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幸存者

出版时间:2010年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杨腓力(Philip Yancey)  页数:351  字数:250000  译者:许立中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的生命常常需要从那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力量。
  在《灵魂幸存者》中,著名作家杨腓力用十三篇精彩地人物素描,活画出对他的灵性生活影响至深的十三个人的生命故事:马丁?路德?金,甘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班德医生,卢云神父……他们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信心伟人”,有的甚至也未必是基督徒,但是他们的怀疑和坚定,他们的软弱和勇敢,他们的瑕疵和“刺”,让我们恍悟:原来一个朝圣者的真实挣扎可以成为其他人安慰的源头和信仰的磐石,而基督徒生命的本相更是充实而丰盛的。
  《灵魂幸存者》不仅仅是杨腓力个人的信仰履历表,也是弟兄姐妹的灵性参考书,帮助我们能更深入地内省我们的信仰,更真实地面对我们的生命。

作者简介

  杨腓力(Philip
Yancey),美国当代作家、编辑。三十多年来,他凭借纯熟的文字和过人的洞察力,诚恳深入地探讨信仰和生活中的艰难和困惑,影响了超过1500万读
者。他的作品曾12次获得美国ECPA年度图书金奖,并被翻译成25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代表作有《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无语问上帝》、
《有话问苍天》等。杨腓力是Christianity Today杂志的主编。

书籍目录

缘起:从伤害中复原
01 马丁?路德?金: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02 切斯特顿:海滩上的遗迹
03 班德医生:通往快乐的绕道
04 寇尔斯医生:柔弱的生命与宇宙的攻击
05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追寻恩典
06 圣雄甘地:异地的回响
07 库普医生:广场上的毒蛇与鸽子
08 邓恩:当他垂死躺着
09 安妮?狄勒德:平凡中的异彩
10 布希拿:来自台侧的微声细语
11 远藤周作:背叛者的避难所
12 卢云:负伤的治疗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灵魂幸存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0条)

 
 

  •     
       我曾看过C.S路易斯痛苦的奥秘。那是一个真实的路易斯。作为人,我们有同样的性情。C.S是一个学者,他同早年很多清教徒一样,汲取知识,博学,有力的讲道。在谈论和思考中,体会上帝的道。他在而立之年后与一位笔友结了婚。短暂的婚姻生活,让他严肃、孤独的生活有了许多欢乐。当他的妻子离开他时,他非常痛苦。重新回到思辨的文字上,他用文字思考,为何有这样的痛苦。
      
       痛苦,他人几乎无法体会。对于诗人或者敏感的人来说,更像是锋利的刀片,轻轻刮过,留下阵痛。生活里,人无法直接表达那种剧烈的孤独感和痛苦感。在浩浩荡荡的人流中,美妙的事物暂时中断了人们直接接触这种隔绝。我实在不敢想象约伯对苦难的态度。
      
       作者笔下的邓恩,他生命中真实的挣扎,让我的忧郁和忧虑被唤醒。他晚年的疾病,只不过是刻着痛苦的生命的最后一站。他四岁那年父亲过世。他家庭的天主教信仰在那些被基督教新教逼迫的日子带来极大的不便。教会之间的争端,婚姻的阻挠。贫穷之中,人们的嘲讽和孩子的夭折。郁郁寡欢的他,为年轻时候所犯的罪而受罪的折磨,还被不诚实的指控所污。
      
       无疑,邓恩是一个敏感的人。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而他所遭受的苦难,换做地上的任何一个人,也可能有相似的反应。他和上帝角力,有时候嘲弄上帝,有时候他卑躬屈膝地恳求饶恕,有时候他猛烈地辩论。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折磨的痛苦占着他的生活。信仰和生活相结合,他无法逃避这一切事的来临。
      
       面对任何、抉择、命令,我们如同约拿,起来逃跑,且没有爱心。面对苦难,又像以色列在旷野抱怨,在其他事上,和神讨价还价,或是如同雅各,和神摔跤。以利亚和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用信心祷告。亚伯拉罕甚至可以献上老年获得的儿子。而至于约翰,甘愿一生在旷野,做一个野人,和流浪的人。却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历代众圣徒,面对各人的十字架,反应不一。我们的十字架是什么,是怎样的?是要像扫罗一样,获得称赞,让忌妒为王,还是像耶稣那样,甘心走上被世人嘲讽,受风浪和寒冷,最后是死亡的路。说到底,死亡都是人最后的归宿。不用怀疑,我们世上的日子必须受苦。如果想要逃避苦难,也是很容易的——放弃基督徒的身份,做想做的。只是,你未必真得平安,喜乐。
      
       追逐。追逐是两个字,而生活的节奏,方向,目的却是一个个决定组成的。我们既然有这么多的见证人,好像云彩一样环绕。那就该冲开云雾,放下自己的,背上十字架,求神赐下勇气。他们的一生被文字叙述得那么地轻,而经历时那么重。神帮助我们,紧紧抓住应许。像当初的门徒那样,愿神怜悯我们,愿神光照我们!
  •      灵魂的幸存者,我们强调灵魂的活力和张力。
       而迟钝在于扩大的物质生活的缠累。
       好像一棵大树,杂草丛生,却以为它是陪伴者
       舍弃一些东西,却是给灵魂的松绑
       甘地,是一个政治领袖么,他更是一个跟随者
       在这本书中,他的事迹给我巨大的影响,我们似乎
       无法去好好想一想这些重要的问题,就好像一个印第安人
       的长老,面对大家,说了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不能谈谈灵魂
       哲学的广大和深沉,万物的复杂和宏伟,却不能透视生命中
       被各种事物,言语覆盖的真相。真相在于尽量简单,现代人
       追求的生活方向是幸福。我后来才觉得,这是一种错误。
      
       灵魂的苏醒需要身体的清醒。索取的东西太多,成了物件的努力
       世俗的文化追求的是享福,享乐,而乐趣显得那么有限。这种有限
       还带着不平静,尴尬,投机和咒诅的印记。怎么在物质上成为一个
       智者,我想,就是像耶稣那样。甘地是为着政治让身体受苦,而耶稣
       是为了罪人。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灵魂的幸存者和灵魂的重视者
       享乐主义者是不能明白这种思想的。除非得到了圣灵的光照。
       就好像奥古斯丁一样,放弃纵欲和享乐,即使是对知识的不正确的
       狂热。人们的思想残渣,就像毒瘤一样,摄取人们智慧的精华。
       退修,默想,祷告。是一个基督徒该有的生活,也是真实的生活。
  •     命运,之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挫折、逆境、困苦、疲惫、蹂躏、沉沦、狡诈、欺瞒甚至更多...   不想说太多,一句话“能做上帝,为什么还做天使?”对于命运,如果感到不公,是逆来顺受默默承担还是直起腰杆撑起翅膀做一个复仇天使?生存还是灭亡,是所有人的问题...
  •     看了花生小胖的评论,喜欢她的语言风格,于是,买来一读(还在读),不过一读就同样喜欢上杨腓力的表述方式;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
      里面没有调侃,没有卖弄(不知为什么写下这点时,脑海里却是在和王朔的文字比较,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
      
      满是反思和真诚,(西方文化中特有的老来“忏悔录“中的真诚和毫无保留,我有无可救药地拿来和我们自己的灵魂工程师们的反思录比较。很不幸我倒是想起梁晓声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我都喜欢的那本书,还有老鬼的”血色黄昏“还有。。)
      
      我们的反思同样真诚,至少试图努力真诚,虽然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学会”习惯真诚“(那会吃太多亏或者没有面子);
      
      当反思或忏悔跟灵魂有关的时候,才能产生和生命的关联;死不认罪的忏悔同与灵魂无关的自白,只会让人同情和心照不宣的保守”秘密“的默契。
      是一个”我应该被判无罪,我不应该承担责任“的辩护词,异曲同工!
      
      与真诚无关,真诚即便错了,总也能得到饶恕,如果向上请求的话!也总能被宽恕和赦免,因为前提是人活在恩典之下;
      
      那如何与灵魂无关的辩护,词语再美妙,那样不过是亚当对上帝的回答!
  •     一周沉浸在《灵魂幸存者》里,杨腓力的书像一个属灵的搜索引擎,让我窥见那些伟大的灵魂。
      其中最触动我的一个词,是他写到班德医生,说他身上有真诚的谦卑。
      这词引起我难以抑制的渴慕,渴慕有一天可以拥有那样的品德。
      
      最触动我的一个人,则是甘地。
      甘地解释基督在登山宝训的教导——“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约 5-39下)。
      他认为基督是要我们表示勇气,愿意承受那一击,那会触动到人性的某处,降低其仇恨,提高其尊重。甘地明确地实践登山宝训的教导,而他自己却不是基督徒。他向世界证明一个人的灵魂伟大的极限,他以自己微弱的生命在宗教战争中换取和平和和解的可能,并最终献出了生命。
      
      那一章让我卡住了很久,为什么这样一位人间的真正圣徒会拒绝福音呢?
      在自传中,甘地写道——他无法相信耶稣是神,是上帝的独生子,是唯一的救主。他接纳基督是一个殉道者、神圣的教师,但不是作为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人。他认为耶稣的受难是伟大的榜样,而不接受其神性,不承认从此而来的救恩。他认为从牺牲的角度,印度教徒远胜于基督徒;无法视基督教为完美或最伟大的宗教。
      
      我必须承认,基督教在历史中的作为,基督徒的不完美,的确是绊倒人的。
      在甘地的时代,基督教会对于非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让人无法把教会和基督福音的本质结合在一起,而甘地因此拒绝教会,是很可以理解的。可惜,他一并拒绝了救恩。
      非常不恭敬地来看,甘地实践基督教导的背后,是他认为可以凭自己做到和基督一样。在他伟大的牺牲背后,隐藏着人性巨大的骄傲。
      无论我如何尊敬他的为人,也不得不说他的牺牲无法取得和基督的牺牲一样的效果。
      基督的死是在复活中成就了救恩,赐下圣灵的保守,带来教会的兴起,福音广传,天下人不分种族、地域皆可因他得救。
      而甘地的死是伟大的个人牺牲,他倡导的社会运动带来印度这个国家的自由,但此后印度并没有再兴起一个甘地来。
      
      然而,看到甘地的作为,真是不能不羞愧,为何基督徒中少有能如此实践基督教导的人呢?
      我们是否会因为救恩,有恃无恐,反而忽略了信道是要行出来的。
      在基督的葡萄树上,他期待我们多结果子,荣耀神的名。
  •     对于杨腓力的书每次都是深受大家的喜欢,从《无语问上帝》《神的杰作》到现在《灵魂幸存者》,让我真正知道了基督徒生命真的是充实而又蛮有恩典的。这本书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内省我们的信仰,更真实地面对我们的生命。
      
      恩光书社
      www.enguang.com
  •     如果有一本書,曾打開我属靈閱讀之門,我会亳不猶疑地推介<<靈魂倖存者>>。
        
        2002年2月當我回到基督信仰已大學畢業後十一年後之事,其間我甚少閱讀。又同年7月我獨自來到上海工作,没有老師、牧者和教会的我,就靠啃書來明白信仰。楊腓力是我最早接觸的作家之一,但那時買書看書都是亂投石,每次路過香港都抱回二、三十本書回上海,但往往都是好壞參半。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我只是屬靈閱讀的門外漢,又像不懂路昀遊客,缺乏能力找好書看。
        
        我深刻記得<<靈魂倖存者>>是因為它打開了一煽閱讀的大門。在我惆怅買了一堆爛書後,我有好一段時间不再倉促在書店找書看(2003年時我未会網上找書)。我開始沿着<<靈魂倖存者>>中介绍的人物,看影响楊腓力的人的著作。說來不可思議,首先登場的是盧云,接受一位天主教神父的著作成為我日後核心閱讀是因為楊腓力在<<靈魂倖存者>>对盧云的介绍。我必須說介绍盧云的文章是不計其數,甚至香港基道有一本<<我們眼中的盧雲>>已结集成書。但楊腓力用三、四十頁寫下盧云的精采和深度是無人能出其右,他寫人物的功力在此書中表露無遺。同樣的,接下是班德医生、切斯特顿、馬丁路德金。楊腓力把他一一介绍入我的世界,使我在信仰成長中得到幫助。
        
        此書有别於楊腓力他其他書的风格,卻叫愛上的人鍾情。去年,我告訴一位我十分敬重的師母我们正在出版<<無語问上帝>>,她回郵件告訴我<<靈魂倖存者>>是她的至爱,我回答說我也是。我十分不願借書给人看,怕丢了,但我曾多次主動借<<靈魂倖存者>>给数位好友,因我深爱此書和他们。 同时,每次借出我都能記住给了誰,大概是因为心中对這書的偏愛。
        
        顺帶一提,看喜爱作家背後的影响者有時还可看到許多共通点,例如畢德生和楊腓力都深受切斯特顿的影响,這樣看他的<<布朗神父>>就順利成章。去年我和校園的主编也有類似的一席話,他们也是順著這思路出版了切斯特顿的<<正統>>。楊腓力有他的<<靈魂倖存者>>,畢德生也有一本<<点閱>>把他的藏書阁公開。兩者本質不相同,效果卻是異曲同工。
      
  •     为什么我是基督徒?为什么我仍然是一个基督徒?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或正在像我这样,执著反复地追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还清楚记得六年前,第一次去查经班的情形;那时我们——他们查的是《雅各书》。我也清楚记得当时自己心里的不以为然,那些浅显直白的句子和道理,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煞有介事地探究微言大义?
      在我信主之前,对于圣经里的种种道理,我内心最大的反驳就是我可以轻易地在中国文化和教诲里面找到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说得更精辟,说得更动人。如斯,为什么我还要去接受一个两千年前的犹太人的说教呢?——后来,不用说,我终于在自大和怀疑里遇到了神。那卷被我轻看的《雅各书》,也不用说,给了我宝贵而特别的安慰。
      然而我的问题并未就此消失。我越是追问自己,越是发现自己在骨子里,还是一如当初所骄傲持有的,有太多儒释道的中国文化,太少的耶稣基督。
      我总是在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信念,因为我深知自己内心被怎样的东西吸引。我崇尚的是小国寡民,耶稣却要所有的门徒向普天下去宣传他的福音;我情愿笑也轻微,痛也轻微,“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但耶稣却要我们尽心尽力尽意尽性地爱神爱人,还要我相信爱既完全,就没有惧怕;我喜欢凡事顺其自然、无为之治,耶稣却要我们如羊入狼群行在水面上,有所作为;我还有着传统的“举孝悌”思想,可是耶稣却要我们在必要时撇下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我早就定意要做个独善其身的穷者,但耶稣却要我们做贵重的器皿,还说把银子埋在地底下的,都是又恶又懒之徒……
      所以,每一天,直到今天,我都会在我的软弱、惧怕、犹疑和挣扎里,稀奇自己几年来居然跌跌撞撞地在走这条窄路,为了一个我从未谋面的夫子。我相信,有很多与我一样的弟兄姐妹,只是我们挣扎的源头和营垒各不相同罢了。比如对一些人来说,是人性本身的丑恶;这一点对我也特别真实。因为很多次,我在绝望里看到自己拈轻怕重的本性,不论说多少的救恩多少的舍己,唱多少的赞美诗,都毫无起色。每一次的绝望到重新盼望再到绝望再到盼望,都让我多少生出厌倦和懈怠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我设想过很多次,也眼见过很多人),轻易地抛开我们的信仰,是最轻松最简便的方式。
      我知道在一些教会里面,这些怀疑和争战甚至不能太过公开地讨论;一旦拿上台面,说的人必须面色羞赧地给自己贴上软弱的标签,还有一大堆人会热情慌忙地给你一些根本不在点子上的帮助。我自己,也是直到去年,才真正摆脱了这种因为反复而产生的羞惭感;而这一路上,帮助我至深的,是杨腓力的书。
      在他的众多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灵魂幸存者》。这是杨腓力较为后期的作品,跟他的大部分作品不同,这本书是杨腓力写给自己的。对杨腓力来说,他的信仰之路也有一个备受挑战的源头——就是他从小就去的教会。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挣扎着从教会的创伤中复原过来”,辨别出在教会所传讲的谎言中的真理。这位喜欢钻牛角尖的作家也喜欢问自己:为什么我仍然是一个基督徒?为什么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怀疑论者、一个自由主义者或是一个逃离教会的难民?
      这个困扰杨腓力多年的问题,实际也成为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的本源;而《灵魂幸存者》则是他对此专注而深刻的回答。在这本书里,杨腓力用人物素描的方式活画出十三个对他的信仰和生命影响深远的人的生命故事。他们中间,有三位医生,六位作家,四位灵魂工程师(请按字面意而非大陆语境中的含义来理解这个称呼,他们的身份是牧师、神父和民族精神领袖,是真正切合这个称呼的)。
      这些人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信心伟人。灵命高洁的基督徒会很容易地察觉到其中一些人显而易见的软弱和缺失;保守的新教徒或者还会挑剔地发现这些人中间居然混入了天主教的神父(卢云),甚至是独立于基督信仰之外的人(甘地)。然而正是这些人,在耶稣的基石上,进一步支撑起杨腓力的信仰;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支撑起我的。
      旅法诗人熊秉明有一首简单、朴素的诗《黑板•粉笔•中国人》,是我素来喜欢的。
       十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九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八年以前
       七年以前
       ……
       三年以前
       ……
       昨天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我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呢
       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不像中国人了
       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像中国人了
      
       但有一件事是我确实知道的那是
       我的头发一天一天
       从黑板的颜色
       变成粉笔的颜色
       而且像粉笔一样渐渐
       短了 断了
       短成可笑的模样
       请你告诉我
       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中国人呢
       一天一天更不像中国人呢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这首诗具有巨大的情感、想象空间,而如今,我又从中读出了另一番滋味。基督徒在这个世上同样是客旅,同样要面对漂泊的事实,同样会在每天的日常琐碎和远近虚实里,压榨出自我身份的混乱。因此,在每一天,我们也要忍不住问:我们究竟有多少基督徒呢?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基督徒呢,还是一天一天更不像基督徒呢?而我知道,这样的追问会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我预计的要更长,甚至会是一生之久。
      布希拿(影响杨腓力的一位“灵魂幸存者”)说:“信仰是一种思乡病。信仰是一种欲语难言的感觉。信仰是一种行动的趋向多余一种既定的立场,是一种预感多于一种确实的东西。”他甚至说:“倘若你告诉我基督徒的委身是一样一次性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就像一些属灵的整形手术,我会说去你的、去你的,你要么是在骗自己,要么就是在骗我。你每天早上在床上醒来的时候应问问自己:‘我今天可以重新相信这一切吗?’”
      我虽然没有读过布希拿的书,然而这些话,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这些话语、这些想法,让我有勇气不羞惭地面对自己的怀疑和软弱,让我可以不断严肃而诚实地发问,并在每一次的发问、每一次的失败之后,在主日礼拜里继续高声唱哈里路亚;说,这是他的身体,为我舍的,这是他的血,为我舍的;说,我是基督徒。
      
      
      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许多的挣扎与怀疑;当时的许多情绪如今其实已经淡远。不过记下来,也是想安慰所有跟我有着同样经历的弟兄姊妹,总有一天我们的信心会成长。
  •   刚读了两章
  •   Me2,Start with last night,Hahaa
  •   如果把基督教作为普世宗教,认可基督作为道路真理和生命,那么不同民族的信仰者自身的文化都将经历一个被圣化的过程,同时也就将本民族的恩赐融入普世信仰之中。圣灵有9种果子,没有人能全然具备,或许不同民族的人,会偏向于产出某类某几类果子。天主教的成全神学,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可了其他宗教的中间价值。当然,其他宗教其实并不认可这种有限宽容的姿态。
  •   关于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纠缠我,因为我有非常好的朋友是佛教徒。
    她并不拜佛像,而是研习经典求开悟,很喜欢跨宗教讨论,而每次讨论之后我们都感慨人本宗教和神本宗教太不同,而且关于基督徒只认唯一救主,而且相信神的拣选,她很难接受,甚至反感。
    关于天主教认可其他宗教的中间价值,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信仰中不是只有两个明确的去处么?
  •   简单说,即将其他宗教看作上帝拯救所有被造物的计划的一部分,其他宗教以不同的方法与恩典的中介——基督联系在一起,其他宗教并不独自拥有救赎性,救赎只有一种,在基督里。
    这个提法表明的是一种强过以往的开放性态度,存在巨大的可讨论空间。
  •   恩典的普遍论(神爱世人) + 救赎的特定论(基督及其教会以外无救赎)
    ——这样就比单纯的特定主义更灵活,又比单纯的普遍主义更讲原则。
  •   C.S.路易斯说过:我们确信不藉着基督,没有人可以得救,但我们不知道,是否一定要听说过基督才能藉着他得救。
    我拿这句去问我们教会的牧者,他说,这样的观点应该是受了天主教普救论的影响,但是真跟路易斯面对面对质,明确问他不信耶稣的人是否也会得救,他应该也会说不能。
    天主教的汉斯·昆就明确了,大意是持多种宗教、文化中都有隐藏的耶稣。但汉斯·昆被判成了异端。
    我自己呢,我不知道。
    只是在读《灵魂幸存者》的甘地之后,脑中不伦不类想起这么一句话:“你留在党外作用更大。”(呵呵,这句话一般是建国前后,知名人士要求入党,毛或者周在斟酌后给的回答)
    想想看,甘地真要成了基督徒,那印度上亿人就没几个听他说话了。
  •   老熊,你怎么知道如果甘地成了基督徒,印度上亿人没几个听他话?而他没有,那么听他话的人,也和他一样没有接受救恩。
  •   今天在家里看着父亲一早打开的电视戏曲频道,看着电视里的人物,哭哭啼啼地身体表演;“装神弄鬼”一词进入脑海;自义的人把自己当作神,还当作优良传统要求传下去。
    今天在亚马逊上想买这本书,送给一个朋友;于是,又看到“梁婴”的评论;看完这本书快半年了,今天再想甘地的作为,可以理解,但为他可惜;到没有为他想过他的灵魂有没有被“幸存”,只是认为正如“梁婴”所说,甘地“受伤”后本能地把内心的骄傲来作为自我保护,从而自己走上“神坛”替代了神,山寨了基督,完美地装神弄鬼了一次。
    会不会?
    1,他把对付人(南非那些白人基督徒)的行为,同样用来对付神;所以才会否认三位一体;
    2,自义为神之后,人不再“凡事谢恩,凡事靠神”,而一旦靠了自己,我就是上帝--我就是你们的“道路,真理和生命”,一个假神会不会由此在后来的人类心目中生成?
    装神弄鬼之后,背后操控的恶者,抿着嘴偷笑。因为它的目的已达成。
    昨天,刚刚看完连续剧《边城汉子》,男主角没有死在日本人和内战中,反而,一头碰死在监狱里的“义”墙上;父亲边看边骂这人傻,却忘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活在没有神的日子里,可要好好看看手里的幸福是正品还是山寨的赝品?
  •   今天刚看到甘地这部分,确令我纠结很久,呵呵。
  •   看到"好人”就觉得不信主,好可惜。至于普通人,就没这想法。这是人的看法,上帝的看法不这样。
    有时,看见有名望的人,明星,官员,绅士,富人,英俊的人,漂亮的人,就有说说福音的念头。这是情欲。
  •   赞同楼上。
  •   晕,“粉墨登场”是贬义词啊 老大
  •   今天我在接到来自美国的电话面试中,第一次对一位陌生人提到自己是基督徒。
    那种感觉很奇妙,似乎能感受到保罗所说“不以福音为耻“,而是荣耀,是弥足尊贵的名分……让对方肃然起敬。
  •   很美的很感人的书评,推荐了
  •   我周围有很少的基督徒 我也很少接触基督的教义和经文
    但是没当我到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里
    便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触
    凌驾于情感之上的崇高
  •   God bless u.
  •   “信仰是一种思乡病。信仰是一种欲语难言的感觉。信仰是一种行动的趋向多余一种既定的立场,是一种预感多于一种确实的东西。”
  •   人生总是有落寞感的,对于一个如我的基督徒而言,那种落寞感真是淋漓精致。这就是我的人生了吧,或者说是为什么从前至今我还是基督徒
  •   我情愿笑也轻微,痛也轻微,“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经典啊
  •   都没有基督徒的样子了~~~
  •   很干净的挣扎
  •   因信称义,真的很难
  •   嗯,我现在去想“因信称义”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   挣扎于太多的挑战,挣扎于去“做”一个好的基督徒,内心厌倦了在罪面前跌倒,惴惴不安,不知道还有多少试探,而我能否胜过。
    其实,人都是想控制这一切,让所有的事情按着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不知何时,我们成了信仰的“顾客”,任意拣选自己需要的,每一天都需要来到神面前,对他说:我需要你,我今天就需要你,你是我的神!
  •   写出了我内心想说的话,其实许多时候甚至于每一天,都会在怀疑,确定,迷惑,挣扎中走过。一直也很喜欢杨腓力,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挣扎着从教会的创伤中复原过来”,辨别出在教会所传讲的谎言中的真理。他所经历所说所写的,其实也是许许多多人在经历和面对的。
  •   God bless you~~
  •   我是中国人,我也是个基督徒!
  •   我是个基督徒,信仰和宗教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上帝不喜悦文士和法利赛人?因为他们懂的虽然多,却没有一颗爱主的心。不要去怀疑了,上帝既然拣选了你,必然有他的美意在里面,你之所以会遇到种种的猜测,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经历神的同在,经历过神同在的,不会对神有疑问,神与我们同在的感觉是奇妙的。
    还有关于“为什么我还要去接受一个两千年前的犹太人的说教呢?”没错,一个犹太人,他来做什么?教育好自己本族的人就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的说教,是告诉我们,让我们了解神,了解神做事的原则,好让我们做一个合乎神心意的人,完成神交给我们的任务。
    说白了,我们死后终将会去天堂,但那个时候我们见了神的面,我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有没有完成神给我们的旨意?不要白白的过一生,不要在主的面前白忙一场。
  •   愿神指引你我的路,愿我们能经历他,认识他,明白他的心思意念,更深的去爱这位独一的真神。愿神大大的使用我们,阿门。
  •   我相信圣经里的话语,充满很多奇妙的东西,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去发问。有些事情对于今天的你我来说的确模糊不清,但是圣经的的确确是上帝的启示,如果我们去认真读,不断向神求问,多多听道我相信,你对话的疑惑会变成那说不出来的大喜乐和感恩的赞美,愿你得着他,他也得着你。
  •   那些浅显直白的句子和道理,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煞有介事地探究微言大义?
    我也想过好多遍整个问题,。
  •   你曾经的怀疑很真实,我也曾有过有段信仰的黑暗期。回过头来看,他真的从未离开过我们,他要一步步等我们长大。
  •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1:16
  •   今天把这本书送给了一个同事,希望神借着这本书祝福他。
  •   写的很实在,可能是神藉着你的文章在回应我心里最近的疑问吧
  •   在读该书,感恩的心。
  •   弃绝了很多,痛苦,沮丧;重生。我感谢你!主耶稣。我是带着忏悔和祈祷的心在读的,感谢主。
  •   以马内利!真义和信仰就是在自我怀疑、自我认可反复中得以见证及树立。从怀疑到思考,从思考到体会见证,这就是一个灵修的过程。
  •   读你的文字很亲切, 沉思中又不乏灵动. 会继续关注你, 愿主恩常伴!
  •   我的信仰也是在这样的挣扎、怀疑、叹息中度过的,说不清的眼泪和忧愁,但喜乐也是确实的。最消极地来说,如果上帝不是真实的,我现在就可以死去。没有任何的事物可以百分百证明出一个上帝来,因为真的没有看见,然而,就算看见人也不一定会信。爱德华滋用乌云来比喻罪,因为这遮挡我们认识神,认识真理。从理性的角度也知道,人的有限决定了他不可能无所不知,既然有所不知,就没有百分百的“确信”,所以从最差的理由看,我用一生来赌注,我选择来认识和信靠上帝,曾经的我如此说。就算上帝百分百真实,也也不可能百分百确信。在我有限的思考、理解、和经历中,没有什么比上帝的话更加真实,没有什么比他更加卓越地持有绝对标准。愿那位道成肉身的不断显明他的真实,在灵里,不单在理性上。
  •   真好,写出我的心里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