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特派员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252  字数:189000  译者:吴幸宜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一本去过太空的小说  在格林的书架上,有一本非常破旧的平装本《哈瓦那特派员》。1987年,格雷厄姆·格林在出访苏联时,遇到一位苏联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说,他们进入太空时,只允许带三本书,他的三本之一就是这本小说,那次航行中,他把此书读了三遍。格林听了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这位宇航员把这本书送给他作为礼物。宇航员在扉页上题写道:  有些书你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但有些可以让你读两遍三遍。这本书,我读了无数遍,在地球上读,在太空里读。里面的话我都能记住,在哈瓦那时我特地去参观了你书中写到的所有的地方。这本书是我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我满怀敬意把它送还给您。  二、间谍中的反英雄  格林是二十世纪最为多面向的一位作家,他的三十多部长篇小说中,有的是极为严肃认真而充满哲理的纯文学,属阳春白雪;有的则是惊悚探险的侦探间谍故事,虽不乏人生的思考,但比较轻松,属通俗文学。《哈瓦那特派员》属于后者,书名之下标着“娱乐小说”的字样,可以归为间谍小说类。  但是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充满动感富于惊险刺激的间谍小说,如果说小说家弗莱明笔下的007邦德是间谍中最著名的英雄,那么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员》中的主角伍尔摩则完全是在邦德的反面,在天平的另一个极端,他非但不是英雄,他其实是一位颇为窝囊的“反英雄”。  伍尔摩人到中年,囊中羞涩,婚姻不顺,事业无成,长得既不英俊,也不潇洒,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更说不上雷厉风行、举止干练。他是哈瓦那的一位吸尘器经销商,对他来说,生活的中心是一位十七岁的女儿,其他的他已经没有想头和盼望了。他的乐趣是每天能和老朋友海斯巴契医生喝上一杯酒,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与他的女儿回到英国,在乡下买一个小房子。然而,女儿是会花钱的主,伍尔摩常常捉襟见肘,也想不出更好的赚钱的办法。然而天上掉馅饼,英国特工霍索尼找上他,要录用他为英国情报局驻哈瓦那的特派员,除了每月的薪资之外,他还能报销所有花费。伍尔摩茅塞顿开,伦敦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来核实他的账单,这正是赚些额外收入的好办法。他开始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发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编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假情报,不想竟然获得情报总部的信赖与赞赏,甚至发生了对号入座的效应。然而他所精心制造的假机密情报,却在真实谍对谍的世界中发酵,他的周围仿佛瞬间生出巨大的蜘蛛网,他被夹缠其中无法解脱,甚至累及无辜之人,引宋杀身之祸。为了阻止这种无法控制的局势继续发展,他开始学习间谍的思考方式,甚至也扮演了一回真正的间谍……  格林的这本书是喜剧,是闹剧,即使有人丧生,还是掩盖不住喜剧的调子。也正是伍尔摩的这种无能更让他充满了人性,招人喜欢,让人对他充满同情,希望他有一个圆满结局。而格林在这部分亦未让读者失望。  ……  五、《哈瓦那特派员》的言外之意?  虽然格林向来不畏权贵,他的书中触犯、嘲笑各类权威的并不少见,但是传记作家及文学史家们还是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贴瓦那特派员》如此嘲弄英国官方的情报机构,M16难道就如此宰相肚里好撑船?他们为什么会放格林一马,没有去找他的麻烦?  有人解释说,虽然格林早于1944年就正式从M16辞职出来,但是他与M16的关系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在他去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无数次冒险旅行中,英国情报局或是外交部都与他联系过,请他搜集情报。格林去哈瓦那写这本书,编电影剧本,拍电影,每次动身之前,总是要与M16或外交部的人见面。回来后,会向他们汇报他所观察到的一切,及古巴人的所思所想。所以,格林向来是M16很有价值的一位自己人。  还有人的解释更玄,他们认为格林在书中嘲笑旧雇主,是在借此书向苏联和卡斯特罗刚刚掌权的古巴放信号,表明他的立场;他在暗示他们,如果他们需要他替他们说话,他会挺身而出。特别是书中伍尔摩捏造的导弹基地,那是格林在向苏联透露一项珍贵的情报:英国向革命前的古巴政府出售导弹。也许正是格林这本书给了苏联灵感,才导致1963年美苏冷战期间最紧张的一次较量:古巴导弹危机。持此观点的人又说,1969年,在德国汉堡的一次演讲中,格林谈到“背叛的美德”,他重申了英国作家E.M.福斯特所说的名言:“如果要我在背叛我的国家和背叛我的朋友之间做选择,我希望我有胆量选择背叛我的国家。”所以,也许格林如同他的好友费尔比一样,也是位“双料”甚至是“三料”的间谍。  格林是最为神秘的一位作家,他极少接受别人采访,他对自己的隐私守口如瓶,一般人总是以为他保持隐秘主要是为了保护他所爱过的人。但是依据有些传记作家的猜测,更大的原因应是他与各国情报局的关系。作为间谍的格林,有没有停止过他的活动?他究竟又有过几家主人?从他的日记书信中,人们不难看到他和情人们的关系,但是,他的间谍身份和活动,竟然在他的日记书信中也很少提到。难道连对他自己,他都得保密?  在我看来,无论格林是否曾经是位多料间谍,他第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所以,对于他的其他面目,无法捕风捉影也罢,我们也许就不该从这本幽默好玩的书中读出任何资讯。如同格林副标题所写,这是一本“娱乐小说”,读者觉得自己确实是读了一个好故事,被娱乐了,这就足够了!

内容概要

伍尔摩人到中年,囊中羞涩,婚姻不顺,事业无成,长得既不英俊,也不潇洒,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更说不上雷厉风行、举止干练。他是哈瓦那的一位吸尘器经销商,对他来说,生活的中心是一位十七岁的女儿,其他的他已经没有想头和盼望了。他的乐趣是每天能和老朋友海斯巴契医生喝上一杯酒,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与他的女儿回到英国,在乡下买一个小房子。然而,女儿是会花钱的主,伍尔摩常常捉襟见肘,也想不出更好的赚钱的办法。然而天上掉馅饼,英国特工霍索尼找上他,要录用他为英国情报局驻哈瓦那的特派员,除了每月的薪资之外,他还能报销所有花费。伍尔摩茅塞顿开,伦敦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来核实他的账单,这正是赚些额外收入的好办法。他开始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发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编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假情报,不想竟然获得情报总部的信赖与赞赏,甚至发生了对号入座的效应。然而他所精心制造的假机密情报,却在真实谍对谍的世界中发酵,他的周围仿佛瞬间生出巨大的蜘蛛网,他被夹缠其中无法解脱,甚至累及无辜之人,引宋杀身之祸。为了阻止这种无法控制的局势继续发展,他开始学习间谍的思考方式,甚至也扮演了一回真正的间谍……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于,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吴幸宜,生于台湾省,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现任模范市场研究顾问公司研究部副总监。业余从事翻译。译有《天使之乡》、《让记忆活起来》、《生活悠游术》、《红拇指印》、《苹果树之歌》等十余种。

章节摘录

  “那个走在街上的黑人,”海斯巴契医生站在“惊异酒吧”里,对身旁的人说,“让我想到你,伍尔摩先生。”  海斯巴契医生向来如此,虽然两人的交情已有十五年,他还是不忘加上“先生”二字——这份友情进行得戒慎缓稳,字斟句酌,一如他所下的病情诊断。或许要等到站在伍尔摩临终的病床边搜寻着他渐行渐远的脉搏时,海斯巴契医生才会改口叫他一声“吉姆”。  那黑人瞎了一只眼,两腿一长一短;他戴着古旧的毛帽,肋骨透过褴褛的衬衫历历可见,有如一艘报废的老船。一月的暖阳拂照,他在红黄交错的廊柱之外沿着人行道沿行走,边走边数着自己的脚步。当他走过惊异酒吧转往瓦杜德街时,正数到“一千三百六十九”。他走得很慢,好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吐出这么长的数字:“一千三百七十”。他是国家广场的熟面孔,经常出没在这一带,偶尔他会放下那长串的数字,向游客兜售春宫照片,之后又回到刚才的数字,继续往下数。当一天终了,他就像个搭乘大西洋渡轮的好动游客,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这一天总共走了多少路。  “你是说乔伊?”伍尔摩问,“我一点也看不出他哪里像我——当然,除了跛脚之外。”  但他还是本能地朝着那面标示着“热带斯凡塞”的镜子觑了自己一眼,仿佛他走在老镇的街道上确实就是那么老弱颓败。可是从镜子里回望着他的那张面容,除了因为蒙上码头吹来的沙尘而略带苍白外,其他还是一样:四十来许,细纹密布,满面愁容。他比海斯巴契医生年轻得多,但陌生人看到这张脸铁定觉得它将更早报销——暗沉已经进驻,那股忧容连镇静剂都抚平不了。黑人蹒跚弯过帕希欧街的街角,迈出他们的视线。这一天来来往往的尽是擦鞋匠。  “我指的不是跛脚。你真的看不出相似的地方?”  “是啊,看不出。”  “他的脑袋里只装了两件事,”海斯巴契医生解释道,“做他的工作和数数儿。还有,他也是英国人。”  “我还是不认为……”  伍尔摩喝了口鸡尾酒润润喉。从店里到惊异酒吧花了他七分钟,等下再花七分钟走回去,中伺六分钟的空当则留给友谊。他看看表,想起这表慢了一分钟。  “他也很可靠,是个可信赖的人。我没别的意思,就是这样。”海斯巴契医生说,语气带着不耐烦。“梅莉好吗?”  “非常好。”伍尔摩说。  这个回答从来没有变过,但他是说真的。  “她十七号就十七岁了,对吧?”  “没错。”他匆匆回过头瞄了瞄,仿佛觉得有人在跟踪他,接着又去看表。“梅莉生曰那天,你会过来和我们喝杯酒吧?”  “这事我从来没失约过,伍尔摩先生。还有谁呢?”  “我想就我们三个了。你知道,古柏回家去了,可怜的马洛还在医院里,而大使馆的那些新人,梅莉好像一个也不喜欢。所以这件事我们知道就好,就当个家庭聚会。”  “我很荣幸成为这个家的一分子,伍尔摩先生。”  “或许我们会在国家俱乐部订个位子——还是你觉得那里不太——嗯,不太适合?”  “伍尔摩先生,这里不是英国,也不是德国。女孩子家在热带地方长得快。”  对街一扇百叶窗嘎吱嘎吱地开启,在飘忽的海风地轻轻摇晃下,像个老爷钟滴答作响。伍尔摩说:  “我得走了。”  “菲氏吸尘器公司少了你照样可以营业,伍尔摩先生。”这一天尽是令人不快的真相。“就像那些病人,没有我照样活得下去。”海斯巴契好心地加上一句。  “人一定会生病,但他们不一定会买吸尘器。”  “但是你的收费比较高。”  “可是我只赚取其中的百分之二十。这样的利润存不了什么钱。”  “这不是存钱的年代,伍尔摩先生。”  “我必须存钱,为了梅莉。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  “反正这年头没有人对人生怀有高度期望,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些动乱对生意很不好。如果电力中断,光有吸尘器有什么用?”  “我可以帮你弄个小额贷款,伍尔摩先生。”  “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担心的不是今年或明年,而是为长远的未来担心。”  “那根本不值得你担心。伍尔摩先生,我们生活在原子时代,只要那些人按个钮——砰一声,到时哪里还有我们?麻烦再来一杯威士忌。”  “那是另一回事。你知道我那家公司在干什么吗?他们替我寄来一个原子炉吸尘器。”

编辑推荐

  伍尔摩是一位旅居古巴哈瓦那的英国商人,经营一家吸尘器代理店,并独力扶着十七岁的女儿梅莉。女儿日渐成熟美丽,伍尔摩开始担心她的教育问题,却苦于力不足,无法替她安排好的出路。就在此时,一位神秘的英国情报人员出现了,他中伍尔摩做为他的下线情报员,以搜集当地的情报。伍尔摩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身边的事物“制造”情报。英国情报本部深信不疑,将吸尘器草图视为核子武器,衣舞娘当作卧底间谍;敌方的情报部也跳了进来……  一九八七年,格林在出访苏联时,遇到一位苏联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说,他们进入太空时,只允许带三《哈瓦那特派员》,他的三本之一就是《哈瓦那特派员》那次航行中,他把此书读了三遍。格林听了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这位宇航员把《哈瓦那特派员》送给他作为礼物。宇航员在扉页上题写道:  有些书你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但有些可以让你读两遍三遍。这《哈瓦那特派员》,我读了无数遍,在地球上读,在太空里读。里面的话我都能记住,在哈瓦那时我特地去参观了你书中写到的所有的地方。这《哈瓦那特派员》是我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我满怀敬意把它送还给您。  那时的哈瓦那,罪恶无孔不入,买卖无所禁忌,为我的这出喜剧布下了真实的背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瓦那特派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间谍都是不择手段的
  •   不错啊,可以看一看
  •   书很旧呢,书皮都损坏了,内容还行
  •   个人对格林不感兴趣,是帮别人买的。不知道翻译如何
  •     摘自《话说格林》 作者:恺 蒂
      
      
        在现代经典作家中,英国人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是最杰出者之一。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写作,直到1991年去世,跨度60年,作品50多种,涉及小说、戏剧、电影、散文、游记、诗歌等。他又是最冒险的作家,足迹遍布五大洲,他的作品也就是世界各个角落的重大事件的记录。“海豚书馆”恺蒂新著《话说格林》介绍了这位传奇作家。
      
        一本去过太空的小说
        在格林的书架上,有一本非常破旧的平装本《哈瓦那特派员》(Our Man in Havana)。一九八七年,格林在出访苏联时,遇到一位苏联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说,他们进入太空时,只允许带三本书,他的三本之一就是这本小说。那次航行中,他把此书读了三遍。
        格林听了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这位宇航员把这本书送给他作为礼物。宇航员在扉页上题写道:“有些书你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但有些可以让你读两遍三遍。这本书,我读了无数遍,在地球上读,在太空里读。里面的话我都能记住,在哈瓦那时我特地去参观了你书中写到的所有地方。这本书是我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我满怀敬意把它送还给您。”
      
        间谍中的“反英雄”
        格林是二十世纪最为多面手的一位作家,他的三十多部长篇小说中,有的是极为严肃认真的充满哲理的纯文学,属阳春白雪;有的则是惊栗探险侦探间谍故事,虽不乏人生的思考,但比较轻松,属通俗文学。《哈瓦那特派员》属于后者,书名之下标着“娱乐小说”的字样,可以归为间谍小说类。
        但是,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惊险刺激的间谍小说,如果说小说家弗莱明笔下的〇〇七邦德是间谍中最著名的英雄,那么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员》中的主角伍尔摩则完全是邦德的反面,在天平的另一个极端,他非但不是英雄,他其实是一位颇为窝囊的“反英雄”。
        伍尔摩人到中年,囊中羞涩,婚姻不顺,事业无成,长得既不英俊,也不潇洒,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更说不上雷厉风行举止干练。他是哈瓦那的一位吸尘器经销商,对他来说,生活的中心是一位十七岁的女儿,其他的他已经没有想头和盼头了。他的乐趣是每天能和老朋友海斯巴契大夫喝上一杯酒,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与他的女儿回到英国,在乡下买一个小房子。然而,女儿是会花钱的主,伍尔摩常常捉襟见肘,也想不出更好的赚钱的办法。
        然而天上掉馅饼,英国特工霍索尼找到他,要录用他为英国情报局驻哈瓦那的特派员,除了每月工资之外,他还能报销所有花费,另外如果他发展当地线人,英国情报局也会支付他们的酬劳奖金花销。伍尔摩茅塞顿开,伦敦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来核实他的账单,这正是赚些额外收入的好办法。他虽然不是天生间谍的材料,但是他很快掌握了转译密码的技巧,并把他从各处看到的名字信手拈来,于是,他的手下很快就征募了五位线人:一个常常酗酒的飞行员、一个工程师、一个教授、一个脱衣舞女、一个是他自己店里的伙计。这些人虽不知道他们已经被英国情报局录用,但伍尔摩则非常恰如其分地到伦敦去提取他们的工资奖金报酬。无功受禄,伍尔摩的创作力得到释放,他不仅无中生有创造出许多假情报,更惊人的是他居然捏造出古巴正在建造军事基地并且在研制秘密武器的大项目。为了让自己的报告更有根有据,伍尔摩依照新式的真空吸尘器的结构和样式画出了所谓秘密武器的构造和发射平台,并且画了位身穿燕尾服头戴黑礼帽手拿长柄伞的小型英国绅士以表示六比一的比例。
        霍索尼虽然觉得这秘密武器与吸尘器相像有些蹊跷,但是伦敦总部却认为这位哈瓦那特派员的工作真是出色,决定为他增派漂亮的秘书贝翠丝和一个助手,又运去了巨大的保险箱和收发电报的设备。面对突然到来的部下,伍尔摩正愁如何遮掩,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全凭他空想假造的酗酒飞行员居然真有其人,居然真因意外车祸而丧生,他和他其他的线人们也都被不知名的对手盯上了,伦敦已经得到消息,有人要趁一次酒会对伍尔摩下毒。
        伍尔摩进退两难,不知其中蹊跷,他的周围仿佛瞬间生出巨大的蜘蛛网,他被缠在其中,无法解脱。为了不让无辜的人继续受伤害,伍尔摩向别人解释他所收集的情报都是假的,所有的线人都是他捏造出来,然而只有哈瓦那那位最会施加酷刑的警察局长瑟古拉大队长相信他所言,大队长因喜欢伍尔摩的女儿梅莉而与他套近乎,向他道明其中玄机,解释游戏准则,因为哈瓦那向来就是各国间谍的乐园:
        “我想有人可能拿你当烟幕弹,或者想拿你当诱饵,好比用一只彩绘假鸭去诱出正牌野鸭。”他一饮而尽,很痛快的样子。“这正合我意,我倒想见识见识那些从俄罗斯、美国、英国,甚至是德国来的野鸭。他们向来瞧不起我们这些本地射手,但总有一天会让我等到他们,来个一网打尽。”
        伍尔摩恍然大悟,原来其他各国的真间谍们竟然把他捏造出的一切当成了真情报。“生命变迁无常,而他也只能顺势而为。生命是永远回不了头的。他和海斯巴契大夫自上次分别后未再见面。海斯巴契大夫在他面前蒙上了羞辱的印记,而友谊是承担不起羞辱的。”伍尔摩狭路逃生,没有被毒死,但是,他的朋友海斯巴契大夫却被谋杀。
        为了给朋友报仇,伍尔摩一度变成动感英雄,他用他收藏的几十种小瓶威士忌灌醉了瑟古拉大队长,拿着大队长的手枪去找凶手卡特。然而,伍尔摩虽手持凶器,但是与冷面杀手还是相去甚远。他不停地告诉自己,“杀人凶手应该如同机器,而我也必须变成冷血的机器,口袋里的手帕只合用来擦拭作案时留下的指纹,而不是眼泪”。他在夜总会找到卡特,卡特开始告诉伍尔摩他的思乡之情,他逛妓院之失败,他如何不会与女人交往,他解不开女人束身褡的扣子,“伍尔摩心想,在他对我推心置腹,告诉我更多个人的事情之前,我一定要赶快杀掉他。这个男人分分秒秒愈来愈像个人,像我自己一样的人,可以同情,可以悲怜,就是不能杀。他拿起瑟古拉的枪”。但伍尔摩连枪里究竟有没有子弹也不清楚。如果不是因为卡特首先对他开了枪,他是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杀人的,而且他击中卡特的那枪实属歪打正着。枪杀卡特之后,伍尔摩回到家中,大队长依然烂醉如泥,他用微型相机拍摄了大队长身上携带的在哈瓦那的所有外国情报员的名单,他很骄傲自己最终做了一回真正的间谍,把微型胶卷贴在一张邮票后面和另外四百九十九封信一起寄出,但是他没有在有胶卷的那封信上做记号,而且胶卷的最后结果是曝光过强而全然无用。
        格林的这本书是喜剧,是闹剧,即使有人丧生,还是掩盖不住喜剧的调子。也正是伍尔摩的这种无能更让他充满了人性,招人喜欢,让人对他充满同情,希望他有一个圆满结局。最后,伍尔摩父女回到英国,他被召到伦敦总部。他原本以为他会被带上军事法庭绳之以法,但是总部不但对他不予追究,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工作,还要举荐他去接受皇家勋章!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如果国防部知道情报局如此无能,那么情报局全都得打包走人;第二,他们可不想把此事捣鼓给大众媒体,那样情报局就会被搞得灰头土脸。最后,伍尔摩不仅实现了携女儿回英国的梦想,并得到了贝翠丝的爱情。
      
        作为间谍的格林
        格林写的虽然是间谍中的反英雄,但是《哈瓦那特派员》却是一本地道的间谍小说,伍尔摩的行为虽然谈不上报效祖国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但是小说本身的情节环环相扣,险情重叠相生,比起其他的英雄类的间谍小说并不差。更因为格林本身就曾经是一位间谍,有着丰富的第一手生活经验,所以,《哈瓦那特派员》虽如格林在初版本中小心声称的那样:“本书故事纯属虚构,故事发生在不确定的未来,书中人物与任何真实人物一概没有关系。”然而,透过这层幻想,读者却能读到许多事实。
        《哈瓦那特派员》故事的基本情节来自于二战时期两位德国间谍的故事,他们都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足不出户,就为德国情报局提供过无数关于英国的情报。其中一位是捷克商人,他谎称他在英国有多名线人,经由英国情报局拦截下的情报就有几十份,其中关于英国的信息全是从报纸上抄袭而来,或完全是凭空捏造而成。英国人知道是假,德国人并不知。另一位是西班牙人,他也向德国情报局提供无数关于英国的假情报,靠的是一本地图册,一本英国旅游手册和一本英法军事字典,他向德国人提供假情报的目的是要帮助英国在二战中取得胜利,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羞于到德国情报局那里去领取他和他的许多假线人的工资报酬花销。格林当时在英国情报局工作,就亲手下载过这两位间谍的许多假情报。这是小说中主要的故事框架,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则来自于格林自己的间谍经历。
        格林的间谍身份向来神秘莫测,有人说格林天生就是当间谍的材料,因为他是最神秘的一个人,如果他有什么秘密,别人就绝对不会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林的妹妹伊丽莎白已经在为英国军事情报六局(MI6)工作,经过她的介绍,格林也于一九四一年加入了MI6。当时MI6正在物色人选到塞拉利昂的西非办公室里工作,格林非常合适,因为他曾经于一九三三年与表妹一起去过利比里亚,出版有游记《没有地图的旅行》,所以对西非很熟悉,在英国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他就被派到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做了“弗里敦特派员”。
        我们的“弗里敦特派员”的代号正是59200,他所征募的线人,也都是以59200/1、2、3等来代表。《哈瓦那特派员》中伍尔摩的上司霍索尼的代号就是格林自己的旧代号,可能格林怕用其他的代号,真会有人对号入座。格林在弗里敦接受上级指示,报告情报用的密码也是一本书,但是不是查尔斯•兰姆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而是英国二三十年代一位三流小说家鲍尔斯(T.F.Powys)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我选择鲍尔斯的一本小说做我的密码,因为里面有充足的色情句子可以供我娱乐。下一次货车到来时也会运来一个大保险箱,还有它的使用说明书和我的密码。”所以,伍尔摩所写的密码报告,正是格林所驾轻就熟的。
        “弗里敦特派员”的工作并不繁忙,每天早饭之后他先去集市逛逛,然后去警察局(算是他的工作单位)取伦敦发过来的密码电报,回到家里后根据密码书解密,回答有关问题。他的工作应该还包括雇用培训当地线人,从他们那里收集情报,向敌方提供假情报等等。格林很快就学会了最能让上级高兴的是多征募当地线人,在情报局的档案里扩大名单。当然,线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收集来的资料良莠相杂,但是伦敦总部一概全收。例如,格林当时递交过一份关于在法属几内亚法国维希政府的飞机场的报告,信息的来源是他在当地的一位线人,这个线人大字不识一个,数字只能数到十(他的手指头),而且他也根本不会使用指南针,他所说的飞机场上的一个藏着坦克武器的建筑,格林后来从其他资料中发现,其实里面堆满了旧靴子。格林在写这份报告时,一再强调了他的这位线人的资历实在不怎么样,但是他从上级得到的评价是说他的这份报告“极富有价值”。
        后来,格林在回忆录《逃避之路》中写到:“伦敦办公室中的人肯定不会在一张白纸上算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唯一的解释。”这里,伍尔摹编造出的古巴军事基地秘密武器一说,几乎就是这个小插曲的翻版。
        格林当时还有一个宏大计划,他曾经向他的上司提议开一家妓院,并且说他已经找到了一位非常能干的鸨母,因为通过妓院可以收集到许多很有价值的情报。很可惜英国军事情报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在小说中,我们的哈瓦那特派员就有了雇用脱衣舞女的自由和权力。
        一九四二年底,格林回到英国,在MI6圣奥本的办公室里工作,他的顶头上司是双料间谍费尔比,他们那个部门的工作主要是反间谍活动,也就是收集敌方的情报,向敌方的间谍提供假情报,最终目的是要深入到敌方的间谍的内部,变成他们的一部分,知道他们的企图,进入他们的系统,控制他们的行动。所以,在发布假情报上,格林当然也是富有经验的。最后,伍尔摩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了皇封,并且被派到培训部去工作,就像费尔比曾经接受过皇家勋章。所以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MI6真在他叛逃苏联之前抓住他是双料间谍的身份,他肯定不会被送进监狱,主席会说,让他去培训部吧。”书中的MI6的头头戴着黑色单片眼镜,门外走廊上亮着红灯,只有等绿灯亮时外面等的人才能进去,这些都与MI6总部的情形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真头头的办公室在四楼,格林把它搬到了地下室。
        世界上诸事的成功,靠的常常是“天时地利人和”,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也是这样。二战刚刚结束时,格林就想依据那两位德国间谍的故事写一部电影剧本,把故事的发生地点放在欧洲北部,时间框架是二战的前夜。但是他把剧本大纲提交给英国电影管理局时,立刻遭到拒绝,电影管理局说他们无法给这样一部片子拍摄许可证,因为它取笑官方的情报机构。
        直等到五十年代,格林来到哈瓦那,才找到了最合适于他的故事发生的城市和时间。
      
      
      
      
      
  •     摘自《敏思博客》 作者:抒 冉
      
       计划不如变化快。原本以为考完试可以有大把时间用来看书,没想离考试只有两周时,老妈出了车祸。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完全是昏天黑地过来的。考完试,接着就在家照顾妈妈。每天做完家务早累的七荤八素,虽然摆了一圈的书,全是翻了几页而已。本来就累,还被那本蔡骏译写的《沉没之鱼》给坏了胃口。连着看的《心航》都觉得不怎么样了。直到昨天翻到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员》。真是本靠谱的书呀。翻译是不用说了,流畅洗练,读起来真是全身舒服。
        其实相比这个书名,我更喜欢《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按照直译“OUR MAN IN HAVANA".书名那个特派员太正统,不够谐趣,也缺少一点悬念。
        这是本标明间谍题材的小说,却是一出地地道道的闹剧。据说故事还有原型,来自二战时居住在西班牙的两个英国商人编造情报欺骗德国人。格林把故事发生地移到了革命前的古巴,为这个荒诞的故事提供了更为有趣的背景。加上他自己的特工背景,所有的资料被用的得心应手。据考证里面出现的情报头子的见面方式就引用自英国军情6局,特务的代号就是他本人的代号,用的密码本也是确有其事。
        一个窘迫的英国商人被情报部门看上要他做他们在哈瓦那的代理人。一开始这事就极端不靠谱。为了多挣点钱来满足自己女儿的欲望,主人公伍尔摩觉得这事可以做,为了多骗钱,他还虚拟了他的几个部下和来自不同领域的情报。当然这些情报来源于当地的报纸,远在英伦三岛的总部自然没人会注意远在中南美一个城市的新闻。当时的哈瓦那,罪恶无孔不入,买卖无所禁忌,完全是个乱哄哄的地方。各种情报势力在互相角力,只是没想到了来了个完全不着调的间谍。什么叫无巧不成书,这里就是,他虚拟的事情和人都在真实的世界发生了,这又说明真实的世界比虚拟的还来的荒诞离奇。在英国总部的头头们非常欣赏伍尔摩的工作,于是派遣女秘书和助理来协助工作。伍尔摩当时想完了,这下要露陷了。只是没想到他的虚拟工作被其他国家的间谍也当了真,真的有人对他所说的事追查,间接地造成两个人的死亡。其中一个是伍尔摩在哈瓦那唯一的朋友,一个德国的退休医生。因为他参加过两次大战的背景,而被不同的情报部门划为危险人物。伍尔摩本人也遭到了追杀,被大使馆礼送回英国。当然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情报是假的,但军情6局的头头为了掩盖这个事,把伍尔摩调到了培训部门,对他的欺骗行为一点也不追究,还要授予他勋章。多可笑的结尾。怪不得很多人都看的开怀大笑。
        当然格林只是这样写了个故事的话,这本书也不会这么经典了。他在描述整个故事的中间也写了许多让人深思的话语。当伍尔摩犹豫要不要当那个间谍时,医生对他说:骗骗他们,保持你的自由之心。他们不值得你提供任何真相。伍尔摩觉得拿了钱不干事不好,医生说:他们没有钱,他们的钱都来自你我这样的人。当女秘书发现伍尔摩虚拟情报,不但没有怪他,还说他比她前夫聪明多了。如果前夫也知道这样做,他们也不会分开。格林在这里小小的嘲笑了一下所谓的神圣工作。
        追求伍尔摩女儿的哈瓦那警察头子瑟古拉大队长一番对施刑的阶级分析真是非常精辟,比我们教科书里对阶级的分析有趣多了。他把阶级分为可折磨,和不可折磨,那些上等国家的人当然是不可折磨的,而下等国家的穷人自然是可折磨的。这个大队长最擅长酷刑,但格林笔下的这个魔王却有几分古怪的幽默感。尤其他同伍尔摩商量打算娶他女儿时,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在这出闹剧里,除了倒霉的医生,伍尔摩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不但安安全全的回到英国,为女儿也挣到了读书的钱,同时还意外的收获了女秘书的爱情。是个好莱坞的结局。但格林的嘲讽是无处不在。
        尤其是伍尔摩最后得到的工作和勋章,没有比这个更无厘头的事了。于是就有人根据格林的这个结局排遣军情处的工作安排,认为他们的工作完全是无意义。当然看惯007的人是不会赞同的。
        据说前苏联的宇航员上天时,就带了这本书,这本书被看了3遍,被认为是最珍贵的东西。这让格林非常感动。尽管是真实事件加上了虚拟背景,但谁又知道这真真假假中的比例。今天的新闻里就有爆料说墨索里尼曾经是英国的特工,于是感叹这世上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呢?
      
      
      
      
  •     我想,假如用一句几个字来概括本书,我觉得“憨豆和大烟枪”比较恰当。
      
      绝没想过格林能写出这么通俗的小说。
      
      小说围绕一个在哈瓦那卖吸尘器的因国人展开。主人公为了爱花钱的女儿,有点不情愿地加入了英国情报结构,任务是负责哈瓦那地区的情报搜集工作,并创建一个完善的情报网络。
      
      主人公的动机是想骗取钱财,他的想法几近天真,认为自己骗来的钱或许没多久就能偿还得清。为了应付要求,他从报纸上筛选了一些情报寄到英国,还宣称自己已经招募了几个下属。而事实是,这些下属都是子虚乌有。
      
      第一个是他做吸尘器生意的助理。当助理接过他给的骗来的工资而问他他的任务是什么时,他竟然说这事以后再说,助理立马还价要30磅。其余的下属更是离奇,主人公只是简单地从一个名录上找到本地他心里感觉良好的人,加入到这个所谓的情报网络里,杜撰一些根本不存在人物。
      
      这些随便找来的下属虽然主人公没有见过,但是不久之后这些下属就接连被人追杀,顶头上司却认为这恰好是他办事成效的见证。
      
      而主人公搜集的情报最有价值的,也就是玩的最大的,莫过于一张原子武器的草图,而实际上那不过是他无聊时候,看到的吸尘器的图纸罢了。他的情报竟然是这么得来的:
      
      “前几天我拿到一笔钱。”
      “真的?”
      “要我提供情报。”
      “哪一类情报?”
      “机密情报。”
      “你真是个幸运的家伙。那一类情报最容易提供了。你需要的只是一点想象力。你知道那些印第安酋长临死前说出来的生发秘方吗?越是无法求证,人们越是相信这些。”
      
      瞎编乱造的情报和子虚乌有的下属,注定了这是一本荒诞的间谍小说。
      
      《文静的美国人》中隐约能够觉察格林写间谍小说的潜力,他在那本小说里,把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写的接近悬疑小说,而在这本小说里,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小说情节,谋篇布局,都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会讲故事,而不是侃侃而谈大哲学的格林。小说扣人心弦,看到险境逐渐被主人公歪打正着地化险为夷,我们由不得不开怀大笑。神秘的情报工作被格林描述成得充满搞笑和幽默,不由地佩服起作者的能力。可以说《哈瓦那特派员》把以“刺激、惊险”著称的间谍小说推向了“极致荒诞”。
      
      我现在知道的作家中当过间谍只有格雷厄姆·格林和约翰·勒卡雷,两人的作品都是反邦德式的小说,这可能是因为做了间谍之后对间谍的一种独特的体会吧。可能实际上的间谍没有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那么酷,间谍也是普通的人,可能还要差一些,时刻提防着被人挖出来,还得每隔一段时间向上级提交一份情报。为了获取这些情报,间谍们又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把一些空穴来风的编排整理。这样的叙述在两人的作品中都有涉及。
      
      在他们两个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间谍。
      
      在这本小说里,主人公也确实打了一场间谍战。被招聘为间谍,伦敦方面担心他的可靠程度,他在每个星期六都能在自己的店内完成一封情报作业,消除了伦敦的疑虑。他给新来的间谍秘书讲述那些杜撰的人物时,几乎毫不犹豫直接从口而出。那些下属似乎真实地存在过,让女秘书不得不信以为真。当提出要见下属时,滑稽层出不穷,主人公口中唯一的女下属竟然不是一个胖子,工程师竟然没有凸起来的肚子。不过这些不相符的特征都被主人公一一化解。接下来下属又离奇地被追杀,各种现象表明,主人公在哈瓦那建立的间谍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在当地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伦敦方面相信了,特别是主人公也被人追杀的时候。
      
      我想起一句常言,说,撒谎很容易露出破绽,因为第一个谎言需要第二个谎言来解释,第二个谎言需要第三个谎言来解释。谎言是没办法合理地解释地,说谎的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人拆穿。
      
      这本书是一个例外。
      
      主人公最终不但知道了双面间谍,而且找到了一封名单(滑稽的是,他又没拍好)。他回到英国被嘉奖,还被邀请来培训新的间谍,理由是,他在组建间谍网络这一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最后要说的是,作者也经历过杜撰情报的事,他的看法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做了间谍这一行,就得冒充和尚继续敲钟。小说最后,主人公功成身退时,他还在担心他的生计问题。秘书说,没事,我们现在是两个人(意思是,夫妻合心,其利断金)。主人公回答,我们是三个人(加女儿)。
      
      注意,最后一句秘书的话,你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胆大!(大致是这句话)
      
      作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心境不言而喻。
      
      
  •     不买希区柯克账
      
      有这样一本书,它刚上市三个月,就有很多人争着购买电影版权。希区柯克是第一个把钱掏出来的,可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不喜欢他的电影,竟然没理他。要知道,希区柯克眼高手也高,《三十九级台阶》《蝴蝶梦》《爱德华大夫》《后窗》,几十部电影提起哪个来都有一堆拥趸,不但被全世界的大众买帐,就连法国新浪潮那些特立独行的旗手都追着捧他,这样一个人物却被这本书的作者拒绝,可想而知,这作者有多牛。他为什么这么牛呢?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不过就是当过一段时间特工,跟古巴的卡斯特罗是经常聊天的好朋友,他写的这本书被苏联宇航员带到太空呆了一段时间而已。他的名字是格雷厄姆•格林,他的这本书就是《哈瓦那特派员》。
      提到哈瓦那,我的一些朋友会联想到雪茄烟、古巴、卡斯特罗、格瓦拉、《乐满夏湾拿》。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古巴是朋友,卡斯特罗是朋友,格瓦拉是英雄。如果你打算从这个角度切入,开始读这本书,那不久你就会发现,一切全都错了。
      
      特工老伍
      
      这本书是一部喜剧,出人意料的喜剧。
      故事发生在卡斯特罗们夺取政权之前。主人公伍尔摩,我们叫他老伍吧。老伍人到中年,长相一般,做某品牌吸尘器在哈瓦那的销售代理,但基本卖不出去多少台。事业上可说一无所成,老婆也跟人跑了,只剩下个女儿在身边。女儿大了要花钱,老伍花不起,总为这个烦。忽然有一天,天上掉馅饼,一个英国特工看上了他,要把他发展成自己的下线,作为英国情报局在哈瓦那的特派员。老伍开始不乐意,他不想干这么危险的差事。但后来听说,如果做的话,每个月可以有固定的酬劳,而且还能报销一部分开销时,他心动了。这对他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为了让自己和孩子生活得更好,老伍终于决定加入特工组织。进到组织里的老伍不知该怎么干,也不知该干些什么,幸好他有个还算明白的朋友,老伍推心置腹,把自己当特工的事告诉了朋友,朋友感叹他是个幸运的家伙,怎么这好事就让老伍赶上了。在朋友的启发下,老伍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想象力可不是干工作,那是干吗呢?编,造,假,情,报!像搞文学创作一样编造各种情报给上级。老伍从此走上致富的道路。
      
      巨型武器
      
      老伍很敬业,总能把情报编造得像那么回事。但有一次,他玩大了。他把自己代理的吸尘器拆开,把里面的零件分解开来,然后照着零件画图,画完后标上比例尺,再把这些图作为情报送给上级。上级接到这份情报,非常震惊,极为重视,首先把老伍的上线找来表扬一番,说他识人有道,找到一个个中好手。老伍的上线自然知道老伍是干什么的,也知道他的斤两,所以一看到老伍送来的武器图,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因为那些图让他想起了老伍经营的东西。这时候上级说道:专业人员看了这些图,他们联想到一个巨大的吸尘器。老伍的上线不禁打了个冷战。上级同情地问,这巨大的吸尘器是不是让你不寒而栗啊?老伍的上线晕了,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极力为这些图画辩解,说那不可能是吸尘器。但上级认定了这就是,而且断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吸尘器,是一个既有创意、又简单、又邪恶的武器。上级还断言,敌人制造这样的武器是因为传统的武器是没人怕的,只有这样的武器才让人害怕。老伍的上线这才明白原来上级没有看破老伍的把戏。
      
      商业家老伍
      
       老伍的上线其实很早就防着上级问他关于老伍的事,所以他早就埋下了伏笔。在跟上级汇报他发展老伍的时候,他介绍老伍是个进口商,做机械器材之类的生意。之所以这么介绍,是因为雇佣社会地位良好的情报人员对老伍的上线的前途有好处,所以老伍的寒酸现状他是无论如何不会让上级知道的。上级一听老伍生意做的挺大,就要在老伍那里设一个无线电单位,扩充老伍的人手。老伍的上线着急了,他怕露底啊,紧着拦阻,说老伍这种商业家非常节俭,所以办公室不大。上级好像什么都明白,说了解了解,像老伍这样的商业家,一般只用破旧的小桌子,半打人挤在只能坐两个人的房间里办公,女秘书一呆就是四十年。老伍的上线听到这儿放心了,这样的话,假如有一天,上级亲眼看到了老伍那店面的破败相,也不会认为是他在搞鬼了。
      
      老伍开始发展下线
      
      老伍在工作中逐渐领悟到,上级很喜欢他发展下线,于是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编造下线情况,提供给上级。为了不让上级发现他是在编造,老伍提供的下线都是有具体人的,只不过那具体人是他平常说什么也接触不到的上层人物,他只是听说有这么个人,或者是远远望到,就把这人在情报中变成了自己的下线。老伍打着下线的名义向上级要酬劳或者报销花费,上级看到老伍工作这样见成效,也很高兴,给钱给的比老伍要求的还多,老伍很高兴。但老伍不知道,其实他做这些事时一直有人在盯着,他的那些情报也有人截获。于是他的那些不知道自己是老伍下线的下线们,纷纷因为老伍的情报发生意外事故。老伍渐渐发现,只要自己说哪个人是他的下线,那个人就会出事,那感觉就好像他写了一本虚构的小说,可有一天忽然发现小说里的人物都活了,就在他身边,奇幻得很。因为老伍的下线不断被杀,老伍的上级越发觉得老伍的工作有成效,于是做出了一个让老伍心惊胆战的决定。
      这是个什么样的决定呢?老伍编造情报的工作会不会被发现呢?书中自有交代。
      
      特工开妓院
      
       前面说了,作者格雷厄姆•格林曾经做过特工,工作基本和这本书里描述的差不多。做特工期间,他最有创意的一个宏大计划是开个妓院,因为通过妓女可以搜集到很多有价值的情报。计划未被批准,要不然,可能这世界上就少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多了个妓院老板呢。
      
       摘自新星出版社《无间书道》
  •     巡洋舰与洲际导弹阴影里的大笑
      
      李黎
      
      有时候我希望我在打车时在后座捡到一个包,里面应有尽有……有时候我幻想救下一个显赫的大人物,然后他带着感情给了我巨大的好处……
      
      这些连做着白日梦都图省事的幻想,很多人都会有吧,尤其是遭遇到具体的困境,缺乏一笔具体的钱的时候。《哈瓦那特派员》里,伍尔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此前倒沉迷于这种守株待兔,而是他真的中奖了,被英国情报部门选中为“自己人”。
      
      “哈瓦那特派员”,有版本以为“我们的人在哈瓦那”,我觉得更确切,相比之下特派员更像是从英国派来的,伍尔摩不是,他是生意人,因为战争导致的滞胀、混乱和货币贬值,他无力回到英国重新开始生活。
      
      他的窘境就是缺钱,但这成了一个背景,已经毋庸多言了,他更具体的困境是女儿的长大和花费增加。青春期的女儿给伍尔摩带来的麻烦不是花钱,或者“学坏”,或者叛逆,而是一切都那么不确定,这会让像失去妻子一样失去女儿成为一种可能性,伍尔摩最怕这个。
      
      《哈瓦那特派员》开头部分几乎用一个中篇小说的篇幅描述了伍尔摩的困境(后面也不断有进一步的阐述),为他此后利用间谍工作骗钱打好了埋伏。这个被挫折、单调和女儿折磨得貌似大街上随便哪一个中年男人(当然,今天中国大街上也有很多气焰嚣张意得志满的中年男人),本来已经没有任何欲望和指望,认可土崩瓦解的生活,但是在面对间谍这份工作时,女儿的未来成了他持续冒险的最大理由和动力。因此小说开头的“中篇”也为阐明伍尔摩及作者对个人与家庭的无上信仰做好了交代。
      
      接下来,就是怎么干间谍这份工作了,而伍尔摩所有的情报的核心是:因为是机密,所以只有你知道,你需要的只是一点想象力……自己从事过多年间谍工作、又是当时流行的侦探小说热心读者的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多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推理悬疑等气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最后,从玛丽的谎言到奎里被击毙,情节骤然变成侦探小说结尾处的解谜;《恋情的终结》里则有我雇佣私家侦探调查萨拉结果查到自己和萨拉等诡异情节;而《布莱顿棒糖》前三分之一就是侦探小说,虽然二流。然而这部写间谍并且被冠以间谍小说的《哈瓦那特派员》,则恰恰远离所有这些类型。
      
      如果非要归纳,它可以算作黑色幽默小说,或者是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发生在中美洲,魔幻色彩一直都若隐若现,尤其是伍尔摩开始一年一度的各大城市拜经销商的那次旅行,以及瑟古拉大队长这个人物。结合《权力与荣耀》看,格林笔下的美洲有时确实比后来文学爆炸时期拉美作家所写的还要魔幻。
      
      虽然气息远离间谍小说,但伍尔摩确实干了一份间谍的工作,全过程为:
      
      拒绝——听说报酬后默认——发现可在情报上、费用上作假——在情报和费用上作假,虚构下线情报人员——维持虚构,还下猛料给英国——引起连锁反应,或“蝴蝶效应”,有人为他而死,有人被误杀,他也被列入谋杀对象——虎口脱险(下棋喝酒的妙计)回到英国——承认造假——政府像认可“华南虎”一样认可了他的工作,还给他一个荣誉一个职务,国家和人民皆大欢喜,伍尔摩与新的爱人贝翠丝还有女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诞生在冷战背景下的间谍小说的全部。很明显,它写的不是间谍,是寂寞,它写的不是间谍,是家庭,是个人之于意识形态、国家荣誉和民族自豪感等等的压倒性地位,是家庭之于国家利益的压倒性地位,用被引用了很多遍的书中原话说就是:“我不会为我的国家杀人,我不会为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而杀,我杀卡特只因为他杀了海斯巴契。这是家族仇恨,这理由比为了爱国主义或支持某种经济理念去杀人更为充分,无论是爱是恨,我都要以个人的身份去爱去恨……”
      
      很明显,个人又是孤独无助和寂寞的,所以这本书写的还是寂寞人生——不是美丽人生,虽然结尾像童话。童话的那些经典型结尾,不都充满了两个人相加和两个相加的人之间的寂寞吗。
  •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爲了生计,我们从事不同的职业。然而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却阴差阳错的成爲了一名间谍,如果间谍也算是一种职业,那肯定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职业。
      于是我们知道这本小说是一部所谓的“间谍小说”。然而仔细读起来,却又没有间谍小说应有的特点,譬如“紧张得让你透不出起来”“绝对扣人心弦”等等一些印在某些畅销书封皮的话。我们发现作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喜剧的舞台,主人公伍尔摩爲了生计,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情报员。而他却不断编造假情报,把上面的人耍得团团转。甚至在最后还获得了“英帝国军官勳章”。
      那麽作者的意图什么?是讽刺冷战双方不辨真假的低能的情报人员?还是声援他所热爱的古巴的劳动人民?
      我觉得都不是。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哪怕是间谍,都不要放弃对于生活最根本的追求。
      那是友情、亲情、爱情和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快乐。伍尔摩爲了自己的女儿而去做情报员,爲了给自己的朋友报仇而设计杀人,以及对女情报员贝翠思的爱。伍尔摩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情报员,没有爲了情报工作把自己变得六亲不认。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没有被自己的职业所俘虏。
      高中时的英语老师给过我们一句话:“一个人的一天有24小时。快快乐乐的是24个小时,不快乐也是24个小时。那麽,爲什么不快乐呢?”是的,或许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中意的职业,或许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所期许的成功。然而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是否快乐。
      我们在爲了生活而忙碌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爲了所谓的成功去放弃我们的友情、亲情以致爱情的时候,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这麽做是不是值得。
      身在江湖,或许并不一定身不由己。想想那个叫做伍尔摩的情报员吧。
  •     巡洋舰与洲际导弹阴影里的大笑
      
      李黎
      
      有时候我希望我在打车时在后座捡到一个包,里面应有尽有……有时候我幻想救下一个显赫的大人物,然后他带着感情给了我巨大的好处……
      
      这些连做着白日梦都图省事的幻想,很多人都会有吧,尤其是遭遇到具体的困境,缺乏一笔具体的钱的时候。《哈瓦那特派员》里,伍尔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此前倒沉迷于这种守株待兔,而是他真的中奖了,被英国情报部门选中为“自己人”。
      
      “哈瓦那特派员”,有版本以为“我们的人在哈瓦那”,我觉得更确切,相比之下特派员更像是从英国派来的,伍尔摩不是,他是生意人,因为战争导致的滞胀、混乱和货币贬值,他无力回到英国重新开始生活。
      
      他的窘境就是缺钱,但这成了一个背景,已经毋庸多言了,他更具体的困境是女儿的长大和花费增加。青春期的女儿给伍尔摩带来的麻烦不是花钱,或者“学坏”,或者叛逆,而是一切都那么不确定,这会让像失去妻子一样失去女儿成为一种可能性,伍尔摩最怕这个。
      
      《哈瓦那特派员》开头部分几乎用一个中篇小说的篇幅描述了伍尔摩的困境(后面也不断有进一步的阐述),为他此后利用间谍工作骗钱打好了埋伏。这个被挫折、单调和女儿折磨得貌似大街上随便哪一个中年男人(当然,今天中国大街上也有很多气焰嚣张意得志满的中年男人),本来已经没有任何欲望和指望,认可土崩瓦解的生活,但是在面对间谍这份工作时,女儿的未来成了他持续冒险的最大理由和动力。因此小说开头的“中篇”也为阐明伍尔摩及作者对个人与家庭的无上信仰做好了交代。
      
      接下来,就是怎么干间谍这份工作了,而伍尔摩所有的情报的核心是:因为是机密,所以只有你知道,你需要的只是一点想象力……自己从事过多年间谍工作、又是当时流行的侦探小说热心读者的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多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推理悬疑等气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最后,从玛丽的谎言到奎里被击毙,情节骤然变成侦探小说结尾处的解谜;《恋情的终结》里则有我雇佣私家侦探调查萨拉结果查到自己和萨拉等诡异情节;而《布莱顿棒糖》前三分之一就是侦探小说,虽然二流。然而这部写间谍并且被冠以间谍小说的《哈瓦那特派员》,则恰恰远离所有这些类型。
      
      如果非要归纳,它可以算作黑色幽默小说,或者是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发生在中美洲,魔幻色彩一直都若隐若现,尤其是伍尔摩开始一年一度的各大城市拜经销商的那次旅行,以及瑟古拉大队长这个人物。结合《权力与荣耀》看,格林笔下的美洲有时确实比后来文学爆炸时期拉美作家所写的还要魔幻。
      
      虽然气息远离间谍小说,但伍尔摩确实干了一份间谍的工作,全过程为:
      
      拒绝——听说报酬后默认——发现可在情报上、费用上作假——在情报和费用上作假,虚构下线情报人员——维持虚构,还下猛料给英国——引起连锁反应,或“蝴蝶效应”,有人为他而死,有人被误杀,他也被列入谋杀对象——虎口脱险(下棋喝酒的妙计)回到英国——承认造假——政府像认可“华南虎”一样认可了他的工作,还给他一个荣誉一个职务,国家和人民皆大欢喜,伍尔摩与新的爱人贝翠丝还有女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诞生在冷战背景下的间谍小说的全部。很明显,它写的不是间谍,是寂寞,它写的不是间谍,是家庭,是个人之于意识形态、国家荣誉和民族自豪感等等的压倒性地位,是家庭之于国家利益的压倒性地位,用被引用了很多遍的书中原话说就是:“我不会为我的国家杀人,我不会为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而杀,我杀卡特只因为他杀了海斯巴契。这是家族仇恨,这理由比为了爱国主义或支持某种经济理念去杀人更为充分,无论是爱是恨,我都要以个人的身份去爱去恨……”
      
      很明显,个人又是孤独无助和寂寞的,所以这本书写的还是寂寞人生——不是美丽人生,虽然结尾像童话。童话的那些经典型结尾,不都充满了两个人相加和两个相加的人之间的寂寞吗。
      
      
  •     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何必那么严肃认真呢?这个社会不就是无数的谎言堆积在一起发酵起来的。刚开始是一个人,最后大伙全上,只要能分到一杯羹,就这样混下去吧。
  •     应当是没有疑义的了,007系列里面的詹姆士•邦,是一个典型的色鬼,《哈瓦那特派员》里面的吉姆•伍尔摩,是一个典型的酒鬼。
      《哈瓦那特派员》开篇未几页,那一个吉姆•伍尔摩,就让我逮住了两回,都是在酒吧里喝酒,一回是在“惊异酒吧”,一回是在“痞子乔依酒吧”,时间,全部是早晨,这一个时间,人家喝咖啡,吉姆•伍尔摩喝鸡尾酒,他不是酒鬼?谁是?
      您不必太诧异,这两个在隐蔽战线里工作的特殊人物,如何会这么挚着地,沉湎于大凡是男人都热衷于的那一些家常酒色嗜好,兴许,这就是职业必须的素养,是作变色龙必须的一个招式。尤其是,当您读过了大仲马笔下,当年法国那个道貌岸然的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一个间谍行业里堪称教父级别的人物,是如何地暗中觊觎法国王后、那个奥地利公主安妮的美貌,并为此而与英国的白金汉公爵,不择手段地展开俊男美女的间谍战,那么,詹姆士•邦与吉姆•伍尔摩的爱好当属区区小事,也就不足为奇的了。
      如今的读者,熟谙外语的不多,如今的翻译,熟谙母语的也不多。这一个问题,如今,也是不足为奇的了。
      作为间谍,性命攸关,大仲马笔下的达达尼昂与那三个火枪手,就是一路凶险,恶战不断。这种惊险故事,比比皆是,当然,可以除却詹姆士•邦,他的命大,非但,编剧、导演替他保了“生命险”,因为,倘若略有意外差池的话,作为观众中不可取代的一个庞大群体,那些年轻美丽的姑娘们也是不依的。可是,对于吉姆•伍尔摩来说,命运就不同了,作为间谍,为信仰的有,为钱财的也有,吉姆•伍尔摩,自然是属于后一种的成份多一点。可是此书的译者,就是偏偏对于小说里关于钱银的事情,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比如说,这一本《哈瓦那特派员》的中译本,情节里,文字里,前前后后,出现过不同的货币单位:
      
      吉姆•伍尔摩问女儿买那一匹马的价格:“买她要多少钱?”女儿回答:“三百比索。”(20页)
      吉姆•伍尔摩去银行兑现支票:“三百五十元—支票上的数字和他的财富一样单薄。”(22页)
      吉姆•伍尔摩在酒吧付账:“他放了八十先令在柜台上。”(25页)
      
      可以理解的是,文字中的“比索”应该就是那个“元”了。可是那个“先令”从何而来呢?古巴的货币单位从来就是“比索”(Peso),一个“比索”(Peso)合100个分,当地称为“圣塔伏”(Centavos),平时,零钱里是没有通常那个叫作“角”的单位的,习惯于叫作:10 Centavos, 20 Centavos, 30 Centavos……1914年,古巴比索盯住美元,与美元等值。从1961年开始,古巴比索盯住英镑。即使,古巴,在那个巴蒂斯塔统治的时期,这个也并不例外的。
      一时頭上找不到格雷厄姆•格林那本原版的《哈瓦那特派员》,其实,不管那是不是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问题,作为译本的文字,名称统一是必须的,从事翻译,案頭的相关资料,阅读准备工作,也是必须的。
      “先令”(Shilling)是英国的辅币单位,一个“英镑”等于12个“先令”。即便,“痞子乔依酒吧”私下也收“英镑”,八十个“先令”,合计是6英镑8先令呢,在当时的古巴哈瓦那,这杯鸡尾酒,非但,吉姆•伍尔摩喝不起,连巴蒂斯塔将军来喝酒,这一个价码,大概也祗有掏手枪的份儿了,那个“痞子乔依酒吧”是孙二娘开店吗?真有那么黑?
      莫说笔者是小题大作,倘若,出版商与您讲定的稿费、版税等等一应酬劳,数字后面的货币单位换成了“日元”、“里拉”,您说行嚒?您会同意嚒?
      《哈瓦那特派员》的译者,有些方面的知识显然不够俱全,这一点,在其他部分也有显露,可以说,是一个对原著文字的理解问题。
      书中有一节关于吉姆•伍尔摩去银行兑现三百五十元支票的情节(21页—23页),描写银行出纳员在接待他时,祗顾着忙于接其他大款客户的电话,而冷遇吉姆•伍尔摩,最后付款的时候,祗塞给了他一个纸条,“纸条上面写着:透支五十元。”(23页)
      一读就知道,这里面,译文又有问题出来了:吉姆•伍尔摩去兑现的,一定是别人开给他的支票,他自己是不需要给自己开一张支票去取钱的,要现金,他是完全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帐户里提取的,在那一家名叫“奥比波”的美国银行里,吉姆•伍尔摩不仅有私人户頭,而且还有公司户頭,关于这个,可以读一读后面的那一个情节:
      
      “‘存在公司帐户吗,伍尔摩先生?’
      ‘不,私人帐户。’
      职员数钱的时候,他心中一股罪恶感油然而生;他感觉自己像是侵吞了公司的钱。”(65页)
      
      其实,这一笔钱,就是他第一次作间谍的酬劳—“市场研究服务”费,“三个月的薪资和津贴,是古巴钞票。” (65页)
      那么,前面那一个“透支五十元”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呢?
      倘若,开那一张支票的主人,户頭里是透支的话,那么,这一张支票就叫“空頭支票”,这种情形,行话叫“跳票”,吉姆•伍尔摩,应该是一分钱也拿不到的。至于他自己,即使想给自己找一点儿麻烦事情做做,先去开一张支票,然后再取现金的话,那么,对于已经透支的帐户,银行也是不可以支付的了,这应该是行业规矩。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觉得,这一个问题,一定在于译者对于原文的阅读与理解出了差错,或者是,遗漏了文字,或者是,相与对应的措词用字,不妥贴……
      祗是,格雷厄姆•格林的那本《哈瓦那特派员》原版书,我的书架上没有,所以,这里就不好再说下去了。
      
      ***《哈瓦那特派员》格雷厄姆•格林著,吴幸宜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印,字数189千字,定价:22.00元
      
  •     在《哈瓦那特派员》中,作者格雷厄姆•格林借主人公伍尔摩之口做了一番自我表白:“我不会为我的国家杀人,我不会为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而杀,我杀卡特只因为他杀了海斯巴契。这是家族仇恨,这理由比为了爱国主义或支持某种经济理念去杀人更为充分,无论是爱是恨,我都要以个人的身份去爱去恨,我不再是任何伟大战争中的5900之5。”5900之5是书中主人公担任英国间谍时的代号,同样也是格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曾经担任间谍时候的代号。如果对西方文学史稍微有些了解的话,就知道有很多作家曾涉足过间谍组织,其中有英国鼎鼎大名的作家萨默塞特•毛姆,还有以007出名的伊恩•弗莱明,以及约翰•勒卡雷等,但是也只有格林对他的间谍生涯作出如此的反省,如果不是具有一段如此传奇冒险的间谍生涯,也许格林就不会懂得拥有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自我与那些看似高贵神圣的抽象理念相比是如此的真实可信,更别说有那些在全球畅销的间谍小说了。
      格林是二十世纪颇为多产的经典作家之一。多产具体是指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1年去世,创作时段跨越六十余年,作品多达五十余种,根据译林出版社刚出版的《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提供的格林创作目录,其中仅长篇小说一项就有26种之多,更别提还有各种游记、剧本和短篇小说。所谓“经典作家”更不是修饰性的词汇,他的一生共计获得21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可惜在他以87岁的高龄去世之前,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究其原因,小说家戴维•洛奇曾说:“格林连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部分是因为学会中一位叫做亚瑟•伦德奎斯特的会员对他的敌意难以消除,也因为其他会员认为他更多是个娱乐作家而非严肃作家。这一对格林的评价严重失当。”私人性质的八卦推测暂且不论,事实上,格林自己也承认他的作品中存在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之分,他的很多长篇是极为严肃认真的探讨宗教、政治和人性,属于阳春白雪的纯文学作品;有些则是惊悚探险为主的间谍小说,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这里的问题是,作家的作品可以有很多种类型,但为什么仅凭他一类作品就可以把其归类为娱乐作家呢?而且通俗小说的类型难道就不能进行严肃的问题探讨么?格林的21次提名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威望和众望所归?
      对于中文出版界,2008年似乎与格林格外有缘,之前虽然断断续续的有格林的作品翻译出版,但是直到2008年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八卷本的《格林文集》包括《权力与荣耀》、《文静的美国人》和《布赖顿棒糖》等重量级作品才陆续出版。时隔半年后,译林出版社也重磅推出了五卷本的“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分别是:《问题的核心》、《恋情的终结》、《哈瓦那特派员》、《人性的因素》以及自传性质的作品《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哈瓦那特派员》和《梦之日记》是从台湾著名的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翻译引进,无论从译者还是译文来说,都是完全可以经受读者检验的,因此这两部作品也颇受期待。可以拿译林的这套格林作品与上海译文的作品作下简单的比较,你会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上海译文的格林作品似乎大都是他的严肃小说,属于阳春白雪一类;而译林的这套格林作品则相对轻松的多,大都选取的是消遣小说,厚薄适中,不会让人一望之下,对那些厚厚的作品望而生畏,属于下里巴人的一类作品。当然,总被称作宗教小说家的格林在他的通俗作品中其实也没有忘记对人性的挖掘,对政治的讽刺,乃至对爱的肯定。正如戴维•洛奇所言:“在格林的整个文学生涯中,他始终采用了在童年和青年时期阅读中吸收的历险故事的结构,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吸引大量读者的部分原因。但他推动情节发展的叙述技巧,加上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而富于变化的视角,推翻了流行小说的创作思维定式,使其发生质的蜕变。”
      这种特质尤其在他的《哈瓦那特派员》一书中,有着更为精彩的体现。格林的小说,大都有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英国人,他似乎很喜欢把人物放在陌生的地方,然后看着他们身处异地,小心谨慎的摸索着生活,悄悄地体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在一种隐性的角度烘托出英国本土来。在《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个倒霉的英国人就变成了身处哈瓦那的吸尘器经销商伍尔摩。伍尔摩人到中年,囊中羞涩,婚姻和事业都一筹莫展,正是人生最为低落的时期,没想到偶然成为了英国情报局驻哈瓦那的特派员。为了给可爱的女儿一个富裕安定的生活,为了挣钱,他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远在伦敦的情报局一次次编造出了假情报,没想到竟然能获得情报部门的信赖与赞赏。正得意间,离奇的事情出现了,他明明假想出的情报,竟然在现实中一一发生了,他被纠缠其中无法解脱,差点引来杀身之祸。这部小说的结局实在是妙不可言:英国情报局最终发现了假情报,恼羞成怒,但是结果却提升了伍尔摩,因为他们怕一旦透露出伍尔摩的假情报,反而会让上司知道他们是一群愚不可及的笨蛋。格林的这部喜剧中透露出的对政治的反讽,在捧腹大笑之余,颇让人回味。
      再说《梦之日记》,这更是一本奇特的书。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的自传,但却是一本模糊曲折的自传作品。因为这是格林从他的日记中精心挑选出的关于梦境的记录。在佛洛依德看来,作家的创作其实就是白日梦。而梦境也成为了许多作家创作的题材,比如博尔赫斯就对梦境十分的痴迷。按照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也就是说做梦只是象征性的满足我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格林曾以《一种生活》在二十七岁时结束了有关自己的记录,之后就拒绝写自传,究其原因,是他认为“自传不可避免会侵犯其他人生活的隐私”,而他对梦境的详细记录某种程度上续写了他普通世界中拒绝书就的自传。用这种曲折有趣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一生的记录,除了别具一格的格林,再也想不到其他人了。
      思郁
      2008-10-26书
      
  •   作为当地资格最老的英国商人,他在银行应该是有一定的信用额度的,无论是公司户头还是私人户头。
  •   总的来说翻译还是不错,前后风格保持一致,幽默表现也比较到位。
    虽说读起来不是很流畅,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英式幽默有时需要反复琢磨才能体会,二是由台版到简体版,编辑会重新梳理以符合大陆阅读习惯,这中间难免会出现误差,三是台版翻译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
    若是我给分,作品打五星,翻译打3.8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