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作者:杜鲁门·卡波特  页数:320  译者:夏杪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1月15日,夜,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及其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平静的村庄陷入前所未有的猜忌与恐惧,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一连串访谈,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最重要的——两名凶案嫌疑人。 一个天才的作家,经过长达六年的精心梳理,逐渐将案件重建、还原:从案发现场到发现蛛丝马迹,从凶手与亲人温情的通信到最终被吊上冰冷的绞索。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的灵魂、他的目光、他的笔,比凶刀更加绝望冰冷……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英国文豪毛姆誉为“现代文学的希望”。  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4岁时父母离异,被寄养在阿拉巴马乡间与亲戚一起生活。幼年坎坷的身世,养成沉浸于自己一方小天地的性情。11岁开始创作,19岁以短篇小说《关上最后一道门》获得欧?亨利奖。1948年,首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在文学界引起轰动。此后随着《夜树》、《地方色彩》、《草竖琴》等作品的陆续发表,创作才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1958年,《蒂凡尼的早餐》问世,奠定了“战后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小说不久即被搬上荧幕,经由奥黛丽·赫本的完美演绎,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不朽经典。1966年,沉潜多年的旷世杰作《冷血》出版,震撼世界文坛,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分水岭”。然而这部纪实作品在带来声名的同时,也削弱了卡波特的创作活力。此后的他耽溺于放纵奢靡,再未写出重现辉煌的作品。1984年8月25日,才情怒炽、敏感复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  《冷血》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细致展开,尤其是对两名凶犯心灵状态的深刻剖析和犯罪背景的冷峻挖掘,以及文字背后的悲悯沉郁,令所有读者在拍案叫绝的同时无不唏嘘动容。这种“非虚构小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使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在世界文坛也拥有崇高的地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死神来临前夕第二章 不明人士第三章 水落石出第四章 角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死神来临前夕  霍尔科姆村坐落于堪萨斯州西部高耸的麦田高地上,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被其他堪萨斯人称为“那边”。这里距科罗拉多州东部边界约七十英里,天空湛蓝,空气清澈而干燥,具有比美国其他中西部地区更加鲜明的西部氛围。当地人操着北美大草原的土语,带有牧场牛仔特有的浓重鼻音;男人大都穿紧腿牛仔裤,戴斯泰森牛仔帽,穿尖头长筒牛仔靴。这里土地非常平坦,视野极其开阔;旅行者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马匹、牛群以及像希腊神庙一样优雅耸立着的白色谷仓。  霍尔科姆村也可以从很远的地方望见。不过这里没有什么景致,只是一堆参差不齐的建筑。圣达菲铁路的主干线从中间经过,将小村一分为二。这个毫无规划的小村庄,南部流淌着黄浊的阿肯色河,北面是第五十号公路,东西两侧是牧场和麦田。这里的街道没有名字、没有遮拦,也没有铺柏油,因而每当雨雪消融,厚厚的尘土就会变成恼人的泥泞。村的一头有一座荒凉陈旧的水泥建筑,屋顶上立着一块霓虹招牌,上面写着“舞厅”二字,但是舞会早已停办,霓虹灯也有好几年没亮过了。附近还有一幢建筑,也有一块失去意义的招牌,安在一块脏兮兮的玻璃窗上,写着“霍尔科姆银行”几个大字,上面的金粉已经剥落。早在一九三三年,霍尔科姆银行就已倒闭,以前的账房改成了公寓。这里是村里仅有的两座“公寓”之一,另一处房子也是摇摇欲坠,因为当地学校很多教师住在那里,所以被称为“教师公寓”。此外,霍尔科姆大部分住宅都是前门带有门廊的木质平房。  靠近火车站的南边,有一所破败不堪的邮局。女邮政局长面庞瘦削,穿着牛皮夹克、牛仔裤,脚踏一双牛仔皮靴,掌管着这里冷清的业务。车站本身也显得有些寒碜,黄绿色油漆正在剥落。“酋长号”、“大酋长号”、“卡皮坦巨岩号”等著名快车天天从这里经过,但从不停留。事实上,除了偶尔有一辆货车停靠外,所有客车都不会停。公路上有两处加油站,其中一处兼做食品杂货店,但货源奇缺,另一处附设咖啡馆——哈特曼咖啡馆,老板娘哈特曼太太卖三明治、咖啡、冷饮以及三点二度的啤酒。像堪萨斯州其他地方一样,霍尔科姆也是“禁酒”的。  除非你把霍尔科姆学校包括进去,否则这些实际就是霍尔科姆村的全部了。这所十分漂亮的学校揭示了小村破败表象下真实的经济状况:总的来说,家长们还是富裕的。他们把子女送进这所现代化、师资力量雄厚、学制也相当完备的学校——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学生通常约有三百六十名——他们开着一辆辆的汽车,把子女从附近各地送来上学,有的甚至远在十六英里外。农场和牧场上的人家大部分都在室外劳作,他们早先是来自各国的移民,有德国人、爱尔兰人、挪威人、墨西哥人和日本人。他们饲养牛羊,种植小麦、高梁、草籽和甜菜。农民总要靠天吃饭,但是在西堪萨斯地区,农民们却认为自己是“天生的赌徒”,因为他们必须和极少的降雨量(年均降雨量为十八英寸)以及令人苦恼的灌溉问题作斗争。不过,过去的七年,老天很仁慈,一直风调雨顺。芬尼县霍尔科姆村的农家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们不单靠农业挣钱,也靠开采当地丰富的天然气捞点外快。崭新的学校,农合里舒适的布置,以及高高鼓鼓的谷仓,无一不是证明。  直至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很少有美国人——实际上,就连堪萨斯人在内——听说过霍尔科姆这个地方。就像河里的水、公路上的摩托车、圣达菲铁路上疾驰而过的黄色列车毫不在意这块地方一样,此处从未发生过任何戏剧性事件。二百七十名村民满足现状,安于平静的生活:工作、打猎、看电视、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在教堂里练习唱诗、出席4-H俱乐部的会议。但到了十一月那个星期天的凌晨,几声外来的异响,扰乱了霍尔科姆原有的声息——野狼歇斯底里的嚎叫,风吹枯草刮过大地的千裂声,以及火车头渐去渐远的汽笛鸣响。当时,霍尔科姆正沉浸在睡乡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听见。四声枪响,共夺去了六条人命。打这以后,向来不加防范、夜不闭户的村民们发现:疑神疑鬼的念头改变了他们,那阴森的枪声在多年老邻居之间点燃了猜忌的火花,他们像陌生人一样怪异地互相打量。  四十八岁的河谷农场主赫伯特·威廉·克拉特,最近因为要买人寿保险的缘故,刚刚做了一次身体检查,得知自己的健康正处于最佳状态。他戴着无框眼镜,不到五英尺十英寸的中等身材,但却很有男人气概。宽阔的肩膀,乌黑的头发,下巴方方正正的,一张自信的面孔充满了健康的朝气。他的牙齿完好无缺,结实得可以咬碎核桃;体重和当年从堪萨斯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时一样,还是一百五十四磅。与住在附近的泰勒·琼斯先生相比,克拉特先生不算是霍尔科姆最富有的人。但是,他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在附近的加登城也同样受人爱戴。他是县筹建委员会的负责人,最近主持修建了第一卫理公会教堂,那是一所耗资八十万元的大手笔。他最近还当上了堪萨斯州农业组织联合会的主席。此外,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他一直是联邦农村信用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所以在美国中西部的农家中,他也是有口皆碑的人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卡波特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冷血》韵律天成,字字如金。  ——诺曼·梅勒  ★卡波特以冷静、精确的第三人称镶嵌式笔法,针对凶手的冷血心理背景加以掌握,故事冷血,他的笔力更冷血,因而使得读者也为整部作品的气氛忐忑不安。《冷血》在当代文学里创造出一种新的犯罪纪事类型小说,是碰触到集体心灵里“无目的之邪恶”的开山之作。  ——南方朔(文化评论家)  ★(卡波特)他一生著作不多,但的确是个天才,别人写作是在岩石上钻泉眼,他却才情恣意,犹如精灵。  —— 孔亚雷(作家)  ★一部非同凡响、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真实记录”,有史以来美国最好的纪实作品。  ——《纽约时报》  ★不论拥有何等成就,《冷血》都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件。  ——当代知名文学评论家、卡波特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乔治·斯坦纳  ★《卫报》真实的记录成就了这篇伟大的作品——苦痛、可怕、疯狂,是当时情景的最佳展现,承载着如此巨大的的灾难,仍不失为一部好的悲剧作品。  ——《纽约书评》  ★《冷血》给霍尔科姆小镇带来根深蒂固影响的原因如下:首先,得力于卡波特精确的景物描写,这一点在作品伊始就体现出来;此外,1959年的美国正处于十字路口,《冷血》的问世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卫报》记者艾迪·皮尔金顿  ★杰作……引人入胜。  ——《生活》杂志  ★近十年来的文坛巨著之一。  ——伦敦《星期日快报》

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最推崇的天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旷世杰作,美国当代文学的分水岭,入选兰登书屋“百年百佳经典文学”,美国书评家协会“20世纪最伟大图书”,荣获爱伦·坡奖,创作过程拍成电影《卡波特》,菲利普·霍夫曼因之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称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冷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冷血。。。。。。
  •   《冷血》
  •   冲击很大
  •   美)杜鲁门·卡波特作品
  •   7dwxliqmkg0d
  •   还没看,活动时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