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学引论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吕俊,侯向群 著  页数:262  

前言

  翻译研究是不是一个学科,翻译有没有“学”,现在不应该再费时论争了。董秋斯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翻译学,要写出两部大书,一部是《中国翻译史》,另一部是《中国翻译学》。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在为《翻译研究丛书》写的总序中第一句就宣称:“The gfowth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a separate discipline is a Success story of the 1980s.”(1993)我国1979年就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首批“翻译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的硕士点,现在已有一大批以翻译研究为学术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1989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陆续设立了一些翻译研究项目,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分类与代码》,把翻译学正式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虽然这个学科定位还不够科学,但这个学科的存在已被公认。这说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和发展的。  近20年来,这个领域的中国和外国学者都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陆续出版了不少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满足国内翻译教学的需求和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经过精心选择,引进了一套“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现已出版29种),这在我国翻译界还是第一次。这套丛书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它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批评的理论著作。与实践批评不同,它不是对翻译的具体文本或翻译现象的批评,而是对实践批评的依据进行反思或批评,即对批评的批评,由此具有元批评性质,是一种纯理论的思考。本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批评中所涉及的多元性与客观性等问题;第二编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对翻译活动的几大要素(如主体、客体、媒介等)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三编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对译学研究方法论问题提出作者的看法。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翻译批评的价值学思考 第一章 翻译批评的危机与翻译批评学的孕育  1.1 翻译批评所面临的危机  1.2 对批评危机根源的思索  1.3 翻译批评学的孕育 第二章 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  2.1 翻译批评与翻译批评学   2.1.1 翻译批评研究为什么是必需的   2.1.2 翻译批评学与翻译批评之不同  2.2 翻译批评学与评价理论   2.2.1 何为评价理论   2.2.2 评价理论的功能与翻译批评活动  2.3 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 第三章 对翻译批评标准的价值学思考  3.1 对以往翻译批评标准理论依据的质疑  3.2 评价理沦视阈下的翻译批评活动  3.3 评价性活动中的主体原则与客体原则  3.4 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原则与规范原则  3.5 最高评价标准与底限评价标准 第四章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视阈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探讨   4.1 一元性翻译标准的问题及根源与事实判断批判  4.2 标准的多元性是价值判断的必然结果  4.3 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 第五章 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  5.1 翻译批评标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5.2 翻译批评的评价结构及特点  5.3 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第二编 翻译活动的要素批评 第六章 翻译活动的主体批评——论有限的主体性  6.1 解构主义译学范式中主体问题的矛盾性与结构主义范式中的主体齐一性  6.2 两种对立的人学观与两种不同的译学观  6.3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人学观对前两种人学理论的超越  6.4 为什么说人的主体性是有限的 第七章 翻译活动的客体批评——文本理论与翻译批评  7.1 几种不同文本概念的区分  7.2 不同的文本观与不同的语言观  7.3 现代文本理论与翻译批评的知性分析  7.4 后现代文本理论使翻译批评走向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7.5 艺术生产理论的文本观与翻译批评 第八章 翻译活动的中介批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批评  8.1 语言学中的语言研究与翻译学中的语言研究——针对语言学界对译学研究一种偏见的回应  8.2 语言学理论的选择与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  8.3 关于实践哲学的语言观  8.4 实践哲学的语言学理论是翻译学的必然选择 第九章 翻译活动的中介形式批评——形式问题与翻译批评  9.1 形式的构成性  9.2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与译学中的两个极端倾向  9.3 形式在艺术中的地位与翻译的审美批评 第十章 翻译活动的思想批评——意识形态与翻译批评  10.1 意识形态的性质与类型  10.2 社会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与泽者的立场选择  10.3 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内部批评而非外部批评 第十一章 翻译活动的环境批评——翻译研究与文化批评  11.1 引言  11.2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由来  11.3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存在的问题  11.4 文化批评应是一种内部批评与价值批评第三编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批评 第十二章 文化和时代精神与翻译研究  12.1 引言  12.2 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特征是什么  12.3 时代精神的特征对译学研究的影响  12.4 结语 第十三章 让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13.1 德里达关于翻译问题的悖论对我们的启示  13.2 三个不同世界与三个不同的翻译观念  13.3 翻译研究返回生活世界的曲折历程  13.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引导译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哲学 第十四章 范式批评与问题意识  14.1 泽学研究的两个基本路径及其理论来源  14.2 我国译界问题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3 范式批评方式在我国译界的状况  14.4 两种不同方式的共性与互补 第十五章 范式批评与译学建构  15.1 范式嬗替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5.2 我国翻译研究所经历的几次范式嬗替  15.3 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个全新的范式 第十六章 范式转换抑或视角转变——译学进步的几种基本模式  16.1 引言  16.2 近三十年西方译学的几次转向与语言学回归  16.3 我国译学研究中语言学基础的缺失  16.4 文化转向的真实内涵  16.5 学科进步的几个模式与译学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翻译活动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同样是一项价值活动,同样需要评价理论的指导。翻译活动既是一种事实存在,又是一种价值存在,作为事实存在,它有它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作为价值存在则表征着能满足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性质。翻译活动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它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性,合规律是为了合目的,即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翻译批评学正是运用评价理论对翻译活动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关系的揭示与认识。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两者的关系,评价理论理所当然地应对这种活动的结构系统、中介系统、主体系统和场域系统进行研究。它的结构系统包括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以及它们的互动过程。中介系统是指社会实践,实践是一切评价活动的中介,它一头牵着客体,一头牵着主体的需要,在翻译中的实践就指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实践,主体系统是指评价主体。虽然评价主体可以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或社会主体,但作为社会评价来说一般是指社会主体,是以满足社会主体需要为评价标准的。即使一个译者是为了谋利而进行翻译活动,他的这种私人目的也不会成为我们评价的对象,因为从抽象的角度来看,任何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他的目的性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必须以社会赋予他的条件为前提条件,因此,他个人的目的性行为结果也因此不可能完全是私人性的,必须带上社会性特征,即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换句话说,他所译的作品一旦产生,就带来相应的社会价值。我们在评价他的译作时,也同样不会去问他是否是为了挣几个稿费而翻译的,而只能评价他的译作在哪些方面如何地满足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评价论中的主体具有属人性质。  翻译批评学摆脱了翻译批评那种以特定文本或现象为评价对象的具体层面,就可以把原来无法进行比较的翻译活动放在一起比较了。如原来我们无法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同一本文学名著的翻译放在一起进行评论,甚至认为这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荒唐的。但是如果把两者均放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大目标下来看,它们的社会价值就显而易见了,一个是改造社会并带来人类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而另一个给人们带来的仅是满足审美需要的愉悦感。若从审美需要的满足上来看,前者又无法同后者相比。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翻译批评学引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派送人员态度还可以,不过时间能再快点就更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