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于国栋 页数:291 字数:24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综述。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实例;其中第九章“电话谈话”和第十章“机构性谈话”的内容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国外学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本书构思自成特色,评介方法和形式上追求原汁原味,能为该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现实的启发和便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简介 1.2 会话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1.3 会话分析研究的现状 1.4 总结 1.5 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凡例说明第二章 会话分析的特征 2.1 会话分析对日常会话的尊重与重视 2.2 会话分析的语料观及转写体系 2.2.1 会话分析的语料观 2.2.2 会话分析的转写体系 2.3 会话分析的基本假设 2.4 会话分析的语境观 2.5 小结第三章 会话分析的研究设计 3.1 会话分析的事实观 3.2 会话分析的研究设计 3.2.1 研究领域和/或研究题目的选择 3.2.2 研究材料的收集 3.2.3 通过审视、归纳和研究材料建立有关研究对象的规律和模式 3.2.4 对发现的规律和模式进行描写 3.3 材料的转写 3.3.1 转写的本质 3.3.2 转写的作用 3.3.3 转写的内容 3.4 小结第四章 话轮转换机制 4.1 话轮及话轮转换机制 4.1.1 话轮构建成分 4.1.2 话轮分配成分 4.2 话轮转换机制的解释力 4.3 话轮设计 4.4 小结第五章 会话的序列结构 5.1 会话的序列结构 5.1.1 相邻对 5.1.2 条件相关和相关缺失 5.1.3 互解 5.1.4 相邻对的扩展 5.1.4.1 前扩展 5.1.4.2 中扩展 5.1.4.3 后扩展 5.1.4.3.1 最小后扩展 5.1.4.3.2 非最小后扩展 5.2 优先结构 5.3 非优先结构的执行策略 5.3.1 话轮间沉默 5.3.2 话轮前拖延 5.3.3 感激 5.3.4 形式化同意 5.3.5 弱化 5.3.6 细化 5.3.7 预先重达 5.3.8 解释理由 5.4 小结第六章 会话修正 6.1 纠错与修正 6.1.1 搜词现象 6.1.2 错误与修正 6.2 会话修正的路径 6.2.1 自我发起—自我修正 6.2.2 自我发起—他人修正 6.2.3 他人发起—自我修正 6.2.4 他人发起—他人修正 6.2.5 自我发起—没有修正 6.2.6 他人发起—没有修正 6.3 会话修正发起的位置 6.3.1 会话修正的自我发起 6.3.2 会话修正的他人发起 6.4 会话修正发起的发起技巧 6.4.1 自我发起 6.4.2 他人发起 6.4.3 会话修正他人发起之强发起与弱发起 6.4.4 自我发起与他人发起的关系 6.5 自我修正的执行手段与第三话轮修正 6.5.1 自我修正的执行手段 6.5.2 自我修正之第三话轮修正 6.5.2.1 第三话轮修正的组成成分 6.5.2.2 开放型修正发起 6.6 小结第七章 故事讲述 7.1 故事的发起 7.1.1 故事讲述者主动提供故事 7.1.2 他人请求故事讲述者提供故事 7.1.3 激发 7.1.4 共同讲述 7.2 故事倾听者的语言行为 7.2.1 故事倾听者的简单反馈 7.2.2 故事倾听者发起的会话修正 7.3 个案分析 7.3.1 纵酒狂欢的故事 7.3.2 一个成人笑话 7.4 小结第八章 谈话话题 8.1 话题发起的序列结构 8.1.1 话题的发起 8.1.2 话题的提出 8.1.3 话题的确立 8.2 指定话题的序列结构 8.2.1 项目询问 8.2.2 话题宣布 8.3 结束话题 8.4 小结第九章 电话谈话 9.1 电话谈话研究的路向 9.2 电话谈话的开始部分 9.2.1 日语与韩语电话谈话开始部分的身份识别 9.2.2 希腊语电话谈话的开始部分 9.2.3 波斯语电话谈话开始部分的研究 9.2.4 国际电话谈话的语言选择 9.3 问题解决、话题掌握和会话结束 9.3.1 日语商业电话中的问题汇报和提供帮助 9.3.2 香港电话谈话首个话题的发起和引入 9.3.3 谈话的结束:希腊语熟人间的电话交流 9.4 理论及方法的思考 9.4.l 比较电话谈话的开始部分 9.4.2 电话谈话研究的反思 9.5 小结第十章 机构性谈话 10.1 机构性谈话的定义和特征 10.2 机构性谈话的研究内容 10.2.1 词汇选择 10.2.2 话轮设计 10.2.3 序列组织 10.2.4 整体结构 10.2.5 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 10.3 机构性谈话的个案研究 10.3.1 新闻访问中的中立问题 10.3.1.1 交际身份 10.3.1.2 交际身份的选择与中立态度的建立 10.3.2 医生与病人的谈话研究 10.3.3 法庭辩论研究 10.3.3.1 法庭辩论的特点 10.3.3.2 一宗强奸案的法庭辩论 10.4 小结会话分析术语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1.2 会话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严格地来说,会话分析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出现的。两位开先河者Harvey Sacks和Emanuel.Scheg1off当时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的研究生,Erring Goffman当时正在该校从事教学。Goffman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开创了研究面对面交谈的新领域。Sacks和Schegloff并没有亦步亦趋地遵循Goffman的研究方法,而是在他们的研究中更广泛地吸收了语言学、人类学以及精神病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继而发展并提出了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ten Have.1999:5—7)。 Harold Garfinkel是促使会话分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人类方法学”(Ethonomethodolo-gY),该方法关心的是对日常活动中的常识推理(Common—senseReasoning)和实用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的研究。他认为社会秩序体现在社会行为和社会成员的活动之中,社会秩序是有条理的,因而也应该是能够被分析和研究的。Harold Garfinkel尤其重视对日常活动的序列性研究(Procedural Study of Common—sense Activities),这种思路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会话分析。Schegloff和Sacks(1973:290)认为他们研究的素材所体现的有序性是在交际参与者之间自然产生的,这样的有序性是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出现的,决不是为了研究者开展研究而贡献的;会话分析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明确说明交际者创造有序性的方式和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