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2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美] 葛瑞格·摩顿森  页数:306  字数:235000  译者:闫雪莲,武建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1993年,摩顿森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发生意外,被巴尔蒂人全力营救才死里逃生。获救后,他被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极端贫困深深震撼,遂立下“为村庄建立学校”的宏愿。此后为兑现承诺苦心奔走,陆续建起90余所学校。    1999年,一群吉尔吉斯族人骑马六天六夜找到摩顿森,请求为他们盖一所学校!这几乎是个“绝对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居住于“世界屋脊”之巅,世界已将他们遗忘,连阿富汗政府也将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十年已过,承诺是否还在?吉尔吉斯族人是否已像喜马拉雅山的冻雪一样心灰意冷?但无论如何,摩顿森坚信:石头不是武器,石头必须变成学校!

作者简介

葛瑞格•摩顿森,登山爱好者。1957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早年随支援非洲的父母生活于坦桑尼亚。1993年,为纪念早逝的妹妹,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途中发生意外,在巴基斯坦巴尔蒂人的全力营救下死里逃生,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情缘。
获救后,摩顿森被巴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部 承诺  引子  第一章 路尽头的人们  第二章 残手异人  第三章 零年  第四章 和平的声音  第五章 风格决定一切  第六章 吉尔吉斯可汗的印章 第二部 大灾难     第七章 黑暗深处传来的咆哮声  第八章 不知道该做什么  第九章 法尔扎纳的课桌  第十章 萨夫拉兹的承诺  第十一章 机不可失第三部 世界屋脊之上的学校  第十二章 一位美军上校的电子邮件  第十三章 从加洛扎难民营来的人  第十四章 巴达赫尚巡回之旅  第十五章 两位勇士的会面  第十六章 重回原点  第十七章 最后的最好的学校后记致谢重要人物表

章节摘录

  第一部 承诺  第一章 路尽头的人们  无论我何时飞往巴基斯坦或阿富汗,行李通常都只有一个小塑胶公文包,上面贴着一张绿白相间的小条,写着“最后的最佳去处”。一九八八年威廉‘基特里奇和安妮克·史密斯编辑一本蒙大拿州作品集的时候,将这几个词放在一起作为选集的名称。从那时起,“最后的最佳去处”就成了我们对这个生活了十四年的州的非正式称谓,我说的“我们”,包括我和妻子塔拉、两个孩子阿米拉和希贝尔,以及我们的西藏小猎犬扎西。以下说法精辟地总结了蒙大拿州如此吸引众多美国人的原因——她那令人惊叹的美景和率真开阔的胸怀。现在这几个词如同我们车牌照上的大山侧影一样,成为我第二故乡的代名词。  不过对我来说,基特里奇的宣传语还带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你看一眼中亚协会自一九九五年以来所建学校的地图,就会发现项目所在之处几乎都因地理位置偏僻、极度贫困、宗教极端主义或战争而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人去过,这就是我们开始的地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葛瑞格真心相信,解决阿富汗冲突不能寄望于炸弹和枪炮,只能依靠书、铅笔和笔记本……若不领着孩子走向学校,只会摧毁这片土地的未来,让一切努力都陷入绝望,整个阿富汗永远走不到繁荣富饶的那一天。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作者)   用书本,而不是用炸弹,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促进和平。  ——葛瑞格·摩顿森    摩顿森比大多数人都更加明白一个简单的真理:当所有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都有机会上学,那么大家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美好。他帮助阿富汗儿童学习和成长,塑造了这个地区的未来,还给予了整个时代无限希望。  ——迈克·马伦(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当我参观了摩顿森在山间盖起的学校,当我亲眼目睹了三人合用一张桌子等着上课的女孩们脸上绽放的喜悦与欣慰,我只能写出一个词来:震撼!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    本书和《三杯茶》一样展现了摩顿森的坚强信念:正确的教育可以弥合巨大的差距,这发挥了势不可挡的鼓舞作用。  ——《纽约时报》   十多年来, 摩顿森的生活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然后使它们变成可能。  ——《华盛顿邮报》    从高山到人道主义者,对登山爱好者葛瑞格·摩顿森来说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跨越,但对全球读者来说,却有非同凡响的影响。  ——《读者》(法国)

编辑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Stones into Schools  ★《三杯茶》第2部  ★荣登美、英、法、德、日、韩等20多国畅销书榜第1名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倾情作序!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泰晤士报》,法国《费加罗报》,德国《明镜周刊》……感动推荐!  ★感动全球的爱与承诺!  ★石头不是武器,石头必须变成学校!  ★葛瑞格真心相信,解决阿富汗冲突不能寄望于炸弹和枪炮,只能依靠书、铅笔和笔记本。——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杯茶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2条)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1993年,摩顿森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发生意外,被巴尔蒂人全力营救才死里逃生。获救后,他被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极端贫困深深震撼,遂立下“为村庄建立学校”的宏愿。此后为兑现承诺苦心奔走,陆续建起90余所学校。1999年,一群吉尔吉斯族人骑马六天六夜找到摩顿森,请求为他们盖一所学校!这几乎是个“绝对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居住于“世界屋脊”之巅,世界已将他们遗忘,连阿富汗政府也将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十年已过,承诺是否还在?吉尔吉斯族人是否已像喜马拉雅山的冻雪一样心灰意冷?但无论如何,摩顿森坚信:石头不是武器,石头必须变成学校!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首先进入眼中的,就是这三句话。
      当摩顿森从昏迷中醒来,当一杯当地的甜茶奉到他面前,
      当“三杯茶”的礼仪完毕,我已经完全被征服了。
      没有任词句能形容心中的震撼,英语没有,中文没有。
      可能连作者自己都不曾想到,因为这“三杯茶”,在中国还有过一个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故事。
      一位领导回车里,司机竟在读一本书,就是《三杯茶》。
      领导非常奇怪:这司机从不读书,怎么会读上书了?而且还读得甚是入迷?
      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十几年不读书的司机如此沉醉?
      领导于是要过书,自己读……
      后来,他在自首,交代问题,落了两年铁窗,名誉扫地,老婆离婚,一无所有,赤条条一个一无所有。但据人说,当人无意间撞上,他竟满脸幸福,满眼清澈……
      我无法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我相信“三杯茶”里有着一股碎金断玉之力。
      之锋利。
      
      如果说《三杯茶》还只是讲一个震撼故事,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那么这本《石头变成学校》便是承诺与践诺的苍凉与勇气。
      这次主要不写巴蒂尔人,而是吉尔吉斯族人建筑学校的悲壮。
      那种在塔利班炮火与绑架中建筑“毫无用处的学校”的悲壮。
      摩顿森很快会被世界忘记,也不会有人像为荆轲留下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名言。
      但他,会为吉尔吉斯族人带来希望。
      用铅笔和书为孩子指出一个方向,也许有美国味道,但绝无塔利班炮轰巴米扬大佛的固执、封闭、愚蠢和令人发指。
      
      在这个浮华漫天的时代,在这个为了房子和财富焦灼不堪的时代,
      这种文字和文字里的故事,能让人变得清澈。变得晶莹。
      秋水一般的清澈。
      洗涤灵魂的,不是故事,是“三杯茶”。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首先进入眼中的,就是这三句话。
    当摩顿森从昏迷中醒来,当一杯当地的甜茶奉到他面前,
    当“三杯茶”的礼仪完毕,我已经完全被征服了。
    没有任词句能形容心中的震撼,英语没有,中文没有。
    可能连作者自己都不曾想到,因为这“三杯茶”,在中国还有过一个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故事。
    一位领导回车里,司机竟在读一本书,就是《三杯茶》。
    领导非常奇怪:这司机从不读书,怎么会读上书了?而且还读得甚是入迷?
    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十几年不读书的司机如此沉醉?
    领导于是要过书,自己读……
    后来,他在自首,交代问题,落了两年铁窗,名誉扫地,老婆离婚,一无所有,赤条条一个一无所有。但据人说,当人无意间撞上,他竟满脸幸福,满眼清澈……
    我无法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我相信“三杯茶”里有着一股碎金断玉之力。
    之锋利。

    如果说《三杯茶》还只是讲一个震撼故事,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那么这本《石头变成学校》便是承诺与践诺的苍凉与勇气。
    这次主要不写巴蒂尔人,而是吉尔吉斯族人建筑学校的悲壮。
    那种在塔利班炮火与绑架中建筑“毫无用处的学校”的悲壮。
    摩顿森很快会被世界忘记,也不会有人像为荆轲留下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名言。
    但他,会为吉尔吉斯族人带来希望。
    用铅笔和书为孩子指出一个方向,也许有美国味道,但绝无塔利班炮轰巴米扬大佛的固执、封闭、愚蠢和令人发指。

    在这个浮华漫天的时代,在这个为了房子和财富焦灼不堪的时代,
    这种文字和文字里的故事,能让人变得清澈。变得晶莹。
    秋水一般的清澈。
    洗涤灵魂的,不是故事,是“三杯茶”。
  •   《石头变学校》是美国人葛瑞格·摩顿森所著《三杯茶》的第二部。《三杯茶》这个名字温馨而平淡,然而它的内容却是与困难、艰苦甚至是苦难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本书的作者对他的孩子们所说的:“很难理解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和悲剧,而且还越变越糟。”而也正是因此,才需要人们做点什么,本书的作者就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事情,做了一些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事情。
    葛瑞格·摩顿森做的事情就是,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两个世界上极其混乱和贫困的国家建立学校,在这样的地方办学校的困难可想而知,且不说这里的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单说这些地方的政治环境也令人生畏。记得曾有个相声里说免费提供出国游,目的地是克什米尔、阿富汗和约旦河西岸,可见在这三个地方不要说做事,只要不是活够了,连去都不要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流弹打中了。而葛瑞格却不仅去了,还要在这三个地方中的两个完成艰苦的工作。他的建学校的工作要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他身上的现金、他运送的物资以及他本人的美国人身份都会给他带来危险。可是他还是要完成这样一件事。一开始只是为了一个承诺,到后来却变成了一种理想,一个消除贫困、消除宗教极端主义、消除暴力的理想,一个可以结束战乱带来和平的理想。而完成这个理想的方式就是——教育。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我们国家已经不知道被说了多少年重复了多少遍。如果一个地方的教育程度极度落后,那么这个地方一定会伴随着贫困、愚昧和战乱;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和文化,在现代社会几乎就没有立足之地——就像葛瑞格讲述到的那样,在阿富汗的成年妇女的培训中心里,最受欢迎的课程是手机的使用。然而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推行教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困难让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不必看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阿富汗,只要看一看我们自己的国家,看一看我们的身边就知道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人们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反而出现了一种教育过度的情况;而在西部的偏远山区,在那些最需要教育的地方,人们却不去做什么。不是不愿意,而是实在很难。可是问题永远不在于你知道不知道、愿意不愿意,而在于你肯不肯去做。葛瑞格知道教育的重要,为了他的承诺他也愿意,但是他更知道这件事的艰苦和危险——事非经过不知难——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他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建学校并没有名利的理由,在他的书中他诚恳地写到,他因为被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接见而没能去成瓦罕走廊的波兹迦帕兹——这个世界的尽力去为那里的建校工作出一份力而深感后悔,他的理由只是觉得这件事应该做,这件事对这个糟糕的世界有益处,就去冒着生命危险,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毅然决然地去完成。他的回报只是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改变命运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
    葛瑞格是伟大的。可是我们不应该只是崇拜一个伟大的人,我们也应该从他的身上学到些东西。我觉得我在他的身上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想,如果把我们每天的烦恼的事情列一个清单,然后把没有意义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划掉,这张清单如果不是一无所有也是所剩寥寥。人生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才有意义。而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体现我们的价值,我们对别人、对家园、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当葛瑞格在为阿富汗的失学儿童夜以继日的辛苦奔波的时候,我们还在用“李刚”造句,我感到非常汗颜。
    和葛瑞格相比,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活过。
    《石头变学校》一书里除了传达出的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外,它还有一种不多见的英雄主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残手异人”萨夫拉兹身上,这个浑身有着中国侠客一样超人本领的家伙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却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大成功”,而当他加入到葛瑞格的那样工作的时候,他“欣喜若狂,兴奋又激动,说终于要干一番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大事了”。然后,他就全心全力地投入到这件“大事”上来,可以九个月不回家,可以手术之后刀口还没有封合的情况下就捂着肚子投入到工作,而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这一项事业。葛瑞格在他的书里没有提到“英雄”这个词——这是当然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英雄,而他却并不会承认这一点——然而他所描述的萨夫拉兹就是一个英雄:一身本领,有勇有谋,正义,尤其是,他心怀天下。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生同样了是没有白活,因为他的人生也极有意义。
    就是这样的葛瑞格、这样的萨夫拉兹以及他们的团队们,通过他们有意义的行动,在巴基斯坦地震后的克什米尔、在阿富汗那些连政府都不管的地区,一次一次地把用作武器的石头变成了一所所学校,这是一个美国人和一群阿富汗人、一群巴基斯坦人的成就,值得欣慰的是,在克什米尔地震灾区重建的学校里,有来自中国人的身影,正是他们的技术和劳动,才保证了在这个地震带里建成了一座抗震级别达到了8.2级的学校。我为我们的同胞们感到自豪。
    一个本没有学上的孩子,通过上学,可以改变他的命运;一个村子,因为有了学校,可以改变它的面貌;一个国家,因为有了学校,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竞争力;一个世界,因为有了学校,才能有未来。而那些把石头变成学校的人,无疑是值得敬仰的,他们完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业之一,于是,他们也拥有最有意义的人生。在此,真诚地向葛瑞格、萨夫拉兹以及他的朋友们致敬!
  •   一个普通的登山爱好者,因为一次登山途中迷路,被当地人救起,而许下了一个从此改变他人生的承诺。
    从《三杯茶》到《石头变学校》是他对承诺的延续,摩顿森的那份坚持和勇气是我觉得最难能可贵之处。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承诺,更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从科尔飞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开始,摩顿森踏上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虽然这一路有着无数次的迷茫、沮丧、孤独、悲伤甚至绝望,但是他从未停下自己的步伐。令人欣喜的是,渐渐地,他这一路的伙伴越来越多,这一路终于不再孤单。从巴基斯坦到阿富汗,他们涉足的都是最边远的地区,最贫穷的村子,最危险的地方,当他们在那里造起一栋栋美丽的校舍的时候,更是在为当地人民建起一座座闪亮的希望之塔。

    说起巴基斯坦的教育,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正在巴基斯坦工作的朋友的亲身经历:他说有一天一个巴基斯坦人考他数学,什么勾谷定理、开方、微分、积分之类的,他都干净利索地给解决了,当场就把那位老兄惊呆了。我很好奇问他是什么厉害的题目把人家给震撼到了?结果他告诉我问题的时候也把我震惊了。比如:画了一个直角三角,一边三,一边四,问他另一边是几?又或者,让他开169的方等。我说这不是咱们小学生都会做的题吗?他说可是他们没有学过,我当时就疑惑了,难道他们数学就只学“加减乘除”?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这件小事,发现此事是如此直观地让我们了解到巴基斯坦教育的落后甚至是匮乏。巴基斯坦甚是如此,那么阿富汗只可能更糟糕吧。我们从很多渠道听说过甚至看到过阿富汗人民深重的苦难,尤其的阿富汗的女孩,在塔利班的极权统治下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连外出行动都不能自由,又何来教育可言?记得《灿烂千阳》中的那个女孩,那几乎就是大部分阿富汗女孩的生活写照。

    书中关于吉尔吉斯人的生存状况真是让人感慨万分,这个被自己的国家、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民族,在这海拔万米以上、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因冰雪覆盖而与世隔绝的世界屋脊上生活着,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啊!幸运的是他们有一位伟大的领袖——阿卜杜勒•拉希德•罕,他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摩顿森终于兑现了他与这位伟人的约定——为他们建造一座学校。

    个人觉得这本《石头变学校》比起上一本《三杯茶》更加精彩,文字更有吸引力,也更加让我震撼。看上一本的时候多数时候是对巴基斯坦边远山区的贫穷和苦难的深切同情,而这本书中的巴基斯坦大地震、阿富汗战争、塔利班极权等看着更加让人觉得难受,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似乎都不肯放过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土地。

    石头变学校,这是一个美丽而又伟大的过程。
    放下枪,拿起笔,这是一个民族成功的希望。
    一个偶然许下的承诺,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如果说《三杯茶》还只是讲一个震撼故事,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那么这本《石头变成学校》便是承诺与践诺的苍凉与勇气。
      这次主要不写巴蒂尔人,而是吉尔吉斯族人建筑学校的悲壮。
      那种在塔利班炮火与绑架中建筑“毫无用处的学校”的悲壮。
      摩顿森很快会被世界忘记,也不会有人像为荆轲留下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名言。
      但他,会为吉尔吉斯族人带来希望。
      用铅笔和书为孩子指出一个方向,也许有美国味道,但绝无塔利班炮轰巴米扬大佛的固执、封闭、愚蠢和令人发指。
      
      在这个浮华漫天的时代,在这个为了房子和财富焦灼不堪的时代,
      这种文字和文字里的故事,能让人变得清澈。变得晶莹。
      秋水一般的清澈。
      洗涤灵魂的,不是故事,是“三杯茶”。

    凝起永恒的不仅是三杯茶,是一生情。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三杯茶代表的不仅仅是待客之道,还有信任和承诺。当“三杯茶”的礼仪完毕,我已经完全被征服了。摩顿森死里逃生之后,立下“为村庄建立学校”的宏愿,此后他为兑现承诺苦心奔走,终于建起了学校,将诺言变为了现实。
  •   假如时光倒退三十年,《石头变学校》几乎没有可能出版,或者只能作为批判材料在内部传阅。在我们国家的宣传系统里,美国在911之后出兵阿富汗,是一场带有报复性的侵略战争。但在《石头变学校》里,我们看到的是爱好和平的美国人为帮助阿富汗人民反抗塔利班的残暴统治赴汤蹈火,民间团体历尽千辛万苦修建校舍,让孩子们能够有条件读书,通过学问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石头变学校》是《三杯茶》的续集,写下了过去十多年间葛瑞格和他的团队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为孩子们修建学校的故事。众所周知,位于印巴边界的克什米尔地区和阿富汗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地区之一。这片区域地势险恶,气候恶劣,长年战火纷飞,恐怖分子出没其间。上个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的游击队展开了长达近十年“圣战”;到了90年代中期,塔利班组织夺取政权,实行高压统治。美国出兵阿富汗后,这个国家的动乱稍微有所收敛,葛瑞格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中亚协会来到阿富汗。在他的眼里,阿富汗伤痕累累,民不聊生,整个国家缺少学校,女孩完全没有上学的权利。他怀着一颗爱心想要修建学校,但却遭到多方的阻力,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部非虚构作品非常感人,虽然它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写的。葛瑞格和他的团队努力把“石头变学校”的同时,阿富汗战争、克什米尔地震、世界经济危机相继爆发,他们历尽艰辛,却矢志不渝。通过葛瑞格的宣传,大批美国人捐款、捐物,为葛瑞格的行动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的《三杯茶》在美国引起轰动,包括美国大兵在内的许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就算美帝国主义者出兵阿富汗动机不纯,但他们对阿富汗人民的帮助和真情,却是不可否认的。

    到2009年的秋天,中亚协会已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修建了131所学校。其中建设最困难的,是建在“世界屋脊”之巅帕米尔高原上的四间教室。这是在中亚协会的帮助下,由吉尔吉斯族人自己建设的学校。正如作者所说,这个民族的孩子的命运,仍然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美国人为他们带来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崭新的现代意识,而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得到大发展,还要靠他们自己。
  •   阿富汗,仅仅是阿富汗,一个名词,地图上的一小块,《新闻联播》里频频出现的热点,战乱和极端的代名词——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阿富汗,没有任何细节,没有任何血肉。不知道那里的女孩想上学成为孕产保健员,需要在父兄那儿克服多大困难。不知道母亲会对女儿说:书本会毒害你的脑袋,让你变成没用的妻子和母亲。”不知道一个寒冬过去,会冻死无数人。不知道一个小小村庄,一年死亡的婴儿有二十多个,比例达世界之最。不知道可怜的孩子,挤在厕所改造的简易棚里念书。不知道一个小孩,为盼学校建成会误踩地雷而死。更不知道阿富汗因国内糟糕状况,一度被要求取消其存在。

    那是一个遥远、陌生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不在同一纬度。我不关心,不主动搜索这类信息,不去看屏幕上那些邪恶或凄惨的异国面孔,或可说大脑拒绝接受此类信息。但是,我的耳朵没有开关,会接收关键词,于是,一个疯狂化、极端化、符号化、概念化的阿富汗成形了。

    《三杯茶》的热卖似乎是去年?我见过别人拿着这本书,因书名而好奇,但没读,因为好奇心还没达到那个临界点。这次机缘巧合,看了这第二本《三杯茶》,也就是《石头变学校》。当然,我钦佩作者践行诺言的勇气、毅力、坚持、信念和爱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在纸上给出了一个真实、丰富的阿富汗,具体而言,是让人认识了许许多多和所有人一样拥有情感、渴求,生活在苦难甚至绝望中的阿富汗人。正是这一点震撼了我。

    愈黑暗,愈能看见星星。葛瑞格·摩顿森就是那片黑暗中的一颗星,他发的光,不仅仅是那些学校,而是借由文字从外部打开了一个世界,或许会使得更多星星愿意在这片黑暗中出现。
  •    有的人,腰缠万贯,炒房、豪赌,钱生钱利滚利……
      有的人,至多中产,卖车卖书,为的是让素不相识的孩子接受教育……
      
      有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装病为逃课;
      有的孩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求知若渴……
      
      命运从来不是公平的。同样生而为人,要走的路却天差地别。有时候,我们有选择权;但也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
      
      看《三杯茶》是一个偶然,但它却带给我不小的震撼;而看其续篇《石头变学校》已是一种必然,那些让人牵肠挂肚的孩子们……
      
      记得第一次听闻“人体炸弹”时,震惊之余也纳闷,为什么会有人甘愿这样葬送自己。难道他们以为,这样才是他们最好的人生?那么他们的父母孩子呢?成年人也就罢了,那些什么都没经历过的孩子,为什么也这么激进?
      
      跟着这位教育的使者,我们在阿富汗走了一遭。然后知道,问题出在教育上。几经战乱的阿富汗,满目疮痍,百业待兴。政府顾不上办教育,于是激进宗教乘虚而入,这些本该无忧无虑过童年的孩子却居然被洗脑;塔利班政权名令禁止女子接受教育……书中说,一个男子接受教育,受惠的是他自己,然一个女子接受教育,那么受惠的将是整个社区。此言不虚。女子接受教育了,一来结婚年龄会往后延,二来有能力区别正常教育和激进的洗脑教育,从而避免自己的孩子误入歧途,三来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后,会显著提高社区的医疗卫生水平,至少能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这些,她们都知道,但只能被动地等着有谁去建学校,如果没有“三杯茶”,这样的等待或许没有尽头。
      
      最让人敬佩的是那支被政府遗忘的吉尔吉斯族游牧民。他们是引导作者进入阿富汗的人,他们的所在是“最后的地方”;光在《石头变学校》中,他们就等了七八年。在他们的生存都遭到威胁时,一所学校却能给他们带去所有的安慰。那个睿智的首领,三访总统,得到的却只是空口承诺。现在,他们总算快要实现夙愿。只是那个长者在有生之年却未亲眼目睹。
      
      作者是伟大的,但是他离不开他背后的可爱的美国人民,在金融危机之时,他们亦没有中断慈善。再看看那些孩子的“一分钱计划”,哦,我想,他们都是自愿的……
      
      找一个周末,泡上一杯茶,打开这本书,细细品味这物欲世界中不易的美好。
  •   这是继三杯茶后作者的第二部作品,我迫不及待的品味着,葛瑞格.摩顿森从他的一个承诺开始,苦心奔走十余年,在当地陆续建设90余所学校,他让全世界为之动容。
  •   从《三杯茶》到《石头变学校》是摩顿森对承诺的延续,摩顿森的那份坚持和勇气是我觉得最难能可贵之处。
    石头变学校——因为用心、宽容体谅以及坚持与承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一次一次地把用作武器的石头变成了一所所学校,一个本没有学上的孩子,通过上学,可以改变他的命运;一个村子,因为有了学校,可以改变它的面貌;一个国家,因为有了学校,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竞争力;一个世界,因为有了学校,才能有未来。
  •   在《三杯茶1》中,作者摩森顿于攀登K2峰迷路,科尔飞村居民拯救了他的生命。虽然当地的居民生活艰困,但他们却为摩森顿煮了甜茶,让他恢复力气,而后身体得以康复。摩森顿被村民的善良打动,也被山区的穷困震撼,他决定要为他们建成一所学校,并最终达到目标。而后他致力于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历时12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成60余所学校,上万孩子享受到了正规的教育。

    如果说《三杯茶2》讲述的是作者如何在花园里播下第一颗种子的故事,那么《三杯茶2》则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在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开展项目的历程。他在第一部书籍出版后一直投身于发表演讲,四处宣传和筹集资金的活动,并在阿富汗帕米尔“世界屋脊”的中心,紧邻古老的吉尔吉斯墓地的地方,耗尽心力终于建成了一所学校。在书中,我们了解到中亚协会的组织结构、日常安排和工作流程,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体验他们辛劳的过程。我们看到他们怎样为女童教育打好物质和情感基础,怎样在塔利班武装力量的中心地带成功建立起学校。当这些神秘而又庄重的事件被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当看到书中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珍贵的照片里,贫困地区儿童们稚嫩纯洁的双眼中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时,我的心灵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其实在我们国内,也有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众多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儿童教育问题的有识之士慷慨解囊,资助了数百万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援建希望小学万余所。记得曾经看过一些报道,曾经担任河北省军区副政委的赵渭忠已逾古稀之年。1992年退休至今的17年间,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奔走呼号,他和家庭向希望工程捐款100万元,资助学生650人,还发动社会各界向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万元,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希望爷爷”。我希望他们的事迹也能像编辑成书,著成我们中国的《三杯茶》。
  •   《三杯茶》看到第二部,深深悟到了“承诺”的重量和含义。

    葛瑞格只是个普通的美国小民,但他心中有坚守,哪怕是双手石头摞石头,也要盖学校。

    封面上,葛瑞格和几个孩子站在一起,背后是澄澈无比的天空,及天空下广袤而略带荒凉的土地。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共同打造了自己的传奇。
      
    经常会想,我们能够给予别人的最好的礼物是什么?那必定是他们内心的渴盼吧。葛瑞格在生命获救的那一天起,应该就下定了决心,所以才会把等重的承诺双手奉上。
  •   《石头变学校》是继《三杯茶》在巴基斯坦故事之后,向我们讲述阿富汗的故事,作者带着一份使命——对吉尔吉斯人的承诺,一路驶向阿富汗,我相信这不紧紧需要的是勇气,更多的是内心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支撑着作者,在阿富汗的种种磨难与困难,不仅没有磨灭作者的梦想,更多的是让他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教育才是最终的出路,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因为走的太久,而忘记了当时为何出发,作者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也教育了我,坚信梦想,勇往直前!!!
  •   本以为第一本书已经够石破天惊,第二本书,更是跌宕起伏。在战火纷乱的阿富汗,一个美国人如何为自己的学校找到道路?如何走到吉尔吉斯人的领地?幸运的是,摩顿森找到了方法。让我们一起感动,一起欢呼吧。你可以与作者一起品味伊斯兰的三杯茶。
  •   “ 多少年来我们在书里窥望着他们,却又远离他们。从《灿烂千阳》到《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我们带着同情与丰盛的好奇心,隔着文字织就的帷幕,观望那些禁忌、挣扎、私刑,然后叹息。多少人如我,从未想过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错综复杂的宗教主义,冷酷无情的塔利班,难以沟通的思维沟壑……我们的理由很多,行动却很少,所以中东变为被远离的世界。 却有这个不知深浅的美国小男人,在地图上都难以寻找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不毛之地,哼哧哼哧一所所建学校:10年,131所学校,58000名学生。喝过一杯杯茶,他成了他们要以生命保护的亲人。在他的笔下,这些暖色的镜头才得以展示给世人:宗教领袖可以为了孩子的教育骑马六天六夜来找他建学校;巴基斯坦乡村女孩宁愿苦等十年也要实现当医生的梦想;塔利班在他的学校里如天真顽童般荡秋千而不是大行破坏之道……承诺、关怀与爱这些最基本却又最灿烂的人性,在这个现代高度文明之外的世界里,磨砺得更加纯净动人。 谢谢你,葛瑞格,为你所做的一切。我们只有一双手,或许只能做微小的事情,却能从微末之端改变世界。”------douban青豆小姐打酱油评
  •   第一本《三杯茶》是以一个旁观者来写的,看完很感动,这本《三杯茶2:石头变学校》是摩顿森自己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刚开始看,书很不错
  •   终于发现,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中,人们的同情心并未麻木,亦未失去爱的能力,因此,葛瑞格接下三杯茶后身行力践一个长达十余年的承诺;而他就这段经历在二百三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六百八十多场演讲,常常听众爆满,某些场次竟达数万人;因此在全球经济崩溃之时,一万多普通市民为那个遥远国度的孩子捐赠了十二万五千多美元的支票……也因此,这样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虚饰和夸张的两本书,在三十六个国家同时出版,震撼了数千万不同肤色的读者……
    可为何,所有的冷漠与麻木同样属于为这样一个故事而震撼、而感动的人们。
    可以在灯红酒绿的夜店里一掷千金,却俨然无视门外近在咫尺的乞者;可以为马路中央又一起的家破人亡的悲剧发几声叹息却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伸一把援助之手;可以为远在天边的他们感动不已却对身边的小小善意和零星温暖怀疑不屑……
    可以看得到千里之外的善,却冷眼纵容近在咫尺的恶。
    而冷漠纵容,与为恶本身,是否真有泾渭之分?
    在这样的前提下,为无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故事”而“震撼”、“感动”,是不是也是一种伪善?

    写下这些,更像发泄和吐槽。
    不仅关于那群世界屋脊被人遗忘的孩子,也不仅关于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只是不愿这样的书成为尘封许久的善良的宣泄口,唯一的作用是扯动久已麻木的泪腺洒几滴廉价的同情之泪……
    但除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   三杯茶2:石头变学校(《三杯茶》第2部,感动全球的爱与承诺
  •   第一部我已经看完了,也是在当当买的。发现第二部上了就迫不及待的买了。三杯茶这本书很喜欢也很感动,摩顿森让我很佩服,他的坚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强烈推荐这本书我都介绍好几个朋友看这本书了,感触很深,希望还会有第三部,第四部。。了解中亚协会的近况。
  •   看了第一部之后就很想看第二部,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在浮华,金钱,权利诱惑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多阅读,多看书,沉淀自己。我很佩服三杯茶的作者,摩顿森他是如此无私,勇敢,冷静!
  •   读一本书,总喜欢找到和自己内心,自己生活的契合点。而三杯茶,最触动我的是他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勇敢选择和承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很难,摩顿森却让我看到了这件事的简单。当然,简单背后是一种持续的坚守。
      这第二部,便是这种持续的坚守,很难,但他做到了,所以,他很了不起。
      由此获得力量。
      向一切勇敢而坚持的人致敬。
  •   有一次感动,就会接受第二次的突袭。读完《三杯茶》,会想很多很多,我们身边的,山区的,还有微博上面经常看到的一些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孩子的眼睛。石头变成学校了,我们也期待欲望变成现实。虽然很小的力量,但是我一直资助的孩子,给我的是从未停止的感动。坐下来,再喝三杯茶吧~~
  •   读完此书,你就明白,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并不是那么远,自己生活的是如此的幸福,如此的幸运。同时,你还能看到在世界最远的角落,在世界尽头的孩子们,是怎样饱受战争之苦,在风雨飘摇,灾难横行的偏远山区,艰难的生活,艰难的坚持学习,不想被宗教极端主义灌输思想。在摩顿森的行程中,你可以看到一杯茶,两杯茶,三杯茶带来的惊人效果,你可以了解到,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就是真诚相待。
  •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先前读了《三杯茶》,特别感动,里面没有特别华丽的文字和内容,作者只是写出了他所做的,他没有把这些成就、事迹都记在自己身上,他感谢每一个人,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帮助过他的、拒绝过他的、给协会捐过钱的,或者只是写信来的,以及读这本书和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的人。读的时候,读到他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与科尔飞村村人的承诺的时候,就特别感动,很多人都只是说一说,也许回去就不再记得,也或许行动了觉得太困难而放弃,但是莫顿森不同,他坚持了下来,并将发展女性教育当作了毕生的事业,第二部里,对他在工作上与同事们遇到的困难描写的更加详细,真的是常人所难以坚持下来的艰辛,但是他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又是那么开心,只要这样就很好。莫顿森先生是个善良,淳朴,亲和,具有魅力的人,却又略显笨拙,像一只高大的棕熊
  •   摩顿森写的三杯茶这本书曾经令我非常感动,希望这本书不会令我失望
  •   石头变学校。。当喝下第一杯茶时是感动,第二杯是体会,第三杯是回味。。
  •   读了1才来买的2。1让人很感动,让你看到一个让世界遗忘的阿拉伯世界。连年的争战,贫穷、疾病、压迫。生活在和平地区的人们怎么会想到这世界还有这样一个被遗弃的地方。这里的人是怎么样过生活的。如果说《追风筝的人》里的故事在时间上离我们似乎还有些远,《三杯茶》却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绝望中奋力求生的,或许我们更应该珍惜目前的生活,不论这生活是怎样的不尽如人意。摩顿生是个敢想敢干,意志坚强,善良勇敢的人。正是他的这些品格里的光辉,才使他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而这点却是我们这些只会为某个故事流两滴泪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书的内容没什么问题,只是封面有些许破损,虽然是用塑料膜密封了的。
  •   两年前在大学图书馆就看了《三杯茶》,对于热衷于从事公益服务的我,看完书后完全被摩顿森的热忱、执着和坚持感染了。现在生活平淡无趣,再续三杯茶,希望激发起自己的热情。
  •   《三杯茶》的续作,当时看《三杯茶》时,看第二次才大致看明白。《石头变学校》正在阅读中,非常佩服作者的胆识与魄力。支持……
  •   好评,第一部也有入手,感动!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温暖感动!
  •   再一次的承诺让葛瑞格医生勇敢的踏入了阿富汗,他和他的伙伴们克服重重困难,让石头变学校,为那一片片土地带来了阳光。希望战争永远停止,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的在美丽的校园里读书嬉戏。在此向那些为发展偏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所有的人们致敬。
  •   读了三杯茶后 我就想买石头边学校这本书 当时没有 所以等到有了 就迫不及待的买了,两本书都没非常好,但是我觉得第一本更好。这两本书不但向我们讲述了作者怎样历经万难的帮助那些贫穷想要读书的孩子 ,特别是女孩,还向我展现了那些地区的生活现状,学到了不少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   看过三杯茶后决定再买石头变学校,小小一本,拿起来很方便。
  •   摩顿森的书,很平民化,读起来真的是爱不释手。对于阿富汗,我看过基本描写的书,像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非常同情哪里的人们,我也更加敬佩摩顿森,为了这个地方的教育,呕心沥血。同时鄙视当地政府,为什么不投入呢?更加鄙视塔利班!
  •   三杯茶2:石头变学校(《三杯茶》..”
  •   比较三杯茶1,这石头变学校,写的更好。情节人物更加丰满,性格鲜明。特别是比前部人物重点放在了其他人身上,不仅仅是只写作者自己。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一杯茶,你是我们的朋友;续上第三杯,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保护你。感动于文字本身,喜欢这样的小说
  •   时间是世界上走的最快的,当初葛瑞格·摩顿森带头建造的学校,如今早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女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为那些贫困的山村带来了光明未来。
  •   葛瑞格真心相信,解决阿富汗冲突不能寄望于炸弹和枪炮,只能依靠书、铅笔和笔记本。他教晓我们爱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有了爱,他才在黑暗中看见星辰。非常值得推荐。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   这个商品不错~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   《三杯茶》在我读来,是三层含义: 第一杯茶:是关于感恩的故事 第二杯茶:是关于承诺的故事 第三杯茶:是关于坚持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很感人,关键在于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我能想象让这个世界变得充满仇恨和愤怒的,不是缺少财富,而是缺少给底层的人民以希望。
  •   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看到《三杯茶》第一部,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这本书,还特地订购了第二部。正如标题所言,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在残酷、现实、势力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一个不顾一切为了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们的教育事业奋斗的主人公,他建造的一所所学校就像一团团明亮温暖的火,种在了黑暗的落后地区的孩子们的心中,给我们希望与温暖。在品读作者事迹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流下了温暖人心的泪水。说实话,在读此书的时候,我正处于离职状态,在家闲了2个月,内心深处有着对于找工作的急躁,正是这样的时刻遇上了《三杯茶》,它告诉我遇到困难不要急,安静地喝上“三杯茶”。你的困难会有机会解决的,你的颓丧感也会随着三杯茶的时间散去的。
  •   是在“三杯茶”之后买的,比“三杯茶”更具可读性,对事件的描述很生动、鲜活,作者改为第一人称叙述更有可信性,对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理解更多,推荐给家人后一致认为非常好。
  •   孔孟对人之初性本善恶的思考至今仍无确定的答案,其实,就我个人而言,人之初性中有善的东西,也有恶的,教育就是一种可以扬善剃恶的有效办法。人总是因为了解和认识一些东西,然后做出判断。延至对暴力、战争的看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想在伊拉克,在阿富汗,教育、书本、笔的潜力就更显突出。

    我们都需要《石头变学校》的作者那样一种对教育和承诺的信念,相信战争和苦难会离人类越来越远~~
  •   从三杯茶第一部到第二部都是充满了爱与希望,感动得人落泪。这才是真正的公益,慈善
  •   三杯茶1我看完了,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无法想象他是怎么冒着生命危险任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在那贫穷的地方盖起一座座学校,而那些贫穷的人所教给我的是那么的独一无二
  •   这几年都会读这种题材的书*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到<三杯茶>`相信不会让我失望
  •   继续跟随摩顿森的脚步探寻白与夜的消息,看石头开花···
  •   从三杯茶的意义,葛瑞格医生用尽全力去帮助需要得到教育的人,特别是女孩,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   因为看了三杯茶看见出第二本很兴奋的买了,感觉还是第一本感触多,不过第二本也不错啦,很想知道学校现在盖怎么样了呢。
  •   我是买了第一本 才想买它的续集 然后 本书作者我甚是敬佩 从一个一毛不拔之地 建造学校 三杯茶 值得奉上
  •   看完第一部后就赶紧接着看石头变学校,作者为建学习所做的一切努力,在巨大的压力与困难下仍坚持完成他的承诺,敬佩!!!推荐
  •   看完 三杯茶1 被作者深深感动了,看完 2 后更对他充满了敬意!
  •   我是读了《三杯茶》第一部才买这本的,很感动,也很感慨:原来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醋,还有更加宽广的意义。一个普通的人竟然也可以做到这么伟大,实在了不起。
  •   以前买过第一本,三杯茶,很感动那个故事。突然发现竟然有第二部,果断买了。很值得看的书啊。
  •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你可以为这个世界奉献多少?这本书让我震撼于人世间的大爱,震撼于人世间的自然美景,震撼于人性光辉的美丽。摩顿森那一诺千金的美丽让我感慨,那锲而不舍的意志令我敬佩!! 我始终相信爱的种子会播中到更多人的心中,总会在某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   既然是三杯茶就得继续喝完,一个承诺,用一生来实现。
  •   先买了《三杯茶》1,看后深受感动。遂决定再买《三杯茶》2.
  •   三杯茶第一部让我很感动,一口气读完了,所以接着买了第二部,正在阅读中!
  •   是配套和三杯茶2 一起买的 最近妹妹再看 很喜欢 经常带去学校 在课余时间看 等妹妹看完了 我就可以看啦
  •   第一次看的《三杯茶》,非常喜欢,所以就继续看了这本书,也非常地好,深深地为主人公的大爱所感动,有时候人生的追求可以很远,可以很大,不要紧紧盯着自己的利益不放,有容乃大。
  •   几年前买过《三杯茶1》,深受震撼!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四处筹钱,只为贫困的大山里的孩子能有个遮风挡雨的校舍......看到新出了《三杯茶2》,毫不犹豫,买了!
  •   说实在的,文笔并不是很好,但却是一本能让我们很好的了解三杯茶的真正意义。或许看完了,我们也不会立刻做出捐款等响应的活动,但至少我们知道有那么一群美国人在为中东的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解到中东的人们需要走出战争阴影、走向文明的机会,和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希望有能力的人,在看完这本书后为这份人类共同的事业献出一份力量。我相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   看了三杯茶的第一部,因此又买了第二部,这个故事让人震撼,你会觉得原来改变时那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你付出行动
  •   《三杯茶1》,让我了解到坚持地力量,为自己,为世界范围内偏远地区的人们。《2》的故事继续延续,内容让我感动,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   很感动,看完三杯茶后买的这本书,很震撼,很值得一读
  •   之前看过三杯茶 很是让人感动,推荐最好从三杯茶开始看起~
  •   很早之前看了《三杯茶》1,这次看到第二部也出来了,毫不犹豫就下单了。这是个能改变世界的故事。
  •   买了《三杯茶》,和这第二部,然后给朋友也买了这两本寄过去了
    真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来看看这两本书
  •   摩顿森在延续他未完的善举,通过第二部我也在继续将这种感动在心底延续。
  •   看了《三杯茶》,很感动,买回第二集继续看。
  •   看完了《三杯茶》,很感动,这次又看到了第二本,想必跟之前是一样的,期待……
  •   关于在阿富汗的故事,三杯茶,和第一部一样很好看。不过,不是同一个出版社,有的人名译法不一样,不过不影响
  •   三杯茶2,给人感动,不再狭隘~
  •   三杯茶1 就已经很好看了,这本更让人感动
  •   三杯茶,第一部刚读完,想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所以买了第二部继续阅读
  •   《三杯茶》的真实、良知、执着与翻译让我将之奉为无可超越的巅峰。不知这本还会带给我刻骨的感动。
  •   看完三杯茶1,毫不犹豫买了2。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感动,中亚协会是我最想捐钱的组织了
  •   三杯茶的第二部,果然不错,作者是个好人
  •   看过三杯茶才知道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发生着什么事。
  •   看了三杯茶1后买的,感动
  •   很喜欢三杯茶,这是三杯茶的续集么,书的纸质一般,希望延续第一本的感动
  •   看完了《三杯茶》,很感动,当然不会错过《三杯茶2》啦。书中语言朴实真诚,一下就让心静下来了。格瑞格很伟大。
  •   读过三杯茶第一部,非常喜欢,所以买第二部来读,书的质量很好,内容很不错,值得读
  •   冲着三杯茶买的,每一个有心支教,或支教过的人,都会对这类书爱到不行。然后,在每一次失去动力,即将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给自己一点力量,坚持,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坚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坚持。
  •   《三杯茶》还是不错的续集,希望能够感动!
  •   之前看过三杯茶,这次还能继续让我因为他的执着而感动!
  •   三杯茶的续集,感动继续!
  •   看了三杯茶1,看到2出来了,就马上买了。感动一下自己的情绪
  •   感动依旧,期待三杯茶3,4,5……
  •   买第一本 三杯茶 的时候恰好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便买了下来。现在读完了,很是感动。
  •   看了三杯茶一,很感动,但是抽不出时间看二
  •   三杯茶第一本是两年前读的,心灵很受震撼。第二本可以说是延续了第一本的温暖,值得看。
  •   看过三杯茶1,很感人,很真实,了解了不了解的世界和贫穷的生活,希望可以为战争中的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不是看书,这中的世界是我们永远也接触不到的。支持!
  •   三杯茶的第一部还没有读 先将第二部收入囊中 哈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