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日)村上春树 译者:施小炜
Tag标签:无
前言
无比芜杂的心绪 以作家身份出道三十余年间,出于形形色色的目的、为了林林总总的刊物写下却未曾以单行本发表过的文章,收集在这里。内容从散文到为别人的书撰写的序或解说、答疑、各种致辞,乃至短篇小说,本书的构成实在只能以“芜杂”一词形容。从未发表过的东西也为数可观。本来可以起个更普通的书名,可是与编辑协商时一直管它叫“杂文集”,心想“干脆就叫这个名字得了”。于是书名便成了《村上春树杂文集》。既然原本就芜杂,索性便芜杂到底也不错。 姑且作为职业作家,一写就写了三十多年,攒下的东西要远比收录于此的多。到我家那间仓库(似的屋子)瞧上一眼,就能看到好多好多——且不说是堆积如山——的纸板箱,里面塞满刊登着这些文章的旧杂志。肯定也在一次次搬迁中丢失了许多。不过静下心翻看一通,年轻时写的散文之类如今读来多半难以满意。读着读着便不禁面红耳赤,怅然喟叹,“居然还写过这种玩意儿!”这样的东西也不少。最终能遴选出来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自然,当年我可是使尽浑身解数炮制出来的…… 我刚开始零零星星接受约稿时,一位编辑曾告诫我:“村上先生,刚开始,你不妨写得多一点、杂一点。作家可是靠着拿稿费不断成长的。”我当时还将信将疑:“真的?”如今回头重读往日写下的文章,我心悦诚服:“没准真是这样。”就是说,不靠交学费而是靠领稿费,文章才得以一点点写得像样起来。此话好像有点厚颜无耻。 不过,即便只是发现这一事实,即便只是得以回顾自己蹒跚踉跄的足迹,出版此书或许就自有意义。若没有这样的机会,我大概(绝对)不会集中重读往日写下的杂文。 遴选旧文固然费力不小,文章编排也让我绞尽脑汁。总体分作十大部分,再把文章分摊到各个部分。但这并非严谨的学术分类,充其量只是大而化之地粗分一下。唯有致辞部分是编年体(依时间顺序),其余只是随意排列,并无明确顺序。这里挪挪,那里塞塞,编排工作也颇为不易。起初我本想所有文章都按编年体排列,可这么一搞,读来似乎稍欠顺畅。 再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各不相同的时期,为各不相同的媒体写的,有时内容上不免有重叠之处。可删减的地方我都作了删减,但也有些东西一旦删减便会导致文意出现失衡,不得已只能将重复之处保留下来。读者也许会发现:“咦,这是刚才读过的呀。”那便是因为本书的特点不得不如此行事,请包涵。 和田诚先生与安西水丸先生携手搞过联合个展,端详着他们的画,我陡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采用他们的画作,把本书装帧得漂亮些该多好。本来结构就够芜杂的,因此我期待有根视觉彩带,把这一切串联成一体。便提议,既然如此,索性请两位先生进行一次关于我的对谈,当作后记如何?便辛苦了和田先生与水丸先生。在此深致谢意。 早在七八年前就有计划,准备把从前写下的杂文汇编成册,只是一直忙于写小说,便一拖再拖直到今日。眼下恰逢小说与小说之间的空闲,不妨称为“农闲期”,能比较悠闲地进行编辑工作。但正因为拖延了好多年,内容与最初的设想相比,我觉得反而变得更为丰富了——但愿能变得更加充实一些。 不必说,我的精神世界由各种芜杂的东西构筑而成。人心这东西,并不单单是由谐调的、系统的、可说明的成分组成。我将自己精神中这种琐碎又往往难以统一的事物聚拢起来,倾注进去,创作出虚构作品,再增补充实。同时,也每每需要以这样生涩的形态把它传递出去。因为以虚构形态无法一网打尽的琐碎事物,会化作残渣,零零星星留存下来。我就是将这样的素材以随笔(杂文)形态搜罗在一起。或说某些情况下,若要现实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以生涩的形态表现自己(致辞之类就是典型案例)。 笔者希望列位以新年之际打开福袋的心情阅读本书。福袋里装有各色东西,有你喜欢的,可能也有你不太喜欢的。那也真是没办法,毕竟是福袋嘛。可经过这般加减乘除,假如能让您稍稍体味我那“芜杂心绪”的整体形象,身为作家的喜悦则莫过于此。 最后,谨向情愿支付稿费,将笔者培养为一位作家(或与之相近者)的各家出版社、各位编辑,献上感谢之情。 村上春树 2011年1月
内容概要
★村上春树首次明确对世界表达看法
★出道三十五年最重要随笔集
★亲自遴选未曾收录的作品、未曾发表的文章
★收入耶路撒冷著名演讲《高墙与鸡蛋》
★世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然而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
村上春树自选三十五年来的精彩随笔结集而成,都是未以单行本发表过的文字,并在每篇前附短文记述写作时的心绪。
《无比芜杂的心绪》是村上创作生涯最具分量的随笔集,被誉为“完整了解村上春树文学与内心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村上春树 译者:施小炜村上春树,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问世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创上市12天销售100万册的空前纪录,被誉为日本文学新千年的伟大开篇。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施小炜,翻译家、学者。译有《1Q84》、《天黑以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老师的提包》等。
书籍目录
前言无比芜杂的心绪 序文·解说等 何谓自己(或炸牡蛎的美味吃法) 因为呼吸着相同的空气 我们生存的艰难世界 安西水丸在看着你 致辞·感言等 等到了四十岁 前面的路还很漫长 但忘不妨 奇妙,又不奇妙 时至今日颇觉突然 身边肯定还有许多 任凭风吹叶摇 探索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未知场所 一边啃着甜甜圈 好的时候非常好 高墙与鸡蛋 音乐漫谈 有留白的音乐百听不厌 吉姆·莫里森的灵魂厨房 只见挪威树木,不见挪威森林 日本人懂不懂爵士乐? 与比尔·克劳的对话 纽约的秋天 假如人人都拥有一片海洋 烟雾迷蒙你的眼 专注的钢琴家 难以启齿 无处可去的人 比莉·荷莉黛的故事 关于《地下》 东京地下的妖术 追求共生的人们,不追求共生的人们 追寻有血有肉的语言 翻译与被翻译 翻译与被翻译 我心中的《守望者》 准经典小说《漫长的告别》 追逐驼鹿 斯蒂芬·金的绝望与爱 蒂姆·奥布莱恩来普林斯顿大学那天的事 巴赫与奥斯特的效用 格蕾丝·佩雷的成瘾式“齿感” 雷蒙德·卡佛的世界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比小说更有趣? 仅此一回的相逢留下的东西 有能耐的小说 与石黑一雄这样的作家同处一个时代 翻译之神 人物写照 安西水丸只能赞扬 动物园通 都筑响一式的世界起源 收藏之眼和劝服之词 奇普·基德的工作 “河合先生”与“河合隼雄” 眼中所见,心中所思 戴夫·希尔顿的赛季 正确的熨衣法 鲱鱼的故事 杰克·伦敦的假牙 去想想风吧 为TONY TAKITANI而作的解说 追求别样的乐响 提问与回答 完美地老去是一桩难事 来自后共产主义世界的提问 短篇小说《夜半蜘蛛猴》节录 没有爱的世界 柄谷行人 草丛里的野鼠 写小说这件事 柔软的灵魂 远游的房间 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体 要写酿造出温暖的小说 封冻的大海和斧头 故事的良性循环 解说对谈安西水丸×和田诚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何谓自己(或炸牡蛎的美味吃法) 这是为大庭健先生的著作《叫作“我”的迷宫》(专修大学出版局,2001年4月出版)写的“类似解说的东西”。大庭先生是所谓的哲学家,或说思想家(就是专门思考相当艰深的问题的人),像我这样的角色本不该冒昧地越俎代庖,却因为人家拜托“不管写什么都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大庭先生与我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相识的。 何谓小说家?当别人问我,我大概都这么回答:“小说家,就是以多作观察、少下结论为生的人。” 为什么小说家得多作观察?因为没有大量的准确观察,就不可能有精准的描写——哪怕是通过观察奄美黑兔去描写保龄球。那为什么又要少下结论?因为作出最终结论的永远是读者,而非作者。小说家的使命,就在于悄然地(当然,也可以用暴力形式)把该下的结论以最具魅力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想必诸位知道,一旦小说家(偷懒,或单纯为了卖弄)不愿将这权利委让给读者,亲自出马指手画脚地下结论,小说大体就会变得味同嚼蜡。内容缺乏深度,语言失去光彩,故事变得呆滞。 想写好故事,小说家该做的简单来说就是不要预设结论,而是精心地不断叠加假设。我们就像用双手托起熟睡的猫咪一般,把这些假设悄然托起来运走(每当使用“假设”这个词,我总是浮想起呼呼酣睡的猫咪的形象。温暖柔软湿乎乎,又浑然不觉的猫咪),在故事这个小小的广场中央,一个又一个地堆积起来。能否有效准确地挑选猫咪(即假设),能否自然巧妙地把它们堆积起来,就得看小说家的能耐了。 读者姑且将这假设的结集吸纳进心中,听从自己的指令重新调整,排列成易于理解的形式——当然是说中意这个故事的话。几乎所有情况下,这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进行的。我说的“结论”,就是指这种个人的排列调整。换个说法,也就是精神构成模式的重组样本。通过这种抽样作业,读者能感同身受,真实地“体验”活着这一行为中包含的动性亦即活力。为何得刻意这么做?因为真正重组“精神构成模式”之类,绝非人生中能一再体验的事。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虚构的作品,实验性、假设性地进行一点抽样调查。 也就是说,如果把小说使用的材料一一提取出来,虽然是虚构,是疑似,然而就其遵从的个人指令和调整重组过程而言,却不折不扣就是(或应当是)实实在在的真家伙。我们小说家始终拘泥于虚构,在许多情况下,恐怕是因为我们知道唯有在虚构中,才能有效而紧凑地将假设堆积起来。只有精通虚构这工具,我们才能让猫咪们深深地酣睡。 不时收到青年读者的来信。许多人真诚地问我:“为什么您能那么清楚、准确地理解我的心思?我们的年龄差距是如此之大,此前的人生体验肯定也毫无共同之处。” 我回答说:“那不是因为我准确理解了你的心思。我不认识你,当然不了解你的所想所思。如果你觉得心事得到了理解,是因为你把我的故事有效摄人了内心世界。” 决定假设走向的,是读者而非作者。所谓故事就是风。当有东西摇曳时,风才为人眼辨认。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可谓了解村上春树的重要资料。——《新京报》69篇作品的绝妙组合与其中的妙趣,会让大家情不自禁地感慨“从未读到过这样的村上春树”吧。——新潮社
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为村上春树自选三十五年来的精彩随笔结集而成,入选《无比芜杂的心绪》的,都是从未以单行本发表过的文字,同时,村上春树还在每篇文字前附短文记述写作该文时的心绪。 《村上春树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是村上春树创作生涯最具分量的随笔集,被誉为“完整了解村上春树文学与内心的必读之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