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J.M.库切  页数:254  字数:170000  译者:张冲  
Tag标签:无  

前言

  越界的代价  库切(J. M. Coetzee, 1940— )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自1974年起,先后出版了《幽暗之乡》(Dusklands, 1974)、《国之中心》(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A Novel, 1977)、《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1980)、《迈克尔·K.的生平与时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1983;获1983年布克奖)、《敌人》(Foe, 1986)、《铁的时代》(Age of Iron, 1990),以及《彼得堡的主人》(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1994)等多部小说,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99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小说《耻》,作品为他再次赢得了标志小说创作成就的英国布克奖。在这部作品中,库切以几乎不加藻饰、令人心怵的笔调,讲述了开普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的故事。小说情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卢里的一桩丑闻(勾引了一位大学二年级女生并与之发生性关系)为主线。事发后,卢里拒绝了校方给他的公开悔过以保住教职的机会,来到边远的乡村,他在那里和几乎是独自谋生的女儿露茜的共同生活形成了情节的第二部分。此时他不仅要努力与多年不在一起生活的女儿沟通,还要和许多他以前根本就看不起的人共事,要做他从前想都不会去想,而且肯定会嗤之以鼻的事情,例如在护狗所里打杂。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全书情节最直接给读者以震撼的部分:露茜遭受了农场附近三个黑人的抢劫和蹂躏,而其中一人居然还是个孩子;卢里也在这一事件中受伤。事件本身,事后父女两人和其他有关的人对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传达着作品的主要信息。而卢里创作歌剧《拜伦在意大利》的努力穿插在小说各处,与主情节若即若离,似乎总在向读者暗示着什么,这是第四部分。故事结尾时,抢劫强奸案不了了之,露茜怀孕,卢里要写的歌剧始终还在脑海里萦绕,同时,他还最终放弃了“拯救”一条终将一死的狗的生命的企图。  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耻》也不例外。不少评论认为,《耻》这部作品通过各种细节描写,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发生在南非大地上,发生在南非各色人等之间的种种问题,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和殖民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果表现出深切的忧思和相当的无奈。然而,正如有评论指出,《耻》是一部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单从小说题目“耻”来说,就有“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等等意义。小说情节敷演到后半部时,从乡下回到城里的卢里又一次听到了他丑闻案中的受害者——那个叫梅拉妮的女孩子的名字,心里一阵悸动。可是这一次,他立刻警觉起来,“篡越与和谐结合,这太有违正常了”。他突然明白了丑闻初现时学校里组织的听审会的意义:“要是把审判时所用的漂亮辞藻全数剥去,审判要惩罚的正是这样的结合。”库切在这里用了Cronus来表示“篡越”的意思,而该词是希腊神话中天神与地神的儿子,他阴谋篡位统治世界,后来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废黜。在这里,“篡越”也许正是解读库切这部寓意丰富的作品的一个切入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篡越”理解为广义上的“非法越界”,即随意超越政治、社会、道德等为个人所规定的界限的话,这样的越界在《耻》中比比皆是,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层面上反映出来。卢里教授对女学生梅拉妮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正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越界”:他越过了被社会认可的师生关系界线,同时也越过了被传统习俗认可的长幼界线。卢里是大学教师,教室里的讲台就给他在人际关系中定了位。而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因其年龄、地位、学识、经历一般总是处于强势地位,是握有权力的一方,学生则处于弱势。小说中的卢里,不顾梅拉妮反对往她的饮料里加烈酒,私闯后者的住处,私自改动后者的缺席记录乃至考试成绩(梅拉妮没有参加考试,卢里仍然给了她70分的成绩)等行为,明显是在滥用自己的权力。而他对作为弱势一方的梅拉妮的勾引,完全是他利用自己的强势力量,越过了师生界线的行为。他为此受到惩罚完全是咎由自取。  然而库切似乎并没有把这一事件完全放在道德层面来讨论。平心而论,卢里在第一次和梅拉妮发生性关系之后,开始隐隐体会到一种从前没有过的激情,最后一次同梅拉妮在一起时,他还感觉到对方似乎在(下意识地)做着某种配合,他后来甚至还动过越界之后认真对待两人关系的念头。然而,梅拉妮男友的出现,给他的这一想法当头一盆冰水,五十二岁的男人同二十岁的女孩子之间,是不能——也不允许——有什么事情发生的:年龄差距本身就为他们划下了界线。他的越界行为,单从社会习惯上看就不能被接受。其实,卢里最后很不情愿地明白了这一点:对他的听审实际上审的是“篡越”(五十二岁的教师)与“和谐”(二十岁的女学生)的结合,是“对他生活方式的审判。因为他的行为有违正常,因为他试图传播上年纪的种子,传播疲乏的种子,传播缺乏活力的种子,有违自然”。小说后半部里,他从乡下回到开普敦,听说梅拉妮排的戏已经上演,忍不住动了再去看她一眼的念头,却在戏院里被其男友发现,一句“和你自己一类人呆着去”让他放弃了对梅拉妮的最后一点欲念。  其实,即使在同妓女索拉娅的交往中,卢里也本该认识到越界的“代价”的。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卢里每周在索拉娅那里度过一个下午,两人还算和谐,但从不相互过问对方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卢里走过一家餐馆时,看见了坐在里面的索拉娅,她还带着孩子。索拉娅从此在他生活中消退、消失了。撇开这一细节的道德考虑,它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有界线存在。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越界,其代价就可能是这种关系的终结。索拉娅本身的生活就是有界线的,“也许她不过每周替代理公司干一两个下午,其余时间则在郊外,在赖兰兹或阿思隆,过着体面的生活”。与卢里的不期而遇威胁着她生活中的这种划分,抽身退出是十分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而卢里仍不罢休,甚至雇了私家侦探去寻找其踪迹。这种过分的越界行为,最终使索拉娅永远从他生活中消失。  小说着力描写的几条线索中,卢里和女儿露茜的关系也是较重要的一条。在这里,“越界”的问题同样呈现出丰富的层次。首先自然是父女关系。当卢里来到女儿在边远乡村的小农场后,发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对事情的看法,自己同女儿之间横隔着很深的界沟,而且露茜似乎不太愿意让他闯进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对于女儿的“自甘堕落”,心甘情愿地在偏僻乡村当农民,卢里十分不满意,感到这是自己的耻辱:大学教授的女儿竟落到这种地步。因此他几次三番想闯进露茜的生活,说服她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卖掉农场,跟他回大城市开普敦去。然而他发现,哪怕同露茜推心置腹地谈谈都很困难,露茜似乎在牢牢守着自己的领地,不让父亲跨进去。卢里每一次“越界”的尝试,几乎都以父女两人的争吵告终。小说作者库切以第三人称发出感叹:“为什么别人不划界限,他们自己却要相互划出界限呢?”渐渐地,卢里也感到要想在一个屋顶下和平共处,遵守界线的约定似乎是一种必须:“他得小心点,别让老习惯不知不觉中又溜了回来,那做家长的习惯:什么别忘了用完擦手纸后把它放回卷筒架上去啦,人走关灯啦,别让猫上沙发啦,诸如此类的。”即使是做父亲的,也不能随便越界进入女儿的生活。  卢里和露茜间越界和抵御越界的冲突在露茜遭遇强暴后表现得尤为激烈。施暴歹徒刚一离开,卢里就赶紧去看看露茜到底怎么样了。可任他拼命敲门,露茜许久都没有把门打开;当她最终开门出来的时候,已经穿戴整齐,受蹂躏的痕迹不很明显了。更令卢里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是,露茜一再坚持不报案,并且迟迟不把当时的真相告诉卢里。在这段情节发展中,两人的关系已不仅是父女,而泛化成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了:女性自有其生活的界线,有权利不允许男性进入,任何形式的违背女性意愿的越界,都是对女性权利的侵犯。对女性的强暴就是一种残忍的、极端的越界,强暴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女性更令人发指;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卢里在事后再三询问露茜,希望她说出事实真相,实际上也是一种越界企图,试图重新打开露茜因受暴力越界而紧闭的情感之门,进入露茜的生活,而露茜则明白地告诉父亲:“这与你没关系……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属于个人隐私。换个时代,换个地方,人们可能认为这是件与公众有关的事。可在眼下,在这里,这不是。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个人的事。”一句话,不要越界。  越界与否似乎成了卢里和几个女性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与索拉娅,因他先偶然而后故意的越界而中断;与梅拉妮,由于他强行越界而受到惩罚;与露茜,他的越界企图时时受到抵制,甚至他一向看不起的贝芙(露茜的一个朋友),当他试图向她询问露茜遭强暴后的情况时,对方用一个摇头,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这不关你的事。”——不要越界。难怪几经挫折的卢里最后被激怒了:因为他感觉自己完全被当成了局外人,他想进入露茜生活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  上文里露茜告诉卢里,“在眼下,在这里”,她被强暴完全是她的私事时,卢里反问道,眼下是什么时候?这里是什么地方?露茜回答,眼下就是现在,这里就是南非。这句话,立刻使发生在个人生活层面上的事件带上了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色彩:这一切,都发生在殖民主义消退、新时代开始的南非;而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小说中其实是前景),更使越界的主题具有了超越个人经历的更普遍、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在偏僻乡村里的那个农场上的露茜,指称的正是欧洲殖民主义,而从根本上说,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越界行为:它违反对方意愿,以强制方式突破对方的界线,进入对方的领域,对对方实施“强暴”。不过,库切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在回顾殖民主义对南非的越界这一历史问题上,他真正关注并通过小说中各种细节来表达的,是对历史上的越界在当前现实中的后果的思考,对越界的代价的思考,而这一思考同样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意义。  殖民主义越界的代价首先在最为个人的层次上表现出来,那就是露茜遭遇强暴这一事件。露茜事后回想起来,令她最感可怕的是,施暴者似乎并不是在宣泄情欲,而是在喷发仇恨,一种产生报复的快感的仇恨。她的感觉是正确的,但她可能并不十分明白,这股仇恨中积淀着历史和民族意识。那三个黑人要报复的并不是露茜这一个人,而是她所指称的整个殖民主义。他们要像当年白人殖民者“强奸”南非(非洲大陆)那样强奸(露茜所指称的殖民主义者)白人。这样来看,露茜这时候不去报案,理由恐怕不仅是个人的,更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殖民主义势力在南非消退时,殖民者赖以庇护的那一整套社会建构也随之而去,报不报案,结果没有两样。报案的目的是索求赔偿,可这是殖民主义欠了南非的、应付的代价,根本不存在什么(向南非)索求赔偿的问题。当然,小说中的露茜不一定能看清这一层;但是,从白人邻居善意却毫无意义的帮助,警察笨拙、迟缓、荒唐的反应等细节来看,露茜被强暴的实质是:她成了殖民主义的替罪羊,是殖民主义越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就像卢里同他前妻争论时所说,神死了,需要有具体的实在的人或物来替罪。他这么说是在为自己辩护,可不幸却应在了女儿露茜身上。  其实,白人殖民者更是在总体上为他们的越界付出了代价的。一方面,越界进入非洲(南非)的殖民者显得十分孤单。露茜的农场远在偏僻的乡村,处于当地黑人的包围之中,简直就是一块殖民飞地。在佩特鲁斯庆祝建新居的晚会上,卢里和露茜形影相吊,是惟一的两个白人,其处境十分尴尬,和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更重要的是,白人不仅在(农业)装备良好、经验丰富的当地人面前节节后退,农场朝不保夕,连自己的地位都悄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前听惯了“老爷”一类的称呼,现在却完全倒了过来:曾经是大学教授的卢里,曾经是雇主的露茜,现在一个给佩特鲁斯打下手,另一个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和尊严为代价,做“前帮工”佩特鲁斯的第三个老婆,为的是能留在农场上(除了农场她还能去哪里,做什么?)。为追查强暴女儿的元凶,卢里对佩特鲁斯紧追不舍,可后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他的追问置若罔闻,装聋作哑。对此,卢里十分恼怒,可又无计可施。他不由得感叹道,要在过去,一句话就能让佩特鲁斯丢了饭碗;可他清楚地,也很悲哀地意识到,这是现在,表面低声下气的佩特鲁斯,手里正捏着他女儿,甚至是他自己的命和前途,如果他们还有什么前途可说的话。回想起卢里刚到乡下,听说要让他给佩特鲁斯打下手时,他自我解嘲地说,他喜欢这具有历史意味的刺激。其实,喜欢倒不一定,刺激是会有一点的,历史意味肯定很浓:那是历史的反讽——殖民者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份和从前的被殖民者换了位置!  最后,似乎殖民主义在殖民地所代表的整个西方(欧洲)文明也为这样的越界付出了代价:卢里的满腹才能、满口外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在遇到突发情况(家里遭抢劫、女儿遭强暴)时,什么用场都派不上;他动不动要求得到正义的呼声如对牛弹琴;他在佩特鲁斯家的聚会上撞见了施暴嫌疑人,立刻想打电话叫警察这样典型的西方式反应,显得那么滑稽可笑而又苍白无力;作为有西方文化教养之人,他居然没想到参加正式聚会应当戴条领带,如此等等。甚至连西方文明和殖民文化的载体,本身就具有一种力量,并赋人以某种权势和力量的英语,在南非这块大地上也失去了明晰性,用小说中卢里的话来说,变得像头陷在泥潭里的恐龙,僵硬而不自然,又像是被白蚁蛀空了内容,说出来空洞无物。真正有力量的,真正能恰当真实地传达人在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的,仍然是当地的土语。这样,越界进入非洲(南非)的西方文明从根基到形式,都被消解掉了。  库切的笔调是震撼人心的,库切的思考是严肃的,库切提出的问题是发人深思的,但库切似乎并不想下什么结论。个人之间也好,社会形态之间也好,进而文明之间,文化之间,都各有其界限,强行越界,代价是一定要付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个人之间,社会形态之间,文明或文化之间,就一定不可能相互进入呢?相互的界限是不是一定不可逾越呢?库切提出了问题,把寻求回答的事留给读者了。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极具可读性,且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

章节摘录

  本书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重要作品。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与一位女学生的艳遇而被逐出学界。他躲避在25岁的女儿露西的农场里,却无法与女儿沟通,还得与从前不屑一顾的人打交道,干从前不愿干的活。不久,农场遭黑人抢劫,女儿被黑人强奸……最终成了黑人雇工的小老婆!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断都因偶然事件和出乎意料而引人入胜。身为南非人的作者凭此力作,史无前例地第二次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足见这部小说艺术上撼人心魄的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
  •   《耻》是一本极具可读性,且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
  •   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J.M. Coetzee)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之前,译林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库切的小说《耻》(Disgrace)。有趣 的是,从译林该书网页的部分读者留言到我国几位知名作家的发言,都认为这 本书不知所云。客气一点的说法是“读不懂”,不客气的更借此质疑诺贝尔评 委的文学眼光。 笔者并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结论就是必须遵循的圣旨。对读者个人而言, 文学奖也就是个找书看时的参考。瑞典文学院有他们的品味,读者也可以有自 己的嗜好。比如,本人就觉得《耻》的开头有点老套,令人想起奥斯汀的《爱 玛》。奥斯汀言带讽刺地说爱玛在大人庇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到十七岁,语调里 就暗示了这女孩接着的独立行动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库切一说男主 角卢里相信自己解决了性这个问题,笔者就知道后面一定是性出了大问题。不 过,既然卢里是喜欢引用拜伦和华兹华斯的文学教授,这一中规中矩的英文小 说老套反讽开头,倒也显得很合适。另一方面,库切是享誉英语文学界的名作 家,是得过两次布克奖(Booker,是英国出版界的最高奖赏)的唯一人。而英 语文学界相对比较实在,除了学院里一些专门研究字母随机排列这门深奥学问 的文学教授之外,从评论家到普通读者,喜欢的仍是听故事、识人物,都不待 见法国“新小说”之类的花活。被一个比较实在的读者群所拥抱的作家,他的 作品,似乎不该沦落到不知所云。 得了布克奖的《耻》,情节并不复杂,英文原版只有两百多页。卢里诱奸 了女学生梅拉妮,又拒绝自我批判,被大学开除教职。他躲到女儿—也是女 主角—露茜的农场,想过一段清静日子。不幸,三个黑人洗劫了露茜的家并 强奸了她,其中一个还是少年。卢里也差点被他们烧死。卢里要强奸后怀孕的 女儿把胎打掉,离开农庄回城去,或者移民欧洲。露茜却决定保留孩子。她接 受了黑人邻居佩特鲁斯的提婚,以自己的农庄作嫁妆,换取佩特鲁斯的保护。 卢里回到城里,发现城里的家也被偷光了。他似乎在耻辱中越陷越深,这位无 家可归的教授,只能去料理无家可归的弃狗。 《耻》的译者也认为中国读者很难理解这本书,因为他们“不了解南非的 历史和现状,尤其是‘后种族隔离’的政治、文化背景”(见《文学报》, 2003年10月16日)。这一理解困难,在结尾特别明显。当时卢里在露 茜农场附近的弃狗处理所做义工。有一条狗喜欢听卢里哼歌剧,很得他的欢心。 处理所女主人说可以让这条狗再活一星期,下次再处理;但卢里觉得不必了, 还是抱上手术台注射毒针吧。小说在这里结束。这个结束可能会让很多中国读 者觉得莫名其妙,作者是什么意思? 书中其实给出了足够的暗示。笔者的感觉,虽然库切未明说,卢里要离开 南非了。 露茜在农场里设有一个寄狗所,让外出的家庭付费寄养看家狗,这是她生 活来源的一部份。露茜被三个黑人强奸时,他们把已经关在笼子里、不可能威 胁他们的寄养狗全部枪毙了。卢里自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残酷?他猜想,在一 个狗闻到黑人气息就要叫唤的国度里,黑人对狗当然会有仇恨。可见在南非, 只有白人才养狗。露茜的黑人邻居佩特鲁斯家里就是没有狗的。 为什么弃狗处理所会那么忙,有那么多狗要处死?库切不愿点明,但是原 因不难想见:政权转到黑人手里之后,大量白人离开了南非。卢里为什么会在 弃狗处理所里一直做下去?因为他看到,死狗放进尸袋去焚烧时,那些黑人工 人嫌狗尸僵硬后翘起的狗腿会挡住炉门,推起来不方便,他们用铲子敲断了狗 腿之后再烧。卢里受不了这种对尸体(也是对生命)的蔑视,他接手过来,自 己放,自己烧。请对照书中处理所女主人和卢里对注射前的狗的态度:他们轻 轻地呼唤着狗,温柔地抚摸它的脊背,让狗放松下来,在爱怜中送它上路。 卢里他们是在处理西方文明留在南非的孑遗。 库切这本书是以卢里的意识为视角的,虽然并不是意识流小说。佛洛依德 认为,我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里展开的。读这样的现代小说,不但 要注意人物有意识地讲的话,还要注意人物所经历的环境和事件,会引起怎样 的潜意识,会把他推向哪个方向。处理所平时是处理掉一部份狗,留一部份。 本书末尾那一次,却是二十八条狗全部处理掉了。跟卢里感情很好的那条爱听 歌剧的狗,只有三条好腿—已经断了一条腿,卢里更不可能让它死后被黑人 敲断余下的腿。在潜意识里,卢里大概会感到,人走的差不多了,弃狗的数量 已从高峰下降,处理完最后这条最可怜的狗之后,我也该走了。在这之前,卢 里去农场看女儿,库切写得如同诀别:卢里站在田野外,长时间地望着正在带 孕劳动的、还没有觉察他的到来的女儿。露茜发现卢里后,待他如访客。卢里 有意识的想法是:好,访客,这是新的立足点,新的起点。潜意识里,他对这 个国家,大概也只是访客了。 坚持留下的露茜,或许令人觉得难以理解。其实,类似的形象,我们中国 人并不陌生。著名女作家丁玲就是一个,她或许可以预告露茜在《耻》中未及 展开的后半生。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力图建立独特的自我,而这一独特自我,一般是 在对上辈和他们的价值观的反叛中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一段青春反叛期,虽然 不是人人都反叛主流或上辈。露茜出自破碎家庭,自幼跟母亲在荷兰生活。她 对父亲本来就没有很深刻的感情纽带。荷兰又是西欧最开放的国家,是吸毒、 滥交的嬉皮天堂。露茜回南非后,很自然地走上了反叛道路。她在一个普遍信 教的社会里公开自己的同性恋(或许是为反叛而故意选择同性恋,她有过男人, 瞒着卢里堕过胎);她离开父亲的城市下乡务农,回归自然;她在同伴都离开 后孤身坚持;她在一个种族隔离废除不久的国家,把黑人佩特鲁斯招为邻居, 不是当奴隶,不是当雇工,而是当他为平等的合股人(partner); 她对保守 的白人农场主极度蔑视,听见他们称黑人为“小子”就要愤怒斥责。这些是露 茜反叛而成的独特自我。 露茜虽然和卢里难以沟通,但父亲不肯认错的倔强脾气却是一脉相承。她 留下来嫁给佩特鲁斯,虽然会被黑人当作下贱的白母狗,但“白母狗”是一个 露茜在心理上已经抛弃的身分。就象丁玲被同志们当作钻入革命队伍的国民党 奸细,在政治上饱受歧视,但“国民党奸细”至多是丁玲父辈的身分,已经被 她反叛掉了。丁玲可以认为同志们的态度是出于误会,至多是对她的考验,看 她能否坚持自己选择的新的革命身分。从1955年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 到1984年恢复政治名誉,丁玲忍耻三十年。她复出后,受美国人邀请,出 国谈三十年代文学,丁玲在座谈会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党 员”。如果露茜接受卢里的建议,卖掉农场回城或回荷兰,她今后将要交往的 人,或许会认为她的遭遇是自讨苦吃,甚至是活该。这似乎是露茜最害怕的前 景,她在给卢里的一封信里说(第18章):“如果我现在就离开农场,我就 是吃了败仗,就会一辈子品尝这失败的滋味。”这是露茜独特自我的失败,否 定了露茜之为露茜的心理依据。而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宁愿忍受生理痛苦也 要保持反叛身分的心理自慰。
  •   这本书读起来会手不释卷。讲的是一个大学教授因为和女婿省发生关系后被辞职,他来到女儿住的乡下一起生活,突然有一天三个黑人闯入他们的住所,强奸了他的女儿露西。。。耻意味着教授与女学生难以启齿的关系,自己女儿被强奸之耻 ,白人侵占黑人之耻。
  •   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时代,族群之间泾渭分明,各种冲突残酷无情,库切代表了觉醒的一代白人知识分子,希望打破藩篱,希望民族融合,然而,如何打破藩篱,如何融合,种族的融合?文化地融合?又拿不出方法,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选择了逃避,甚至因为其白人身份也会成为压迫者的一员,帮凶。耻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讲述的故事,老师对学生的侵犯,长对幼的侵犯,白对黑的侵犯,到最后,黑对白的蹂躏,这就是库切眼中的南非。而虽然知道其耻之所在,却无所作为,消极逃避,最终,逃离南非。
  •   看过库切的《等待野蛮人》,非常经典,将这种民族族矛盾的纠结写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也只有出生于非洲的作家,当然南非肯定是首选。《耻》也是这一主题下的一部代表作品。
  •   耻这本书,是南非作者写的。我本以为文风会过于偏激,但是却没有。文章里的描写很不错。我还只是粗看了一遍,并未领会书中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不过,我所见到的部分足以证明书的OK了。
  •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代人-卢里与露茜父女身上,于是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小说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线索,动人的叙述着故事的发展,“爱情与现实”的关系争论也许不止,当两种观点发展到争锋相对时,作者将故事引入了结尾,有几样重点的事件,一是梅拉妮姐姐的出现,二是拜伦的歌剧,三是露茜的怀孕,选择和贝芙一起在乡下生活,最终现实战胜了理想,生活战胜了艺术。
  •   第一次购买南非作者的著作,印象中南非,只记得他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国父曼德拉,这本书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彻的作品,应该很好,抽空好好看看
  •   《耻》是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度后才感到确实非同一般。情节凝练,曲折,起伏很大,气氛压抑,读后能体会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   我所接近的每个女人都让我认识了自己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她们不断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耻
  •   为了考研才买的这本书,感觉里面讲解的比较详细挺好;《耻》还没有读,不过看着书里面的简介比较喜欢
  •   我很喜欢看耻,写的非常好,这本译的也很好
  •   若是不懂当时南非的历史背景,你压根没办法解读这位大叔的内心世界;当然,对历史背景掌握娴熟的人,也不定能猜得透这位年过五十的老教师的思想情绪儿。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位与中国所有五十岁大叔不同的一位外国大叔。很值得一究。
  •   殖民者后裔在南非的生活遭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库切最像小说的一本小说,但本人更喜欢后来的作品。
  •   书的印刷和装订质量都非常好,是正版的。而且是一部非常耐读的小说,库切的思想深度,一般人难以企及。
  •   库切最好的一部小说,看来4遍,其他的库切的书,严格说不像小说,至少没有小说的强烈故事性。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老师讲课时推荐,买来看看,不会后悔。
  •   可以说是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文字犀利,故事动人,发人深省!
  •   硬皮,印刷精美,这个价钱值。。内容还没看,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公认的好
  •   小说故事情节其实就那么几个,场景也是。但是拼在了一起就成了伟大。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不过放在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是如此的深刻
  •   库切将后殖民主义所面对的一切,合理而又不和法的展现出。他给历史一个出口。让历史慢慢流进同时也慢慢的流出下一代的生活。让历史的伤口慢慢的愈合。这本书留给人太多的思考。
  •   之前只是知道库切,但是没有读过。看完后发现喜欢库切的程度可算是迷恋了。他一跃成为我最喜欢的作者,这番突如其然令我自己都料想不到。可以说,无论是行文、故事视角还是对人性人文的关怀,库切都站在前沿。相信钟情于库切的人都能体会到吧。
  •   开头部分对教授如此无耻的放任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别人的感受所产生的怒火很快就被偏僻乡村的报复行暴行带来的震惊熄灭了,继而便是沉沉的压抑感,无法释怀,直至结尾,看到有残疾的狗被安乐死反倒感觉解脱,真正的从所有的灰暗中彻底解脱,因为一切从开始就是错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错误行为,而是从强大势力对非洲的入侵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说,这些事件这些人都无从逃脱。
  •   没错,这是作者中年时的巅峰之作,时诺贝尔的选择,是人类智慧的顶峰之一。
  •   诺奖获得者的一部作品,值得一看
  •   诺奖得主的代表作,荣获布克奖
  •   很好,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小说
  •   不善言辞的库切在谈到中国文学现状时不再惜字如金了。
  •   库切的书刚刚开始看,非常强烈地感觉我会爱上他。
  •   先是看了电影,才来买书的,我经常做这种事,电影和书总是都要看,只是电影很难和书相比,书里的内容更丰富,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也更丰富。书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也值得思考。
  •   诺奖作品质量保证 不必担心买到**
  •   诺奖得主的作品的确有水平
  •   主人公的性需求只是一个幌子,其实另有所写的。
  •   纸质还行。第一次接触这个作家,缘于同拿诺奖的莫言啊....
  •   老师的推荐,英文版太贵了,中文先走起,诺贝尔走起
  •   邮递非常快,服务态度好。内容还没看,但是包装精美,给力!
  •   读起来引人入胜
  •   诺贝尔奖的作品 还不错
  •   作品比较深刻。面对现实,你无奈,或者你抗争,都无济于事。
  •   书的包装真是令人喜欢,,,硬皮包装,书的质量也不错,,,内容还没有细细品味,,,不过获奖书籍应该还是可以的,,,给人精神上的食粮。。。
  •   诺奖书 很好
  •   值得一看哦!内容也很丰富
  •   看的难过 但又无奈 这只是一个现实 让人无力的现实
  •   老师推荐的,是精装版,给人感觉特别舒服,质量还好。
  •   让人反思。
  •   很好,还有《等待野蛮人》。
  •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后看了原版,作者刻画很深刻,翻译的也还算不错,赞一个~!
  •   事情变化越多,相同的地方反而越多。历史在重复自己,尽管这样的重复显得相当温和。也许,历史也学到了什么教训。
  •   发货速度很快 书还没有看 只是大概的了解了下剧情 很喜欢 包装很精美 支持~~
  •   看过电影,觉得很震撼所以买了这本书,内容还没看,肯定不错的
  •   内容充实,讲述的人身哲理深刻,外皮厚重,很精美,黑耐读。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是一本很好的书。内容题材虽然不算轻快,甚至沉重。但看完还是很有收获的。
  •   还没有看内容 但是包装很好 有塑封
  •   内容不错,包装也很好。
  •   印刷质量没的说,绝对正版,特价买的。很喜欢这本书,值得推荐
  •   书的包装精美,简介不失大度。后来在新华书店也看见了,比在当当上贵多了,还是很满意的。
  •   非常喜欢,正版,又搞活动很实惠。
  •   朋友介绍看的书 还没看 不过值得推荐 ... ...
  •   写得流畅,读得舒心。很好。
  •   文学名著,先收藏着,以后慢慢鉴赏
  •   包装很好,书的质量也不错。
  •   经典书,很好,大家都喜欢看。
  •   《耻》是一本极具可读性,且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
  •   还没有看完 感觉不错的
  •   看看与昆德拉有什么不一样,学习
  •   帮同学买的 到货的速度很快 包裹没有损伤
  •   包装纸质什么的都不错
  •   送货及时收到。
  •   很好 很喜欢!
  •   看了三分之一,还是不错,继续看下去。
  •   很满意,写论文用的
  •   一下子买了好几本,先屯着慢慢看
  •   刚拿到,一直都想看的
  •   太有意思了,写的真好
  •   慢慢看,很好看!
  •   好东西!@
  •   含义比较隐晦,值得细品
  •   虽然还没看完 但是从名字到封面都很喜欢 书的质量也很好
  •   当当的书没的说,便宜
  •   孩子喜欢看书,有同学、老师推荐的,在当当网上有买的,基本都买。相信当当网。
  •   很久就想买了,一直没买到,终于如愿以偿了
  •   还是精装版的,让我很意外。书还没看,印刷和包装很不错。
  •   看来公司的责任感
  •   AAAAAAAAAAAAAAAAAAAA
  •   好书,保障精美!
  •   good,纸质好,封面漂亮,虽然还没看但挺满意
  •   很好的书 就是买一本精装的不划算 不值这个价位
  •   上海译文的书,质量很好。
  •   看到这本书就上火,买重了
  •   译林版本的耻
  •   耻,值得一看
  •   一直不敢面对库切直到结尾都决不妥协的笔调
  •   赶紧入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