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作者:江心力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的现代文明,正在走向普遍的全球化。用人文精神关照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科学、伦理、人文等都因此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类首先要摆脱自然的困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特别需要科学这一灵丹妙药。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为科学与西方文化密切相关,而与传统文化无缘。反倒是一个西方学者李约瑟,经过悉心研究,写出了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这样论述说:“完全信赖人类理性的墨家.明确地奠定了亚洲自然科学最为重要的基本观念。”为我们揭开了墨子这位科学之父的神秘面纱。  其次,人类还要摆脱他人的压迫,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因而特别需要进行伦理的思考。从伦理的角度来考虑,利益和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社会的美好理想。对此,墨子作为一位先秦时期的圣哲也进行过卓越的概括,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益追求方式和实现利益的途径各不相同,但人们各自的利益始终处于相互的关联和相互的交往之中。他生动而明确地指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窖之。”认为人类相互的理解、关心和同情是全人类全社会共同的利益。  再次,人类更需要正确认识自身,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因而特别需要倡导人文精神。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万物之灵长,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要求以人为本。关于人文精神,中国人一直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毫不逊色。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将此概括为“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揭示了中华文明高度自觉的特征。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指出:“简单说:把一切含着‘私有’性质的团体者破除了,成为一个‘共有共享’的团体,就是墨子的兼爱社会。”而在《子墨子学说》中更是强调有“平等无差别之爱普及于一切人类”者,即“泰东之墨子,泰西之耶稣”,“实爱说中极普遍极高尚者也”。这些点评无疑切中要害,点出了墨子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墨子的身影早已远去,他的言谈也早已不是普通话,更不是世界语。但他关于科学的讨论、伦理的思考、人文的理念仍留下了清晰的踪迹,为此,我们力争做一个不辱使命的向导,引领大家进入墨子的思想世界。

内容概要

  墨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在我们看来,他既不像孔予以贵族自居,摆圣人的架子;也不像庄子珍视自由之身,做一个洒脱逍遥的隐者。他坚持平民的立场,勇于牺牲自己、拯救世人,他是不亚于耶稣的一位东方圣哲。《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重点阐述墨子的“兼爱”思想,讨论“兼爱”思想所体现的具体精神。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也是墨子学说对于中国人文文化的影响。

作者简介

江心力,男,山东嘉祥人,196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农民史和思想史。1989年调入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为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学术史、历史社会学等课程。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1992年9月赴北京师范大学进修1年,2001年又考入西北大学思想史所师从张岂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5月被聘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到目前为止,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2部,在《史学史研究》、《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专著)、《齐鲁佛教史话》(专著)、《二十世纪学术系年》(合著)等。

书籍目录

小引第一讲 平民圣人一、贵的没落二、贤的兴起三、士的觉醒四、墨学的产生五、禹的示范六、批驳“亲亲有术,尊赞有等”七、校正“君子之道”八、孔予并非贤人九、禹墨精神第二讲 鲁宋之间一、学界的争论二、起源于鲁三、儒墨会通四、儒墨之争五、墨子居鲁六、以宋国为重镇七、南游于楚八、奔走齐卫两国九、乡土情缘第三讲 智者一族一、墨子、墨者、墨家二、役夫之道三、儒者之业四、教士之为五、清庙之守六、殉身赴义七、“谈辩”“说书”八、游仕获椽九、《墨子》与墨学第四讲 科技之光一、《考工记》与《墨经》二、宇宙观察三、认识理论四、逻辑方法五、数学成就六、物理学说七、心理探索八、军工建树九、科学理念第五讲 人文精神一、以人为本二、命定与人为三、以身戴行四、勇能兼具五、责义尚利六、不击亦鸣七、察乱何自起八、尚贤使能九、和谐社会第六讲 和平天使一、攻伐无利二、攻诛有别三、非攻有义四、墨守与善守五、救守之道六、守御之术七、止楚攻宋八、劝说鲁阳文君九、见齐王劝项子牛第七讲 天人合作一、以天为法二、顺天之意三、反天之意四、鬼神有无五、鬼神之明六、鬼神与社会七、一同天下之义八、尚同与治天下九、贯通天、神、人第八讲 无私利他一、人之所欲二、利害相权三、顺虑其义四、无私利人五、社会赏罚六、感恩于天七、爱无差等八、爱人与利己九、动机与效果第九讲 幕爱天下一、历史的根据二、现实经验三、社会效益四、上行下效五、口言身行六、以兼易别七、无穷不害兼八、兼爱相若九、爱心无限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平民圣人  墨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在我们看来,他既不像孔予以贵族自居,摆圣人的架子;也不像庄子珍视自由之身,做一个洒脱逍遥的隐者。他坚持平民的立场,勇于牺牲自己、拯救世人,他是不亚于耶稣的一位东方圣哲。  当今的社会,贵族出身成为炫耀的资本,小资情调成为时尚的象征,而草根阶层则逐渐被人遗忘。作为一位平民圣人的墨子,自然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贵的没落、贤的兴起的春秋战国之际,墨子立志“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榜样,成为当时颇为有名的北方圣人。  一、贵的没落  墨子的生卒年代至今未有定论,这种疑问自司马迁时就已产生。《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汉书·艺文志》也只是大概地说:“墨子在孔子后。”《后汉书·张街传注》稍微确切一点:“公输盘、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对此,近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聚讼纷纭,奠衷一是。但是认定孔子活动于春秋末期,墨子活动于战国初期,基本是各家的共识。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牛耕的使用和铁器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加剧了贫富的对立,“贵”的投落和“贤”的兴起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所有这些都构成墨子出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末期,和牛耕有关的记载出现了。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犁字牛(见《论语·颜渊篇》注)。按中国古老的习惯,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说文》中说:“字,乳也。”叙云:“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也就是说,字是从名的含义中衍生出来的,二者的意义是相关联的。当时人的名字已有牛、犁、耕的字样,说明牛耕在春秋末期已是社会上引人注意的现象。  铁表具的出现,比起牛耕,对农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推动。有了铁农具,就能进行深耕,使过去不能开垦的土地开垦出来。当然,铁农具的使用和耕牛的使用,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使用畜力,特别是耕牛,才能更好地发挥农具深耕的效力。《国语·齐语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及耕,深耕而疾援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镩以从事于田野。”由此证明,当时铁农具已经出现,深耕因此有了必要的条件。从牛耕、铁农具的使用来看,春秋战国之际是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坏,赋税制度受到影响。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亩征税。按亩征税的结果,使贵族土地的所有权更加确立,更为鲜明,农民对于自耕的小土地所有权也逐渐确立。春秋战国之际,在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一部分贵族在斗争中失败,下降为自耕农民。一部分军功人员通过赐予和买卖取得土地,一部分商人和货币持有人也通过买卖取得土地,他们成为大土地所有人。这样贵和贱的对立逐渐变为富和穷的区别。  对于贵族世代相袭的特权,墨子进行了抨击。他在《尚贤下》篇中说:“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在墨子看来,贵贱是靠血缘关系划分的,所谓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是“无故富贵”的,这是“非学而能者”。这些人不具备治理国家的知识和才能,使用他们治理国家必然导致国家的混乱。  二、贤的兴起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生活变得日益复杂。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不学无术、以土地收益为生活基础的氏族贵族,正日益失去它的生命力和活跃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