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国] 肯尼思·米诺格  页数:113  译者:龚人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就试图通过历史的巡礼,给人们指示一条理解政治的路径:希腊民主如何诉诸公民参与;罗马共和怎样培育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的政治整合与个人的自主独立为什么成为政治现代性的双重面相;以及,为谋求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良性均衡,现代政治文明如何从传统中提取价值资源,又怎样超越古典主义,在更高水平上构建了崇尚自由的宪政民主体制,等等。也许可以说,高屋建瓴和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Kenneth Minogue  伦敦经济学院政治学荣誉退休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所发表论文广泛涉及政治理论诸多领域,已出版著作包括《自由性灵》、《民族主义》、《大学的理念》、《异化的权力:意识形态纯理论》等。

书籍目录

1 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置2 古希腊人:怎样做一个公民3 古罗马人:爱国主义的真义4 基督教与个人主义的兴起5 建立现代国家6 怎样分析现代社会7 国家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均势8 政治的实践(之一):怎样做一个参与者9 政治的实践(之二):政党与政治信条10 政治的实践(之三):正义、自由、民主11 科学地研究政治12 意识形态向政治挑战13 政治会在21世纪消亡吗索引英文原文

章节摘录

  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置  所说古巴格达哈里发哈伦·拉施德常会乔装乞丐以访察民情。矛集在绝对权力周围的诌媚者们包围着哈伦,他只有使用迂回战术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编辑推荐

  在这本叙述周详而又引人入胜的著作中,肯尼思·米诺格探讨了从古代世界到二十世纪的政治发展过程。《政治的历史与边界》作者力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下问题:政治体制为何演进不止?政治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生发权力、保障秩序?民主是否一直有利无弊?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又将有何变迁?  米诺格将政治的脉络与细节娓娓道来,他是叙述这一主题的绝佳人选。  ——Nicholas Lezard《卫报》  从这中我们不难读出如下六点:政治就是政治、专制就是专制、古代就是古代、现代就是现代、民主就是民主,而未来就是未来。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序言
      张凤阳
      
      
      对初涉政治学的中国读者来说,肯尼斯•米诺格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在欧洲知识界,这位业已退休的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却一度是出镜率很高的公众人物。他做过《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还录制过名为“新启蒙”的电视节目。一位有着如此经历的学者,晚年撰写一本政治学的入门小册子,想来是很自然的。但是,考虑到米诺格主要凭先期出版的《自由性灵》、《民族主义》、《异化的权力》等学术力作而赢得了自己的声望,我们就应该恭敬地看待手头这本似显平常的通识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这本小册子是米诺格长期理论思考的凝练表达,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借着一本小书,他为什么能深入浅出地讲一些大道理,而且讲得那么通畅,那么令人三思。
      
      在日常言谈中,人们往往把政治比作游戏。但在历史上,参与这种游戏却要冒很大的风险。涉身官场的每一个人,大略都能体验到如履薄冰的滋味,更不用说高层权力斗争的流血和死亡所营造的那种恐怖气氛了。现代政治的一个文明化表现,也许就在于使从政不再成为一种引来莫名杀身之祸的高危职业。今天,虽说政客之间和政党之间的角逐依旧暗含着阴谋伎俩,但是,宪政法治的制度框架,毕竟为政治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游戏规则。正是靠着这些规则的约束,政客和政党的表演不仅看来益发轻松,而且,其行动逻辑也有了更多的理性化色彩。缘此,那些掌握系统论、博弈论、统计学等数理方法和先进计算机工具的当代学者,便试图像科学地研究自然一样科学地研究政治。他们挖资料,采数据,建构起一种又一种解释框架,不断提高着政治行为分析和政治过程研究的科学化水准,也直接或间接地为政治决策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参谋意见。但是,政治学研究只能沿着这样的路线朝前走吗?米诺格说:“现代社会就是资料慢性中毒的社会。”这话几乎明示了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批评。
      本书使用了若干通俗类比,其中颇具深意的,是把国家喻作一艘航船。“政治就是驾驶国家这艘航船的艺术。”一如航行需要灯塔,国家的治理也需要理想的指引。因此,政治学不能在好政府与坏政府之间保持中立。米诺格告诉我们,在思考良政善治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历史方法也许比科学方法有用得多。于是,本书就试图通过历史的巡礼,给人们指示一条理解政治的路径:希腊民主如何诉诸公民参与;罗马共和怎样培育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的政治整合与个人的自主独立为什么成为政治现代性的双重面相;以及,为谋求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良性均衡,现代政治文明如何从传统中提取价值资源,又怎样超越古典主义,在更高水平上构建了崇尚自由的宪政民主体制,等等。也许可以说,高屋建瓴和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理论造诣深厚的公共知识分子,米诺格熟悉文明史上的价值之争,更清楚“自由”、“民主”、“平等”之类的当代共识性政治话语所包藏的深刻分歧。所以,他更愿意启发读者去思考,而尽量避免代读者下结论。“为政治导航的最有用的工具是‘正义’”,也许是本书最旗帜鲜明的立场表达。但悉心揣摩,我们又会在这一立场表达背后发现某种思想的审慎。其辩证意涵是:在形而上的价值层面,追求正义俨如来自神圣之域的绝对律令,天然正当且永远有效;而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若监察既定的政府组织或政策实践,看其有没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正义要求,则必须用怀疑的目光来打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趋向正义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首肯;但对那些打着道德旗号彻底改造世界的政治运动,却应保持高度警惕。良好的政治生活与专制主义不相容,可是,专制主义并非只有一种。历史上曾大行其道的专制君主,今天已不再受人追捧;但包裹着理想外衣的意识形态,却带来了现代僭政的新隐忧。因此,应力戒道德的泛政治化和政治的泛生活化。历史告诉我们,“政治艰难地支撑着一个平常的世界”,但在这个平常的世界,“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并不关乎政治,正如同踢足球的大部分内容不是与裁判争辩”。在这个意义上,米诺格说要防范政治的僭越,归根到底就是要防范公共权力的僭越。
      
      在米诺格看来,我们或可制订出相对正义、自由和民主的政治规则,但仍无法解决在广阔背景中的人性叵测与文化差异。所以,向往理想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要警惕种种或明或暗的“狭隘偏见”。也正因此,政治学处于“通识教育的核心”,它关切着我们在道德品性和经验生活中的双重幸福。
      
      
      
  •      此本书从政治历史,政治实践与政治科学三个方面对政治学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文章大量的取材于政治哲学中的著作,很好的将各个时代的政治哲学思想以不同的标题串联起来,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文章开始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讲起,说希腊的政治建立在理性之上(这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个人以及国家理性不无一致。),而罗马的政治建立在爱之上,对元老院权威的尊崇,对国家以及家族的崇拜。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崇尚个人精神,此时的个人价值不在于他能否进行理性思维,而在于他是否具备与邪恶对抗的品性。16世纪宗教改革,使各宗教国转向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这也就标志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这时出现的马基雅维利以及霍布斯的思想恰好反应并适合了此时国家发展的需要。
       文章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几个章节,尤其是讲意识形态和政治是否会消亡的那两章。他说意识形态往往是自己宣称自己是真理,并宣称凭借这种真理可以废除政治,建立美好的社会。另外,意识形态还分为压迫,斗争,解放三部曲。而政治却并不认为社会会完美,它尊重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人们生活的大部分并不是政治。
       但是当前,政治往往侵入了人们了私人生活,对价值观进行权威性的分配,面临着道德取代政治的危险。当政治完全的占领了人们的生活的时候也就是政治消亡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应该对于保持警惕。
       如果完全没有政治哲学基础的人读这本书,我认为可能还是会有点吃力的,毕竟笔者不是在介绍哲学著作的思想,而是在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清晰地梳理了政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文后附上英文原文,可以更好地展现作者的思想,适合初学者阅读,亦适合政治学专业人士研读。
  •     想了解西方政治的人,这本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给你一个相对深入的框架。
      
      还不错。
      
      很多政治学专业人士也推荐此书。
      
      我曾经看过两遍。
  •   “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并不关乎政治,正如同踢足球的大部分内容不是与裁判争辩”。
    -----------------
    醒言。
  •   握手。之前小开本的书签上,放的就是这句话
  •   呜呜呜呜。还是有一半看不太懂。
  •   那能找到电子版的呀
  •   个人感觉真不如同系列Political Philosophy当得起“政治学入门的经典之作”这个标题;不过不知道那本的中译版如何,从原文看比这本好读得多。当然对政治学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就没什么研读的必要了,毕竟只是扫盲书。
  •   哪儿买这本书?
  •   不错 有大家风采 组织材料不拘一格 但又不标新立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