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

出版时间:2002-8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美] 克利夫顿·费迪曼  页数:604  译者:乔西,王月瑞 编译  
Tag标签:无  

前言

  几年前,《吉斯周刊》主笔兼发行人威廉?尼可尔斯要我草拟一张有益于读者的书单,要求所选书目须超越时空,同时兼顾读者兴趣与阅读价值。该书单遂以《一生的读书计划》为题,于1959年月12日开始刊出。这是一张极平常的传统书单,基本上包括公认为名著的欧美思想家与文学家的杰作,始于荷马,迄于现代。  这些书目,也许《吉斯周刊》的读者并不觉得有趣。然而,不管媒体及权威人士如何看待,读者对好书坏书应该自有主见。无论如何,我的心愿是提供给读者最好的书。《一生的读书计划》在经过大量读者问卷后,最终由出版社提议出版。出版单行本时,我以原有的《吉斯周刊》书目为骨干做出若干改变与增补。  我想,这样一本书,任何一个博学多闻的人都能写得出来。之所以最终由我担当,完全出于偶然。对此,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快乐无比。我最大的希望是本书能对读者有所受益。  本书的精神就在于尼可尔斯准许我借用的标题上。这是“一生”的读书计划,要读完这里开列的书,也许需要50年,当然,在较短时间内也可能读完。但最重要的是,不论你现在几岁,读这些书一定要花费你一生中不少的时间。书单中大多数书籍都远比当前的畅销书有趣,不过,并不是因为有趣才去读它,读书有如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就职养家等等经验,是一生中的大事,也可能成为自己内在精神不断成长的源泉。我所以用“一生”为书名,即基于此意。因此,书单中列举的作者也可以说是一生的伴侣。这些书一旦成为你的一部分,就会永远长驻心中,发挥强大的作用。不过,朋友不能见面即成知己,同样,这些书也不能走马观花地翻过。它们是你一生用之不完、蕴藏丰富的宝山。  这份书单的目的很单纯,只是希望能帮助我们避免精神破产,并让西欧传统中最伟大的作家们之所思、所感、所想的,逐渐充实我们的心灵。当然,接受了这些作家的思想、感情与想像之后,我们仍然还有许多应该去学,人到死也无法受完教育,但至少我们不必因此困扰,徒呼奈何!脱离现代的束缚之后,对于我们在时空中的地位,即使不能了解得太多,至少也应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我们知道人类如何从3000年的历史中出现,也知道我们如何获得在潜意识中引导我们一生的思想。哲学家桑塔耶那说:“不能记起过去的人,便注定要重蹈覆辙。”  今天虽然是一个放弃“英雄”概念的时代,如果我们拥有一些崇高思想与情感的范本,我们会发觉西洋文明的高贵潮流(我们实际上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突然变得生气蓬勃。因此,这本书只是表现大多数人都不愿当明星的信念而已。  我说的话听来也许有点像学校老师的口吻,其实,这又何妨?学校是比内燃机更伟大的发明。优秀的学校教师,只要他传达的事物对一般银行家、政治家、将军的生活有意义,就可以说是比这些人更为有用的市民。我们和原始人没有两样,必须靠力气和狡猾来维持生命,但我们同时也靠原始人几乎梦想不到的思想与信念生活下去。  我不愿再多说《一生的读书计划》的功效,因为它不是魔法,不会让各位读者和我自动变成“有教养的人”;它不会替我们解释人生的终极秘密,也不会使人“幸福”——这样的功效属于牙刷、汽车与除臭剂,却不属于柏拉图、狄更斯和海明威。但这个“计划”,会像恋爱一样,使你的内在生活更有意义,更有趣;也像要你发挥全副精力的工作一样,帮助你,使你的内在生活更丰盈充实。  和大多数人没有差别,这些书我也是断断续续读完的。有件事实可以告慰读者,那就是这样的好书容易使人伟大,可是,如果要预先加以证明,却很困难。要证明底片经过显像液会变成照片,也许比较容易。读书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究竟认知了什么?它既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发现的工具。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最先说出这句话的是柏拉图。苏格拉底称自己为思想的助产士,好书往往像助产士那样,从头脑内部昏暗沉静的角隅,取出蜷缩如胎儿的事物,辉耀于阳光之下。  这“计划”的对象是谁呢?并非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或博学的人(注意,两者未必是同义词)。他们也许从我的书里找不到任何新的观点,因为这里所列之书都很普通,他们甚至会因选书意见与我不同而发动论战。  大致来说,本书是以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为对象,他们大都还没有读过这里列举作家的十分之一,而希望知道以自己的精神在将来的生命中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此外,我这本书的对象还包括那些大学时代读了很多书,却不愿受其影响的大学毕业生;有意接受大学教育,但没有机会的高中毕业生;已届中年、整日为生活劳心劳神,但仍急于开拓思想、情感新境界的知识人;虽然忙于工作、家务,但仍想以部分收入购书阅读的青年男女;意欲拓深自己的知识领域与感受性,进而拓展高贵天职中非物质报酬的学校老师(大学教师有时也可包括在内)等等。  书中所开列之书单,还有助于我们知道今天的时代问题,即未来对于人类而言是机会呢还是恐怖?  关于书名,也要加以说明。  这里所谓的“最好的书”,并非绝对意义下的“最好”,这是因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最好的书”。我们所能说的只是,西欧3000年的历史已逐渐蕴积一批具有“独创性的信息”,以学校用语来说,就是“古典”,以卡尔?凡?德兰的定义来说,“所谓古典,就是无需重写的书”。这类书的书目随着时代的进展而略有变动,但变动得并不厉害。两个学者不会开出同样的书单,也不会有哪一个学者看了我的书单后会觉得满意。法国人开书单时一定要多放入几本法国书,我是美国人,所以不知不觉中似乎把重点放在英文书上。  读者一定会发觉我省略了一些重要的书,例如,我没有选新、旧约。圣经当然比书单上的任何一部书都重要,对所有西方人的生活都有深远影响,包括共产主义者及无神论者在内。但读我这本书的人,一定早就对圣经知之甚稔。这个计划的目的只是希望增加你的藏书。  书单里也没有东方的伟大著作。迄至今天为止,塑造我们精神的仍是西欧的理念与心象,再加上圣经。不过,百年之后,这说法也许就不可靠了,但至少在今天,仍是正确的,本书是为今天而写。同时,亲近我们西欧的传统已足够花费一般人一生的时间。  其次的理由是,我没有资格来陈述自己传统以外的传统。当然,如果伪装有资格,是轻而易举的,但本书的目的并非为夸示作者的博学多识,而是希望能真正地帮助读者。  第三,我所读过的东方典籍,并不能在我。心中燃起火焰。这也许是因为世界观的限制所致。我曾试读紫式部(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的作者)、《可兰经》、《一千零一夜》、《圣薄伽梵歌》、《奥义书》及其他十余种东方古典,都不能获得乐趣。因此,老实说,我无法论述这些典籍。  可是,西方古典中我也省略了不少,例如,最先浮起的3个名字:阿里斯多芬、亚里奥斯特(474—1533,意大利诗人,剧作家,也是意大利喜剧创始者)、达索(1544—1595,意大利诗人)。我没有将他们列入,为什么呢?为难之处在于翻译。即使再优异的翻译也只能传达原作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各位有机会的话,这3位作家一定不要放过。至于吉本(1737-1794,《罗马兴亡史》作者)的杰作,诚然是杰作,但我不想让各位费力去拨开蔓草,以探寻他的圣殿。  诗的方面也很棘手,我推荐的诗人,除英语国家之外,只有荷马、希腊悲剧作家与维吉尔、但丁、莫里哀和歌德。一方面,他们都有优异的译本能够传达原著的精神,另一方面,这些伟大人物,无论如何也应列入书单中。可是,我知道波特莱尔是与柯勒律治并列的优秀诗人,而普希金的信仰者甚至认为他比波特莱尔、柯勒律治更杰出。但波特莱尔和普希金很难从译本中加以品味。弗洛斯特认为:诗因翻译而失落。此语诚然。因此,我只好采取折中的态度。  其他应该列入的人物,如普鲁塔克、培根等,都予以省略。因为我实在无法把所有该收入的人都收拢进来,因而在某些方面只好割爱。但大致来说,这张书单或许已显示了西方思想与想像力主流的大概情形。

内容概要

  《一生的读书计划》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有趣而又有价值的工具书。作者费迪曼教授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的报人和专栏作家,他根据多年的读书经验,为读者精选并评介了一百多种古今世界名著,始于荷马,迄于现代。费迪曼采取与读者作简短对话的形式,每次只用五百到一千字勾勒作品或作者的轮廓,诱引读者读他所介绍的每一本书。这些介绍生动活泼,有时强调作者的生涯与人品,有时摘要叙述作品内容,有时援用权威人士的意见,有时劝告读者别为一般错误见解所迷惑,有时对读者早已熟识的作家如莎士比亚、歌德……做出新的评价。费迪曼强调编撰此书的意图是使读者的脚步迈向书店或图书馆,并提供开门的钥匙,让读者自己去挖掘一生无穷尽的宝藏,不断拓深知识领域,达到渊博多识。

书籍目录

前言古代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奥德赛》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4)《史记》塔西陀(公元前460-前400)《伯罗奔尼撒战史》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选集》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伦理学》、《政治学》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奥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4-前406)《阿尔刻提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伊莱克屈拉》、《巴凯伊》鲁克雷提阿斯(公元前96-前55)《论万象的本质》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埃涅阿斯纪》奥勒留(121-180)《沉思录》中世纪奥古斯丁(354-430)《忏悔录》但丁(1265-1321)《神曲》乔叟(1340-1400)《坎特伯雷故事集》戏剧莎士比亚(1564-1616)《全集》莫里哀(1622-1673)《戏剧选集》歌德(1749-1833)《浮土德》易卜生(1828-1906)《戏剧选》萧伯纳(1856-1950)《戏剧选与序文》小说班扬(1628-1688)《天路历程》笛福(1660-1731)《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1667-1745)《格列佛游记》、《贫民救济法案》史特恩(1713-1768)《特雷斯特安·薛迪》菲尔丁(1707-1754)《弃儿汤姆·琼斯史》简·奥斯丁(1775-1817)《傲慢与偏见》、《爱玛》爱弥丽·勃朗特(1818-1848)《呼啸山庄》狄更斯(1812-1870)《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荒屋》、《大遗产》、《艰难时代》、《我们共同的朋友》、《小德利特》中的一部或一部以上。萨克雷(1811-1863)《名利场》乔治·爱略特(1819-1880)《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托玛斯·哈代(1840-1928)《卡斯特桥市长》康拉德(1857-1924)《诺斯特罗莫》劳伦斯(1885-1930)《儿子与情人》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尤利西斯》托马斯·曼(1875-1955)《魔山》拉伯雷(1494-1553)《巨人传》伏尔泰(1694-1778)《老实人》及其他司汤达(1783-1842)《红与黑》巴尔扎克(1799-1850)《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福楼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晋鲁斯特(1871-1922)《追忆似水年华》爱伦·坡(1809-1849)短篇小说及其他霍桑(1804-1864)《红字》、《短篇小说集》麦尔维尔(1819-1891)《白鲸》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芬历险记》亨利·詹姆斯( 1943-1916)《使节》塞万提斯(1547-1616)《堂吉诃德》果戈理(1809-1852)《死魂灵》屠格涅夫(1818-1883)《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1828-1910)《战争与和平》诗弥尔顿(1608-1674)《失乐园》、《利西达》、《基督降生的早晨》、《十四行诗》、《言论自由》等威廉·布雷克(1757-1827)《选集》华兹华斯(1770-1850)《序曲》、《抒情民谣集》、《短诗选集》柯勒律治(1772-1834)《老水手谣》、《克利斯塔贝》、《忽必烈汗》、《文学评传》、《莎士比亚论》叶慈(1865-1939)《诗全集》、《戏剧集》、《自传》惠特曼(1819-1892)《诗集》、《民主主义展望》、《草叶集》(初版1855)序、《回顾旅程》历史、传记、自传托雷维利安(1876-1962)《英国史》卢梭(1712-1778)《忏悔录》包斯威尔(1740-1795)《约翰生传》亨利·亚当斯(1838-1918)《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现代作家弗洛斯特(1874-1963)《诗全集》福克纳(1897-1962)《喧哗与躁动》、《弥留之际》海明威(1899-1961)《短篇小说集》毛姆(1874-1965)《人性的枷锁》佛斯特(1879-1970)《印度之旅》艾略特(1888-1965)《诗全集》、《诗剧》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美妙的新世界》、《评论集》

章节摘录

  奥勒留(121-180)  《沉思录》  从公元161年到180年,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在西方历史上,他是惟一一位有意实践柏拉图理想的哲学家国王。由于和日耳曼民族之间的长期战争、严重的经济困窘及瘟疫等,他统治的国家和他的“乌托邦”相差太远。但奥勒留所以被人记得,并非因为他是个了不起的国王,而是因为在死前10年,他率军远至多瑙河畔时,在营火之下,用希腊文写成了这篇著名的《沉思录》。这书本是他说给自己听的话,但很幸运的是,今天它已成为我们大家的文化遗产。  《沉思录》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全是马可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当时流行的斯多噶哲学正是马库斯的哲学信念。这种信念希腊奴隶(后来被释放)埃披克提忒(约60-140)曾加以系统化的陈述。埃披克提忒提出的两大教条——“忍耐”与“禁欲”大致可以包括斯多噶哲学的全部伦理内容,虽然经过多次修正。斯多噶哲学主要是教人应该沉静地接受一切境遇,并且假定自然是慈悲的。人类的全部义务是寻找适合此一理想的生活,然后加以实践。这种哲学信念强调心灵的静谧,对朋友的奉献以及世界主义的社会意识。所谓的世界主义的社会意识可说是基督教“世人皆兄弟”的先驱。斯多噶哲学的标语是义务、沉着与意念。偏向清教、禁欲与寂静主义,有时甚至是逃避的。它非常适合于当时问题重重的混乱时代,而且将近两千年以来,影响远未消失。甚至时间、空间都相距极遥远的人物——如梭罗,也深受其沾濡。  这正是《沉思录》中最引动我们的地方。这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我们好像在听着一个俘虏的自白,他被崇高的美德所俘。马可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完美的人,对斯多噶理想拥有不移的信心,不为热情所动,生性宽大(并非为了权谋而故示宽大),对于幸与不幸都极其冷漠。《沉思录》全书洋溢着深沉的忧郁,书中最悲痛的一句话是“在宫廷中,大概也能过着善良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这部黄金之书,多少世代以来,早已被许多平凡的男女读过。他们并不把它当作古典名著,而视之为抚慰与灵感之源。它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好的生活。像这样的书,实在非常稀贵。亚里士多德教人要读书;马可·奥勒留却要人省视自己的内心。内容节选  【1】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的思考能力。因为他将在排泄、营养、想像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而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理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场“阅读的革命”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过:“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高质量,能够丰富人们的思想及精神内涵的书目有计划性地阅读,不失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收获的捷径。最近,海南出版社就出版了《一生的读书计划》。    《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的报人和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为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的一份规模宏大的读书计划,这个读书计划内有举世公认的欧美思想家与文学家的100册杰作,内容包括始于荷马,迄于现代的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历史、传记、自传等。这些书目的确定是在大量的读者问卷调查基础之上,又经过专家学者审定的。凡收入“计划”之书,既超越时空,又兼顾读者的兴趣与阅读价值。不仅如此,对所推荐的书,费迪曼教授都以千字左右的篇幅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生涯与人品,评介了他的作品与所推荐的书目,多数推荐的作品还引录了部分章节供欣赏,读来十分生动有趣又引人入胜。    费迪曼曾说:“读书是一场伟大的精神冒险”。有了书目,是不是可以避免这场“精神冒险”了呢?在我们为走上阅读的捷径庆幸的同时,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Harace Shipp),不加时间地域与主题的限制,只就“最重要的书”,选出10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20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Robert B.Downs)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也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一生的读书计划》中推荐的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所以说,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推荐

  《一生的读书计划》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的报人和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为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的一份规模宏大的读书计划,这个读书计划内有举世公认的欧美思想家与文学家的100册杰作,内容包括始于荷马,迄于现代的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历史、传记、自传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生的读书计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非常好的书~强烈推荐~很满意~
  •   有用, 有用
  •   以后跟着这本书混
  •   不错,真正看不错
  •   简单翻翻,其实都是好书
  •     这本书里面列出的书籍目录,有很多也是和我的读书计划重合了。这本书也是挑着看的,看过的书翻到那页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是否和我的感觉一致;没看过的书感兴趣的就仔细读一读导读,不感兴趣的就随手翻过了。最终还是激发了几本书对我的兴趣,还行吧。
  •      2013年应该是我读纸质书最少的一年,按之前的速度是一周看五六本的,精读加粗读放一起,后来告诉自己要慢一些,也发现很多书做的比较粗糙,读不下去,2013年5月开始诵经以来,读所有其它作家写的书都感觉粗糙,自己写的更惨不忍睹,但那时还是买了一些日本人写的关于整理术,记笔记等一系列方法论方面的。在这方面我比较信任日本人做事的细节功夫,不管中国人有多仇日,我感觉正常的仇恨放心底,这劲儿用来赶超对方就行了。但发现中国人除了骂娘,抱怨的功夫见长,其它方面都令人失望的很。
      
      
      对比之下,对自己大失所望,及大为吃惊,太多,太多的细节没做好了。这不得不说平时的功夫都白弄了。
      
      理论都是别人的口水。因此工作中越发痛恨空谈,特别自己要改掉这个恶习。
      
      5月读佛经,还是犯了贪心的毛病,请了很多。当然认真读的有几本《地藏本愿经》、《心经》、《金刚经》等。平时都以这几本为主。《地藏本愿经》故事性强,说的都是地藏王的慈悲事迹。《心经 》字数260个字,近期才熟背如流,如果不加理解去背,可能会更容易。但如果要加了理解,常到某个地方忽然地打结。背不下去。说《心经》是万经开篇宗意之说,并不意外。
      
      只能说它博大精深,我们个人的理解都未必是正确的。当然还是说说读经的好处,第一,心情总是会很宁静;第二,嗔心明显去了好多;第三,它很方便,有空时候随时可以诵,因为背下来了嘛。第四…………
      
      好处太多。其实有一段时间看泰戈尔的都感觉粗糙了。再过一阵子,又能去体会某些诗的意境了,每一个阶段都不同的,就像日常的工作细节中深挖的乐趣,它是无穷无尽的……
      
       以前一直在内心会做一个试题,就是网上有的,如果你无期徒刑进了牢房,要带一本书带去,你会带哪本。
      
      这个试题常让我犹疑不定着,心里的书换了几本。后来发现,其实什么都不带更好。那会只天天静坐冥想就最适合了。
      
      只是一个测试罢了,人生都是如许之多的测试。
      
      纸质书将越来越不被重视着,但一定会有一些书始终流传下去。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手机可能更多都是些商业信息,铺天盖地的广告,无孔不入。可惜广告取代不了高质量的阅读。
      
       近期读了《史玉柱自述》、《马云管理日志》、《技术元素》等。另又看了不少的话剧,戏剧,不一一罗列。
      
      书籍不仅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它也会越发成为某种历史。
      
      
      手机上的微信号也可以找一些适用于阅读的,但是手边一本,枕边一本的书的时代,依然是幸福的年代。
      
      日诵心经,不论遍数,最初浅的好处是可以帮助睡眠,另外感觉它对心灵帮助的力量,好像是非常大的。有好的心得,再做分享。
      
      《心经》全文是唐僧翻译的,行文优美有韵味。大家可以多朗诵。助美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     有个美国人开列了一份《一生的读书计划》,名字很刺激眼球,大有要在浩繁卷帙的书海中纵横捭阖之气势,大有要把连绵不断的太行王屋二山挪走的愚公移山之精神。所列书单,是以成年人的视角考量,粗看,林林总总,仿佛面面俱到;但细看,却偏重文学、顾此失彼。而且书单里的大部分书目要么晦涩、要么难懂、要么望梅止渴。这些书,对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前三分之一,在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逐步形成,在学业职业事业寻觅尝试固定的阶段,读懂、读下去都谈何容易?更不知能产生什么帮助与影响!这样的读书计划有何用途?我看倒不如叫做“老男人后半生的读文学闲书计划”或许更合适。
      
      人的一生或者做一件事情中的规划与计划,都会有一个目的或目标,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如果是为了成功,一部《厚黑学》足以让你受益匪浅,再读点实用的专业知识书,给你一个支点,你绝对能搞垮天猫、灭掉马云;给你一次官场机会,你只要学会厚颜黑腹,再读点历史书,你就会连升N级不停息。
      2.如果仅仅是把读书做为一种爱好,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么读书没有禁区,也不必计划什么,“红袖添香读闲书、雪夜闭门读禁书、秉烛执酒读奇书”,随心所欲、一部《金瓶梅》会让你反复摩挲,痛快淋漓。一部《红楼梦》书里书外,能养活几代人念念叨叨、还乐此不疲。
      3.如果把读书看作是对自己精神的熏陶修养导引教化,那么你首先需要积累财富,当你有空间、时间、金钱的冗余时,你才会有心有精神去被熏陶被修养被导引被教化,当你为生活奔波为生计发愁时,精神何用?物质匮乏的精神贵族早已绝迹,精神,真不必再成为无能的借口。
      4.如果是为了学习、工作或事业,把书籍做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工具,那没错,但也要选择一条道路,选好一个阶梯,而不是漫无边际。
      等等。
      
      所以,不必别人为我们或我们为自己开列什么一生的读书计划,这个计划太虚、太空泛,有点象广谱适用的抗菌药,针对性很差,不会也没听说会有什么效果。倒不如自己实实在在地做好当日当月当年的计划,不断积累,就一定会有收获。就象我们不需要规划什么遥远的中国梦,只希望能规划好一年的房价就满足了。
      
      可是,这才是最难完成的。
      
  •     《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克里夫顿•费迪曼/约翰•S.梅杰著,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如果你愿意去读书,那么,就去读好书。
      
      什么是好书?很难解释,读了就知道。就像我们读《荷马史诗》一样,读《莎士比亚》一样,我们读了1000年,2000年,至今还在读。
      
      我们喜欢吃的健康,越来越注重食物的品质,同样,精神食粮更不可以马虎。至少,在吃的方面,我们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鉴别力,但是在精神方面,现在的我们仍是被动接受占多数——我们每天被迫接收太多的信息,我们被动地接受几部有限的电影,被动地接受几个有限的电视节目,被动地接受几家媒体的诉说,被动的接受几位专家的说辞——在精神方面,我们几乎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唯有读书除外。
      
      就像我们有能力获取饭食之后,会主动选择吃点什么,读书也是一件完全主动的行为——当我们有了阅读的能力后,就应该主动选择去读点什么——幸运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厨们早已准备好了数不尽的饕餮盛宴,等待我们去品尝。
      
      因此,就让那些“精神地沟油”见鬼去吧!
      
      美国最受尊敬的作家和编辑之一,同时也是《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成员的克里夫顿•费迪曼用一生的时间去指导人们去读哪些书——这本《一生的读书计划》正是他为人们精心调制的阅读菜单。
      
      费迪曼(1904~1999)度过了漫长的95个春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菜单也在逐渐调整。1960年,《一生的读书计划》首次出版,1978年再版,1986年又出了第三版,现在我们看到这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版,是由第四版,也就是费迪曼生前最后一版翻译而来的。至此,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位图书推介大师的优美文字,但他的文字已经成为永恒。
      
      有时,读书评也是一种至美的享受,费迪曼的文字便具有这样的魅力。他不是在教导我们该如何读书,而是带着我们在审美。例如,在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描述中,他是这样写的:
      
      “你可以通过缩小镜去看《伊利亚特》,它就变成一部小规模的战争场面,小小的妒忌和背叛作为这场战争的标志。打仗的不过是一些早已消失的刚刚脱离木棒和石头时代的半开化野蛮人……奇怪的是,当你真正读《伊利亚特》时,你的缩小镜就会变成放大镜。战争的规模不重要了,而人和众神的关系扩大了。《伊利亚特》中最关键的是人的高贵品质,高贵品质是和宏大气魄联系到一起的美德——没有渺小的高贵品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欧洲十字军》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和海军的辉煌战绩。《伊利亚特》一书只不过是记录了一场没有历史价值的区域性战争,但《欧洲十字军》与之相比却失去了宏大的气魄。不过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艾森豪威尔,因为他不是荷马。”
      
      为什么去读好书,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短暂,时间有限,而是我们现在的精神世界太过空虚困顿,而困顿的内心只会受到时间的煎熬。说到底,读书是为了什么,并不为获得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这也是上帝对人类独特的宠爱,失去这一点,我们虽生犹死,甚至不复存在。
      
      《一生的读书计划》(第四版)一共推荐了133位作者的书,费迪曼为大部分人写了书评,少部分是他的晚年助手约翰•S.梅杰所写。现将这133位作者和书籍罗列如下,也就是该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
      
      1 .佚名《吉尔伽美什》
      2 .荷马《伊利亚特》
      3 .荷马《奥德赛》
      4 .孔子《论语》
      5 .埃斯库罗斯《奥瑞斯忒亚》
      6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在克洛诺斯》《安提戈涅》
      7 .欧里庇得斯 《阿尔克提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伊莱曲拉》《酒神的伴侣》
      8. 希罗多德《历史》
      9.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0 .孙子《孙子兵法》
      11 .阿里斯托芬《云》《鸟》《吕西斯特拉忒》
      12. 柏拉图《柏拉图选集》
      13.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学》《诗学》
      14. 孟子《孟子》
      15. 相传为跋弥作《罗摩衍那》
      16. 相传为毗耶娑作《摩诃婆罗多》
      17. 佚名《薄伽梵歌》
      18. 司马迁《史记》
      19. 卢克莱修《物性论》
      20.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21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第二部分
      
      22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23 .迦梨陀娑《云使》《沙恭达罗》
      24 .穆罕默德《古兰经》
      25 .惠能《六祖坛经》
      26 .菲尔多西《王书》
      27 .清少纳言《枕草子》
      28. 紫式部《源氏物语》
      29 .欧玛尔•海亚姆《鲁拜集》
      30 .但丁•阿利吉耶里《神曲》
      31 .罗贯中《三国演义》
      32 .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33 .佚名《一千零一夜》
      34 .尼可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35 .弗朗索瓦•拉伯雷《巨人传》
      36 .吴承恩《西游记》
      37 .米歇尔•埃伊奎姆•德•蒙田《散文选集》
      38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堂•吉诃德》
      
      第三部分
      
      39 .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40 .约翰•多恩《多恩选集》
      41 .佚名《金瓶梅》
      42 .伽利略•伽利雷
      43.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44 .勒内•笛卡儿《方法论》
      45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利西达斯》《基督诞生的清晨》《十四行诗》《论出版自由》
      46 .莫里哀《莫里哀戏剧选集》
      47 .布莱斯•帕斯卡《思想录》
      48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49 .约翰•洛克《再论政府》
      50 .松尾芭蕉《奥州小道》
      51 .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52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53 .伏尔泰《老实人》以及其他作品
      54 .大卫•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55 .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
      56 .曹雪芹《红楼梦》
      57 .让-雅克•卢梭《忏悔录》
      58 .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
      59 .詹姆斯•博斯韦尔《塞缪尔•约翰逊传》
      60 .托马斯•杰斐逊等《美国历史基本文献》
      61 .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联邦党人文集》
      
      第四部分
      
      62.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
      63. 威廉•布莱克《布莱克选集》
      64. 威廉•华兹华斯《序曲》《短诗选》《抒情歌谣集》
      65.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忽必烈汗》《文学传记》《莎士比亚评论集》
      66.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爱玛》
      67. 司汤达《红与黑》
      68.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
      69.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选集》
      70.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71. 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72.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论自由》《妇女的从属地位》
      73. 查尔斯•达尔文《贝格尔号纪行》《物种起源》
      74.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死魂灵》
      75. 埃德加•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
      76. 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名利场》
      77. 查尔斯•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老古玩店》《小杜丽》
      78. 安东尼•特罗洛普 《养老院院长》《巴赛特的最后纪事》《尤斯达丝的钻石》《红尘浮生录》《自传》
      79. 勃朗特姐妹
      79A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79B.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80.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和平抗争》
      81.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父与子》
      82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83.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代笔者巴特贝》
      84. 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
      85. 沃尔特•惠特曼《诗选》《民主远景》《草叶集》初版序《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86. 古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87.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88.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89. 亨里克•易卜生《戏剧选集》
      90. 艾米莉•迪金森《诗集》
      91.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
      92.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93. 亨利•亚当斯《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94. 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
      95. 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原理》《宗教经验之种种》《真理的意义》
      96. 亨利•詹姆斯《使节》
      97.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
      
      第五部分
      
      9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品选》(包括《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文明及其不满》)
      99. 萧伯纳《戏剧和序言选》
      100. 约瑟夫•康拉德《诺斯特罗莫》
      101. 安东•契诃夫《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短篇小说选》
      102. 伊迪丝•华顿《乡土风俗》《纯真年代》《欢乐之家》
      103. 威廉•巴特勒•叶芝《诗选》《戏剧选》《自传》
      104. 夏目漱石《心》
      105.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06.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集》
      107. 托马斯•曼《魔山》
      108. E.M.福斯特《印度之行》
      109. 鲁迅《短篇小说选》
      110.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11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黛洛维夫人》《奥兰多》《海浪》
      112. 弗兰茨•卡夫卡《城堡》《审判》《短篇小说选》
      113.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
      114. 谷崎润一郎《细雪》
      115. 尤金•奥尼尔《伊莱克特拉的哀伤》《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送冰的人来了》
      116. T.S.艾略特《诗集》《戏剧选》
      117. 奥尔德斯•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
      118.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119. 欧内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120. 川端康成《美丽与哀愁》
      12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梦虎》
      12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微暗的火》《说吧,记忆》
      123.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庄园》《缅甸岁月》
      124. R.K.纳拉扬《英语老师》《卖糖果的人》
      125.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游戏结尾》《卡拉普的最后磁带》
      126. W.H.奥登《诗选》
      127. 阿尔贝•加缪《鼠疫》《局外人》
      128. 索尔•贝娄《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
      129.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第一圈》《癌症楼》
      130.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131. 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金阁寺》
      132.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33. 钦努阿•阿契贝《瓦解》
      
  •     《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克里夫顿•费迪曼/约翰•S.梅杰著,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如果你愿意去读书,那么,就去读好书。
      
      什么是好书?很难解释,读了就知道。就像我们读《荷马史诗》一样,读《莎士比亚》一样,我们读了1000年,2000年,至今还在读。
      
      我们喜欢吃的健康,越来越注重食物的品质,同样,精神食粮更不可以马虎。至少,在吃的方面,我们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鉴别力,但是在精神方面,现在的我们仍是被动接受占多数——我们每天被迫接收太多的信息,我们被动地接受几部有限的电影,被动地接受几个有限的电视节目,被动地接受几家媒体的诉说,被动的接受几位专家的说辞——在精神方面,我们几乎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唯有读书除外。
      
      就像我们有能力获取饭食之后,会主动选择吃点什么,读书也是一件完全主动的行为——当我们有了阅读的能力后,就应该主动选择去读点什么——幸运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厨们早已准备好了数不尽的饕餮盛宴,等待我们去品尝。
      
      因此,就让那些“精神地沟油”见鬼去吧!
      
      美国最受尊敬的作家和编辑之一,同时也是《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成员的克里夫顿•费迪曼用一生的时间去指导人们去读哪些书——这本《一生的读书计划》正是他为人们精心调制的阅读菜单。
      
      费迪曼(1904~1999)度过了漫长的95个春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菜单也在逐渐调整。1960年,《一生的读书计划》首次出版,1978年再版,1986年又出了第三版,现在我们看到这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版,是由第四版,也就是费迪曼生前最后一版翻译而来的。至此,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位图书推介大师的优美文字,但他的文字已经成为永恒。
      
      有时,读书评也是一种至美的享受,费迪曼的文字便具有这样的魅力。他不是在教导我们该如何读书,而是带着我们在审美。例如,在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描述中,他是这样写的:
      
      “你可以通过缩小镜去看《伊利亚特》,它就变成一部小规模的战争场面,小小的妒忌和背叛作为这场战争的标志。打仗的不过是一些早已消失的刚刚脱离木棒和石头时代的半开化野蛮人……奇怪的是,当你真正读《伊利亚特》时,你的缩小镜就会变成放大镜。战争的规模不重要了,而人和众神的关系扩大了。《伊利亚特》中最关键的是人的高贵品质,高贵品质是和宏大气魄联系到一起的美德——没有渺小的高贵品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欧洲十字军》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和海军的辉煌战绩。《伊利亚特》一书只不过是记录了一场没有历史价值的区域性战争,但《欧洲十字军》与之相比却失去了宏大的气魄。不过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艾森豪威尔,因为他不是荷马。”
      
      为什么去读好书,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短暂,时间有限,而是我们现在的精神世界太过空虚困顿,而困顿的内心只会受到时间的煎熬。说到底,读书是为了什么,并不为获得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这也是上帝对人类独特的宠爱,失去这一点,我们虽生犹死,甚至不复存在。
      
      《一生的读书计划》(第四版)一共推荐了133位作者的书,费迪曼为大部分人写了书评,少部分是他的晚年助手约翰•S.梅杰所写。
      
  •     译林最新出版的《一生的读书计划》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个人认为本书比较适宜的读者是有一定阅读基础,对书中推荐的经典已多有涉猎,这样读来收获更大一些,对于已经读过原著的点评篇章可有共鸣,引发兴趣,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点评篇章可以扩大视野,也算提供了一个书单,以后按图索骥,购书藏书也有路线方向。
      就书本身的点评内容而言,西方部分强于东方部分,这也是由作者对原著的把握程度决定的,作者对很多西方名家名作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可见不俗功力,譬如作者对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阐述十分精彩,从多个视角的评论绚烂夺目,让我读完之后激起了阅读《堂吉诃德》的欲望,作者对有的名家的轻视可能引发争议,譬如对莎士比亚,作者并没有一味推崇,予以神化,而是直接指出莎士比亚的不足之处;但是相比西方而言,对东方经典的点评阐述就相对薄弱了。
      书中所列的经典著作选材上也有被人诟病之处,当然这是此类书不可避免的,每个人的阅读史都是一种偏见的反映,众口难调,不能强求一致,但对本书而言还是有以下不足:
      1、整个图书体系的编排:作者选材的大的体系架构不甚明确,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都赫然在列,而在本书中很多名家都不见踪影,阿奎那、莱布尼茨、罗素都没有入选,而在科学类的选材上牛顿、薛定谔等也没有提及。作者可能考虑到选材以文学类为主,但既然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都能入选,以上名家被忽视就无法理解了。关于本书的体系编排,如果今后还会升版的话,建议不妨划分为文学、史学、哲学、科学科普类等,这样编排会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2、个别著作的选取:就文学类而言,作为个人爱好还是要强调,为什么雨果没有入选?既然选了孔子孟子,也该有老子庄子吧。对于清少纳言、海亚姆、多恩、、、的入选,我只想说,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有必要奉劝一下,如果有人以为此书是名著的概括或者缩略版,想着一劳永逸买此一本而纵览经典名著,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有违此书著者初衷,此书是对名著的点评和品读,真正的名著是无法被替代的,有些养分只能从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汲取,没有其他捷径。
      总体而言,此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有的篇章还值得一读再读。
  •     生命有限 读书无限
      这本书只是告诉了我们该读什么,没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没有详尽的作者介绍,有的只是说 这本书很好,有的只是说,某位名人对这本书和这位作者的评价。我觉得这是不够的,也是枯燥的。
      只有把书中的故事说出来,才让人知道这本书对自己是否有意义,才能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这种书,能否理解文学作品中告诫人的生命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时间是有限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完每一本著作,(是,我们可以花上一辈子的时间来看名著)但我们本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作者写着本书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让我们节省时间,明确我们该读什么,但是他做得还不够,还应该把书中的情节在详实的叙述一下,再写一下书中揭示的真谛和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虽然我也知道很多人更愿意自己去品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但是对于不愿深究文学的读者,我建议还是看一下《最有价值的阅读》
      附个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81821/
  •     本书初版于1960年,最新版出版于1986年,以出生先后为顺序介绍了134位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世纪上半期出生的作家及其精选作品。其中入选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仅有鲁迅一位。这种书的意义在于驱使读者去推翻或改写它。不过,如果把一生的读书计划都预先做好了,读书的趣味应该会大打折扣吧,读书的最大趣味之一就在于无可预测的巧遇啊。
  •      《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克利夫顿·费迪曼 著,海南出版社,2002.8
       这本书是根据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第3版(1988年)“编译”的。“编译”这个词,在中国加入版权公约之前经常会在一些出版物上出现。不过,时至2002年,“编译”这个词就是在玩花样了。这本“编译”的书玩的花样如下:
       1.明明是用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第3版“编译”的,但在封四上赫然列出书的英文原名The NEW lifetime Reading Plan。这一“NEW”就露了马脚。克利夫顿·费迪曼确实在1998年出了第四版,书名就叫The NEW lifetime Reading Plan,但这本“编译”的书根本不是从第四版译过来的。
       2.这本“编译”的书,是对原著第三版的“阉割”版。原书将推荐书目分为几类,分别是:历史早期;中世纪;戏剧;叙事文学;哲学、心理学、政治、论文;诗歌;历史、传记、自传。而“编译阉割”版大概认为,中国人对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政治、论文”不感兴趣,或者根本读不懂,于是将这一部分的推荐书目尽数删去。另外,还将其他几个分类中的一些推荐著作也删除了,不明何意。原著第三版有一个非常好的附录,提供了一些学者撰写的关于西方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的源流的小文章,也被“编译”掉了。
       3.这本编译的书,在每种名著的简介和评价之后,都给出了“内容节选”,也就是从各个名著的中译本中截出一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节选”要占全书一半以上篇幅。根据我对西方名著介绍类图书的了解,一般是不会包括这种“内容节选”的。这是因为,第一,它徒占篇幅,并不能代表原著的风貌;西方人读原著的兴趣要比我们大很多,是一种风气。只有在我们这里,才会有那么多“缩写本”“速读”“精粹”“精选”之类的书。二,这有侵犯原著的著作权的嫌疑,西方人对此都非常慎重,一般不会自讨麻烦。而中文编译版所引的原著节选,都是在国内正式出版的译作,不知道海南出版社是如何处理这个版权问题的。我到亚玛逊网站上查了一下,原著第四版共300余页,介绍了133位作家,并附录了百位现代作家简介,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原著第四版肯定没有什么“内容节选”。而这本根据第三版“编译”的书共600余页,不难想像出它为什么加这些内容。
       从以上三点,说它是“编译”还算是老实的,只不过,“编”得太厉害了,只能称为“阉割版”。
       而从“译”字来说,我举一例。译者将狄更斯广为人知的名著书名译得莫名其妙,看:
       《大卫·科波菲尔》,该书译为《雾都孤儿》。真亏得译者还记得一部准确的名字,只是安错了脑袋,大卫小时候很苦,译者就想当然地把“雾都孤儿”的称号授予了大卫。
       《荒凉山庄》,该书译为《荒屋》。
       《远大前程》,该书译为《大遗产》。
       《艰难时世》,还不错,该书译得大致不走样:《艰难时代》。
       《小杜丽》,该书译为《小德利特》,有意思。
       不知道译者平时读不读书。
       海南出版社做这本书的编辑实在是职业品格比较低下的,中国出版业像这样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三氯”精神早已弥漫在中国的各个行业,连挂着文化传播标签的出版业也不能例外。
      
      
      
  •     书,是不一定都要看完的,但很多书,是都可以看过的,而且很有收获。这本书就是阅读计划的一本经典作品,要将书中介绍的书目本本看完,需要好几辈子的时间。但是呢,如果挤出来一些时间,比方说每天0.5-2小时,你会发现,原来是可以读过这里推荐的大部分作品的。真的,读了,会很有收获,即使你只读过本书。
      
      
      原载地址http://lazylorna.blog.163.com
      
  •      我一向不喜欢快餐式的名著精读本,如果只是在书店遇到这本《一生的读书计划》,我很可能根本不会翻看,也因此可能会像根本未曾了解而与一位可能是好朋友的人失之交臂般错过他。幸好我没有。
      
       忘记是在搜索哪一本生僻的书时,无意中闯到新浪读书频道《一生的读书计划》连载中,一览之下,当即对这本素未蒙面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跑去书店买了回来。
      
       可能因为这本书与普通的快餐式名著精读本不同,所以才能一再增删的在书市保留几十年,而且看上去还有可能流传的更长久一些。在普通的名著精读本中,通常的做法是罗列一大堆经典著作,然后将其故事梗概用两三页叙述出来,诚然,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读者看上去很有知识,对很多书都能讲出大概。但名著的魅力决不是简单的两三页干巴巴的描述就可以涵盖的,这样拾人牙慧,得到的除了一些聊以作为谈资的信息之外,对灵魂的完善与审美情趣都没什么提高。而本书的重心不是要开设一个“名著速成班”,那些指望通过一本书就能“博学多才”的人无法从这本书中得到满足,而相反的,对于那些真正的读书人,本书的两位作者的读书经验可以给他们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大约都是能够沉迷在书中的人,因为读过,并且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对名著和作家的介绍才能生动诱人。本书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巴巴的罗列,而在介绍每一位作家,每一本书的时候,两位作者都引入了自己作为读者时的经验,给后来人以借鉴和帮助。比如说,在介绍令人高山仰止又望而生畏的莎士比亚时,书中这样说:“欣赏莎士比亚有点像政府喜马拉雅山:主要靠的是方法。让我们先澄清一些误解。1.他是人,不是神仙。他也没有‘无穷的思想’,虽然柯勒律治认为他是如此。……2.他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和戏剧家,但他并不总是如此伟大。……3.他不是个伟大的原创性思想家。很少有诗人具有原创性思想,这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这样的介绍,轻松又不失严谨,作者仿佛把这些思想上、文学上的巨人们当作自己隔壁的邻居来介绍给读者。张三如何如何,李四如何如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兴趣,唯欲读之而后快。
      
       正因为把前贤今人都当作好朋友来介绍,所以作者在对一些人赞叹不已的时候,也并没有掩饰对另外一些人的不满。
      
       如果你仔细读了上面的引文,就会发现及时在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中,也有作者温和的批评。这种批评在对另外一些人的身上显得更加尖刻和露骨。比如在对华兹华斯的介绍中,就有这样的话:“我的《华兹华斯集》共有937页,印刷排列紧密,其中大概有200页是那种意味深长的调子,而剩下的与羊叫无异。华兹华斯是一个不知道如何简练的人。它在人间活了80年,而在后代人看来,只有前半生是有意义的。而后40年,华兹华斯本人觉得大为有趣,对那三个照顾他的女助手也十分有趣,而那些研究天才是如何毁灭这一问题的文学学者也会有点兴趣。”奇妙的地方在于,作者这样的批评并不会让你因此对该作家失去兴趣,就我而言,反而更希望去了解华兹华斯的“意味深长”与“羊叫”之间的差别。对另外一些作家,书中或是同情,或扬或抑,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除了能够设身处地从读者出发来和观点鲜明这两个特点之外,这本书的取材面也比较广泛全面。在我读到的这本“升级版”中更是加入了一些最近“股价有所上升”的作家。当然,两位作者作为美国人,我想主要涉猎的还是欧美文学,因此涵盖的范围还是以欧美为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作者面面俱到,作者能在谈到中国文学时,提到《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史记》、《六祖坛经》、《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和鲁迅,虽然在我看来仍然只是差强人意,但已经足见其努力了。
      
       沉迷于书的人,往往会陷入自己的情绪而无法自拔。虽然《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两位作者看上去在竭力避免这样的情况。但偶尔他们还是会不小心介绍一些生僻的人、晦涩的书出来,而本书中的文字也会偶尔因此一顿而失去其一贯的明晰轻快而不乏幽默的风格。对于这些地方,跳过或者只是浮光掠影的瞥一眼都未尝不可。毕竟,这本书只是要给你一些方向而已,而我们未必会走遍每条路。
      
       事实上走遍每条路也是不可能的,在《一生的读书计划》开始的《致读者》中第一句话便是:“我们现在谈到的这些书也许各位要用50年才能读完。”读完这句,我就没有准备按照书中的列表一本本读下去。这本书也未必如他的介绍中所说的是一本“介绍经典作品的经典之作”,但是,如果偶然想起要读书的话,这本书中的介绍仍然不失为参考,至少会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陷入无聊,而会更加丰富一些吧。
      
  •   在此书的指引诱惑下,我于昨日(20121117)在亚马逊入手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堂吉诃德》。
  •   想去买一本了
  •   为什清少纳言不应该入选呢?昨天在书店仔细翻了下这书,日本有清少纳言、紫式部、松尾芭蕉(奥之细道也是随笔类啊,枕草子有何不能入选的)、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
  •   清少纳言当然应该入选
  •   难道我像书托吗?
    为什么有两个没用的说。。
  •   说得真好啊!经常就是遇到一本原来不在读书计划中的书然后轻易就改变了我的一些什么。记得最清楚的是《海蒂》。
  •   有趣的想法,书有时就像美食。诚然,出名的美食确实美味,但如果闲逛于小巷中,发现某处小吃别有风味,那感觉也是纯粹的难以言喻
  •   中信的我觉得还不错 应该就是98年的
  •   说得非常好,国内出版外文译著书实在是太缺德了。还是学好英语后直接看原版书为上策。
  •   英语不咋地,但对国内译者又不大放心。。。。要想原滋原味的还得好好学英文啊~~~
  •   受益匪浅,这也增加了我读原著的决心~
  •   那有没有哪个出版社不是阉割版的呢》
  •   译林出版社2012年有第四版的中译本,我没有看,应该是翻译而不是“编译”的,从目录看是完整的,可以看看这一版。
    《一生的读书计划》(最新升级版) 克里夫顿•费迪曼 (Clifton Fadiman)、约翰•S.梅杰 (John S.Major) 著,马骏娥 译,译林出版社 (2012)
  •   “欲读之而后快”——我喜欢这句话。
  •   我也是偶然在谷歌上看到了这本书。草草翻看有关评论中国的古典名著让我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介绍和评论书籍,如你所说,有他们鲜明的看法和观点。我想买本了。谢谢你的介绍。书评写的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