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刚 编 页数:1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套试图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解教育科学新视野特别是教学活动新知识的丛书。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改革困境的产生,大家对教师专业发展日益关注。但是,当国内外各种教育观念汹涌而至时,难免泥沙俱下,旧的理念裹以新的外衣出现,自身毫无根基的“后现代”教育思潮也在蛊惑教育的实践基础,一线教师往往难以取舍。在这个众说纷纭的领域,什么是有生命力和实践价值的,什么是浮华的和浅表的,值得我们去思考。而教育,严格地说,是不能大胆地尝试错误的,而必须谨慎地进行理性考量,以责任伦理约束决策者,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和莫大的希望。 本丛书的所有撰写者既有国外学习研修的经历,也有在国内中小学一线从事观察实验的经验。作者力图在阐述上做到深入浅出,所述内容充分借鉴了21世纪以来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特别是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效能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诸如“实践共同体”、“情境认知”等重要概念,都在丛书中有所呈现和解读,旨在一方面对各种教育理论进行甄别选择,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用于实践的“工具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学习共同体溯源 一、解读共同体 二、学习为何需要置身于共同体中 三、学习共同体和课堂作为共同体:两种变革取向第二章 学习共同体与学校教育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危机 二、学校中的学习与实践中的学习:跨越边界的审视 三、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合作 四、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从认知成长走向身份发展第三章 建构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共同体的意象与原型 二、学习共同体的分析框架 三、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师成长的实践共同体 五、现实反思:学习共同体与研究型课程设计第四章 网络时代的学习共同体 一、媒体与学习 二、网络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孕育新的教学组织方式 三、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结束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学习共同体溯源 二、学习为何需要置身于共同体中 (一)知识的社会建构性要求学习发生在一个支持性的社会文化境脉中 知识的产生究竟是人脑独立的活动结果,还是人参与到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的行动成果?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认为,人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生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知识内嵌于社会,学习通过社会中介的合作过程而发生。形成和评价某种方案或政策,在概念上同个人作为某一团体成员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维果茨基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1)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际交往之中。(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被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因此,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与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这些观点深刻揭示了长期困扰教育界的理论知识与文化实践的关系问题,在近二三十年中得到了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认同,对当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维果茨基理论的发展或补充,构成了目前对于“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学习是实践当中的意义协商”的认识的主要来源,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观点和研究。 1.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鲍尔斯费尔德(Heinrich Bauersfeld)等学者在研究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时,仔细考察了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提出数学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主要是通过参与课堂中的社会实践,而不是通过发现独立存在于学生之外的结构,达到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