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日] 东野圭吾  页数:264  字数:170000  译者:娄美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    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    作为一部手记体杰作,《恶意》多年来在票选中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被评论界和众多读者视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无限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复杂人性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    更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
  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生于大阪,直木奖、推理作家协会奖、江户川乱步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等日本重要文学奖项得主,出道20余年来作品逾60部。
  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随着写作功底浸润日深,涉及领域也不断延伸,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日渐精微。

书籍目录

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疑惑之章加贺恭一郎的记录解决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探究之章加贺恭一郎的独白告白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过去之章(一)加贺恭一郎的记录过去之章(二)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过去之章(三)加贺恭一郎的回忆真相之章加贺恭一郎的阐明

章节摘录

  事情发生在四月十六日、星期二。  那天下午三点半我从家里出发,前往日高邦彦的住处。日高家距离我住的地方仅隔一站电车的路程,到达车站改搭巴士,再走上一小段路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  平常就算没什么事,我也常到日高家走走,不过那天却是有特别的事要办。这么说好了,要是错过那天,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他的家就座落在美丽整齐的住宅区里,区内清一色是高级住宅,其中偶尔可见一般称之为豪宅的气派房子。这附近曾经是一片杂树林,有不少住家依然在庭院里保有原本的林木。围墙内山毛榉和砾树长得十分茂盛,浓密的树荫覆满整条巷道里。严格说起来,这附近的路并没有那么狭窄,可是一律给规划成了单行道。或许讲究行走的安全也是身分地位的一种表徵吧!  几年前,当我听到日高买了这附近的房子时,心里就想,果不出所料。对于在这个地区长大的少年而言,把家买在这里乃人生必须实现的梦想之一。  日高家称不上豪宅,不过光夫妻俩来住的话,可说绰绰有余、十分宽敞。主屋采用的屋顶形式虽是纯日本风,不过边窗、拱型的玄关、二楼窗际的花坛则全是西式的设计。这些想必是夫妻俩各拿一半主意的结果?不,就砖造的围墙来看,应该是夫人比较占上风。她曾经透露,一直想住在欧洲古堡般的家里。  更正,不是夫人,应该说是“前夫人”才对。  沿着砖造的围墙走,我终于来到方形红砖砌起的大门前,按下了门铃。  等了很久都没人来应门,我往停车场一看,日高的SAAB车不在,可能是出门去了。  这下要如何打发时间?我突然想起那株樱花。日高家的庭院里,种了一株八重樱,上次来的时候只有三分开,算算已经又过了十天,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虽然是别人的家,不过仗着自己是主人朋友的份上,就不请自入了。通往玄关的小路在途中岔了开来,往建筑的南边延伸而去。我踏上小径,朝庭院的方向走。  樱花早已散落一地,树枝上还残留着几许可堪观赏的花瓣。不过这会儿我可无心观赏,因为有个陌生的女人站在那里。  那女人弯着腰,好像正看着地上的什么东西。她身着简便的牛仔裤和毛衣,手里拿着一块像白布的东西。  “请问,”我出声问道。女子好像吓了一大跳,猛地转过身来,迅速地挺直腰杆。  “啊!对不起。”她说,“我的东西被风吹到院子里了,因为这家人好像不在,所以我就自己进来了。”她将手里的东西拿给我看,是一顶白色的帽子。  她的年龄看来应在三十五到四十之间,眼睛、鼻子、嘴巴都很小,长相平凡,脸色也不太好看。  刚才的风有那么强,会把帽子吹掉?我心里犯着嘀咕。  “您好像很专注地在审视地面呢。”  “哦,因为草皮很漂亮,我在猜,不知是怎么保养的。”  “唔,这我就不知道了,这是我朋友的家。”  她点了点头,好像知道我不是这家的主人。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点了点头,与我擦身而过,往门那一头走去。  之后大概过了五分钟左右吧,停车场那边传来车子引擎的声音,好像是日高回来了。  我走回玄关时,深蓝色的轿车正倒车驶入停车场,驾驶座上的日高注意到我来了,向我微微地点了个头。驾驶座旁的理惠,一边微笑一边对我解释。  “对不起,本想出门去买点东西,结果碰到了大塞车,真伤脑筋。”一下车,日高马上举起手做了个手刀的姿势,表示抱歉,“等很久了吗?”  “没有,并没有多久,我跑去院子看樱花了。”  “已经开始凋落了吧?”  “有一点,不过真是棵漂亮的树呢。”  “开花的时候是很好啦,之后就麻烦了。工作室的窗口离得比较近,毛毛虫都从外面跑进来了。”  “这就伤脑筋了。不过,反正你也不会在这里工作了,对吧?”  “嗯,一想到可以从那毛毛虫地狱里逃出来,我就松了一口气。啊,还是先进来吧,我们还留着一些器具,可以请你喝杯咖啡。”  通过垂拱的玄关,我们陆续进入屋里。  屋子已经整理得差不多,原先墙壁上的挂画也收了起来。  “你们行李都收拾好了?”我问日高。  “除了工作室外,大致都收拾好了,剩下的就交给搬家公司了。”  “今晚打算住在哪里?”  “早就定好皇冠饭店了。不过我可能要睡在这里。”  我和日高走进工作室。那是一间约十张塌塌米大的西式房间,里面只剩下电脑、书桌和一个小书架,显得空荡荡的,其余的东西大概都打包了吧。  “这么说来,你明天还有稿子要交差喽?”  日高眉头一皱,点了点头:“连载的部分还剩下一回,预定今晚半夜要传给出版社,所以到现在电话都没敢切断。”  “是聪明社月刊的稿子吧?”  “是啊。”  “还有几页要写?”  “三十页。啊,总会有办法的。”  房里有两张椅子,我们各坐在书桌一角的两侧,不久,理惠端了咖啡进来。  “不知温哥华的天气怎样,应该比这边冷吧?”我向两人问道。  “因为纬度完全不一样,所以冷多了。”  “不过能过个凉凉爽爽的夏天真是不错。一直待在冷气房里,对身体不好。”  “待在凉爽的屋子里顺利工作……如果能这样就太好了,不过大概不可能吧?”日高自嘲地笑着。  “野野口先生,到时您一定要来玩喔,我可以当您的向导。”  “谢谢,我一定去。”  “你们慢慢聊。”说完,理惠就离开了房间。  日高拿着咖啡杯站了起来,倚在窗边向庭院眺望。  “能看到这株樱花盛开的样子真好。”他说。  “从明年起,我会拍下开花的美丽照片,寄到加拿大给你。对了,加拿大那边也有樱花吧?”  “不知道。不过即将搬进去的房子附近好像没有。”他啜着咖啡说道。  “说到这个,我刚刚在院子里碰到一个奇怪的女人。”我本来有点犹豫,不知该不该说,后来还是决定让他知道比较好。  “奇怪的女人?”日高挑起了眉毛。  我把刚刚的情景说给他听,结果他的表情从一开始的讶异转为了然于胸的神态。  “你说的那个女的是否长得像木刻的乡土玩偶?”  “啊,没错,经你这么一说,好像真是这样。”日高比喻得真贴切,我笑了出来。  “她好像姓新见,住在这附近。外表看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过应该已经超过四十了。有一个读国中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混蛋。丈夫很少在家,大概是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吧,这是理惠的推断。”  “你知道得还真详细呢,你们感情很好啊?”  “和那个女人?怎么可能!”他把窗子打开,拉起纱窗,凉风徐徐地吹了进来,风里混杂着树叶的味道,“正好相反,”他继续说道,“应该说她恨我们比较恰当。”  “恨?她看起来很正常啊!是什么原因?”  “为了猫。”  “猫?这和猫有什么关系?”  “最近那个女的养的猫死了。听说是忽然倒在路边,带它去看兽医,结果兽医说,那只猫可能被人下了毒。”  “这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她似乎怀疑猫是吃了我做的毒丸子才死的。”  “你?为什么她会这么认为?”  “就是这篇,”日高从仅存的那方书架里抽出一本月刊,打开书页放到我的面前,“你读读这个。”  那是一则约半页篇幅的短文,题目为《忍耐的极限》,文章上方摆着日高的照片。内容主要是说到处乱跑的猫带给自己多大的困扰:早上,院子里一定会出现猫粪;车子停在停车场,引擎盖上布满猫的脚印;花盆里植物的叶子被啃得乱七八糟。虽然知道这些罪行全是一只白棕色的花猫犯下的,却苦无对策。就算立了一整排保特瓶挡它,也一点效果都没有。每天每天都在挑战自己忍耐的极限……内容大既是这样。  “死掉的那只猫是白棕斑点的?”  “唔,好像是这样。”  “那难怪了,”我苦笑着,点了点头,“她怀疑你也不是没道理的。”  “上个礼拜吧,她气冲冲地跑到这里来,虽然没指名道姓说是我下的毒,不过话里就是这个意思。虽然理惠生气地说:‘我们才不会干这种事!’,并将她轰了回去,不过就她在院子里徘徊的行径看来,想必还在怀疑我们。大概想找寻是否有毒丸子残余的痕迹吧?”  “还真是执着呢!”  “那种女人就是这样。”  “她不知道你们就要搬到加拿大去住了吗?”  “理惠有跟她说啊,说我们下礼拜就要到温哥华住上好一阵子,所以你们家的猫再怎么作乱,我们也只要忍耐一下子就好了。这样看来,理惠倒也蛮强悍的呢。”日高好像觉得颇为有趣地笑了。  “不过理惠小姐说的话很有道理,你们根本没有理由急着在这个时候杀死那只猫嘛!”  不知为什么,日高并没有马上附和我的话。他依然面带微笑,眺望着窗外的风景,将咖啡喝光后,他阴沉地说道:“是我做的。”  “耶?”我忽然不懂他所说的话,于是又问了一次,“什么意思?”  他将咖啡杯放到桌上,拿出了香烟和打火机。  “是我杀的,我把毒丸子放到院子里,只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这么顺利。”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  ——《读卖新闻》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日本亚马逊  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Yes24(韩)  作者一贯精心的作案手法与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时候根本不能转身,不愧为天才作家的杰作。  ——《书の杂志》(日)  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  ——北上次郎(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本结构相当完整的一流杰作,视点、逻辑、伏笔、动机、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几近满分。  ——蓝霄(推理小说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恶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7条)

 
 

  •   《恶意》乃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甫一出版,即迷倒了无数读者,征服了各国评论家。韩国媒体评论:“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日本媒体评论:“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根本不敢转身。” 《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   有这样一个人么,他对你微笑,帮助你,可是你却觉得他可恨。希望他消失掉?
       明明应该是爱到极致的朋友,却是恨到了极致?
      
      
       凶手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被捕,而且对罪行供认不讳。而此时,小说才刚刚拉开帷幕。整片小说讨论的中心就是那份深不可测层层包裹的动机。在缜密的布局和推理后,狡猾的凶手落网。在搜寻证据和深入的了解后,在东野平静的语言下勾起同情凶手的心情。在最后剥开人性的层层包裹,惊险在人们面前的是令人惊愕背脊发凉的恶意。没错,真相一直在挖掘,只是没人想到它被埋得这么深。
       也许是受柯南影响太深,在推理作品中,往往就应该花掉大量的心思去研究杀人手法的设计,而动机则无非是他杀了我的谁我要他偿命之类的事情而一笔带过。可是东野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笔墨去追索事件的动机:为什么要杀人?加贺警官打破了凶手似是而非的狗血动机以后,我几乎对这本书没了兴趣。可是我忘了,东野就是很喜欢在最后十页给人惊喜。
       在“手记”这种记录体的格式就像看日记一样真实,东野也就是利用了这一点盲点,让野野口修满口谎言地记录所谓“真实”的手记。在不用的人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相信其中任何一位。在真实度这么高的日记里,读者就被东野彻底地给耍了。
      
       当一切所谓强硬的动机都像泡沫一样陷落下来是,正是另外一些平静里积蓄的力量脱颖而出的时候。这股扭曲到极致的恶意一直在平静的叙述下积蓄着积蓄着,绕了一圈又一圈,到最后真相瓦解的那一刻,一个简单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人性罪恶面的课题上。没错,野野口的确是杀日高的凶手。本来一个冠冕堂皇又华丽的动机,暗藏了凶手费尽心机的骇人恶意。其实在命案前每个人心底都会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一定要致人于死地呢。而看到结尾,让人背脊放凉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不寒而栗地自问,谁又没有过这样的恶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在东野平铺直叙的描写下,很难想象怀有这样的恨意的野野口有着一种怎样的表情。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是扭曲着怒吼到呕出灵魂,还是在杀了日高后头也不回一下,都没有办法猜测。这也是《恶意》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没有一句话描写了真相揭露后凶手的反映,只是在加贺警官平静地叙述下埋藏着暗潮汹涌。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边你自己也说不清。”
      
      
       读东野圭吾的第一部作品是《白夜行》,第二部是《嫌疑犯X的献身》。后来只要有人要我推荐书目,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东野圭吾,东野圭吾。在国内的书店好像就只能找到这两本,在网上找到一些作品,像是《放学后》《毕业前杀人游戏>等等。看过后觉得水准不齐,文笔也显青涩。后来看了他的介绍才发现,上面两部作品属他的上乘之作,而在网上找到的差不多是刚出道时的作品,看创作年份来看,他的确是属于“进步型”作家,后来的作品水准都要高于之前的作品。他不再是停留在推理层面上的推理小说家,而是更加卖力地注重诡计的设计,和结尾的逆转,技巧也在日趋成熟。
       最近出版了大陆版的《恶意》,买来后并没有多大期待地开始看。封面上说:《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
  •   《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恶意》多年来在票选中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被评论界和众多读者视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无限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复杂人性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
  •   《恶意》号称东野圭吾最得意之作,其美誉度不在《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之下。而当我将整个故事一口气读完,方可说本书的确不负其盛名。东野的风格与才华,在书中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推理悬疑故事,本书的表现已是不凡。有评论称其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定式,并非虚言。一般的侦探故事,写到犯人落网,基本已是结尾,可本作中却是一开始就将嫌犯置于读者之前,且篇幅不到三分之一处,案件似乎已经“真相大白”,这实在可说是前所未有。虽然在《x》中,东野也是一上来就暴露嫌犯,但至少作案手段还是要到最后揭晓。然而《恶意》之中,就连作案手段似乎也全部明了,唯一有疑点的便是“作案动机”。可东野竟然硬是以这个“动机”为切入点,衍生出全书的大半内容,并且一步步颠覆了之前读者对案情的所有判断,令人叫绝。而要真正达到这个效果,本书的结构也是一大亮点。全书以犯罪者野野口修和警探加贺恭一郎各自的手记互相交错而成,这就使得书中文本有了“双重作者”,即写作这些文本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东野,也是剧中人物。如此一来,剧中人出于自己的立场,动机,自然会在叙述中用不实之词来误导和欺瞒读者。这也正是本书能够将读者欺骗到最后一刻的关键。这应该也算一种广义的“叙述性诡计”,不过比起某些作家用含混暧昧的语法糊弄读者的小儿科叙诡相比,东野显然更加高明。他一开始就在书中点出嫌疑犯的手记不能全信,在公平性上无可指摘。同时在剧情逻辑性和伏笔设置方面也是十分到位,结局虽然令人大呼意外,但也绝非生搬硬凑。以推理悬疑小说的标准,本书无论从各角度来看都堪称一流佳作。然而,即使明明知道野野口修的手记中暗藏诡计,但我们最后还是着了道。因为我们虽有所防范,但仍然在无意识中对其叙述加以默认,而真正令人从一开始误入歧途的,可能仅仅是与案件看似无关的一个微不足道之处。可以说东野深谙阅读者的心理,才能有此惊人之笔。另一方面,也正是他对剧中罪犯心理动机的精确刻画,以及对人性之恶的大胆揭露,才使得本作令人读来无比惊世骇俗。

    描摹人性,刻画心理,向来是东野的特长。本书中,读到最后,当野野口杀害日高的真正动机浮出水面时,相信许多读者被这深沉无比的恶意弄得背脊发凉,冷汗阵阵。日高对野野口修,不仅没有加害之举,而且还有不少恩情。少年时代的帮助,成年后不计前嫌的交往,身为作家而做出的提携……即使是知道了他过去犯过的错误,也并没有以此为要挟,而是帮他隐瞒。然而野野口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以怨报德,非但要害日高的性命,还要让他身败名裂。这是怎样的恨意!许多人甚至会无法理解,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恶毒的心态存在。其实我们倒可以从野野口的成长经历和心理活动来一窥其疯狂恨意背后的机制。野野口从小成长在压抑的环境中,养成了懦弱和逆来顺受的性格。为了不被别人欺负,他甘愿为虎作伥,做班上“大哥”的喽啰小弟。虽然也有不少学生因为怕成为被欺负者而偶尔加入欺负队列,但如野野口这样彻底的却是少数,暴露出了他性格中极端利己的印迹和深深的自卑感。不幸的是,在和日高的相处过程中,这种心态不但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日高给他工作上的帮助,不计前嫌与他恢复来往,但他却没有丝毫可以回报之处,这成为他日以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日高的成功,更让同样梦想成为作家,却始终一无所成的野野口自惭形愧,无地自容。因此,日高的存在及其行为,不但不能让他心存感激,反而令他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出于心理防卫机制,他便只能用恨意来平衡自己早已扭曲的心灵,并用一套极端利己主义的逻辑来改变自己的心理劣势。于是在他看来,日高如此帮他,不过是让他背负沉重的恩情包袱,不过是为了用他的落魄来反衬自己的成功,这种人怎么值得感激?简直可恨透顶!至于日高明明知道他以前所做的猥琐之事却并不公开的行为,更是利己主义者无法理解的,反而将其看作是一种无声的胁迫。其实,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心态并不罕见,甚至左右着许多人的行为,所以才会有“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格言。当然,如野野口这般极端的表现形式,还是不多的。一般情况下,极端利己者虽然心中负面情感较大,但还不是如白夜行中雪穗那般的无良者。世俗的道德和律法对其有相当的约束力,使得其卑劣一面隐藏在人心深处。然而一旦有外力或内力托动,这种情绪便会复活并带来极大危害。野野口的爆发,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自己以往的过错会被公诸于众,另一方面则是得知自己癌症复发,自觉时日无多而干脆破罐破摔,可算内因。“文革”时期,许多人为求发达或自保,诬告陷害对自己有恩之人,可算外因。在东野的书中,我们也能窥见人性的复杂,令人感叹,这绝非一个单纯的本格推理故事。

    那么我们从中到底能得到一些什么启发?我想还是有不少的。虽然现实中我们不能因为恶意的存在而抱定“好心没好报”,遇到他人身处困难宁愿袖手旁观也不出手相助,但讲究一下施恩的方式还是有必要的。一方面不能老是一副要人回报的姿态,但也因该给予他人进行回报的余地,即使只是形式上的回报。决不能纵容对方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膨胀。而一旦察觉到对方的阴暗心态,就应该不再与其有所瓜葛,否则必受其乱。在自身方面,持才傲物固然是真性情表现,但也最易得罪他人。若非真正有自保无虞的强大自信,还是应该在待人接物方面保持应有的平和。认清人性的复杂,抱持理性的态度,在受到“以德报怨”时方能有所心理准备,不会想不开。总之一句话,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世界上有如此叵测的恶意,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善意,正是因为了解了不曾泯灭的良知是多么可贵,我们才会去努力去追寻和弘扬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光明。
  •   东野圭吾在以《放学后》夺得江户川乱步奖后,开始了风格多变的创作生涯。而众所周知,他不同于很多推理小说家——很少写作“系列小说”。不过,这本《恶意》是个反例。除去“侦探伽利略”汤川系列,东野另一个较早塑造的系列侦探就是加贺恭一郎(早在《毕业前杀人游戏/雪月花杀人事件》中就曾出场)。《恶意》从头到尾都是由多篇手记组成的。开场以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修的视角,讲述了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一案,随后野野口的旧友——加贺恭一郎警部登场,经过一番推理遂擒住了野野口,后者也对罪行供认不讳。这时,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小说刚开始不久,凶手就已落网,作者还有什么花招呢?这样的困惑如燎原之火般蔓延,便正中东野先生的下怀了……加贺警部对于野野口死不招认“犯罪动机”一事非常敏感,展开细致的搜查工作。本作中,“细节决定成败”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恰似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名著《犹大之窗》——各个小线索逐渐浮出水面,于是侦探抓住机会一举翻盘。加贺在掌握证据后,野野口终于写下自白书道出原委。然而,加贺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对劲……推理小说常常喜欢通过“追溯往事”来剖析犯人的深层心理,《恶意》就是极好的例证。一份份手记接踵而至,宏大的拼图逐渐宣告完成,加贺和野野口在小说最后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侦探加贺理所应当地“完胜”,但读者此时哪里还会为他高兴呢?因为,终局揭开的真相完全吸引住了我们,使人深受震撼。东野从来没有多么“善意”,会漫无目的地在开头就暴露凶手,而是通过布局中的圈套,缓缓令读者迷失方向,尾声处再掀起波澜,达到意外之极的冲击感。有人感慨,《恶意》这个书名真是好,点明了骇人的动机,我觉得这还没有说全。其实,真正可怕的哪里是什么“恶意”呢?应该是执念才对。“恶意”只是原点,犯人高超的博弈技巧才是重头戏,才更加慑人心魄,才更加体现出本作在结构上的宏观之美和微观之美,前后呼应、首尾相应,丝丝入扣,于是造就出浑然天成的一部推理小说。《恶意》作为东野中期的重量级作品,显示了他写作功力的又一次提高,被誉为推理小说中探究“Whydoneit?”谜团的巅峰之作,也为日后那些更加名垂青史的佳作——如爱情奇幻小说力作《秘密》、犯罪小说之巅《白夜行》、社会小说里程碑《信》、融合本格派特质与动人纯爱的神作《嫌疑人X的献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恶意》中的怨恨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这本小说就如同《嫌疑人X献身》一样,早早地暴露了凶手,不同的是,《嫌疑人X献身》读者所要追寻的是犯罪手法,而这本小说要挖掘的却是犯罪动机。而且,前者述说的是爱的极致,而后者追寻的却是恨的极致.恶意...恶意...真是好名字.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基本上在前四分之三的篇幅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一个布局巧妙但仍有迹可寻的、较为传统的故事。搜证、质疑、推理、解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顺叙模式,首先呈现了一个足够精致复杂的案件。或许在经典推理作品中这也只是中规中矩,平平无奇,但重点恰不在于此。在看似顺利地逐步破解疑点的警方侦查的背后,仅用20页的篇幅,就将之前的一切线索全部重组,给出完全超乎想象的真相。东野式的战栗再次浮现.弗洛伊德有名言:“所谓好人,就是只满足于在梦中作恶的人”你有没有在忽然一个时间怨恨着另外一个人?即使他(她)对你微笑,甚至宽容,你越觉得他(她)可恨?或者你莫名就希望他(她)消失掉?是不是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天使和恶魔都同时存在?很多人看完《恶意》。大都惊讶叹息得是作案人居然有如此罪孽深重的动机,背脊发凉.其实回头想想,你呢,曾经有没有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在心里深刻的怨恨着某人.即使这恨意很快的消失掉?我的惊叹来于,东野让我们真实的面对,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所谓,人性,血淋淋的展现.即使,自己是弗洛伊德口中,"所谓的好人"所谓恨的极致,没有什么杀父弑母,没有金钱关系,没有感情纠葛,就那么真实的来源于那么小的一点又一点,小得看似司空见惯.这才书,本书之妙.毕竟谁的心中无恶意?不过,有句话是说得挺好的,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这才是本源吧PS.最近大爱东野.喜欢这本超过<嫌疑犯x的献身>好多.不过,嫌疑犯石神却是我爱的.某人奇怪我为什么爱看推理小说.他说推理小说太过理性.我爱的不是推理本身,推理只是吸引我读下去的一个过程,说到了,吸引我的还是人性.这是爱东野的真相.
  •   就在一个月前,我心中东野作品的头名还是《白夜行》,而现在,已变为《恶意》,并且我想将不再改变。追他的作品到了今天,我对东野圭吾的写作道德观渐渐产生了很深的怀疑,并由此使我对其作品的评价有了重大的改变。《嫌疑人X的献身》,人人都说看到了最纯粹的爱情并为之泪下,只有少数人为“技师”的不幸而心下低回。更多人在厌恶甚至痛恨汤川破坏了主人公感天动地的演出,我最早也是其中一员。但现在,我很诧异,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看来,这本书幸好有汤川,有草薙,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个年轻警察岸谷——这出戏里最给人温暖的一个人。扭曲的人性写得太多,难道不厌烦吗?《白夜行》无疑是一部杰作,我之前从未看到过类似的文章,所以直接彻底中招,被憾得一塌糊涂。之后呢?再也不想去翻起,为了我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对光明的信仰。也幸亏还有那个老警察以及他那个年轻上进的后辈,在无尽的黑暗中亮起微弱但坚定的光。到了《白》的续作《幻夜》,东野加快了其向黑暗滑行的速度,究极魔女见佛杀佛遇神灭神,如石观音般美貌长存,玩弄男子于鼓掌之间。我怀疑东野是女王控,他太偏爱女主角了,她随意作恶,却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是他较早期的作品中,人性的光芒还耀眼一些。比如那本被指为不够成熟的转型之作《宿命》,其中小小的感动与幽默却让我惊喜不已。但很奇怪,这些却长久不受重视,倒是《白》、《流星》、《嫌疑人》受到无尽热捧,这无疑影响了东野其后至今的创作。在这样的反思中,我看到了这本《恶意》,它径直击中了我,既因为其中无比深沉的恶,还因为东野笔下的名侦探加贺恭一郎的人格魅力及历尽波折终告侦破的结局,以及对学校教育的思考。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公,就失去疗救的希望。我相信这个世界终究会好的,虽然光怪陆离,虽然人心难测。悲剧固然震撼,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固然精彩,但并非全部。同样是阅人无数、看尽世情的人物,本多孝好在《最后时光》里的主人公决定了人生目标——“在人类的前辈所建立的世界上,磨练自己,保持纯洁的灵魂,努力成为浪漫的男人”。凭一枝华丽诡谲的笔,东野走到了今天的辉煌。但如果他觉得已经凭奖项和销量找到了终极的创作方向,真未必是一件好事。我担心,若这样下去,他会远不如宫部美雪立的长久。他着实不该轻易放弃较早期作品(比如《恶意》和《宿命》)中付出过的努力。
  •   每次都被对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评论而吸引。《恶意》也是一样,因为说它和《白夜行》是一对双生花。《白夜行》因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对《白夜行》一直让我记忆犹新,男女主角的爱犹如黑暗中唯一一丝亮光,让人感到痛彻心扉,没想到《恶意》也让我意想不到的惊叹。读后深感东野圭吾的强大。原来推理小说可以这样写的。《恶意》是东野早期的作品,首先是作品的写作风格,采用的是互相交替的自白,使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小说一开始便找出了犯人,相当好奇作者到底想要怎样进行下去呢?在这一点上让我想起了《圣女的救济》同样也是将犯人在一开始就锁定了。只是没想到作者犯案的手法居然是一个虚数解,这次东野也想用同样的方式,展现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犯罪吗?结果却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凶手早已准备好了被捕,被捕只不过是他部署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先不讨论日本人的心态问题,能将推理小说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恐怕只有东野了!
  •   借用某人发言,因为感觉感受很相似就引用一下拉!谢谢啦。不好意思哈。看东野圭吾的《恶意》让我有种别样《罗生门》的感觉。野野口修与加贺恭一郎,包括其他人对一件事和一个人的看法,看上去像是事情的本来面貌,却又充满着欺骗。尤其是小说的第一章,几乎让所有不明就里的读者上当,被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欺骗。但是读罢整书,却又急不可待地想再读一遍第一章,因为这一章虽说是“欺骗”,但却交代出很多看似平淡,却与案件紧密结合的情节。《恶意》对于东野圭吾来说,无疑是在超越,超越的不仅是他自己——看他的《白夜行》时,我以为推理小说写到这种程度算是极至了吧,我甚至觉得东野圭吾就侦探小说界的金庸。武侠小说写到金老爷子这份儿上算是出神入化了——然而我觉得东野超越的更是侦探小说本身。一直以来都觉得侦探小说是不可以过早地暴露底牌的,嫌疑人总会在最后一章里才暴露出他的身份,提早暴露简直就是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事实上,侦探小说到底可不可以这样写,东野给了这种写法的一种可能。他已经毫不在意提前暴露身份,致使小说第二章就锁定了嫌疑人。可是读者仍有好奇,那就是他的犯罪动机。东野不卖关子,仅在接下去的一章就开始分析,很快又得到了读者所期待的“动机”的答案。东野的高明之处还没有完,我们自认为的“动机”也是不纯的,很快,他开始写出几章貌似与剧情不相关的事,但是,这些又都在后面有所交代,以便于推翻前面所写的案件的所谓“真相”。就像书中的那句话:“要杀人之前,先想好杀人动机,这恐怕是前所未闻的事。”《恶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很多侦探小说正纠结于分析凶手作案手段之时,东野圭吾思考的是作案动机,并对此大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东野不怕谜底(既犯罪嫌疑人)过早揭开的原因所在。作为本格推理小说,像前段时间看过的大阪圭吉的《银座幽灵》,那只是短片合集,而以17万字书写一篇本格推理小说,又是那样的在不断推翻之前既有判断的基础上,做到情节上环环相扣,除了东野圭吾,目前还没见到别人。推理小说,以前读过,但是不多,东野圭吾算是给了我一次震撼,从这一点上说,作为一名读者,我在推理小说的阅读上,起点有些高。回过头再看别的推理小说,惟恐有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受。
  •   收到书的第二天就开始读了,不算厚捧在手里却很有重量,质量没得说。(灰常感谢当当) 和之前看的《新参者》一样,都是加贺系列。 故事发展到中间部分似乎已经真相大白,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不是我东野叔了。这本不像《白夜行》《嫌疑人X》等那样,再极端再疯狂也有情的一面。 《恶意》讲给你有关人性丑陋的一个故事,没有什么理由,或是理由微不足道的对某一对象产生怨恨的负面情绪。并且的,凶手从一开始把自己布置成了受害人。 它以不同主角的手记形式展现整个推理过程,在不同角度的转换中,我们很容易的就轻信其中谁的话。并带上有色眼镜,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从不怀疑放在眼前的凶手自白。 东野圭吾这个作家,他很硬啊! 人的恶意,就是那种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潜伏在内心的无底深渊。书的最后一章仍然以平静直叙的口吻来揭开凶手的真正动机。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我在凌晨3点读完,之后关灯打算睡觉,却突然觉得很害怕。到现在也没有睡成。 人们说什么做什么,似乎都存在着动机,这动机藏在千千万个你所不知道的真相后面。而你以为你已经一目了然的“事实”,只是对方提供在表面的假象。 或是反过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恶意?
  •   东野圭吾的《恶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让我有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恶意》以不同人物的手记、记录、独白、所说的话自成章节组成。读者每读一章,都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出发来对案件做出推测。而巧妙之处在于,正如前面提到的手记、记录、独白等形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则可以将推理玩得更炫。比如第一章名为“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们站在野野口修的视角了解了整个案情,但读推理小说经验不多如我者,往往会以为这就是案件的真正情况,反而轻松的忽略了标题中即给出的陷阱“手记”两个字。就是说,所谓“野野口修的手记”,只不过是一个叫野野口修的家伙写的一段东西,仅此而已。并非《恶意》这本书讲述的是以野野口修为主角的、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故事。

    而真正的主角贺恭一郎则是以“记录”的方式出现在第二章“疑惑之章”里面。我就是读到第二章才明白了自己前面的粗心。后来,我把这看成是东野给读者的一个下马威,或是一个警告,如同岛田庄司在《占星术杀人魔法》中致读者的一封信一样。只不过东野表现得更隐晦、更邪恶一些。

    了解东野圭吾的读者都清楚,东野是理工科出身。这从先天上造就了他作品中缜密的技术性。在书中,不论是野野口修的手记,还是贺恭一郎的记录;不管是案情介绍,还是疑惑推理部分,透露出来的跟案情有关的细节,几乎百无遗漏的跃然纸上,可那些“就在那里”的疑点却只有等到作者在下一章明说之后,读者才能做出回应。换句话说,读者就像是被作者赶着走的,完全失去了主动性。这有点像在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提示,学生都沉默不语的情景一样。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看着老师问了整排整排的无言以对的同学,而为他们着急。那种知道答案却不被提问的感觉,至今难忘。东野之所以能够屡次三番的在一本不足20万字的小说中,制造这种征服读者的强势氛围,我觉得除了一个推理小说作家的职业操守外,理工科出身的思维习惯同样是重要原因。

    我读东野的上一本书是《嫌疑人X的献身》,与其相比,这本《恶意》要更加趋近于社会派。有人说东野的推理风格很难定位,这恐怕是要缘于他一向简洁、凝练的文风吧。比如《恶意》,书中鲜明的提到了校园暴力这一社会现象,这可以说是案件杀人动机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因为有了校园暴力,才有了案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出发,《恶意》可以说是十足的社会派推理。但是东野偏偏在后半部分,用贺恭一郎的一段回忆以及调查走访若干当事人的问话,来轻描淡写或者是从侧面描写了校园暴力。而没有像宫部美雪的《火车》那样,对信用卡制度做出了近乎专业的讲述和阐释。以此可以看出,东野可能是不想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如何定性自己的作品上吧——只要是精彩的推理小说就可以了,何必非要争门夺派呢。

    其实,读过《恶意》之后,我对书中的真相、也是最真实杀人动机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校园暴力以及校园时代留下的恨,真的可以恨得那么深吗?也许没有经历过那种环境的人是永远不会理解的吧?

    像《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在《恶意》中东野又一次将骗局进行到了最后。从推理小说的几大焦点来看,“who do it”(凶手是谁)在书的前部很快就被解决了,“how do it”(作案过程)也随之被搞定,可以说,要是在警匪片中,此时案子已经结束了。而且并非没有“why do it”(作案动机),只是,正如书的作者是东野圭吾一样,《恶意》的主角是大名鼎鼎、无比敬业的贺恭一郎。有他们在,就一定要有一个“is it real ?”(真的是这样吗?)。通过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精彩演绎,在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心中所做的判断又一次全被推翻,我们又一次被东野骗了。
  •   之所以看他的书是因为一直听说这个名字却一直都不知道其实他的作品距离自己这么近.比如<神探伽利略>比如<白夜行>.尤其是光顾了花痴福山雅治的优雅和三浦春马的美貌却不记得到底谁才是作者==||||从当当顺手下了订单,然后顺手拿着书当作替同事顶班时候无聊打发时间的读物.会觉得日本文学作品因为翻译的问题总会和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隔阂,就这么想着,翻着.翻着翻着竟然不舍的放手,翻到最后更是感到不寒而栗.在这世界上,最执着的是怨恨.最凶险的是人心.跟着故事一起找凶手,又顺着作者的诱导想到了下面种种的故事,当我们都信以为真的时候却被推到了另一个可怕的地方-----人的内心.从看似非蓄谋开始的凶杀到后来积怨多年,居然只是简单的"恶意".没错,简单的恶意.身为一个小心眼的处女座,经常会对身边很多人和事怀恨在心.会觉得看她/他不爽,会很想报复.会有着一颗目的性极强的,哪怕损人不利己也要报复的心.我可以理解这个故事中的野野口.更何况,他的出发点还多了一层疯狂的嫉妒心.隐藏了多年的嫉妒心.抽丝剥茧以为会看到真相,看到的却是一个比一个更加缜密的假象.这真的让人为东野圭吾的强大而感叹,更感叹的是这种阴险凶恶的人心.我们是朋友,被由心底而生的恶意咬啮着朋友.这是不顾代价死也不肯放手的恶意.
  •   这是继《嫌疑人X的献身》后第二次被东野的小说震撼到。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动机是什么……故事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惊险跌宕,一切似乎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越往后看,越觉得惊心动魄。阴谋、仇恨,处心积虑的陷阱,一点点渗入,让人脊背发寒,毛骨悚然,却无力挣脱……从古至今,人的本质只有一个——人性。人性蕴含着无尽的美好,以及无尽的黑暗。但在《恶意》中,东野却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恶、自私、凶残、可悲。利用一种类似于笔记体的手法,冷静地叙述,缜密的分析,一个又一个疑问,一个揭一个被揭开,可最终揭开的,令人震撼并出人意料的,是人性的大恶!如果说《嫌疑人X的献身》是爱到极致,可以让人粉身碎骨,那么,《恶意》则是恶到极致,让人万劫不复……
  •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了这本《恶意》,心中如有一颗大石,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心思盘旋于此,久久转不出来,不得已,来到这里,以缓解胸中的压抑……故事进行到“过去之章”的时候,作者埋伏已久的动机几乎将要浮出水面,可随着事情的渐渐明朗化,观者心中的压抑之感愈发严重,以致读到“过去之章(二)”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片刻,方能继续……但本人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也恰恰就是“过去之章(二)”,整个章节没有一句主角的自述,全是与主角看似联系不大,或是与案情全无关系的D角或是F角的话,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串联起施害与被害关系不断转换的两个主角的过去,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野野口内心最深处的恶意……看完全书,感叹于人性本身的残忍,也同时深深地为死者日高邦彦不值,令我纠结的是这样一个人到死的那一刻却还不知道自己死于什么原因?心中难免忿忿……全书一开篇就用一只小猫的死成功的使读者对日高的性格产生了错误的联想,进而读者们就开始在错误的泥潭里胡乱挣扎。全书几乎没有对日高这个人做任何正面的描述,他长什么样?他有多高?他的为人?我们全都不知道(或是错误的知道)。他不是出现在野野口的手记中,就是出现在所谓的“认识他们的人”的口述中,对他的印象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急转直下,一会儿又冲上云霄,然而就在读完全书后这个人的个人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因为什么?我也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感觉就像看见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走在希望的康庄大道上,却被守在一旁的猛兽当猎物一口咬死了,生命就在那一刻永久地被定格,你说冤吗?冥冥中却似有着某种必然,让人纠结……对于野野口呢?我只能说我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我能理解他,他所做的这一切,只因为--恨,而恨的根源,只因为--嫉妒。不知是不是出于人性本恶(虽然我并不认为人性本就恶),我非常能理解野野口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其实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都曾是“野野口”,作者只是把这个人类心中的小恶魔极端化,放大化就成了今天书中的野野口了。读完这本书也许会让某些一直有着优越感的成功人士心里不免惴惴,不得不用审视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也许那些平日里对你笑容可掬,毕恭毕敬的你认为的所谓的朋友中,某个人正暗地里策划着某项阴谋呢!不过也许是因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句话吧,我对野野口还是同情的,他心理的扭曲并不是空穴来风,母亲错误的灌输是最根本的原因,加之没有人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少年时期遇人不淑,遭受着比身体迫害更恐怖的心理迫害,而“友人”的青年得志,最终引发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东野圭吾真的是一位不会让你失望的推理小说作家,传统的推理小说写作重点一般都放在“谁是凶手”这一疑点上,东野圭吾却另辟蹊径,像这次的《恶意》凶手在开篇就明晃晃的亮在读者面前,案件在故事的开始便迅速侦结,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凶手的杀人动机,面对这样的僵局,东野圭吾带给我们的是隐藏在人性最深处的东西,值得我们反复品味,这也许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   推理小说的高潮可以不止“凶手到底是谁”,还有作案动机!是东野圭吾完全颠覆了本格推理小说的一般思路,读完让我为这深深暗藏但力透纸背的恶意不禁打个冷战,人性可以如此丑恶,“朋友”不过如此。必须盛赞一句,这部是东野大神不能错过的一部颠覆之作。白夜行是恶毒的爱,恶意便是地狱之恨
  •   作为一名东野圭吾迷,他的每一本小说只要出版我都会悉数阅读,看多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却从来不觉厌倦,并深深折服于东野圭吾的惊天诡计中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求。《恶意》是继《白夜行》之后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一部小说。阅读着这部小说,开头脉脉温情的叙述将我不知不觉引入一个陷阱,凶手看似显而易见的犯罪动机背后隐藏着的恶意竟像一把冰冷的匕首,深深刺入心扉,让人竟觉彻骨的凉意。这场报复,不为仇恨,只为尊严。当作为人的尊严被践踏,当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觉得远不如自己的朋友一朝成名,自己却始终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的时候,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恶意好似火山喷发,无法抑制。在我看来,东野圭吾不仅仅是推理小说天王,更是一名心理学大师。
  •   一个男人被杀了,凶手被逮捕,看似如此井井有条的刑事案件,却令警方百般挠头,只因为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却始终不说出为何要杀人。警方从例行公事到好奇,事件的真相才一步步浮出水面,直到结果出现的那一刻,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一个简单的杀人,动机也可以如此复杂而深邃,原来只是一个人的死亡,也可以牵扯出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原来只是一个好友,却让他可以恨上那么久,那么深,而杀害并不是为了索命,只是为了要搞臭他,想让世人们通过他的死亡,以为他的婚姻是失败的,事业是失败的,做人更是失败的。他的老婆是我的情人,他的作品是我这个影子作家所写,他的邻居怨恨他残害了无辜的猫咪,一个毫无同情心,十恶不赦,冷酷无情的男人被他成功的塑造了,用他已不多时的生命。一个到死都要将他推入地狱的恶意,东野圭吾大师成功的写出了这深入骨髓的恶意,让人不禁在放下书后为之一叹,原来恨也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动机远远比凶杀更具意义。《圣女的救济》中为爱的救济,《恶意》中为恨的杀意,《X》中为爱的牺牲,东野大师在推理小说上颠覆的理念,每次都能让人大呼:“原来推理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实在是太精彩了!”
  •   东野圭吾的小说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我的朋友说不爱看因为他写的人都比较变态,这个我很承认,有些时候读他的小说不是恐怖是恶心,一种对于人类品格底线的挑战,可能是无法接受人类的底线可以沦落到如此地步。但是读完恶意后我这种感觉有些单薄了,一方面我要先说说这部小说最后的真相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不是结果而是对于人的描述。我一直在想如果舆论导向的错误性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力,比如我对于历史的研究就会发现,人们都在深信不疑的东西,其实只是史学家的一面之词。史学家对于人相的描述其实和记者对于现在他人的描述其实意思一性质的,比如人人敬仰的乾隆皇帝他究竟什么样的人,我承认如果你去研究你会发现他像我们现在周围可以接触到的聪明的睿智的人,但是他的形象我认为绝不能用高大形容,明君我认为不是,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大多人都会说是明君,但是事实如何至少正史写照不尽然。恶意中我一直以为野野口这个老好人不会犯罪,知道中段我还在想很有可能是死了猫的妇人或藤尾美弥子所为,而到后段我知道肯定是野野口所为后也认为是出于无奈之举。而日高邦彦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因为这是作者的文笔给予我的误导,但是最后发现原来刀笔刀笔,笔真的可以扭曲整个人,甚至能够杀人。另一方面我想说恶意,每个人都会有令他产生恶意的人,有的人只是一念便会理解他人或者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中,有的人则会深深的埋入心底,产生的那种恶意如果在一种憋闷或者无法发泄的社会环境中,(不一定是大环境,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只是自己周围的一亩三分地)就会产生无比强烈的恶意。这种情感你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化解,这是一种可怕的心理问题,很深层次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人类未来在外在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对于自身解读的重要环节。我不想剧透,所以不想怎么评价剧情,我只想说如果你只想看东野圭吾一两本书“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献身”更合适,如你要阅读很多这本书我是推荐的,希望后来者不要因为看了我的罗哩罗嗦而对这本书产生什么厌恶。看看这本书,结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   最近买了4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因为之前就看过好几部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像白夜行,流星之绊,秘密,我都很喜欢,看过遍都舍不得删。关于白夜行,我很后悔先看了电视剧,我一般看过电视后就不想看书了,不过,听说这部电视剧的确拍的不错,那小女孩演的还不错,女主角也很好,因为看了萤之光还很喜欢她的,流星之绊结局很出乎意料,凶手好像是那个警察。那警察居然是N年前演过血疑里面光夫的,真的老了,年轻时还挺帅的,老了就变成这样了。不过这个电视里面的连个男主角都还挺帅的,我就是冲着锦户亮去的,挺喜欢他在一公升眼泪的那个,不喜欢他在Last friend里面的。秘密,让我看了很纠结,完全是伦理啊。真亏他想的出来。
    写了半天说岔了,关于恶意,我只觉得写作构思还有点意思,当我看到第二章,那个警察的描写知道野野口是凶手是我很吃惊,因为先看了他写的,先入为主了,不过关于他的动机,我还是无法理解。
    中国人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以善。但是,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快死了,还精心设计这样一个谋杀案,自己快死了,都还要往别人身上泼脏水,我觉得他杀死别人不是目的,毁掉别人的名誉才是重点。
    只说他心胸太狭隘了,嫉妒心很重,其实一般人都有嫉妒心,像什么仇富啊,他俩从小都想当作家,但是日向却成功了,但自己却一直没成功,野一直都瞧不起日向,所以当自己最瞧不起的人赢了自己,取得了自己做梦都想的成功时,他自然都心里不平衡。
    但是,他自己都是快要死的人了,有必要这样吗,我觉得他应该和日向断绝来往,一开始就不应该去找他,眼不见,心不烦,世上比他好的人多的是,如果他都去嫉妒,他也嫉妒不过来啊。
    其次,就是那个导火索,就是那张相片,野野口小时候当帮凶强奸的那张,都是那么就的事了,不是说小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吗?有必要执着这件事吗?错误已经发生了,也没办好了,以后多做好事不就好了吗。可以想出这么精妙布局的人难道连这点小道理都不懂吗?
    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应该珍惜自己剩下不多的日子,多做一下有意义的事,多多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样不是很好吗?
    人都要死了,金钱,名誉,仇恨,这些都还重要吗?
    所以我不明野野口为什么要这么做。
  •   恶意是东野圭吾很棒的一部作品。在小说的前半段他就毫不吝啬的告诉大家,案子已经破了。凶手抓到了。按说这样就没有东西可以继续写了,但是他接下来的内容却比破案的过程更精彩。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作案动机。
    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悬念性和逻辑性,看起来似乎解释的合情合理,似乎让读者以为,没错,就是这个原因,却总是因为一点几乎不被人注意到的小细节打破原来的猜测,然后自己摇头说,所以不是这样的,那又应该是怎么样呢……该吃饭了,算了,看完再吃;该去上课了,算了,带去上课;该坐车回家了,算了,看完再吃······
    这也是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地方,作者有他自己的想法,很独特,独特到没有人能够猜到。他就这样,不疾不徐的慢慢叙述着,分析着,看似与世无争,但却着实让人震撼,当结局摆在面前的一瞬间,你会怀疑,怀疑的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的那点阴暗面竟然真的,就被赤裸裸的摆在了台面上,居然真的就告诉大家,这就是杀人的动机。
    小说采用的是双线叙事,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平行视角,都在叙述自己的想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智慧的博弈,更是对人性丑陋面的进一步揭示。
    总之,很少有一部小说能够在凶手已经落网的情况下,依然这么夺人眼球,根本没法把书放下。强烈推荐!!!!
  •   阖上书的那一刻,不禁感叹:将这部作品评为东野的代表作之一一点不为过。小说的立意完全贴合扉页所写:最执着的怨恨,最凶险的人心。童年那小小的火花是否就能引起日后这熊熊的火焰?初读一遍,我觉得不能理解。在我的意识中,通常的凶手要么是穷凶极恶的,要么就是因一步之差最终堕入深渊,只能设想主角是个有心疾的人物,是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这中的一个,而东野则是将挖出并将其赤裸裸地揭示在读者面前而已。也许再读一遍会有更深的理解。也许我看的推理小说还太少,有见过倒叙或是夹杂着手记的,但纯以手记叙述的作品却是第一次,因此觉得很有新意。我相信这类开局就暴露真凶,再进行探究的写法的侦探小说作品不在少数,肯定是比常规写法有难度,但对于东野,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驾轻就熟,还有不断超越,不愧是侦探小说的顶级作家。评论《恶意》就不得不提《嫌疑人的献身》和《白夜行》。《恶》和《嫌》两部作品的主角均是把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状况而设的完美的局。媒体评论则将<恶》与《白》列为双生花,一个是爱的极致,一个是恨的地狱。期盼着读一下部东野的作品,他作品的高速何时能达到极限呢,我很好奇!
  •   《恶意》是我拜读的东野圭吾的第二部作品,翻开书页,简练平实的文字跃然而出,一如之前读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有种再次相遇的亲切感。然而,我深知在这冷静的文字表象下,隐藏着的是凶狠、出人意料的故事。果然,《恶意》不负我之期待!这又是一部本格推理的佳作。

    《恶意》与《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东野圭吾都在引导人们寻找真相:《X》是寻找不在场证据的真相,而《恶意》寻找的是作案动机的真相。一切真相都被精心设计的骗局所掩盖,直到戳穿谎言的那一刻,所有的定势思维都被颠覆得七零八落,只有嗔目结舌地面对缜密推理之后的得到的无懈可击的真相!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凶手野野口修的行为彻底否定了这句话。当野野口修得知自己行将死去时,竟然阴险地计划其杀死有恩于己的日高,然而最险恶之处并不在此,而是他设计从名誉、人格方面彻底毁损日高,而这个犯罪动机,又被野野口修捏造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掩盖,真是连死人都不放过!那股恶意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这本书从始至终透着阴冷,尤其是黑色的封面设计,半只邪恶的眼睛隐约地浮在那里,冷漠而诡异,使整部书都笼罩在凶手野野口修的那股恶意之中,万劫不复!!
  •   书是一个晚上连夜看完的,想起来写评论,就翻出来准备再看一次,但真的是不能再一次回味野野口修积蓄在骨子里的,最深最寒冷的恶意,恨就是一点点的一天天的累积起来,他想杀害日高一定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计划得如此缜密,那计划真是让人有作呕的感觉。而实际上,日高还对他有恩。人心如古巷,深不可测。谁会想到一个相交已久、刚刚喝茶聊天的朋友,会在门后举起镇尺?和一个朋友说起这本书,在三分之一处,就抓到了供认不讳、证据确凿的杀人凶手。他很好奇地问我,那剩下的三分之二写什么?呵呵,这也是当初吸引我的,作者巧妙的构思了。另外,很喜欢东野圭吾的语言,没有废话,言简意赅,把事件所有的前提,包括一句话、一个表情都写出来而没有隐瞒。等看到最后,绝对是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由此,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力啊。《白夜行》写爱,《恶意》写恨,哪本书是爱恨交织呢?呵呵。另外,此书折后10.70元,真是太便宜了,实在是物超所值。这样价格的书多多益善啊。
  •   如果说《容疑者X的献身》是纯洁无私愿为谁粉身碎骨而双手沾满现学的爱的话,那么,这本《恶意》就是完全没有由来深刻露骨精心设计的恨。《恶意》的构思很独特,陈述角色也一再更换,没有太多角色的主观色彩入内,而是心思缜密的把蛛丝马迹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书的人自己去尝试推理,一步步的思考,引人入胜,但东野圭吾却在下一个人物和下一个剧情、线索出现那儿推翻了读者先前建立的推理,打乱了思考的逻辑。这书最独特的就是——从一开始就把罪犯推到了台前,整个文纠结着到底什么才是“犯罪动机”,围绕着为何犯罪,为何杀害童年的作家好友而进行。这是很少见的,不落俗套的。“到底谁才是谁的影子作者,谁才是热销作家,谁才是真正的恶意者?”——这小说不停的变换着立场,早已下好的结论一次一次的被全盘推翻。到最后,看似充满恶意的日高才是被恶意陷害了的善意者,而一直看似善意者的野野口其实才是心思缜密的恶意者,这设计的确很奇妙,你可以想象一个一直被我们所同情的弱者,我们一直为之不平的“影子作者”其实才是犯罪者,甚至伪造出“被抄袭、被剽窃”。我觉得文中最精妙之处,不是推理,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关于野野口修为了塑造“日高”不为人知的冷淡性格而特意制作的“毒丸子杀猫”事件,这就是本文最引人思考之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都容易被角色的人物性格牵着鼻子走,而《恶意》里我们所认识的“日高”,那个被杀害了的日高,完全是被野野口故意塑造出来的日高,那个冷淡,又充满了恶意的家伙。我们,完全被名为“野野口修”的作家,以及这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日高”给欺骗了。从一开始我们看到的的就是恶意被修改,捏造过了的剧情。东野圭吾真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显得不尽相同,实在难得。
  •   看东野圭吾的推理是从《白夜行》开始的,然后看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无论是书还是电影,看过之后跟人的感觉是大呼过瘾。如果说《白夜行》对犯罪的动因还稍感纠结,那《恶意》整个看下来是毫无一点拖沓之感,行文酣畅淋漓,对细节的把握锱铢必较,完全不能按照之前看悬疑小说的套路来,《恶意》值得推荐,绝对好看!
  •   畅销小说作家日高被谋杀后听到的一些情况。听说日高在被害前准备携妻子前往加拿大定居。听说日高在被杀害当天无法忍受邻居家猫的骚扰毒死了那只猫。听说日高已故前妻与日高的好友野野口关系暧昧。听说日高在得到写作新人奖后创作遇到了瓶颈。听说日高剽窃了好友野野口的小说作品后才成为畅销小说作家。听说日高捉到了野野口与前妻有染的证据。听说日高要胁野野口并强占野野品的其他创作为己有。听说日高的前妻可能死于一次交通事故中。听说野野口无法容忍的日高的威胁欺负才杀害了日高。把这些所有听说加在一起,日高就是一位攻于心计创作才能有限的作家,杀害日高的凶手野野口而更像一位受害者。听说可能并不是客观的事实,多少会加上述说者的主观愿望,所以整个谋杀案的真像只能通过其他更客观的调查。小说在开始没多久,凶案的真凶野野口就被警察所捉捕,这可能有别于我们过去看过的推理小说,要到最后一刻凶手才现身,《恶意》之后的故事都在野野口杀人动机上寻找真像。小说《恶意》可能不看到最后一章真的无法猜到野野口与日高之间的真正关系,无法洞察到野野口内心世界,作案的真正动机。如果说野野口是一凶杀案的布局高手,不如说小说作者东野圭吾是推理小说布局高手。《恶意》完全颠覆了推理小说在我心中某一个固定的格式,有时被害人的死亡,凶手的报复计划才刚刚开始。有时真凶现身,也不一定能看到凶案的真像。书中的凶杀来到心中的恶意,而恶意源至内心的嫉妒。
  •   推理小说的主要元素中,最吸引读者眼球、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莫过于凶手意外性及手法意外性,who和how永远是阅读过程中吊人胃口的关键核心。而动机多数时候扮演的是从旁陪衬或者锦上添花的角色,或为财为利,或为情为仇,又或者纯粹心理变态,总不过如此几类,既难出新,可供发挥的空间亦很有限。动机隐晦而出人意表的小说并不在少数,但隐藏愈深的动机,在作品篇幅中的地位往往越需要不起眼,方能逃过读者那挑剔精细的眼睛。是以将why至于who和how之上,完全把动机推理作为小说第一要素的作品,便少之又少。东野圭吾的《恶意》堪称个中翘楚。在凶手落网、案件本应划上句号之处,帷幕才真正揭开,诡谲的魔方才真正开始转动,而包藏用心的细节早已在不经意间悄然埋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蒙蔽的对象是读者,还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是分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是否属于叙述性诡计范畴的一条分界线,《恶意》中的手记叙述,大体上并没有迈向叙述性诡计的彼岸,双线结构的运用精巧而大气,随着阅读进程,读者必须不断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场和猜测,在小说由直进单性延展到立体迷宫的过程中,阅读的乐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发掘。
      

      
  •   看了东野圭吾几本书了,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恶意,放学后,新参者。。。发现一个问题,每本书的构思都不一样诶。真是神奇的作家,叙事方式不一样但是文笔都很有个人特色。恶意相对来说是构思比较巧妙的。谎言贯穿始终。动机是关键。整本书腔调半天的动机并不是很惊世骇俗,其实人心最根本最常见的恶意就是嫉妒。
  •   原本以为随着凶手的落网,故事也将告一段落,没想到,在东野圭吾的笔下,围绕杀人动机的调查却出人意外的一波三折,随着剧情的峰回路转,在佩服作者的同时,也深深陷入了故事中,回味无穷,个人感觉,撇开白夜行中的感情牵绊,恶意要比白夜行更加精彩。
  •   初次阅读是去年冬天,一同学是东迷,志趣相投的我们聊起了东野圭吾的很多书。因为《白夜行》和《放学后》都有这么一点点压抑,所以当时很中意《流星之绊》,然后在原作基础上看了日剧,更感动了。(当然啦,我是A饭)
    接下来,同学听说我没看过《恶意》,很诧异,说没读过《恶意》《嫌x》不算真正看过东野的书,随后很细心地借我连书腰都完好无损的《恶意》,并且“告诫我”:不要读后面的内容,就算读了也不一定是真相。。
    怀着好奇,抱着一页页认真读的态度,连夜看完《恶意》(以下省略读后感,想必在我上下评论里有)
    只是想告诉犹豫买不买的人: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不论你认为世界是美好的还是阴暗的,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文字冲击,你会被东野算计,然后再去回味这本书,也许会心痛,也许会认为这是日本惯用的“犯罪情结”(就是关于欺辱、暴力……),但是东野的文字却个人一种震撼,读了你就知道了。
  •   最近迷上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最初喜欢上是看了电影白夜行,觉得他刻画的人物很精准到位,于是趁着有活动就买了两本他的书来看。恶意在人物塑造上也许逊色于白夜行,但是情节真的很玄妙,让人欲罢不能。强烈推荐作为东野圭吾系列的入门书!
  •   《恶意》的确是一本出人意料的书,以推理悬念入手,落回严肃文学命题。
      为阅读本文方便,再简要介绍本书情节:大作家日高在出国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竟是被他提携的旧友野野口!后者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坚决不提作案动机。以前的中学同事、现在的侦探加贺察觉到他有所隐瞒,于是执意一查到底,终于揭开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本书开场平直,真凶很快揭晓,案情、手法均似平淡无奇,读者无疑会感到迷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野的悬疑大作?一点吸引人的地方都没有啊。可是很快,峰回路转,侦探开始抽丝剥茧寻找作案动机,这才发现其中别有洞天。每一次前进似乎都到达了终点,可是仔细推敲后又出现了新的疑点,就这样带领读者百转千回地穿越层层障碍、一步步接近了残酷的真相。
  •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似乎其自身性质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有如一个至于苍穹之下的物体——其一面若被阳光照亮,另一面则必然会投下阴影。人也是如此——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似乎被同时隐藏着一个天使与一个魔鬼,因此人是一种很矛盾的东西,常在某个时间做出与他(她)在另一个时间里做出的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行为。生活中会常见到这样的文章:它描写了一群貌似技能或性格单一的人,这些人有“好”有“坏”——“好人”的每一举一动都是善意的无私的,具有某种伟大象征意义的,而“坏人”则与“好人”恰恰相反——他(她)们的每一举一动都不怀好意,甚至他(她)们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呼吸都令人憎恶至极,甚至他(她)们的长相也总被刻画得无比猥琐。我从来都不喜欢也不认同这等文章,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完美之人和绝对的恶棍——人的灵魂不会让天使或魔鬼独占;我也认为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作者或是太悲观,或是太理想主义,或是知识太浅,或是文笔太劣。然而,是不是因为人的灵魂里总是有天使与魔鬼同驻,“完美”一词便显得虚无缥缈了呢?或是人在作恶是便有了开脱的理由了呢?当然不是!或许极度消极的人会这么想。“完美”、“善良”永远是值得人们去追求、去热爱的,正如阳光虽然普照不到世界的任一个角落,但光明的部分多于阴暗的部分总是好的。扭曲的人性、阴晦的欲望只会给人间带来无数灾难。东野圭吾的《恶意》表面上即是在讲一个灵魂极度扭曲的人的故事,我们在阅读该书时,应该能体会到那阴晦的一切是多么令作者惧怕、以及令所有崇尚光明的人惧怕的。然而,真正会使人恐惧的,永远不会是完全虚构的东西,东野圭吾所描写的内心扭曲的人实为现实中所存在的。他作为一个作者,很了解人心,很了解生活,很客观。现实的问题则是引人深思的。在所有的类型小说中,最能挑战及体现人类智慧的便是悬疑、推理小说,而这类小说通常是以揭露人心丑恶为主题的。众多如东野圭吾的优秀推理作家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人间的瑕疵,他们用如《恶意》一般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人心之恶的痛恶,并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欲望要有控制力,别让它完全被魔鬼所绑架。所有真正的优秀悬疑、推理作家都不仅是编故事的高手,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更是人类认识自身灵魂的引导者、教育家,他们以高智商的作品表达了他们惩恶扬善的愿望,及表达了他们对那些将智慧都用于勾心斗角、相互算计、扩大灵魂的阴暗面的人感到悲哀。——倘若所有有智慧的人都崇尚邪恶,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悲剧表演舞台!
  •   通过《白夜行》,东野成功地表达了爱到粉身碎骨,借由《恶意》,他又为我们描绘了狠到万劫不复。人们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狠。《白夜行》里两个内心哀伤的小孩儿相爱了,《恶意》里憎恨产生于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之间。小说里叙述了很多种恶行,校园暴力、强暴、剽窃、隐私揭露、婚外情、朋友背叛,但是真正命中主题的恶意,指的却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异己者的憎恶,来源于人心的邪恶。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种邪恶是与生俱来的。很多人都在小的时候有过虐待小动物的经历,这种恃强凌弱的本性似乎是食肉动物与生俱来的。成年以后,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变得正直善良起来。然而,事实上一个善良的人也并不是说他没有一点点的邪念,只是说他一生都没有把自己的邪念付诸于行动。小说主人公野野口集聚了人类的各种劣根性,自私、傲慢、善妒、胆怯、以怨报德。看到昔日伙伴的成功,他嫉恨于心,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肝癌晚期的话,可能他还只是停留于默默地怨恨。一旦知道自己不久人世,野野口的唯一愿望就是栽赃迫害他那阳光的伙伴了。也许正是因为伙伴的诚实正直、光明磊落才更加印证了野野口的卑鄙阴暗,更加激发的野野口即使自己受刑也要玷污对方名誉的变态行为。东野的小说在作案诡计的设计上并不是很具匠心,但是对人性的刻画却入木三分。每一部作品都侧重的反应人性的一个特质,社会意义深刻,令人深思。
  •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边你自己也说不清。---------选自《恶意》·东野圭吾这本书写法上很特殊,以手记形式也就是“记录体”的形式呈现于读者的眼中的,是几个不同的人的手记组成的一本文集——第一人称叙述通常具有欺骗性,上过一次阿加莎的当和数次绫辻行人的当之后我已经提高了警惕,然而本作无论是相信谁,都直接指向一个答案和一种手法——之后凶手的自白也证明了这个结论。然而此时,《恶意》才刚刚开始。作者在明确了凶手是谁的前提下,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读者一个不注意,便陷入圈套,不能翻身——这是继绫辻行人的《馆》系列以来第一部能震撼我弱小心灵、颠覆我的感觉、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小说——作者颠覆了一般的推理小说的“追求手法”的定势,逆而为之——追求动机。看到书的最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过朋友写的书评的缘故,我不禁也想到了WilliamFaulkner一句名言:“Factsandtruthreallydon'thavemuchtodowitheachother.”(事实和真相通常完全不相干。)这句话真的确实是描写这部小说的绝佳话语——恶意,人性的恶意,不读到最后,任是谁也想不出,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致人于死地呢?而看到最后,足以让读者脊背发凉,不寒而栗——又有谁没有过这样的恶意呢?
  •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随着案情剥洋葱一般层层展开,读者会发现死者生前有多么猥琐、冷酷,因此即便他惨死家中,人们的同情也大打折扣。而给他带来社会地位和终身荣誉的“畅销书作家”光环,也仿佛在一夜之间消耗殆尽,这个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在人们的唾骂鄙夷中成为灰烬。当然,在阅读小说的终章,我们知道这仅仅是作者的谎言陷阱。问题来了,东野圭吾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作案过程如何,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难道核心诡计之上的层层面纱不重要,光怪陆离的谜团不重要,离奇惊悚的情节不重要,而作者偏偏要用长达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作案的动机?本书作者旨在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犯罪要杀人。人与人的际会,有的是缘,有的是劫。死者无法想象的是,终其一生竟然是他的善良、美好、高大,深深刺痛了卑劣者,将他推到了无尽的命运黑洞,而万劫不复。这本书让我更理解了人性
  •   书的封皮说,这是东野圭吾最得意的力作。当时是半信半疑的。因为《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已经很出色,很难再超越了。看完发现,没有言过其实。东野圭吾的成功之处,就是可以任意摆弄读者的信任、情感和思路,《恶意》更是将这一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实在是折服。
  •   看到《白夜行》厚厚的书,顿时心里就凉了一大半。《白夜行》过于庸长,相比之下,《恶意》更显示出东野圭吾在推理中缠绕人性的写作特点,一层一层地剥开人心的黑暗,让读者接近冷冰的真相。
  •   看完《恶意》,忽然觉得作者思路独特,先以凶手为第一人称来写,完全让读者走入了错误的推理,心里还一直在纠结谁是凶手,知道后来还在怀疑凶手是否是他,果然人心才是最凶险的,正如推荐所说:看完《恶意》才认识东野圭吾!!!
  •   《恶意》是东野圭吾贯彻自己写作理念的力作,对于人性和社会顽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野野口修这个人的行为及深藏内心的人性特质令人触目惊心,折射出这个社会许多暴力和不合理事件存在的根源。他即使生命即将进入尾声,也要构筑在贬损别人名誉的基础上,而杀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相对并不重要的一部分。在他身上体现的那种让人心寒的恶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集中体现了存在于许多人身上的不健康心理。日系推理中,怀有匪夷所思的变态心理的角色很多(可见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这两位大师笔下的人物),但从没有一个角色如野野口修这样给人真实的感觉。东野圭吾的笔触并不止于揭示这种心理,更把触角探及它产生的根源。他对人性的刻画是深刻的、启示性的。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师长及社会该怎样去引导,这个课题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一个时代的主题之一。校园暴力和父母负面的言传身教正是《恶意》所要批判的社会顽疾之一。还有一个就是影子作家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推理界中,在奎因那个时候(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代笔作家就已存在——正是“代笔事件”构成了奎因事业最大的污点。《恶意》中也描写了这种现象,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也许我们能够容忍商业氛围中具体商品的贴牌现象,但文学上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贴牌”事件无疑是最可耻的,没理由不深恶痛绝。
  •   一直都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他不断探索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来创作精彩的故事,恶意虽没有白夜行那般令人窒息的过瘾,却能让你体会到那深深得恶意。
  •   这本是我已读过的东野圭吾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了,每次想到都不禁会不寒而栗。过去总体对日本作家的小说感觉就是“变态”,其实那时并没有怎么仔细读过日本作家的作品。而慢慢拜读了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后,不得不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而嫉妒,这于生俱来的情感,在《恶意》中发挥到了极致。变态吗,诚然如此,却是那么真实那么准确地击中读者的要害。恐怕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因为嫉妒而伤害他人的念头吧?还好我们把其压在了心底。。。
  •   话说著名的爱恨两部曲,我先看的《恶意》。相比《白夜行》,《恶意》的排版让我更快地陷了进去。毕竟《恶意》仅仅是《白夜行》字数的一半。阅读推理小说,观看悬疑电影的大忌是剧透。我庆幸着我没被剧透,虽然凶手很快就浮出水面。当你固执地相信一个人恶毒或善良时,你很容易就被长久地欺骗下去。其实小说一直以最执着的怨恨、最凶险的人心为卖点,来与白夜行相称。但读到最后,我依旧对野野口修恨不起来。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野野口修。比起刻骨的爱来说,怨恨似乎来的更简单。
  •   很多人评价这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果然如此。今天刚收到这本书,就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平淡无奇,我推理出的结果和书中是一样的,想想作者不可能和我一样单纯吧……事实上,我随着作者的笔锋一直在纠结,心绪始终在变化着。人性嫉妒?挽回声誉?幼年创伤?……似乎,最后揭晓的恶意只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本能,潜藏于心底的复仇欲。只是有一点很不解意,案情的急转直下,竟从“两株八重樱花树”开始,这让我摸不着头脑,难道作者的王牌都是要隐藏最为核心的那个细节?从此,抽丝剥茧,一切顺理成章。我以为,最高明之处就是“杀猫”这个细节,让我验证了自己的智商其实还蛮正常人的,哈哈。
  •   作为读者,在先后读过东野圭吾《白夜行》、《幻夜》、《恶意》后,我便不想再买他的书了。
    给我个人的感觉就是,看他的书是痛苦的,不能带给我任何愉悦,变态的心理,三本书满本都是,令我怀疑作者的内心。
    评分给五分,是给的他写作手法,而不是给书的内容。
  •   陆陆续续把市面上所有东野圭吾的小说都看完了,还看了一些电子书。还是最喜欢《恶意》这一本,“我就是看你不顺眼”,再合理再牛逼的理由都无法和这句话相抗衡。一直以来认为东野圭吾更擅长写女人。《白夜行》,《圣女的救济》都是如此。但《恶意》的男人写的很精彩,甚至比《嫌疑人X》还要精彩得多。
  •   自从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就爱上了东野,觉得他笔下的阴谋真心有些神奇,或许是我逻辑能力比较烂,但是看了《流星之绊》和《怪人们》有点怀疑是不是东野写的书啊,今天拿到《恶意》觉得东野又回来了
  •   看小说时,总是会遇到一个对白“你为什么会喜欢我?”“不知道啊,就这么喜欢了,没有原因。”有点恶俗,却觉温暖,人群中,带着宿命意味的一转头,遇见你,喜欢上了。

    可如果“不知道啊,没有原因”用到恶意上呢?就会是温暖的反意词,寒冷吧!

    买了一些东野圭吾的书回来,看了大部份,总感觉虽然可以,但也不至于是天王级别吧,又是一群人炒作出来的,带着这样的感想翻开了《恶意》。

    刚开始的入迷,很少会这样的,因为虽然杂七杂八的书都看些,但都是抱着可以随时丢弃的心理,唯这本书莫名的想看下去,到后来的解谜,过程都算温润如玉,随着动机的翻开慢慢憎恶日高,又有丝疑惑,总认为不该是这样,有一丝冠着“真相”这个名词的事物在眼前晃来荡去,就像要在一汪清水中抓一尾滑不溜秋的鱼儿,刚一碰触又无影踪,果然,一转身,真正的真相浮出水面,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全身开始打寒颤,头皮发麻……

    那股恶意真的没有原由么?真的就是单纯因为“看他不爽”?所以即使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加贺后来说“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我却不认为全是如此。

    想像一下,小时候带着一份高傲不得不搬到一个极其讨厌的地方,却遇到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如大哥哥一样照顾自己,对谁都好,相比自己的鄙陋,初中时代发生的那些本就极想抹去,可后来又发现那人居然先自己实现当作家的梦想,而且那么成功……

    如果日高对多年后来找他的野野口拒绝斥责的话,也有可能不会发生后面的事吧,毕竟会想“他也会记仇,也不像表面来得那么高尚。”可,日高居然像圣人一样,原佑他从前犯的过去,并且帮他……

    心中那股子妒忌卑微憎恶顿时如潮涌来,凭什么你总是摆出这高高在上的神态?

    我想这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这样,但如野野口这样极尽心力,终是办不来。小时候看见可爱的绒毛毛的小鸡会把它掐死,于是,我相信人性本恶这命题,慢慢学习,慢慢努力,压下这暴戾。

    但人是不同的,如果我是野野口,看到日高的消息会逃离,会极力压下心中的负面情绪,可野野口是野野口,他采取另一举措,尤其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那种心思,又不禁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

    人终究是强大又脆弱的么?

    胡言乱语发表完毕,该去进行我的人生,再想说一句:东野SAMA,你真的很强大,可写出这本书的你,解析这些感情的你,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   《恶意》看过很久了,一直没有上来评论,不知道怎样评论。东野一向给我们太多的意外,《恶意》同样不能例外。不读到书的最后十页,你永远不能明白,不能理解他所要表现的人性。东野被称作人性作家,这部《恶意》无疑是最好的表现。《恶意》中的“我”因为恨万劫不复,读起来一直让我纠结。是怎样的一种恨意,怎样纠缠的感情,怎样的成长促成了《恶》?《恶》算是东野圭吾比较早期的作品,与后来的《圣女》,《嫌疑人》在行文上有些差距,但是在阅读上,情节的紧凑型,可读性上,是远远超过的。读东野的小说,可以从《恶意》开始。
  •   对这本书评论的人有好几百人之多,可见本书的份量.但是大部分的评论太过冗长了,我还是秉承自己的一贯风格,简洁明了地发表一下自己对本书的看法.读过这本书已经好几个星期了,可以让我拎出来的情节如下:被害人是个著名作家,在自己家中离奇死亡,当晚曾到过他家的人有两女一男,其中的那个男人----也就是被害人的好朋友,同时也是报案人----立刻就被警方认定为嫌犯.从这里开始,本书就围绕犯罪动机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嫌犯费劲心机,历时一年之久而设下迷局,不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是为了陷死者于不义.故事听起来荒诞,仔细想来,现实中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以怨报德,内心的丑恶在冲撞着良心和道德的界限.最终在无尽的恶意的挟持之下犯下罪恶行径.本书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将警方的调查和罪犯的心理自述交错进行.而本书的另一个看点在于全书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试图揭露真正的犯罪动机.这也是我喜欢东野圭吾的一个很中的原因,在大部分的推理作家在钻研犯罪方法的推理时,他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   看完《恶意》,还比较满意,给打了五星。本来对《恶意》期待挺高,最终东野也没有让我失望,就是这样的感觉。众所周知,《恶意》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它的动机。凶手在全书三分之一处就已被抓住,后面的内容都是在寻找隐藏之深的动机。所以前人们想当然的以为《恶意》是以其动机出名。杀一个人需要什么理由?我们来反思一下《恶意》。《恶意》的杀人动机很特别吗?其实很普通,不外乎以前大家见过的那些动机,只不过它隐藏很深而已。为什么隐藏很深呢?这就全凭作者的功力了,也就是说,我个人认为《恶意》之所以好看,是在于trick和plot,而非motivation。正是由于在诡计和布局的精心设计下,动机才似乎“人间蒸发”,无处寻觅。如果把东野成熟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以隐藏的动机见长,走悬疑路线,比如《白夜行》、《湖边凶杀案》;另一类以惊人的诡计见长,走本格路线,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圣女的救济》,那《恶意》应该更偏向于后者。其实,不论是《恶意》,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误导”的作用都是十分关键的,正是由于这些大量的红鲱鱼欺骗了读者,才使得诡计的以成功。这和阿婆的小说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像《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等,就是凭红鲱鱼迷惑人。《恶意》相较于东野圭吾其他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因为《恶意》运用的叙述方式是“多角度第一人称转换”,故事的叙述一直流转在野野口修和加贺恭一郎之间,有一章还插入了许多人的叙述。但不管怎么变,都是第一人称。《恶意》就是这样一部不痛不痒,想挑也挑不出大毛病来的“臻于完美”的作品,但离东野的巅峰仍有一步之遥。公正客观来说,四星半是对这本书的最佳定位。
  •   写得非常好!之前看过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就觉得写的非常好,很打动人,但这本《恶意》,将惊悚的感觉描写的更上一层楼。初读时觉得有些平淡,但越想越觉得毛骨悚然。描写的极深的《恶意》,虽然读过的类似题材的小说很少,但《恶意》可以称为其中的经典。
  •   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如同很多评论所说,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不到最后,你永远无法知道结局究竟是什么~~~~
  •   昨晚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到现在仍然不能开始看其他的书。一个人的恶念竟然能如此地邪恶!《恶意》真的颠覆了推理小说的一贯模式,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东野就把凶手推到了读者面前,让我以为这又是一部短篇合辑。然而越往后越发现,小说的前半部只不过是凶手野野口修为大家设的一个局,真正的“恶意”才刚刚开始。读完这本书更加佩服东野圭吾了,他竟然能写出这样一部让人“厌恶”的书!野野口修的邪恶实在令我作呕!并且让我不得不想到:龌龊的人永远认为别人跟他自己一样脏!
  •   被结局震惊之前我真的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平淡的故事,因为偷情被威胁而被迫杀人的可怜男人,最终却是一个阴谋的策划者,看完恶意,我超想看白夜行,我觉得最近应该会迷东野圭吾吧。
  •   每一次翻开东野的书,都在期盼着惊喜!每一次合上东野的书,都在震撼与叹服!《恶意》东野再一次延续他的神话。用他细腻的笔触,编织一个你绝对无法想像的故事!我们能做的只有阅读,震撼,还有久久的回味……故事的内容看似很普通,畅销书作家要出国休假的前一晚,被害家中,通过留下的线索,警方很快逮捕罪犯!推理小说写到这地步,基本就要结束了!可是这部作品会颠覆你对传统推理小说结构,布局的认知!因为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从读《X》时候开始,就深深的被东野所吸引。他的巨大魅力在于,推理小说中融入许多对社会,对人性,对感情的思考!《X》《白夜》《秘密》《宿命》这些作品基本都在剖析更深层次的东西!只不过作者选择推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写作罢了!就像我一个推理同好所说:“东野的作品超越了推理小说的范畴,可以当作纯文学来阅读!”这次的《恶意》中对人性丑恶面的刻画,对文学界内做抢手的描写,对学校暴力这种社会问题的分析!这些描写是有着作者独到见解的,是通过深思熟虑,甚至要我感觉作者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这部作品看完后,远远不是停留在消遣,看热闹的层次上!它是有着巨大内涵的作品!对人性恶意的阐述,要我们感觉自己身体内也存在着一个恶魔!只是时机未到!当条件具备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会化身成Lucifer,犯下自己不敢想像的罪!恶意——狠你,不需要太多理由!看你不爽已经足够足够了!
  •   这是东野不可多得的作品,非常精彩,背后的含义深刻,令人难以忘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但刚看了第三段(也就百十来个字)我就知道凶手是谁了,只因为一句话:要是错过那天,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之前扫了两眼封底的评论,知道小说刚开始就把凶手推出来,但没想到这么快!虽然直觉认定凶手就是他,但还是觉得凶手(野野口修)把与被害人(日高邦彦,畅销书作家)见面的过程写出来比较奇怪。如果我想杀一个人,应该不会把计划写成日记吧。继续看下去才知道了原因,原来这位是个不太出名的作家,可能作家都有写的欲望吧,我猜。负责这件案子的警察(加贺恭一郎)是以前野野口一个学校的同事,转行当了警察,正巧在这件案子中遇见。如果没注意到细节不知道凶手是谁的情况下看这本书,前面还真是迷雾一片。可能首先以为日高的死和那只被毒死的猫的主人有关,后来又认为出事那天与日高谈判的滕尾小姐有嫌疑,但这些都是幌子,使情节更加合理而已。最后锁定目标就是野野口,但他却对杀人动机闭口不提。加贺在调查时发现很多疑点,他发现凶器(镇纸和电话线)都是日高家的东西,由此推断,凶手是临时决定杀人的,可能他们之间发生争执,措手杀了人而不是蓄意谋杀。后来又在野野口的家中找到大量日高已出版书的手稿,但这些都是野野口写的,也就是野野口是日高的影子写手,因为野野口与日高的前妻(初美)有私情被日高发现,所以拿这个把柄要挟野野口,但两年前初美因车祸去世。野野口就是不甘受人威胁才杀了日高的吗?这就是杀人动机?看到这里,我也觉得这个日高该死。可是后面还有一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呢?继续看下去,结果却给出完全了相反的答案。一切都是野野口的阴谋,是他杀死了那只猫,是他在与日高告别之后又返回去杀人,他甚至编写了日记来迷惑警方,他还抄写了日高的大量作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以为那些书都是他写的,他要让日高在死后也得不到好名声。人心的丑恶在这本书里得到集中体现,杀人的原因是为了一张照片,一张可以证明他参与校园暴力事件的照片。在那次事件中他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帮凶,他将这种恨意转变成杀意和恶意中伤,报复给了可怜的日高。杀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它把人推进深渊,万劫不复。
  •   这本书首先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占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篇幅),野野口是被害人作家日高小学中学时的同学,现在两人同是作家兼好友。此身份以第一人称详细叙述了凶杀案件的发生,以及日高的杀猫事件,就会在读者的心中给日高深深印下一个残酷的性格特征,读者就会沿着这个思路往下猜测。
    可警察很快就破案了,真正的凶手竟是野野口修。正是因为野野口故意在手记里造假,让警察发现漏洞,找出凶手。
    我糊涂了,野野口为何要这样做?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我继续看下去。接着作者用了多一半
    的篇幅写犯罪动机,这也是这本推理小说的独到之处。
    在杀日高之前,野野口伪造杀人动机,不惜捏造自己与被害人前妻的不伦关系,甚至两人合谋杀日高未遂的事,自己被迫成了日高的影子作家,并伪造了相应的证据。
    野野口得了癌症,于是他做出了杀害日高的决定。什么原因使得野野口不仅要杀死日高,还要伪造各种证据贬低日高的人格,原来他是为了隐瞒自己的可憎过去。初中时代校园暴力猖獗,他就是其中一个施暴者的跟班,经常胁从此人欺负同学,严重的是在此人强暴一个女同学时,他就是帮凶,并且拍了照。更重要的日高功成名就,成了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而自己人生不得意,他处心积虑编出影子作家的故事,就是希望能得到日高获奖作品之真正作者的美誉。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一种心态啊?
    恶意,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人人心中都有恶意,可当恨一旦占据人的脑海,你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恶意》乃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杰作,甫一出版,即迷倒了无数读者,征服了各国评论家
  •   东野圭吾的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除了惊叹和无语,就只有目瞪口呆了不过“恶意”还是我犹豫最久才购买的圭吾著作(相比前3部发行的刚看到就之前捧回家==)故事依然典型东野风,评述中蕴藏高超书写技巧,即使最平淡段落,也因为不同的叙述方式不同的节奏构筑大幅度跳跃的时间空间,而让人一心扑在故事里其实读到一半时还是猜到最后一二,但东野在最后一段大揭秘前的忽然跳跃章节,还是淡化了对结局的极度猜测心理。因为即使猜到一二,仍有“哦,原来如此”的感悟。因此,我还真是个好骗的读者......东野的书,以后不挑名字了......
  •   最执着的怨恨,最凶险的人心。很少有这样的小说,在读者很早就知道真相的时候,还能酝酿着最后的震撼。东野圭吾的这本《恶意》却做到了。
  •   这本书之前已经看过了电子版了,但是因为实在觉得太好看了,忍不住买了一本作为收藏~~
    如果说《白夜行》让我爱上了东野圭吾,那么《恶意》让我更爱东野圭吾了!!!!
  •   恶意还是比较早看的东野圭吾的小说,前面看来也比较平淡,觉得人吗,无非如此,只是对以自己日记的形式书写,并且书写的还是为骗人的手法,感觉新奇(其实也是我推理小说看的较少的原因),到最后峰回路转,真如书封面所说,人的恨意居然可以如此……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种深不见底的怨恨吧,但人性的光芒将其压抑……也许,人果如此……
  •   个人觉得白夜行更好看一些但这本书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不看恶意就不能说完整看过东野圭吾
  •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很少看过推理小说,尤其是日本的推理小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东野圭吾的作品,知道他很牛,抱着试试读一下的心理我买了它的两本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恶意》,当天收到书是我就有种迫不及待的心理,想立即把它读完,刻意抽出时间,从晚上7点多开始了我的心理旅程,刚才是看没多久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无法使自己停下来,快速吃完晚饭后,我有开始了阅读,周围的环境我全然不知,说实话我已经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自己已经徜徉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了。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我近几年首次阅读推理小说,能够读到这么好的作品,简直是中恩赐。我现在可以肯定的说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推理小说,说的更准确应该是爱上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
  •   一下午看完,都说买小说最不值,我看推理小说更是。不过没办法,东野圭吾的还是忍不住要买。这本不错。“……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小说p262,因为避免剧透的关系,其实这页中间这一整段话正是小说的主旨,也是看完小说后读者的心声吧。不过老实说,还没有超越《嫌疑人X的献身》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觉得不如《白夜行》给我的震撼。
  •   很多人觉得这种杀人动机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我却真实的感觉到,在我的人生中,有些人就是莫名的令我讨厌。而且这种恨,比很多有道理的恨更加莫名的强烈。一直以来,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罪恶,但是东野圭吾却把握到了这种微妙的恨。从开始到读完,只用了三个小时。这是一个从一开头就不可能停下的旅程。人类对于谜的探索总是没有止境,东野就像是一个领路人,使我们对于前面的问题总是充满了好奇。感觉东野很轻松地就把我们玩弄于鼓掌之间。真相的一再颠覆,这种感觉和以往的剥丝抽茧的办案过程完全不同,是一种被一再欺骗的丧气和刺激。虽然,我更喜欢有爱的小说,但是还是非常喜欢《恶意》,是人性的真实。只要是真实的,我就渴望去了解。
  •   我们看推理小说往往执着于某个线索,执拗能想要找出凶手。但是东野圭吾却能在一开始就公布了凶手的情况下写出了《恶意》。对于日高的印象,完全被在故事开始时候的一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所影响。这就是东野圭吾的高明之处。
  •   “恶意: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摘自百度百科。之所以会在评论的开头,特地先去查一下书名的基本含义,我觉得这也许能证明我读这本书的最好“动机”。在读《恶意》之前,我看过东野的不少书籍:《圣女的救赎》、《X次献身》、《变身》等等...而且为了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写书的意境,我常常是读完了中文译本后,再去读日文原版的对应作品。就好比眼前的这本《恶意》,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想,就算已经实现梦想,成为专业作家,还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啊。”这么普通的一句话,我却能感受到东野给的一个最不经意的“暗示”---同样身为专业作家的东野,其实也是通过辛苦的打拼才能有今日的成就。《恶意》予我的读后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意外。整个故事不是单一地叙述。我敢说,如果是那样,这本书一定会逊色不少。文章是以两个主角各自的手记来铺开故事情节的,用两个角度从“我”去看,使读者更容易融入角色。甚至在推理的情节里面产生误导读者的效果。在国内,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写作手法,比如霜子大人的早期作品《敷衍》,用男女主角来相互叙说爱情故事;比如郭敬明的《幻城》,通过不同角色的梦境来诠释一个个真相的背后。但是东野的写作手法更细腻些,他擅于刻画人物的表情甚至思想。故事中最大的一个转折亮点,就是第3章的解谜。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原来第1章的自述手记里的那个“我”才是凶手。如此强烈的巨大反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却也为自己对于现象的判断之肤浅而自愧不已。我们说,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去认真地杀一个人。注意,是“认真”地杀一个人。故事的前三分之一,警方就已经抓住了凶手,但却一直周璇在找不到杀人动机。凶手不想说,甚至给予警方的回答是“动机的话,你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到底是冥顽不灵,还是根本就是一种无奈呢?恶意,日语写成あくい。我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因为把这几个字再扩展一下的话,就变成了あいしてくれていい?(能给我爱吗?)如果这样的假想能够成立的话,我开始怀疑这个书名是不是想体现野野口修对筱田初美那种隐忍而又无法割舍的爱恋呢?就如同他被日高利用成为了影子作家那样,无法向世人公开,只能通过缩写后的あくい,隐藏下心底深深的无奈......
  •   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和看别人的时候不太一样,要去别有用心的去猜测他的结局,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去认为凶手是谁,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落入俗套的话,只能说你上了他的当了。恶意开篇就是有些让人不寒而栗,因为猫的吵闹就把它弄死,心里默默的觉得日高应该是个凶恶冷漠的人,后来慢慢的展开,自己也受了野野口手记的影响,讨厌日高,憎恨日高。最后真相大白,才知道,从开篇的第一个字开始,这就是一个局,一个用世界上最丑恶情感累积而来的局。
  •   <恶意>比<白夜行>好看的多,把人性中最最常见的"妒忌"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却又不是用那些日式推理小说中的变态或者令人觉得恶心的方式表现.整本书一气呵成,让人不读到最后不罢休.写作手法上有些像阿加莎的某本小说,但是并不是像阿婆的小说那样呈现事实,在表述上有欺骗,隐瞒,感觉很像是读者亲自在盘问犯人的时候,应该如何从谎言中找寻真相.花大量篇幅探讨动机,不失为一种全新尝试.
  •   如果你自认为读过不少推理小说,尤其是你自认为已经了解了推理小说的套路,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本科时就在图书馆看过这本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的作品,也是第一次看日本人写的的小说,我也不记得当时怎么会想到看日本的推理小说的,但看过之后,我真是十分的震撼。看过不少柯南的漫画,早已习惯了柯南那种故弄玄虚的揭露真相的方式,但这本书,绝对是跳出了常规的套路。
    故事以一个很常见的杀人案开始,凶手也很快抓到了,经过一番推理,凶手认罪了,写到这里,应该已经够柯南的一集漫画了,可作为长篇小说,这显然不够。可凶手抓到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正是本书不落窠臼之处,书中大量的篇幅用来寻找凶手的作案动机,经过凶手与警察的一番斗智斗勇,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了,其中情节的跌宕起伏与转着确实引人入胜,但我只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真正令我拍案叫绝的是,所有这一切,竟源于开篇的一处不经意的伏笔,当结尾点出这一点时,我真是恍然大悟,觉得这本书的层次立刻就上升了,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所以,我特意买了一本,作为珍藏,也可以偶尔重新感悟一番。
  •   我觉得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看完有好几个月了,都很难写出点什么想法,可能是已经有很多写得太好的书评了吧,都说出了我想说的。

    《恶意》写于1996年,与《名侦探的守则》写于同一年,当知道这点的时候挺惊讶的,可能那一年对他来说是思想变化很大的一年吧,从他之后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像《嫌疑人X》和《白夜行》这样的作品中,都有着一点《恶意》的影子,可见这部作品真的是实至名归的东野“转型作”。

    书中的种种伏笔以及最后的转折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而且一点细微之处都不放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原来都隐含了更深层的意义,就像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涌动,到了最后的20页再喷薄而出,凶险的恶意透过纸张直击人心……

    震惊过后回过头来想想其实那样的恶意可能也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做出了伤害到别人的事情。人心可以是最险恶的,但是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最软处被刺激到,便能恨到极点,万劫不复……
  •   《恶意》巧妙地的引用手记形的写法,颠覆了平常看侦探小说的习惯。书中有大量的是不可信,让读者一步步陷入东野圭吾所设的陷阱。而且,对人性的丑恶的描写也近乎完美。虽然文字不多,但寥寥几笔就让人难以忘怀。
  •   放下东野圭吾的《恶意》,回味着结局带来的爽快感受,我开始思索——
    恶意。
    什么是恶意?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从第357页找到解释——
    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
    “居心、用意”,都是心理层面上的词语,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察觉到。
    语言、动作、行为……都能成为恶意具象化后造成伤害的途径。
    为什么会怀有恶意?
    被他人赶超后产生的嫉妒心像沸水一样翻涌着促使我们去做些什么、被践踏被欺辱后报复的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促使我们去做些什么、被不可告人的欲望驱使着将恶意饲养成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盘踞在心底暗处……
    有些恶意,它的原因不是那么明确。
    比如,被质询为何要欺凌同学的校园恶霸会说:“因为我看他不爽。”,再比如,被质问为何要鄙视什么也没有做的外地人的人,他当然不会说:“因为偏见。”
    恶意无处不在,哪怕就是走在路上被陌生的来人踩脏了鞋,恶意也会在瞬间出现,汇成一句国骂或在心里或在嘴边。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恶意的流窜也没有丝毫的收敛,反而是愈演愈烈。不论是否了解真相,不论是否和事件有丁点的联系,更不会去在意后果,无数的人对时下潮流的事件评头论足。其中有很多人,他们乐于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粗鲁的言辞挟着赤裸裸的恶意刮成一阵猛烈的狂风暴雨,也不管这是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不怀好意的笑着、闹着,形成一股不知正邪的舆论,最终平息在不得不落下的幕布后。
    而他们的恶意,又伺机着下一次的肆虐。
    没有人有资格说自己从未怀有过恶意,它就像我们的影子随时尾随,只不过在不同的状况下表现的清楚或模糊罢了。更多时候,它就像影视作品里刻画的“另一张脸”,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善意之下狰狞的微笑。
    有时,恶意与恶意之间会相融合,于是就有了“狼狈为奸”;有时,它们却会互相排斥,于是就有了“明争暗斗”;但也有独立的恶意,恶意的杀伤力不因其独立与否而固定,有时,个体的恶意更加危险,因为它难以揣摩。
    我不是圣人,说不出怎样才能摆脱恶意,相反的,我是一个悲观者,认为人从生至死都不能完全脱离恶意的魔掌。我也是一个激进者,认为恶意可以被塑造成现实中的一种实力,尽管它是一柄没有剑把的利剑。可是,尽管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怀有恶意,我们仍对其嗤之以鼻,也会为被消灭的恶意拍手称快。这是为什么?也算是正义感、道德感未泯灭的一种表现吗?我觉得很有趣。
    “这大概就是人性的矛盾所在吧……?”
    我微笑,把《恶意》放到了一边,又开始翻开下一本书。
  •   东野圭吾的作品一向不错 这本也一样 就像韩国媒体评论的一样:“一直以为,知道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   看了东野圭吾的50多本小说,想要收藏的除了《嫌疑人X的献身》《新参者》之外就是这本《恶意》了。不看《恶意》不知道一个人恨一个人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会怎么扭曲,不知道原来我们所看到所自以为了解的也不过是一个障眼法。我被此人深深的恨意所震撼,即使毁了自己也要摧毁别人的执着恨意。更社会、更发人深省。
  •   剧情很有张力!书腰上读卖新闻给《恶意》的评价是:“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的欺骗。” 我只想说东野圭吾大神我被你欺骗得太爽了!心里被丢下一颗不起眼的种子但是最后爆发成一朵蘑菇云的感受。这种震撼太爽了
  •   读罢恶意,才真正认识了东野圭吾。他越过推理的的国界进而探讨人性的黑暗面,那么的,残酷和坦白。一口气读完,胸口汹涌的情绪蓦地沉寂。为了恨,牺牲自我也不觉可惜。这并非什么报复,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场殉情。
  •   之前很喜欢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很喜欢那种有推理,有故事,又体现人性的小说。
    东野圭吾的书都是那样的吧。这本也很棒。
  •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故事层层展开,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残忍的谋杀。结束人的生命后,还要剥夺他所有的荣誉和名声,这样的谋杀者确实能让读者从心里生出一股寒意。随着故事的展开,真正的恶意最后就那样赤裸裸的呈现在读者的心中。这本小说真的不错,值得一读。
  •   之前就已经看过<<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献身>>已经非常喜欢~只是当时不知道作者是东野圭吾!现在知道了~再去拜读这本<<恶意>>真的非常引人入胜,果真如评论所说:将读者从头到尾的欺骗!不看可惜
  •   会开始看东野圭吾的书,是因为看了福山雅治演的神探伽利略,后来又看了剧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觉得构思真的很不错,后来在当当发现了原来这两部片子的原作者原来是东野圭吾,就开始看他的小说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构思很新奇的书,从来没见过哪本小说在一开头就抓到了凶手,而整本小说最大的一点就成了凶手的作案动机,一直到看到最后第二章的时候,我才开始了解凶手的动机,真的是隐藏的很好,而且写的也很棒。真的很喜欢东野圭吾写书的时候的构思,很特别,很期待之后还有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
  •   最爱的东野圭吾小说,没有之一,让我意外的切入点。其次才是《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
  •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的。两个小时便把它看完了,看完之后抑制不住的感觉心跳加速,从未看过比这本书更牵动人心,更不可思议的剧情。虽然东野的书我也读过不少,像是《白夜行》《幻夜》《嫌疑人X的献身》也都读过,但是如果要我说哪一本更让我记忆深刻的话,那一定是这一本《恶意》。东野笔下的野野口修不仅是将警察完全的欺骗,更是将所有的读者玩弄于鼓掌之中。只因为他一人的恶意,便将一个生命完全的摧毁,甚至与名誉与地位。
    再读《恶意》无论如何都要自己收藏一本,于是在当当上买了一本。依然震撼,只是又多了一份思考,是怎样的恶意,会让一个灵魂走入万劫不复。。。
  •   #人性无法经受考验,甚至不堪一击#在小说三分之一处就已经交代了犯罪嫌疑人和他提供给警方的犯罪动机,直到最后才明白原来一切不过是以被逮捕为前提,虚构犯罪动机。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世上竟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我们存在恶意,因为存在偏见。人性之恶,让人骇然。——东野圭吾《恶意》看完好压抑。
  •   自从看了《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彻底被东野圭吾所征服结局总是那么让人意外毛骨悚然
  •   还未看完因为舍不得看完那个结局所谓好书,就是这样的吧不忍心看完,总想留着慢慢思考,回味生怕一口气看完,就再也没有那种期待的感觉了就目前看完的部分来说绝对是我所看过的东野圭吾最强作品排列第二《嫌疑人X的献身》是不可撼动的第一《恶意》很绝妙的用两个不同的人的笔记来推动事件的发展,深入,首先这个创意就得为这本书加上几分然后在看到第三分笔记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不得不赞叹作者的匠心独运还是被逆转震撼得欣喜若狂
  •   从开头就在试想着各种可能的结局,终究是东野圭吾给出的这个结局最震撼。令人压抑的人性扭曲,恶意其实只是可怜在作祟。
  •   东野圭吾最好的书是《嫌疑人》,第二就是《恶意》了。能够一口气读完、一天深思的小说,支持,必看
  •   很精巧的构思,很巧妙的写法,圈套之中的圈套,真相之后的真相。。。。

    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嫌疑犯X的献身及这部书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他的两部作品。。

    向喜欢推理作品及推理写作的朋友们推荐这部书。。
  •   之前看完"白夜行"时,觉得这一定是东野的巅峰之作了,但看完了"恶意"后,觉得这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说无论从逻辑性,完整性,故事结构来说比"白夜行"更趋完美.太惊叹了!竟然可以构思出这样的小说!东野的作品总能超越一般侦探小说,读完后会让人觉得背脊发凉,毛骨悚然,大概正是因为人性的阴暗面,以及社会的残酷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了眼前,使读者不愿正视却不能回避吧!
  •   对你所怨恨的人最恶毒的报复是什么?东野的这本《恶意》给出了答案。
    没有缘由的憎恨,对曾经关心过自己,帮助过自己,即使这个人包容了凶手所有不堪的过往,却始终难抵心中的怨恨,并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布局陷害被害者,死亡并不是怨恨最终的终点,而是让往者死后不得安息,才是对死者最彻底的恶意。
    凶手从小就一直受到日高的庇护,尽管他对这种庇护不屑一顾,甚至当他从校园暴力的受害人,转为帮凶时,也一直在不断伤害曾经庇护过他的日高。多年后,日高功成名就,成为畅销小说家,而凶手则还不断挣扎在他作家的梦想中,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让凶手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种不平衡最终引发了凶手一直隐藏在心中长久的怨恨,最深成,最恶毒的怨恨。然而,怨恨的终点不是死亡,死亡也无法消除这种怨恨,只有将日高所有的光芒占为己有,让日高成为成为象自己一样的人才是这场恶意最终的终点。多么让人心颤的怨恨!
    东野的书从开始就交待了凶手,但是却没有交代动机,凶手不断设下陷阱让人们误以为畅销小说家原来是个个性为卑劣,阴暗自私的人,借此来打击日高,提升自己。他成功了,应该说是差一点成功了,然而就像所有的小说一样,邪始终不能胜正,只要犯案,在狡猾的凶手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结局让人对凶手恶毒,执著,不惜以死为代价的恶意感到心颤,也为被害人最终得以沉冤的雪感到欣慰。
  •   自己本来就很喜欢看侦探小说,而且没有特别追崇哪一个作家,可这次东野圭吾让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平常推理小说精彩之处是作者如何一步步的让凶手原形毕露,可东野圭吾却用逆思维方式早早把凶手写出来,还以为没了激情,可却不知道原来更大的悬疑是留在后面,而且当你以为已经结局时其实这只是开始,结局是一层层的围绕,等你一点点的撕开。一句话,精彩,让我很有冲动继续买他的书。
  •   恶意,一本薄薄的书,但就是这样一段不是很长的文字,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我愚弄,作者给读者设下的陷阱一一奏效,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整个故事、布局整篇小说的天才能力,虽说被反复愚弄,但就是在这种愚弄中才体会到东野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和白夜行相比,这部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的描写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得不承认恶意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推理小说。看恶意,不仅享受到了读推理小说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中国和日本本来就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读到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对人的心理那种深入的分析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   东野圭吾的作品,无疑是对人性的两面的剖析。令日高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人性本身就是兼具善和恶两方面的, 于是野野口的这种很到骨髓的恶意究竟是......
  •   一直听说东野圭吾的作品很棒,但是一直没看过。这回看了这本恶意,真的不错,让人想一直看下去。非常吸引人。以为终于水落石出却又出来意料之外的事。
  •   东野圭吾的一部杰作,个人觉得有点单薄。不如白夜行。
  •   看过东野圭吾那么多作品,题材不同带给人的感触也不同。
    对于结局完全出乎意料,只是因为心里问题而谋划那么久的杀人计划,可是,明明自己连杀人动机完全不知,一切全来自于对于他人的恶意。

    这是我第一本买东野圭吾的书,果断没失望!!
  •   除了白夜行,应该是东野圭吾最好的一部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