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作者:王子今 页数:254
Tag标签:无
前言
钱穆先生说:“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看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我们虽然并不完全赞同钱穆先生关于“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批评,但应重视他关于“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的意见。我们认为,应当在这“检讨”的工作中,真正坚持“平心客观”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政治“专制黑暗”的一面,自然也不应当回避。 我们还可以引用钱穆先生的话:“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年来,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很可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总论》)总结这些经验,揭露这些流弊,是政治史研究者的任务。中国传统行政方式形成的历史秩序是稳定的,有学者称之为“超稳定结构”。如果以文化史的视角考察相关政治现象,也许会有重要的发现。“秦以后政治传统”的性质和特点究竟是什么,如果通过行政史若干个案的研究,例如:“忠”的观念作为政治道德规范是怎样定型的,“巫蛊之祸”的历史悲剧是怎样发生的,晚年汉武帝有怎样的政治表现,汉代少年官吏怎样实习行政,他们怎样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步进入决策层,汉代开明政论家怎样批判浮侈世风,《资治通鉴》又是怎样一部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的教科书等等,从不同的层次试探说明中国古代皇权和吏治的特质与风格,也会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得到真切的理解。我们进行的工作,还包括通过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人生表演的扫描,获得有利于探索千百年来行政史风貌的重要信息。以学术述评形式进行的政治史观的讨论,或许也是有益于透视传统政治以及诸种传统政治观的。 明代学者张燧著书《千百年眼》以进行历史总结,据说一时“盛传于世”。作者治史“不必苟同”的风格,是我们深心赞同的。本书作者也是希望与读者一起,通过细心的历史回顾,看中国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人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 那么,进行这样的工作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里不妨借用鲁迅的话作为回答。 鲁迅在谈到清代文字狱的时候曾经说,读史,回视清人行政史中意识形态控制的方式,总结其“驾御汉人,批评文化,利用文艺”等手段,这样,“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且介亭杂文·买记》)。以“驯扰”两个字总结传统政治史观对人心的影响,实在精当。以“奴性”两个字概括中国国民性的阴暗面,也是合理的。鲁迅这段话中所谓“可以看见”,所谓“能够明白”,提示了我们试图“平心客观地”“检讨传统政治”时,面对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们负起责任。 鲁迅的另一段话,也值得我们在回顾中国帝制时代行政史时引为参考:“古国的灭亡,就因为大部分的组织被太多的古习惯教养得硬化了,不再能够转移,来适应新环境。若干分子又被太多的坏经验教养得聪明了,于是变性,知道在硬化的社会里,不妨妄行。”(《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总结中国“传统政治”的这种普遍性的特征,发见“硬化的社会”,“硬化”的“组织”的演变形式,以及大胆“妄行”的“聪明”的“分子”们的表现,“明白”其中的规律,也是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内容概要
明代学者张燧著书《千百年眼》以进行历史总结,据说一时“盛传于世 ”。作者治史“不必苟同”的风格,是我们深心赞同的。本书作者也是希望与读者一起,通过细心的历史回顾,看中国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人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1982年1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甲种疏证》、《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等学术专著20种,发表学术论文328篇。
书籍目录
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宣传与实践《帝范》与《官箴》:中国古代执政者的自律规则历史上的"德治"与"刑治"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内在封闭性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危局与战略对策其兴也淳,其亡也忽:中国古代王朝盛衰的周期率中国历代"官数"问题中国古代的政治笑话"开会"的历史秦代专制政体的奠基和"忠"的政治道德规范的定型汉初查处官员非法收入的制度汉代的行政监察形式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两汉政论家对浮侈世风的警觉与批判唐人政治史意识中的"文景之治"印象《资治通鉴》中的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教义商鞅的文化肖像白描吕不韦秦二世悲剧贾谊政治思想的战略学意义汉武帝"冠于百王"的功业茂陵秋风客:武帝的"文采""无道"的"歪皇帝"张骞和苏武:汉代外交的双子星座王莽的文化人格透视刘秀及其西部方略汉末"三李杜"诸葛亮的神话顾炎武的治官定律千百年眼史家的"墨兵"科举制与中国士大夫外戚政治的历史回顾"厚黑"的历史文化解说"德治"的败局政治史的文化考察后记:政治文化学的古今链接
章节摘录
回顾中国古代以专制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史,假若单纯从历代官方文献对于当时行政的记录看,可以说几乎都是“德治”的历史。如果我们检索所有的中国古代政治文书,“德”字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显著领先的。利用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制作的“瀚典全文检索系统”统计,在人们公认以政治史为主体内容的历朝正史“二十五史”中,“德”字的出现竟然多达32453次(“前四史”包括注文)。 显然,“德”久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体系的主构架,而“以德治国”,也是千百年来历代王朝诸多执政者专意遵行的政治原则。而几乎所有的帝王,又都把“以德治国”作为自我肯定、自我美化、自我标榜的政治旗帜。考察有关现象,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认识,也有益于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为政以德”的原则孔子的一段名言被记录在《论语·为政》开篇第一段。这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德”的原则执政,则一如北极星,自在其所,而群星都拱卫于四周。《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孔子在论说“为政”的原则时曾经引述《诗经》:“《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抑》。据汉代学者郑玄的解释,是说国君如果倡行德治,“则天下顺从其政”。 孔子其他直接论及“德治”的语录,据《孔子集语·主德》所辑录,还有十余例。如《尚书大传》:“吾于《高宗彤日》,见德之有报之疾也。”《大戴礼记·主言》:“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同书《五帝德》篇回顾传说时代帝喾、尧、舜、禹的成功,也记录了孔子“其德嶷嶷”、“其德不回”、“其德不慝”的评价。同书《虞戴德》篇中,又可以看到孔子有关“用民德”、“正民德”的主张。 当君主问政时,孔子的答复有“兴民之德”语。《诰志》篇又可见孔子对“舜治以德使力”的赞扬,而《用兵》篇又记载了孔子强调“德治”,以为“德”的文化影响可以十分久远的言论:“圣人爱百姓而忧海内,及后世之人思其德”,“永其世而丰其年也。”据说孔子还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德合仁义者称王。”(《初学记》卷九引《七经义纲》)与孔子大致同时的子产作为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执政者,也曾经提出“为政必以德”的主张(《史记》卷四二《郑世家》)。他还曾经强调:“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宣公二十四年》)可见,在相当久远的年代,所谓“为政以德”不仅已经形成政治理论,而且已经影响政治实践。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大上以德抚民”的说法,强调最高境界的政治成功,是依靠“德”的宣传和实践来实现民众的顺从和社会的安定的。 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德”,已经成为不同学派共同关注的政治文化命题,也成为不同学派共同高举的政治文化旗帜。《老子》以“道德”名篇,通称《道德经》,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孟子·公孙丑上》主张“以德服人”。《庄子·天下》强调“以德为本”。《管子·兵法》认为,“通德者王。”《苟子·议兵》也说,“以德兼人者王。”虽然诸子百家政治立场不同,文化倾向各异,但是对于以“德”作为政治主导的原则,看来基本上都是一致赞同的。 《大戴礼记·少间》中曾经以孔子的口吻总结“古之治天下者”的成败,指出,古来政治的得失,都体现为能否重视“德”的作用。《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西汉初年,有的政论家甚至还指出,“有德”和“无德”所导致的政治的成与败,竟然可以分别至于极端:“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德”,长期被看做管理国家、统治天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法宝。唐初名臣魏徵曾经指出,“德”对于治国来说,是政治“根本”,是政治“泉源”。《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种见解,在中国古代执政者和政论家的心目中,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以德治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 回顾历史,应当说,所谓“德政”与暴政相比,可以给予民众以较宽松的生存空间,给予社会以较有利的发展条件。历史上多次形成的所谓“盛世”,常常是执行“以德治国”的原则,成功地调节阶级关系,完善社会秩序,而终于得以实现的。《史记》卷一○《孝文本纪》这样赞美文景之治的成就:“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新唐书》卷二《太宗纪》如此颂扬贞观之治的成功:“自古功德兼隆,自己汉以来未之有也。”这些对于政治史的评论,都发现和总结了历史上“以德治国”的成功经验。 明暗两样的“以德治国”白居易《青石》诗有“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句(《白氏长庆集》卷四)。考察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有关现象,应当穿破表征透视其真质。正如鲁迅所说,历史上“人的言行”,在明处和暗处,“常常显得两样”,古来帝王们炫示“德治”的种种政治宣传,其实往往是“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准风月谈·夜颂》) ……
编辑推荐
读史可以资治,这是历代治史者和读史者共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来有“鉴古知今”的说法。熟悉历史知识,借鉴历史上的得失成败,记取经验教训,明了历史规律,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千百年来久已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本书作者通过细心的历史回顾,看中国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人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