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拉

出版时间:2008-05-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若热·亚马多  页数:543  字数:394000  译者:孙成敖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要讲的这个爱情故事,正如堂娜阿尔明达所说,由于奇怪的巧合,恰恰是从庄园主热苏伊诺·门东萨开枪打死自己的妻子堂娜西妮娅济娜·格德斯·门东萨和牙科大夫奥斯蒙多·皮门特尔那一天开始的。西妮娅济娜是当地社会上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她肤色黝黑,略微有些发胖,十分热衷于教堂的庆典活动;奥斯蒙多则是个举止洒脱、颇有诗人气质的小伙子,几个月前才来到伊列乌斯市。那天春光明媚,晴空万里,在这场震惊全城的悲剧发生之前,早就扬言辞职不干的老厨娘菲洛梅娜,终于一大早就离开了阿拉伯人纳西布的厨房,搭乘八点钟的火车,到阿瓜普雷塔去了。她的儿子就住在那里,而且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若奥·富尔仁西奥先生事后指出,那场悲剧选错了日子。漫长的雨季刚刚结束,太阳头一天露面,阳光轻轻地拂弄着人们的皮肤,天气实在太美了,本不该是一个杀人流血的日子。若奥·富尔仁西奥学识渊博,他开的模范文具店是伊列乌斯一切有识之士的聚会中心。然而,热苏伊诺·门东萨上校却是个看重名声、做事又极果断的人,不喜欢读书,也不研究什么美学,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妻子与人私通,根本没有考虑过那一天是否适宜杀人。那天下午刚过两点,他突然出现在城里(人们还以为他仍在乡下的庄园里),以准确的枪法,只用两发子弹,就把漂亮的西妮娅济娜及其奸夫奥斯蒙多打死了。顷刻之间,全城轰动。城里发生的其他事情,诸如早晨科斯特拉公司的轮船在港湾口搁浅、连接伊列乌斯和伊塔布纳两市的公共汽车开始运行、进步俱乐部刚刚举行过的盛大舞会,乃至蒙迪尼奥·法尔康提出的要疏浚港湾口这样振奋人心的问题,统统都被人们置之脑后。至于纳西布的厨娘突然离去这桩区区私人小事,即使他的那几个立刻被告知的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将其放在心上。那场激动人心的悲剧以及庄园主的妻子和牙科大夫之间的风流艳史,不论是因为与之有关的三个人物都属于上流社会,还是因为它的内容错综复杂,有些情节颇具刺激性和饶有兴味,总之,它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尽管这个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令人骄傲的进步(大律师埃泽基埃尔·普拉多博士在《伊列乌斯日报》上撰文说,“伊列乌斯正以突飞猛进之势走向文明”),可是,这艳史所引起的争风吃醋和流血的暴力事件依然压倒一切,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当初人们为争夺土地曾进行过激战,虽然光阴荏苒,那些激战的最后几阵枪声的余音已经渐渐消失,然而,从那些英勇的年月开始,伊列乌斯人的血液里却留下了嗜血的癖好。人们喜欢炫耀自己的勇敢,白天夜里都把武器带在身上,同时还把酗酒、赌博等习惯也都保留了下来。至今,他们的生活依然为当初的某些法规所左右,其中最没有争议的一条那一天又发挥了效力:受到欺骗的丈夫只有把奸夫和淫妇一起杀死才能洗刷掉其名誉所蒙受的耻辱。这些法规由来已久,它没有被写进任何一部法典,而是由当年最先到这里来垦荒并种上可可树的领主们留传下来的,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上。其时,用尸体和鲜血养肥的庄园土地正开满了鲜花,人们的财富在成倍地增长,进步的种子已经萌芽,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这就是一九二五年的伊列乌斯市。  老菲洛梅娜的离去使阿拉伯人纳西布的切身利益突然间受到了损害,可是,正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嗜血怪癖,竟使他忘记了自己的烦恼,专心致志地听起人们对这桩有两人丧生的凶杀案的种种议论来。城市的面貌不断地改观,新的街道在出现,汽车在增加,公馆在兴建,公路在延展,各种俱乐部纷纷成立,报纸陆续创办出版,伊列乌斯市日新月异,正处在大变革之中。然而,人们的风俗习惯的演变却要缓慢得多。事情历来如此,任何社会都概无例外。

内容概要

1925年,巴西的可可之乡伊列乌斯市迎来了又一个丰收之年。丰年带来的富庶和繁荣背后演绎着激烈的斗争。局面一时纷乱错综,一系列冲突和事件过后,文明风尚渐渐取代了拓荒时代的野蛮习俗,来自里约的革新派也最终战胜了阻挡进步的当地保守势力。伊列乌斯市赢得了一个更可期待的未来。小说的一条辅线是饭店老板纳西布先生和美丽热情的外乡女孩加布里埃拉曲折动人,散发着热带气息的爱情故事。斗争与爱情两条线索穿插进行,全面又细致地展示了巴西二三十年代一个新兴城市的社会风俗画卷。

作者简介

若热·亚马多,巴西当代大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在近七址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多以现实主义笔法展示时代变迁,绘就一幅幅巴西社会风俗画卷。其作品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加布里埃拉》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书籍目录

前言序第一卷 第一章  奥费妮西娅的郁闷   奥费妮西娅的回旋曲   近似奇迹的骄阳和淫雨   新与旧相互交错的伊列乌斯街道   鱼市柜台边的要人们   博士为何差一点具有皇族的血缘   纳西布如何一觉醒来没有了厨娘   对法律和正义的赞扬,或曰:一个有关出生地和国籍的问题   蒙迪尼奥·法尔康出场,这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正在通过望远镜观看伊列乌斯市   船到码头   多斯·雷伊斯姊妹和她们的圣诞节马棚   毫无希望的寻访   当地的主宰在晒太阳   政治密谋   搬弄是非的本领   旅途中的加布里埃拉 第二章  格洛莉娅的孤寂   格洛莉娅的悲歌   窗口的诱惑   残忍的法律   黑色袜子   针对小老婆的法律   一个待人热情的浪荡公子   在凄凉的黄昏中   纳西布怎样雇到了厨娘,或曰:曲折复杂的爱情之路是怎样开始的   原始森林中的独木舟   梦乡中的加布里埃拉   葬礼和宴会,其间还穿插一个典型的故事   警告   故事讲完,宴会开始   加布里埃拉之夜第二卷 第三章  玛尔维娜的秘密   唱给玛尔维娜听的催眠曲   戴着鲜花的加布里埃拉   姗姗来迟和不受欢迎的客人   阿拉伯人纳西布是如何开始心乱如麻的   几次交谈,以及报纸被处以火刑   有关报纸及内心的斗争   加布里埃拉受到责怪   煤油灯的亮光   舞会和英国人的故事   老办法   索弗莱鸟   加布里埃拉和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高靠背椅子   魔鬼上街   海滨岩石上的少女   永恒的爱情,或曰:若苏埃翻过了禁地的围墙   加布里埃拉的歌声   鲜花与花瓶   挖泥船和未婚妻 第四章  加布里埃拉的月光   加布里埃拉之歌   富有灵感的诗人财运不佳   萨阿德太太左右为难   通过潜水员来竞选   大搜捕   萨阿德太太如何打破了她丈夫一贯信守的中立立场,卷入政治生活以及在那个充满战斗气息的深夜里这位上流社会的太太所迈出的大胆而又危险的脚步   夫妻的乐趣与苦恼   加布里埃拉的叹息   年终的节日活动   牧童女加布里埃拉,或曰:萨阿德太太在除夕夜的舞会上   从贵族奥费妮西娅到平民加布里埃拉,其中不乏各种事件和欺诈行为   阿拉伯人纳西布如何与旧的法律决裂,如何体面地脱离了值得表彰的圣科尔内利奥兄弟会,或曰:萨阿德太太如何再次成了加布里埃拉   加布里埃拉的爱情   令人惊讶的生活   花纹蛇   为亡者敲响了丧钟   孤独状态的(正式)结束   “高级厨师”带来的利与弊   战场上的同志   杰出的公民   加布里埃拉这块土地   瑞典轮船和爱神美人鱼卷后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奥费妮西娅的郁闷  近似奇迹的骄阳和淫雨  在那一九二五年,正当混血姑娘加布里埃拉和阿拉伯人纳西布之间的爱情之花盛开的时候,淫雨霏霏,雨季远比往年要长,雨量早已超出了正常的需要,庄园主们一个个惶恐不安,每次在街上碰到一起,他们都要议论几句,眼神和声音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忧虑:  “难道就停不下来了吗?”  他们指的是雨,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雨,几乎是日夜不停地从天而降。  “再下一个礼拜可就全完了。”  “整个收成……”  “上帝呀!”  那一年的收成看来特别好,会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加上可可价格的不断上涨,这就意味着大把大把的钞票要滚滚而来,人们的财富还要增加,还会更加有钱。上校们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城市学费最贵的学校里去读书,在新建的街道上修盖起新的住宅,从里约热内卢买来豪华的家具,用大型钢琴来装饰房间。琳琅满目的商店会成倍地增加,市场会繁荣兴旺,酒吧间里玉液琼浆会滚滚流香,轮船会送来美女,酒店和旅馆里会设立赌场,一言以蔽之,这就叫进步,这就是人们多次讲到的文明。  可现在的雨水却是太多了,它已经构成威胁,很可能会泛滥成灾。当初,雨季姗姗来迟,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雨水由天而降。几个月前,上校们抬头仰望着晴朗的天空,找寻着云彩,找寻着可能要下雨的征兆。可可种植园在不断增加,已经扩展到整个巴伊亚州的南部。当时,可可花已经凋谢,可可豆刚刚结荚,正急需着雨水。所以,这一年的圣乔治圣像游行期间,人们心急如焚,纷纷向这位本城守护神许愿,祈求他把雨水降下来。  该市最显赫的公民们,那些大庄园主们,都穿上了红色教会长服,用他们光荣的肩膀,抬起了装潢华丽、由金线绣成的圣像舁架。这件事非同小可,因为那些种植可可的上校从来不认为对宗教的虔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他们不去教堂,不做弥撒,也不做忏悔,而是把这种婆婆妈妈的事情都留给了家里的女人:  “教堂的那些事嘛,都是女人干的。”  他们只满足于捐钱给主教和神父,资助他们在维托里亚山顶上兴建教会女校,修造主教教区的会堂,开办教义启蒙学校,组织九日祭礼、马利亚圣日、教会节露天集市以及圣安东尼奥和圣约翰节的各种庆典活动。  那一年,上校们一反留在酒店里喝酒的惯例,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圣像游行。他们手里擎着蜡烛,个个忧心忡忡,慷慨地向本城守护神圣乔治圣徒许愿,祈求他把宝贵的雨水赐给他们。舁架后面,人群沿着大街行进,跟着神父一起祈祷。神父巴西利奥身着盛装,脸上流露出痛悔的神情,两手合在一起,提高了嗓门,声音洪亮地带领众人念诵着祷词。大家所以选他担任领诵这一重要角色,一则是因为他德高望重,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同时也因为这位担任圣职的人还拥有大量土地和可可园,上帝肯不肯降雨跟他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正因为如此,他在祈祷的时候就使用了双倍的气力。  圣像游行的前一天,圣马利亚·玛达莱娜的圣像从圣塞巴斯蒂安教堂里被抬了出来,好伴随本城守护神圣乔治的舁架一起穿城游行。圣马利亚·玛达莱娜圣像周围为数不少的老处女,看到巴西利奥神父一反常态、劲头十足的样子,个个心醉神迷。巴西利奥神父和塞西利奥神父完全不同,他平素待人和善,就是办事太匆忙草率,一眨眼的工夫,就做完了弥撒。她们有很多事要向他忏悔,可他在听的时候却总是漫不经心。  巴西利奥神父为了自身的利益,铿锵有力地念诵着热情洋溢的祷词,声音越来越大。老处女们拖着鼻音,嗓门越念越高。上校们和他们的妻子及其子女、商人、可可出口商、从乡下赶来参加圣像游行的庄园工人、海员、妓女、商店职员、职业赌徒和形形色色不务正业的人、教义启蒙学校的孩子以及玛丽娅娜会的姑娘们,也都齐声祈祷,阵阵祈祷声直入重霄。晴空万里,如火的骄阳无情地烤灼着大地,足以把刚刚冒出来的可可豆荚毁掉。  在进步俱乐部最近举办的舞会上,上流社会的一些太太一致许愿:要赤着脚和游行队伍一起行进,把她们的尊严体面作为祭品奉献给圣徒,恳求他降雨。众人嘴里都念念有词,向圣徒许下各种各样的愿。守护神圣乔治加快了脚步,因为人们不准他有片刻的耽搁。他已经清楚地看到,由他所守护的人们是何等地焦虑不安,何等急切地求他把奇迹降到人间。  面对人们这样热情的祈祷,面对上校们表现出的这种突如其来而又感人至深的虔诚和他们要捐钱给本区教堂的许愿,看到那些太太赤着脚在大街上游行所忍受的痛苦,尤其是看到神父巴西利奥那副痛苦不堪的模样,守护神圣乔治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再也不能无动于衷,漠然处之了。巴西利奥神父起劲地领诵着祷词,由于他对自己可可园的收成十分担忧,于是,就在众人齐声祈祷的时候,利用自己领诵的间隙,默默地向守护神发誓说,他将在一个月内不与他的女仆奥塔莉娅同床。神父是奥塔莉娅孩子们的教父,他已经当了五次教父,因为奥塔莉娅五次把用白葛布和带子裹着的孩子抱到了洗圣池。这些孩子个个都长得像神父庄园里的可可树苗那样茁壮和朝气蓬勃。巴西利奥神父不可能把他们收为养子,于是就做了这五个孩子(两男三女)的教父。他出于基督教的仁爱之心,让他的教子们使用了他自己家族的漂亮而又充满荣誉的姓:塞尔克拉。  圣乔治看到人们这样惶惶然不可终日,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不管是好是坏,远从卡皮塔尼亚时代起,他就是整个这一地区命运的主宰。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可可之乡。当年,葡萄牙国王为了表示友好,把这片土地馈赠给若热·德·菲格雷多·科雷亚。那时候,这里只有野人出没,到处都是巴西红木。若热·德·菲格雷多·科雷亚本人不愿意放弃里斯本王宫里的种种享乐,不肯跑到这原始森林里来受苦受难,于是就把他的姻弟——一个西班牙人——派到印第安人手里来送死。他给他的姻弟出了个主意:把这块皇帝陛下好意馈赠的领地置于那位制服了龙的圣徒的保护之下。这位圣徒并没有亲临这片遥远的原始大地,而是把他的名字——圣乔治——奉献给了这个地区。近四百年来,他在月亮上骑着马,一直注视着圣乔治·多斯·伊列乌斯的变迁。他看到了印第安人是如何杀死那些最早来到这里的殖民者的,接着,又目睹了这些印第安人如何惨遭屠杀和奴役;他看到了这里修起一个个小型榨糖作坊,种植了长势并不好的咖啡园;他看到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几个世纪以来都一直过着一种绝望的生活。后来,他看到了第一批可可树在这里扎下了根,就下令要那些顽皮的猴子负责扩大可可林。他当时这样做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改变一下这个地区的风貌罢了,因为这么多年以来,这里总是那副老样子,他大概看得有些厌烦了。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种植可可竞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所守护的这片土地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就在这个时候,他目睹了一些使人胆战心惊的事情:为了占有峡谷、丘陵、河流和山脉,人们背信弃义,残酷地互相杀戮,烧毁了一片又一片的荒林,狂热地开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可可园。这个地区突然间发展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集镇和村庄平地而起,伊塔布纳和伊塔皮拉等一些新的城市也相继诞生;进步与主教一起来到了伊列乌斯市;教会女校办起来了;从轮船上走下来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守护神圣乔治亲眼目睹了这么许许多多的事件,原以为再也不会有什么事情能使他为之动情了。可是这一次,上校们那种出乎意料而又无比诚挚的热忱深深地感动了他。须知,这些上校都是些粗野无礼之辈,他们是从不喜  欢什么法律和祈祷的。巴西利奥·塞尔克拉神父近似疯狂的许愿同样也使他深为感动,但是,神父这个人情欲似火,他在这方面的要求总是十分强烈,并且不加任何节制,守护神圣乔治不能不怀疑,神父能否把他所许下的愿付诸实现,坚持到底。  游行队伍来到了圣塞巴斯蒂安广场,在白色的小教堂前面停了下来。格洛莉娅站在她那扇可诅咒的窗户前,面含微笑地画着十字。阿拉伯人纳西布为了看清楚圣像游行的场面,从他那空无一人的酒店里走了出来。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所说的奇迹出现了。当然,蔚蓝的天空并没有立刻乌云密布,也没有立刻下起雨来。毫无疑问,这是为了不使圣像游行受到破坏的缘故。但是,一轮朦胧的月亮却在大白天的天空中浮现了,尽管阳光使它显得模糊不清,可还是依稀可辨。小黑孩图伊斯卡是第一个看到的,他立刻告诉了他的主人——正在和其他老处女们一起参加圣像游行的多斯·雷伊斯姊妹。于是,兴奋的欢呼声首先从这些全部身穿黑衣服的老处女那里开始爆发,然后,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游行队伍,接着又传遍了整个伊列乌斯市。整整两天,全城的人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圣徒圣乔治亲自前来倾听了他们的祈祷,雨水很快就会降临了。  果然,圣像游行后没过几天,天空就乌云密布,晚上就开始下起雨来了。只有圣乔治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来。很明显,这么多人祈祷和许愿,尊贵的太太们赤着脚参加圣像游行,巴西利奥神父令人吃惊地表示要节制情欲,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了守护神。可是现在连绵阴雨却不肯停下来,和往年相比,今年的雨季已经延长了两个星期。  当初,刚刚抽芽的可可豆荚受到了烈日的威胁,但雨后的长势却好得出奇,以往任何一年也没有结过这么多的可可豆。可现在它们又开始需要阳光,以便最后成熟。霏霏淫雨会使可可豆在成熟之前就烂在树上。上校们又同样心急如焚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望着落下来的雨水,找寻着躲藏起来的太阳。圣乔治、圣塞巴斯蒂安、马利亚.玛达莱娜甚至连公墓里的维托里亚圣母小教堂的祭台上都点起了蜡烛。如果再下一个星期或十天的雨,那么整个可可收成就肯定无望了,这样的前景无疑意味着一场悲剧。  正因为如此,那一天早上凌晨四点,夜色还没有完全隐退——所有的故事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老庄园主曼努埃尔.达斯.昂萨斯上校(人们所以这样称呼他,因为他拥有的庄园土地几乎远到天涯,大伙儿都说,上校本人也曾经证实过,在他的庄园里可以听到美洲虎的咆哮。)走出家门,看到天已放晴,魔幻般的蓝色曙光已经在天际展现,海面上快乐的晨曦预示着太阳就要冉冉升起时,他情不自禁地高举起双臂,欣喜若狂地喊了起来:  “啊……收成终于保住了。”  曼努埃尔上校加快了步伐,朝着港口附近的鱼市走去。每天清晨,都有一伙老相识在这里的甜面茶摊周围碰头,曼努埃尔上校总是来得最早。那一天,鱼市上还没有来一个人,可曼努埃尔却急匆匆地走着,好像大伙儿都已经在等着听他的这个好消息:雨季已经结束了!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可可收成终于保住了,而且年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好,价格也不断地在上涨。那一年,社会上和政界都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认为,对这个地区来说,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九二五年的收获季节开始到一九二六年的收获季节为止,迅猛的进步和种种代表着文明时代的新事物正在改变着伊列乌斯的面貌。一些人认为,那一年可以称为港口年;另一些人则说,那一年是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法尔康和当地的老酋长拉米罗·巴斯托斯在政治上进行较量的一年;一些人对那一年所以念念不忘,是因为法院对热苏伊诺·门东萨上校作出了引起轰动的判决;还有一些人认为,第一艘瑞典轮船抵达该市,该市的可可从此开始可以直接对外出口,是那一年里最重大的事件。但是,谁也没有把那一年看做是纳西布与加布里埃拉的爱情年。即使在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那个狂热的爱情故事中的种种趣闻轶事的时候,也并不认为这件事能使其他几件大事相形见绌,从而成为那个时期整个伊列乌斯生活舞台的中心事件。  新与旧相互交错的伊列乌斯街道  连绵不断的雨水使公路和街道成了一片泥塘,每天都有一群群的驴、马在上面踩来踩去。  就连刚刚开始通车不久的连接伊列乌斯和伊塔布纳两市之间的公路,有时连卡车和公共汽车也几乎无法通行:一些小桥被水冲垮了,有些路段由于泥塘太深,司机们不敢贸然地把车开过去。俄国人雅科布和年轻的车库老板莫阿西尔·埃斯特莱拉对此不禁大吃了一惊。雨季之前,他们两个人合伙开办了一家运输公司,向南方城市订购了四辆小型公共汽车,准备经营这两个主要可可城市之间的公路客运业务。从伊列乌斯市到伊塔布纳市,火车如果不误点的话,跑一趟需要三个小时,而公共汽车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够了。  俄国人雅科布有几辆卡车,承揽着把伊塔布纳的可可运往伊列乌斯的运输业务。莫阿西尔·埃斯特莱拉在市中心有个汽车库,他也是个和汽车打交道的人。两个人齐心协力,在一家银行签了借据,筹集了一笔资金,并托人在外地订购了公共汽车。他们磨拳擦掌,指望公司有厚利可图。所谓磨拳擦掌,雅科布真是把两只手搓来搓去的,莫阿西尔则只是吹了吹口哨。就在车库里响起快乐的口哨声的同时,他们在市内的电线杆上贴出启示,散发了传单,宣告公共汽车即将运行,不但速度要比火争陕,而且票价也便宜。  好事多磨,要买的公共汽车迟迟未到。等到汽车在全市一片啧啧的赞叹声中从巴西劳埃德公司的一条小货轮上卸下来的时候,正值连日大雨,公路早就不成样子了。这条公路的关键部位——卡绍埃拉河上的木桥受到了洪水的威胁,两个人只好决定推迟通车的日期,新买来的汽车在车库里一放就是两个月。雅科布用别人听不懂的俄国话咒骂着,莫阿西尔怒气冲冲地吹起口哨。向银行借的贷款已经到期,如果不是蒙迪尼奥。法尔康在他们手头拮据的时候帮了忙,这个汽车公司不等开业就已经破产了。蒙迪尼奥主动把雅科布找到他的办公室,以无息贷款的方式借给他一笔钱以应急需。蒙迪尼奥·法尔康坚信伊列乌斯将会迅速发展,对各种进步事业均予以鼓励和赞助。  随着雨量的减小,河水水位有所下降。虽然天气依然不好,雅科布和莫阿西尔决定自己出钱派人把几座小桥修好,在公路最滑的几个路段铺上了石子,就开始正式营运了。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和嘲笑。

媒体关注与评论

  絮絮叨叨,栩栩如生,有趣得很。  ——《纽约客》   一位二十世纪的狄更斯。  ——《国家》   一部浪漫而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生动、可信、有益的喜剧。  ——《大西洋月刊》   对于亚马多,你不知道他哪一样更值得佩服:操作多线情节的灵巧、文字蛛丝般的质地、幽默、温柔与仁慈。  ——《星期六评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加布里埃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收到书的时有点久~~~~书是还不错····
  •     (摘自《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作者:林一安
      
      
      
      作者简介
      
      
        若热•亚马多(1912—),巴西小说家、巴西文学院院士。
        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生于巴伊亚州伊塔布纳市。少年时期曾在可可种植园生活。1930年入里约热内卢大学攻读法律,两年后因经济困难辍学。1936年起,因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曾多次被捕入狱。1945年任《圣保罗报》主编,当选国会议员。1948年被国会开除,流亡欧洲。18岁起发表作品,名著有长篇小说20余部,中短瞩小说、诗集、剧本、传记、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数十种,发行总数逾4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外国文学。其作品有五个方面:1,描写巴伊亚城市和农村的苦难生活,如《可可》(1933)、《汗珠》(1934);2。刻画海员和渔民的遭遇,如《拳王的觉醒》(1935)、《死海》(1936)、《沙滩上的船长们》(1937);3。政治人物传记,如《希望的骑士》(1942);4。刻画巴西庄园主掠夺土地的史实、资本家并吞上地的过程以及破产农民和失业雇工的苦难,如三部曲长篇小说《无边的土地》(1943)、《黄金果的土地》(1944)、《饥饿的道路》(1945);5。
        社会风俗小说,如代表作《加布里埃拉》(1958)、《金卡斯之死》(1959)、《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乡姑蒂埃塔》(1977)等。亚马多晚年乃笔耕不辍,1984年还出版一部长篇小说《大埋伏》。
      
      
      内容概要
      
      
        1925年春,巴西巴伊亚州伊列乌斯市。近年来,随着可可产量的不断提高,伊列乌斯市正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年轻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是首都里约热内卢人,他一个哥哥是国会议员,另一个哥哥是大企业家。蒙迪尼奥不愿守在家里过公子哥儿的生活,他立志靠个人的努力去开辟自己的前程,便独自来到伊列乌斯。他眼界开阔,力主革新。在他的努力下,市内铺上了柏油马路并买来汽车,成立了”进步俱乐部”,出版了该市第一份报纸《伊列乌斯日报》,创办了经营该市与另一城市伊塔布纳之间公路客运业务的运输公司,还计划疏通港口,以便直接出口可可赚取外汇,给伊列乌斯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然而,蒙迪尼奥这些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进步措施却遭到了以州仪员拉米罗上校为首的地方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百般阻挠。拉米罗82岁,伊列乌斯初逮时期,在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野蛮激烈的武装械斗中,成为大庄园主们的首领。他曾两次出任市长,现为该州议员。他的全身像至今还挂在市政大厅。
        20多年来,以拉米罗为首的一批人以该市开创看自居,发号施舍,控制着市政大权。他们对新生事物总看不顺眼,极力反对。近来,拉米罗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蒙迪尼奥这个外来客竟然不听他的指挥。心中极为恼火。雨季结束的前一天,公路运输么司为庆贺首次通车成功,决定宴请包括两市市长在内的地方头面人物,酒店老板纳西布觉得这是讨好两地主顾的极好机会,慨然答应承办宴席。不料事不凑巧,他的厨娘辞职出走告老还乡了。纳西布四处奔波,无意间在人方雇下了自称能做一手好菜的混血姑娘加布里埃拉。这个原来蓬头垢面的乡下姑娘来到纳西布家,经过梳洗,竟出落成一位长着肉桂色皮肤、散发着丁香浓郁味道的漂亮少女!而且,她做的饭菜果然十分可口。纳西布不由得喜出望外。宴会如期举行。拉米罗和蒙迪尼奥两派头面人物都践约赴宴。
        两派都回避谈论《伊列乌斯日报》上前不久发表的抨击拉米罗、赞扬蒙迪尼奥的文章,席面上没有发生不快事端。纳西布如释重负,他轻松愉快地回家,送给加布里埃拉一件新衣,姑娘含羞投进了他的怀抱。拉米罗百般阻挠疏通港口,并亲赴该州首府说服州长反对。蒙迪尼奥则利用哥哥的影响奋力反击,最后还活动总统干预此事,工程师终于来到伊列乌斯。后拉米罗施出种种手腕进行破坏,但均未得逞,疏通港口得以顺利进行。蒙迪尼奥决定进一步向拉米罗挑战,宣布竞选联邦国会议员。他把表面上听命于拉米罗,实质上不满拉米罗家长式专横作风的伊塔梆市市长拉到自己一边,争取获得两市市民的支持。拉米罗获悉后恼羞成怒,策划暗杀市长。市长遇刺受伤住院。消息传开,舆论大哗,形势对拉米罗极为不利。纳西布时竞选中两派斗争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加布里埃拉如何能具备一个贵妇人的气质,如何经营他的新餐厅。哪知加布里埃拉在与纳西布结婚之后因不惯所谓”上等人”的生活而与他的好友托尼科有私,纳西布盛怒之下把加布里埃拉痛打一顿逐出家门。加布里埃拉很为自己使纳西布伤心而难过。虽然不少男子这时纷纷向她表示爱慕,并许以重金、土地和旁产,但均被她一一回绝,她一心想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到纳西布的厨房继续为他洗衣做饭。纳西布的新乐厅就要正式开张了。
        他虽然从首都用高薪雇来了一名新厨师,但当地人却一点也不喜欢他做的饭菜,何况,就在餐厅正式开业的前一天,厨师突然被从首都来的一伙人强行押走。一筹莫晨的纳西布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决定重新雇用加布里埃拉。烹饪技艺高超的加布里埃拉重新回到纳西布的厨房,二人重温旧情。竟选激烈进行,拉米罗猝然去世。其支持者们感到至此已尽完了朋友们的义务,就一致决定也支持蒙迪尼奥。正式选举前的第三天,港口工程竣工,蒙迪尼奥和拉米罗主前最好的朋友阿曼西奥两人在全市欢腾声中把第一袋直接从该市出口的可可装进船舱。伊列乌斯市从此更加兴旺。
      
      
      作品鉴赏
      
      
        《加布里埃拉》(原著书名为《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出版于1958年,是亚马多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作家5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小说面世后,立即受到巴西文艺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和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和连环画,还被编排成音乐舞蹈节目在狂欢节上演,几达家喻户晓的程度,旋即,又被译成别余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本篇小说以1925年巴西东北部地区盛产可可的伊列乌斯市为背景,通过主张革新的进步力量与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之间的一系列斗争,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了伊列乌斯市的发展过程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
        20世纪初期,从巴西各地来的冒险家们纷纷涌人伊列乌斯,为了争夺土地,彼此间展开了令人恐怖的、激烈而又野蛮的搏斗。一些家族雇用凶残的武装打手,通过杀人放火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暴行,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在无数的尸首上面开辟出一片片可可种植园,成了当地为所欲为、主宰一切的大庄园主。小说中的拉米罗上校就是这样的人物。以他为首的一批大庄园主一直以伊列鸟斯开创者自居,控制市政大权,他们顽固保守,对新生事物看不顺限,对革新派恨之八骨。以蒙迪尼电为代表的革新力量反映了巴西社会中下层阶级迫切要求改革的愿望。作家把进步力量和保守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编织成全书的一条主线,而蒙迪尼奥的成功与拉米罗的失败则雄辩他说明,凡是企图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终究是要垮台的。而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小说还有一条副线,即作家有机地安插了酒店老板纳西布与他的厨娘加布里埃拉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纠葛,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加布里埃拉虽非小说中的主角,但却被作为书名,地位也很突出。据作家自称,这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名字好叫罢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许多事情都发在1925年春天之雨初晴的第一天:连结两市的公共汽车试车成功,即将正式运行;运输公司决定宴请包括两市市长在内的地方头面人物,以示庆贺;蒙迪尼奥从首都回到伊列乌斯,决定参加市长竞选;酒店老板纳西布在人市巧遇加布里埃拉,等等,都紧紧吸引着读者。时隔一天,故事便向纵深发展:《伊列乌斯日报》载文抨击拉米罗,赞扬蒙迪尼奥,新旧两派之间的斗争正式公开化:宴会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进行;纳西布和加市里埃拉开始了甜蜜的爱情生活。
        小说的前两章员然只讲述了两天的活动,然而作家通过众多的线索,开合自如地把各种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并随着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把他们——介绍出场,把伊列乌斯的历史和现状、社会风貌和风俗极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故事情节更为紧张,矛盾层层激化,更为扣人心弦:《伊列乌斯日报》被焚;伊塔布纳市市长被刺;纳西布与加布里埃拉结婚三个月之后分手,从首都聘请来的高级厨师在纳西布的新餐厅行将开业的前一天突然失踪,竞选市长的工作激烈进行;加布里埃拉戏剧性地再次成为纳西布的厨娘,两人言归干好,等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生,使读者爱不释卷,非卒读不可。这正是亚马多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本篇的人物刻画细腻、深刻。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幅幅栩栩如生育血有肉的群像跃然纸上:立志改革创新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专横保守的老庄园主拉米罗上校,不畏强暴、勇气十足的上尉,心地善良,但又一心想发财的纳西市,等等。但加布里埃拉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她个性独特、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勤劳朴实;她不会装腔作势,不为金钱所动,心灵纯洁无邪。她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宁可继续当老板的厨娘,和他同居,也不愿做他的附属品,受到约束。巴西很多文学评论家把她赞为”巴西人民的化身”,”巴西整个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妇女形象”,是公允扣中肯的,绝非”溢羡之词”。
        另外,在文体结构和布局上,本篇小说也颇为新颖别致。作品分两卷,由4大章8节组成,每卷卷首均有内容提要,而每章前面都有抒情诗文,每节又有醒目的标题,令读者一目了然。作品的章节之间相互照应,每一波谰的兴起都有预先的伏笔,用来烘托和突出主要人物。通过对比、内心活动来展现人物性格。全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国情调,一如原著书名描绘加布里埃拉的形容词那样,真个是”味似丁香,色如肉桂”。
      
      
      
  •     1925年发生了什么?1925年英国发明家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台电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独裁,上海爆发五卅惨案,孙中山逝世,三岛由纪夫出生,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奖,希特勒出版了《我的奋斗》,而在巴西东部大西洋沿岸城市伊列乌斯,阿拉伯出生的巴西人纳西布与混血姑娘加布里埃拉坠入了爱河。
      伊列乌斯市始建于16世纪,曾是葡萄牙殖民地,一片荒芜,野人出没,遍地巴西红木。直到20世纪初期,冒险家带着“雅贡索”(职业保镖和杀手)展开大规模械斗,败者以血污埋葬黄土,胜者抢夺地皮占地为王,大面积种植可可树,成为日后富裕的庄园主。
      到了1925年,伊列乌斯市悄悄发生着变化。“在这迅猛进步的一年……”第一辆城际公共汽车投入运营,内地第一份日报终获出版,第一家餐厅不日即将开出,港口有待疏浚以摆脱邻市而直接进行可可输出,医院、体育馆、运动场、文学艺术……进步变成了时髦词汇。
      新老两派政治力量此时正在相互对抗,保守派乃是年逾80的拉米罗上校领导的大庄园主,他在武装械斗时夺取政权,两次出任市长,曾任巴伊亚州参议员,政界人脉遍布,力图将伊列乌斯市建成一座花园(花园,也仅花园而已)。新生力量以来自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1956年迁都巴西利亚)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为中心,他的兄长中有国会议员和大企业家,依靠个人能力,在远离家乡的僻地创立事业,大力革新,积极推进城建。于是,如同年轻时的拉米罗推翻老势力,正年轻的蒙迪尼奥挑战拉米罗的轮回故事开始上演。
      在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加布里埃拉与纳西布的爱情悄然进行。加布里埃拉是从内地来伊列乌斯谋求新生活的妙龄少女,赤着脚一路风尘走了几十天,衣衫破烂,头发凌乱,身上积灰厚得连年龄和面目都分辨不清。一同来的人里,拉手风琴的年轻人梦想买一片可可庄园,精于枪法的黑人希望械斗时代仍然延续,老年人拖着疲惫之躯死在路上,“伊列乌斯遍地黄金”的传言鼓舞着他们蜂拥而至。
      开旅馆的纳西布为了雇一名厨娘去“奴隶市场”带回了加布里埃拉。洗清身子之后纳西布发现她惊人的美丽,全伊列乌斯的男人为她倾倒。她的菜做得美味至极,旅馆的生意蒸蒸日上,她头上插一朵鲜红的玫瑰,所过之处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有人提出给她买一栋房子,有人要将可可园归于她的名下,有人虚席以待娶她做小老婆,人人愿意为她提供优越的生活。但是加布里埃拉“不懂得利用自身条件”,她像孩子一样单纯,对利益毫不动心,只感受到最直接的喜欢。她喜欢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对她甜言蜜语,在男人们中间走来走去,觉得“人活着就是美好的:晒太阳,洗冷水澡,嚼番石榴,啃芒果,吃辣椒,在大街上行走,唱民歌小调……”她喜欢纳西布用阿拉伯语叫她比埃(亲爱的),喜欢他为了她吃醋,喜欢为他做饭,喜欢和愿意的男人睡觉,但是不懂得为什么要为了丈夫保持贞洁。与纳西布结婚后她觉得难受,必须穿箍疼脚的鞋,不许出席有失体面的场合,要学习上流太太的礼仪,不准在庆典里化妆扮演牧羊女……有人说她是一朵鲜花,鲜花不适合插在瓶子里。
      处在新旧交替的伊列乌斯,新的风貌席卷而来,旧的思想尚未撤去。作者若热·亚马多曾评价自己“我只是一个过去和现在都为我认为是正义的事业而斗争的人”——伊列乌斯人也是如此。在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里,出于道义,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必须忠诚,所以有良知的大庄园主仍然立誓在有生之年无条件支持拉米罗;出于道义,男人必须杀死通奸的妻子和情夫,不必受罚,否则就是抬不起头的乌龟——他们世代相袭的正义理念即使血腥嗜杀、封建落后,效力也素来高于法律。
      因此,在发现加布里埃拉与朋友同床之后,纳西布“理应”杀死他俩。然而出于某种原因,他只是打了他们。加布里埃拉察觉到纳西布“生气了”,他为什么会生气呢?他也同别的女人睡觉,她并不会不高兴,她同别的男人睡觉,这对他有什么损失?他为什么要不高兴?加布里埃拉只懂得全情拥抱真心喜欢的东西,如果真心喜欢,为什么要拒绝?
      两人分开了,纳西布痛苦了很久。在渐渐从消沉中振作起来之后,他新开的饭店却找不到合适的厨娘。有人建议他重新雇请加布里埃拉,他说那个人疯了——然而最后,他真的雇回了加布里埃拉。能够再次为纳西布做饭,加布里埃拉高兴极了,这才是她最快乐的日子。给纳西布做饭,同他睡觉,照顾他,赤脚逗猫玩,在海边玩耍,看马戏表演,和小孩们又唱又跳——
      玫瑰花有病在床,
      丁香花前去探望,
      玫瑰花昏了过去,
      丁香花开始哭泣——却没有结婚,不要结婚。
      
      这就是有意思的《加布里埃拉》,是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美丽至极,又让人疑惑的加布里埃拉。
      作者若热·亚马多是巴西著名作家,1912年8月10日生于皮兰吉镇,伊列乌斯是他成长的地方。他是巴西共产党员,认为“写东西是要改造社会,是要革命”,反对文学作品中阳春白雪的倾向,坚定自己“搞的就是传统文学”,一再声称“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曾因参与巴西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被当局逮捕投入监狱、流亡国外。1945年巴西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后,当选为国会议员,提出宗教自由提案并获通过,将反对种族主义正式写入宪法。2001年8月6日故世。
      《加布里埃拉》被认为是亚马多特殊的一部小说,此前他更多致力于直接书写政治主题,“通过写作投身政治”,而1955年他退出党务专事写作,想书写一部爱情作品,于是就诞生了《加布里埃拉》。他这样评价它:“我决定把它写成一部爱情小说。在坚持把它写成一部爱情小说的同时,我也没有放弃对社会背景的描写,没有忘记巴西的现实。”对女主人公,他这样说:“她几乎已经成为巴西人民的一个象征:天真无邪,不懂得利害关系,不受任何世俗之见的束缚。正是加布里埃拉这样一位女性,一个和人民一样手无寸铁的女性,改变或是至少帮助了社会的常规和准则。”
      弥漫全书的幽默、琐碎、愉悦的调调,被封面小字称作“唠唠叨叨,栩栩如生,有趣得很。一位二十世纪的狄更斯,一部浪漫而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生动、可信、有益的喜剧”——说是喜剧,我并不太同意,然而,矛盾在结尾处化解,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人们以舒适的方式相处——一种积极乐观、追求自由的精神统摄全文。果然,亚马多是这样说的:“《加布里埃拉》是一本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的小说——我的全部作品都是如此。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也许这正是某些批评家不喜欢我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不像他们那样不受到生活的虐待就得不到快感,不是一个受虐狂。”
      这是一部有趣的作品,诚实地说,或许也是而今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中,若热·亚马多比较能为年轻人接受和欣赏的一部小说。
  •     买书,真的很随性。
      在书店草草翻看封面简介,觉得会合自己的味,就带回家。
      《加布里埃拉》,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买的。
      
      喜欢作者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娓娓道来。
      就这样不由自主追看下去,仿佛置身巴西那热情的国度。
      种种的英俊男子浮现眼前,隐约期待着王子公主般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故事出现。
      
      却没有。
      就连最具王子相的蒙迪尼奥,为逃避一段伤心的爱情来到伊列乌斯,却又那么世俗的犀利着。
      如玛尔维娜般特立独行,努力想摆脱俗世捆绑,按自己想法生活的女人,终究只得靠一己之力。
      男人,还是愿意自己的女人呆在身边,乖乖听话吧。
      不管从前,还是现在。
      
      为作者形容一只猫“长着一副冒险家的面孔,从来没遇到过对手”而失笑,也默默认同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为之发狂的事物”,他笔下那些大谈政治的人物竟也不闷。
      
      还有那白色墙壁的房子,面朝大海的阳台。
      那张树荫下熏风中的躺椅,在悠悠长气的时光中,看尽众生。
  •     1,全书翻译流畅,文字清新,语言幽默,基本忠实的保持了原著的文学色彩,读者可以省掉对翻译水平导致对作品还原性高低的顾虑。
      
      2,本文作者的写作风格絮絮叨叨,正如封面所介绍,像一个女人记叙心底所思一样。有些思想活动一再重复,反复重复。这个既是特色,也是累赘。可能有些读者思维跳跃性强,看惯了快节奏的作品,对于该作者的文字技巧有些不习惯。但是不得不说,作者的写作技巧融入巴西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一切絮絮叨叨的冗长的梦呓般的反复,呈现出来的正是巴西可可种植园时期栩栩如生的社会景象。该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很有技巧,对白描述精准幽默。很是有趣。值得一看。
      
      3,故事略微波澜不惊。2条线的结局皆大欢喜,在读者情理之中。
      
      4,作者的的本意是揭示巴西社会文明变革的必然性。但是又仿佛在提倡了性解放运动:即女子也享有和男子一样性行为自由的权利。不禁想问该书84年第一次在国内翻译发行,与改革开发初期意识形态大背景是如何和谐共处的呢?
      
      5,综上所述,值得一看。尤其是用来度过懒洋洋的夏日午后,值得推荐
  •     4,作者的的本意是揭示巴西社会文明变革的必然性。但是又仿佛在提倡了性解放运动:即女子也享有和男子一样性行为自由的权利。不禁想问该书84年第一次在国内翻译发行,与改革开发初期意识形态大背景是如何和谐共处的呢?
      
    笔者理解我不同意,这应该算是拉美地区的文化。这从其他的拉美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不要用中国的文化观去评价别国的文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