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页数:206 译者:蒋道超
Tag标签:无
前言
菲利普·罗斯(Philip Milton Roth)于1933年3月19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1954.年毕业于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次年获得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在美国当代文学中,他与约翰·巴斯(John Barth)都属于“大学”作家,即他们都在大学里任教。1955一1957年,他就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此后还任教于美国其他几所大学,1992年退休前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比较文学教授。罗斯经历过几次婚姻。他第一任妻子是玛格丽特·马丁森(Margaret Martinson)。两人于1959年结婚,于1963年离婚。第二任妻子克莱尔·布鲁姆(Claire Bloom)是英国演员。他的第二次婚姻持续了四年便结束。克莱尔于1996年出版了自传《离开玩具屋》(Leaving a DOll’s House)以纪念这段失败的婚姻,并对罗斯进行了讽刺。
内容概要
在作家看来,文学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心灵又怎样受到外在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在菲利普·罗斯与一众国际作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探讨了地域、政治与历史在作家们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追寻了宏观生活境况影响作家高度个人化艺术的想象之路。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之一。罗斯以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崛起,赢得美国多个主要文学奖项,1998年凭借《美国牧歌》一举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在都灵与普里莫·莱维的谈话在耶路撒冷与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的谈话在布拉格与伊凡·克里玛的谈话在纽约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谈话在伦敦和康涅狄格与米兰·昆德拉的谈话在伦敦与爱德娜·奥布莱恩的谈话与玛丽·麦卡锡的交流马拉默德的画像古斯顿的画重渎索尔·贝娄传统的越界,人性的冥思——谈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主题
章节摘录
罗斯:《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记》起初用英语出版时的书名是《如果这是一个男人》。该书是对你意大利语书名的忠实翻译(你的美国出版商起先应有保留那个书名的见识)。你依据确切的数据,对德国人“大规模的生物和社会实验”令人恐怖的记忆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一个人可以像化学反应中的物质一样,变形或分解,失去其应有的特质。《如果这是一个男人》读起来就像是一位道德生物化学理论家的回忆录,记载了其被强征为标本生物,去经历最为邪恶不幸的实验。那个被困于疯狂的科学家实验室中的生物自己就象征了理性的科学家。《猴子的痛苦》一书可能最准确的名字应该是《这是一个男人》。在这本书里你告诉福索内,即你那个蓝领山鲁佐德,“在世人眼里是位化学家,感到……血管里流淌着作家的血液”,结果“我身体里有两个灵魂,那对我来说太多了”。不过,我却要说那是一个灵魂,令人羡慕地宽敞、密封。我还要说,不仅幸存者与科学家是不可分的,而且那位作家与科学家也是不可分的。莱维: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倒不如说这是一个诊断。我心存感谢地接受这一诊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严肃文学也是生活的保存者,尽管社会漠然视之。 ——《行话》这是一本关于在面临生命危险时的紧迫、责任与奉献的书,罗斯问出了所有正确的问题——他根本也不惧怕去问。而回答,无论是关于道德、影响还是技巧,都一贯地极富启发性。 ——《卫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