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杜志淳 编 页数:85
前言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宪政制度的基础,已经实行了50多年,是行之有效的我国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之所以时至今日还需要讨论和论证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的命题,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之后,不少人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即我国既然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搞法治,要搞法治就是要实行民主,实行民主就要引入西方式的民主,而西方法治和民主的实现关键就是要搞三权分立。在这样一种错误逻辑之下,就必然产生对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质疑,认为应当改变这一制度,实行三权分立的权力运行模式。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搞三权分立?就需要我们厘清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三权分立是一种什么样的政体?中国为什么不能采用和实行三权分立政体?中国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政体?中国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政体?中国为什么应当坚持这一政体?如何发展完善人大制度这一政体形式?
内容概要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搞“三权分立”?这是《符合国情的政体选择》要回答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适合性、民主性、高效性等方面有着三权分立制度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民族等方面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针,我们既要保障现有制度得到有效运行,同时要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使民主得到进一步扩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坚持这一制度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要适应国际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书籍目录
前言一、客观视角:三权分立的理论评价和制度剖析 (一)三权分立理论的核心思想 1.限制王权、分权制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 2.民主、制约:分权理论的合理因子 (二)三权分立制度的形成过程 1.三权分立理论不等于三权分立制度 2.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相结合的 3.三权分立不是一种普遍模式 (三)三权分立制度的运行特点 1.权力分配的分立性 2.权力运转的党派性 3.工作机制的两重性 (四)三权分立制度的功能分析 1.三权分立不是最高的民主 2.三权分立不是权力监督的唯一方式 3.三权分立不是治国的唯一的、最佳的政体二、橘枳之辨:中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 (一)国体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在国体确定的条件下政体对国体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2.“三权分立”政体模式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背离的 (二)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三权分立政体是中国的经济国情所不能承受的 2.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文化国情不相融洽的 3.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社会国情不相配合的 4.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民族国情不相适宜的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 2.“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 3.“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三、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内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1.从革命根据地走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孕育阶段 2.新的政府、新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阶段 3.继往开来、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我国主权的政体表现 2.民主集中——基本的政治组织和活动原则 3.党的领导——执政党和权力机关的统一关系 4.平等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族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表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色 1.广泛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基础 2.议行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特征 3.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补充 4.多党合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党关系四、他山之石:政体适应性的制度对比 (一)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政体模式 1.古往今来政体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性的 2.在相同的历史阶段政体在实质内容上是有一定共性的 (二)确立与坚持政体要从国情出发 1.最佳政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2.制度契合——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三权分立 3.水土不服——发展中国家移植“三权分立”政体的现实乱象 (三)三权分立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质性 1.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不同 2.人员代表的意志不同 3.权力的分配运行不同 4.与选民的关系不同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的制度优势 1.当家作主——选择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适合性的体现 2.运行高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三权分立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五、国情选择:中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 (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必然要求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反映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我国国体的重要手段 (二)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现代中国政体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 1.西方代议制在近代中国的实验及其教训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阶段独特国情的现实需要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性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多民族的特点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六、辩证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坚持和完善”的辩证关系 1.坚持和完善的辩证发展 2.民主和效率的兼收并长 3.权力和监督的互动规范 4.国情和国际趋势的和谐统一 (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1.更好地加强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领导 2.更好地促进人民代表大会独立行使人民委托的职权 3.更好地保证党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领导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1.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2.改进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 3.改进和完善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制度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身建设 1.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自身素质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制度建设 (五)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1.切实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 2.有效改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对司法权方面,总统可以通过任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影响司法权。这些改变标志着立法权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大大地被削弱了。西方有人认为,“议会至上”时代已经转变为“行政专横”的时代。英国的情况则是,权力重心由上院移向下院,又从下院移向政府,主要是通过柔性不成文宪法及其创立新的宪法惯例逐渐加强内阁权力。到了20世纪60年代,政府几乎控制了议会,内阁首相掌握了对政府大臣的任命解职、内阁会议议程、国家预算、解散议会等大权。法国在历史上建立实行的议会至上的议院内阁制是与其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配套的,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之后明显反映出其不适应的一面,典型的表现就是政局不稳、内阁频繁更换,在1946-1958年期间共更迭了21届政府。为此,戴高乐于1958年主持修宪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使总统摆脱了议会在选举上对总统的控制,总统因而获得了任命总理、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以及解散议会等权力,从而牢牢掌握了行政权,并使得国家权力重心由议会转向总统,法兰西共和国的政体形式也因此由议会制转变为“半总统制”。第二,国家权力的制约除了传统的三权相互制约之外,增加了社会力量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由于议会权力下降、行政权力扩大,导致西方社会政府机构膨胀和官僚主义盛行,于是社会中也出现了限制政府权力、制止“行政专横”的呼声,其结果就是在原先单纯依靠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间分立和制衡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力量对国家机关的制约,这些社会力量包括了公民个人、利益集团、新闻舆论等等。
后记
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09年以来,上海市教卫党委组织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六所高校党委,在深入学习《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基础上,对六个“为什么”展开进一步的理论阐释研究,历时8个月,编写出版了这套丛书,用于上海市教育系统宣传干部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宣传思想工作者等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辅助读本和参考资料。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高度重视丛书的编写工作,成立了编委会,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担任主编,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以及相关高校党委书记担任副主编。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主持了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承担了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丛书的研究撰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中宣部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理论阐释为基础,注重背景分析、加强比较研究、创新表述手法,通过运用最新素材和师生身边鲜活事例来说明深刻道理,对重大问题的阐述做到见事见人。在编写理念上,严格把握政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立足现实需要,坚持以史立论。
编辑推荐
《符合国情的政体选择》:上海高校六个“为什么”学习宣传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