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海南 作者:刘士林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纪残照,千年熹微,所谓古今气运一大迁移者,其物是人非、阴紆阳惨之状,不可胜言矣。初,余迫于生计,栖身汴都。方尺陋室,蜷曲室碍。然环堵皆书,朝夕寓目,意志昂然,不改其乐。感百年苍黄,思返本开新,以吾中华文化之本体俱存于诗学之统系,大异西方诸国诸族,始首倡“中国诗性文化”之新理念,时值年少英发,撰《中国诗哲论》(即丛书之《中国诗学精神》)、《中国诗学人类学》(即丛书之《中国诗学原理》),及《中国诗性文化》三书,期深究天地万物之心,以明吾族吾民之性。其间困顿曲折,暮鼓晨钟,难与外人道。 旧版凋蔽,诸本多不复见,承蒙友人相惜,佐以文集行世。遂乎校一过:复蒐集零丁,裒成一帙,是为《中国诗词之美》。此巧《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所由出也。
作者简介
刘士林,1966年生于河北曲阳,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等。自20世纪90年代始,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近年来致力于“现代学者旧体诗词”、“江南美学与文化”、“都市文化研究”的探索。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代表作有《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澄明美学》、《新道德主义》、《苦难美学》、《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曾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书籍目录
上编:白杨多悲风前记:关于古诗阅读的一些散记1 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秦风·蒹葭》与中国民族生命情感的历史源流2 “半个月亮爬上来”——《陈风·月出》新解3 先秦时代的哭丧仪式——《桧风·素冠》新解4 欢天喜地“闹洞房”——《邶风·新台》新解5 “五谷里的田苗子数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兰花花好”——《齐风·甫田》中的性隐喻6 《离骚》“求女”意象勾沉7 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札记8 “谢诗如出水芙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9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西洲曲》与我的江南情结中编:床前明月光前记:关于唐诗精神的一些断想1 春天的梦想和忧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 《锄禾》的人文阐释——李绅的《悯农》其二3 《采莲曲》与语言本体论4 我在美丽的江南——从白居易的《忆江南》开始5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李白的《行路难》之三6 30以后才知道——刘禹锡的《乌衣巷》7 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8 沉寂的钟声9 谁道飘零不可怜——张燕萍点校《郑板桥集》序下编:此身合是诗人未前记:我怎么研究起现代学者的旧体诗词来1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2 王国维的《咏史诗二十首》3 陈寅恪与“听曲文”4 陈寅恪的“旧巢痕”5 晚年马一浮的哀怨与愉悦6 钱钟书旧体诗及其晚年心境7 关注现代学者的旧体诗词8 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奉答吴小如先生附编:访谈、讲演及其他1 中国文化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刘士林访谈录2 学术研究与批评的中国话语——刘士林教授访谈3 在江南发现诗性文化——在全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4 诗性智慧的现代阐释——读劳承万先生的《诗性智慧》5 也无风雨也无情——我的学术自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