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252 字数:189000 译者:吴幸宜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一本去过太空的小说 在格林的书架上,有一本非常破旧的平装本《哈瓦那特派员》。1987年,格雷厄姆·格林在出访苏联时,遇到一位苏联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说,他们进入太空时,只允许带三本书,他的三本之一就是这本小说,那次航行中,他把此书读了三遍。格林听了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这位宇航员把这本书送给他作为礼物。宇航员在扉页上题写道: 有些书你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但有些可以让你读两遍三遍。这本书,我读了无数遍,在地球上读,在太空里读。里面的话我都能记住,在哈瓦那时我特地去参观了你书中写到的所有的地方。这本书是我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我满怀敬意把它送还给您。 二、间谍中的反英雄 格林是二十世纪最为多面向的一位作家,他的三十多部长篇小说中,有的是极为严肃认真而充满哲理的纯文学,属阳春白雪;有的则是惊悚探险的侦探间谍故事,虽不乏人生的思考,但比较轻松,属通俗文学。《哈瓦那特派员》属于后者,书名之下标着“娱乐小说”的字样,可以归为间谍小说类。 但是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充满动感富于惊险刺激的间谍小说,如果说小说家弗莱明笔下的007邦德是间谍中最著名的英雄,那么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员》中的主角伍尔摩则完全是在邦德的反面,在天平的另一个极端,他非但不是英雄,他其实是一位颇为窝囊的“反英雄”。 伍尔摩人到中年,囊中羞涩,婚姻不顺,事业无成,长得既不英俊,也不潇洒,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更说不上雷厉风行、举止干练。他是哈瓦那的一位吸尘器经销商,对他来说,生活的中心是一位十七岁的女儿,其他的他已经没有想头和盼望了。他的乐趣是每天能和老朋友海斯巴契医生喝上一杯酒,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与他的女儿回到英国,在乡下买一个小房子。然而,女儿是会花钱的主,伍尔摩常常捉襟见肘,也想不出更好的赚钱的办法。然而天上掉馅饼,英国特工霍索尼找上他,要录用他为英国情报局驻哈瓦那的特派员,除了每月的薪资之外,他还能报销所有花费。伍尔摩茅塞顿开,伦敦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来核实他的账单,这正是赚些额外收入的好办法。他开始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发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编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假情报,不想竟然获得情报总部的信赖与赞赏,甚至发生了对号入座的效应。然而他所精心制造的假机密情报,却在真实谍对谍的世界中发酵,他的周围仿佛瞬间生出巨大的蜘蛛网,他被夹缠其中无法解脱,甚至累及无辜之人,引宋杀身之祸。为了阻止这种无法控制的局势继续发展,他开始学习间谍的思考方式,甚至也扮演了一回真正的间谍…… 格林的这本书是喜剧,是闹剧,即使有人丧生,还是掩盖不住喜剧的调子。也正是伍尔摩的这种无能更让他充满了人性,招人喜欢,让人对他充满同情,希望他有一个圆满结局。而格林在这部分亦未让读者失望。 …… 五、《哈瓦那特派员》的言外之意? 虽然格林向来不畏权贵,他的书中触犯、嘲笑各类权威的并不少见,但是传记作家及文学史家们还是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贴瓦那特派员》如此嘲弄英国官方的情报机构,M16难道就如此宰相肚里好撑船?他们为什么会放格林一马,没有去找他的麻烦? 有人解释说,虽然格林早于1944年就正式从M16辞职出来,但是他与M16的关系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在他去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无数次冒险旅行中,英国情报局或是外交部都与他联系过,请他搜集情报。格林去哈瓦那写这本书,编电影剧本,拍电影,每次动身之前,总是要与M16或外交部的人见面。回来后,会向他们汇报他所观察到的一切,及古巴人的所思所想。所以,格林向来是M16很有价值的一位自己人。 还有人的解释更玄,他们认为格林在书中嘲笑旧雇主,是在借此书向苏联和卡斯特罗刚刚掌权的古巴放信号,表明他的立场;他在暗示他们,如果他们需要他替他们说话,他会挺身而出。特别是书中伍尔摩捏造的导弹基地,那是格林在向苏联透露一项珍贵的情报:英国向革命前的古巴政府出售导弹。也许正是格林这本书给了苏联灵感,才导致1963年美苏冷战期间最紧张的一次较量:古巴导弹危机。持此观点的人又说,1969年,在德国汉堡的一次演讲中,格林谈到“背叛的美德”,他重申了英国作家E.M.福斯特所说的名言:“如果要我在背叛我的国家和背叛我的朋友之间做选择,我希望我有胆量选择背叛我的国家。”所以,也许格林如同他的好友费尔比一样,也是位“双料”甚至是“三料”的间谍。 格林是最为神秘的一位作家,他极少接受别人采访,他对自己的隐私守口如瓶,一般人总是以为他保持隐秘主要是为了保护他所爱过的人。但是依据有些传记作家的猜测,更大的原因应是他与各国情报局的关系。作为间谍的格林,有没有停止过他的活动?他究竟又有过几家主人?从他的日记书信中,人们不难看到他和情人们的关系,但是,他的间谍身份和活动,竟然在他的日记书信中也很少提到。难道连对他自己,他都得保密? 在我看来,无论格林是否曾经是位多料间谍,他第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所以,对于他的其他面目,无法捕风捉影也罢,我们也许就不该从这本幽默好玩的书中读出任何资讯。如同格林副标题所写,这是一本“娱乐小说”,读者觉得自己确实是读了一个好故事,被娱乐了,这就足够了!
内容概要
伍尔摩人到中年,囊中羞涩,婚姻不顺,事业无成,长得既不英俊,也不潇洒,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更说不上雷厉风行、举止干练。他是哈瓦那的一位吸尘器经销商,对他来说,生活的中心是一位十七岁的女儿,其他的他已经没有想头和盼望了。他的乐趣是每天能和老朋友海斯巴契医生喝上一杯酒,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与他的女儿回到英国,在乡下买一个小房子。然而,女儿是会花钱的主,伍尔摩常常捉襟见肘,也想不出更好的赚钱的办法。然而天上掉馅饼,英国特工霍索尼找上他,要录用他为英国情报局驻哈瓦那的特派员,除了每月的薪资之外,他还能报销所有花费。伍尔摩茅塞顿开,伦敦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来核实他的账单,这正是赚些额外收入的好办法。他开始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发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编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假情报,不想竟然获得情报总部的信赖与赞赏,甚至发生了对号入座的效应。然而他所精心制造的假机密情报,却在真实谍对谍的世界中发酵,他的周围仿佛瞬间生出巨大的蜘蛛网,他被夹缠其中无法解脱,甚至累及无辜之人,引宋杀身之祸。为了阻止这种无法控制的局势继续发展,他开始学习间谍的思考方式,甚至也扮演了一回真正的间谍……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于,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吴幸宜,生于台湾省,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现任模范市场研究顾问公司研究部副总监。业余从事翻译。译有《天使之乡》、《让记忆活起来》、《生活悠游术》、《红拇指印》、《苹果树之歌》等十余种。
章节摘录
“那个走在街上的黑人,”海斯巴契医生站在“惊异酒吧”里,对身旁的人说,“让我想到你,伍尔摩先生。” 海斯巴契医生向来如此,虽然两人的交情已有十五年,他还是不忘加上“先生”二字——这份友情进行得戒慎缓稳,字斟句酌,一如他所下的病情诊断。或许要等到站在伍尔摩临终的病床边搜寻着他渐行渐远的脉搏时,海斯巴契医生才会改口叫他一声“吉姆”。 那黑人瞎了一只眼,两腿一长一短;他戴着古旧的毛帽,肋骨透过褴褛的衬衫历历可见,有如一艘报废的老船。一月的暖阳拂照,他在红黄交错的廊柱之外沿着人行道沿行走,边走边数着自己的脚步。当他走过惊异酒吧转往瓦杜德街时,正数到“一千三百六十九”。他走得很慢,好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吐出这么长的数字:“一千三百七十”。他是国家广场的熟面孔,经常出没在这一带,偶尔他会放下那长串的数字,向游客兜售春宫照片,之后又回到刚才的数字,继续往下数。当一天终了,他就像个搭乘大西洋渡轮的好动游客,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这一天总共走了多少路。 “你是说乔伊?”伍尔摩问,“我一点也看不出他哪里像我——当然,除了跛脚之外。” 但他还是本能地朝着那面标示着“热带斯凡塞”的镜子觑了自己一眼,仿佛他走在老镇的街道上确实就是那么老弱颓败。可是从镜子里回望着他的那张面容,除了因为蒙上码头吹来的沙尘而略带苍白外,其他还是一样:四十来许,细纹密布,满面愁容。他比海斯巴契医生年轻得多,但陌生人看到这张脸铁定觉得它将更早报销——暗沉已经进驻,那股忧容连镇静剂都抚平不了。黑人蹒跚弯过帕希欧街的街角,迈出他们的视线。这一天来来往往的尽是擦鞋匠。 “我指的不是跛脚。你真的看不出相似的地方?” “是啊,看不出。” “他的脑袋里只装了两件事,”海斯巴契医生解释道,“做他的工作和数数儿。还有,他也是英国人。” “我还是不认为……” 伍尔摩喝了口鸡尾酒润润喉。从店里到惊异酒吧花了他七分钟,等下再花七分钟走回去,中伺六分钟的空当则留给友谊。他看看表,想起这表慢了一分钟。 “他也很可靠,是个可信赖的人。我没别的意思,就是这样。”海斯巴契医生说,语气带着不耐烦。“梅莉好吗?” “非常好。”伍尔摩说。 这个回答从来没有变过,但他是说真的。 “她十七号就十七岁了,对吧?” “没错。”他匆匆回过头瞄了瞄,仿佛觉得有人在跟踪他,接着又去看表。“梅莉生曰那天,你会过来和我们喝杯酒吧?” “这事我从来没失约过,伍尔摩先生。还有谁呢?” “我想就我们三个了。你知道,古柏回家去了,可怜的马洛还在医院里,而大使馆的那些新人,梅莉好像一个也不喜欢。所以这件事我们知道就好,就当个家庭聚会。” “我很荣幸成为这个家的一分子,伍尔摩先生。” “或许我们会在国家俱乐部订个位子——还是你觉得那里不太——嗯,不太适合?” “伍尔摩先生,这里不是英国,也不是德国。女孩子家在热带地方长得快。” 对街一扇百叶窗嘎吱嘎吱地开启,在飘忽的海风地轻轻摇晃下,像个老爷钟滴答作响。伍尔摩说: “我得走了。” “菲氏吸尘器公司少了你照样可以营业,伍尔摩先生。”这一天尽是令人不快的真相。“就像那些病人,没有我照样活得下去。”海斯巴契好心地加上一句。 “人一定会生病,但他们不一定会买吸尘器。” “但是你的收费比较高。” “可是我只赚取其中的百分之二十。这样的利润存不了什么钱。” “这不是存钱的年代,伍尔摩先生。” “我必须存钱,为了梅莉。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 “反正这年头没有人对人生怀有高度期望,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些动乱对生意很不好。如果电力中断,光有吸尘器有什么用?” “我可以帮你弄个小额贷款,伍尔摩先生。” “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担心的不是今年或明年,而是为长远的未来担心。” “那根本不值得你担心。伍尔摩先生,我们生活在原子时代,只要那些人按个钮——砰一声,到时哪里还有我们?麻烦再来一杯威士忌。” “那是另一回事。你知道我那家公司在干什么吗?他们替我寄来一个原子炉吸尘器。”
编辑推荐
伍尔摩是一位旅居古巴哈瓦那的英国商人,经营一家吸尘器代理店,并独力扶着十七岁的女儿梅莉。女儿日渐成熟美丽,伍尔摩开始担心她的教育问题,却苦于力不足,无法替她安排好的出路。就在此时,一位神秘的英国情报人员出现了,他中伍尔摩做为他的下线情报员,以搜集当地的情报。伍尔摩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身边的事物“制造”情报。英国情报本部深信不疑,将吸尘器草图视为核子武器,衣舞娘当作卧底间谍;敌方的情报部也跳了进来…… 一九八七年,格林在出访苏联时,遇到一位苏联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说,他们进入太空时,只允许带三《哈瓦那特派员》,他的三本之一就是《哈瓦那特派员》那次航行中,他把此书读了三遍。格林听了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这位宇航员把《哈瓦那特派员》送给他作为礼物。宇航员在扉页上题写道: 有些书你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但有些可以让你读两遍三遍。这《哈瓦那特派员》,我读了无数遍,在地球上读,在太空里读。里面的话我都能记住,在哈瓦那时我特地去参观了你书中写到的所有的地方。这《哈瓦那特派员》是我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我满怀敬意把它送还给您。 那时的哈瓦那,罪恶无孔不入,买卖无所禁忌,为我的这出喜剧布下了真实的背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