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林徽因传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作者:李宪瑜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    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内容概要

《图本林徽因传/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由李宪瑜所著,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图本林徽因传/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作者简介

李宪瑜197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第四卷)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首桃花”
一、徽徽
二、培华女中的女学生
三、在英国
第二章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一、景山雪池与石虎胡同
二、在美国
三、新婚宴尔
第三章 京华烟云
一、东北大学
二、诗人
三、云游的诗人
第四章 客厅之内与窗子以外
一、太太的客厅
二、窗子之内的观察者
三、窗子以外
第五章 艰难时世
一、逃难路上
二、昆明
三、李庄
第六章 归去来兮
一、胜利之后
二、清华大学的建筑师与美术师
三、万古人问四月天
后记

章节摘录

1923年,梁思成从清华毕业,应该在夏天赴美留学。这个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到美国去学什么专业呢?他接受了林徽因的建议。“她(指林徽因)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由此也可见出,在梁思成的眼中,林徽因不是一个追逐时髦的娇小姐,而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不仅才貌双全,而且能对他的想法,甚至职业选择这类人生大事,都会提出中肯建议;在他遭受打击时,又会不离不弃,帮助他减轻痛苦。    1923年5月,就在梁思成筹划自己的留学事宜时,他出了车祸。5月7日,正值“国耻纪念日”,梁思成与弟弟思永骑摩托车出门,却撞上了一辆汽车,肇事车竟然不顾而去。当时梁思成即不省人事,轻伤的梁思永跑回家报信,梁家人才火速赶来将梁思成送往医院。梁启超在给长女思顺的家信中描述:“出事后约摸二十多分钟,思成渐渐回转过来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的手,他使劲握着我不放,抱着亲我的脸,说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顺儿子,爹爹妈妈还没有完全把这身子交给我,我便把他毁坏了,你别要想我罢。又说千万不可告诉妈妈。又说姐姐在那里,我怎样能见他?我那时候心真碎了,只得勉强说,不要紧,不许着急。……内中还把一个徽音也急死了,也饿着守了大半天……”    这次车祸,使得梁思成的左腿和脊椎落下终生残疾,虽然当时治疗及恢复得都还不错,不过残疾这一事实,已然确定无疑。这一场变故,对于当时的林徽因,何止是“急死了”,但她的感情,丝毫没有动摇。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不顾及梁太太的猜忌,“不避嫌疑”地殷勤看护伤者,甚至同时还帮梁启超处理一些信件等事,这些举动都表明了她的态度,也使得梁启超越发喜爱这个准儿媳。    P34-35

后记

确定了要写这本图文本的林徽因传之后,我曾经简单地在自己授课的课堂上做了个小调查。我的学生是文学系大一新生,文学史课程也还没有讲到新月派,当然更遑论京派。这个程度大概正是本书“拟想读者”的程度吧。我的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林徽因吗?全班40位同学,一半多一点举起了手。第二个问题:读过她的作品吗?只有四五位迟疑地举起了手。第三个问题:那么是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位作家的呢?有一个勇敢的声音响亮地回答:“《人间四月天》!”结果引起了一片愉快的笑声,此后此起彼伏的声音里就满是“徐志摩”、“徐志摩”了。    从徐志摩进而了解林徽因,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停留于此,那自然极为浮泛。这本林徽因传,希望对林徽因生平的描述与追摹,是更为“均衡”的,也是更为“多元”的。但这并不代表,我的书写是“公允客观”的;事实上,在从收集整理资料到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我有自己偏爱的那个“林徽因”。    不止一位做新诗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觉得林徽因诗歌的价值被低估了,究其原因,仍然主要是出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联,她被徐志摩及其诗歌的阴影遮住了,以至于她的诗歌的独特魅力没有得以彰显。我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不过,我更愿意体会的,不是林徽因诗歌的技艺,而是她那一种“爱美的”诗歌态度。她不是职业“诗人”,诗歌不是她生命的重心,这种不耽溺,反倒成就了她诗歌中的举重若轻。与诗歌相比,林徽因对建筑与装饰艺术,才更为沉迷。她最旺盛灿烂的生命岁月,在我看来,不是那些光风霁月,而是那些“在路上”奔波劳顿的考察生活。在荒草萋萋间,在漫天沙尘里,找寻那超出“诗”、“画”以外的“建筑意”。与“太太的客厅”里那个穿旗袍的优雅的林徽因比,我似乎确实更欣赏这个穿工装的满脸疲惫的林徽因。    甚至,我也更喜欢那个抗战时期缠绵病榻的林徽因。战争爆发后,林徽因一家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道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几年间他们辗转迁徙,即使自己盖起了简朴的房舍,也分明知道那未必是安居之所。这种生活里,本该是家庭主心骨的主妇林徽因,却偏偏疾病缠身,长期卧床。爱好摄影的梁思成,留下了不少他“迷人的病妻”这一时期的照片。林徽因瘦弱,没有精心梳洗,衣衫简旧,可以说丝毫看不出曾经的风华绝代,但是,我知道这样的林徽因,在某一天感觉病情略有起色,她就可以到村子附近去看几小时老师傅做陶坯,然后沿着长了高高桉树的长堤,在黄昏里慢慢走回“家”来。读到这样的材料,我常常比读到她的诗更有喟叹之感。    说到照片,最吸引我的是中年林徽因的一张正面头像,可能是一张证件照。那是在战后,久病的林徽因回到昆明,一位美国医生替她做了检查诊断,并且告诉她的朋友费慰梅,林徽因大约还可以再活五年。照片上的林徽因表情沉静,却有刀锋一般的犀利感,让人看得心头一凛。我觉得这其实是林徽因最缜密的生命质地。法国女作家杜拉的《情人》开篇,有一个特别脍炙人口的句子,脍炙人口到有些矫情:“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但当我凝视这张照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起了这句话,并且,在重新翻看手边她的所有照片时,会不时地拿这张照片来参看。    这本关于林徽因的书一定有着许多的缺陷,但我愿意以我的理解方式,向她,表达我深切的敬意。    李宪瑜    2009年岁末于花园桥

编辑推荐

《图本林徽因传/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由李宪瑜所著,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她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她让我们见识了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的迷人风采。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与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录本书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图本林徽因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这本传记里添加了大量的照片,非常有史料价值,作者以尊重史实的精神撰写这部传记,图文结合,让我们更加走近林徽因和她的文学世界。
  •   一直对徐志摩感兴趣,现在有了这本书,对林徽因也了解了,很多图片,更真切的反映林是生活,原来她既是美女,还是才女!
  •   关于林徽因这本书讲述了她的一生,虽然图片比较模糊,但总体上还是很丰富的,从小到大都有。
  •   有图有文,详细讲述林微因不平凡的一生。
  •   内容不错,纸张也不错,如果想了解徽因的可以看看
  •   书不错,就是图片比较模糊,不清楚。
  •   很好,的啊
  •   书中所有照片都不够清晰,林洙写的那本《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中的照片要清晰很多。
  •   值得一读...读了几本类似的书,相互湖对比了一下,觉得比较客观真实
  •   纸质不好 其他还没有看
  •   原来不了解林徽因的 ,现在看了大概有个明白了,还不错
  •   很喜欢里面的老照片,对林徽因有了了解
  •   不像正版。
  •   图本林徽因传,但是里面的图片都是模糊的,我觉得出版社和编辑作者都太能糊弄了,那么多图片,几乎只有一张是清晰地,几乎所有图片都看不清脸,没有好的图片就不要做图本
  •   是一本真正的传记,就是照片有些模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