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译林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页数:510 字数:430000 译者:黄源深
Tag标签:无
前言
《简·爱》自一八四七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时间的尘埃丝毫遮没不了这部小说耀眼的光芒。今天,它依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浊浪排空的经济大潮中,被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读者所珍爱。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体验的结晶,从中多少瞧得见作者自己的影子。《简·爱》也一样,其大量细节可以在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经历中得到印证,但《简·爱》绝不是自传,也不是自传体小说。作者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进了一部精心构建、充满想像力的作品之中。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一八一六年英国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后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姐弟妹一共六个。四岁时举家迁移到一个名叫哈渥斯的小镇,四周是起伏的丘陵、阴湿的沼泽和杂草丛生的荒地。在这个被工业革命遗忘的角落,人们过着朝不虑夕的生活。夏洛蒂·勃朗特也在这里度过了她短暂一生中漫长的三十五个年头。 …… 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富有激情和诗意。撰写《夏洛蒂·勃朗特传》的盖斯凯尔夫人曾不无感慨地赞叹作者“有着什么样的热情,什么样的烈火啊!”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是个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人,不顾一切地追求着简·爱,而女主人公简·爱虽然柔弱矮小,却性格独立,自有主见,对谁都敢于说不。于是两人不免发生思想和情感的冲撞,从而进发出强烈的激情,这种激情反过来又使爱情的火焰燃烧得更旺。男女双方都用诗的话语来表达各自的激情,他们不少抒发心迹的对话其实就是诗,显得那么热烈,那么浪漫,那么打动人心,那么富有魅力,这也许就是一百五十多年来《简·爱》始终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令他们为主人公的厄运唏嘘,也为她的幸福畅笑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简·爱》也有不足之处。书中过多的巧合不但有媚俗之嫌,而且也易导致小说失真。男女主人公之间情感的表达过于夸张,不免显得有些矫情。但《简·爱》毕竟还是读者所喜爱的《简·爱》。 黄源深 一九九九年六月 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内容概要
《简·爱》自一八四七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时间的尘埃丝毫遮没不了这部小说耀眼的光芒。今天,它依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浊浪排空的经济大潮中,被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读者所珍爱。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体验的结晶,从中多少瞧得见作者自己的影子。《简·爱》也一样,其大量细节可以在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经历中得到印证,但《简·爱》绝不是自传,也不是自传体小说。作者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进了一部精心构建、充满想像力的作品之中。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黄源深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她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末了,贝茜转身对那位艾比盖尔说。“不过她生性如此,”对方回答,“我经常跟太太说起我对这孩子的看法,太太也同意。这小东西真狡猾,从来没见过像她这样年纪的小姑娘,有那么多鬼心眼的。”贝茜没有搭腔,但不一会便对我说:“小姐,你该明白,你受了里德太太的恩惠,是她养着你的。要是她把你赶走,你就得进贫民院了。”对她们这番话,我无话可说,因为听起来并不新鲜。我生活的最早记忆中就包含着类似的暗示。这些责备我依赖别人过活的话,已成了意义含糊的老调,在耳边回响,叫人痛苦,让人难受,而我又似懂非懂。艾博特小姐答话了.:“你不能因为太太好心将你同里德小姐和少爷一块抚养大,就以为自己与他们平等了。他们将来会有很多很多钱,而你却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你得学谦恭些,尽量顺着他们,这才是你的本分。”.“我们同你说的全是为了你好,”贝茜补充道,口气倒并不严厉,“你做事要巴结些,学得乖一点,那样也许可以把这儿当个家一直住下去。要是你意气用事,粗暴无礼,我敢肯定,太太会把你撵走。”“另外,”艾博特小姐说,“上帝会惩罚她,也许会在她耍脾气时,把她处死,死后她能上哪儿呢?来,贝茜,咱们走吧,随她去。反正我是无论如何打动不了她啦。爱小姐,你独个儿呆着的时候,祈祷吧。要是你不忏悔,说不定有个坏家伙会从烟囱进来,把你带走。”她们走了,关了门,随手上了锁。红房子是间空余的卧房,难得有人在里面过夜。其实也许可以说,从来没有。只有当盖茨黑德府上偶尔拥进一大群客人时,才有必要动用全部房间。但府里的卧室,数它最宽敞、最堂皇了。一张床醒目地立于房间正中,粗大的红木床柱上,罩着深红色锦缎帐幔,活像一顶帐篷。两扇终日窗帘紧闭的大窗,半掩在类似织物制成的彩饰和流苏之中。地毯是红的,床脚边的桌子上铺着深红色的台布,墙呈柔和的黄褐色,略带粉红。大橱、梳妆台和椅子都是乌黑发亮的老红木做的。床上高高地叠着褥垫和枕头,铺着雪白的马赛布床罩,在周围深色调陈设的映衬下,白得炫目。几乎同样显眼的是床头边一张铺着坐垫的大安乐椅,一样的白色,前面还放着一只脚凳;在我看来,它像一个苍白的宝座。房子里难得生火,所以很冷;因为远离保育室和厨房,所以很静;又因为谁都知道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显得庄严肃穆。只有女佣每逢星期六上这里来,把一周内静悄悄落在镜子上和家具上的灰尘抹去。还有里德太太本人,隔好久才来一次,查看大橱里某个秘密抽屉里的东西。这里存放着各类羊皮文件、她的首饰盒,以及她已故丈夫的微型画像。上面提到的最后几句话,给红房子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一种魔力,因而它虽然富丽堂皇,却显得分外凄清。里德先生死去已经九年了,他就是在这问房子里咽气的,他的遗体在这里让人瞻仰,他的棺材由殡葬工人从这里抬走。从此以后,这里便始终弥漫着一种阴森森的祭奠氛围,所以不常有人闯进来。贝茜和刻薄的艾博特小姐让我一动不动坐着的,是一条软垫矮凳,摆在靠近大理石壁炉的地方。我面前是高大的床,右面是黑魃魃的大橱,橱上柔和、斑驳的反光,使镶板的光泽摇曳变幻;左面是裹得严严实实的窗子,两扇窗子中间有一面大镜子,映照出床和房间的空旷和肃穆。我吃不准他们锁了门没有,等到敢走动时,便起来看个究竟。哎呀,不错,比牢房锁得还紧呐。返回原地时,我必须经过大镜子跟前。我的目光被吸引住了,禁不住探究起镜中的世界来。在虚幻的映像中,一切都显得比现实中更冷落、更阴沉。那个陌生的小家伙瞅着我,白白的脸上和胳膊上都蒙上了斑驳的阴影,在一切都凝滞时,惟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我觉得她像那种半仙半魔的小精灵,恰如贝茜在夜晚的故事中所描绘的那样,从沼泽地带山蕨丛生的荒谷中冒出来,现身于迟归的旅行者眼前。我回到了我的矮凳上。那时,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但没有彻底给吓懵。我依然热血沸腾,内心那种奴隶的反叛情绪,激起了一股狠劲,支撑着我。我向阴暗的现实退缩之前,得压下迅速涌上心头的往事。约翰·里德的专横霸道,他姐妹的高傲冷漠,他母亲的厌恶,仆人们的偏心,像一口混沌的水井中黑色的沉淀物,一古脑儿泛起在我烦恼不安的心头。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又毒,而且强词夺理目空一切,偏偏得到所有人的纵容。她的美貌、红润的面颊、金色的鬈发,使得她人见人爱,一俊便可遮百丑。至于约翰,没有人同他顶撞,更不用说教训他了,虽然他什么坏事都干:拧断鸽子的头颈,弄死小孑L雀,放狗去咬羊,采摘温室中的葡萄,掐断暖房里上等花木的嫩芽。有时他还叫他的母亲“老姑娘”,又因为她皮肤黝黑像他自己而破口大骂。尽管他蛮横地与母亲作对,经常撕毁她的丝绸服装,却依然是“她的宝贝蛋”。而我不敢有丝毫闪失,该做的事都努力做好,人家还是骂我淘气鬼、讨厌坯,骂我阴丝丝、贼溜溜,从早上骂到中午,从中午骂到晚上。我因为挨了打、跌了跤,头依然疼痛,依然流着血。约翰肆无忌惮地打我,却不受责备,而我不过为了免遭进一步无理殴打,反抗了一下,便成了众矢之的。“不公呵,不公!”我的理智呼喊着。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化做了一种早熟而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那个阴沉的下午,我心里多么惶恐不安!我的整个脑袋如一团乱麻,我的整颗心在反抗!然而那场内心斗争又显得多么茫然,多么无知啊!我无法回答心底那永无休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如此受苦。此刻,在相隔——我不说多少年以后,我看清楚了。我在盖茨黑德府上格格不入。在那里我跟谁都不像。同里德太太、她的孩子、她看中的家仆,都不融洽。他们不爱我,说实在的我也一样不爱他们。他们没有必要热情对待一个与自己合不来的家伙,一个无论是个性、身份,还是嗜好都同他们泾渭分明的异己;一个既不能为他们效劳,也不能给他们增添欢乐的废物;一个对自己的境遇心存不满而又蔑视他们想法的讨厌家伙。我明白,如果我是一个聪明开朗、无忧无虑、漂亮顽皮、不好伺候的孩子,即使同样是寄人篱下,同样是无亲无故,里德太太也会对我的处境更加宽容忍让;她的孩子们也会对我亲切热情些;用人们也不会一再把我当做保育室的替罪羊了。红房子里白昼将尽。时候已是四点过后,暗沉沉的下午正转为凄凉的黄昏。我听见雨点仍不停地敲打着楼梯的窗户,狂风在门厅后面的树丛中怒号。我渐渐地冷得像块石头,勇气也烟消云散。往常那种屈辱感,那种缺乏自信、孤独沮丧的情绪,浇灭了我将消未消的怒火。谁都说我坏,也许我确实如此吧。我不是一心谋划着让自己饿死吗?这当然是一种罪过。那我该不该死呢?或者,盖茨黑德教堂圣坛底下的墓穴是个令人向往的归宿吗?听说里德先生就长眠在这样的墓穴里。这一念头重又勾起了我对他的回忆,而越往下细想,就越害怕起来。我已经不记得他了,只知道他是我舅父——我母亲的哥哥。他收养了我这个襁褓中的孤儿,而且在弥留之际,要里德太太答应,把我当做她自己的孩子来抚养。里德太太也许认为自己是信守诺言的。而我想就她本性而论,也的确是实践了当初的许诺。可是她怎么能真心喜欢一个不属于她家的且在丈夫死后同她已了却一切干系的外姓人呢?她发现自己受这勉为其难的保证的约束,充当一个自己无法喜爱的陌生孩子的母亲,眼睁睁看着一位不相投合的外人永远硬夹在自己的家人中间。对她来说,这想必是件最恼人的事情了。
后记
《简·爱》中文版(译林版)发行近十年了,趁再版之际,我校订了全书,对某些文句作了适当润色,使其更符合原文的风格,同时也纠正了疏漏和谬误。我希望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好的译本。 翻译在时下不少人眼里似乎是再容易不过的,只要会点外语,手头有一支笔、一本词典就行了。所以便有很多赤手空拳的勇夫,大胆闯入这一领域,快速炮制译述,迎合了商家之需,也构成了目前业内人士惊呼的翻译质量普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虽有原文可以依恃,不必像作家那样需要“无中生有”,但要用一种语言传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风格,而且要做到恰到好处,却离不开艺术创造,一种在原文的束缚下的创造。在这里,原文为创造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是创造的桎梏。译者面对作家(原作者)用语言所能创造的广阔世界,必须用另一种语言忠实而灵活地再现这个世界。所以要达到翻译的高境界,就需要充分把握两种语言,并具有运用的娴熟技巧,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灵气,否则译者充其量不过是个出色的匠人。 所谓灵气,说到底是一种创造力,就翻译而言,是一种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灵活到了极致的表达能力,即在对原文透辟的理解和对原作风格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灵活地传达原作的精、气、神,力求形神兼备,保持原有的信息。译文所表达的,不是熟练的匠人刻意求工的结果,而是从高明的译家笔底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是生动而鲜活的。 “灵活性”和“准确性”常常是一对困扰译者的矛盾。一追求“灵活”便容易走样,离开原文;一追求“准确”便容易死板,言语不畅。我认为“准确”是前提,“灵活”是目标。“准确”是首要的,离开了对原文的准确传达就谈不上翻译,变成了自由创作。译者对某一句(段)生动灵活的译文感到得意时,尤其要警惕原文的信息在译文中是否有流失。但灵活生动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翻译毕竟是一种艺术。在吃透了原文以后,译者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灵活的表达,那就是进入了一种高境界了。 译文的“归化”和“异化”是当今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归化论者”认为译文应当是地道的中文,越地道越好,因为阅读对象毕竟是中国人;“异化论者”认为译文还是保持相当的外国味比较好,太“中国化”了,没有了“异味”,就不像外国小说了。我认为“归化”也好,“异化”也好,关键是一个掌握“度”的问题,“归化”有一个“度”的问题,“异化”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度”都会走向反面,达不到原先期望的目的。当然,这个“度”却并不是那么好掌握的。 要实践上述诸点,不但决定于学识、能力和才分,而且还决定于经验。年轻的时候往往“初生之犊不畏虎”,什么都敢译,从不以翻译为难事。但随着年岁渐长,译的东西渐多,反觉得翻译难了,这也是这次校订《简·爱》的体会。 黄源深 2002年8月22日 于紫藤斋
编辑推荐
《简·爱(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