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许钧 主编 页数:276 字数:27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红与黑》汉译的讨论是中国译坛范围很广、影响深远的一次翻译大讨论,涉及了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艺术与科学、忠实与创造、借鉴与超越等文学翻译界长期以来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不仅得到包括多位《红与黑》译者在内的翻译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反应,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文学界、出版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普通读者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
这场大讨论是中国翻译批?理论界所倡导的健康、科学而客观的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一次开创良好文学译批评风气、对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的活动。
本书包括论文、散文、书信等各种体裁,出白赵瑞蕻、许渊冲、郝运、罗新璋、郭宏安等《红与黑》译者,还有王子野、方平、施康强、许钧、马振骋、罗国林、袁筱一等翻译家、批评家,以及热爱文学的普通读者之手,全面展现了文学翻译中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为澄清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探索文学翻译的成功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书籍目录
历史将给予充分的肯定
——代再版序
《红与黑》汉译的理论与实践
——代引言
上编 讨论
红烧头尾
四代人译《红与黑》
“译”者“臆”也?
从编辑角度漫谈文学翻译
——兼评许译《红与黑》译者前言
从《红与黑》谈起
斯当达与维璃叶
译音常是约定俗成
关于《红与黑》中译本的对谈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一)
——许钧致许渊冲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信(二)
——许渊冲致许钧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三)
——许钧致郝运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四)
——郝运致许钧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五)
——许钧致郭宏安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六)
——罗新璋致许钧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七)
——罗新璋致许渊冲
“应该加进去的东西
翻译杂感
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
——读方平《翻译杂感》后的杂感
法国牛排,还是带血的好
《红与黑》汉译读者意见征询
——《红与黑》汉译读者意见综述
关于《红与黑》汉译的基本看法
我对文学翻译的几点看法
文学翻译之我见
对《红与黑》汉译的看法
妙译来自“得意忘形”
下编 专论
附录
章节摘录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是一种艺术,而竞赛中取胜的方法是发挥译文优势,或者说再创作”。在给笔者的信中,许先生说这是“21世纪的声音”。许先生所说的“译文”,实际上是指“译语”,是指“中国语文”。我们可以看到,许先生已经清楚地注意到了“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然而,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两种语言文化的关系。许先生认为两者之间是竞赛的关系。“竞赛”这两个字如何理解?考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主流是碰撞与交融。若“竞赛”的目的,是要取胜,是要发挥目的语文化优势,战胜出发语文化,那这种“竞赛”与翻译的最高目的——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不符的。翻译,作为沟通两种文化的“中介”,既要尊重出发语文化,又要尊重目的语文化,既要尊重作者,又要有效地为读者服务,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达到沟通,使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偏于任何一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过分“欧化”或“汉化”,都达不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可取的是一种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的态度。 许渊冲先生持“竞赛论”,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翻译走上21世纪的世界译坛,是要弘扬中国文化。他认为:“中文翻译科学作品,如果说不如英法等西方文字准确的话,翻译文学作品,提出文学翻译理论,却是可以胜过西方文字的。”许先生有着良好的愿望,更有着崇高的目标。然而,如果说许渊冲先生翻译《红与黑》,发挥的是汉语优势,是求“汉化”,要战胜的是斯丹达尔所体现的法国语言文化的话,那这还可以理解。但许渊冲先生翻译唐诗宋词,若同样采取这一方法,发挥译语(或英语,或法语)优势,那他恐怕追求的是“欧化”,要战胜的是唐诗宋词所体现的汉语言文化了。按照许先生的理论,译者只能偏向于目的语文化,这种“偏向”看来是有悖于翻译肩负的促进“交流与沟通”这一神圣使命的。郭宏安先生也意识到这种偏向的危害性,在谈到《红与黑》风格的传达时,他尖锐地指出:“把文学翻译当作两种语言文化竞赛的译者实际上是置原作的风格于不顾的,也许他根本就认为原作没有风格,因为‘独特性’只为一人所有,是不能竞赛的。” 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该是有机的、和谐的关系。许渊冲先生翻译《红与黑》,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不满于旧译,因为在他看来,在他之前的几个《红与黑》都是“文字翻译”,而他要追求的是“文学翻译”,是要把文学翻译提高到创作的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