考没有终极,研讨不会辍息——因此,学习弥足珍贵,催人奋发,不生烦厌,无有止境。 陈中梅 2000年5月于北京 2008年1月修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法国]维克多•雨果
编辑推荐
《世界十大文豪:伊利亚特》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