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胡利平、凌建平、 等 海南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亨利·基辛格  页数:301  
Tag标签:无  

前言

早在我2001年1月29日奉调离美回国前,基辛格博士就告诉过我,他将有新著问世,于是我等待着。6月,他的这本书在纽约出版了。开卷初读,觉得我一年多前对本书作者的印象大致准确,我在叙述他为我举行的一次西餐中吃的晚宴时曾这么写:多上了几道,比别人。酒饮不尽,重在缘分。多叙了几言,比别人。话说不尽,重在心近。多攀了几峰,比别人。山登不尽,贵在平稳。多看了几着,比别人。棋下不尽,贵在深沉。美国需要一项外交政策吗?这要由美国人来回答。但是,受基辛格这一深入浅出,既通俗又奥妙的问题的刺激,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的祖国不仅需要而且已经成熟了自己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从当时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出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外交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侵略,反对战争。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根据这一原则规定:“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标而努力。”

内容概要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特有的危机和惊人地增长率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自1980年以来,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危机都比前一次更严重,更具有向他地区蔓延的危险性;每一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每一次危机都显示,国际经济体系也许并不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却具有恢复活力的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译者:胡利平 凌建平 等亨利·基辛格,犹太人,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进行过长时间的真诚而无拘束的谈话。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10月北京大学授予基辛格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大外交》《基辛格越战回忆录》《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第一章 巅峰上的美国:称霸世界还是领导世界?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面临的挑战第二章 美国与欧洲:民主世界之一大西洋关系的转变大西洋与欧洲领导权的变化欧洲一体化的未来欧洲一体化与大西洋国家之间的合作战略理论:欧洲军事危机的处理战略理论:导弹防御与大西洋联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建立大西洋关系的新结构第三章 西半球:民主世界之二地区革命新的挑战有走出混乱的途径吗?哥伦比亚方案西半球的美好前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南方市场第四章 亚洲:一个相互制衡的世界亚洲复杂的地缘政治对日关系对朝关系对华关系:历史背景对华关系:战略背景台湾与中国印度下一步怎么走?第五章 中东与非洲:过渡中的世界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我们何去何从?美国与波斯湾伊拉克伊朗让非洲自生自灭吗?非洲的环境制订非洲政策第六章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与政治危机管理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治演变与全球化第七章 和平与正义美国的传统罗斯福与威尔逊新干预主义人道主义干预与国家利益:四项原则人道主义干预与历史背景普遍管辖权第八章 后9·11时代的世界格局恐怖主义带来的新挑战大西洋联盟和伊拉克巴以冲突与俄罗斯的关系最后的话结论信息与知识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巅峰上的美国:称霸世界还是领导世界?新千年即将降临之际,美国雄踞各国之上,哪怕是昔日最辉煌的帝国都望尘莫及。从武器装备到企业家精神,从科学到技术,从高等教育到大众文化,美国在全世界势压群雄。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地位成为维护国际稳定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它参与调解了世界上一些重要地区的冲突,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员。美国决心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几乎一有机会就毛遂自荐,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尽管有时冲突各方并没有请它出面调解。1999年7月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就是一例。美国把自己看做是全球民主体制的发源地和保护人,越来越频繁地扮演裁决他国选举是否公正的法官。倘若达不到它的标准,美国马上实施经济制裁,要么以其他方式施压。为此,美国的军队遍布全世界,从北欧平原一直到两军对峙的东亚前线。在维和的名义下,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卷入几乎成了永久性的军事义务。在巴尔干半岛,美国现在扮演的角色与上个世纪末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扮演的角色没什么不同,在互相厮杀的少数族裔之间建立保护区,用把它们隔开的办法维护和平。美国凭借最雄厚的投资资本、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和最大的市场控制了国际金融体系。美国的通俗文化领导了世界各国的潮流,虽然有时它会引起他国的强烈反感。 90年代的遗产含有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常常唯我独尊,随心所欲,结果被人指责为美国霸权主义;另一方面,美国为世界其他地区开的处方不是源于国内压力,就是重弹冷战时期的老调子。盛极一时的美国因此又面临着落伍的危险,很有可能被影响并最终改变全球体制的许多潮流甩在后面。当今世界于是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各国敬畏、顺从美国的同时,又对它开的处方感到恼火,不清楚它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人自己常常对自己国家的超强地位漠然置之。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美国国会的态度是观测美国的两个重要晴雨表。据此来看,美国人对外交政策的兴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想崭露头角的政客为谨慎起见,在外交政策上三缄其口。他们认为,所谓领袖素质就是能反映当今民意,而不是勇于开阔美国人的眼界。在上一次总统大选中,几位总统候选人没有对外交政策展开严肃认真的讨论。前两次总统大选中,情形也是一样。尤其在90年代,美国的强盛与其说是源于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更不如说是一系列旨在迎合国内选民需要的临时决定的结果。此外,经济领域内的技术革命以及生产率前所未有的改善也助了一臂之力。人们于是认为,美国似乎根本不需要一项长期的外交政策,遇到危机时,临场发挥就行了。处于巅峰的美国现在处境尴尬。面对有史以来也许是最深远、最波澜壮阔的巨变,美国提不出反映新现实的理论。冷战的胜利滋生了自满情绪,对现状的满足导致人们把政策看做是老一套内容的延续。随着美国经济的蒸蒸日上,决策人开始把战略与经济混为一谈,看不清美国技术引起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政治、文化和信仰上的后果。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繁荣,志得意满的美国人怀有一种命运感,具体体现为一种双重错觉:左翼方面,不少人把美国看做是世界各国国内变革的最终仲裁者。他们的言行让人觉得,无论哪个社会,无论其文化历史背景如何不同,美国都有一套合适的民主对策。在这一派人士的眼里,外交政策即社会政策。他们贬低赢得冷战的重要意义,理由是历史的发展和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反正会导致极权体制的垮台。右翼方面,一些人幻想苏联的垮台完全是因为美国改换了腔调(如“邪恶帝国”的提法),重新采取了强硬的立场,而不是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两党连续9届政府不断施压的结果。按照这种解释,右翼人士认为,美国霸权是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办法。换言之,美国应该承认自己的强大,在世界动乱地区强行推行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无须羞羞答答。以上两种理论中无论哪一种,都不利于制定一项应对变革中的世界的长远政策。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反映为两派之争:一派恰如刚直不阿的传教士;另一派认为,实力增强了,目的自然会达到。两派争执的焦点是一个抽象的问题:美国的外交政策究竟应该以什么为准,价值观还是自我利益?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真正的挑战在于把两者合二为一。任何一位严肃的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人都不能无视美国特殊论的传统,它体现了美国民主的特点。不过决策者同样不能忽视推行美国特殊论传统的大背景。国际环境的变化对美国人来说,认识当今国际形势首先要从认识下面一点人手: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绝非有利的现状一时被搅乱,而是意味着国际秩序不可避免的变革,变革的动力来自许多大国内部结构的变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和通讯信息化。国家一词顾名思义体现了某种正义概念和实力的投射,前者给一国的国内体制带来了合法性,后者决定了它行使基本职能的能力,即保护本国国民免遭外来威胁或防止国内的动乱。当以上因素(包括“外国”的概念)同时发生变化时,世界局势必然会进入一个动荡时期。“国际关系”一词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它隐喻民族国家必然是国际关系的基础。直到18世纪末,这一概念才首次出现在欧洲,随后欧洲人通过殖民活动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中世纪的欧洲只有个人或传统的义务,这类义务既没有共同的语言做基础,也没有共同的文化做基础,臣民与统治者之间也没有一个国家官僚机构。约束政府的不是宪法,而是习俗,还有无所不在的天主教会,后者维护了教会的自主权,从而不自觉地为数百年后逐渐形成的多元化体制以及对制约国家政权的种种机制奠定了基础。16和17世纪时,这种结构在宗教改革运动和印刷术的双重冲击下垮台。前者打破了大一统宗教的局面,后者使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宗教。接踵而至的动荡导致了30年战争。在正统意识形态的名义下,当时即正统宗教名义下,中欧各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惨遭杀戮。从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诞生了由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的现代国家体制,其基本原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延续至今。该条约的基石是主权理论,即一国国内行为及其体制不容他国干涉。以上原则表达了一种信念,相对传教的外国军队而言,一国国内的统治者会少一些专横。与此同时,均势概念试图通过平衡建立起制约机制,避免任何一国势压群雄,同时限制了动用战争手段的范围。此后的200多年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诞生于30年战争的国家体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拿破仑时期的意识形态冲突是一个例外,其间有20年时间不干涉原则实际上被撇在一边)。今天,以上的每一种概念都受到非难,而批判者全然忘了,当初这些理论是为了限制,而不是扩大肆意使用实力。今天,《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的秩序危机四伏,它的各项原则受到质疑,可又没有一个各方均能接受的替代体制。不仅美国,连许多西欧国家也放弃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改为支持普遍人道干预或普遍管辖权的概念。在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众多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这一概念。90年代,美国在索马里、海地、波黑和科索沃采取了4次人道主义军事行动。其他国家在两次行动中扮演了主角,一次是东帝汶(澳大利亚领头),另一次是塞拉利昂(英国领头)。以上的军事干预除科索沃外,均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与此同时,民族国家这一主导概念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每一个国家恰如这一理论所述,都称自己是一个民族。19世纪民族的概念是指一个语言和文化整体。根据这一概念,并非所有国家都是民族国家。新千年之际,“大国”中只有欧洲的民主国家和日本符合这一定义。中国和俄罗斯除了民族和文化内涵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支脉。美国越来越把民族特征与多族裔性等同起来。世界其他地区以多民族国家为主,许多国家的统一受到威胁,国内的少数民族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的民族主义和自决原则寻求自治或独立。即使是欧洲国家,也因生育率下降和移民人数上升造成的多族裔问题而头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不必,也不会赞成书中的所有观点,但书中有许多话是既普通又实在的常识。  ——李肇星博学……他似乎将整个地球置于股掌之间,地球缓缓旋转,他精辟地阐释着面前的每一块大陆。  ——斯坦·克罗克,《商业周刊》基辛格再次帮助美国塑造外交关系……其陈述真实可信。书中充满精准的判断,偶然显现的深刻洞悉力令读者阅后扼腕称赞。  ——迈克尔·埃里奥特,《时代》离开白宫25年后,亨利·基辛格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智慧的外交战略家。  ——约书亚·穆拉夫奇科,《华盛顿时报》

编辑推荐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编辑推荐:一场外交智能的盛宴,一部全球战略的呈现。中国。中国若能继续保持国内的凝聚力,势必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从而更有能力挑战美国。〈br〉美国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负有特别义务调整彼此间的分歧,找出相同的利益。〈br〉美国〈br〉美国惯于把合作看作他国认同美国的议程,动辄让自己的亲密盟友适用美国的法律,对已失去往日辉煌的国家的处境麻木不仁。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更注意照顾他国的情感。〈br〉美国在未来的近期以及可以肯定在未来的中期,都将是一个杰出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如何对待自己的杰出地位将决定未来出现什么样的远景。〈br〉俄国〈br〉任何认真研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建设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俄罗斯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又要防止它重蹈历史的覆辙。〈br〉亚洲〈br〉亚洲国家对共同的威胁从来没有过共识,不同的国家对威胁来自何方看法迥异。有些国家始终对俄罗斯惧怕三分,有些主要不放心中国,有些对一个崛起的日本担忧……印度和巴基斯坦则是一对虎视眈眈的冤家。〈br〉中东〈br〉以色列军队很强大,不可能在军事上打败它;而巴解组织在国际上有太多的支持者,不可能在政治上打败它。〈br〉——亨利•基辛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书名当然也是可以意译的。但这本书的书名翻译得太离谱了。没有反映出基辛格观点的重心,很不合适。
  •   整体书写的不错,送货速度也较快。但打开包装看到有些破损,主要是发货人员态度不认真,没有认真包装。这本书纸张感觉还可以,但封面感觉好像是没处理好,给人有盗版的感觉。
  •   作者不愧是实践中历练出来的,有来源于现实的真知但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卓越的见解。
  •   基辛格的书是鲜花,那些序言后记什么的是牛F
  •   基辛格,不错。
  •   其实就是再版的《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
  •   烂书,没什么新鲜东西
  •   理解美国的思维
  •   经典作品再现江湖
  •   不敢相信这本书是那么多年前写的
  •   基辛格的战略又怎么会被一个作者知道?
  •   方向很重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