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的力量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国炳直  页数:231  译者:李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悉达多拒绝了常识性安逸的生活,追求生活的真理,去苦行。然而,任何形式的痛苦也没有让他找到答案。
相反,当肉体和精神回归宁静的某一瞬间,他领悟了一切,彻底参透了存在同时又可以不存在的人类的可能性。释迦牟尼选择和经历的所有行为虽然都是非常识性的,但参透的结论却是常识的核心。
经济学者不会去关心邻居的生活,而周围的人也无法知道经济学者在做什么。一般人的经济常识只有一个:富有者该节制,无产者应自尊。
人类常识性地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们相信凡是能想象得到的,就一定可以实现。探知谎言也成为可能,然而其结果是所谓的探知谎言的过程又制造了更大的谎言。
无论何时,创造新的常识都要以原有的常识为前提。《常识的力量》告诉大家,为了创造明天的常识,我们要明确地了解今天的常识。那才是常识。
《常识的力量》由车炳直编著。

作者简介

车炳直
韩国法学界最活跃的人物。毕业于高丽大学法学院,现任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是民主社会律师协会出版宣传委员长,曾任联合参与协作事务处长和常任执行委员长,现作为政策咨询委员长,致力于韩国社会的人权和社会问题的改革。
曾在首尔大学和高丽大学进行“法律和文化”的讲座,兼任高丽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的法学研究生院教授。
著书有《丝绸之路,流动的过去》《时间静止之处,风景的尽头》《人权》《像模像样的美丽》等。

书籍目录

第1章/常识的用处在哪里
01 一部《常识》,引发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希望的常识
02 挑战生命的极限——探险的常识
03 在布达佩斯买苹果——关于社会主义的常识
04 消失在车轮里的是什么——驾驶的常识
05 学者的过剩研究有罪——误判的常识
第2章/人生的明天,自然的明天
06 开餐馆的秘诀——餐桌上的常识
07 不遵守法律的理由——法律的常识
08 人生的明天,自然的明天——关于天气预报的常识
09 是谁乱来——淫乱的常识
10 关于食品的安全问题——饮食的常识
第3章/没有应答的提问
11 制药公司,一片药能赚多少钱?——服药的常识
12 富有者和无产者——经济学的常识
13 没有应答的提问——欣赏艺术的常识
14 用眼光抚摸——视觉的常识
15 赛场上的成功与失败——体育的常识
第4章/懂得常识背后的常识
16 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我们——历史的常识
17 是学生错了,还是赖斯说谎——谎言的常识
18 富有与贫穷——正义的常识
19 服从还是不服从——非正义的常识
20 意外获得的诺贝尔奖——偶然的常识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们也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旧衣服穿了多久,变成了什么样子。正如每天清晨上班前自己整理衣服一样,我们也应该懂得检查精神的衣裳。就像季节和天气决定穿衣一样,我们也要追求符合大众和所属社会的思想。这样,才不会被贻笑大方,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探险家们征服了山的高远、路的险阻,不是在做向导。而是以我们想都未曾想的新领域的可能性来引导我们,告诫我们:褪去陈旧的衣裳,换上新衣。看看对自然界的探险,由此产生的敬畏之心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除此之外,还有干脆直接把人类的精神世界当做探险对象的事例。那位先贤的名字叫做释迦牟尼。当他还叫悉达多的时候,他就与常识性的生活告别,断然决定出家。现在看来,当时的迦毗罗王国不过是一个拥有部分财政独立权的小村镇罢了。但是作为继承者的悉达多拒绝了安逸的生活,为了追求生活的真理,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反复思索着。然而,任何形式的痛苦也没有让他找到答案。相反,当肉体和精神再次回归宁静的某一瞬间,他领悟了一切。单纯从外表来说,释迦牟尼看起来比某些人矮小些,但是却经历了比宇宙还要广阔的精神世界的洗礼。彻底参透了“有,非有,非非有”的人类的可能性。至此,释迦选择和经历的所有行为虽然都是非常识性的,但参透的结论却是常识的核心。释迦的教导就像新衣般随时装扮着我们。每时每刻的思索和反省就像呼吸一样被生活化,并且时常更新。这个要求是如此的平常,即使我们不能彻底地更换过去厚厚的旧衣,至少也要保持经常换穿新衣的状态。那么,我们究竟该何时、怎样将精神的旧衣换成崭新的呢?如果我们还没有违背常识的勇气和现实的条件,那么至少要以更换精神世界新衣的方式来接受新的思想。在更换精神世界的新衣时,我们不要恐惧。令人敬畏的探险家们已经给了我们启迪。社会制度的急剧变革或频繁变更会引发混乱。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只是坐等,任岁月的风将其慢慢吹平。那是因为在碌碌无为的时间的沼泽里,精神会慢慢腐烂。而以个人通过竞争建立起的基础价值和权位来作为行事标准的话也是不妥当的。应当向着彼此包容的方向发展。应当试图朝着并非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努力。当然,也会有不愿换上或因能力不足不能换上精神新衣的时候。这时,就应毫不犹豫地把它托付给未来的主人。紧跟其后等待的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不是成人的半成品。大人们为了把孩子弄得和自己一样,往往会干涉他们的学习,就业,婚姻。这是一种典型的拒绝更换新衣的陈规陋习。孩子们绝不是为了重复那种人生而存在的东西。孩子们将来的生活与我们所知的完全不同,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大人们不要干涉他们的“衣裳”。养成了更换新衣的习惯,其中新衣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形态和作用。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衣服,作为精神的衣裳应该具有一个最基本的职能。那就是以人类个别性为前提的公共性。新衣裳一定要有包含了公共利益的设计。这样的公共性兼顾了个人的利益,因此就需要心系他人的态度,也就是民主性、公共性。这就是说,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新鲜,纯净,朴素,使自己的衣服保持美丽,就要容许别人穿着不同的新衣,容许别人的成长。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由,就应懂得为他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空间。如此这般,民主与公共事业都得以实施,同时也可以构建一个相互包容、理解的社会。

后记

在我写这篇东西的房间,透过北面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这栋建筑的前院。说是前院,要是好好整理一下,在市中心做个停十几辆车的停车场也是很理想的。    在停车场与人行道之间,设置了一面墙。因为道路有一定的坡度,尽管墙的两边高度不一致,估计也就50厘米左右,所以与其说是一面阻止入内的墙,倒不如说是一道安置在摩天大楼之间,给这座10层楼高的建筑当装饰的篱笆来的合适。    但是,就在这么一面宽度大约在30厘米左右雅致的墙头上,铺了一块像用在办公室地板上的廉价地毯。再仔细看看,地毯被水浸湿,颜色也变暗。看门大叔有空就会洒些水在上面。难道说地毯上还种了什么花草种子不成?    建筑物位于首尔市中心人流穿梭最密集的江南地铁一号进出口附近。不知道那些顺着陡峭的楼梯气喘吁吁爬上来的人们是否想过休息一下。也许有些坐地铁的人,不是选择早点下去等,而是在这里来回走走;也许还有不少恋人,干脆就把它当做见面地点。让这些人坐在上面,这种感觉多好啊——如果没有那个浸湿的地毯的话,或者地毯上没洒水的话。    浸湿的地毯是为了不让来往的人们坐在上面而铺的。如果人们把它当做休息椅,低矮的墙恐怕早就坏了。另外,他们也不想让楼前像市场摆摊一样喧闹。看样子建筑的主人或管理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时候,第三者的视线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认为建筑物所有者在竭尽全力地保护自己的财产?还是会认为他没有人情味,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实际上,这座低矮的墙完全可以不仅仅起到区分停车场和人行道的作用,还可以放上光亮的石板作为装饰。这样,就会吸引来来往往,迈着疲惫步伐的人们主动前来驻足。如此这般,本可以发挥公共作用的机会就化为乌有。同时,保护私有财产这个想法,让所有公益性的作用消失殆尽。    哪方面更为合理,或者明智?一个浸湿了水的地毯,让美化建筑的装饰性和为公众提供的便利性不复存在。因此,因为无人人住,建筑物所有者得到的利益只不过是院墙保修期的延长而已。这样倒不如为来往的行人安放一把舒适的长椅,岂不更好?    认为建筑物主人处事欠妥的人应该占大多数。那么为什么会那样呢?建筑物主人不对?是因为他缺乏常识?常识不够,难道是因为他缺乏知识或者教养?不缺乏知识和教养的人就不会有此决定?    海伯森可以算得上是当今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二十几岁时开始做研究,刚满三十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仅从“测不准原理”来看,作为正确理解世界法则的稀有博学者,他备受尊敬。    假如那样的人是建筑主人的话,会怎样呢?    原位于德国哥廷根的马克思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于1958年迁往了慕尼黑,所长一直是海伯森。研究所的前院不是停车场,而是一片绿地。然而,人们和车辆经常从上而过,把庭院的草坪破坏得斑驳陆离。    尽管不是自己的财产,但是对于负责人海伯森来说,这就像他心里的一个包袱,一直放心不下。有一天,他下令修建矮墙将其圈起来。    工人们花费心思建起的篱笆仅仅起到了阻止学生和研究员踏入草坪的作用。但是,矮墙和周围的建筑完全不协调,被囚禁的草坪变成了一个关在箱子里面的怪模样。    但是,掌控着未来世界的年轻研究员们又怎会被一座低矮丑陋的院墙所阻挡?他们想起了慕尼黑大学天文台前放置的雕像。那本来是从垃圾堆里捡的女性雕像,因为获得博士学位的比利戴恩策第一个亲吻了她,于是得名戴恩策女士像。    研究员们别有寓意地将戴恩策女士像搬到了院墙上。在诗情画意的物理学世界的前院建了一堵院墙,这是给这种不协调开了一个讽刺性的玩笑。    院墙的建造者应该是感受到了这种侮辱,他们赶紧将雕像搬回了原处。然而,黑夜来临,研究员们又再次将雕像供奉其上。如此这般,如捉迷藏,反复上演。最后,直到愤怒的研究所管理者将雕像深埋地下了事。    其实,世界知名人士和不出名的首尔小资本家没什么大的差别。高楼里的人住者透过玻璃窗感觉的,和半个世纪前马克思普朗克研究员们穿越前院时的感受是一样的:不可理喻,不合常理,愚昧蠢笨。大概这种事情会被归结为非常识,没有常识,常识之外的事。    仔细想想,我们经常用到“常识”这个单词的情况好像也不少。然而,“常识”这个词,常常和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连用。正像前面所提,“非常识,无常识,常识之外的事”。    在指责政治家时;在叹息于现在的经济形势时;在无法理解文化界的动态时;在对朋友的举动寒心时;在子女的成绩靠后时;在热衷的足球队一无所获时;在电视剧的结尾不尽如人意时;在郁闷于当今社会的混乱时;在与没有多少常识的人发生冲突时,人们就会从缺乏常识的三个单词中开始选择一个了。    人们会将社会上发生的所有令自己不满的现象归结为缺乏常识。他们相信社会的混乱都是因为没有按照常识进行而导致的。为此,我们就需要常识,要追求常识。好像生活中的所有烦恼都可以用常识解决。果真如此吗?那么,何谓常识?存在那样的常识吗?    常识一般是指人们正常的判断力。只在一般人的经验及预料之上成立。这是指常识的日常性。那么,常识是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了解的东西吗?即使不去努力学习,也可以在生活中自然领悟到?要是有什么不按常识的事情,那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没有去实践。    人们认为小区里不要制造噪音,车好好停在停车线内是符合常识的。同时也希望通过遵守这些小的常识,使得社会性的大问题也得以解决。    常识是以共同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在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常识可能就不同。所以将常识作为媒介,从而形成统一的或类似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就在于此。白天也要开着汽车前灯这个现象,是北欧的一项交通法则,但是在我国就被认为是不必要的浪费。    常识有时也起到人类哲学性标志的作用。所有做出判断的感觉和感官的综合性机能被称为共同感觉。哲学家们为此不断思考,每个时代的结论也就稍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常识也有超越简单、单纯的教养性、知识性的一面。    政府的政策和国家间全球性的合作,只要好好遵守常识性的法则就可以万事亨通?连日常的常识都无法好好遵守,在处理国家事务中却期待遵守常识,这样是否明智?这样说来,在某种意义上,常识的内容也会格外不鲜明。    在很多方面,常识具有两面性和二重性。常识既具有不言而喻的鲜明性,同时也包含难以了解的模棱两可性。因为是常识,所以有时和真理很近;但同时又和其他特性交叉,有时也会离真理很远。    常识让我们相信狗肉汤确实很大补。说是开城或者锦山的人参,郁陵岛上没有香气的沙参,和晋州21年生的桔梗药效差别很大,你相信吗?现代人们迷信血型决定性格,同时也有通过骨骼来判断犯罪者的科学成果。    常识不是专业的知识。与常识相比,虽然专业知识在社会中更占据主导性,但有时也会更加模糊和不稳定。常识虽不像专业知识那么深刻,但自身也包含一定的矛盾性。常识通常被认为是非科学性,非哲学性,非文化性,消极的,否定性的知识。同时,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常的,社会通用的,现实而健全的知识。    无论如何,无法忽视常识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批判的作用。有在常识的标准下进行的批判或批评。所有事情都可以以常识的标准来判断。这就是常识的尺度。常识是事情的可能性的尺度。    在评判什么时,作为标准的常识并不是那个领域一个简单的平均值。它提供一个理想的标准。发挥这个作用,依照常识的标准,就会提高整体社会的平均值。常识可以提高社会的水平,这也算是常识对社会的推进性。    有时人们又主张摆脱常识,甚至呼吁应该颠覆常识。这是因为有时不是常识的东西什么时候有可能也被常识化了。最终,常识是人们根据需要创造的东西。陈旧的就应该被崭新的常识替代。    虽然我们需要遵守常识,但事实上,它又无法让人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在重要的时刻,常识往往倾向于政策性的决断,引发争论,难以负责。所以说常识性的判断十有八九很难。    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和防止小行星与地球发生冲撞,哪个更为重要?找到食品中的致癌因素将其去除,和改善地震探测装置,人类更应倾向于哪项投资?    正如法规中有个别法规和社会法规一样,常识也是如此。如果说将构成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和人类性的东西称为个别常识的话,那么全社会和整体构成人员的共同方钎就是一般常识。从个人的具体的行动,到总体规划再到指明方向的国家政策,常识都作为普遍性的东西存在。因此,一个社会或国家会具备最基本的相似性和整体性。    现代社会况且如此,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具有多元化的个性。归根结底,人类对于经济关系最为敏感,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来判断、处事。因此,人类的知识体系就无法正确处理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问题。    政治原理和经济理论很费力地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却无法预测未来。这样看来,社会学在那儿还有些用处。所谓科学其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冒险。是被自然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掩盖的真相。在这之间起到沟通桥梁作用的是人文学,用人文学沟通该多好啊。仅仅是从被诊断为危机的境遇中摆脱也足以庆幸。    那么,是否存在自私的人们和在不安定的、混乱的社会上通用的常识?如果重视人类的个性,那么说不定每个人都会认为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便不是常识。不然的话,常识就只能是一个凌驾于法律之外、虚空的,像自然法则一样抽象性的东西。    即使是模糊的,只要存在那种常识也挺好吗?在教给自私的人们为身边人提供一点关怀方面,它会起到帮助作用吗?那么,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有一个让人们更加自由、舒畅呼吸的氛围?    就社会的发展来看,一切都是虚无和否定的。回忆中包含着知识的世界和人类的存在。当然,冷笑的态度就像便服一样将我包裹。人们不得不以冷笑的眼光看待社会的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无论是后现代主义的回忆,还是混乱的托马斯卡莱尔时代,还是古希腊的思想界。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历史没有详细记载解决的事例。以后也不见得会解决。让我们来看看以真理为目标,生产大量知识的学院吧。每年新生入学,每年反复如此。如果说在没有尽头的反复经历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的轨迹就是知识的话,那么那种体系又能对我们的人生有多少帮助?    那么,我们就只能在回忆的海边站立,凝视着无望的大海吗?即使世界和人类的本质不过如此,至少人们处事的原则和生活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本质是非常微观的,在微观世界,一切都由偶然决定,并且不确定。    然而,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即使忽略掉这些细微的东西也无妨。幸运的是,即使我们不博学,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为此,我们应该行动。应该懂得区分对与错。连回忆和绝望的大海一并包容,将其当成人生的舞台。    因此,做事时乐观些反而更好。虽然满脑子都是冷笑,但心中充满乐观。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何时,创造新的常识都要以原有的常识为前提。为了创造明天的常识,我们要明确地了解今天的常识。那才是常识。  ——车炳直喧嚣的世界、繁荣的都市,倒逼着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高速度、快节奏、富贵、奢侈之后,人们发现被遗忘、最基本的“常识”往往能带给你真实的力量。  ——本书编者

编辑推荐

《常识的力量》高速度、快节奏、富贵、奢侈之后,人们发现被遗忘、最基本的“常识”往往能带给你真实的力量。一部名为《常识》的书,曾引发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常识的力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常识的力量——现代人在分发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往往迷失自我,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了,呼唤尝试的力量,就郑家了一份战胜困难、改善生存环境是的勇气。
  •   其实一些常识才是启发我们前进的动力
  •   内容很多不错 但可能是翻译问题 有些地方转折很奇怪 感觉有些乱 不过总体上还可以 值得看 很不错的书 很多内容 对自己也有帮助 受益匪浅 在闲下来时看以看 确实不错 还可以做小笔记 留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   没什么力量
  •   文章文字性的东西很多,故事的引用也比较远离当代生活,至少现在的我没打看明白。
  •   在一般中改变自己吧。
  •      周末,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就在附近的书店转,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我,常识的力量,我的承认我的常识很少,因为之前参加了一场考试,可以说百分之八十的都是常识,所以体会到常识,是有力量的。
       看了目录,翻了几页,我觉得它对我有梳理的作用。
       整本看完,勾了对自己有启发的一些话,消化吸收一些,作者是学法的,从很多方面来看常识,其实我也不知道看出了些什么常识,“常识是以共同性和稳定性为基础”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最有启发最精华的是最后收尾部分:
      常识的反义词是什么?
      田中回答:
      是独创性。
      
       看作者整理他的一些思考,其中偶遇的一些句子也对自己有了启发,个人觉得,它或许不适合真知道多少常识,但对于我这读者,结合我阅读他的动机,还算有些收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