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英]马乔里·凯吉尔 页数:269 字数:369000 译者:陈早,欧阳遥鹏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堂皇的殿堂里展示着历史文物中的精品,这些精品有些看起来不可思议。1778年,利姆斯戴克兄弟撰写了第一部带有插图的书介绍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品。在他们借助插图煞费苦心介绍的藏品中,有宾西法尼亚的黄蜂巢、台伯河畔出土的被装饰品镶嵌的头骨、一名狡猾方士用过的金尖匕首、来自巴诺克本的矛头和巴别通天塔的塔砖。他们还讲述了如何捕获峰鸟、希普波塔姆斯怎样发明放血疗法以及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葬礼风俗。从1753年建馆至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已突破600万件,其中的每一件藏品都可能是一个未解之谜:没有任何文献能囊括该馆的所有宝藏。藏品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木乃伊、萨顿胡船葬、罗塞塔石碑、阿姆河宝藏以及帕特农神像,而其他珍宝还没受到大众的关注,如福克顿鼓、戈德曼收藏的伊斯兰陶器、鲁比亚克雕塑的莎翁像,以及斯图尔特收藏的印度雕塑。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诸如谁制造了这些器物、哪些人使用过它们、它们又是如何被藏人这家博物馆的,这些故事把器物和人类生活联系了起来。大英博物馆的文献里蕴藏了更多精彩史料,本书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如1845年波特兰瓶被毁坏的全过程,以及博顿船长勇斗抢夺阿姆河宝藏的抢匪的故事。大英博物馆的文献里有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如克莱顿•莫当特·克拉歇罗德牧师,他可以说是生活在18世纪的一位半隐士,终年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每天沿斯特兰德大街步行,每周一次光临舰队街。而詹姆斯·库克船长的人生与克拉歇罗德恰好相反,他的理想是成就“上承古人,下启来者”的伟业。德拉尼夫人在17岁的花样年华嫁给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翁,而她的第二次婚姻虽然幸福但却好景不长,再度守寡的她竞在70岁高龄时开始制作精美绝伦的纸艺拼贴画。卡里亚国王摩索拉斯之妻阿尔泰米西娅,将其丈夫的陵墓建成世界第七大奇迹。行踪诡秘的“印度人”斯图尔特使加尔各达的整个欧洲人社团反感,他最终被安葬于一个微型的印度教寺庙中。不列颠代理官优利乌斯·克拉西奇亚努斯在塔西佗所著的《编年史》中仅有只言片语的描述,而事实上他可能在爱西尼起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无数佚名工匠也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有切磨了萨顿胡船葬中4000多块石榴石并给它们嵌上金边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工匠、有制作了蒙提祖马的绿松石马赛克恐怖面具的艺人,还有在波特兰瓶仅有3毫米厚的玻璃层上刻下精美的神秘图案的大师。此外,那些和藏品有密切关系的人也留下了大量记述:谁能忘怀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在考古发掘之余对尼姆鲁德平原的描述:“那里花团锦簇,猎犬经过后身上就被涂上了红色、黄色或蓝色的花粉。”查尔斯·牛顿描绘了博德鲁姆一群戴面纱的土耳其女人,她们注视着远方王陵中出土的巨大石马,宛如看见了史诗《特洛伊》中的巨马。马克斯·马洛温则描绘了乌尔的“死者巨坑”,它看起来好像一张金色的毯子,上面装饰着宫廷妇女的毛榉叶头饰。利姆斯戴克兄弟曾提出一个所有编写诸如“某博物馆藏品”的人要永久面临的难题:在这样一本书中,基于每一位读者的爱好、专业,甚至不同的民族特性.一些藏品总比另一些藏品更让他们感兴趣……再关味的“菜肴”也有不合口味的时候,我只得以“大杂烩”的方式来应付所有读者,让读者为此书中某些部分叫好,觉得其他部分尚可一读,少量内容差强人意甚至不屑一顾。我希望本书的大部分选题能令人叫好,即使是“尚可一读”的部分也可授人一息大英博物馆的灵气。为支持这些“尚可一读”的选题,我只需援引书中“冷门”题材撰稿人之一、收藏和鉴赏中国瓷器的大家约翰·阿迪斯爵士所述,“一个不起眼的小碟子可能比一堆浮华的瓷器更可爱”。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我最钟爱的是一只小小的翠绿色中国瓷碗,尽管它绝对登不上热门藏品的清单。
内容概要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汇集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的珍贵藏品,用将近300幅图片和极为详尽的注解,展现了从罗塞塔石头、古希腊大理石雕刻、帕台农神庙的雕刻、古埃及木乃伊、米开朗基罗的名画、亚述浮雕,到玛丽的花镶嵌工艺等世界文明珍宝的风采,并且记述了许多重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轶事。本书是大英博物馆无价的档案,对于不能亲往参观的读者,本书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作者简介
马乔里·凯吉尔,英国著名历史学者,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助理,已撰写多部关于大英博物馆及其藏品的著作,包括《大英博物馆史》、《大英博物馆基本参观指南》、《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等。
书籍目录
序言:每件藏品都可能是一个未解之谜绪论:大英博物馆一窥湮没的文明 敲开古埃及的大门 亚述帝国的遗产 罗塞塔石碑 欣顿-圣玛丽的马赛克走道沉默的雕像 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 亚述巴尼拔的猎狮 古典雕塑的聚会 阿摩罗婆提佛塔 精美的印度神像 度母菩萨 复活节岛的石像 莎士比亚雕像库克的发现 库克船长的探险庙宇和陵墓 埃及的丧葬文化 乌尔王陵 奇异的福克顿鼓 雷拉顿金杯 摩索拉斯陵墓 帕特农神庙的雕塑 克拉西奇亚努斯纪念碑 萨顿胡船葬陶器和瓷器 伊斯兰陶器 中国瓷器 克娄巴特拉瓷瓶工匠的技艺 波特兰瓶 珠宝 刘易斯棋子 钟与表 马尔伯勒黄金冰桶 纸艺贴花无主的珍宝 物主不明的珍宝 阿姆河的宝藏 阿兹特克人的马赛克制品收藏的激情 大英博物馆的创始人——汉斯·斯隆 孤僻的收藏家——克莱顿·莫当特·克拉歇罗德 早期绘画大师作品的收藏者——约翰·马尔科姆 维多利亚时代的博学者——A.M.弗兰克斯 出身金融世家的收藏家——费迪南德·罗思柴尔德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部门大英博物馆馆史藏品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湮没的文明01 敲开古埃及的大门对埃及废墟着迷的女人艾美利亚•爱德华兹在她最畅销、至今依然耐读的《尼罗河行纪》中写到,1873年她首次去埃及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躲避雨季:实话说我们来到这里纯属巧合,不是为了养病、工作或其他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躲到了埃及,就如同一个人偶然去了趟伦敦的伯灵顿市场或者巴黎的全景廊。然而这次“未经计划,未携带装备,毫无东方旅行经验”的偶遇不但要改变她的生活,还将对埃及学的产生影响深远。当时爱德华兹小姐已经是成名的小说家、记者和游记作者,但是“窘困的生活”迫使她为了生计四处奔波。除了小时候读过几本书外,在这次旅行前爱德华兹小姐对埃及并没有特别的兴趣,而现在她为埃及的魅力所倾倒。她写日出时分醒来的情景:“只见窗外灰绿色的棕榈树头上带着羽冠,在玫瑰色的晨曦中互相隆重地点头致意。”她写第一次看到金字塔的情形:“它遮蔽了天空和地平线,遮蔽了别的金字塔,遮蔽了一切,只留下敬畏和遐想。”爱德华兹小姐乘船沿尼罗河上行进了1600千米(实际上她只走了1550千米,但她把从阿伯锡岩山眺望所及一并算入旅程,凑满1600千米),到达叙利亚,两度跨越黎巴嫩边界直抵大马士革和巴勒贝克,再经黎凡特返回伊斯坦布尔。她在归途中开始动笔写下旅行见闻,这些游记深刻地诠释出“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越多,对这个国家的废墟越是着迷”。她决定向行家求教。行家之一是大英博物馆东方部(该部负责埃及文物)主任塞缪尔·伯奇博士(SamuelBirch,1813-1885年)。她的问题让伯奇应接不暇,一会儿请他翻译象形文字,一会儿向他询问买莎草纸的最佳去处,一会儿又要他解释“阿蒙·哈马奇斯”。与此同时,爱德华兹小姐还忙于学习象形文字。
编辑推荐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介绍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宝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