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

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卢肖慧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准经典小说的《漫长的告别》    村上春树    身为名作家的钱德勒    最初读到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是在高中时期。确切的时间记不清了(当时一下子读了太多书,记忆有些混淆),只记得好像是十六岁或十七岁前后。那以后的四十多年间,我一有机会就拿起这本书,重新读一读。最早读的是日语版的(清水俊二译),能够阅读英语书籍后,就开始阅读原文。再后来就随当时的心情翻翻日语版,或阅读原文。有时从头到尾通读,有时随意翻开一页选择部分阅读。,就像一会儿从远处眺望一幅大油画,一会儿走到近处观察细节。因此,有关这部小说的每个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那么,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或许反过来能说得更清楚些。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腻这部小说呢?    首先可以举出的一个理由是文章的优美。钱德勒独特的豁达文风,毫无疑问,在这部《漫长的告别》中达到了顶峰。最初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着实对这种文风的不同一般感到惊讶,不由得惊叹,竟然还有这种东西。钱德勒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是极其个人化、具有独创性的,属于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那一类。有许多人试图模仿钱德勒的文风,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他死后也有,但都没能模仿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的存在之于文学界或许就像查理:帕克。之于爵士乐界。借用这种语法是可以的。或者说,这种语法现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财产。但是,没有人能够将这种文风的核心创作出来。因为它始终是种纯粹的、属于独立的个人的财产。可以(大概地)将文章抄下来。但抄下来的几乎总是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钱德勒在创作(《漫长的告别》时好像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也相当自负。他在给文学代理的信件中坦率地写道:    不管怎样,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能写出心里所想,只要我    想写,就能完美地写出来……用被人模仿和剽窃的文风继续写    下去。从某个时候开始,模仿我的人写的东西使得我自己反而    更像个模仿者。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努力到达谁都不能追赶上    来的境地。    那么,钱德勒的文风究竟优秀在何处?其独创性达到了何种高度?纯文学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奥茨的文笔之精妙举世公认。她曾这样评价钱德勒的作品:    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我们惊喜地意    识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独特    文体风格的、有远见的作家。    乔伊斯·卡罗·奥茨的话准确地麦述了钱德勒文风的魅力(一个侧面)。许多小说家有意或无意地描述自我意识,或者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描绘自我意识和外界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近代文学”的基本构成。我们有种倾向,依据文学作品表述(具体地或抽象地)人类自我的活动状况的有效程度来判断其价值。但是,钱德勒不是这样。文笔虽然极其生动流畅,他却好像几乎从未想过去描绘人类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奥茨所说的“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的意思吧。她的表述在那样的语境中是相当准确的。    那么,钱德勒以如此生动流畅的文笔描绘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通过叙述者菲利普·马洛的视线所截取的世界的景象。那是极其恰当的截取;即便叙述十分生动详尽,却几乎不涉及截取的过程。菲利普·马洛也许对其中多数景象表达了某种个人的意见,或者说表现出某种个人的反应,但是,他的那种意见或反应,在我们眼中,并不一定就和他的自我意识的真实情况直接关联。    不是说他的意见和反应完全没有反映出他的自我意识。完全不反映自我的意见和反应(应该)是不存在的。而且自我的意见自然有其一贯性。菲利普·马洛通过准确详尽地固持自己那种意见和反应的具体表象,通过格式化地、唯美地维持那种一贯性,使得我们对他是否将自我的真实情况巧妙地隐匿在了别的地方这一点的怀疑彻底模糊.侣又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所谓的一贯性始终不过是自    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我们惊喜地意    识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独特    文体风格的、有远见的作家。    乔伊斯·卡罗-奥茨的话准确地麦述了钱德勒文风的魅力(一个侧面)。许多小说家有意或无意地描述自我意识,或者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描绘自我意识和外界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近代文学”的基本构成。我们有种倾向,依据文学作品表述(具体地或抽象地)人类自我的活动状况的有效程度来判断其价值。但是,钱德勒不是这样。文笔虽然极其生动流畅,他却好像几乎从未想过去描绘人类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奥茨所说的“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的意思吧。她的表述在那样的语境中是相当准确的。    那么,钱德勒以如此生动流畅的文笔描绘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通过叙述者菲利普‘马洛的视线所截取的世界的景象。那是极其恰当的截取;即便叙述十分生动详尽,却几乎不涉及截取的过程。菲利普·马洛也许对其中多数景象表达了某种个人的意见,或者说表现出某种个人的反应,但是,他的那种意见或反应,在我们眼中,并不一定就和他的自我意识的真实情况直接关联。    不是说他的意见和反应完全没有反映出他的自我意识。完全不反映自我的意见和反应(应该)是不存在的。而且自我的意见自然有其一贯性。菲利普·马洛通过准确详尽地固持自己那种意见和反应的具体表象,通过格式化地、唯美地维持那种一贯性,使得我们对他是否将自我的真实情况巧妙地隐匿在了别的地方这一点的怀疑彻底模糊,但又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所谓的一贯性始终不过是自我的一个功能。而且,通过准确详尽地固持自己的文风,这一点会与(看起来)试图将自己的肉体悄悄隐匿在别处的作者雷蒙德·钱德勒那令人难以理解的姿态完全吻合。我甚至想到了这些。    我们首先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克服了自我的坚定,那种彻底的一贯性,甚至令人感动。通过菲利普·马洛的视线,世界被一帧一帧地截取下来。各种各样的景象呈现,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种种事物在此现身。马洛几乎是表情不变、神情淡然地通过了这一片现象之海。我们翻动书页,透过马洛的眼睛眺望世界的运动。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主动靠近他的观点。因为,那观点虽然显得有几分古怪、多余、夸张和矛盾,但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强烈说服力。归纳起来就是,钱德勒的文字巧妙,视角一贯,有种古怪的(这样表述有点奇怪)普遍性。    我们读了几个以菲利普-马洛为主角的故事,了解了菲利普·马洛对各种事物的意见,理解了他的行为的基本模式,对马洛的生活姿态——不管多么细微,只要是钱德勒的粉丝——恐怕会产生共鸣,进而被其同化。然而,我们由此就略微理解菲利普·马洛这个人的本质了吗?恐怕不是这样。我们在此能够理解的终究只是菲利普.马洛这个“视角”截取世界的方式,只是这台机器的准确运作规程。虽然那些是极其具体、可触摸的,却不可能把我们送去别处。他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几乎无从得知。实际上,马洛可能是在距离我们数光年之遥的某处。在一个无论怎么走也不可能抵达的灵魂边界般的地方。不,或者相反,马洛也许深藏在我们自身之中。也许他已经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分子,进入了我们的身体。    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因素、相互排斥的性质在马洛这个人物身上共存着。远和近,具体和抽象,准确和模糊,实用性和符号性。如此深的矛盾性,在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类身上是很难见到的。而且,进一步考虑这种矛盾性,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菲利普·马洛这个存在,与其说是活生生的人类,不如说是一种纯粹的假设,或是纯粹假设的载体(至少我是这样看的)。采取这种观点,关于钱德勒的小说,许多事情就更容易理解了。    暂且匆匆下个结论,或许可以非常简单地说,通过菲利普‘马洛这个存在的确立和代替自我意识这个桎梏的有效的“假说系统”的建立,钱德勒独自从推理这个非主流领域中发现了走出近代文学易陷入的死胡同的规则,并成功地将这种普遍的可能性展示给全世界。而且,他把这种可能性放在托盘上端到了我们面前。给。钱德勒的独创性    这种文学手法自然不是钱德勒一个人发现的,这样的文学类型也不可能是他独自创立的。在他之前先行的有欧内斯特’海明威和达希尔·哈米特。有一种彻底消减心理描写的文学类型,即所谓的“非情”体系文学。通过这种文学类型,海明威对美国文学风格的可能性做了革命性的推进。他认为行为正是心理的表象。    举例来说,《永别了,武器》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描写:爱恋的女子徘徊在生死边缘,处于不安和焦虑中的主人公在医院附近的咖啡馆里吃了不少东西。海明威几乎没有一个字提到主人公的不安和焦虑。只是细密而又简洁地描写他吃了什么又喝了什么。只是简短提及咖啡馆的外观、那里的人们、服务生和主人公之间实际的对话。    读了这些,读者就能实实在在地理解主人公精神上究竟被逼迫到了何种地步。自然,海明威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因为人的行为处于自我的强烈影响下,在许多领域受到自我的支配,作家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的行为,就能够客观地勾勒出自我的轮廓。这就是海明威的写作方式。这在很多情况下比直接描写自我更有效。当然要写得好才行。    哈米特把海明威的命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省略心理描写可行的话,那么删去自我存在这一前提(尽管是暂时的)是否也是可行的?哈米特虽是位优秀的作家,可文字的取合宛如一把锋利的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是哈米特作品最根本的魅力,同时也是他的一个缺陷。哈米特的文章有时会把我们带往超现实主义的又硬又冷的地方,有时则会把我们带去前卫的地方。但是,有时又把我们扔在枯燥乏味、令人难以忍受的境地。就像托马斯·品钦。一样。    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的类型和海明威的不一样,和哈米特的也不一样。钱德勒以海明威的“作为前提应该存在的事物”和哈米特的“没有也无所谓的事物”为自我的存在场所,提出了“假设”这个新概念。这的确是身为小说家的钱德勒的原创。钱德勒将自我设定为一个黑匣子。不能打开盖子的、坚固的、彻底符号化的匣子。自我的确存在。在那里发挥着完美的功能。但是,存在归存在,核心“不清楚”。而且那匣子尤其不要求能打开盖子。不要求能够确认其中的内容。它在那里——只要这一点成为共识就可以了。因此,行为不必被自我的性质和使用方法所束缚。或者也可以换种说法:不必一一证明行为被自我的性质和使用方法所束缚。这是钱德勒创立的故事风格的一个命题洛故事没有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呢?不用说,那就是特里·伦诺克斯这个人物的存在。《漫长的告别》之所以明显区别于钱德勒的其他作品,可以断言完全就在于特里·伦诺克斯的塑造。这部作品既是菲利普·马洛的故事,同时又是特里-伦诺克斯的故事。    读过这部作品的各位知道,特里-伦诺克斯英俊优雅,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又有着黑暗的过去和谜一般的身世。他拥有打动人心的特别魅力,在人后又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隐痛。人格上可能存在缺陷,但在生活中仍恪守某种严格的规范。光明和黑暗,脆弱和坚强,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马洛被这个人吸引,结果卷入了复杂的血腥事件中。之前的马洛故事中根本找不到有这种存在感觉的人物。而且,使这种鲜活的情感代入成为可能的人物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确,在《漫长的告别》中,马洛终于不再是单纯的健壮而又玩世不恭的观察者兼汇报者,他拥有了一种可能性,成为了有血有肉的角色。同时,马洛在这部作品里也是一种假设,一种符号,他在小说中的本来作用绝不会被舍弃。因为这是马洛作为叙述者的意义所在。他在发挥这种作用的同时,还作为一个人(作为一种假设意识)获得了更大的膨胀。而这种膨胀能够实现,的确是因为特里·伦诺克斯这个人物的存在。    从某个时期开始,我有了一种想法,莫非《漫长的告别))是以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样本创作的?我在这种假想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了《漫长的告别》。假如这种说法过于牵强,也可以说,将两部作品相结合,阅读《漫长的告别》。这终究不过是我个人的观点。就像《漫长的告别》中出场的小说家罗杰-韦德是菲茨杰拉德的崇拜者那样,雷蒙德·钱德勒也喜欢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派拉蒙影业公司做编剧时,实际上曾和制片人一起计划将《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的例子。选举中,与实务能力相比,外表和个人的人气更有战斗力。钱德勒的这支笔将这种体系的滑稽描写得惟妙惟肖,尖刻辛辣。县司法长官彼得森和地区检察官斯普林格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在美国,古老的、小规模的地方共同体的逻辑就这么直接融进大规模的都市体系里,这种事例很多,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僵局。在英国长大的钱德勒恐怕是想更准确、更客观地把握这种状态的不可思议之处。将钱德勒的作品当作一个半外国人眼中的美国现象“文献”来阅读,一定是项相当有意义的作业。    最后,要向设计出如此精致装帧的奇普·基德。致以感谢。    (本文系村上春树为日文版《漫长的告别》新译本所写的后记,中文由张苓翻译。)

内容概要

★村上春树2万字长序推荐
★爱伦•坡最佳小说奖
★美国推理协会“史上百部最佳推理小说”
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村上春树
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或许反过来能说得更清楚些。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腻这部小说呢?——村上春树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私人侦探马洛路遇被人丢弃在停车场的陌生醉鬼,将其带回了家。醉鬼并不老,但满头白发,半边脸上有疤,整过容,尽管落魄之至,仍表现得很有教养。马洛和他成了偶尔一起安静喝酒的朋友。某日一大早,这位绅士酒鬼找到马洛,号称杀了自己的妻子,百万富翁的荡妇女儿,请他帮自己跑路,从而把马洛拖进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漫长告别之中……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卢肖慧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美国著名作家。44岁失业后立志成为作家。一生共出版七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漫长的告别》获1955年爱伦•坡最佳小说奖,位列1995年美国推理协会评选的“史上百部最佳推理小说”第13名。

书籍目录

作为准经典小说的《漫长的告别》(村上春树) 漫长的告别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他是一出戏的舞台总管,那出戏经久不衰,但已经不再能引起他的兴趣。 “好吧,你。站直了。把肚子收进去。把下巴缩进去。肩膀往后。头放平。眼睛直视前方。往左。往右。再向前看。伸出手来。掌心向上。向下。撩起袖子。没有明显的疤痕。深褐色头发,有些白发。褐色眼睛。身高六英尺半英寸。体重一百九十磅。姓名:菲利普·马洛。职业:私人侦探。好了,好了,见到你很高兴,马洛。行了。下一个。” 多谢,队长。多谢你的宝贵时间。你忘记叫我张开嘴巴了。我镶了几颗漂亮的假牙,还有一颗高级瓷牙冠。八十七块一颗的瓷牙冠。你还忘了往我鼻孔里瞧瞧了,队长,里面有许多疤等着你昵。隔膜手术,做手术的家伙是个屠夫!那会儿花了两个小时,我听说现在他们只要二十分钟就够了。是玩橄榄球时弄的,队长。一次小失算,想去顶球,结果顶在一只脚上了——那只脚已经把球踢了出去。十五码罚球,跟手术后第二天他们从我鼻子里一寸寸拉出来的变硬的沾了血的绷带差不多长。我不是在吹牛,队长,我只是告诉你。小事情才有意思。 第三天早晨,一个狱官打开我的囚房门。 “你的律师来了。灭掉香烟——不要弄在地上。” 我于是把它扔进马桶冲了下去。狱官把我带进会议室。一个深色头发的苍白的高个男人站在那里,望着窗外。桌上放着一只鼓鼓的公文包。他转过身。等门关上后,他在一张橡木桌的另一头靠近公文包坐下。那桌子颇多疤痕,像是从方舟上弄来的,诺亚买的也是二手货。律师打开银烟盒放在跟前,然后上下打量我。 “坐下,马洛。要支烟吗?我叫恩迪科特,休厄尔·恩迪科特。我受委托来做你的律师,费用不用你出。我想你希望离开此地,对不对?”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村上春树★雷蒙德·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比利·怀尔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让人愉快的人。他如果不立志当作家,当个相声演员也一定能成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雷蒙德·钱德勒发明了一种新的描述美国的方式,从那以后,美国在我眼中就变了模样。——保罗·奥斯特★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我们惊喜地意识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独特文体风格的、有远见的作家。——乔伊斯·卡罗·奥茨★他的书经得起每过几年再读一遍。他的小说是美国往昔的完美映像,但字里行间历经风霜的浪漫主义却饱满宛若昨日刚刚写就。——强纳森·列瑟

编辑推荐

《漫长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漫长的告别》是侦探小说大师钱德勒的代表作,获1955年爱伦•坡最佳小说奖,入选1995年美国推理协会评选的“史上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村上春树亲自翻译日文版并撰写2万字长文推荐。

名人推荐

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或许反过来能说得更清楚些。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腻这部小说呢?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村上春树雷蒙德•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比利•怀尔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让人愉快的人。他如果不立志当作家,当个相声演员也一定能成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雷蒙德•钱德勒发明了一种新的描述美国的方式,从那以后,美国在我眼中就变了模样。——保罗•奥斯特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我们惊喜地意识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独特文体风格的、有远见的作家。——乔伊斯•卡罗•奥茨他的书经得起每过几年再读一遍。他的小说是美国往昔的完美映像,但字里行间历经风霜的浪漫主义却饱满宛若昨日刚刚写就。——强纳森•列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漫长的告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相比新星那个老板翻译,这版新翻译读起来流畅多了。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也明白是什么了。推荐大家看这版,收藏这版。
  •   这个版本一出来就想买,一直流离不定,昨天才开始看,感觉翻译还是不如新星版的,味道不够,当然村上的长序添彩不少,封面还是不错的。目前国内三个版本的《漫长的告别》,这个版本算是比较好的。留意了下后面有个钱德勒作品01,期待南海能出的再快点。马尔克斯系列去年还行,到今年就又卡住,不见新书了。本书和南海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照阅读,村上的一对比,再自己对照读,果然。这里顺便说下,很多好小说写男人间的感情比男女间的感情好,比如《伊利亚特》《堂吉诃德》《玻璃钥匙》,以及以上提到的两本。
  •   正版是不容置疑的。就是亚马逊给我发了本有瑕疵的,前几十页的页脚那好像裁剪的时候漏掉了一样,得靠自己拿剪刀自己剪了。
  •   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 封面设计不错 文档排列也是舒心的 那句题语作为个性签名一片好评 大气的作品 值得一看
  •   本来是村上春树推荐的就看看,不过里面的确很有文采,如果亚马逊有外文原版的kindle版就更好了。
  •   收到了,包装很仔细,强度也够,得到了一本完美的书。装帧、印刷、纸张真心不错。内容不用多说,自己上豆瓣去看,肯定比我评论的水平高。提前收到本来很高兴,但是心中有点奇怪,怎么不惜成本拆解订单提前发货呢?浏览了几个购物网站发现,原来是某网站图书六折封顶搞促销了,哎呀呀,不多说了。。。。。。。。原来准备给5分,现在扣2分,跟书的好坏无关。
  •   南海出版社的书印刷装帧都很精心,很喜欢这家出版社。
  •   这部书是一部杰出的所谓侦探小说,村上对之评价过高,还不足以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甚至可以说连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的资格也没有。只是一部通俗小说,诺贝尔文学奖根本不可能考虑过他的。
  •   说是在的是冲着村上春树的长文推荐买的,但村上的推荐文真心没有看完,反倒是书读完了。读完以后感觉很奇妙,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觉得是好书,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等有空的话会再细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乔纳森 弗兰岑的《自由》。
  •   记得看完以后还在微博上写了一篇读后感。今天来评价的时候,差点记不起来讲的是个什么故事了。只能说和我不是一个调调上的书,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名字充满了浪漫的感觉。质量还是很好的。
  •   看推荐说是美国百部推理小说第十三名,但很让人失望,典型的美国风格,全篇没有发现哪里有推理,觉得拖沓冗长,不是特别的喜欢。
  •   推荐,内容情节很赞。出入意料。翻译没有维和感
  •   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快递很给力,准备再在亚马逊买几本书。
  •   书的装订质量手感都很好,但是从59页到91页中间页数全是打乱了的!看的时候云里雾里!是不是这版的都是这样
  •   文学性很强,修辞很美!
  •   感觉有点不舒服 还不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