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新世界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  页数:245  字数:170000  译者:孙法理  
Tag标签:无  

前言

所有的道德家都一致认为,耽溺于悔恨是最不可取的情绪。做错了事就应该认错,努力加以补救,勉励自己以后好好干;千万别老是为错误难过。在烂泥里翻滚并不是清洁身体的最好办法。艺术也有道德,它的许多信条跟一般的道德信条相同,至少相似。因为作品不高明而悔恨跟因为行为有错误而悔恨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应当找出毛病,承认毛病,以后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回头咀嚼2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的问题,要想把当初没弄好的东西补缀得天衣无缝,拿中年的时光来弥补那另外一个人——当初的自己——所造成并遗留下来的艺术上的缺陷,必然会徒劳无功。因此我让这本《美妙的新世界》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作为艺术品这本书有不少的毛病,但是我担心要纠正它怕得要重新写过才行。可作为年龄更大的另一个人,修改起来是大有可能不但改掉故事的毛病,而且抹掉它原有的长处的。因此,为了抵制诱惑,以免耽溺于艺术的悔恨之中,我宁可把它的好好坏坏一律保留,而去考虑别的问题。可是,故事里最严重的缺点似乎至少还得提一提。那就是,只给了野蛮人两种选择:在乌托邦过混沌的日子或是在印地安村过原始的生活。后者在某些方面要多几分人情味,但是在某些其他方面却照样怪诞不经。我在写这本书时有一个念头:人类被给予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让他们在混沌和疯狂之间进行选择。我觉得这念头很有趣而且很可能是事实。不过为了戏剧效果我让野蛮人说出的话比他所受到的宗教培养所能容许的清醒得多了。培养他的是一些一半怀着生殖力崇拜一半信仰酷烈的苦修的教徒。实际上读过莎士比亚也不足以成为他可能说出那种话的理由。当然,到最后我让他脱离了清醒状态,让他重新受到身上土生土长的苦行主义控制,以疯狂的自我惩戒和令人失望的自杀做了结束。“从此以后这些人便这样痛苦地死去了”,这叫这本寓言的作者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觉得有趣,他崇拜美,他是个怀疑论者。我今天并不打算证明清醒是不可能的。相反,我倒深信它可能,而且希望多看到一些清醒,尽管我也跟过去同样肯定清醒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现象,并为此感到难过。因为在我最近几本书里都谈到过清醒,特别是编过一本由清醒的人谈清醒,谈怎样做到清醒的文选,而又有一位著名的学院派批评家告诉我说,我代表了危机时代的知识阶层的一种可悲的症状。我认为教授先生的言外之意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代表的就是成功的可喜的症状。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是值得应有的尊重和纪念的,让我们为教授们修建一座神殿吧。那神殿应该修在欧洲或是日本某个被劫掠一空的城市的废墟上,在那古代遗骨洞穴的门口我愿意刻上几个六七英尺高的简单的话:庄严纪念世界的教育家们。SI MONUMENTUM REQUIRIS CIRCUM SPICE。还是回到未来吧……我如果要重新写这本书,我会给野蛮人第三个选择:在他那乌托邦与原始生活的两难选择之外再给他一个可能性:清醒——这个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就在一个由某些从“美妙新世界”流放出来和逃亡出来的人组成的社会里,地点在保留地附近。在这个社会里经济是亨利·乔治式的分散经济,政治是克鲁泡特金的合作式政治,科学和技术像安息日一样是为人设置的,而不是让人去适应它,受它奴役的(就像我们现在一样,而在“美妙新世界”里尤其严重)。在那个社会里宗教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自觉的、理性的追求,是对于遍及宇宙万物的“道”、“理体”、高超的“神性”或是“梵天”的统摄全局的知识的追求。生活的压倒的哲学应该是一种高级的功利主义,其中最大快乐原则须从属于终极目的原则——在生活的每一次偶发事件面前需要提出而且回答的问题是:“这种思想或行为对于我,或尽可能多的人,追求人类的终极目标能做出什么贡献?产生什么干扰?”在我设想的修改本里,这个受到原始人群培养的野蛮人先得有机会直接了解到一些由追求清醒的人自由合作组成的一个社会;明白了它的性质,然后才被送到乌托邦去。这样一改,《美妙的新世界》就会具有艺术和哲学(如果对小说作品也用得上这样大的字眼的话)的完整性了。而在这两方面,以本书现在的情况看,显然是不足的。 但是《美妙的新世界》是谈未来的,而谈未来的书,无论其艺术或哲学的质量如何,它所做出的种种预言推敲起来先得有一副可能应验的样子,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现在,十五年后,站在当代历史的下坡路上的有利地势看来,这书的预言有多少是可信的呢?在这段痛苦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能证实或否定我一九三一年的预言呢?

内容概要

《美妙的新世界》是A.赫胥黎著名的幻想小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十分畅销。它1932年出版,到1966年的34年间已经出了哈珀版、新哈珀版、矮脚鸡版、矮脚鸡经典版等57版,共275万册。作者A.赫胥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美妙的新世界》,这本科幻小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本书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他们拥有安定、无限的 “自由”,却丧失了科学、艺术、婚姻、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边远地区。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译者:孙法理

章节摘录

一幢灰白色的大楼,矮矮的,只有三十四层。门口大书: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盾式的图案上是世界国的格言:社会,本分,稳定。底楼的巨大厅堂面对着北方。尽管对夏天而言窗户外已经很冷,室内却热得像在赤道。薄薄一道森严的光耀眼地射进了窗户,渴望搜索出什么苍白的、长鸡皮疙瘩的穿便衣的非专业人员的形象,却只找到了实验室的玻璃器、镀镍橱柜和闪着凄凉的光的陶瓷。对荒凉的反应还是荒凉。工人穿的大褂是白色的,手上戴的橡胶手套死尸般煞白。光线冻住了,冻死了,成了幽灵,只有在显微镜黄色的镜头下,才找到了某种丰腴的有生命的物质。那东西在镜头下浓郁得像奶油,躺在实验桌上一排排擦得锃亮的漂亮的试管里。向远处伸展开去。“这里,”主任开了门说,“就是孕育室。”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主任进屋时,三百个孕育员身子都俯在仪器上。他们有的不声不气,全神贯注,几乎大气不出;有的则心不在焉地自言自语着,哼着歌,吹着口哨。一群新来的学生低声下气地跟在主任身后,有些紧张。他们全都非常年轻,红扑扑的脸蛋,乳臭未干。每个人都拿着一个笔记本,那大人物说一句他们就拼命地记一句——从大人物那里直接受教是一种难得的特权。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主任对亲自带领新生参观各个部门特别重视。“这只是给你们一个全局的印象。”他向他们解释。因为既然需要他们动脑筋工作,就得让他们了解一些全局,尽管他们如果想成为良好的社会成员过幸福的日子,还是知道得越少越好。具体细节通向品德与幸福,而了解全局只是必不可少的邪恶,这个道理凡是聪明人都是明白的,因为形成社会脊梁的并不是哲学家,而是细木工和喜欢集邮的人。“明天,”主任总对他们微笑,亲切而略带威胁地说,“你们就要安下心来做严肃的工作了。你们不会有多少时间了解全局的。而同时……”而同时,从大人物的嘴直接到笔记本也是一种特权。孩子们发狂地记着笔记。主任往屋里走去。他身材修长,略显瘦削,身板挺直,长长的下巴,相当突出的大门牙,不说话时两片嘴唇勉强能包住,嘴唇丰满,曲线好看。他究竟是老还是年轻?是三十岁还是五十岁?或是五十五岁?很难讲。不过,在这个安定的年代,福帝纪元632年,并没有谁会想到去问一问。“我从头说一说。”主任说,积极的学生把他的意思记进了笔记本:从头说一说。“这些,”他一挥手,“就是孵化器。”他打开一道绝缘门,向学生们展示一架架编了号的试管。“这都是本周才供应的卵子,保持在血液的温度,”他解释道,“而男性配偶子的温度,”说着他开了另一道门,“必须保持在三十五度而不是三十七度。十足的血液温度能够使配偶子失效。”窝在发热器里的公羊是配不出崽的。他仍然靠在孵化器上,向他们简要地讲述现代的授精过程,铅笔在本子上匆匆地涂抹着。当然,先从外科手术介绍起——“接受手术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同时也可以带来一笔报酬,相当于六个月的工资。”然后他讲到保持剥离卵存活、使之活跃发展的技术,对最佳温度、最佳盐度和最佳黏稠度的考虑;讲到用什么液体存放剥离的成熟卵。然后他把学生领到了工作台前,向他们实际展示了这种液体是怎样从试管里抽取的,是怎样一滴一滴注入特别加温的显微镜玻片上的;展示了液体中的卵子如有异常如何检查,卵子如何记数,如何转入一个有孔的容器里,那容器是如何浸入一种有精子自由游动的温暖的肉汤里的——他强调肉汤里的精子浓度至少是每立方厘米十万(同时他领着他们观看操作),如何在十分钟后从液体里取出容器,再次检验其中的东西。如果有的卵子还没有受精,就再浸泡一次,必要时还要再浸泡一次;然后受精卵便回到孵化器里,留下阿尔法们和贝塔们,直到终于人瓶。而伽马们、德尔塔们和伊普西龙们则要到三十六小时之后才重新取出,再进人波坎诺夫斯基程序。

后记

《美妙的新世界》是A.赫胥黎著名的幻想小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十分畅销。它1932年出版,到1966年的三十四年间已经出了哈珀版、新哈珀版、矮脚鸡版、矮脚鸡经典版等五十七版,共两百七十五万册。(1966年至今再版情况未计,做翻一番的估计不会算过分。)幻想小说是很新的文学样式。据研究,最早的带幻想意味的作品为古希腊萨莫撒塔的吕西安(Lucian of Samosata,约115-约200)的《真实历史》(Veracious History)。它的主角进了月亮和太阳,卷入了星球大战,情节有点像现代的科幻小说,但有多少科学成分还很难说。17世纪法国的西拉诺·德·贝热拉克(Cyrano de Bergerac,1619-1655)写的《月亮列国趣史》(Histoire comique des etats et empires de Lune,1656)和《太阳列国趣史》(Histoire comique des etats 8f empires du Soleil,1661)从题材来看也近似幻想小说。开现代幻想小说先河的作家应算是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他的《卷入美尔斯卓姆大海漩》(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6m,1841)写一对弟兄驾船误入大西洋东北经常出现的一个大漩涡,哥哥被吓得精神失常而淹死,弟弟依靠一个圆桶死里逃生,被逃出来后头发全白了,连整个表情都变了。

编辑推荐

《美妙的新世界》:经典译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妙的新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5条)

 
 

  •   初次了解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或译《美妙的新世界》)这部作品,恐怕还是在中学时代阅读《科幻世界》杂志的时候。作为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本作的知名度自然不低。不过知道归知道,我却一直没真正读过这部作品。其实想想也正常,这种思考性很重的书恐怕即使给中学生读也是没法了解其真意的吧,就好像给小学生读红楼梦一样不切实际。与其如此,还不如等到有了足够的知识和人生积累再去拜读来得更好。

    之前读《娱乐至死》时,书中曾不止一次以本书为寓。这也重新挑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求来了这部熟悉而又陌生的名作,想要细细品味一番。怎么说现在的我应该够格读这本书了吧^_^ 不过比起这么多年的“仰慕”,真正的阅读过程却持续了半天而已——本来也不是什么长篇小说——一口气读完的感想是“好是好,就是实在有点意犹未尽”。所以就斗胆发发自己的评论来尽一尽兴。

    所谓“反乌托邦”,就是指其所描写的未来社会与乌托邦式的乐观理想背道而驰。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并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与幸福,而是成为束缚人们思想与灵魂的工具;没有带来人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技术和体制的奴隶。《美丽新世界》也是基于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忧虑而创作。不过与另两部作品《1984》和《我们》相比,《美丽新世界》又有所不同,它所担心的不是科技沦为强权政治的工具而控制人心,而是人们在科技所提供的自由面前失去自我。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在试管里受孕成长,整个胚胎过程中即已决定一个人的智力与外貌,并在婴儿期的催眠教育中塑造成符合各自阶级的存在。各阶级的人们只知服从社会的集体意识,工作,消费,娱乐,而失去了自我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人们沉溺在肤浅的感观电影中而不再阅读,迷醉在高科技所营造出的种种享乐中而忘了独立思考。为了符合整体社会的稳定,道德观被改写。放荡的性行为成了理所当然的常态,而父母,受孕,胎生等概念反而被打上了淫秽羞耻的烙印。人们放纵自己的欲望,即使遇到挫折,也可以通过唆麻毒品来逃避现实。在各种激素的作用下,他们永远不会显得衰老,即使到了生命机能停止的时候,看起来也如同年轻人。社会就这样和谐,人人都快乐无忧,好一个美妙的新世界……

    “野蛮人”约翰无疑是全文的关键所在,他的出生是一个偶然。一对新世界男女在去旧世界(和现代社会相对的原始保留地)游玩时遇到意外而失散,女的因此迷失在印第安部落中并生下了具有新世界血统的约翰。在古老的宗教和莎士比亚以及母亲的多种熏陶下,约翰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并不被原始社会所接纳的他对新世界有着一份憧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终于得以来到这个盼望已久的世界。然而,他却发现一切都和想象的不同:人们虽然得到了一切的享受,却放弃了理性与思考,失去了身为人的灵魂。被自己疯狂热爱的女孩在他眼里竟然不知廉耻。约翰的道德观与自我思考能力让他无法见容与这个社会,最后只好自我放逐到外界。可是社会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他的自我惩罚和斋戒生活反而招来了无数好奇的记者与观众,最后终于使他陷入疯狂而自尽。

    整部作品所给出的是一幅触目惊心、令人作呕的图景。然而仔细思索,却又令人迷惘:到底这个新世界错在何处?是人工胚胎培育技术的错吗?这样止于单纯的科技恐慌论的观点显然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是划分阶级的错吗?可是文中也提到,如果社会全部由高阶层人组成,反而会造成动荡不安。是篡改道德观的过失?可是伦理道德本来就是特定时空下的价值观,环境改变了,道德自然会变。是盲目生产,盲目消费的观念错误?可如果资源再生利用问题解决了,这又有什么问题?是因为人们沉溺于婴儿化的欲望满足,不再思考?但人的本质不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既然原欲已经满足,那由此衍生的文学和思想又有什么必要保留?约翰之所以陷于疯狂,是因为社会的疯狂,还是因为他自己迂腐的道德面具和柏拉图式的爱情幻想?然而,不再思考而只是服从社会价值观的人,真的能被称为完整意义的人吗?行文此处,只能说越想越糊涂,越理不出头绪。想来即便是赫胥黎本人,恐怕也不能全然明了自己要批判的是什么,自己所希望的又是什么。不过他所作出的预言,正在我们身边成为一个个现实。人类的未来究竟会怎样,是否会成为书中所描写的梦魇,这实在是一个过于沉重的命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探讨范围。不过至少今天的人类还多少保留了能够自我思考的理性,写在这里的文字便是其证明。这大概是唯一值得欣慰之处吧。
  •   话说《1984》与《美丽新世界》,以及《我们》,并称“三大反乌托邦小说”,《我们》一直想也看了,其实也有看,但一直没有看完,期望将来某个时候能补上吧。只说《1984》与《美丽新世界》。依然清楚记得刚看完《1984》的时候那种震撼与毛骨悚然的感觉,原来人类社会竟然有可能演化到如此可怕的一种状态;而后看了《美丽新世界》,却以为相比于《1984》,这本书描写的世界反而要更有意思的多,也更有可能出现的多。  《1984》里,统治是通过恐怖与高压,饥饿与劳累完成的,一个人表明权力,是“通过叫旁人受苦”。而且,书最后主人公的转变,仍然还是突兀,诚然,在那个社会里除了被洗脑就是死去,但对主人公的洗脑,还是有点牵强。相比于《美丽新世界》,《1984》还是落于下乘了。因为《美丽新世界》里的统治,与《1984》的制造痛苦截然相反,是通过消除全部痛苦来实现的。人一生下来(生产出来)就被分定了alpha,beta,gamma....epsilon诸个等级,然后通过各种技术上的手段以及小广播的洗脑灌输,条件反射式的限定学习等等界定了各个阶级的一切。如果还有烦恼,还有一种叫唆麻的麻醉药物让你忘掉一切。    相比《1984》,《美丽新世界》无疑要自由的多。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是,这里可以享受完全自由而无任何拘束的性爱,比之《1984》里的彻底压抑,甚至比之现在的诸多道德约束,只有一个伴侣竟是很羞耻的一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你实际上可以选择做任何事情不受限制,比如那个野蛮人,他并没有被消灭或者怎么样,总统其实给了他所想要的,因为一个异端其实并不能给这个世界以任何影响。所以,《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完全彻底的稳态,而《1984》还只是处于亚稳态,是可以被扰动的,因此《1984》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来找出来异端并彻底洗脑或者消灭掉。而且,美丽新世界里实际上还存在着那么一群不同追求的人,被放逐在了海岛上,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  而之所以《美丽新世界》会被认为不自由,那是因为,他的自由,是一种“被自由”,他的幸福,是“被幸福”。这就得说到“洗脑”。《美丽新世界》的洗脑显然比《1984》高明的多,因为他是通过技术上的手段,彻底而有效,而《1984》仍不过是通过不断重复谎言与高压手段,一如某些大家喜闻乐道的某XXX采取的手段。所以这也是大家更喜欢《1984》的原因,影射更明显,但其实大家也看到了,效果并不见得多好。如果全世界真的只剩下大洋、欧亚、东亚三国,这无疑是很稳定的;但是如果在此之外还有那么一些采取不同方式的别的国家,你就不好使了,因为别人的国民明显比你更幸福。所以,《1984》可以被打破,而且看来是不可能会出现了,但《美丽新世界》不同。《美丽新世界》里,给你幸福,给你自由,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因为你所能想到要的一切,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被限定了。这就是真正厉害的洗脑的可怕之处,你的脑子里,除了他想给你的,根本就没有别的东西。
  •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帝纪元632年 (即公元2540年) 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社会阶级(以希腊字母为序,分别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马γ、德尔塔δ、爱普塞隆ε等),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唆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把它们全都交给了统治者手中。
      故事的前六章主要描写了新世界里的一些情景,而从第七章以后,开始重点描写一个从印第安“野蛮人”约翰从原始社会突然转入新世界里的社会,以及他在其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美丽新世界在之后有很大的讨论,因为大众普遍认为它有预言之意味,甚至有人认为未来将和内容不谋而合。它大量引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构成一个充满社会性、警惕性的科幻世界,对二十世纪的科幻小说起了深远影响。
  •   看了NO.6的影评 然后我买了这本美妙的新世界 封面很有译林的感觉 套用尼古拉斯·贝加耶夫的话----------看来乌托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么去避免它终于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   当统治者的恩赐被视为民众幸福的源泉时,统治者越高大,民众就越渺小。

    希特勒是会欣喜若狂,因为将人类的未来当作一个巨大的生物工程来建设,简直是他的毕生追求。还有斯大林,荡漾在新世界人们脸上的微笑,与沉浸在丰收喜悦里的社会主义农民如出一辙,而新世界的“睡梦教育”,简直可以说是对苏式灌输教育赤裸裸的抄袭。所有那些信奉“精英治国”、信奉“稳定高于一切”、信奉“老百姓无非就是关心吃饱穿暖”的人,都会是“美好新世界”的热情粉丝。
  •   英剧《黑镜》中就刻画的是这个美妙的新世界。人们穿着相同的衣服,生活在高科技的虚拟房间里,每天通过踩单车换取点数,除了踩单车外,人们就只呆在房间里,用虚拟货币收看电视,更换自己的虚拟形象,这简直就是《娱乐至死》和《美妙新世界》的结合体。 回到《美妙新世界》,全书就是描绘了莫尔的乌托邦式的世界。
  •   看过《1984》和《动物庄园》之后,便买了这本《美妙的新世界》。这本预言式的传世名作,描绘了一个无比“美妙”的新世界,但看的时候却心情非常沉重。一个个丧失了自己,从受精的那刻起就被严格控制的“人”,真的可以称之为“人”吗?其实只是一具具有肉体躯壳的机器人吧。
  •   在“美妙的新世界”里,每个人的命运甚至是思想都是被设定好的,无论贵贱,大家都满足现状……很好很和谐。肉体上,他们很自由,但……推荐先读《一九八四》,再读这本
  •   是看了《1984》后再看这本书的,《1984》带给我的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美妙的新世界》则带给我的是一种完全陌生的体验,但后者却带给我更多的恐怖,我不是很担心现在出现《1984》那样的社会,毕竟我们经历过那个时代,也度过了那样的时代,但是《美妙的新世界》却是面向未来的,里面的想法完全是可行的,诸如条件设置,催眠教育等,我们现在某种程度上就在开始采用里面的方法。而且《美丽的新世界》最恐怖的是,它是令人无法反抗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反抗——条件设置不允许。这是一个技术控制的超稳定结构。
  •   我一直挺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上海译文各种书的译名和人物译名都和其他出版社通用名不一样。搞的我要找几本书都花了挺长时间,比如这本书通用名是《美丽新世界》,还有一本《银河系漫游指南》被译成《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说内容吧,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写于1932年,但是很应景。当下的中国就是没有信仰,只追求金钱和幸福,并且大家都争做管理者的社会,只不过不同的是,因为没有条件设置,所以大家都不幸福而已。只要稍加改造,马上就会变成美妙的新世界。
    看这本书之后,时刻保持警醒,有些东西,我们绝不该丢掉。
  •   首先说,看这本书来自neil.postman的《娱乐至死》,后来才知道其与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postman看来《美丽新世界》和《1984》描绘的是两个相反的未来,而在读过此书后,我觉得这种相反反而只是表面上的。内在来看,他们描绘的都是又精英统治的所谓稳定社会模式,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来自于强权和控制,另一个来自于异化——从无意识领域影响人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方式正是利用了人的原始欲望。
  •   所谓美妙的新世界,实则的荒唐的新世界,新世界,实则是现在世界的放大版
  •   貌似不少人是看了娱乐至死再来看这本书的.我也不例外.跟1984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于未来世界的恐惧幻想.但是两本描写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一个是过度的专政强力统治.一个是过度的享乐.确实现在的世界民主进程相比起1984..美丽新世界这种没有灵魂的乌托邦是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   美妙新世界是一部和奥威尔的1984比肩的小说,很好看
  •   经典的三部反乌托邦著作之一,读来发人深省,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沉默,时而恐惧,与《1984》相比,本书已然超越政治,拷问到更基本的存在上面了。《1984》选了董乐山的译本,《美妙的新世界》选了受推荐的孙法理译本,名书必配佳译。另外想感叹的是,译林的重印速度太快了,装帧也不断更换,想要收集一套整齐划一实在没办法,所以在选购外国名著上,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译本吧。
  •   “因为我们的世界跟《奥塞罗》的世界不同。没有钢你就造不出汽车,没有社会的动荡你就造不出悲剧。现在的世界是稳定的;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绝不会要。他们富裕,他们安全,他们从不生病,也不怕死;他们快快活活,不知道激情和衰老;没有什么爸爸妈妈来给他们添麻烦;也没有妻室儿女和情人叫他们产生激情;他们的条件设置使他们实际上不能不按条件为他们设置的路子行动。万一出了事还有唆麻——那就是你以自由的名义扔到窗外去的东西,野蛮人先生,自由!”他哈哈大笑。“想叫德尔塔们懂得什么叫自由!而现在又希望他们懂得《奥塞罗》!我的好孩子!”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romance, love --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Dead Poets Society》
  •   书价格实惠,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美妙的新世界永远不成为现实,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   科技越发达,人们越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没办法改变
  •   美妙新世界,听说朝鲜人民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   带着脑子去读这本书,否则就不要打开了。

    建议你一口气读完它,或者你会不自觉的被它吸引的一口气读完的。

    美妙的新世界可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给你带来不同的观点。

    买这本书挺值,以后也会再拿出来翻一遍,不会看过就丢掉的。
  •   很经典的一部书,带孩子进入美妙的新世界
  •   这个包装很精美,拿在手上就很有读的欲望!虽说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但我差点就被那个新世界说服了。比起《1984》的极权世界,这个世界真的算得上是挺美妙的了。挺喜欢的书,经典,值得一读。
  •   一个美妙的新世界,够造了一个极端现实的集权社会,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值得一读
  •   觉得对于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这个所谓的美好社会其实孤独、无趣的可怕,虽然和1984描述的社会生活完全不一样,但是同样都是要在集权社会下保持稳定,而保持稳定很重要的一点都是要剥夺人们所有的思考能力。
  •   反乌托邦三部曲里,最喜欢这本,荒诞的未来世界与莎士比亚诗意台词的错乱交织,文字里有奇异的科幻末日感和深厚的人文反思,第一次读的时候不由得被摄入其中,印象深刻,果断收一本,好像没啥版本可选择(这版的蓝色精装压花封面太古典了,略显花哨和老气,不是很喜欢),译林的翻译比较老牌可靠,读来没有不适感,感觉把原作者冷峻而略带英式幽默的笔调翻得挺到位的。
  •   《美妙的新世界》一书很是经典,译林的封皮又是很精致的,值得收藏。送货速度也快。
  •   美妙的新世界一点都不美妙,现实中不存在乌托邦
  •   "美妙的新世界"这本书有破损,不多见,犹如被重压折叠过,偶遇的,算了吧。背运啊离开远点。
  •   因为看过《一九八四》,某一次在Google Buzz上看到一个《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的对比,两个极端。刚刚到手,还没有阅读。现在好像对赫胥黎这个人更有兴趣了...
  •   美妙的新世界。还没看,不知道这个译本怎么样。
  •   美妙新世界
  •   不可否认,我们是朝着这个美妙的新世界走的,无法回头。我们丢掉了太多东西,最后只剩下硬硬的干干的躯壳。
  •   因为非常喜欢乔治奥威尔的1984,所以买了美妙的新世界。很早就买了,但是读了几页就一直没有读下去,我相信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如果真的很有感悟,会再来补上一些。
  •   美丽新世界 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 是经典之作
  •   看完书后感触良多。也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怎能不与书中所写产生共鸣。单说一点,也是身为学生的我感触最深的一点:那看似荒诞却又残忍的传送带不正像我们伟大祖国的教育体制么?
    今人笑古人科举八股,殊不知,后人也笑今人高考制度。
  •   “反乌托邦小说”几个字有些像性感的鞭子。不少人如我,喜欢走上前去,拿出屁股,欢快地承受,欢快地控诉。迄今为止,我还未读过能让我热泪盈眶的此类作品,我在面见这些书时,体验更多的还是一种兴奋,一种作者作出预言而读者给出应验结果的兴奋。也正因为如此,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在编排布阵时的聪明,而忽视其忧虑。
       因为乌托邦本身是让人成为群众成为集体的,所以,这些年乌托邦小说在写人时,都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扎米亚京写的〈我们〉,人都是号民,都被编号了,你就很难从这些号码里看出参差多态来。而尽管每部小说里都会设计一个醒悟的人出来反抗,但作者也不敢让这个人像石猴一样蹦出来,完全迥异于他人。他的醒悟,他的挣扎都必须有一个从统一到个别、从集体到个人的过程。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安全的,有着很多闲情,拿父辈的经历去阅读那些小说。目前阅读过的〈动物庄园〉、〈1984〉(奥威尔)、〈孽卵〉(布尔加科夫),当日都以预言的姿态出现,后来或多或少地都在苏联等国实现了。随着意识形态的逐渐模糊,和个人自我奋斗机会的出现,这种作品往往被自己视为是消遣。我好几次都有种看动物一样的兴奋。我看这些作品,就像和朋友去动物园一样,我兴奋地给人指点,哈哈,它(!)就是这样子的。我一点都不害怕自己掉入到远古时代,那时候猛兽还没有被关进笼子,我也还是不开化的人类。我一点都不害怕我会受到伤害,尽管有时候还是能感觉到有些东西余根未尽,有些东西余威还在。
  •   赫胥黎对未来社会的另类构思,给予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深入的思考现代社会中,对技术的过分依赖的极端,使得人不得不反思现代社会的危机和那些看起来美好的未来。
  •   美丽新世界 未来的一种可能
  •   1984终将过去,美丽新世界才是未来。我无法相信这书写自20世纪30年代。
  •   一部很特别的幻想小说,却具有现实的讽刺意义,值得一读。
  •   已经有了《1984》,现在又有了《美丽新世界》。就等《我们》圆满了。
  •   赫胥黎的地位和奥威尔的地位是一致的,他们都提出了一种未来和一种专制,都是人们需要警惕的,看了就明白和现在的世界有多少相似了。
  •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惊世之作,推荐~~~不过一般译作《美丽新世界》……害小生差点错过如此经典……
  •   新世界,,没有人性的世界。。
  •   赫胥黎的经典之作,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尤其是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提出。
  •   除了标题有点不习惯,(《美丽新世界》),书很好,装帧设计也都很不错。
  •   这是个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TUT
  •   反乌托邦三部曲刚看过1984,美丽新世界也很不错
  •   带领在现实世界有烦恼有苦闷的人走进另外一个世界,暂时摆脱现实,漫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而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生活幸福的人同样 也可以在那个虚晃的世界里重新审视自己。
  •   以前的教育让我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是褒义。看此书是在读亨利。福特的自传之后,当时读就有些不容易接受的地方,以为自己觉悟低,读此书后知道福特自传中让我不舒服的是什么。强烈建议把此书和福特自传一起买来,先读福特,神一样的人啊;再读此书,原来如此;回读福特……很有趣的思想体验,三观重建。好书,绝对值得推荐。
  •   非常好,非常喜欢。希望每一个对幸福对社会有探索的人都来读一读。
  •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中的一部,赫胥黎的这部作品确实名不虚传。译者的翻译十分用心,还附有译者对全书的解释和评论,在这个翻译越来越粗糙的时代里实在是不多见的翻译精品!
  •   当下的人看这本书更有现实意义,只可惜现在的人都更愿意上网打游戏、聊天或看**网络小说,这无异于书中所说的“唆麻”。
  •   大笑三声,人正头也不回地掠过《1984》的阴影,不知道ls们的年龄层次是什么,现在比20年前已经不知道好多少了,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大人都不敢谈论政治,现在至少你骂骂zf都没人管你。现在是又1984,又每天被幸福,比起朝鲜来,我们真的是好太多太多了
  •   买这本书是因为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有所提及,贯穿了整本书的一条主线“人们最终会被自己所喜爱的毁灭而非所憎恶的”。由于不懂,所以才买来这本书看,看后心里颤颤惊惊,不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谁说赫胥黎的语言不是真的呢?
  •   想看赫胥黎的小说很久了,但是之前有一堆堵在前面,恩,过段时间慢慢看~
  •   最喜欢看科幻,为西方人的幻想而惊叹。
  •   这不仅仅是科幻,而是关于我们未来世界的构想,对于我们曾经未来理想的动摇。或许作者真的是别有用心。
  •   活在当下,却不免去畅想未来,忍不住的好奇心,看到书中未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   与《我们》和《这完美的一天》一起下的单。译林版书不错
  •   人们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
  •   封面好看,但这版是译林名著丛书中用料最好的一版。
  •   政治讽刺小说,深刻而经典
  •   很好的科幻小说。
  •   科幻反乌托邦小说。比一九八四所描述的英社绚丽、迷幻,但某种程度上更真实!我们会被我们喜欢的东西王毁灭!
  •   没有自由过的人们不会明白自由的可贵
  •   赫胥黎的作品很好看的,这本书超赞。正品,纸张很好
  •   很早就想看的一本书,赫胥黎构造的世界和奥威尔不同~!但是都很有爱~!
  •   远见的博学家,对人类最本质需求的深刻洞见。科幻题材,但是没有艰深的理论。只能说作者的思想是足够深邃,不流于俗。
  •   反乌托邦主义的经典作品,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
  •   值得一读的好书,看看里面人的生存状况,会不会觉得可怕呢???然后再对比一下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吧。。。会有收获的
  •   书中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让人难以自拔!
  •   看完《1984》之后想起来,不如把四部反乌托邦小说都看完,比较一下,思想的轨迹
  •   此书真的是浅显易懂又非常深刻,佩服作者精通艺术、经济、物理、化学和生物,真是太有才华了!
  •   是精装硬皮版的哦,朋友很喜欢
  •   总体很好,但是这版的翻译有些绕口觉得。
  •   还没开始阅读,不过包装不错,精装版的适合收藏
  •   精装书,很精美.讲述了一个高度模式化社会里人们的反抗和无奈,发人深省.
  •   一个没有欲望的世界 绝对幸福的世界就像我们一直以来期待的那样。但是这样的世界真的就是我们期待的世界吗。
  •   赫胥黎的《天演论》、《美丽新世纪》都应该读一读
  •   赫胥黎必读
  •   拿到之后很快看完了,又细细回味了几天。赫胥黎和奥威尔笔下的乌托邦虽然殊途,然而同归。看完之后心情颇为沉重。
  •   配合1984看,很好的一本书,一直希望野蛮人和列宁娜可以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野蛮”与“文明”的差距
  •   纳粹主义
    无政府主义
    纵欲主义
    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自以为是的文明人
    纵欲无度的交际花

    难道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世界?
  •   我很佩服外国人,他们总能出人意表地指出一个我意识不到的问题。比如说,稳定好不好?幸福好不好?什么是幸福?科技进步好不好?跟他们一比,得,中国老百姓都挺幼稚的。看这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仿佛受到打击一般变得恍恍惚惚。看身边的事物都换了一种眼光,不敢轻信。
  •   这本书是在看完《动物庄园》后看的,感觉两本书有点共同之处,都是对乌托邦式的社会的,算是暗讽吧这本书的后面几章内容引人深思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没有钢你就不能知道汽车,没有社会的动荡你就没有悲剧。好书,值得一看!
  •   这本书的包装很漂亮,很精美...还没看,不过是身边的人推荐的.
  •   很棒的一本书,特别是最后大结局那个“圈”那可怕的肉欲和沉溺,真的给人一种“啊,竟然是这样”的感觉,强烈要求大家读一下这本书,读了绝对不会后悔
  •   我是在《1984》之后买的这本书,反乌托邦的书籍一向都是很有深度发人深省的。这本书能够有如此高的地位,名不虚传。对于没时间看书的人也可以去看看类似题材的电影,比如《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   经典作品,蛮有教益,篇幅不长,在当下碎片阅读习惯下,适合阅读
  •   反乌托邦小说,与《1984》齐名,但其日期更早,很有思想。
  •   终于把三大反乌托邦小说看完了。很有感触。
  •   一本从科技角度出发的反乌托邦小说
  •   和诸多反乌托邦小说还是有一些雷同,诸如总会有一个掌握话语权的大人物冒出来说一大堆话。
  •   因为《娱乐至死》才来看的书,看过之后深深感慨沉迷于科技的我们真的是找到了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么?虽然这类预言小说都有些极端,不过其中的一些点还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   最近对反乌托邦小说还蛮感兴趣的
  •   对比《1984》一起看,你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不论是专制下的思想控制,还是娱乐下的思想停止,都值得我们深刻警醒和反思,当下的中国恰好面临着双重的风险。
  •   定装页非常美丽,纸张也相当迷人,印刷很好,字体和行距看得非常舒服,在考试前一口气看完了(这么一说感觉有点让人不务正业的感觉耶!)
  •   朋友想要读的书,送人的,据说不错
  •   买此书送人,对方很喜欢。与1984 动物农场比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