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折不断的女人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法) 玛丽•恩迪亚耶  页数:236  字数:185000  译者:袁筱一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答应翻译《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之前,经过了时间不算太短的犹豫。说不清楚原因。或许是里面充满了动辄十几行甚至二十几行的长句,又或许是那个里面的挣扎,虽然未必是自己的挣扎,却是经常看见的,周围的挣扎;再或是,毕竟,“种族”这样的问题离自己太远,同时也离中国的读者太远。    最终答应下来的决定是在突然之间做出的,编辑媛媛打电话来的前一刻,目光恰好落在书里的那一行字上:她已经三十八岁了。然后我就说,OK。三十八岁了,算一算,可能书译出来的时候,它也可以成为我在三十八岁时的——礼物?不,我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礼物。只是,这种相逢听上去有点宿命的味道。当生命中充满了烦琐的重复,年龄也到了不再热切盼望奇迹出现的时刻,就会选择小小的宿命,给自己制造一点不会太构成伤害的意外。    小说里有三个故事。彼此独立,只有一丝微弱的联系将女主人公——三个坚强的女人——串在一起。第三个故事中的嘉蒂曾在第一个故事中的诺拉父亲家做过女仆,而第二个故事中的芳达又是嘉蒂的远房表亲。仅此而已,可以忽略不计。三个故事中的女人除了有相同的族裔之外,身份和命运不尽相同,只是都是悲剧。    悲剧。诺拉的故事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悲剧;芳达的故事是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悲剧;嘉蒂的故事是寡妇和另一个在偷渡途中碰到的,与她毫无关系的男人之间的悲剧。而从身份上来说,诺拉是混血儿,黑人父亲将母女三个人“遗弃”在了法国,偷偷带着儿子回到塞内加尔并且发迹;芳达则是嫁给了一个白人,得到了那个男人几乎纠缠、却始终无法释怀的爱;嘉蒂的所有故事则都是在塞内加尔发生,她被婆家打发去寻找据说在法国“过得不错”的表姐芳达,却在还没有抵达法国时就已经受尽污辱、命丧黄泉。    小说——就像多半不会喜欢它的男人喜欢总结的那样——围绕种族和女性的问题展开。的确,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在黑人与白人的冲突背景下。诺拉、芳达和嘉蒂这三个女人为我们大致勾勒了非洲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世界在表面上的进步也许并没有改变在男女与种族之间等级差异的实质:不管她们是否受到过教育,不管她们是否已经离开自己贫穷的出生地,是否已经从表面上融入白人的生活,她们一样深陷悲剧,无法改变。    我挺喜欢小说一开始,那个带有一点隐喻和象征意味的场面:诺拉听从父亲——而且是一向无视她存在的父亲——的要求,凭借模糊的记忆找到父亲的家门,那个男人似乎在等她:    那个迎接她的人,那个仿佛是突然出现在水泥大房子门口的人,他浸润在突然间变得如此强烈的光线中,仿佛是浸润在明亮光线中的身体本身产生、散发出的光晕,这个站在那里的男人,矮小、滞重,仿佛一只霓虹灯泡般散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的男人,这个站在大得过分的屋子门口的男人,诺拉很快就感觉到,在这个男人的身上,昔日的傲慢,高大,似乎根本不可能消失的、永恒到神秘的青春已经荡然无存。    我相信这个开头,作者写得很“用力”,以至于我译得也相当“吃力”。仅仅一句话,已经穿越了从法国到塞内加尔的距离,从突然出现的“那个男人”到记忆里满怀怨恨的“这个男人”,我们也和诺拉一样,“感觉”到了这个已经衰老,充满不再能够控制世界的无力和无奈的父权社会和殖民社会。但是这个父权和殖民社会仍然“散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仍然“傲慢、高大”,仍然在对弱势性别和弱势民族施加压力。事实上,第一个故事里的战争并不必然发生在父亲和女儿之间。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经验里,或许作为一个女性,都能够了解到诺拉对男性的这种质疑、不甘和疼痛。这不是作为个体的经验,而是作为有时已经隐藏得很好的社会在潜意识里的质疑、不甘和疼痛。逢到一个事件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折磨你。    然而坚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它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之后,即使能力有限,仍然能够直面的勇气。最洪亮的声音,恰恰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嘉蒂发出的。早在第一个故事里,诺拉问起女仆的名字时,嘉蒂就“沉默了一会儿[就好像是(……)想要赋予自己的回答某种重要性一般],宣布道:嘉蒂·丹巴,她坚定的语气和直视诺拉的眼神中自有一种平静的骄傲”。在第三个故事里,嘉蒂对这个充满邪恶与不公正的社会唯一的回答就是:我是嘉蒂·丹巴,语气中的骄傲从来没有消失过。    让人略感惊讶的是,三个故事中都没有爱情——显然,玛丽·恩迪亚耶不像大多数女性作家,相信爱情可以是一种救赎,并且在类似的从希望到失望中纠结。而让人更为惊讶的是,尽管不是用控诉的方式,三个故事中的男性在玛丽·恩迪亚耶的笔下却充满了自私、懦弱与无力,会让人觉得,即便是这样的个体所构筑的父权社会竟然还会继续对女性的生存施加压力。诺拉的父亲老了,芳达的丈夫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个开始在偷渡途中试图保护嘉蒂,到头来却偷了她的卖身钱成功偷渡的小伙子根本承担不起任何责任。      在这一点上,玛丽·恩迪亚耶要高于西蒙娜·波伏瓦,因为她可以让这样沉重的主题和不乏动荡的情节蛰伏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里。即便抛开女性与种族的主题,从情节上来说,三个故事所涉及的问题如果转化为社会新闻,能够让人喘不上气来:谋杀、顶罪、探监、守寡、偷渡、卖身。但是玛丽·恩迪亚耶描述的态度亦如她笔下的嘉蒂,即便在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也可以带着一种平静的骄傲说:“我是嘉蒂·丹巴”。    玛丽·恩迪亚耶早就不再是文坛新手。据说在她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子夜出版社的热罗姆·兰东就手执出版合同,在她就读的中学门口等她下课,唯恐她的处女作《至于远大前程》给别家抢了去。2009年的龚古尔奖更是让她打破了费米娜奖作者无法拿到龚古尔奖的魔咒。所以,主题和情节在某种程度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同时驾驭两个如此沉重的主题的能力,作为小说家在结构和语言上的能力。    抛开对小小的宿命的喜好,或许这才是《三个折不断的女人》对作为译者的我的召唤。法国的文学评论界非常抽象地评价玛丽·恩迪亚耶“完美地实现了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的结合”。绵长、从句套从句的笔法是一方面,情节的设计是另一方面:三个故事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奏”,而且在叙事节奏和叙事角度上有很漂亮的变化。从叙事角度上说,第一个故事是女主人公诺拉受限的视角:她所看到的父亲,她所看到的弟弟,她对自己的疑问;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芳达却始终没有出场,她是在丈夫鲁迪的视角和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属于她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可以“抵抗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第三个故事却是用第三人称进行了,叙事者成了无所不在的“上帝之眼”,看得清楚一切,但无法挽回嘉蒂的命运。从叙事节奏上说,对叙事篇幅和叙事跨度进行比较,套用昆德拉从音乐中借来的定义,第一个故事是“快板、中速”,第二个故事是“柔板、慢速”,第三个故事则是“急板、快速”。    然而翻译从来都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对于翻译来说,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并因此发出对译者的“召唤”的东西却可能是它所包含的,最有力的,对翻译的抵抗。《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是我较为痛苦的翻译经验之一,曾经一度搁置许久,不愿进行。因为选择直译的立场和选择直面现实一样需要勇气。玛丽·恩迪亚耶的笔触远非我的行文习惯,然而,这个“普鲁斯特”的女性版,我相信,在中文里,应该是有探索它的价值的。    就在翻译结束不久前,我一位并不算太熟识的女性朋友从十几层楼上跳了下去,惨烈的程度令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茫然。事实上,做一个“坚强的女人”远比做一个“女强人”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我们可以在斗争的同时做不到直面。我想把这部小说送给另一个世界的她以及更多选择用直面的态度完成自己存在的女性朋友。

内容概要

由三个相对独立而又暗埋伏笔的故事组成,讲述三位女性诺拉、芳达和嘉蒂在家庭、爱情和移民方面各自的命运,她们三人因共同的反抗与生存能力而相连。坚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它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之后,即使能力有限,仍然能够直面的勇气……
第一个故事的女主人公诺拉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律师。与恩迪亚耶本人的经历一样,诺拉的父亲也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并回到了非洲,迷失于法国都市生活的诺拉决定去非洲达喀尔寻找自己的父亲,但结果找到的却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暴君”;同样是在达喀尔,第二个女主角芳达却不得不离开非洲,到法国与自己的丈夫鲁迪相会,结果她认识到鲁迪根本就不可能带给她理想的生活;最后是嘉蒂,一个来自达喀尔的寡妇,身无一物的她前往法国投靠远亲,但原本理想而美好的移民梦却被现实生活的种种残酷撕裂得支离破碎。

作者简介

玛丽?恩迪亚耶(Marie
Ndiaye) 法国作家,剧作家。1967年生于法国,但父亲来自塞内加尔。她是一位天才型作家,从十二三岁开始写作,年仅17岁时,子夜出版社的编辑就站在她的中学门口,手上拿着她首部小说《至于远大前程》的合同等她下课。1987年她的第二部小说《古典喜剧》长达97页,从头至尾却只有一个句子。2001年,她以小说《罗茜?卡尔普》赢得了著名的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恩迪亚耶也是剧作家,以《爸爸必须吃饭》入选法兰西剧院的保留剧目,这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二部由女性创作的作品。她还曾和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白色物质》,影片由曾两次夺得威尼斯影后的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2009年她获得龚古尔奖,打破了“作家不能兼获费米娜和龚古尔两项大奖”的魔咒。
得到龚古尔奖的时候,玛丽?恩迪亚耶说:“我非常高兴作为一个女性接受龚古尔奖。”
【译者介绍】
袁筱一 
法语文学翻译家,作家,生于南京。19岁时她用法语创作短篇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1999年获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兼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导。她在翻译、写作和学术三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译著有勒?克莱奇奥的《流浪的星星》、《战争》,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杜拉斯的《外面的世界》,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安德烈?高兹的《致D:情史》等。散文集有《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最难的事》、《我目光下的你》等。
  对于翻译,袁筱一说:“译者和原作者的不期而遇,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书籍目录

袁筱一   法语文学翻译家,作家,生于南京。19岁时她用法语创作短篇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1999年获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兼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导。她在翻译、写作和学术三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译著有勒•克莱奇奥的《流浪的星星》、《战争》,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杜拉斯的《外面的世界》,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安德烈•高兹的《致D:情史》等。散文集有《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最难的事》、《我目光下的你》等。
对于翻译,袁筱一说:“译者和原作者的不期而遇,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或许是步履过于沉重,每次跨越的时候都会摔倒,碰到地面,或许是,诺拉禁不住带一点同情地想,不管怎么说,他也和那些穿着随便的老人没什么差别了,对衣服上的斑斑点点视而不见,尽管他仍然保留着过去的习惯,穿着优雅,衣服几乎都是纯白或奶白色的,即便是出现在自家那幢没有完工的屋子或是布满灰尘的客厅门口,也要打好领带,哪怕是从被花朵压弯了的金盏花枝杈问冒出来,也要做到穿戴整齐。诺拉到达机场后,先乘了一段出租车,然后她在热浪中走了很长时间,因为她忘记了父亲家的确切地址,直到看见这幢房子,她才认出这地方来,此时,她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黏糊糊,脏兮兮,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她穿着一件嫩绿色无袖连衣裙,上面缀满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和落在门口的金盏花很像,脚上是一双同色的平底凉鞋。她不无惊讶地看见父亲脚上竟然穿着一双塑料夹趾拖鞋,他这么一个爱面子的人,以前从来只穿打蜡皮鞋,米色或是象牙色的。难道是因为这个衣衫不整的男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评判她的权力,用那种失望或是严厉的目光望着她?或者是,她已经三十八岁了,她不再忧虑自己的外表有可能招致的评判?无论如何,如果放在十五年前,她想,她应该会为自己就这么汗津津的,一副倦态地站在父亲面前感到尴尬和羞愧,任何一点点虚弱或中暑的表现实际上都不会触动父亲,无论是在外表或气势上都不会令他有什么反应,更何况他现在根本不在乎这些,而且即使她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这副状态呈现在父亲眼皮底下,炫耀她毫不费力地扑上了一辆出租车,他还是不会有任何反应,她不无惊讶地问自己:我以前怎么就这么在乎这一切呢?她还带一点酸楚和怨恨地想道:他愿意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吧,因为她回忆起小的时候,和姐姐一起来看他时所得到的那些残酷的,攻击性的评价,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说的时候总是漫不经心的,总是在说她们不够优雅,或是口红没有涂好之类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非常高兴作为一个女性接受龚古尔奖。  ——作者 玛丽·恩迪亚耶我想把这部小说送给选择用直面的态度完成自己存在的女性朋友。  ——译者 袁筱一这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在非洲的天空下交谈。  ——《观点》杂志冷酷、嘲讽又轻盈。表达出人对于发现内心的饥渴。  ——读者

编辑推荐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荣获2009年龚古尔奖,法国畅销73.5万册,版权售至27国!“最擅长说出那些无法说出口的话”,玛丽•恩迪亚耶天才之作,著名翻译家袁筱一女士倾力翻译!梦的断裂和开始,女性爱与黑暗的故事,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在非洲天空下的交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由三个相对独立而又暗埋伏笔的故事组成,讲述三位女性诺拉、芳达和嘉蒂在家庭、爱情和移民方面各自的命运,她们三人因共同的反抗与生存能力而相连。坚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它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之后,即使能力有限,仍然能够直面的勇气……
  •   拿到手,一口气读完了,名家作品,名家翻译,阅读非常流畅舒适,但留下的回味却是颇为深远沉重的。这是讨论女性生存话题的,不是那种市面常见的打鸡血成功秘笈,“聪明女人最好命”、“女人不狠江山不稳”之类,想要把书都当菜谱这么实用的读者,可以退下了。书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故事,第一个是关于父女关系、儿时的阴影,第二个是关于夫妻关系、在陌生环境的生存;第三个最令人动容,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是正常人的,尤其第一个还是个成功大律师,这个却是畸零人的,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人,她自始至终显得这么顺从安静,面对这样的苦难……套用海明威的那句话,“女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五星推荐。
  •   生活很多不易,但无论如何,也要折不断。
  •   作者很爱生活,描写很细腻,另外正版不错!
  •   沉默,是韬光养晦的摇篮,是疗养心灵创伤的寓所,是去除猛撞激素的灵丹妙药。沉默有时是迫不得已时唯一可取的挡箭牌,沉默有时又是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最佳良方,沉默会使酸涩的情感变成甜润的理智果实。
  •   还没看是看,但是到处都在评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   还没看 不过书的质量很好
  •   非常满意,这本书对我来说太重要啦~
  •   给朋友买的,说是很好
  •   买的是装帧
  •   是朋友在书评中推荐的,真的很不错!
  •   今年,译林社的新书连连,抢鲜自然是要的。尤其,译林在豆瓣新开了小站,可以最先看到书的封面,白色的底儿加上桔黄色向日葵腰封,更显得醒目。之前,黑人作品读得不多,而年轻的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更少之又少。只是读后略有些惊奇之感,这部法国近年号称最畅销的纯文学作品,竟有着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般的架构。
    玛丽•恩迪亚用并不太长的篇幅讲述了三位非洲女人:来自达喀尔的寡妇诺拉、不得不离开非洲到法国与丈夫相会的芳达,和四十多岁的律师嘉蒂。小说围绕种族和女性的问题展开,形成了三个看似各自独立、而实际又有相互关联的故事,她们除了有相同的族裔之外,身份和命运不尽相同,却都是以悲剧告终。玛丽笔下三个故事中不仅没有爱情,而其中出现的所有男性都充满了自私、懦弱与无力。诺拉的父亲老了,芳达的丈夫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个开始在偷渡途中试图保护嘉蒂,到头来却偷了她的卖身钱成功偷渡的小伙子根本承担不起任何责任。
    显然,作为一名年轻黑人女作家,玛丽•恩迪亚耶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至今为止无法掩盖性别与种族之间存在等级差异的实事:即便是在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中,竟然还会继续对女性的生存施加压力。不管她们是否受到过教育,不管她们是否已经离开自己贫穷的出生地,是否已经从表面上融入白人的生活,她们一样会深陷悲剧,就像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一样。而远不是在种族冲突背景下,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那么简单。或许正是玛丽•恩迪亚耶的这种有别于大多数女性作家独特写作手法, 让她一举摘得2009年的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成为法国文学界的一颗新星。
  •   又一部获得龚古尔奖的作品,还好了。
  •   世界范围内小说的先锋、航标,法国小说自然要有一号。读了此作品,至少觉得没有废话(我国目前的先锋作品虽然句子短促、强悍,但赘余多了些,意蕴不足),干干净净。是写小说者的学习样本。译文的质量当然功不可没。
  •   我们通过这些故事去猎奇非洲。如果作者的目的是这个,那她基本上达成了。在文化夹缝中寻找差异化的东西对于人类思想的发展有益而且易于获得。
  •   书的质量很好,只是还没有时间来读
  •   好看,不愧于它的书评
  •   这本书从买到现在还没有看完,文字过于沉重,看几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种沉重并不是一种表象或是心情的低落,而是那种让你骨子里觉得很低沉很低沉的一种无力感。
  •   有点看不进去,一般
  •   之前在豆瓣看到过这本书征集书名的活动.感动人心的故事.直面困境的勇敢女性.一如既往的喜欢译林出版社的装帧风格,朴素而温暖.
  •   看完了《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第一部,是诺拉的故事。65页里,很清楚得感受到作者对文字和情感的控制力,强烈又压抑的情感充斥在字里行间。母亲与许久不见的儿子之间的“艰难”谈话是因为“母亲已经把敢问的都问了”,从那以后,母亲的总是有“在她面前飘荡着”的微笑。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第一部里金盏花贯穿全部故事,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作者有十多次描写到金盏花,多是与父亲联系在一起。父亲身边的金盏花总是枯烂、腐朽,散发着一股“霉味”,于是连父亲身上也沾染了这种霉味。另一个象征是坐在每个人肚子上的魔鬼,那是每个人的命运,很早便注定了的悲惨命运。剩下的两部还没有看,应该很不错。
  •   因为译者是袁筱一,所以一并买下来,还没看完,书的封面设计我很喜欢,内容嘛,一开始没大吸引我,慢慢看吧。
  •   包装很好,价格也很好!
  •   漂亮的非洲特色封面;精致的正文版式;袁筱一的翻译很棒;内容非常震撼人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