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世界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 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140  字数:131000  译者:恺蒂  
Tag标签:无  

前言

  有时,知道有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这种想法很让人觉得宽慰。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经验,旅行,危险,幸福,都不用与人分享,没有见证人,没有诽谤罪。我所遇到的人物没有与我会面的记忆,没有记者或自许的传记作家们来核对我所说的一切,政府无法因那些间谍活动绳我于《国家机密法》。我曾在一次晚宴上与赫鲁晓夫谈话,我曾奉特工部之令去刺杀戈培尔。我没有撒谎——那些与我共享此景的证人们,没人能够依据他们的个人经验证明我所说的不是事实。  我的日记从1965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共有八百多页,我从其中选择出了《我自己的世界》中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自传,以“幸福”始以“死亡”终,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此书中所写到的战争是60年代的,而不是40年代的)。但是,其他传记作家们无法使用这些材料。有时,为了让我自己满意,我也会记下一些特殊事件和特殊会面所发生的年月日。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原先想把1988年春天与亨利·詹姆斯在玻利维亚一艘船上的会面作为全书的开篇。但是,后来我改变了主意。因为1989年1月,在我开始记录这个私人世界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经历了幸福。在我自己的世界中,伟人多如牛毛,真正毫无意义而且无法解释的幸福——这却是我唯一的一次记录。  人们常说鸦片可以帮助打开或是关闭通向这个世界的门,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证据。50年代我在越南和马来西亚时常抽鸦片,当时我忙于记录的日记大都是有关普通世界中的种种暴力,我记得在我自己的世界中,也只有过一次“非凡”的经历,它的“非凡”在于时间的回溯——我回到了公元1世纪。  那时我住得离伯利恒不远,我决定步行到那个小镇上去造访我所熟悉的一家妓院,我带着一枚金币,用来付给我所选中的女孩。快到城里时我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一群穿着东方服饰的男人们在鞠躬朝拜并奉献礼物,对象是谁?原来是一堵墙。没有人接受他们的礼物或与他们打招呼。我站在那里看了许久,然后不知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把那枚金币也投向那堵墙,然后我转身离去。  我自己的世界中的时间可以过得很慢,也可以过得很快。在这个例子中许多个世纪转瞬而过,我发现自己躺在床上阅读《新约全书》,里面有个故事是关于一群东方的君王们前去朝拜伯利恒的一个马厩,正是我所见的情景。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到伯利恒去,原本是要把金币送给一个女人。看来,虽说我所见的只是一堵墙,但这金币果然是给了一个女人。”  这是自己的世界富有想象力的一面,与普通世界很不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化身博士》这一奇怪例子时说:“有一段时期我非常拮据,我觉得我得做些什么。我苦思冥想,想找一个可写的主题。夜里我梦到这个故事,它仿佛是~件特殊的礼物,更奇怪的是我常常梦到故事,不久以前我曾经梦到另一个故事《奥拉拉》,所以,现在我手头有两个我梦到的可写的故事。”  在史蒂文森所写的故事中,《奥拉拉》常被人忽视,其实,它与《化身博士》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这个故事肯定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属于故事的发生地西班牙。就如同《变形医生》中的伦敦更像是爱丁堡的街头,或是史蒂文森自己的世界中的一个城市。  奇怪的是普通世界中的史蒂文森,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常常像是个陌生人,他自我的故事让他本人迷惘不解。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奥拉拉》的毛病是它听上去很不真实,但是问题是,什么才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马克汉姆》是真实的,《奥拉拉》是虚假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化身博士》这个例子中,他甚至过分到把初稿扔进火里去。  我有几部短篇小说就使用了我自己的世界中的材料。在《梦见陌生之地》中,我记录了我在那个世界中是一个麻风病患者,在瑞典接受治疗。小说发表时,唯一增加的内容是最后那一声枪响。另一个故事《罪恶之源》,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醒来之后我带着一丝愉快的微笑,没有做任何改动,故事就从我自己的世界进入了普通世界。  我们称之为梦的东西有着另一面,邓恩在《时间的实验))中做过有趣的披露:它们包含着未来以及过去的碎片。我曾经写到过,我七岁时,一天夜里,我梦到一起沉船事件,那夜正是泰坦尼克号遇难之时。九年以后,在爱尔兰海我也见证了另一起沉船事件。回顾我长长的记录梦境的历史,不止一次,我所梦到的事件几天后果真会在普通世界里发生。他们大都很琐碎,不值在此一记,但是我确信邓恩是正确的。  我与亨利·詹姆斯在我自己的世界中的会面完全出乎意料,而且非常奇怪,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二章里,题为《我所认识的几位作家》。与一般传记作家不同,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年份和时间上亦步亦趋,所以,我早年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一家旅馆卧室里的会面没有我最近与詹姆斯的会面那么重要。(我知道那天如果我弄醒约翰·保罗二世的话,对他对我都没有好处,我们天生就不喜欢对方。)  这本书中没有我生活中情色的一面,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但是我不希望牵连那些我曾经在自己的世界中爱过的人,虽然我没有力量阻止传记作家们或是记者们在普通世界中写到她们。这本书中另一所缺是噩梦。这里记录了战争和危险,但是它们不像我童年时常常出没在婴儿室外走廊里的那个女巫,直到最终我转身面对她,她才消失。在我自己的世界中,我在海地和越南常常感到恐惧,但是从来没有极度的恐怖和噩梦。也许因为无论在我自己的世界还是在普通世界中,我的恐惧中总有着一些冒险和愉快的成分。

内容概要

在英国当代作家中,大概再没有谁比曾被21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格雷厄姆·格林来得传奇了。他曾从事新闻、编辑、外交工作,足迹遍及五大洲;一生泉涌不竭的创作力,25部重要作品,半数被改编成电影,不但写小说、剧本、评论、传记,甚至也写诗、写儿童文学。誉满全球的他,书迷满天下,然而由于他对于隐私的重视,对于采访的排斥(有一阵子,他甚至不愿在他的书中附上作者照片),因此,直到他过世之前,人们都无法对这位在风风雨雨中生活了86年的老人有一个清晰的形象。
1991年他撒手归去,似乎知道读者对他的兴趣不减,「盛情难却」之下,他预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就是一本完完全全关于他最隐密自我的书:《梦之日记》(A
World of My Own: A Dream
Diary)。这本小书是葛林生前最后几个月亲自编成,临终时嘱咐伴随他最后三十年生活的伊维安·
克莱特担任编辑,再交付给他在英国的多年老友兼出版商麦克斯·瑞那德出版。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小说家,曾从事新闻、编辑、外交工作,足迹遍及南美、东欧、亚洲、非洲。著作等身,包含小说、剧本、评论、传记、诗集、儿童文学等。一生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达二十一次之多,然终未获奖。
  寺恺蒂
  生于安徽省,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1991午获外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英就读于伦敦城市大学,获电子信息科学硕士学位。l992到1998年间先后任职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伦敦维多利亚和爱尔伯特博物馆,伦敦西敏大学.2001年移居南非。业余嗜好写作,曾结集《海天冰谷说书人》(1995),《酿一碗怀旧的酒》(1997)及《书缘.情缘》(2001)。

书籍目录

导读:与格林同梦(恺蒂)
前言(伊芙·克罗伊塔)
自序
一 幸福
二 我所认识的几位著名作家
三 特务工作
四 政治家和政客
五 战争
六 危险和恐惧的时刻
七 一点宗教
八 与皇室的简短交往
九 写作的工作
十 舞台和屏幕
十一 旅游
十二 阅读
十三 科学
十四 爱情?
十五 一次小报复
十六 我的犯罪生涯
十七 令人不愉快的经历
十八 会说话的动物
十九 疾病和死亡
附录:
格林主要作品目录
遭遇格林(余斌)
入戏的观众(唐诺)

章节摘录

  在普通世界中,我曾经在英国情报六局坐过三年办公室,相比起来,我在我自己的世界中为情报六局进行的特务工作要有趣得多。奇怪的是,我在普通世界中认识的十几个人中,只有两位进入了我现在所写的世界。所以,《国家机密法》可能也控制着那里。我所经历的最为冒险的要算我在德国的任务,那更像是为美国中央情报局而不是英国情报六局工作。  那是一间家具很富丽堂皇的客厅,戈培尔坐在一把镀金的椅子上,房间里还有其他几个人,所以我站在一个大理石的壁炉旁伺机行事。我携带着暗杀戈培尔的致命武器——那是一根香烟,它的烟气一经吸入,就能将人迅速地置于死地。  我尽量向我的目标靠拢,手持着香烟,想让冒着烟的一头接近他。我渐渐失去了耐心,把香烟的一端直戳向他的鼻孔,然后逃离客厅。我希望毒气能很快生效,一团混乱会推迟他们对我的追踪。  街上很空荡,我向右转上另一条街——然后,我意识到别人可能从窗子里看到我,我又折回去,为了不被人看见,尽量沿着墙根走,然后向左转。我穿过好几条小路,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大路上,因为我接到的指令是到北站去乘一辆火车。我看不见士兵或是警察,他们可能就在前头等着我。  我想要转进一个公园里去,因为那里有长长的通道,但是我还是遵守了命令,刹那间火车站就出现在我眼前——那是一个很小的火车分站。我找到了接头人,一辆火车已经开进来。我买了两张到终点的火车票,但是很快意识到我犯了个大错,因为火车的终点是沃平z。到沃平的火车票当然会暴露我作为英国特工的身份。沃平前面那一站是边境,我敢肯定他们会在那里逮捕我。但是我们还是安全到达了终点,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讲这个故事了。  我获悉一些有关金·费尔比的新材料。他征募了海明威,让他收集有关香港难民的资料。海明威手头非常拮据,这个工作每周付他五英镑,这正是他的家人所急需的。  1980年我在一个很盛大的晚会上遇见一位俄国大使,离开前我与他说了话,我问他是否愿意读一篇我写的批评英国情报六局的文章。他答应了。我一点都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叛徒——我觉得他阅读此文对两边都是件好事。  一次我坐飞机去达喀尔,我在飞机场上给英国情报六局在那里的代表发了电报,告诉他我第二天早上到达,当时,飞机场上有些混乱。从达喀尔我要转机到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那里的代表是特雷弗·威尔逊,上次世界大战时我就认识他,他也与我同在越南待过。我正巧听到电话串线,有一个官员在电话上要一张我的照片——据说中国新闻社能够提供一张。我安慰自己说:“他们的照片会让我看上去像一个中国人。”  在伦敦,我和其他一些人在一个大房间里工作,那个房间像我在《泰晤士报》做编辑时的办公室。我正在调查一位双面间谍,他与一个名叫塞基的德国间谍有牵连。有人告诉我英国情报六局的头头对这个案子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当着许多同事的面直接给他打电话,这让我很自豪。

编辑推荐

  《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  曾被21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格雷厄姆·格林,特别重视自己的隐私,排斥采访,因此,我们对他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的形象。或许他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对他兴趣不减,所以,撒手归去之前,他替我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就是《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完完全全记录了他的的隐私,以餮读者对他的了解。《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从隔壁的房间里,电视在与我说话,关于病痛,风疹和草药茶,我的呼吸逐渐虚弱,就像熏衣草中的床单叠起,我的终结,如同儿时的茶点那般到来。  我的日记从1965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共有八百多页,我从其中选择出了《我自己的世界》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的自传,以“幸福”始,以“死亡”终,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自己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作者的梦之日记很有意思——其中的故事离奇有趣。梦,是作者很重要的创作来源。
  •     
       我欣赏两种人,一种是内心狂野的人,他们可能足不出户,但却能在内心的第八大洲里驰骋遨游;一种是身体狂野的人,他们耐不住寂寞,身体永远渴望上路。前者如卡夫卡、佩索阿,后者如海明威、格林。
      
       格林的一生是浓墨重彩的,他常为人所道的传奇之处有:
      
      1.21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2.年轻时常玩一种“俄罗斯轮盘赌”的游戏,就是在一把左轮手枪里装上一颗子弹,然后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一枪,生与死的机会是五比一。
      
      3.二战期间,做过英国情报局的间谍。
      
      4.足迹遍及全球,遍交天下豪杰;
      
      5.丰富的创作,一生写下长篇数十部。(关于这一点,以前我觉得我一直看不起写太多的作家,后来慢慢觉得能够坚持写作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天赋的,马修·阿诺德就将高产看做是天才的一大特点。)
      
       我没有读过格林的长篇,因为自己也喜欢记下做过的梦,所以对格林这本《梦之日记》很感兴趣。然而,通读之后,颇觉失望,格林对梦的记述太过朴实了,甚至可以说是索然无味,他只是将人名地名和梦中的事件的罗列出来,我个人觉得,这离色彩斑斓的梦境相去甚
      远。
       不过看完这本小书,我对格林的长篇产生了兴趣,有空去读上一两部。
      
      (p.s.这个小站里写有我做过的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http://site.douban.com/184927/)
  •     声明:与其说书评,这其实是篇日志。
      ——————————————————
      
      如果你是一个会做梦的人,你就有着自己的世界。我一直这样认为,所以,当我看到有一个人也同样如此认为时,我开始读他的这一本梦之日记。
      我想,会读这一本书的人,只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喜欢格林,一种是喜欢梦。
      我算不上喜欢格林,虽然他被号称有21度入选诺贝尔的经历。但我不认识他,我只认得梦。另外,在遇到他的同时,我遇到了赫拉巴尔。我喜欢赫拉巴尔。
      梦是很妙的东西,它很难甚至说压根不能供人“飨食”,纵使格林从他数年来的梦境中捚选了最值得与人道之的部分,纵使他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这些梦读起来仍旧显得平淡无奇。以致于身为格林忠实读者的译者,也不免要提到格林的这本书相较他的其余作品,确实平平。
      所以,我即便认识了格林的梦,也仍旧算不上认识这位作家。于是也谈不上喜欢。况且,我连他的梦都没能喜欢上。
      我们大概都只会爱上自己的梦。自己的世界。
      
      在我的世界里,生活的主题算不得丰富,但很新鲜。因为我总是莫名地身处一处地点不明的旅游地闲荡,或是遇到不知从哪蹦出来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或是卷入起因不明的动荡纷争,或是回到了从前读书的岁月,为了将至而并无准备的考试挠头。但这些又比不上时而出现的超现实梦境来得新鲜。而新鲜的梦境又比不上过于真实而令人不免慨叹的极真实梦境来得憾人。
      
      格林说,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出行总是坐飞机。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印象中倒好像一次飞机都没有做过。我总是坐汽车,多数时候,还是公共汽车。而最古怪的一种交通方式,是坐进一辆小轿车的后备箱,有个人以这样的方式到了美国。。我印象很深的一次远游是到南美洲,那是我当时去得最远的一处(通常我都只是在国内转悠),那是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但又似乎是旅游景区,因为我并不觉得害怕,我看到一个黑人小男孩在砍树,我同他攀谈,问他砍树做什么,他说是用来做工艺品。我好像请他把制成的工艺品拿给我看,他当即二话不说的用很快的速度就地取材的制了一份木刻工艺品送我。那工艺品很漂亮,木色亮黑,打磨得圆滑细致,我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样子了,只记得很漂亮,可惜这极美的礼物,连同黑人男孩的美好善意,我全都无法带到这公共的世界里来。
      
      在我自己的世界,我常常收到礼物,有一次我收到hebe送来的礼物,它们被摆放在置屋架上,足足放了两排,都用漂亮的盒子装着,里面是什么我当时没有打开看,所以并不知道,至于hebe送礼物给我的原因,也没闹清,我唯一清楚的是,我带不走它们。我常常在梦里就会意识到这些,我很清楚,我正身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在梦醒后消失,就像灰姑娘的南瓜车。
      
      和格林一样,我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许多的知名人物有过接触。但,他们在我的梦里,并不显得高高在上。我们常常犹如旧识,玩在一起。纵是交情不深,也瞬即相熟。我带过他们当中的某位去过我家,或是参观过我的学校,或是做些别的什么。我有时坐他们的保姆车,有时他们同我一起搭公共交通,那些格外亲近的自不必说,刚结识的,也总不忘在临别时请他们留下联络方式,他们也很自然就写了电话号码给我,记在随手可取的任意纸片上。有些时候,我提醒自己,把这些号码背下来,到公共的世界里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数字,却每以失败告终。我唯独记下过某个小区楼盘或是某处到访乡村的名字,醒来后度一度,算是与自己的世界的联络。
      
      有时候,这些知名的人物,会脱离开他们自己的身份,并不像格林的梦中一样,总是固守在自己的现实位置。他们有的时候成了我的同学、亲朋,有的时候却只是排队的路人,甚至是夏夜里,在街边坐着马扎,摇着蒲扇乘凉的大叔。。那真好玩。还有一次,我记得格外深,有一天我梦到与大小s把酒言欢,现实中我并不喝酒,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好像也没有喝。现实中小s本来是最爱酒的,我也是更偏爱小s一点,可在我自己的世界,饭开吃没一会儿小s就离开了自己的位子不知去忙什么了,剩我与大s独处,我记得大s用小的白瓷杯子喝白酒,她说那酒蛮好喝。其余我们聊过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们相谈甚欢,开心得大笑过许多回。这本不稀奇,只是次日,看大小s主持的电视节目时,竟生出了:“啊,昨天才一起喝过酒呢”的感慨,并在那一刻腾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特别是对大s。哈哈,那感觉好玩极了。
      
      我梦到的知名人物,并不全是我平日里颇关注的。于是,他们进到我的梦里来,总有种自行闯入之感。但其实,真正算得上自行闯入的,是那些我在现实世界里,并没遇过的人。他们在我的梦里,充当路人角色倒也罢了,他们却常常热衷于担任重要角色,甚至时不时跑来担纲主演。让我总不免要惦记起他们那些极为虚幻的人生。我最怕他们在我的世界里生病,甚而离去。虽说只遇一回,但他们是住在我的世界里的我的朋友,如果他们好端端地在那里生活着,我醒来后,便不必挂念。可他们生了病,我想起来会担一担心,他们离去了,我想起来要伤一伤心。这种感情多少有点神经质,但因为梦太真了,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与公共世界中的人类无他。
      
      我有时候借着梦的真实,体会一些未曾经历过的事情与感情。比如前几晚,我忽然梦到自己要结婚了,未婚夫是站在我旁边的一个男人,我当然不认识他。我当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走到了临近结婚的这一步,因为我看着这个男人,实在不确定我可以爱他。但他似乎爱我。我们在一间屋子里做些订婚的古怪仪式,大概是他要为我戴个戒指之类,屋子里有我的家人,没有他的。我没有管他,而是拉开窗帘看着外面,那是晚上,窗外有一队摄制组在拍摄,有一个人走过来,请我们配合一下,把灯关了。我认出来那个朝我们走来的人是我的表姐,我立刻躲到墙后,不想她看到我头上系着红丝带与花正在准备订婚。而另一方面我很高兴因为要关灯,订婚不得不先取消。对此,我的未婚夫自然不会觉得愉快,但也没有显出不高兴,他看上去性格很温和,这一点我还算喜欢。他叫我一同去外面转转,我跟他去了。我一边同他聊天,一边观察他,他对我说着最晚要在月底前拍完婚纱照,我敷衍地应和。忽然,我想起来,我并不想要拍什么婚纱照,不单是因为他,而是因为婚纱照本身就很无趣。我忘记了有没有说,我只记得,我正想着设法了解自己是否愿意与他走入一段亲密的关系时,我醒了。我摆脱了一场莫名奇妙的婚礼,但却忽而有点想念那个被我暗自打量的无辜男人。我于是明白了一种忽然进入另一个人的躯壳,接管别人的人生的感受。呵呵,这感觉也好玩得很。
      
      有时,我也从自己的世界里获得一些经验,或者更深一层的了解自己。但这种了解,又似乎难以成为佐证。因为我时而勇敢,时而懦弱,时而智慧,时而愚钝。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当过警察,蹲点抓人时负过枪伤;也当过革命军战军阀,抗击过日本鬼子;也不知原由的被追堵过,要奋力地跑,机智地躲或者直接拼了;而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无辜卷入两派争端的路人,在漫天飞的汽油弹或是枪林弹雨中一边八卦一边逃命。这些时候,我都还算勇敢,可前几日,我做一个梦,梦到又来了一派闹事的要炸天桥,说12点炸,12点时炸不成就不炸了。我听到他们这样说,却没有勇气告诉别人,只是自己拖延着出门的时间,希望能拖到12点之后再出门。房间里有一个穿军装的人,大概来自闹事者的对立集团,他似乎是我父亲的下属,可我竟然都不敢把这桩事去透露给我父亲,只是暗地里希望,他们在12点时炸不成。然而,爆炸声还是响了,不过不是天桥,声音来自一辆吉普车,我忽然有一种紧张,觉得我父亲很可能坐在这辆吉普车里。忙去看,车里只有一位穿军装者,从高处望看不出是否有伤,我送了一口气,因为我父亲似乎是穿便装出门的,与我同在一室的我父亲的下属去看过之后也送了一口气,可我总有一种感觉,他送的这口气似乎并不来自于真心实意。。我醒来之后,一方面嫌弃自己的怯懦,另一方面百思不解何以把我的父亲梦成了一位军官,他并无半点与此相关,甚而算不上勇敢的人。
      
      我把这两个梦写得很长,是因为它们是我最近梦到的。我最近还梦到一起悲剧,那是一个性格过于调皮的女生,偏要去招惹被养在校园里的长毛怪,她跑去拽长毛怪的毛来显示自己的勇敢与耍宝个性,结果惹怒了长毛怪,长毛怪赶上去,用有着尖长指甲的爪子以似乎要把人掏空的架势捅她,没几下,就看那刚刚还笑闹的女生,便倒在几名同伴怀里,吐出鲜血,而后绝矣。我当真接受不了。她离我不足几米远,就这样死掉了,我醒来后,仍心有余悸。而这事件发生前,那在校园里如普通人一样晃荡的长毛怪和他的另一名怪物朋友其实有如家常宠物般,看上去并无恶意与危险。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动物甚至野兽,经常大摇大摆的来到市面上。有时候,人们会恐慌,有时候,却很平常。好像他们本来就是随意在道路边走来走去的。于是我觉得,我自己的世界要比公共的世界奇幻很多。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有时候会飞起来俯瞰,方法很简单,我只要呆在那里,提一提气,想着我要飞起来,就像个热气球一样腾空了,越飞越高,直到世界遍布脚下。
      
      最后我还是说回我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旅行与闲晃吧,因为它们至少占去了我在我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的日子中的一半时光。在那些不知名目的地点,我看到了许多奇美的景观,接触到许多不同的人,发现了很多公共世界里并不存在的看上去很美味,但其实可能是很奇怪的食物。
      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好像事情变得很简单,如果要躲避追赶,就敲开一家人的门,请他们允许我在里面躲一躲;如果要去一处远方,仿佛过一条街便是了;就算说快要考试了,而我一个学期什么都没有学,也仍旧十分淡定地坚信时间来得及。
      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好像有些事又有一点难,比如,我总是看到美好的食物而舍不得买,因为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拜托,下次看到,就买了吧,钱带不过来,也存不住的,好吗!
  •      有一段时间,一直默默地追着读一位朋友的博客。他天天更新,不谈工作,不谈生活,只记一件事情:他的梦。羡慕得不得了:他有那么多的梦可以写。醒来了,梦里的细节都能一一记得。曾经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问过他:为什么只写梦呢?他想了想,回答说:我写出了我自己,可是,也不用担心读到的人,会认出现实中,我是谁。
       如果我的同学成了小说家,大概也可以把他博客的文字搬出来,整理成一本格雷厄姆·格林式的《我自己的世界:梦的日记》。格林将这本记录梦的小薄书,称作是“我的自传”。书取材于他1965年到1989年的日记,他从八百多页的日记中,选出了与梦相关的一小部分。梦不是按照时间分类的。是按照主题。分别归于“幸福”、“危险和恐惧的时刻”、“写作的工作”、“旅游”、“科学”、“爱情”以及“死亡”等十九个条目之下。
       这样的自传,大概很难在传统书店里,从图书分类目录中“历史”栏目下的“传记”一格看得见。他写他有一只会说话的虎斑猫、一只聪明的狗在他住在海滨的房子里时来拜访他、他参与了一桩谋杀案把尸体装在货车车厢、他和一位戴贝雷帽的长发公主一起从囚禁的城堡出逃。梦里是可以随便说大话的,梦不需要遵循现实的原则,所以,一切都被允许,一切都有可能。
       格林写梦,并没有按照弗洛伊德的路数。没有一个涌动的狂野的本我,在梦的黑暗世界里,才敢现身。不过,随处可见借助梦而实现的愿望:格林讨厌鸟,所以梦里的虎斑猫一口气杀掉了四只鸟,还把它们卖出了42块钱。格林当过secret agent,所以梦里用一根毒香烟,结束了戈培尔的生命,在纷乱的追踪下,成功逃脱,着实过了一把孤胆英雄的瘾。
       我们说,梦是假的。格林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没有撒谎——那些与我共享此景的证人们,没人能够依据他们的个人经验证明我所说的不是事实。”想想也是,那个世界是他梦来的,他的梦就是那个世界的真。
       现实中,我们多无奈。春花不是为我们开,游鱼自顾自的潜水,身边的路人们穿流而过,在他们的世界的布景板上,我们只是可以被忽视的小小一块。世界虽然对我们无动于衷,我们却常常需要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界里镶嵌得更加恰如其分,不得不像变色龙一样,琢磨着今天要披挂上什么样的色彩。格林说:“有时,知道有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这种想法很让人觉得宽慰。这个世界里的一起经验,旅行,危险,幸福,都不用与人分享,没有证人,没有诽谤罪。”梦许我们了一个世界:自由、自我、自在。所有的人物整个的世界都是背景,我们是唯一的观众,我们是唯一的演员。
       可惜,自从习惯了晚睡,沾到枕头就进入了黑甜乡,梦被收得无影无踪了。少了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通道,我只能在光天化日下,做一个没有自己的人。
      
      
  •     零八年考研的时候在川大外面的书店买回来的。
      用很短的时间看完。
      在回家的火车上重温了一遍。
      一个人的新年又摘选了很多句子。
      这本书最讨自己喜欢的地方,恐怕就在于,陪自己度过了好完美的一段梦,一段人生。
      格林先生,我的终结,也如同儿时的茶点般到来呢。
  •     
       英國二十世紀偉大的小說家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自幼開始紀錄自己的夢。原來小說家本人的童年充滿自卑、憂鬱和焦慮,因為他童年時在運動和學業方面都比不上兄長。後來葛林有幸接受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是個富文人氣息的精神分析師,他鼓勵格雷安‧葛林筆錄自己的夢,於是葛林便養成了這個習慣,自1965到1989年,三十餘年從不間斷,共寫了800多頁筆記,亦開始了他的文學事業。
      
       經歷了多年間諜及小說家生涯以後,格雷安‧葛林以自己的夢為題材,寫下了他的回憶錄—《夢之日記》,記下了「他自己的世界」—即夢境—所發生的事情。這本書由被譽為「最瞭解貼近葛林心情的中國人」的愷蒂譯成中文。
      
       本書的副題是「我自己的世界」,典故出自古希臘哲人以弗所的赫拉克里特的詩句﹕
      
       清醒者只有一個世界,
       睡眠者能把它
       變成自己的世界。
      
       這樣我們便能弄清楚,原來葛林自己的世界是指他透過夢把清醒者的現實世界變成他自己的世界。
      
       這本由小說家所寫的「夢之日記」,事實上很難說是日記,也很難說是夢的紀錄。作者擁有豐富的間諜經驗,著作等身,其中有多部作品如《喜劇演員》、《榮譽領事》、《布萊登棒棒糖》及《權力與榮耀》等,皆與他的間諜生涯有關。根據精神分析,夢是潛意識的反射,它與所指的現實願望或挫折往往沒有直接關聯,但作者所提及之夢,皆與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相仿,所以這部「夢之日記」,讀者大可以懷着諧趣的心情閱讀。
      
       在這些「夢」裡,我們可以窺探小說家間諜生活的一鱗半爪,例如小說家在西非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擔任情報人員的經歷,及小說家曾到拉丁美洲會晤左翼政治領袖。葛林活躍於三十年代的英國文壇,與牛津左翼知識份子如奧登一樣,雖曾支持共產黨,但後來為情報機關工作,他甚至與英國當時變節投奔蘇聯的著名特工,同樣出身牛津大學的金‧費爾比(Kim Philby)成為莫逆之交,後來因為冷戰的關係,直到戈爾巴喬夫安排下才能再次見面。
      
       日記中有幾段提到作者夢見德軍佔領英國,作者和兄長成為游擊隊員,還有作者在德國當間諜,後來越境到瑞士逃避德軍追捕,都可與現實世界相對應。其中最有趣的,是作者與文壇知識份子和政界人物在夢中的邂逅﹕例如作者夢見英國詩人W. H. 奧登和小說家伊夫林‧沃(Eveline Waugh)是兩個游擊隊幫派的頭目,奧登刀槍不入﹔又例如作者夢見自己訪問尚—保羅‧沙特,訪問後他對沙特說自己的法語是不是很糟,沙特說不是,但補上一句話﹕你所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明白﹔又例如安蘇聯國安局頭子尤里‧德羅波夫(Yuri Andropov)對浩斯曼(E. A. Housman)很有研究。
      
      熟悉格雷安‧葛林作品及生平的讀者也會對作者的天主教觀念感興趣,而葛林在這本「日記」中明顯表現出他不喜歡天主教保守人物,但對左派天主教人物讚許有加,例如他不喜歡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寫到自己曾夢見他穿着很髒的白色褲子和綠色套衫,而且衣衫不整。日記中亦有影射作者的小說《權力與榮耀》受教廷譴責一事。在作者自己的世界裡,天主教的影響非常之大,甚至在其中出現之次數亦十分頻繁。但作者與宗教的關係總是微妙的,葛林本人有很深厚的天主教信仰,但他的信仰往往與傳統的天主教教義相違背,這種矛盾關係亦表現在作者喜愛某位教宗(保祿六世),厭惡某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或者紅衣主教等。
       格雷安‧葛林自己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關係微妙,他的世界處處閃現出他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或是臆測、願望、恐懼,或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的個人冒險,這也跟格雷安‧葛林處處想超越兄長的慾望有關。在現實世界中葛林是個工作刻板的情報人員,到了夢中他可以手持迫擊砲反抗德軍。夢境有時也可以反映現實,例如他在原野路上遭遇墨西哥遊擊隊員,例如他與卡斯特羅會面等。葛林總是自詡能透過夢境預知未來發生的事情而且歷驗不爽,例如一次大戰爆發。葛林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矛盾,可看出作家的意願總是不能實現﹔更矛盾的是,葛林身為一個反共國家的高級情報人員,本身卻同時是一名左翼知識份子,葛林身為天主教徒,卻有過幾名情婦。在本書中,葛林最後的情婦和老年伴侶伊芙也曾出現過,但只是伴着她的狗出現於一小段落裡。
      
       本書附錄二也提到葛林小說藝術中的「矛盾與統一」(高級文學小說意涵與低級文學小說內容形式的統一),並探討葛林的「分裂的忠誠」(雖擁有情婦但維持婚姻生活,雖身為天主教徒卻加入共產黨)。在本書,小說家的一生成了小說題材,作家的矛盾和分裂在半夢半虛構的情節中達到高度的統一,但葛林對於生死大事也只是輕逸地處理,一點也不凝重,就像他在偵探小說般的情節裡探討宗教和道德問題一樣。
      
       本書以「幸福」始,以「疾病和死亡」終結,本身就充滿含義。在最後一章,作者提到自己母親的死亡,然後提到自己與別人討論死亡。死亡看似是夢的終始,死亡也取消了屬於作者自己的世界,而作者也提到他對死後消亡的恐懼。假如死亡最初是以「疾病」的面孔,就像最後一章形容的黑色龍蝦般潛伏在作者體內,那麼作者建構的夢境世界本身也潛藏着毀滅的元素。最後作者以自己曾在《時間潮》雜誌投稿(這也是夢話)的詩作作結,但詩中表現的死亡也是輕逸無比﹕
      
       從隔壁的房間裡
       電視在與我說話
       關於病痛、風疹和草藥茶
       我的呼吸逐漸虛弱
       就像薰衣草中的床單疊起
       我的終結如同兒時的茶點那般到來
  •     关于格林,是观而后读,读而后知的。
      
      初识他,缘于《The end of affair》,知道是个嫉妒的作家,有着惊世骇俗的爱情生活;再读他,知道是个多产的作家,信仰天主教,并被贴上宗教作家的标签;到今日,捧起这本薄薄小册,才对他传奇的一生有个大概的了解。
      
      原来,他著作等身,以“格林之国”国主身份傲视20世纪英美文学界,虽多年与诺贝尔奖无缘,却是无数人心中不可攀越的高峰;原来,他浪迹天涯,足迹遍布五大洲,亲历各国政坛风云,战争洗礼;原来,他少年抑郁,经年多梦,梦境鲜活生动,且能预知灾难,他自己的世界与普通世界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原来,他知交遍天下,往来无白丁;原来,他拈花惹草,四处留情,放浪形骸;原来,他还是个英国间谍......
      
      极端不求中庸是他的生活哲学,他害怕百无聊赖更甚于死亡。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年轻时会玩俄罗斯轮盘赌,与死亡仅一步之遥;为何他会入职MI6,奔走于当时边僻动荡的蛮夷之地;为何危险不能让他恐惧焦虑反而带来刺激和愉悦的成分。更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但在文学界声名显赫,在阴影下的世界里也不是泛泛之辈。之前看过的BBC迷你剧集——“剑桥风云”的主角之一金·费尔比,既是他的顶头上司,又是他的知交好友。我所欣赏的,是格林对待友情的态度:在费尔比双料间谍身份曝光并叛逃苏联后,他没有正义凛然得与之划清界限,以国家大义为先;相反,他和他继续鸿雁往来,并为其自传作序,理由是:“费尔比确实背叛了他的国家,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一生中,谁没有在某种情况下叛变过比国家还要重要的什么人或什么事呢?”得友若此,幸莫大焉。
      
      据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格林的书虽然烙上天主教的显明印记,但更充满人性的因素。他以敏锐的眼观察人性,观照世情,以悲悯而不失幽默的笔锋,以英国绅士不显山不露水的态度,对人间种种——“爱与恨”、“信任和怀疑”、“责任和怜悯”、“纵情与放任”做出深刻思辨。
      
      他的书,更适合人到中年的读者群,因为阅读和经验的重叠会比一切的概念和原则都更有说服力。经历了风雨,走过了时间,看过了风景,才能品咂出他笔下荒谬人生中的悲悯和无力。
  •     出于一名做梦专家的自负,我对别人的梦一向没有兴趣。然而我还是强逼自己读完了《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我对这个作家一点不熟,因而无从解梦;事实上对谁都无从解梦,除非我就是他自己。你只能感叹书中一些感情的真诚,因为梦中感情无法掩藏;我只是喜欢“会说话的动物”那一章,它充满了属于梦的庄严的雾气。我以一种快速华丽的风格记梦,全然不顾文法;他以完全朴实的笔调记梦,其内容也朴实得紧——因为他不是我,他的时代不是我的时代。这本书写给那些不做梦的人,教他们去做梦,然后记梦;又教给他们梦的不可比较,因为它们彼此隔绝,在无数个“我自己的世界”。
      http://thebella.blog.163.com/blog/static/383040022009646433235/
  •     
      
      看书,我喜欢在晚间,拧亮台灯,垫上靠枕,手持书卷,斜躺于床。灯最好用白炽灯,昏黄的灯光有种暖暖的温情,衬显出一片柔和和静谧。书最好是小书,或开本精巧,或册页单薄,可单手持握,便于躺读。小书大多是闲书,也正好消解白日繁忙过后剩余的晚间闲情。也许是偏嗜,在我看来,许多时候,薄本小册带来的阅读乐趣要远高于宏典大制。
      
      近期看书很是顺溜,两个晚间接连看完两本有意思的小书。一本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短篇集《红色笔记本》,一本是英国格雷厄姆·格林的“梦之日记”《我自己的世界》。
      
      奥斯特的《红色笔记本》充斥着偶然和巧合,标称为“真实的故事”,实际却是真真假假,虚实难辨;格林的“梦之日记”讲述的是潜意识里的想象空间,正题却用《我自己的世界》,亦真亦幻,虚无缥缈。两本小书都是介于真与假之间,接连读到也算是一种有意思的巧合。
      
      《红色笔记本》已在另一文中谈过,此处不赘,单说《我自己的世界》。格林的这本小书不过四万多字,薄薄一册。列在译文出版社的“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系列,该系列共出五种,除此册外,尚有《问题的核心》、《恋情的终结》、《哈瓦那特派员》和《人性的因素》,都是格林的代表性作品。
      
      格林一生创作丰盈,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完成各类作品五十多种,覆盖诗歌、小说、戏剧、电影剧本、游记等多类体裁,可谓真正的著作等身。格林还保持着一项有意思的世界纪录: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多达二十一次,不过,他终老也无缘问鼎。
      
      在格林的著作目录中,《我自己的世界》排在最后的一部,并不是它无足轻重,而是因为它是格林生前最后的“创作”。在格林的众多作品中,它算不上最重要的一部,但却是最奇奥的一部,也是格林颇为看重的一部。八十一岁的老格林把人生的最后几个月时间留给了这部小书,他翻检出过去二十多年的八百多页日记,分类、筛选、整理,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创作。甚至躺在病床上的最后几天里,他还惦念着这本小书,他给它想好了名字:《我自己的世界》,他交待守望在病床前的伊芙·克罗伊塔(陪他走完生命最后旅程的情人)要将它整理出版。遗憾的是,格林辞世前并没能亲眼看到它的出版。
      
      格林的日记并不是现实生活琐事的翻录,而是他对梦境的回忆。从1965年到1989年的二十多年里,格林每天都要坚持记录日记---他的梦之日记。格林向来对梦兴趣浓厚,他的梦境记录不仅影响着他的创作,而且梦境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也给格林带来了轻松、快乐和幸福。
      
      于这本《我自己的世界》,格林宣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自传,以‘幸福’始以‘死亡’终,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格林在自序中提到,他确信邓恩在《时间的实验》中的披露是正确的:“梦包含着未来以及过去的碎片。”格林说他的梦境不止一次在普通世界里发生过,比如沉船。格林相信梦,依赖梦。在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格林究竟有没有不自觉地将真实的事件融入到他的“梦之日记”?如果有,那在这些扑朔迷离的梦境中又包含了多少“未来以及过去的碎片”?译者恺蒂带着类似疑问,一边翻译,一边搜索资料,为格林的“梦镜”添加了许多真实的脚注,可算是对这些疑问的一番别样探究。另一方面,恺蒂的注释也为这本小书增添了不少阅读的小趣味。
      
      随举一例:《危险和恐惧的时刻》第二个片段,格林开首写到“那是1972年,伦敦的许多房子都被炸弹摧毁”,恺蒂注曰:“格林三四十年代在伦敦的家在二战中受到德军的直接轰炸而寸瓦不留,那天晚上他在情妇家过夜,所以幸免于难。他的妻子维维恩后来说:‘是格林的不忠救了他的命。’”格林的原话淡淡而出,不明所以如我者在这里或许一眼而过,不会留有多少印象,有了恺蒂的注释,给平铺直叙的句子加上花边趣闻的小故事,就像给白净的手帕边角绣上一朵艳逸的小花,或无大补,却添情味。
      
      关于格林梦境的真假,恺蒂说得好:“对于格林自己来说,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必去问,‘这梦中的事情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呀?’”,“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阅读的快乐!”
      
      《我自己的世界》初读起来似乎稀疏散乱,我刚上手看时觉得太过平淡,以为远不及奥斯特笔下的巧合和偶然让人兴味盎然,但是越往后读越见趣味,到最后甚至不忍释卷。格林的梦境碎片交汇出自己现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同时也记录了现实之外的另一个格林。我想,与其说格林拥有两个世界,倒不如说读者拥有两个格林,一个在现实里,一个在梦境中。
      
      2009年3月23日晚
      
      
      
      
      (《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英]格雷厄姆·格林著,恺蒂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0月,18.00元)
      
  •     当代作家中,好像没有谁被诺贝尔奖提名的次数超过格雷厄姆•格林——21次。这位英国绅士直到1991年,以87岁高龄辞世时,仍与该奖无缘。
      
      格林迟迟不能获奖的传说有很多版本。间谍版:格林当过间谍,写过间谍小说;树敌版:评委会中有人对他有敌意;低俗版:有评委认为他是个娱乐作家而非严肃作家;桃花版:格林私人生活糜烂,作风不检点。不过还好,这个奖状并不作为通往天堂的通行证,而从事新闻、外交工作的格林先生在跑遍全球的同时,留下散文、小说、剧本、诗歌、儿童文学等多部著作传世。
      刻意低调的格林走了,没有什么特别的遗嘱,不过他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把一生中做过的梦编织成他最特别的自传:《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
      
      2008年,格林作品在中国集中编译出版。“从隔壁的房间里,电视在与我说话,关于病痛,风疹和草药茶,我的呼吸逐渐虚弱,就像在熏衣草中把床单叠起,我的终结,如同儿时的茶点那般到来。我的日记从1965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共有八百多页,我从其中选择出了《我自己的世界》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的自传,以‘幸福’始,以‘死亡’终,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
      
      格林孤僻寡言,敏感多虑。他没有用间谍密码来把自己一生难以告人秘密记录下来,却用梦境来破译自己的一生,折射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许正是间谍工作的特殊性,锻造出了格林审视人性最奥妙最细微之处的解剖刀。而由一个间谍的个人命运,更可以引申出对整个人类处境的终极追问。
      
      最后,格林成了通过梦境给我们报信的特工。醒着就是睡着了的另一个梦境。佛洛伊德认为梦境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生活中不完整的那部分,得不到的一切。所以,格林因为现实顾虑太多不能用自传的形式抒发心结,所以只好用记录梦境的方式曲折、隐晦地完成自我意义上的书写。他可以放肆的在自己梦境中幸福、自足和放松,更可以做自己世界的主人。“如果能记住整个梦,那将是一种极大的娱乐,你仿佛被俘虏进另一个世界里一般,让你觉得有意识的世界中的许多责任都非常遥远。”
      
      梦境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现实才是梦境,再或者,两者其实没有区别。所以,在阅读《梦之日记》时没有必要保持清醒,无需辨认真实和虚幻。我们用自己的阅读体验诠释梦境的含义,尝试着把现实变成梦境。这时,格林偷偷地告诉你,对啦!白天只是夜晚的一个盲点。
      
      来年某日,诺贝尔文学奖增设 “最多提名”奖项,获奖者:格雷厄姆•格林。
      
      
      刊于《HisLife》09年1月号
  •     2008年似乎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格外有缘。之前虽然有他的作品断断续续的翻译出版,但是直到今年的三月底,上海译文出版社才集中推出了格林八卷本文集,一举囊括了《权力与荣耀》等格林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时隔半年之久,译林出版社也重磅推出了五卷本的格林作品集:分别是《问题的核心》、《恋情的终结》、《哈瓦那特派员》、《人性的因素》与其自传性质的作品《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本《梦之日记》。格林曾在二十七岁之前出版过《一种生活》作为自我生活的记录,但其后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拒绝再次动笔书写自我瑰丽多彩的一生,究其原因,他认为,“自传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其他人生活的隐私”。格林一生,传奇色彩颇为浓厚,足迹遍及五大洲,曾身为英国间谍人员,与世界各国政治人物交往甚密,而且不时深陷数位女性的柔情之网。他的作品种类庞杂,涉猎内容甚广,无论严肃如宗教小说,通俗如间谍小说,都能伸缩如意,游刃有余。更具传奇的是,他的一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高达21次之多,但直到1991年他以八十多岁高龄去世仍然与其无缘。如此眼花缭乱的繁杂的人生经历如果诉诸笔端,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是也正是这种颇有神秘传奇色彩的一生,让更多的人对其感兴趣。而在《梦之日记》出版后,格林曾在自序中宣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自传”。如此以来,引得众多格林的爱好者趋之若鹜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拥有此书就可对格林后大半生的传奇经历乃至八卦传闻了如指掌。《梦之日记》这个标题已经说明了这本书其实是格林对其一生中梦境记录的精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年的生活”。格林其实是一个性格颇为怪异,寡言少语,敏感多思的人。他的所思所想除了借助其作品中的人物有所折射外,大部分的想法都是通过梦境表达出来的,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实是人之常情。但对一个作家而言,似乎梦境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味。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的创作其实就是白日梦。而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梦更是一种愿望的满足,也就是说做梦只是象征性的满足我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按照这种有趣的理论分析,似乎可以说,格林因为现实顾虑太多不能用自传的形式抒发心结,所以只好用记录梦境的方式曲折、隐晦地完成自我意义上的书写。
      
      接下来的问题应运而生,我们如何看待格林的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又是用何种方式解读他的“梦之日记”?这种对其梦境的诠释与他的创作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疑惑接踵而至应接不暇,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这本《梦之日记》,我们不但对格林的一生没有得到任何完整的答案,疑惑反而增多了。他的传奇的一生反而愈加扑朔迷离。
      
      17世纪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布朗曾认为,我们对梦的回忆要比灿烂的现实逊色多了。这句话用到格林身上反过来才能成立。在格林的梦境中,他显得幸福、自足和放松。他曾经说:“如果能记住整个梦,那将是一种极大的娱乐,你仿佛被俘虏进另一个世界里一般,让你觉得有意识的世界中的许多责任都非常遥远。”也就是说,梦泯灭了与现实的界限,缩短了时空的限制。这点似乎正是众多作家对梦境十分在意的地方。众所周知的例子,大诗人柯尔律治的名篇《忽必烈汗》正是在梦中如有神助一般一挥而就的。博尔赫斯曾认为,对梦我们可以有两种想象:一种认为梦是醒时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诗人的想象,即认为所有的醒时都是梦,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在格林的世界中,有普通世界和“我自己的世界”之分,现实与梦境之间似乎区分甚明。但是在阅读的间隙,我们懵然不觉的就一脚踏进了那个属于他的梦之世界。在格林看来的记录的是梦境,在我们阅读的看来确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也许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们会清醒的告知自己读的是一个梦,但是读到最后仍以为是现实。我们用自己的阅读体验诠释了格林《梦之日记》的含义,现实与梦境其实没有区分,普通世界与“我自己的世界”的界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明了。我们也许会用现实来解梦,但是更有可能在梦中延续现实叙事。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我们其实是用与我们的梦相同材料做成的。这点难道就是格林对他的《梦之日记》如此看重的一个原因?
      
      思郁
      
      2008-11-2书
      
      
      
      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英国】格雷厄姆·格林著,恺蒂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定价:18.00元
      
      
      
  •   我也是一个做梦的人~倒是没有自负的感觉,我喜欢和朋友们分享。也有很多同样做梦的朋友。他们都很有趣~也很想看看你的梦境呢~
  •   可惜我的梦都记在小本本上。身边没有对梦那么感兴趣的人,只好一个人做梦了。
  •   你是赵亚东??
  •   做间谍据说睡眠会很差 所以做梦也是正常吧
    像我这么绝望的家伙 连做梦都省去了
  •   哎 我不是间谍,也没那么高的天赋,夜夜难入眠,夜夜怪梦缠身~
  •   “像我这么绝望的家伙 连做梦都省去了”
  •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本《梦之日记》。格林曾在二十七岁之前出版过《一种生活》作为自我生活的记录,但其后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拒绝再次动笔书写自我瑰丽多彩的一生,究其原因,他认为,“自传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其他人生活的隐私”。
    ______
    格林的自传其实挺多的。除了《一种人生》(写成名之前的,也就是写《布莱顿硬糖》出版之前的事情),还写了《逃避之路》,另外《不带地图的旅行》也可以算是某个阶段的自传了。
  •   无论读自传还是Norman Sherry或其他人为他做的传,喜欢格林的人多少有些“唯恐得知格林有她不喜欢的一面”。
    我看了这本,很高兴这种情况不大会发生。
    对于一个作家,不在乎对他的生活具体了解多少,而是从一些零碎的事件和话语体会到的可能性。格林横看竖看都那么丰富,很难不妙趣横生,呵呵。
  •   全是梦,没看过另两本自传或者不熟悉他的生活根本是“如梦如魇”。不推荐初读格林者。
  •   如果对格林的作品不熟悉的话,读这本书会觉得很单薄。
  •   《不带地图的旅行》格林的作品集中把它归为了游记一类,其中对他某一时期的生活有所折射。《逃避之路》出版于1980年,注释中介绍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但是有很强的自传性”,汗,我写小文的斟酌再三,也不知如何取舍。
  •   我也是觉得···如果不读他其他的 肯定觉得很单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