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哈维·C.曼斯菲尔德 页数:381 字数:285000 译者:刘玮
Tag标签:无
前言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唯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决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妇。然则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迻译工作当成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内容概要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性别中立社会”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本书被称为首部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作者简介
哈维•C.曼斯菲尔德(1932— )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府教授,施特劳斯学派重要人物,研究领域涉及埃德蒙•柏克与政党本质、马基雅维里与间接政府的发明、执行权理论的发明与发展等,同时也是马基雅维里著作的翻译者。主要著作有《政治家与政党政府》(1965)、《自由主义的精神》(1978)、《马基雅维里的新范式与秩序》(1979)、《驯化君主》(1989)、《美国的宪法灵魂》(1991)、《马基雅维里的德性》(1996)。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性别中立社会第二章 流俗看法中的男性气概第三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坚定主张第四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虚无主义第五章 女性的虚无主义第六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自由主义者第七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德行结论 未得到应用的男性气概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性别中立社会 如今“男性气概”这个词显得迂腐而过时。我们正在将英语变成性别中立的语言,而男性气概却表现了某一个性别的特征,这样看来它所描述的似乎正是我们所要攻击的敌人、我们所要清除的罪恶的本质。最近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大学的校友杂志打来的,他们要对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致以敬意,并征求我的意见。我脱口而出回答道:“令我们所有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男性气概。”电话那边一阵寂静,最后那个女性的声音问我,“您可以想到别的词吗?” 现在我们避免用Man(男人)指称两性,甚至在“人权”(rights of man)这个被美国一度奉为圭臬的闪光字眼中也是如此。所有和man有关的字眼都被重新考虑并得到了修正。Mankind(人类)变成了human-kind,man of the year(年度人物)变成了person of the year,等等。但是即便当“man”仅指男性,“manly”(具有男性气概的)的存在似乎依然矫揉造作,并且依然威胁着我们这个新的社会。具有男性气概的人代表的是一种他本该贬低的不当态度。 如今将语言变成性别中立表现了我们民主制度的抱负。一种性别中立的语言意味着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这标志着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出现了一个四处弥漫的变化。我们的社会已经接受了性别之间平等化的实践,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变化的广度和强度。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这种变化从未发生过。平等的原则诞生于近代,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而平等在性别上的应用却是很晚才出现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便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们也长期忽略了性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接受民主与不平等之间的不一致了。业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已经不仅仅是调整法律从而保障女性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一些女性要求法律以肯定的方式赋予她们在竞争中的优势,归还她们之前被长久地排除在外,甚至没有准备好接受的东西。但是那种(并非为所有女性接受的)调整,即便对于它的倡导者来说,也是暂时性的和过渡性的。即使仅仅为了维持这样的法律并使它良好地运作,我们也需要新的态度和新的行为方式。长远的目标——不管在多久的未来——是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性别中立社会”是什么意思。 让我试着从如今各种不同的思考中给出一个答案,同时暂时让问题保持简单。性别中立在理论上是指从性别差异中进行抽象,从而使工作和职业(尤其是后者)对两性同时开放。不管你的性别以前如何决定你的机会,现在这一点必须要被看作与机会无关。那么你又如何将性别这个以前高度相关的要素看作是无关的呢?答案是一个人必须要反对传统的思考方式,并“提高觉悟”(mise consciousness),从而考虑女性可以且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要克服反对女性的偏见,女性必须被说成并表现为与男性平等。那就是原则。但是像道德和行为举止中的任何新事物一样,这个新的原则也会遇到反抗,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废除或减少性别差异,至少是那些重要的差异。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性别中立的含义就被转变为达到性别中立所需要的努力。性别中立最开始是一个从性别差异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化的、否定性的原则,如今它变成了一个现实的、肯定性的变革,并且要消除性别差异。因为不存在性别中立的人,性别中立的社会也就不可能通过完全自然的方式实现。问题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简单,只要去掉性别的印记,两性都会感到轻松,每个人就都成为性别中立的人。这根本行不通,有利于性别中立的印记需要被应用到社会中。我们将会看到,对一些女性主义者来说,改造之路要走得很远,她们认为只有当女性在性别上像那些最敢于冒险的男人们一样自由,性别中立才可能实现。 如今女人想要与男人平等,而平等的方式是把她们变得与男人相似,甚至相同。她们不想要那种在家里高于男人而在工作中低于男人的平等。她们已经决定工作高于家庭。贝蒂?弗里丹②认为家庭高于工作不过是“女性的奥秘”(flemnine mystique),这是她开始在美国倡导女性运动时就反对的观点。任何相信家庭高于工作的女人都被男人欺骗了,因为他们从不这么想。其实男人不这么想是正确的,女人们也应该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效仿男性。工作比家庭给你更多钱、更多认可、更多自由。最后这一点是决定性的,工作给了你更多的选择。“选择”是现代女性的代名词,而且绝不限于堕胎问题。但是太执著于“选择”的原则也会限制你实际的选择,因为它要求你选择工作而不是家庭,在工作中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你可以换工作,而在家里女人则要被拴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对于那些总是在家的女人来说,丈夫白天或更长时间不在家,他们从事着比她更赚钱、更有趣、更重要的工作,孩子虽然总在她身边,但他们总是太缠人、太难伺候,并且会带来没完没了的忙碌和麻烦。 这样看来,女性获得平等地位的真正含义在于女性的独立,而这又意味着尽可能独立于男人和孩子。完全的独立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对于一个想拥有家庭的女人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尽可能得到自由,女人愿意效仿男人,过男人的生活,并努力将家庭责任削减到男人自己也愿意接受的水平。另一种策略是让男人做更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做更多女人做的事情,让家庭中的双方牺牲相同的独立性。根据这样的安排,女人通过契约的方式保证自己的独立,而不再接受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在过去的社会中,婚姻虽然被看作某种契约,但是女人无法摆脱她们受奴役的角色。而现在她可以明确地告诉丈夫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她愿意为了他放弃什么。如果她出于对情况的了解自愿做出让步,那么就不会对她的灵魂造成那么大的伤害。如果男人做不到这些,那么只能说太遗憾了,是他们而不是女人需要改变。 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是一个包括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尤其是要有独立的女人。虽然现代女性依然保持了一些传统女性的行事方式,但她们更多地是以过去男人的方式行事。性别差异确实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搁置一旁。女人不仅更多地像男人一样行事,而且男人也更加欢迎这样的女人,就像我们说的,更同情她们。那些同情她们的男人首先是同情女人渴望像男人一样(虽然在较低的层面上,男人也同情她们保持女性的渴望,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渴望)。这样的男人就不再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了,在这场变革之初男人经常受到这样的指控。男人即便不是完全放弃,至少也要抑制他们对女性的优越感。当在女性的要求下做出这种改变之后,男人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争论,并且承认他们那种优越感是人为的和脆弱的。男人们没有反抗表明他们承认平等的生活更加容易。 在一个由独立的男女组成的社会中,两种性别的人都放弃了他们对性别差异的感觉(不管是在大问题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社会当然有它的诱人之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20世纪70年代这场女性运动刚开始时,它将女性从几千年的压迫中解脱出来,让她们表达愤怒,在亢奋的情绪中开始一场革命。在这场运动中,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都充满了火热的激情、斗争的渴望,并目雄心勃勃。她们受到了来自传统习俗的反对,这种反对声中包括宣称男女之间存在自然差异,因而支持原有的习俗。所有的自然与习俗都联合起来反对女性,全社会所有虚假的智慧都结合成虚伪的道德,现在是将它们统统抛弃、创造一片新天地的时候了。这是女性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刻,人们被一种反叛的精神驱动着,女人对男人早有不满,而这时她们不再羞于向男人表达这种情绪了。 女人教育男人的事情之一就是性骚扰必须停止。性骚扰自从有了充满掠夺性的男人就一直存在,很久以来也只受到绅士准则(code of a gentleman)的约束。有关性侵犯的新法律取代了绅士准则,意在保障女性的独立和荣誉,使她们不再仅仅依靠绅士准则来抵抗那些充满掠夺性的男性。我们可以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里面看到一个性骚扰的传统例子(当然不是发生在办公室)。小说里的威克姆先生是一个介乎傻瓜和恶棍之间的人物,他占了莉迪亚?班内特的便宜。这种一点也不绅士的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惊愕和义愤,他的行为与绅士标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绅士与这种卑鄙小人或蠢货不同,他绝不会占比自己弱小者的便宜,尤其是女人。他不会因为一个强大的欲念(更不用说强健的肌肉)而将自己推向别人。虽然我们期望他首先采取行动,因为在男女关系中总得有人走出冒险的第一步,但是他总会为选择留下时间,总会让女人再多想想,如果她不那么需要他,他就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他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他也不会为他的每一步行动寻求书面的批准,但是如果他遭到了拒绝,绝不能抱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作品是一次经过深入思考的尝试,它推动我们更清醒地思考我们是谁,思考我们自由主义社会的未来何在。 ——玛丽·尼科尔斯 它提出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但绝不乏趣味。这本书要阐释许多非常重要的东西,值得被广泛地阅读,争论与思考。 ——戴维·布罗米奇 这本书别致有趣,视角深刻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读者们将感激作者的坦率与勇敢。 ——《旗帜周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