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伍德斯托克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埃利奥特·提伯,汤姆·蒙特  页数:289  译者:吴冰青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怎么了?它发生了什么?40年来,它究竟留下了什么,才能让人们一直念念不忘。    1969年8月15日,在美国纽约市伍德斯托克镇举办了一场有50万人参加的摇滚音乐节,还有100万人因为交通拥堵而滞留在路上。来自全美的嬉皮士们纷纷从各地赶来,和摇滚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轰鸣的吉他与摇滚女歌手贾尼斯·乔普林的尖叫,在四天的时间中,共同将六十年代的嬉皮文化与璀璨的摇滚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此,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日后的四十年成为一个传说,一个象征。代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文化:乌托邦的理想,爱,自然主义,反战,迷幻药的精神之旅,民权运动,和平口号,嬉皮公社,以及摇滚乐。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后的整个七十年代,嬉皮乃至嬉皮文化都逐渐衰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以最后的狂欢以及极致的演出,再现了一代人的面貌。    有意思的是,在那之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中,人们都不断地追溯着那段历史,并意识到某些青春、反叛的东西始终与我们同在,六十年代不仅成为青年文化的源泉,摇滚乐的黄金岁月,更成为一个可以触摸的神话,任何来自青年的环保、反战抗议、激进主张以及摇滚乐都会唤起人们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记忆。而我们今天生活中的灵修、乐活、有机、环保等生活潮流……也都和六十年代的嬉皮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文化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学者一再回顾、分析、探讨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年文化的来由和根源,而今天,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嬉皮士"吗?摇滚乐改变了这个世界吗?伍德斯托克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什么?

作者简介

  埃利奥特·提伯,1953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办者之一,艺术家,剧作家。曾创作多部获奖话剧和音乐剧,并在美国新学院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教授喜剧创作与表演。他的第一部小说《高街》在欧洲出皈,迅速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成电影,在欧洲和美国获得多个奖项。  汤姆·蒙特美国著名的心理康复专家。

书籍目录

致谢1.迷失在白湖2.泰希贝格诅咒3.我的“另类”生活4.歇斯底里地笑着挖个更深的墓坑5.石墙与解放的种子6.金鹅降落在摩纳哥7.世界已是全新8.第一波9.白湖反叛者10.人人都想分杯羹11.局势扭转了12.制造伍德斯托克尾声附录:伍德斯托克野史

章节摘录

  1 迷失在白湖  “埃利!”  她又来了。我妈妈就像困在着火的房子里似的,扯着嗓子拼命叫喊我的名字。我正不情愿地推着剪草机在草坪上转;她叫得如此响亮,声音都盖过了剪草机的轰鸣。她的叫喊从汽车旅馆的登记室传来,这是我们在纽约州白湖,也就是卡茨基尔山区一个湖畔小村开的旅馆。我转过身,朝登记室望去,看看有没有蹿起火苗或者翻腾的浓烟。自然是什么也没有。看起来,危机不会比水龙头漏水更危及生命了。  “埃利亚胡!!!”这下她用上了我的全名,是要告诉我事态的严重性,“快点过来。你倒霉的妈妈需要你。”她的声音尖锐得像刀子一样。  我关掉那台锈迹斑斑的老剪草机,朝登记室走去。母亲站在登记台后边,面对着一位矮个子男人。他穿着红色衬衫、芥末黄百慕大短裤、长及膝盖的袜子,光头上一顶小帽子压得很低。他非常生气,后背都放射着愤怒。  “出了什么事,妈?”  “这位开豪华凯迪拉克的先生,他要求退款,”她说着,右手在空中劈过,然后回到胸口,捂着,似乎在等待就要来临的心绞痛,“我告诉过他,我说,‘一律不退’。我若不是从俄国明斯克二十英尺深的雪堆里兜里揣几个冷土豆后头还有沙皇的兵在追赶一路走到这里来的,就活该给你的房间退款吧,抱怨我床单的豪华绅士先生。”  “床单有污迹,”他说,强压着愤怒,“我还发现床上有……阴毛,天哪!电话不通,空调也没有——窗上就一个塑料盒子。”  这些自然都是实情。好些年我们都没有洗衣机,因此我父亲,汽车旅馆的勤杂工兼多面手,便把床单搬到地下室去,高高堆起来,倒上一些洗涤剂,用水管子冲。有时候,他连洗涤剂都懒得倒。然后我们就在汽车旅馆后院的沼泽地把床单挂起来,晾干。那儿有几百株松树,可以给床单熏上那种“松木清香”的气息。  我们终于弄到洗衣机的时候,妈妈时常不肯在水里放洗衣粉,把这当成一种省钱的办法。即使现在,她通常也是一股脑儿省去床单清洗工作,代之以刷掉床单上的毛发,然后在床上就地熨烫一下就成。  至于电话和空调机,那些都是装点门面的。一天,一个心怀不满的电话公司雇员来了,带着一大堆电话和一架旧的电话交换板——那或许是40年代的东西了——许诺要给我们违规安装起来,收五百美元。我母亲,讨价还价永远是精明的,叫他打了个折。  “亲爱的电话兄弟,你以为我是1914年兜里揣上生土豆从明斯克半夜里走过来的,所以就可以宰我的电话钱吗?我们只能出十二块现钱,外加一打啤酒和大妈的一份热霍伦特。”那指的是我母亲炖的牛肉土豆汤。然后她说:“我们出这些,你的东西可就全要了!”生意就这么说定了。  那个家伙耸耸肩,把那一大堆电话机、电线和电话交换板卸在登记室,拿了钱,喝酒去了。没有他的专业技术,我们自然是毫无办法,也就是说白花了十二块钱,我们的全部所得只不过是拥有电话的幻觉。我叫老爸把电话分到每个房间去,他就用订书钉和胶带安装了起来。然后我们弄到些空调机盖子,把它们安在窗户上。做完这些,我就在客房里和汽车旅馆各处放上标记,上面写着:“请原谅我们的外观——我们在为您的舒适安装电话和空调。”  这些是我们要客人预先付款才能看房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什么我在登记室柜台上放了块相当惹眼的牌子的道理,牌子上写道:“只收现金。概不退款。”无论什么时候来了人,想用信用卡付账,我母亲都会立刻行动起来。  “先生,你听我说。我一个上了年纪的犹太妈妈,只想给她的娃娃买点热牛奶,”她说道,“我就扣下这张塑料卡了,等你从你老婆那儿弄来现金再还你。”  我不可能有分身法,也就是说,我母亲常常是一对一地跟有可能花钱的顾客在一起——从生意角度和个人角度来说都是件可怕的事,因为她完事后我不得不收拾乱七八糟的残局。于是我回过神来,对付面前这个男人,他简直像要把我们一一掐死。  “还有,房间里连毛巾也没一条。”那人说。  “哎哟,这下说到毛巾了。你要毛巾,”母亲说,“就得额外付钱。你要肥皂,那就多交一块钱。你以为我们白送这些东西?怎么,你看我像洛克菲勒夫人吗?”  “你这开的是什么黑店?”他问道,摇头,“我要求退款!”  我想告诉他钱已经没了——他把钞票递给我母亲的那一刹那,钱就滑进了时空连续统中的某个宇宙缝隙,一个黑洞里,入口可以在我母亲的乳罩上找到。它从那里去了何地,谁也说不准,但是我努力不去思考这类事情。尽管如此,任何一个月里无论来了多少客人——即使在最好的月份,当然这样的月份令人痛心地稀少——我们也从来没有钱支付按揭和电费。金钱的神秘丢失是我喜欢讲的“泰希贝格诅咒”的一部分,这是横加在我们家头上的恶毒灾祸,使我们一步步滑向财务崩溃。我把名字从埃利亚胡?泰希贝格改为埃利奥特。提伯,这是原因之一,也是为了使自己远离家族的因果报应所做的可怜而完全徒劳的努力。欢迎来到汽车旅馆地狱,我想对这个人以及任何可能在听的人说。但是我替他省略了所有血淋淋的细节,只告诉他在我们这悲惨的旅馆,事情是怎么办理的。  “标牌上写着‘概不退款’,”我说得很干脆,“你付了钱就拿到房间,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这是这儿的协约。”  他一掌猛拍在柜台上,狂怒地冲出了登记室。  “好了,妈,又一个满意的顾客,”我看也不看她一眼,说,“你从不纳闷我们为什么没有回头客吗?今天的回答就在这里。”  “你该找女朋友了!”我母亲尖叫道,“你要到哪天才给我生孙子?!”她跟随我出了大门,手在空中来回劈着,以示强调。“埃利奥特!你要去哪儿?”  “我去商店。我们要买牛奶了。”我说。  我钻进我的黑色别克敞篷车,上了17B号公路。后视镜里,我们的汽车旅馆越来越小,我这才恢复了正常呼吸。  这是1969年6月初,在白湖,也就是纽约城以北不过九十英里处一座名叫贝特尔的小村镇的一个极小的区,天气大概是你能发现的唯一的好东西了。1955年我们初到白湖时,贝特尔村有一个志愿者消防队、一个充满敌意的管道工、二十家酒吧以及为数大约两千五百的人口——我们后来发现,其中许多是极其顽固的信徒。此后十四年中,这一切没发生多大变化。  很多人把卡茨基尔称作波希特地带,这个名字来源于许多东欧犹太人喜欢的甜菜汤。20世纪初,犹太人开始来到这个地区。他们开酒店、汽车旅馆以及平房群落,这样中低收入的人——大多是犹太纽约客——可以逃避城市的热力。最终,大的度假村建设起来了,比如格罗辛格和康科德,在那里很多有名的喜剧演员——包括锡德?西泽、丹尼?凯、梅尔?布鲁克斯以及杰瑞?刘易斯——定期前来演出。  这些汽车旅馆、平房群落以及度假村的业主们创造了工作,这个区域也因此繁荣了不少年——就是说,到50年代中期就不行了,那时人们发现以卡茨基尔山区度假同样的价钱,可以到佛罗里达或圣达菲玩一趟了。从那时起,所有的本地生意就开始遭殃。正是在那段时间,我父母买下了我们这个汽车旅馆,现在我们叫它“摩纳哥”。  到60年代后期,白湖与整个卡茨基尔度假区一样,一直处于加速下滑的挣扎之中。整个贝特尔村,房子、汽车旅馆和老的维多利亚式酒店一律在衰落。门廊腐烂了,百叶窗耷拉下来。许多住户任由常春藤在房子外墙上蔓延,好遮蔽下面卷皮的油漆和光秃秃的、风雨侵蚀的木头。白湖边上的小船坞慢慢沉入了水里。那些所谓度假胜地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二以后,度假者都回家去了,这一带总是要闹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火灾,弄得卡茨基尔名声越来越大。旅游车辆渐渐消失,这地方归于死寂。生意干涸,工作也没了。人们都遭到解雇,于是这个地区陷入了艰难时期。你说这是谁的责任?  隔三差五,我会碰上一个本地人毫不含糊地表示看不起我的种族和宗教出身。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我拍得最愉快的一次,我拍片从来没有这样过。  ——李安 《制造伍德斯托克》记述了一个人的自我探索旅程,手法桀骜却又深刻动人。我阅读的时候,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冒起一身鸡皮疙瘩,时而情绪激昂亢奋。我也再次确信人生的宗旨是:以自己的面貌去爱和被爱。  ——陶喆  收藏摇滚轶事与历史的读者有福了……值得一听的故事。  ——《柯克斯评论》  历史性时刻……一个趣味盎然而慰藉人性的故事。  ——《出版人周刊》  我一直想拍这样一个故事,它关乎自由、诚实和忍耐,还有一种我们不该舍弃的纯真。  ——李安

编辑推荐

  没有提伯,就没有伍德斯托克;而没有伍德斯托克,也没有今日的提伯。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渗透着60年代的纯真、乐观、不羁与理想主义。三天的“音乐、和平与爱”,一百多万人齐聚白湖小镇,上演了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盛会。而背后支撑着它的,却是一个出身卑微,只是为了不让父母的旅馆倒闭的小人物提伯。  在这部幽默而温暖的回忆录中,提伯讲述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他如何挽救险些流产的音乐节,又在音乐节的洗礼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李安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胡士托风波》)原著中文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沉郁萧索的断背山,也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伍德斯托克。  拍了那么多悲剧,我一直想拍一部喜剧片,一部完全没有讽刺意味的喜剧。这个片子就是这样,它讲了一个追求自由的故事,诚实、忍耐,有一种我们不应该舍弃的纯真的味道。  一个关于骚动,音乐节与人生的真实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制造伍德斯托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语言风趣幽默,年轻的朋友们,请快行动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伍德斯托克吧 :)
  •   这是唯一一本让我想读第二遍的小说,感觉自己的心境和提伯很相似
  •   摇滚代表着自由,是一种生活态度!
  •   音乐本身就是那些似乎总是被排挤在世界边缘的小人物的心声。而这本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完成对一个时代精神盛事的全程记录,毫无焦虑感,也无纪实之沉重,却在轻松耐读中引人入胜。李安给力,这小说也不错。
  •   一本有关青春的书,向摇滚致敬
  •   喜欢摇滚的都可以买来看看,写得很生动,以至于我看到书中吸毒的场景,很想尝试。
  •   流行音乐文化的仪式,仔细看看
  •   期盼了很久的书,喜欢李安的那句“我一直想拍这样一个故事,它关乎自由、诚实和忍耐,还有一种我们不该舍弃的纯真。”
  •   书的内容让人过目不忘,我想对于音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但是能够一直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   作者很风趣的一个老爷子哈,觉得电影的话李安没拍好,书是很经典的
  •   只是为了收藏,以前已经读过,非常好,还半价很值
  •   最喜欢的书之二,最好先看书在看电影!!
  •   电影看过了,书怎么能错过呢。
  •   书应该是正版。只是包装的袋子破了。书裸露在外。有些书有瘀伤。
  •   真的是很励志的,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想法,真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学会沟通,事情也就成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
  •   活动买的,还没看,看评价还不错,希望不会失望。
  •   书的包装资料都很不错
  •   质量还行,内容简单翻了一下,没细看
  •   有同名电影,书不错
  •   李安电影原著小说
  •   货好!价格公道!!
  •   之前看过李安拍的电影 但是书里的描述从感觉上会胜过电影的表现。
  •   还没有 看,不抱太大惊喜。
  •   很好的一本书,特别是书封面上写的那些话,吸引着我看完了这本书。
  •   还没看。。。。。。。。。。。
  •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性以及拥有足以改变一代人思想的精神力量。作者的出柜史简直等同于一部美国60年代嬉皮文化发展史和同性恋精英人士大串烧。虽然我对卡波特和马龙白兰度那段存疑,但一个参与并间接性炮制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人,他说的一切都是塑造这段传奇的一部分,就算他说他和David Bowie睡过我也毫不惊奇,当然更遗憾的是他没这么说。伍德斯托克版的阿甘记录了那场反战的爱与和平泥浆浴,其至今仍被一切流行音乐发展史记载,它的成因如此阴差阳错又那么理所应当。嬉皮精神美好的出现又静默的消失,即使有的时候现实和结局有零星丑恶却不能改变巨大精神洪流给我们留下的和它所沉淀的。
  •   提伯的回忆中,纵横交错,把伟大的1969斯托克伍德的起因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虽然感觉有些地方的翻译语序有点生硬,但瑕不掩瑜吧,还是很趣味性的。对于向往60年代美国的我来说,嬉皮的生活就是天堂的生活同时也感觉那么的难以接受,但透过文字的描述却就是喜欢。还在看ing~~~
  •   制造伍德斯托克不错
  •   看完了,觉得好不可思议哦,尤其是看到那张密密麻麻人群的照片!再在网上找到这次音乐节的资料,深感音乐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不过我觉得这本书音乐节的内容还是比较少,更多的描述的是作者的经历。
  •   那个年代,那个国度,离我们好远,又似乎好近,仿佛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正是他们曾经历过的,不同的是,我们只是在内心狂吼,而没有表现出来。
    5000年的儒家思想,让我们学会的就是收敛。其实,很多人都想像那一代人那样,肆意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想要去捍卫心中的坚持。可是,封闭始终是我们的标签,即使在个性一栏中写上“非主流”,外表看来还是如湖面般平静。
  •   看电影后的感受比看书更深刻,那种小巧合中诞生大的历史事件的节奏和情绪更能打动人,不过总得来说,调调还是很平和的。书的封面很艳丽啊,但文字读来还是糙了一点,平淡了一点。所以,电影更好看也是因为,那些疙疙瘩瘩的东西被李安梳理开来了吧。总之,书看后倒没有太深的印象,电影看完后那种草地的颜色和年轻人犹太人聪慧平和的影子一直都在脑子里回旋。
  •   一打开就看了一半了。挺有意思的
  •   包装很好,质量不错,印刷什么的没问题
  •   字体大小很舒服,不错
  •   nice~~
  •   质量一般,,内容有点黄。。毕竟是外国文学,,较开放些。。说的是……算了,自己看吧,不会讲,不过中心还是好的,对我自己来讲—半懂半不懂,深奥,,
  •   作者写得真的很一般
  •   内容非常不错,但对书籍的封面设计有点失望!
  •   花很长一章讲自己同性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