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页数:70 译者:张帆 注译(参考冯至译本)
Tag标签:无
前言
出版“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出自外教社策划编辑的总体设想。既是“导读注译”本,也就是说丛书体例已定,无须编者费神。但“导读”什么,却颇费踌躇。篇幅所限,不能过长;要单独成册,也不能太短。所以最后选出的,大体为中等篇幅的作品,也有由短篇组成的“文集”。 作者的确定,是选篇的另一问题。德语文学的不少经典之作,尤其是像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其德语原文,近年来在国内屡被选家看中。研究或写作要求“出新”,选编外语读物也该不拘一隅。经过斟酌,我们圈定(以下按作者出生年份排列)叔本华(1788-1860)、默里克(1804-1875)、俾斯麦(1815-1898)、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冯塔纳(1819-1898)、拉伯(1831-1910)、里尔克(1875-1926)以及爱因斯坦(1879一1955)的八册德语作品。作者大多出生于19世纪,其活动时间,除了最后三位,也集中在19世纪。这个选择的结果,首先与“经典”的要求和“出新”的愿望相干,因为所选作品不仅可算“经典”,更主要是它们(尤指德语原文)在国内不容易读到,有的甚至阙如。其次同德语语言的发展关联,因为恰恰在19世纪,现代德语正式形成,并在成熟和规范、丰富及典雅上,达到一个后世很难企及的高峰。而且,鉴于我们目前的德语学习,世风所趋,更多地依靠时文,追求实效,阅读来自这个时期的文本,对我们研习经典德语,认识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文化,愈显重要。
内容概要
里尔克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与手法,被视为象征主义文学大师,尤其以诗鸣于世。本系列则选中他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用中国诗人和日耳曼学者冯至的话说,这些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位”,“里面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而他那诗人婉丽多姿的笔法和真诚感人的情谊,让这些信笺的动人魅力,经久不衰。坊间也有此书中译本,德语原文尚未见有国内出版社印行。
书籍目录
Einleitung1. Brief am 17. Februar 19032. Brief am 5. April 19033. Brief am 23. April 19034. Brief am 16. Juli 19035. Brief am 29. Oktober 19036. Brief am 23. Dezember 19037. Brief am 14. Mai 19048. Brief am 12. August 19049. Brief am 4. November 190410. Brief am zweiten Weihnachtstage 1908
章节摘录
在此,我奉劝您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章,——它们要么是一己之见,已经固化在毫无生机的僵硬之中而变得毫无意义。要么是卖乖的文字游戏,今天持这种观点,明天却持相反的观点。艺术作品源于无穷的寂寞,批评难以企及其真谛。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握它们,公正地对待它们。——每当面对这样的探讨、评论或导言时,您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否则,您内在生命的自然成长就会慢慢地、在时间的推移中把您引向不一样的认识之中。让您的判断力静静地、不受干扰地自我发展,如同每一次进步一样,产生于内心深处,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这样孕育而生的。让每个印象和情感的萌芽完全在自身中、在黑暗里、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及个人理性所达不到的地方得以完成,以极大的谦虚和忍耐,期待新的豁然开朗的状态到来的那一时刻:唯有此,才可谓艺术生活:无论是理解还是创作,都不例外。 这里不能用时间,也不能用年份计量,就是十年也算不上什么。作为一名艺术家就意味着:既不算也不数;像不挤压汁液的树木般成熟,自信地屹立在春天的疾风骤雨中,不怕风雨过后夏天不会到来。夏天一定会来的,但它只会来到这里——能够忍耐的人身边,好像永恒一样。那么无忧无虑、寂静而宽广。我每天都在学习,在令我感激的疼痛中学习:“忍耐”就是一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