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世联 页数:298 字数:27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中、德两国在东、西方(亚欧)文化格局里的地位 华夏传统,源远流长,浩荡奔涌于历史海洋;德国文化,异军突起,慨然跃升于思想殿堂。作为西方文化、亦是欧陆南北对峙格局之重要代表的德国,其日耳曼统绪与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文化颇多血脉关联,而与华夏文明恰成一种“异体”态势,这可谓是“相反相成”之趣味。 作为欧陆南方拉丁文化代表之法国,恰与中国同类,故陈寅恪先生谓:“以法人与吾国人习性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诫哉是言,在西方各民族文化中,法国人的传统、风俗与习惯确实与中国人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当然也不排除文化间交流的相互契合:诸如对科举制的吸纳、启蒙时代诸子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接受等皆是。如此立论,并非敢淡漠东两文化的基本差别,这毕竟仍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分野;可无论是“异于中国”,还是“趋于中国”,均见钱钟书先生“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之言不虚。
内容概要
近代以来的德意志文化有其鲜明的反启蒙、反“西方”的意涵和风格。在反抗拿破仑的民族主义支持下,德意志与。“西方”的对立贯穿19—20世纪,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想,仿佛德意志森林一样紊乱复杂而又神秘诡异。晚清以来,中国人对德意志思想文化的热情特别健旺,德意志思想有力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性。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德意志所体现的西方现代性的内在分裂和对抗,也仍为中国读者所关心。本书分析现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论题,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现代性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思想资料和思考线索。
作者简介
单世联,1962年出生干江苏邗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思想研究和文化批评。先后出版《中国美育史导论》(合作)、《人与梦红楼梦的现代解释》、《被解释的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合作)、《法兰克福学派史》(翻译)、《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西方美学
书籍目录
上辑 古典情境 一、走向阳光灿烂的南国 二、描绘那令人向往的时代 三、大众时代说“古典” 四、黑格尔的美学人道主义:审美与政治的差异 五、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批判” 六、诗人的烦与怕 七、鲍桑葵、歌德与中国 八、沉静中的劳作:记马采先生 九、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下辑 现代反思 十、尼采的“超人”与中国的反现代性思想 十一、日神与酒神:朱光潜美学中的尼采 十二、哲人爱国之辩证:应当引申的与不应遗漏的 十三、为什么是“另一种”西学? 十四、拒绝“普遍”的悲剧 十五、优生学的政治 十六、魏玛失败的政治文化背景 十七、在故事中掌握自己的时代 十八、关于文化对话的三个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上辑 古典情境 四、黑格尔的美学人道主义:审美与政治的差异 1.理想的艺术理想的人: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黑格尔美学的人道主义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艺术与人的关系的正面阐述,二是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在第一个方面,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的内在需要,艺术的中心是人。 黑格尔认为,人是一种不断创造而又不断“回归自身”的有限主体。创造者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序列中的人,被创造物则是人的周遭世界及社会中所呈现的意义和秩序。艺术之所以是人普遍而绝对的需要,在于人有一种能思考的意识和能创造的精神。自然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性的存在,而人作为心灵却具有自我意识,能够复现、观照、认识他自己。自我意识意味着人能离开外在世界而独立,而且能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世界。实现这一目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认识,即人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什么活动,从而形成对于自己的观念,把思考所发现的本质的东西凝定下来,确定自己与对象的真实关系以及自己的本质;二是通过实践,因为人还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实践就是使外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丰富自己,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黑格尔反复说人是生活着的,生活就是人对周围外在自然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通过这双重活动,人与自然建立了联系,各自扬弃自己的抽象独立性成为具体的现实。脱离外在世界的个人和脱离人的外在世界,都是抽象的、不真实的,辩证法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艺术的理想就是表现这具体的现实。黑格尔举的例子是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察看水中现出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人的种种行为与活动之中,艺术活动的本质就是人在外在事物中进行的自我创造。黑格尔把艺术的本质置于人对外在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创造性活动之中,美感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看出自己活动的成果时的喜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